㈠ 豆腐廢水發臭了怎麼凈化
(1)AF工藝:AF處理豆製品廢水的填料主要採用軟性和半軟性材料,處理規模變化大,對豆製品廢水具良好的去除效果。有研究指出,採用半軟性的盾式填料在處理過程中不易堵塞,生物膜均勻,處理效果優於軟性填料。
(2)AFB:中溫條件下,AFB處理豆製品廢廢水的最大去除負荷率達1810kgCOD•m-3d-1,當COD負荷率保持於1010kg•m-3d-1時,COD的去除效果最好,達90%以上。該工藝對污染物的降解徹底,SS的去除率高,抗pH沖擊能力強,產氣率高。
(3)UASB[12~14]:這種工藝處理豆製品廢水時啟動過程快,易於形成顆粒化的活性污泥;穩定行時,COD去除率保持在80%的最大容積負荷率達20kgm-3d-1,產氣率達到1016m3m-3d-1,生產性規模運行時;在HRT2d,溫度30~32℃條件下,容積負荷率可達515~715kgm-3d-1,COD的總去除率達9715%,其抗沖擊負荷和低pH的能力也很強。UASB處理豆製品廢水有處理效率高、三相分離效果好、污泥沉降性好的優點。
㈡ 豆製品污水處理/豆腐污水好處理嗎
豆製品食品廠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由於生產工藝簡單,水污染不嚴重,豆製品的污水處理一直不被重視。但是,由於越來越現代化的密集型生產,導致豆製品企業排放的污水也開始對環境造成危害了,因此,豆製品污水處理設備也漸漸被人們所熟知。豆製品污水設備原理並不復雜,了解豆製品污水處理設備,就要先了解豆製品生產工藝以及排污情況。
豆製品的主要生產原料是大豆。曬干後的大豆經篩選去除雜質後,用水浸泡、淘洗去除灰份,漂洗至潔凈,使其充分吸水膨脹,然後用打漿機磨碎,用水調成豆漿。豆漿蒸煮後,根據不同的產品,加人不同量的鹵水,攪拌均勻,壓濾脫水後,可製成各種豆腐製品。
豆製品廢水處理設備豆腐生產工藝:風選一水洗一浸泡一煮漿一點鹵一壓濾一成品豆腐生產過程中的廢水排放廢水水量在豆腐生產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水主要來源於水洗、浸泡和壓濾過程,另有部分沖洗水廢水。各股廢水的水量和濃度會隨著生產工藝、產品類別、生產習慣等的不同而不同。
我國的豆腐產量大,由豆腐生產而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水中的有機物污染物濃度高,對水環境污染嚴重,現在還沒有很好的、專門化的處理技術,對此進行厭氧技術。採用厭氧為主的技術,處理豆腐廢水,COD去除率高,操作管理簡便,運行費用低,將是一種處理豆腐廢水的首選技術。豆腐生產廢水屬於豆製品廢水,豆製品廢水處理方法有氧生物處理、好氧處理、厭氧-氧結合處理等。
豆製品廢水處理設備厭氧生物處理豆製品廢水處理的厭氧生物處理工藝有:厭氧濾床(AF)、厭氧流化床(AFB)、上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折流板反應器(ABR)、兩相厭氧處理工藝等。
當前的豆製品污水處理設備多數是一體化的復合型設備,體積小、結構簡單,便於維護是豆製品污水處理設備的主要特點,由於其造價低廉,被行業內很多豆製品企業采購和使用。
采購豆製品污水處理設備http://www.nmgjlscl.com/Item/Show.asp?m=1&d=3080
㈢ 污水處理菌種怎樣培養
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的培養,就是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長條件,在這種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活性污泥形成,並且在數量上逐漸增長,並最後達到處理廢水所需的污泥濃度。
為達到污水中污染物質降解的目的,遴選、培養、組合針對污水特別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形成菌群,成為專門的污水處理菌種,是目前污水處理技術中最先進的幾種方式之一。
菌種源自於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馴化,最終回歸大自然,擔任修復水體氮循環的使命,符合無毒、無公害、無二次污染、對人體無害的原則。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質、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學混凝、助凝的過程。
第一代的生物處理技術利用污水或污泥中的自發性細菌進行硝化與反硝化作用將有機污染物降解,使水體恢復氮循環的自凈能力,由於菌種不全或數量不足,已經應付不了現代化高濃度與高復雜的污水;
第二代生物處理技術則是利用專業的微生物菌劑結合好氧、缺氧、厭氧等各種手段與設施來處理特定污水,由於環境適應能力與配方不全,不易全面解決污水中的高復雜污染成分與頑劣性的污水;
第三代污水處理菌技術是新一代的復合性微生物菌群,結合污水處理菌微生物研發經驗與全球先進微生物基因工程培植技術,遴選萃取多種微生物中對水體污染物具有優秀降解性的菌種基因。
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污染能力的微生物,經過嚴格的篩選與馴化,再運用專用配方將多種微生物構成生物鏈,最終馴養成為專治復雜污水的復合菌群,使能處理各種高難度的廢水。
(3)豆製品污水處理cod標準是多少擴展閱讀:
好氧性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利用水中的溶氧(DO),將有機污染物質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轉化為污水處理微生物的營養物質,並利用這些養分進行繁殖,其過程正好可以降解污染物質,達到除污除臭的目的,此種處理法稱為好氧性處理,利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
通用厭氧性污水處理微生物是在沒有溶氧的環境下將硝酸鹽還原(利用硝酸鹽中的氧),進行脫氮反應,使其產生氮氣,此種方廣泛運用於含有氮氣的廢水處理。而酸生成菌(通用厭氧性微生物)常用於絕對厭氧微生物污水處理工法中的前期酸化反應。
硝化反硝化復合菌種:具備硝化和反硝化雙重作用的復合菌種,在污水處理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單一使用硝化或反硝化菌種越來越難達成菌種平衡,硝化反硝化的配比多數企業對污此的掌握也並非准確,造成大量菌種資源浪費或不足,難以達成理想的污水處理效果。復合菌種可根據水質情況自我擴繁,達到菌種平衡,讓污水處理工作更簡單、高效。
㈣ 大型豆腐廠排放的污水有什麼危害
豆製品生產具有較好經濟效益攔型激,但其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弱酸性高濃度有機污水,公司排放的豆製品生產污水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缺氧、yu蝦絕跡、水質惡化、發臭,嚴重污染地表地下水。
高濃度有機污水不治理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影響附近環境質量。為了保護環境,經濟的可持續性的發展,國家要求對此污水進行徹底治理,使其達到相關標准後外排,建設一套簡襪新的污水治理工藝是控制污染的有效手段,也是為了從事豆製品加工行業的公司長遠發展總體規劃的實施,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豆製品加工污水處理設備在企業長遠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豆製品廢水特點;
該豆製品廢水具有兩大特點,一是PH偏酸性,二是蛋白含等有機物含量高容易腐化水質。一般豆製品廢水可生化性好BOD/COD比值0.6~0.7,除了pH值比較低外,有毒有害物租歷質少,適合用生物法進行處理。
豆製品加工污水關鍵來自泡豆水、蒸煮豆漿水、清洗水等,另外,豆製品加工過程歸屬於間歇生產方式,排污時間較集中化,水量水質不勻稱;厭氧標准下易在污水處理表層產生浮渣層;豆製品污水處理污染物關鍵是顏色、多糖、蛋白質和維生素物等物質所構成整體上可生物化性比較好,便於生物化溶解。污水處理中包括各類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污水處理易腐敗發臭;而且此類污水處理中還包括大量對人類身體健康有害的微生物。如不經過處理立即排放,會對水環境導致嚴重污染,對人畜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㈤ 豆製品生產污水處理方法
豆製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主要包括洗豆水、泡豆水、漿渣分離水、壓濾水、各生產工藝容器的洗滌水、地面沖洗水以及生產廠區生活水等。根據不同程度的機械化生產,日廢水排放量約為30至50立方米每噸大豆。生產廢水中的CODCr濃度可高達2萬至3萬毫克/升,水溫在40至50攝氏度之間,水量約占廢水總排放量的20%。而大豆浸泡、洗滌及工作人員的生活污水,CODCr濃度為1500至2500毫克/升,水量約占整個廢水排放量的80%。這些廢水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還含有少量的食用油、辣椒、食鹽和食品添加劑等。大部分污染物能夠通過生物降解,BOD/COD比值在0.6至0.7之間,且有毒有害物質較少,除了pH較低外,非常適合污水處理所需的微生物生長。
本項目計劃年生產豆製品5000噸,由此可推算年消耗大豆或黃豆約3000噸,每日消耗量為10噸左右。因此,日污水排放量預計在300噸左右,本方案將基於日污水排放量300噸進行設計。
第二章,污水處理工藝說明:處理水量設定為300立方米/日。高濃度廢水的BOD5濃度為12000毫克/升,懸浮固體SS為10000毫克/升,CODcr濃度為25000毫克/升,氨氮NH3-N濃度為50毫克/升,pH值范圍為4.5至6,水溫在40至50攝氏度之間。中低濃度廢水的BOD5濃度為1500至2500毫克/升,懸浮固體SS為1000至2000毫克/升,CODcr濃度為2000至3000毫克/升,氨氮NH3-N濃度為10至20毫克/升,pH值范圍為6至7,水溫在20至30攝氏度之間。
針對這些特點,本方案採用預處理、生物處理和深度處理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預處理階段包括格柵、沉澱池等設施,去除大顆粒懸浮物和部分有機物。生物處理階段則採用厭氧消化、好氧曝氣等方法,實現有機物的降解和氮磷的去除。深度處理階段通過過濾、吸附、膜技術等手段,進一步去除微量污染物,確保出水水質達到排放標准要求。
通過綜合運用上述處理技術,本項目能夠有效降低豆製品加工產生的污水對環境的影響,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綠色生產目標。
㈥ 豆製品廢水出水水質變黃是什麼原因,但出水的cod含量依然很高,請各位大師幫忙。
1. 豆製品廢水的氨氮、SS都不低,還有部分油份,所以在進生化池之前,必要的預處理少不了,建版議生權化池前設置氣浮池;考慮你們是建成的項目,增加這種佔地面積不大的氣浮池(鋼製成套設備)是可行的;
2. A/O工藝應為缺氧-好氧工藝,要控制好缺氧池的DO;
3. O池的硝化液必須設置迴流,以提高氨氮去除效率等。
另外,O池污泥解絮的原因需要具體查明,建議從中毒、PH、曝氣量太多等方面因素予以查明。
總體好氧40h的停留時間不短了。
㈦ 豆製品生產污水處理方法
去網路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蔣先芳
武威市黃羊鎮豆製品加工項目污水處理方案
第一章、項目概述
豆製品加工廢水主要有洗豆水、泡豆水、漿渣分離水、壓濾水、各生產工藝容器的洗滌水、地面沖洗水、生產廠區生活水等,根據機械化程度不同,廢水排放量一般為30~50
m3/噸大豆。豆製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水一部分濃度很高,CODCr往往高達2萬~3萬mg/L,水溫在40—50℃,水量較小,約占廢水總排放量的20%;另一部分廢水來自於大豆浸泡、洗滌及工作人員的生活污水,
CODCr在1500
mg/L—2500mg/L,水量約占整個廢水排放量的80%。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為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還含有少量的食用油、辣椒、食鹽和食品添加劑等。廢水中大部分污染物均可以生物降解,BOD
/COD高達0.
6~0.
7,且有毒有害物質很少,除了pH較低外,非常適合污水處理所需微生物生長。
本項目年生產豆製品5000噸,據此可測算年消耗大豆(或黃豆)3000噸左右,日消耗大豆(或黃豆)10噸左右。因此,日污水排放量在300噸左右。本方案即按日污水排放量在300噸進行設計。
第二章污水處理工藝說明
2.1水量、水質及排放標准
處理水量:300m3/d
污水水質見下表:(單位:mg/l)
項目|水量|BOD5|SS|CODcr|NH3-N|PH|溫度|
高濃度污水|60m3/d|12000|10000|25000|50|4.5—6|40—50|
中低濃度污水|第
㈧ 污水處理菌種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培菌方法:
1、所謂活性污泥培養,就是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長繁殖條件,即營養物,溶解氧,適宜溫度和酸鹼度。
(1)營養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應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環境溶解氧大於0.3mg/l,正常代謝活動已經足夠。但因污泥以絮體形式存在於曝氣池中,以直徑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圍溶解氧濃度2mg/l時,絮粒中心已低於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長,所以曝氣池溶解氧濃度常需高於3-5mg/l,常按5-10mg/l控制。調試一般認為,曝氣池出口處溶解氧控制在2mg/l較為適宜。
(3)溫度:任何一種細菌都有一個最適生長溫度,隨溫度上升,細菌生長加速,但有一個最低和最高生長溫度范圍,一般為10-45ºC,適宜溫度為15-35ºC,此范圍內溫度變化對運行影響不大。
(4)酸鹼度:一般PH為6-9。特殊時,進水最高可為PH 9-10.5,超過上述規定值時,應加酸鹼調節。
2、培菌法:
(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溫暖季節,先使曝氣池充滿生活污水,悶曝(即曝氣而不進污水)數十小時後,即可開始進水。引進水量由小到大逐漸調節,連續運行數天即可見活性污泥出現,並逐漸增多。為加快培養進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濃質糞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營養物濃度。特別注意,培菌時期(尤其初期)由於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濃度低,故應控制曝氣量,應大大低於正常期曝氣量。
(2)干泥接種培菌法:最好取水質相同已正常運行的污水系統脫水後的干污泥作菌種源進行接種培養。一般按曝氣池總溶積1%的干泥量,加適量水搗碎,然後再加適量工業廢水和濃糞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並增加至所需濃度
(3)數級擴大培菌法:根據微生物生長繁殖快的特點,仿照發酵工業中菌種→種子罐→發酵罐數級擴大培菌工藝,分級擴大培菌。如某工程設計為三級曝氣池,此時可先在一個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種條件下,在一個曝氣池內培菌,成功後直接擴大至二三級。
(4)工業廢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業廢水,如罐頭食品、豆製品、肉類加工廢水,可直接培菌;另一類工業廢水,營養成分尚全,但濃度不夠,需補充營養物,以加快培養進程。所加營養物品常有:澱粉漿料、食堂米泔水、面湯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體情況應按不同水質而定。
(5)有毒或難降解工業廢水培菌:有毒或難降解工業廢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後再將工業廢水逐步引入,逐步馴化的方式進行。
(6)直接引進種菌種培菌:有些特殊水質菌種難於培養,還可利用當地科研力量,利用專業的工業微生物研究所培養菌種後再接種培養,如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專門好氧菌。此法,投資大,周期長,只有特殊情況才用。
3、馴化:在培菌階段後期,將生活污水和外加營養物量,逐漸減少,工業廢水比例逐漸增加,最後全部轉為受納工業廢水,這個過程稱為馴化。理論上講,細菌對有機物分解必須有酶參與,而且每種酶都要有足夠數量。馴化時,每變化一次配比時,需要保持數天,待運行穩定後(指污泥濃度未減少,處理效果正常),才可再次變動配比,直至馴化結束。
運行管理:
1、巡視:指每班人員必須定時到處理裝置規定位置進行觀察、檢測,以保證運行效果。
2、二沉池觀察污泥狀態:主要觀察二沉池泥面高低、上清液透明程度,有無漂泥,漂泥粒大小等。上清液清澈透明¬----運行正常,污泥狀態良好;上清液混濁¬----負荷高,污泥對有機物氧化、分解不徹底;泥面上升¬----污泥膨脹,污泥沉降性差;污泥成層上浮¬----污泥中毒;大塊污泥上浮¬----沉澱池局部厭氧,導致污泥腐敗;細小污泥漂浮¬----水溫過高、C/N不適、營養不足等原因導致污泥解絮。
3、曝氣池觀察:曝氣池全面積內應為均勻細氣泡翻騰,污泥負荷適當。運行正常時,泡沫量少,泡沫外呈新鮮乳白色泡沫。曝氣池中有成團氣泡上升,表明液面下有曝氣管或氣孔堵塞;液面翻騰不均勻,說明有死角;污泥負荷高,水質差,泡沫多;泡沫呈白色,且數量多,說明水中洗滌劑多;泡沫呈茶色、灰色說明泥齡長或污泥被打破吸附在泡沫上,應增加排泥;泡沫呈其它顏色,水中有染料類物質或發色物污染;負荷過高,有機物分解不完全,氣泡較粘,不易破碎。
4、污泥觀察:生化處理中除要求污泥有很強的「活性「,除具有很強氧化分解有機物能力外,還要求有良好沉降凝聚性能,使水經二沉池後徹底進行「泥」(污泥)「水」(出水)分離。
(1)污泥沉降性SV30是指曝氣池混合液靜止30min後污泥所佔體積,體積少,沉降性好,城市污水廠SV30常在15-30%之間。污泥沉降性能與絮粒直徑大小有關,直徑大沉降性好,反之亦然。污泥沉降性還與污泥中絲狀菌數量有關,數量多沉降性差,數量少沉降性好。
(2)污泥沉降性能還與其它幾個指標有關,它們是污泥體積指數(SVI),混合液懸浮物濃度(MLSS)、混合液揮發性懸浮濃度(MLVSS)、出水懸浮物(ESS)等。
(3)測定水質指標來指導運行:BOD/COD之值是衡量生化性重要指標,BOD/COD≥0.25表示可生化性好,BOD/COD≤0.1表示生化性差。進出水BOD/COD變化不大,BOD也高,表示系統運行不正常;反之,出水的BOD/COD比進水BOD/COD下降快,說明運行正常。出水懸浮物(ESS)高,ESS≥30mg/l時則表示污泥沉降性不好,應找原因糾正,ESS≤30mg/l則表示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5、曝氣池控制主要因素:
(1)維持曝氣池合適的溶解氧,一般控制1-4mg/l,正常狀態下監測曝氣池出水端DO 2mg/l為宜。
(2)保持水中合適的營養比,C(BOD)׃N׃P=100:5:1
(3)維持系統中污泥的合適數量,控制污泥迴流比,依據不同運行方式,迴流比在0-100%之間,一般不少於30-50%。
㈨ 污水處理 生物濾塔
生物濾塔也叫塔式生物濾池,是第三代的生物濾池污水處理設施,屬好氧生物處理方法,它具有以下特點:水力負荷和有機物負荷高,能承受較高的沖擊負荷;採用自然通風,節省供氧的能耗;佔地面積小,管理方便,運行費用低;與活性污泥法比較,產生剩餘污泥量少等。 近年來在濾料方面有很大改進,出現了空隙率,表面積很大,耐腐蝕,高強度的濾料,更充分發揮塔式生物濾池的優越性。
基本工作原理
污水在與濾料接觸的過程中,其中的有機物會被微生物同化,並在濾料的表面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微生物高度密集的物質,是由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和較高等動物組成的生態系。生物膜首先吸附著於水層中的有機物,然後由生物膜外側的好氧菌將其分解。生物膜的內外進行著多種物質的傳送,其過程為:空氣中的氧溶於流動水層中,並通過附著水層傳給生物膜,供微生物呼吸用,污水中的有機物則由流動水層傳送給附著水層,再進入生物膜被降解;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沿著相反的方向排出。溶解於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將其吸附,氧化分解,達到凈化的目的。主要用途
高濃度的有機廢水處理,如製革﹑釀造﹑魚類加工﹑豆製品加工﹑薴麻﹑蠶繭脫膠廢水﹑印花﹑漂染等廢水,一般說來,高濃度廢水(COD1000mg/l以上),經過一級處理很難達到排放標准,根據廢水的性質,採用本設備,配上其它處理方法,可將高濃度廢水處理達到排放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