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污水 > 如何判斷採用生物法去除廢水

如何判斷採用生物法去除廢水

發布時間:2025-07-28 02:06:42

『壹』 如何通過生物相判斷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狀況

1)活性污泥的污泥絮粒大、邊緣清淅、結構緊密,呈封閉狀、具有良好的吸附和沉降性能。 絮粒以菌膠團的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為骨架,穿插生長一些絲狀菌,但絲狀菌數量遠少於菌膠團細菌, 未見游離細菌、微型動物以固著類纖毛蟲為主,如鍾蟲、蓋纖蟲、累枝蟲等;還可見到楯纖蟲在絮粒上爬動,偶爾還可看到少量的游泳型纖毛蟲等,輪蟲生長活躍。 這是運行正常污水的處理設施的活性污泥生物相,表明污泥沉降及凝聚性能較好,它在二沉池能很快和徹底地進行泥水分離,處理出水效果好。 在形成這種生物相結構時,應加強運行管理,以繼續保持這種運行條件。
2)污泥出現絮體結構鬆散,絮粒變小,觀察到大量的游泳型纖毛蟲類等生物、肉足類生物急劇增加的生物相。 出現這種生物相時,污泥沉降性差,影響泥水分離。 產生原因是由於污泥的負荷過低,菌膠團細菌體的多糖類基質會被作為營養物用於維持生命的需要,從而使絮體結構鬆散,絮粒變小。 若同時觀察到大量的游離細菌的生物相時,則是由污泥負荷過高引起的,這時污水中的營養物質豐富,促使游離細菌生長很好, 絮凝的菌膠團細菌趨於解絮成單個游離菌,以增大同周圍環境比表面,同樣使污泥結構鬆散,絮粒變小。 此外,由於污泥絮粒的解絮或變小容易被微型生物吞噬,使得微型生物因食物的充足而大量繁殖。 對由於污泥負荷過低,應採取減少污泥迴流量、投加營養物質、縮短泥齡等方法提高污泥負荷運行; 對由於污泥負荷過高,則應採取減少進水流量,減少排泥等措施(指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降低污泥負荷運行。
3)在培菌初期,水中的有機物濃度很高,污泥未形成,這時可觀察到大量的游離細菌及鞭毛蟲, 接著出現掠食很強的游泳型纖毛蟲;隨著培菌的進行,水中有機物濃度不斷降低,游離細菌及鞭毛蟲數量不斷減少, 游泳型纖毛蟲因食物的減少而不斷減少,當出現了固著型纖毛蟲,標志著污泥基本形成。 污水超標處理方案通過物理作用分離、回收廢水中不溶解的懸浮狀態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的方法,可分為重力分離法、離心分離法和篩濾截留法等。
4)活性污泥中累枝蟲、木盾纖蟲、裂口蟲、鍾蟲的數量呈明顯增長趨勢時,表明出水水質明顯變好。 農村污水如何處理為使污水經過一定方法處理後,達到設定的某些標准,排入水體、排入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等的採取的某些措施或者方法等。 在污泥結構鬆散時,常可發現纖毛蟲大量增加,出水混濁;處理的效果較差時,變形蟲及鞭毛蟲類原生動物的數量會大大增加。
5)出現硫菌、螺旋體、扭頭蟲屬時表明溶合氧不足,需要向曝氣池內增加供氧量,提高溶解氧濃度。 當溶解氧濃度超過5mg/L時,出現大量的各種肉足類和輪蟲類,這時應最大化減少曝氣量。
6)當污水濃度和BOD負荷低時,會以游仆蟲屬、旋口蟲屬、輪蟲屬、表殼蟲屬等生物占優勢,標志著硝化正在進行。 出現這種生物相時應及時提高BOD負荷運行。
7)在活性污泥出現惡化情況時,通過調整運行的環境,出現漫遊蟲屬、斜葉蟲屬、管葉蟲屬等生物時,表明活性污泥開始從惡化恢復到正常狀態。
8)就輪蟲屬而言,從污泥解體開始到還有大量殘留絮體存在時都可見。 生活污水處理方法屬於重力分離法的處理單元有沉澱、上浮(氣浮)等,相應使用的處理設備是沉砂池、沉澱池、隔油池、氣浮池及其附屬裝置等。 線蟲大量的出現,與活性污泥老化有關,其表現通常是活性污泥老化的開始階段,在活性污泥老化進入加速期,則看不到其占優勢的現象。
9)當污泥停留時間長,曝氣過量時,處理腐質污水等有機酸多或含油污水時,可觀察到放線菌的出現,它可引起曝氣池發泡。

『貳』 生物法處理重金屬廢水有什麼特點和優點

生物法處理重金屬廢水最大的特點是在運行過程中微生物能不斷地增殖,生物版質去除金屬離子權的量隨生物質量的增加而增加。生物法在應用上具有很多優點,如綜合處理能力較強,使廢水中的銅、六價鉻、鎳、鋅、隔、鉛等有害金屬離子得到有效的去除;處理方法簡便實用;過程式控制制簡單;污泥量少,二次污染明顯減少。然而生物法處理重金屬廢水存在著功能菌繁殖速度和反應速率慢,處理水難以回用的缺點。目前一些微生物已經應用於含銅電鍍廢水的凈化,生物吸附是利用一定種類的生物群積聚廢水中的重金屬,生物群可以被認為是生物吸附的離子交換劑。微生物有機體屬於不同的種屬,如細菌、真菌、酵母菌、藻類等,這些天然的、豐富的、價廉的微生物可以用作有效的生物吸附劑選擇性地去除廢水中的銅離子,有關利用微生物去除銅離子的報道很多[18-20]。雖然活性微生物的吸附量和吸附效率高於非活性微生物,通常仍選用非活性微生物,主要是非活性微生物不受環境毒性、營養物、生長介質的限制,解吸容易,微生物可以再利用,過程式控制制簡單,生物體停留時間較長,生物吸附迅速。採用微生物處理重金屬廢水的研究已成為熱點。

『叄』 污水生物處理各方式優缺點對比

污水處理工藝方案技術比較表

氧化溝 生物接觸氧化法 A/O法

技術適用性 國內外使用情況,水量、水質的適應程度 運行管理復雜, 國外採用較多,適應中、小規模污水處理廠,對水質水量的變化適應能力較差 運行管理簡單,國內外採用較多,對水質水量變化適應性強,適用於工業廢水處理與深度處理 運行管理復雜,國內外採用較多,對水質水量的變化適應能力較差,適應大中小規模污水廠
二 水質目標
出水水質 滿足污水排放標準的保證率 出水水質好,對於工業廢水處理運行缺乏經驗,且運行復雜,工程實例少 適用於處理難生化降解的低濃工業廢水,出水水質好 適合一般城市污水,出水水質好,能高效脫氮,污泥產量小且穩定。污泥無需消化
對外界條件的適應性 氣溫、水溫、營養、水量變化等對出水水質的影響 出水水質穩定,對外界條件變化適應性較強 出水水質穩定,對外界條件變化適應性好 出水水質穩定,對外界條件變化適應性強
三 工程實施
分步實施 分步實施的可能 可分組實施 可分組實施 可分組實施
施工難易 施工的難易程度 容易 容易 容易
佔地面積 處理萬噸水量佔地 ≤8畝 ≤8畝 ≥12畝
四 環境影響
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指雜訊及臭味等 噪音及臭味低 噪音及臭味低 噪音及臭味低
污泥的影響 污泥的產量及穩定性 污泥量小,污泥穩定性好 污泥量小,污泥穩定性好 污泥量略多,污泥穩定性好
五 運行管理
運轉操作 指運行和操作的方便程度 運行復雜,需根據水質調整,對員工技術要求高。 簡單 簡單
維護管理 設備維修難易及工作量 設備多,系統復雜,維修量大 設備較少,維修要求相對低 設備較少,維修要求相對低

『肆』 廢水生物處理法的定義

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除去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一種方法,亦稱廢水生物化學內處理法,簡稱廢容水生化法。由於傳統治理方法有成本高、操作復雜、對於大流量低濃度的有害污染難處理等缺點,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生物治理技術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耐重金屬毒性微生物的研究進展,採用生物技術處理電鍍重金屬廢水呈現蓬勃發展勢頭,根據生物去除重金屬離子的機理不同可分為生物絮凝法、生物吸附法、生物化學法以及植物修復法。

『伍』 污水的可生化性怎麼判斷

污水的生物降解性能。對污水處理方案的選定十分重要。普遍採用BOD5/COD指標來衡量,也有採用BOD5/TOC指標的。

BOD5/COD指標是5日生化需氧量與化學需氧量的比值,是污水可生化降解性的指標。公式表示為BOD5/COD=(1-α)×(K/V)式中:α為生化難以降解部分CODNB與COD之比;K為BOD5與最終生化需氧量BODU之比,為常數。

從式中可以看出BOD5/COD值隨α增大而減小,故這一比值可反映污水可生化降解性的功能。通常以BOD5/COD=0.3為污水可生化降解的下限。

(5)如何判斷採用生物法去除廢水擴展閱讀

原理:將水樣注滿培養瓶,塞好後應不透氣,將瓶置於恆溫條件下培養5天。培養前後分別測定溶解氧濃度,由兩者的差值可算出每升水消耗掉氧的質量,即BOD5值。

由於多數水樣中含有較多的需氧物質,其需氧量往往超過水中可利用的溶解氧(DO)量,因此在培養前需對水樣進行稀釋,使培養後剩餘的溶解氧(DO)符合規定。

一般水質檢驗所測BOD5隻包括含碳物質的耗氧量和無機還原性物質的耗氧量。有時需要分別測定含碳物質耗氧量和硝化作用的耗氧量。常用的區別含碳和氮的硝化耗氧的方法是向培養瓶中投加硝化抑制劑,加入適量硝化抑制劑後,所測出的耗氧量既為含碳物質的耗氧量。

在5天培養時間內,硝化作用的耗氧量取決於是否存在足夠數量的能進行此種氧化作用的微生物,原污水或初級處理的出水中這種微生物的數量不足,不能氧化顯著量的還原性氮。

而許多二級生化處理的出水和受污染較久的水體中,往往含有大量硝化微生物,因此測定這種水樣時應抑制其硝化反應。在測定BOD5的同時,需要葡萄糖和谷氨酸標准溶液完成驗證試驗。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判斷採用生物法去除廢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賽諾超濾產地 瀏覽:761
飲水機為什麼燒開水不跳閘 瀏覽:354
凈水器的水管漏水了怎麼換 瀏覽:563
超濾為什麼要反洗 瀏覽:633
現代車空氣凈化器怎麼使用 瀏覽:227
天然氣濾芯日常如何維護保養 瀏覽:382
ro膜被凍 瀏覽:854
凈水機哪個牌的最好 瀏覽:729
拖拉機提升器支架 瀏覽:950
美國陶氏ro膜有什麼用處 瀏覽:863
治理工廠廢水服務方案多少錢 瀏覽:992
太陽能污水排放口在什麼地方 瀏覽:685
除塵過濾袋 瀏覽:271
我們的污水班長作文 瀏覽:924
教你做魚缸過濾器 瀏覽:401
uf中空纖維超濾膜的作用 瀏覽:395
自動飲水機管子怎麼會有氣泡 瀏覽:201
污水管網氨氮濃度為什麼高 瀏覽:929
環氧樹脂固化過程中吸潮 瀏覽:128
螯合樹脂的吸附機理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