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污水處理站調節池清理怎樣安全防護
污水處理站的防護工作要按照污水處理工藝進行部署安全防護。
北京中天恆遠回提示,污水處理答 (sewage treatment,wastewater treatment):為使污水達到排水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對其進行凈化的過程。污水處理被廣泛應用於建築、農業,交通、能源、石化、環保、城市景觀、醫療、餐飲等各個領域,也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2. 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毒硫化氫氣體,求防護措施
請問你用的是水處理傳統的DCS系統吧,這個目前比較局限性,可在過程式控制制系統上升級回改造,近年出現答了水處理系統控制無人值守,能在線監測和遠程式控制制,精度高,穩定性強,能在環境惡劣中全天候不間斷工作,對室外控制系統可抗干擾,針對你上述產生有毒氣體,應該可以使用,我在展會中看到SIMATIC系統過程式控制制無人值守,還可以結合現場匯流排應用,希望能幫到你。
3. 基坑內挖深洞怎麼做好防護措施呢
基坑是在基礎設計位置按基底標高和基礎平面尺寸所開挖的土坑。開挖前應根據地質水文資料,結合現場附近建築物情況,決定開挖方案,並作好防水排水工作。開挖不深者可用放邊坡的辦法,使土坡穩定,其坡度大小按有關施工規定確定。開挖較深及鄰近有建築物者,可用基坑壁支護方法,噴射混凝土護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採用地下連續牆和柱列式鑽孔灌注樁連鎖等方法,防護外側土層坍入;在附近建築無影響者,可用井點法降低地下水位,採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區可採用天然冷氣凍結法開挖等等。
為規范建築基坑工程監測工作,保證監測質量,為優化設計、指導施工提供可靠依據,確保基坑安全和保護基坑周邊環境,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特製定本規范。本規范適用於建(構)築物的基坑及周邊環境監測。對於凍土、膨脹土、濕陷性黃土、老粘土等其他特殊岩土和侵蝕性環境的基坑及周邊環境監測,尚應結合當地工程經驗應用。建築基坑工程監測應綜合考慮基坑工程設計方案、建設場地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周邊環境條件、施工方案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監測方案,精心組織和實施監測。建築基坑工程監測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深基坑的施工質量在建築工程中是基石的作用,一定要做好。但是做好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安全,每年都有很多傷亡發生。新工人進場時,三級安全教育到位;班前安全技術交底到位;施工過程中的監督、檢查、再教育、考核工作到位;班後總結和改進工作到位。
4. 污水處理人員如何防護
一、工作前如何防護?
1、工作人員開始工作前要准備好醫用外科口罩、丁腈等材質的防水手套、工作服、護目鏡、安全帽等防護用品,做好體溫測量和記錄。
2、作業區及各處理單元的廠房、設備機房配備有消毒用品。
3、有需要記錄登記內容的工作人員自備個人辦公文具。
二、工作中如何防護?
1、工作人員進入污水處理構築物附近工作或巡視,特別是格柵、初沉池、調節池附近的初級處理單元工作時,要盡量減少在水池上方的停留時間。
2、使用工具檢修、操作時要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手套、護目鏡,有必要時戴防護面罩,使用前後對工具進行清潔消毒;口罩臟污、變形、損壞、有異味時需及時更換。
3、當攜帶工具到污水處理的構築物或設備間檢修時,要妥善規劃工具的放置,最好用防水布包裹工具包,避免被污水直接污染。
4、當需要檢修的部位要求與污水直接接觸時,建議工作人員可以內層佩戴丁腈手套,外層佩戴厚橡膠手套,檢修結束後要立即洗手,對檢修工具及其他防護用具進行消毒。
5、進入泵房、風機室等機房內時,要注意保持足夠的通風。
6、作業結束之後盡量要進行全面的清潔,及時更換被污染的外衣等。
三、工作後如何防護?
1、工作完成後要測量體溫,並做好記錄,脫下防護用具後放到單獨的收集位置。口罩等一次性防護用具收集後集中處理,重復使用的防護用品必須做消毒處理並風干後才可再次使用。
2、工作人員離廠前要做全面的清潔,更換干凈衣服才可離開,清潔時最好能做到單獨清潔。
3、離開廠區的路上要佩戴好口罩、手套離開。
四、特殊區域人員如何防護?
1、處理特殊區域或有來自隔離點的污水的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要提升自身的防護措施,佩戴符合N95/KN95及以上標準的顆粒物防護口罩、防水手套、防護靴、護目鏡、面罩,必要時配備防護服、防水服等。
2、工作人員要避免與污水直接接觸,到污水池、曝氣池、機房附近作業時要佩戴防水手套、護目鏡、面罩、安全帽,返回後立刻洗手,從特殊區域返回的人員應當全面洗澡。
3、充分利用和發揮在線監測設備,減少到污水池附近作業的時間。
5. 溝頭防護工程
一、標准條款
1 總則
1.1 溝頭防護工程應在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全面規劃、綜合治理中,與谷坊、淤地壩等溝壑治理措施互相配合,形成防護體系,以取得綜合控制溝壑發展的效果。
1.2 修建溝頭防護工程的重點位置應為:溝頭以上坡面有迴流集中,易引起溝頭前進和擴張的地方。
1.3 溝頭防護工程的主要任務應為:阻止坡面暴雨徑流由溝頭進入溝道,阻止溝頭前進,保護地面不被溝壑割切破壞。
1.4 當坡面來水不僅集中於溝頭,同時在溝邊另有多處徑流分散進入溝道時,應在修建溝頭防護工程的同時,圍繞溝邊,全面地修建溝邊埂,阻止坡面徑流進入溝道。
1.5 溝頭防護工程的防禦標准為10年一遇3~6h最大暴雨。可根據各地不同降雨情況,分別採取當地最易產生嚴重水土流失的短歷時,高強度暴雨。
1.6 當溝頭以上集水區面積較大(10hm2以上)時,應布設相應的治坡措施與小型蓄水工程,以減少地表徑流匯集到溝頭。
2 布局
2.1 蓄水型溝頭防護工程
2.1.1 圍埂式,在溝頭以上3~5m處,圍繞溝頭修築土埂,攔蓄上部來水,阻止徑流進入溝道。
2.1.2 圍埂蓄水池式。當溝頭以上來水量單靠圍埂不能全部攔蓄時,在圍埂以上靠近低窪處,修建蓄水池,攔蓄部分坡面來水,配合圍埂,共同防止徑流進入溝道。
2.2 排水型溝頭防護工程
2.2.1 跌水式。當溝頭陡崖(或陡坡)高差較小時,用漿砌塊石修成跌水,下設消能設備,水流通過跌水安全進入溝道。
2.2.2 懸臂式。當溝頭陡崖高差較大時,用塑料管或陶管懸臂置於土質溝頭陡坎之上,將來水跳泄下溝,溝底設消能設施。
3 設計
3.1 蓄水型溝頭防護工程設計3.1.1 來水量可按公式(4-1)計算: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系列標准宣貫教材
式中:W———來水量,m3;
F———溝頭以上集水面積,hm2;
R———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量,mm;
K———徑流系數。
3.1.2 圍埂斷面與位置
3.1.2.1 圍埂應為土質梯形斷面,埂高0.8~1.0m,頂寬0.4~0.5m,內外坡比各約1∶1。
3.1.2.2 圍埂位置應根據溝頭深度確定,一般溝頭深10m以內的,圍埂位置距溝頭3~5m。
3.1.3 圍埂蓄水量可按公式(4-2)進行計算: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系列標准宣貫教材
式中:V———圍埂蓄水量,m3;
L———圍埂長度,m;
B———回水長度,m;
H———埂內蓄水深,m;
i———地面比降,%。
3.1.4 溝頭圍埂蓄水量示意圖,見圖4-1。
圖4-1 溝頭圍埂蓄水量示意圖
3.1.5 當來水量大於蓄水量時,應在圍埂上游附近建修蓄水池,蓄水池位置應距溝頭10m以上。如地形條件允許,也可在第一道圍埂上游加修第二道乃至第三道圍埂。
3.2 排水型溝頭防護工程設計
3.2.1 設計流量可按公式(4-3)進行計算: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系列標准宣貫教材
式中:Q———設計流量,m3/s;
I———10年一遇1h最大降雨強度,mm/h;
F———溝頭以上集水面積,hm2;
K———徑流系數。
3.2.2 跌水式溝頭防護建築物,應由進水口(按寬頂堰設計)陡坡(或多級跌水)、消力池、出口海漫等組成。其設計技術要求可按規范中19.2執行。
3.2.3 懸臂式溝頭防護建築物,主要用於溝頭為垂直陡壁、高3~5m情況下,應由引水渠、挑流槽、支架及消能設施組成。
4 施工
4.1 蓄水型溝頭防護工程施工
4.1.1 圍埂式溝頭防護
4.1.1.1 應根據設計要求,確定圍堰(一道或幾道)位置走向,作好定線。
4.1.1.2 應沿埂線上下兩側各寬0.8m左右,清除地面雜草、樹根、石礫等。
4.1.1.3 應開溝取土築埂,分層夯實。埂體干密度為1.4~1.5t/m3。溝中每5~10m修一小土壋,防止水流集中。
4.1.2 圍埂蓄水池式溝頭防護
4.1.2.1 應根據設計要求,確定蓄水池的位置、形式、尺寸,進行開挖。
4.1.2.2 施工技術應按GB/T16453.4中有關要求執行。
4.2 排水型溝頭防護工程施工
4.2.1 跌水型溝頭防護按第三節淤地壩中4.2.2規定執行
4.2.2 懸臂型溝頭防護
4.2.2.1 應按設計備好管材及各種建築材料。
4.2.2.2 跳流槽應置於溝頭上地面處,先挖開地面,深0.3~0.4m,長寬各約1.0m,埋水泥板,將挑流槽固定在板上,再用土壓實,並用數根木樁鉚固在土中,保證其牢固。
4.2.2.3 水泥樁等下部紮根處,應鋪設漿砌料石,石上開孔,將樁下部插於孔中,加以固定。紮根處應保證不因雨水沖蝕而搖動。
4.2.2.4 漿砌塊石應作好清基。座底0.80m×0.8m~1.0m×1.0m,逐層向上縮小。
4.2.2.5 消能設備(筐內裝石或鉛絲籠裝石)應先向下挖深0.8~1.0m,然後放進筐石。
4.2.2.6 消能設施應與溝道內植物和谷坊設施結合利用,不應產生破壞。
5 管理
5.1 汛前應檢查維修,保證安全度汛;汛後和每次較大暴雨後,派專人到溝頭防護工程巡視。發現損毀,及時補修。
5.2 圍埂後的蓄水溝及其上游的蓄水池,如有泥沙淤積,應及時清除,以保持其蓄水量。
5.3 圍埂頂部、邊坡種植保土和固土性能強的灌木或草類,並禁止人畜破壞。
二、理解與實施
溝頭防護是指為防止徑流沖刷引起溝頭前進和坡面蠶蝕而採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本部分規定了為制止溝頭前進而採取的溝頭防護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的技術要求。
(1)隨著建築材料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的安裝、運輸、性價比等要求,溝頭防護工程部分,將舊標准中「4.2.2懸臂式。當溝頭陡崖高差較大時,用木質水槽(或陶瓷管、混凝土管)懸臂置於土質溝頭陡坎之上,將來水挑泄下溝,溝底設消能設施」改為「4.2.2懸臂式。當溝頭陡崖高差較大時,用塑料管或陶管懸臂置於土質溝頭陡坎之上,將來水挑泄下溝,溝底設消能設施」。將舊標准中「6.2.2.1用木料做挑流槽和支架時,木料應做防腐處理」改為「6.2.2.1應按設計備好管材及各種建築材料」。將舊標准中「6.2.2.3木料支架下部紮根處,應漿砌料石,石上開孔,將木料下部插於孔中,固定。紮根處應保證不因雨水沖蝕而搖動」改為「6.2.2.3水泥樁等下部紮根處,應鋪設漿砌料石,石上開孔,將樁下部插於孔中,加以固定。紮根處應保證不因雨水沖蝕而搖動」。
(2)隨著工程措施間相互配套,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互結合的發展要求,新標准GB/T16453.3—200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溝壑治理技術》,溝頭防護工程部分中增加了「6.2.2.6消能設施應與溝道內植物和谷坊設施結合利用,不應產生破壞」。
(3)根據雨量、集水面積大小和地形情況,採取的溝頭防護工程措施主要分兩類,即蓄水型防護工程和排水型防護工程。一般情況下,均應採用蓄水型防護工程,把水土盡可能攔蓄起來加以利用;多餘水量採取排水型工程。
(4)蓄水型溝頭防護工程設計應注意,一是適當確定工程與溝邊的距離,以蓄水滲透不致造成崩塌及陷穴為原則,除溝埂外,澇池等蓄水較多的工程應遠於溝深兩倍的距離,並進行防滲處理;二是確定蓄水容積、規格尺寸和數量,要根據溝頭以上流域面積、一次最大雨量及當地徑流系數,算出溝頭以上徑流總量,使蓄水容積總量與徑流總量相平衡。排水型溝頭防護工程由於水流速度較快,特別是出口處,要用質量較高的材料;設計跌水型的水頭落差一般不宜超過3m,懸臂型工程下部水流沖力較大,溝底要堆放足夠的礓石或料石消能,以防沖刷。
(5)圍埂式溝頭防護工程在施工中,由於溝道兩側不是水平面,蓄水溝不能連續開挖,一般每隔5m左右留0.5~0.8m的擋水埂,防止徑流集中,造成沖刷。
(6)溝頭防護處於最上游,因此每次降雨後都要進行檢查,有損失的地段必須立即修復,否則將對溝道的其他防護工程造成威脅;工程內淤積的泥沙要及時清除,溝頭周邊的林草植被要盡力保護。
三、示例
溝頭防護的形式有多種,示例一根據工程自然概況考慮了5種溝頭防護工程的方式,並進行了比較,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既經濟又實用的方案來進行溝頭防護;示例二根據當地豐富的原材料———柳條和草皮來修建溝頭防護工程,並且採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來治溝。
示例一:蓄水豎井陡坡排水式溝頭防護工程
1.工程地自然概況
該工程面積34hm2,地處黃土丘陵階地區,土壤為粉沙性黃土疏鬆多孔,濕陷性強。由於徑流不斷的沖刷侵蝕,溝道向長、深、寬發展,規模愈來愈大,目前,已發展成為長1000m,寬60m,深30m的沖溝。溝坡呈上陡下緩的地形特點,由於黃土的直立性強,上部幾乎為懸崖峭壁,下部坡腳處較緩,坡比大約為1∶1.5~1∶3.3。溝邊分布著犬牙相錯的溝頭,由於溯源起侵蝕的作用,溝頭向村莊內延伸。
2.布局
方案一,溝埂式:在溝頭以上坡面上修築與溝邊大致平行的若幹道封溝埂,同時在距封溝埂上方1.0~1.5m處開挖與封溝埂大致平行的蓄水溝,攔截與蓄存匯集而來的地表徑流。該方案適用於溝頭以上坡面匯水面積較小,來水量不大的情況。現已測算出溝頭以上匯水面積34hm2,因此匯水面積偏大,來水量多,該方案不可取。
方案二,圍埂蓄水池式:在溝頭以上坡面與溝邊大致平行開溝築埂,並在較平緩低窪地段,開挖蓄水池群,各個蓄水池互相連通,組成連環池。該方案適於匯水面積較大,來水量較多,且有合適開挖蓄水池的地段。該村人口活動密集,溝邊又臨近學校和舞台,不宜修建更多更大的蓄水池。故該方案不可取。
方案三,懸臂排水式:在溝頭上方水流集中的跌水邊緣,用木板、石板或混凝土板等作成槽狀,使水流通過水槽直接下泄到溝底,不讓水流沖刷跌水臂,溝底設消能措施。該方案適用於跌差不大的溝道,否則必須做很堅固的消力池,建築物的造價高,不經濟。而該溝跌差約30m,水流跌落能量較大,故不可取。
方案四,陡坡排水式:原工程就是這種形式。由於當地土壤為粉沙性黃土,疏鬆多孔,易入滲,濕陷性強,溝岸又太陡,導致陡坡渠道地基不穩定,易被洪水沖溝而損壞。原工程兩次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此,另外,若考慮按1∶1削坡處理,將削去溝邊以上約15m的距離,損失土地面積較多,溝邊又瀕臨舞台和學校,威脅其安全,故不可取。
方案五,蓄水豎井陡坡排水式:依據溝岸上陡下緩的地形特點,在溝邊適當距離處,垂直向下打一豎井,豎井深與陡坎大致同深,基部設消力井消能。在溝岸下部較緩那一段,依具體地形修建不同比例的陡坡排水溝渠,下設消力池消能。同時,對原有的蓄水池塘進行清淤加固,並在蓄水池塘與排水設施之間修建排水暗涵,將蓄水池容納不下的多餘徑流引排到排水設施。
這樣,採用蓄排結合的形式,蓄排設施相輔相成,共同抵禦洪水危害。蓄水池滯蓄部分洪水,一方面減輕了排水設施的排洪負擔,另一方面為有控制地泄洪做准備。採用豎井與陡坡相連接的排水形式,既克服了因土壤疏鬆多孔,濕陷性強,易被洪水沖溝損壞的弊端,又利用二級消能,分散了水流總能量,增強了工程安全穩定性。同時,減少了削坡帶來的面積損失。且這種形式簡單明了,易於施工,造價低廉,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溝頭防護工程。
通過以上5種方案的比較論證,最終確定蓄水豎井陡坡排水式溝頭防護工程為最優方案。
3.設計
方案五蓄水豎井陡坡排水式溝頭防護工程由蓄水和排水兩部分組成。蓄水部分採用原有蓄水池塘,它的主要作用是先將溝頭以上坡面村莊分散的地表徑流匯集起來,為有控制地排入溝底做好准備。排水是該工程的主體部分。它由進口段、排水段和出口段三部分組成(圖4-2)。
圖4-2 溝頭防護工程排水部分(單位:cm)
(1)進口段。進口段由進水暗涵和檢查井組成。進水暗涵是蓄水池和排水段的連接建築物,一端連接蓄水池出口,另一端伸入豎井內。檢查井是布設在進水暗涵靠近排水段處,它起到調整兩端介面的高差和轉變方向的作用,同時設有攔污柵,起到攔污淤泥的作用。
(2)排水段。排水段從上到下依次由豎井、隧洞、陡坡組成。豎井和陡坡是跌水建築物。隧洞是豎井與陡坡的連接建築物,一端連接豎井底部的消力井,另一端與陡坡始端相連。
(3)出口段。出口段由消力池和海漫組成。消力池對陡坡下來的高速水流進行消能整理。海漫對水流的進一步消能,同時對溝底起到防沖作用。
該工程特點是:①蓄排結合。常見的溝頭防護工程,要麼是單純蓄水式,要麼是單純的排水式。該工程具有蓄排結合的特點。②豎井與陡坡連接。常見的排水式溝頭防護工程,要麼是單純懸臂式,要麼是單純陡坡式。該工程利用溝岸上陡下緩的地形特點,採用豎井與陡坡相連接。③該工程作為溝頭防護工程,不僅對制止溝頭前進起作用,而且是村莊防洪系統的組成部分。④該工程適合於土壤疏鬆多孔,濕陷性強且溝壑較深溝坡上部陡峻的黃土區域侵蝕溝溝頭,這種形式具有在該區域推廣的特點。
4.施工
工程依據溝岸上陡下緩的地形特點,在溝邊適當距離處,垂直向下打一豎井,豎井深與陡坎大致同深,基部設消力井消能。在溝岸下部較緩那一段,依具體地形修建不同比例的陡坡排水溝渠,下設消力池消能。同時,對原有的蓄水池塘進行清淤加固,並在蓄水池塘與排水設施之間修建排水暗涵,將蓄水池容納不下的多餘徑流引排到排水設施。該工程具有蓄排結合的特點,具體蓄、排水設計施工可參考規范。
5.管理
該工程不僅是治溝工程,而且是村莊防洪系統的組成部分,因此汛前應檢查維修,保證安全度汛;汛後和每次較大暴雨後,應派專人到溝頭防護工程巡視,發現損毀,及時補修。
示例二:草堡砌護柳樁編跌水防治溝頭侵蝕
1.工程地自然概況
該工程地處小興安嶺余脈與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面積3559km2,海拔200~300m,氣候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主要土壤是黑土和草甸黑土。地勢丘陵起伏,漫川漫崗,一般地面坡度3°~5°,坡長500~100m,匯流面積大,表土疏鬆,底土粘重,春季融雪期產生凍土隔層,夏秋暴雨多、強度大、侵蝕溝發展很快。
2.布局
採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溝道防治。其具體布設是上部修土柳跌水溝頭防護工程,溝底修土柳谷坊,溝岸削坡插柳栽楊種答條,做到植物封溝。對寬淺式的穩定溝,主要採用植物措施,喬灌草結合,實行植物封溝。根據當地多年的實踐,溝頭防護採取柳樁編籬跌水或陡坡治理黑土侵蝕區的侵蝕溝頭效果較好。一是由於溝頭是可以排水的,克服了蓄水式溝頭防護清淤維修費工的缺點;二是黑土區盛產柳條,年產年用,可就地取材,比較經濟;三是柳條成活率高,且又茂盛,可形成植物封溝,使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
谷坊是在溝道中修建的小壩,以攔泥緩流,減少溝道比降,穩定溝床,防止溝底下切和溝壑擴展的一項工程措施,它可為植物在溝床中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根據黑土丘陵區盛產柳條的特點,以修壓柳谷坊為宜。
3.設計和施工
該地盛產柳條和草皮,對排水型的溝頭防護工程多採用柳樁編籬跌水、草皮切成草坐子鑲護的工程形式。其具體做法是:
(1)挖基。為使防護工程建在原狀土地基上,自溝掌跌坎底部向上游逐段開挖成高0.5~0.6m、水平台2.0m左右的台階,直至溝掌跌坎頂部的地面。開挖排水渠槽的寬度視集水面積而定,一般在集水面積4~5hm2、溝頭跌坎高2.0m以下的情況下,渠底寬1.0~2.0m,兩側邊坡1∶1左右。
(2)打樁編籬。在每個台階的坎底挖寬0.7m、深0.3~0.35m的基槽,以便打樁編籬作跌水護坎和鋪設柳梢捆消力坑。柳樁採用柳樹上砍下的新樁,長1.0~1.2m、徑粗5~8cm,大頭向下,用斧頭砍尖,上端用鋸截平,緊靠跌坎每隔0.3~0.4m將樁依次打於坎下,埋設牢固,然後用鮮活柳樹枝梢自下而上樁間編籬。為使編籬密實,每編一層柳梢枝條,用木槌將柳條向下打緊。在編籬過程中,把編籬與土坎之間的間隙用廄肥填實,以便柳條生根發芽成活。編籬高度與樁頂齊平。樁籬頂部基本上與上部平台等高,唯中心樁約低於邊樁5cm左右使樁籬的過水斷面呈中間略低的弧形,以便水流集中,減少對側牆的沖刷。為了提高編籬過水的抗沖能力,有的地方在樁籬頂用鐵絲纏繞加固。
(3)鋪設消力梢捆。編籬完成後,即可在已挖成的基槽內鋪設消力梢捆。梢捆採用新砍下來的活柳枝梢,捆成粗約35cm的圓捆。鋪設時,先在基底部鋪厚2~3cm的廄肥,然後緊靠樁籬鋪第一個梢捆,用鐵棍或木杠將梢捆與樁籬擠緊並在每個捆紮處(約隔1m)釘入一個長0.9~1.0m的木樁,使基固定第二個梢捆用類似的辦法擠壓、固定於基坑內,梢捆底部鋪填一層廄肥,是為便於部分柳條生根發芽成活,使之形成有柳叢生長的消力坑。樁籬和消力坑中的梢捆,均需嵌入兩側岸坡0.5~1.0m。
(4)鋪設草堡,修築導流埂。完成樁籬和消力坑鋪設後,清除流水渠內的棄土,在渠內平台及兩側的邊坡上鋪砌草墊。草坐要挖取生長茂密的帶土草皮,切成塊狀,以便鋪砌並利於成活,盡快覆被流水渠槽。溝沿上部,利用開挖渠槽的棄土,在溝頭防護工程兩側修築高0.7m、頂寬0.3m的擋水埂和導流埂,使坡面徑流沿渠槽排泄。
4.管理
這種溝頭防護工程形式,適用於集水面積不大(4~5hm2)、溝頭坎高小於2.0m的侵蝕溝頭。柳、草成活後,形成活體植物防護工程,可有效地防止溝頭侵蝕。這些工程在蓄水、攔泥、攔洪、減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益,在充分利用水土資源,開展多種經營,建設溝塘經濟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王玉生,吳礦山等.2006.一種經濟實用的溝頭防護工程.水土保持研究,13(3):272~273.
張春山,劉志文等.2002.拜泉縣侵蝕溝防治措施.東北水利水電(1):50~51.
6. 溝槽開挖時,應由哪些安全防護措施
1、 人工挖土時必須由上到下分層挖開,嚴謹掏挖放崖,兩溝槽相交處挖成鈍角,挖土人員與人之間保持2.5米以上距離:
2、 土檔下,挖土洞必須掏成拱頂或人字頂,土質特別差時不準掏洞。
3、 挖見沙層時,要請示工長,開挖辦法,可採取沙袋圍擋溝槽邊,防止溝槽邊流沙造成溝槽塌方,必須打密撐或開大口,再開挖,溝邊堆土時,必須堆放在溝邊1米以外;
4、 挖溝槽超過2米以上時,必須打撐木,用原木、木板,必須用扒釘扒好。吊繩要堅固,吊土人員腳下道路要堅固、平整、暢通;
5、 上下溝槽時必須從梯子上下,溝內作業人員必須戴安全帽;
6、 挖土時,如發現舊電纜,舊管道及其他構築物應妥善保護,及時報告工長及現場管理人員,不得私自處理;
7、 機械挖土時,施工員必須向司機交代清楚地下電纜管道及其他設雨污水明槽開挖的溝槽回填土及溝槽基礎灰土和其他設備安全。
8、 機械挖土時,下溝槽刷坡時,必須在機械臂回轉半徑以外作業,必須停機然後再操作。
7. 深7米的污水處理池周邊安全防護措施怎麼寫
1、張貼相關警示標示(防止溺水、安全生產、注意滑到等)
2、走道位置安裝安全防護欄
3、配電箱、配電櫃做好防雨措施,張貼有點危險、當心觸電等安全標示。
8. 污水處理池的防腐做法怎麼做
用三布復五塗法:
1、先用環氧瀝青漆制底塗一遍,
(8)污水處理挖溝怎麼做防護塔防擴展閱讀
相關規范
1、塊材宜採用厚度不小於20mm的耐酸磚和耐酸石材。砌築材料宜採用水玻璃類材料、樹脂類材料或聚合物水泥砂漿,不得採用瀝青類材料。勾縫材料宜採用樹脂膠泥。
2、水玻璃混凝土宜採用密實的鈉水玻璃或鉀水玻璃混凝土,其厚度不應小於80mm。
3、採用塗料或玻璃鋼防護的槽、池,在受沖刷和磨損的部位宜增設塊材或樹脂砂漿層。
4、塗層表面應採用電火花檢測,無針孔。
5、塗層應無漏塗、誤塗現象。應經柔韌性試驗器檢測,應無裂紋等現象。
9. 圍欄邊上的泥漿溝怎麼挖
1、首先用洋鎬、鐵鍬挖掘泥漿池和泥漿槽。泥漿池是存放鑽井泥漿用的。
2、其次挖圍欄邊上的泥漿溝,挖成直徑80cm、深40cm的圓坑,泥漿池四周採用50mm的鋼管做圍欄防護。
3、最後鋼管立桿間距3m,立桿長度 1.5m,其中埋入土檯面以下0,完成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