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業污水處理設置均質調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一、調節的作用
工業企業由於生產工藝的原因,在不同工段、不同時間所排放的污水差別很大,尤其是操作不正常或設備產生泄漏時,污水的水質就會急劇惡化,水量也大大增加,往往會超出污水處理設備的正常處理能力;城市污水,尤其是學校、居民小區等人員集中的地方,由於用水量和排入污水中雜質的不均勻性,也會使得其污水流量或濃度在一晝夜內有較大的變化。這些問題都會給處理操作帶來很大的麻煩,使污水處理設施難以維持正常操作。因此,對於特徵上波動比較大的污水,有必要在污水進入處理主體之前,先將污水導入調節池進行均和調節處理,使其水量和水質都比較穩定,這樣就可為後續的水處理系統提供一個穩定和優化的操作條件。
具體說來,調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對污水處理負荷的緩沖能力,防止處理系統負荷的急劇變化;
2.減少進入處理系統污水流量的波動,使處理污水時所用化學品的加料速率穩定,適合加料設備的能力;
3.在控制污水的pH值、穩定水質方面,可利用不同污水自身的中和能力,減少中和作用中化學品的消耗量;
4.防止高濃度的有毒物質直接進入生物化學處理系統;
5.當工廠或其他系統暫時停止排放污水時,仍能對處理系統繼續輸入污水,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
二、調節處理的類型
調節處理一般按其主要調節功能分為水量調節和水質調節兩類。
(一)水量調節
水量調節比較簡單,一般只需設置一簡單的水池,保持必要的調節池容積並使出水均勻即可。
污水處理中單純的水量調節有兩種方式:一種為線內調節,進水一般採用重力流,出水用泵提升,池中最高水位不高於進水管的設計水位,最低水位為死水位,有效水深一般為2~3m。另一種為線外調節,調節池設在旁路上,當污水流量過高時,多餘污水用泵打入調節池,當流量低於設計流量時,再從調節池迴流至集水井,並送去後續處理。
線外調節與線內調節相比,其調節池不受進水管高度限制,施工和排泥較方便,但被調節水量需要兩次提升,消耗動力大。一般都設計成線內調節。
(二)水質調節
水質調節的任務是對不同時間或不同來源的污水進行混合,使流出的水質比較均勻,以避免後續處理設施承受過大的沖擊負荷。水質調節的基本方法有兩類。
1.外加動力調節
外加動力就是在調節池內,採用外加葉輪攪拌、鼓風空氣攪拌、水泵循環等設備對水質進行強制調節,它的設備比較簡單,運行效果好,但運行費用高。
2.差流方式調節
採用差流方式進行強制調節,使不同時間和不同濃度的污水進行水質自身水力混合,這種方式基本上沒有運行費用,但設備較復雜。
(1) 對角線調節池
對角線調節池是常用的差流方式調節池的類型很多。對角線調節池的特點是出水槽沿對角線方向設置,污水由左右兩側進入池內,經不同的時間流到出水槽,從而使先後過來的、不同濃度的廢水混合,達到自動調節均和的目的。
為了防止污水在池內短路,可以在池內設置若干縱向隔板。污水中的懸浮物會在池內沉澱,對於小型調節池,可考慮設置沉渣斗,通過排渣管定期將污泥排出池外;如果調節池的容積很大,需要設置的沉渣斗過多,這樣管理太麻煩,可考慮將調節池做成平底,用壓縮空氣攪拌,以防止沉澱,空氣用量為1.5~3m3/(m2·h) 調節池的有效水深採取1.5~2m, 縱向隔板間距為1~1.5m 。
如果調節池採用堰頂溢流出水,則這種形式的調節池只能調節水質的變化,而不能調節水量和水量的波動。如果後續處理構築物要求處理水量比較均勻和嚴格,可把對角線出水槽放在靠近池底處開孔,在調節池外設水泵吸水井,通過水泵把調節池出水抽送到後續處理構築物中,水泵出水量可認為是穩定的。或者使出水槽能在調節池內隨水位上下自由波動,以便貯存盈餘水量,補充水量短缺。
(2) 同心圓調節池
在池內設置許多折流隔牆,控制污水1/3~1/4流量從調節池的起端流入,在池內來回折流,延遲時間,充分混合、均衡;剩餘的流量通過設在調節池上的配水槽的各投配口等量地投入池內前後各個位置。從而使先後過來的、不同濃度的廢水混合,達到自動調節均和的目的。
另外,利用部分水迴流方式、沉澱池沿程進水方式,也可實現水質均和調節。
在實際生產中,可結合具體情況選擇一種合適的調節方法。
三、調節池的設計
調節池的設計主要是確定其容積,可根據污水濃度和流量變化的規律,以及要求的調節均和程度來計算。
對於水量調節,計算平均流量作為出水流量,再根據流量的波動情況計算出所需調節池的容積。
在一般場合,往往水質和水量都要考慮,而且有時水質的均和更重要些,此時調節池容積可按流量和濃度比較大的連續4~8h的污水水量計算。若水質水量變化大時,可取10~12h的流量,甚至採取24h 的流量計算。採用的調節時間越長,污水水質越均勻,但調節池的容積也大,工程造價也高。應根據具體條件和處理要求來選定合適的調節時間。
四、 均質調節池的基本要求
(1)為使均質調節池出水水質均勻和避免其中污染物沉澱,均質調節池內應設攪拌、混合裝置。可以採用水泵循環攪拌、空氣攪拌、射流攪拌、機械攪拌等方式,其中空氣攪拌因簡單易行和效果好而被廣泛應用,空氣攪拌強度一般為5~6m³/(m²*h)。
(2)停留時間根據污水水質成分、濃度、水量大小及變化情況而定,一般按水量計為10~24小時,特殊情況可延長到5天。調節池還可以起到儲存事故排水的作用,若以事故池作用為主,則平時要盡量保持低水位。
(3)以均化水質為目的的均質調節池一般串聯在污水處理主流程內,水量調節池可串聯在主流程內,也可以並聯在輔助流程內。
(4)均質調節池池深不宜太淺,有效水深一般為2~5m;為保證運行安全,均質調節池要有溢流口和排泥放空口。
(5)廢水中如果有發泡物質,應設置消泡設施;如果廢水中含有揮發性氣體或有機物,應當加蓋密閉,並設置排風系統定時或連續將揮發出來的有害氣體(攪拌時產生的更多)高空排放。
Ⅱ 污水處理站超低負荷如何運行
超低負荷的處理還不簡單,不經過目前的生化系統,單獨物化處理一下就排放,或者專只使用生化處理系統的屬一部分並減降低排水量,少排或者不排泥。加營養葯劑的辦法只能臨時使用或者只作為配合使用,否則就失去了污泥馴化的效果。對於水量濃度不穩定的污水生化處理站,應盡量減少或者不排泥,污泥盡量迴流。
我謙語水處理設備經營部可根據您的水量和處理標准以及對水處理設備的要求及場地規劃等實際情況,為您提供全面水處理技術服務並為您量身定製水處理設備。
Ⅲ 污水處理措施
1、改進城市污水處理方法
首先,我們應該掌握一些污染源治理技術和城市污水處理技術的最新情況,推動我國污水處理方法的發展,大力開發低耗高效污水處理的科學技術,對我國現有污水處理方法進行分析,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技術,更高的提高污水處理效率,有力的控制水污染。創新並優化污水處理工藝,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各種技術的綜合運用,使其達到現階段城市污水處理回收再利用的標准,提高水資源的重發利用率。其次,是加大人才和資金的投入,建立專門的研究和開發機構,提高技術水平,積極開發、研製和應用城市污水回用技術和新設備,提高污水處理和回用能力;引進和開發新技術,通過積極推廣各種膜分離技術、臭氧化技術以及安全消毒技術的應用,將污水中的廢物分離,提高城市污水處理標准,完善處理系統,達到再生水的指標,提高水的重發利用率。最後就是排水合理分區和合理布局,分析當地的實際情況,考慮其規模和對污水利用的方便程度,對城市污水的排水范圍進行規劃,污水處理廠要適度集中,合理劃分,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對選址和方案進行合理規劃,促進城市污水處理工作的合理進行,盡量做到最低投入成本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證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轉,強化一級污水處理法,根據自身條件適時選擇二級處理法,降低城市污水處理設備的負荷和處理成本,將水處理由原來單一模式轉變成綜合利用處理模式,轉變我國水資源缺乏的局面。
2、完善污水處理管理機制
改革污水處理單位的考核制度,對處理後的水質、水量同時監管,將處理後的水體指標納入考核范圍,有效改善污水處理工作的質量水平,提高處理後水質的標准。政府加強對污水處理的管理,明確分工,將責任落實到每個人,採用問責制度,並對出現問題的責任人進行懲治,保障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政府將傳統的城市排水體制分為分流制和合流制兩種,明確各個部門責任,各個部門互相監督。分流制適合於新建區、擴建區、新建開發區,並不受歷史因素影響;合流制適合具有歷史因素的大中型城市。政府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管理制度,對城市污水處理進行多元化管理,引進投資模式,保證城市污水處理的持續發展。借鑒城市污水處理較好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和做法,改進自身的技術,政府應該建立一系列的監管體系,全方位的展開工作,並且要通過政府、企業和公民「三位一體」,強化監督機制,提高員工的監管水平和監管素質,依法對污水處理全過程進行監督,提高污水治理的徹底性,促使污水處理設施充分發揮改善環境質量的效能。
3、提高民眾認識,樹立環保觀念
積極利用各種媒介,提高全民的水資源危機意識以及綜合利用意識,倡導建立節水型社會,其次就是樹立污染者收費意識,同時應該做到「誰污染,誰治理」,同時可以用來加大對城市污水處理的資源投入,改進設備,加大技術投入。
4、污水處理的資源化 和產業化
城市污水處理之後也是一種水資源,成為城市的第二種水源,回用之後,可以很大的節約水資源的供應量,同時還能減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的污染,既解決了供水緊張又改善了環境,還可以就近處理利用,節省管道投資和運輸消耗,實現水源的可持續發展。分類供水,從而實現對水資源的回收利用,並且鼓勵中水回用,對廢水回用之後的污泥進行研究,將它變廢為寶,真正的提高污泥的資源程度。對於那些排放污水的企業要繳納相應的費用,為城市污水處理設施提供資金,加強污水處理的能力,採用市場化的方式來發展污水處理行業。
Ⅳ 怎樣才能降低污水的BOD
活性污泥法對降低污水的BOD效果很好啊,BOD是污水中最好處理的了。
Ⅳ 如何提高污水處理到滿負荷
污水的處理負荷一般是指污水處理系統對於進入的污水能夠穩定達標的前提下,內所處理的污水量,或污染容物的總量。
譬如某污水廠設計2000m3/d,進水COD1000mg/L,而實際上來水是1000m3,來水COD2000多,如果處理出水穩定達標,也可以說該系統已達到了滿負荷。
當然這個滿負荷是相對的,設計人員設計說明上會提一下污水處理單元中微生物的有機負荷是多少,池內微生物的濃度是多少,如果你在運行中,通過管理,提高了池內的生物量,提高了它的處理能力,也完全可以超負荷運轉。
一般的設計指標都是運行比較穩定的參數,再高或者低一些,也未嘗不可。
————————————————————————————
在負荷的提高過程中,逐漸提高生物量,以及單元去除能力,逐漸增加處理污水量,這個過程就是調試的過程。這個調試的指標是出水水質合格,出水穩定,就可以慢慢增加污水負荷,直到滿負荷運轉。
Ⅵ 污水處理中污泥沉降比高,怎麼降低
原因有好幾種:
一、進水負荷高,有機物分解不完全影響污泥沉澱性能,沉降效果變差。
二、負荷過低,污泥缺乏營養,耐低營養細菌增多絮凝性能變差。
三、污泥齡較長,系統中污泥濃度過高並且污泥結構鬆散不易沉降。
四、水溫過高使小分子糖類增多,菌膠團吸附過多糖類造成污泥解絮。解決辦法:
1、降低負荷減少進水COD總量,提高溶解氧使污泥性能逐漸恢復。
2、增加進水量控制在合適的范圍,保持較高溶解氧狀態一段時間抑制低營養細菌繼續增加。
3、加大剩餘污泥排放量,將系統污泥濃度控制到合理范圍內。
4、降低曝氣池中的水溫,控制好溶解氧水平,一段時間後污泥可恢復正常
Ⅶ 冬季污水廠出水氨氮降不下來,如何調整工藝參數
在溫度低於15℃時,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明顯下降,同時使得缺氧區中溶解氧的含量增加,也抑制了脫氮效果。
主要影響因素有:
(一)溶解氧濃度
溫度主要影響硝化菌的比增長速率及活性。為了彌補低溫對系統帶來的不利影響,可以通過提高溶解氧濃度的措施。有研究表明,初始溶解氧為2mg/L時,為取得相同的硝化速率,溫度每下降1℃,溶解氧濃度相應提高10%。溶解氧是生物硝化的重要環境因素,一般應在2mg/L以上,最低控制在0.5~0.7mg/L。
(二)污泥齡和污泥負荷
活性污泥中硝化菌的活性的最重要決定因素是溫度和泥齡。只有當好氧池的泥齡超過硝化菌的世代周期時,才能進行硝化。通常,溫度每降低1℃,硝化菌比增長速率降低10%,因此,欲維持與常溫期相同的硝化菌濃度,溫度每降低1℃時泥齡需相應提高10%。所以,降低污泥負荷,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有效降低溫度對系統處理效果的負面影響。
建議措施 :
(一)減小進水氨氮負荷
減少進水氨氮負荷,一是降低進水氨氮濃度,二是減少進水水量。冬季,活性污泥容易受氨氮(或有機氮)的沖擊,因此建議啟用應急調節池,從而可以有效地控制進水量,進而控制進水氨氮濃度。並可採用迴流一定比例的出水水量與進水混合後進水,以達到降低進水負荷的目的。
(二)合理控制氧濃度
氨氮氧化需要消耗溶解氧,但氧濃度並非越高越好。由氧氣在水中的傳質方程可知,液相主體中的DO濃度越高,氧的傳質效率越低。故需綜合考慮氧在水中的傳質效率和微生物的硝化活性,調控好氧段的DO濃度,不同水質的最適DO不同,可針對冬季運行條件下,同過小試確定在不浪費能量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對氨氮的去除效率。
(三)延長污泥齡
減少氧化溝排泥量。一是因為硝化菌世代周期長,增長SRT可以有利於硝化菌的生長,二是硝化效果降低時,大量的硝化菌被流失,排泥會加速硝化菌的流失,故延長污泥齡,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污泥濃度,從而抵消硝化菌活性降低所產生的影響。
(四)加強抑制物質的排查
苯胺、乙二胺、萘胺、芥子油、酚、甲基引哚、硫脲、氨基硫脲等對微生物硝化有抑製作用,冬季由於水溫較低,硝化菌活性較低,其抗沖擊負荷能力降低,故污水處理廠在冬季運行時,需加強排查,從源頭控制硝化抑制物質進入系統。同時需要進一步強化預處理作用,以消除抑制物質對系統的沖擊。
(五)投加消化促進劑
硝化促進劑是利用微生物營養與生理學方法進行合理配方,根據微生物營養生理及污水處理的共代謝原理,促進硝化細菌發生作用,提高污水處理的氨氮去除效率。但有研究表明,在硝化效果剛出現減弱現象,出水氨氮逐步上升時期投加的話,效果非常明顯。但一旦系統喪失硝化能力時再投加促進劑,效果則不怎麼明顯。同時需要指出,該類產品價格往往比較高昂,一般在應急情況下使用或水量不大的情況使用。
希望有所幫助!
Ⅷ 污水如何進行調試越詳細越好
這個光說是說不清楚的,要分不同的水質以及很多種異常情況,一般針對的都是生版物處理段。首權先你必須具備一定的污水處理相關理論知識與邏輯,然後才能結合實際現場調試摸索來學習到屬於你自己的技術經驗。
這個行業前景越來越好,目前還算冷門,不要聽別人沒有根據的瞎說,本人就是一名從事該行業八年的專業人士,污水運行維護與污水調試完全是兩回事,技術性也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當你具有了足夠的污水調試經驗,那麼你離項目經理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Ⅸ 污水處理中污泥沉降比高,怎麼降低
污泥沉降比高的來解決方法:
1、降低源曝氣池中的水溫,控制好溶解氧水平,一段時間後污泥可恢復正常
2、加大剩餘污泥排放量,將系統污泥濃度控制到合理范圍內。
3、增加進水量控制在合適的范圍,保持較高溶解氧狀態一段時間抑制低營養細菌繼續增加。
(9)污水負荷減小如何調節擴展閱讀:
污水處理按照其作用可分為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學法三種。
1、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質,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化學性質。常用的有重力分離、離心分離、反滲透、氣浮等。
2、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功能,將污水中呈溶解或膠體狀態的有機物分解氧化為穩定的無機物質,使污水得到凈化。常用的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法處理程度比物理法要高。
3、化學法:是利用化學反應作用來處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質或膠體物質的方法,多用於工業廢水。常用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等。
Ⅹ 污水處理廠應該怎麼降低運行成本,降低LOSS呢
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中,在各個生產環節上可以發現和總結出一些節能降耗的方法,經過實踐應用後既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降低了能耗,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生產質量,又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現從以下幾方面做一介紹: 1.電耗
在污水廠運行管理中,電耗占據運營成本的比例最大,所以對用電量和電費的降低至關重要。
1.1從分利用電力部門的峰谷差異電價,使電費降低
電力部門依據用電的密集程度,將工業用電電價分為峰、平、谷三個電價,其中峰值的電價是谷值電價的3~4倍,充分利用電價的差異,將可以在谷值段工作的設備,盡可能的集中在此時段。 例1:脫泥機房的脫泥系統可以在谷值段出泥,將峰值段作為污泥的運輸,脫泥設備的檢修維護時段。
例2:在峰值段有計劃的檢修設備,而在谷值段設備的檢修和停運。 1.2對高耗能設備加強自控管理,設定合理的工作模式 污水廠中最耗能的就是曝氣系統,無論是表面曝氣,還是鼓風曝氣,如果能有效地降低用電量,將產生巨大的效益。
曝氣系統提供的空氣量,主要體現在曝氣池中的do值,採用do值與曝氣設備(如:鼓風機)的工況形成閉環控制,當達到需要的do值後,曝氣設備的工況不再升高,甚至可能降低;而不是在整個曝氣過程中一直維持著額定功率。利用變頻器控制曝氣機的轉速或沖程,達到節能的目的。
曝氣系統的選擇應注意:大、中型污水廠盡可能選擇鼓風曝氣方式,而不採用表面曝氣方式。兩種方式相比較:鼓風曝氣方式氧的利用率高,充氧效果好,同時節約電耗。
曝氣器在曝氣池中的布置方式要注意:進水端至末端沿池長方向應排列為前密後疏。在有機負荷沿著池長方向不斷降低時,末端和首端布置同樣疏密的曝氣器就是浪費;而且過高的do值也不利於污泥的生長。同時在鼓風曝氣方式中,曝氣器的選擇也很重要,管式曝氣器優於盤式曝氣器,不僅充氧效果好,而且能降低能耗10~15%。
1.3對生產設備加強巡視監管,注意適時調整運行模式 節能既是一個技術工作,也應當作為一個制度來堅持。對污水廠內的生產設備在日常的巡檢中不難發現,一旦自控運行模式參數設定了,許多工作人員就不再認真管理檢查,無論來水量多少,進水水質如何,生化池內的污泥生長情況如何,所有設備都按照一種模式運轉。
例1:對進水提升泵的運行管理,應注意在保證來水不溢流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使提升泵在高液位的條件下運行,而不能再低液位的情況下多台泵開啟,既浪費電能,有沒有多增加抽水量。 例2:在進水量小於設計值時,就應調整迴流量,對迴流泵的開啟台數和時間重新設定,達到合理的迴流比。
例3:在進水量小於設計值,或進水水質濃度遠低於設計指標時,可以調整生化系統的運行周期,縮短曝氣時間,從而降低電耗。 所以工藝模式的調整要依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一種運行模式保持不變,既對運行安全無法保證,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1.4加強設備的維護保養力度,使設備盡可能地處於最佳工況 加強日常的設備潤滑、保養,降低設備的故障率,使設備工況在高效段,盡量降低無用功的產生,從而也能降低的電耗。 自來水的消耗
在污水廠的生產運行中,自來水的用量主要集中在脫泥系統中對濾布的沖洗上。在實際工作中,如果污水廠的二級處理後的出水能達到中水的標准,或一部分出水經深度處理達標後,盡可能的採用二級出水替代自來水,這樣沖洗濾布、配製葯劑,而且可以為綠化灌溉、沖洗道路和廁所均可使用。這樣用水成本可以立即下降,同時對水資源也是一種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