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設備說明 > 我國古代水設備

我國古代水設備

發布時間:2021-12-30 17:28:14

A. 中國古代一有那些節約用水的設施

北京北海團城就是古人節約用水,節水灌溉的智慧典範:
北京北海團城共有九口滲水井,呈橢圓環走向排列。藉助先進的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明,九個滲水井口都跟地下涵洞相通,地面上滲水井口處位置正好是涵洞走向的轉折點,從1號井口起,按順時針方向經2號、3號井口,依次到九號口為止,整個涵洞走向呈「C」字母形。這樣,每當大雨降臨時,雨水順井口流入涵洞儲存起來,形成一條暗河,使樹木在雨水多的情況下不致於因積水浸泡造成爛根,在乾旱的情況下又不致於因缺水而乾枯。
北京北海團城地面有5900多平方米,除建築物所佔地外,其餘地面都鋪有地磚。這些地磚因用途不同,選擇的磚形和質地不同,鋪設樣式也大有講究。為遊人設置的甬道,用方磚鋪砌,磚質細密,不滲水,佔全部磚面的一小部分。其餘絕大部分,鋪砌的是倒梯形方磚,這樣磚與磚之間就形成一條上窄下寬的縫隙,供滲水集雨用。團城的地勢北高南低,下大雨時,雨水從北往南流淌,古樹多在南邊,根據這種情況,鋪砌在城北和城南的倒梯形方磚在尺寸與質地上有區別——城北的方磚較厚,上面還有一層兩三厘米厚的緻密層;城南的方磚稍薄,上面沒有緻密層,磚體遍布氣孔,其吸水性能比城北的方磚要強。此外,城南的方磚比城北的方磚表面積要小,這樣,城南地面上的縫隙就比城方更多更密,更利於滲水集雨。由此可見,古代工匠們的科學思維是多麼的縝密細致。

B. 中國古代的城市供水

何壽平

(中國水網顧問)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水,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考古學證明:人類四大文明的發祥地就位於長江與黃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恆河和尼羅河等廣大流域中。近代有人製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點狀水資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線是一個圍繞水源的同心圓,而在線形水資源(如河、江等)附近則與之平行分布在兩岸的環繞帶。而且流域氣候條件越乾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趨近水源。「擇水而居」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共同點,這無疑表明水對人類生存的重要作用。隨著人口的增長、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水的需求也由跟隨自然到遵循自然規律人為開發水源。

我國新石器時代河姆渡遺址所發現的供水設施,是目前所知長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結構形式。

幾千年來,人類的聚居、市井城鎮的形成、古代城鎮供水等隨著歷史的腳步在不斷地進步、發展。

一、水井是我國先民的重要水源

水井作為水源有著比江河湖泊更大自由度的選擇,可以在近距離內取到水,而且水井星星點點分布更廣。基於這樣的情況,即使緊臨地面水源的城鎮,人們仍然離不開「水井」。

自古以來,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井。幾千年來,水井是我國先民乃至現代人們的重要水源。

中國很早就有關於掘井和鑿井技術的記載。《呂氏春秋·勿躬》「伯益作井」(前約2200年),為世界上最早較可靠的掘井記載。1~2世紀的西漢時代出現深井鑽井機械。這些鑽井機械在南北宋時期經過較大的改進後,一直沿用到明清,並在11世紀左右傳入西方。

唐代徐堅《初學記》卷七有「伯益作井,亦雲黃帝見萬物,始穿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八家為井」。我國鑿井取水自黃帝創始已有4000~5000年的歷史,而且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就掌握了穿鑿深井的技術。在升水設備方面,我國古代創造有軲轆、簡車、桔槔,此外,還有流傳至今的龍骨車和龍尾車等。

二、古代遺址中的水井

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二文化層,發現原始木構水井遺跡。在一個直徑約600厘米的不規則圓形坑邊,發現環繞布置的樁木殘段。樁木殘存28根,間距不等。朽木直徑一般約5厘米,垂直入地約100厘米,最深者為142厘米。其中兩根柱較為特殊,朽木直徑各8厘米左右,南北對峙,斜向入地,與水平成55°角。

坑呈鍋底狀,深處不足100厘米,坑內為黑色淤泥。坑底中央稍偏西北有一方坑,邊長約200厘米,方坑底距當時地表約135厘米。方坑壁四周密排圓樁或半圓樁,並加水平方框支護。

根據出土遺跡和遺物情況判斷:鍋底形圓坑內沉積黑色淤泥,說明此坑原來是一個水塘。聚落內的水塘,自然形成當時居民的一個方便的生活用水的水源。水塘的水位不定,枯水時僅在鍋底狀的坑底稍有積水,所以在底部中央掏一個小深坑,以保持集中的一定水量的積水。淤泥中掏坑,需要先設四壁的支護結構。方坑外所見平面朝上安置的大石塊,顯然是步石,它證明枯水季節人民正是蹋著這些步石到中央方坑取水的。中央方坑內出土帶耳可以系繩的汲水陶罐之類,可以進一步證明這是一處生活水源。這一水源的使用方式是:水塘水滿時,在塘邊取水;枯水時,踏步石到塘底方坑內取水。

發掘所見的大圓坑底部設有支護結構的方坑,是目前所知長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結構形式。它是高水位地區的一種木構支護水井的雛形,其結構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寫的「井」和「#」的形象。《釋名·釋宮》說:「井者,清也」。對照這種地表水源的原始水井來看,確是由於有了木構方框的支護,才避免了坑壁泥土造成的混濁,從而保持了水質的清凈。

在黃河流域,近年在河南湯陰白營的一座龍山文化晚期(與河姆渡第二文化層時代相近)的聚落中發現一口水井,其深度已達3米左右,下部殘存疊置的木構井干。

河北藁城台西村遺址的兩口商代水井,其支護結構也是採用木構井干方式。台西村一號水井,井口直徑295厘米,深為590厘米。井口以下450厘米開始直徑縮減,形成一個二層台。井底設木構井干,共疊置四層,高82厘米,節點為搭口交接。井干周圍尚有30餘根樁木加固。這口井中也遺存有當時汲水失落的完整或破碎的陶罐,有的頸部尚系有繩索。

以上各例說明,我國的「原始水井」歷史悠久,在井干結構上得到逐步改進。

我國考古挖掘的各個朝代的水井眾多,不勝枚舉。從築井的材料上來看,就有土井、陶井、瓦井、石井、磚井、木井等。

河北邯鄲市西郊澗溝遺址(前2000~2800年)中發現的房屋建築邊有水井3口,均成筒狀。井的上部有缺口與溝相通,從井口往下深1米處,徑長2.30米,往下逐漸縮小,到5.50米處,徑長1.15米,下部為黃沙堆積。《周書》中雖有記載:「黃帝穿井」,「堯民鑿井而飲」,但未見實物資料,而在澗溝遺址中發現的古井建築,為《周書》提供了實物依據。

北京在東周時即有大量的土井、瓦井,漢、唐、遼、金時又建有磚井。歷史上,北京城區居民大多自打土井,取用淺層地下水。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盡管不斷開渠引水,使城市供水從未間斷,但遍布全城的水井也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源泉。今天北京城內的無數條胡同,就是居民區的地域名稱。據考證,「胡同」一詞來自蒙古文,也就是蒙古文「水井」的意思。至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北京內外城已有土井1245眼。但水質多數咸苦。

南京是六朝古都,雖然背靠長江,但城內古井星羅棋布,不但井欄千奇百怪,而且以井取名的也有不少,如金沙井、楊公井、銅鉤井、板井、鎖井、雙井、白雲井、邀貴井、胭脂井。有史料統計,到清朝(19世紀),南京有水井5000餘口。直到20世紀80年代,南京仍有水井3000多口。

我國城市給水之制在諸多史籍的記載中,以錢塘六井最為詳細。蘇軾之記略中提及:唐宰相李公長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後刺史白公樂天(810年左右)治湖浚井,刻石湖山。這是當時官方為解決百姓飲水、用水的城市公共工程。

三、古代都城的水源

水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作為都城,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人口眾多,對水的需求就更顯得十分重要。

我國古代夏、商、周三朝的都城多數在河流沿岸。從秦以後,各統一王朝的都城也毫不例外都在大河的沿岸。首都是全國或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眾多,建設宏偉,園林如畫,用水量巨大,如果沒有地面供水,僅靠地下水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都城城址必須選擇在河流沿岸,就幾乎成為不可抗拒的規律。

在今西安建都的有十個朝代。四個城址都在河流的沿岸。隨著城址的轉移,愈加靠近渭河的重要支流,城市供水也愈加豐沛。

洛陽號稱九朝古都,三個城址都離不開洛河。

在南京建都的有八個朝代,三處城址均位於今南京市區、長江岸邊,互相重疊或相距不遠。明南京城規模宏大,包上述城址於城內,不僅橫跨秦淮河,而且更靠近長江。

在開封建都的有六個朝代,城址位於黃河之南、汳水岸上。

杭州建都的有兩個朝代,城址不斷向東展出,靠近錢塘江。

北京最早的城址位於灅水(今永定河)以北的洗馬溝岸上。元代把城址轉移到薊城東北,另建大都城,橫跨高梁河。明代中葉時建北京外城,城址南移,不僅橫跨高梁河,更靠近洗馬溝和灅水。

六大古都的城址很典型,其他古都也不例外,城址均位於河流岸上。譬如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的都城就是如此。

中國歷史上建都都毫無例外位於河流的沿岸,可見中國的都城離不開河流,其根本原因就是為了解決城市供水和水路交通問題。

四、古代城市供水工程

我國古代城市供水工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水源、輸配水系統、凈化處理等方面都有著矚目的成就。這對城市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早在公元前1600年商城(位於現在的鄭州)是盤庚遷殷之前商朝的都城。考古發現城內北部和東北部為宮殿區,宮殿區東部建有蓄水池和輸水管道等貯水設施,保證了該區域的用水。

西安是周、秦、漢、隋、唐等朝代建都的地方,城市地面水供水系統十分完備,開創了中國都城以地面供水為主的先河,成功地解決了古代大城市供水的問題,為中國都城解決水源樹立了樣板。

周代豐鎬橫跨灃水,自然靠灃河供水。秦咸陽橫跨渭水,引渭河水開鑿蘭池,是都城咸陽的人工蓄水庫,供給咸陽城東南地區用水。

西漢長安城的水源主要來自城西潏水,同時鑿井,引用地下水。到了中葉,人口大增,大規模地開辟水源,開鑿渠道,引用地面水。開辟了中國都城地面水供水的新格局。

唐長安城從東南、西南兩個方向引水入城,渠道密如蛛網,使西安地區諸河大都被加以利用,為解決西安城市發展中的供水問題,奠定了東、西兩個方向供水的格局。長安四周有涇、渭、灞、灃、澇等河流。由於城市規模大,人口眾多,在城市供水方面,唐朝初期,整修了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渠道,把水從長安城外引入城內。這幾條渠道穿過長安城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供水網,東西長18里115步(約10.6千米),南北長15里175步(約8.9千米),周長67里(約38.6千米),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百萬人口的供水問題。

古代廣州受海潮的影響,井泉水偏咸。到宋朝,城市發展迅速,人口劇增,供水矛盾突出,被貶惠州途經廣州的蘇軾向廣州太守提出了引水入城的建議,他建議用竹筒引蒲澗水入城,是廣州最早的「自來水」規劃藍圖。蘇軾當時親自參與總體規劃,解決了廣州城居民的飲水衛生問題,廣州也因此成為全國最早有「自來水」的城市。

考古專家論證,長沙市坡子街現已發掘出的3000平方米地下「屋脊」形木構,系南宋時期一處規模龐大的城市供水系統。其東西走向,全部由黑褐色厚木板築成,每塊木板長、寬各約1米。與木槽垂直相連的木製「屋脊」長約30米,西高東低,一直延伸到發掘基坑之外。這是一種掩蓋式的輸水渠道。考古現場同時還發現了20多口古井。

金代的中都城位於今北京市西南廣安門一帶,城市供水主要利用洗馬溝水系。金人擴建中都城時,有計劃地把發源於城西一片天然湖泊(即今蓮花池)中的一條小河圈入城內。同時開鑿護城河:引入宮苑,解決城市供水問題。元代的大都城充分利用了高梁河水系。高梁河水系中的瓮山泊,也就是今天頤和園昆明湖的前身,為明清北京城的水源奠定了基礎。明初擴大了皇城,供水主要靠匯集玉泉山諸泉的瓮山泊供水。積水潭為主要的蓄水庫,並與西苑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和南海)相通,為皇城、宮城(紫禁城)提供水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增加運河水量,開拓瓮山泊,把西山碧雲寺、卧佛寺的泉水經玉泉山麓也導引入泊,建成了北京西北最大的人工蓄水庫,這就是今天的昆明湖。使北京城的水源發生了巨大變化,為北京城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僅舉以上幾個城市供水工程的範例,可見我國古代十分重視水在城市中的作用,並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五、古代凈水技術

我國唐代陸羽的《茶經·四之器》中有一段關於飲茶用水處理的闡述:「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濕,無有苔穢腥澀。意以熟銅苔穢、鐵腥澀也。林棲谷隱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紐翠鈿以綴之,又作綠油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這漉水囊,就是作為濾水用的濾水器,供清潔凈水之用。

中國是首先採用明礬降低水的濁度,正式文字記載最早見明宋應星在明崇禎十年(1637年)刻印的《天工開物》一書。在1744~1746年出版的西班牙教士納瓦雷特撰寫的《中國帝國游記》中,詳細記載了當時所看到的,普遍應用的明礬使黃河水變為清水的情況,並說這是自然的秘密,為當時西方所不知。

2004年浙江永嘉溪口鄉溪二村考古發現了一套400多年前明朝晚期保留完好的古代凈水系統。它由5個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水池組成。大的水池8.00平方米,小的僅1.56平方米。考古人員趕赴現場發掘後發現,整個水池的四壁均用大塊鵝卵石壘砌而成,5個水池深度不一,最深的0.75米,最淺的0.58米。原水從距村700~800米遠的山麓用陶制水管引入1號池。這是一個鋪滿沙石、瓦礫的池子,長1米多,寬約50厘米。水經過過濾後,再流進2號池。這個池子全部用磚頭砌成,裡面鋪的是木炭。這是否是最早採用的「過濾—活性炭」處理的工藝,有待考證。不過,這具有現代凈水處理工藝雛形的發現,讓人驚嘆不已。水流過這兩個池子後,通過池底的水管流進3號池。3號池是5個池中最大的一個。它是一個邊長約2米的正方形池子,深約1米。可能是儲水用的「清水池」,亦可作為「消防水池」使用。這個池的水溢出後,再流進第四個池子。該池呈 「凹」字形。水池周邊用磚鑲嵌,底下用3塊圓形的石塊鋪平,儲存的水用於飲用,它的造型最為精緻。5號池則是用來洗滌物品的,池底有小排水孔專用於排放污水。400多年前交通閉塞的山區,當地村民就設計建造了功能齊全的「凈水系統」,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水處理工藝上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人類的發展、人類聚居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水,讓我們更加珍惜水資源,為人類的生存和城市的發展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C. 古代水上交通工具有哪些

一、獨木舟

是一種用單根樹干挖成的小舟,需要藉助槳驅動。獨木舟的優點在於由一根樹干製成,製作簡單,不易有漏水,散架的風險。它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水域交通工具之一。

二、樓船

樓船,中國古代戰船,因船高首寬,外觀似樓,而得名。因其船大樓高,遠攻近戰皆合宜,故為古代水戰之主力。

三、筏

用竹、木等平擺著編紮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具有取材容易,製造簡單,穩性好,裝載面積大,能穿過急流淺灘等優點。

四、烏篷船

烏篷船,是江南地區的獨特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塗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狹小,船篷低矮。船板上輔以草席,可坐可卧,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狹小,故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則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險。

五、羊皮筏子

古代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

渾做「全」解,脫即剝皮。人們最初是用單個的革囊或渾脫泅渡,後來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而將若干個渾脫相拼,上架木排,再綁以小繩,成為一個整體,即「皮筏」。

D. 古代裝水的東西叫什麼

古代裝水的東西叫水囊。
水囊 :古代城防消防器材。「以豬牛胞盛水。設若積薪城下,順風發火,則以囊擲火中,古軍法作油囊亦便。」這里所說的油囊,既然是用來救火,當是盛的不易燃燒的油。
水囊也是古代出行途中用來裝水的容器,多用豬、牛、羊皮或膀胱製作。

E. 我國古代水力的利用有哪些

我國古代人民在有水資源的地方,很早就懂得利用水力代替人力的工作,如圖2-35所示。公元31年,在冶煉工業中已利用了水力鼓風機。圖2-36是水力驅動的連機杵臼;圖2-37是水力驅動的水磨;圖2-38是水力驅動的水碾。

圖2-38水力驅動的水碾

圖2-39古代風車

F. 我國古代的水中有什麼型和什麼型

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常識科技篇。

G. 我國古代水力的利用是怎樣的

水力的利用是我國古代對自然力利用的第二個方面,最遲到漢代,我國已利用水力為農業生產服務。西漢桓譚《桓子新論》說:「宓犧之制杵舂,萬民以濟,及後人加功,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復設機關,用驢、贏、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所謂「役水而舂」就是利用水力舂米,也就是後世所說水碓。這是我國農業上有關利用水力的最早記載。水力在農業上的利用,主要是二個方面,一是用於灌溉,二是用於加工。在灌溉方面,如水轉翻車,水轉筒車,高轉筒車等,都是利用水力提灌的機械;在加工方面,如水碓、水磨、水碾、水礱等。此外還有「水輪三事」,一種農具利用水力能完成磨、礱、碾三項工作,水擊面羅、水轉大紡車等,這些水力農具主要用於勞動強度大、耗力多、操作比較機械的工序上。

水碓

H. 水排開始出現於哪個朝代誰發明主要用於哪一生產部門

水排開始出現於漢光武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主要用於冶煉部門

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力鼓風裝置(如圖1),由南陽太守杜詩在總結勞動人民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明而成。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極大地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三國時的韓暨把它推廣到了魏國官營冶煉作坊中,用水排代替過去的馬排、人排,四季不歇。


I. 中國古代排水系統為什麼至今仍然有效

世界上最宏偉的古代下水道當屬伊達拉里亞下水道了。伊達拉里亞人於公元前8至6世紀在義大利中北部盛極一時,羅馬的興盛使得他們最終被吸納到羅馬帝國之中。公元前6世紀左右,伊達拉里亞人挖掘了排入台伯河的下水道,其主幹道寬度超過16英尺,爾後又為羅馬人擴建。下水道的7個分支流經城市街道,最終匯入主道馬克西姆下水道。暴風雨來臨時,下水道被流水的巨大沖力清洗干凈。羅馬學者普林尼將其譽為羅馬「最引人矚目的成就」。直至建成2500年後,該下水道在現代羅馬仍在投入使用。

我國古代在城市建設中也講究一個城市的供水與排水系統的規劃。我國古代有關下水道的名稱有好幾種,諸如溝、竇、續、石渠、埔墁等。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也有多種,有用陶管鋪設,有用石塊修造,或用磚塊砌成。據《考工記》記載:「竇,其崇三尺」,表明當時的下水道已有3尺高度。據《左傳》"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這里的惡指污穢),可見當時人民已發現積存污水今致人疾病,要排除污水以保障人體健康。後來的記載更為明朗,如宋代《養生類纂》引《魯般宅經》說:「廳前天井停水不出主病患」;同書又引《瑣碎錄》說:「溝渠通浚,屋字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病」。根據這些記載,說明古人對污水處理,基本上是從衛生學角度來考慮的。

隋唐時代,我國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當時的城市建設和衛生設施,較前代更加進步。唐代的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的都城,整個城市的設計布局,合理整齊,皇宮、百官的衙署、住宅、市場都分區設立。當時,把外廓城規整地劃分為108個坊(居民區),王室所佔的宮城和國家機構所在的皇城,位於北部正中,整個長安城不但街道寬敞,兩旁還栽種整齊的樹木,街道兩側普遍建有排水溝。從發掘到的朱雀街的排水溝來看,溝寬3.3米,深達2.3米。考古工作者又在東西兩市的巷道下面,發現有磚砌的排水暗溝,這些暗溝最後都通向大街兩側的明溝。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及衛生設施,在世界古文明史上無疑是領先的。

明、清都城北京的設計,即是參照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據清昭漣《哨亭雜錄》記載,明宮廷內下水道工程更為壯大,或用生銅鑄成,或用巨石砌成,管徑粗達數尺。這在當時世界范圍來說,也屬少有的衛生工程。解放後在北京調查古代的下水道,發現五、六百年前明代建築的下水道,大都是用磚石砌成。據工程技術人員估計,這些下水道即使再使用幾十年,也是沒有問題的。

J. 中國古代有哪些節約用水的設施

北京北海團城就是古人節水灌溉的智慧典範。
北海團城共有九口滲水井,呈橢圓環走向排列。藉助先進的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明,九個滲水井口都跟地下涵洞相通,地面上滲水井口處位置正好是涵洞走向的轉折點,從1號井口起,按順時針方向經2號、3號井口,依次到九號口為止,整個涵洞走向呈「C」字母形。這樣,每當大雨降臨時,雨水順井口流入涵洞儲存起來,形成一條暗河,使樹木在雨水多的情況下不致於因積水浸泡造成爛根,在乾旱的情況下又不致於因缺水而乾枯。
北京北海團城地面有5900多平方米,除建築物所佔地外,其餘地面都鋪有地磚。這些地磚因用途不同,選擇的磚形和質地不同,鋪設樣式也大有講究。為遊人設置的甬道,用方磚鋪砌,磚質細密,不滲水,佔全部磚面的一小部分。其餘絕大部分,鋪砌的是倒梯形方磚,這樣磚與磚之間就形成一條上窄下寬的縫隙,供滲水集雨用。團城的地勢北高南低,下大雨時,雨水從北往南流淌,古樹多在南邊,根據這種情況,鋪砌在城北和城南的倒梯形方磚在尺寸與質地上有區別——城北的方磚較厚,上面還有一層兩三厘米厚的緻密層;城南的方磚稍薄,上面沒有緻密層,磚體遍布氣孔,其吸水性能比城北的方磚要強。此外,城南的方磚比城北的方磚表面積要小,這樣,城南地面上的縫隙就比城方更多更密,更利於滲水集雨。由此可見,古代工匠們的科學思維是多麼的縝密細致。

閱讀全文

與我國古代水設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路挖污水管道溝怎麼收平 瀏覽:976
廢水池牆老是漏水怎麼辦 瀏覽:346
過濾水的設施 瀏覽:905
電池廠污水污染怎麼辦 瀏覽:198
污水好氧處理曝氣參數 瀏覽:874
釀酒廢水處理工程實例 瀏覽:412
水處理試運行方案 瀏覽:845
大空氣凈化器怎麼更換濾芯 瀏覽:362
污水井張嘴怎麼處理 瀏覽:267
單斜面太陽能蒸餾器 瀏覽:615
ro反滲透膜卷模機 瀏覽:227
樹脂鏡片有多厚 瀏覽:329
反滲透膜元件數計算公式 瀏覽:43
反滲透進水時聲音很響是因為什麼 瀏覽:394
過濾紅銹用什麼濾芯 瀏覽:695
純化水ro膜 瀏覽:77
納濾反滲透是什麼 瀏覽:436
企業污水排放怎麼辦 瀏覽:725
塘廈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在哪裡 瀏覽:827
江蘇省電鍍廢水排放標准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