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取水工程類型有哪些
按工程特點分類
(1)蓄水工程:
定義:為解決或緩和供需水矛盾,對徑流進行調節採取的工程措施。
常見的蓄水工程:灌區面積外河川徑流的水庫工程,調蓄地表徑流的塘堰工程等。
(2)自流引水工程:不經調蓄,利用水的重力作用即可滿足灌區用水要求所
採取的取水措施。一般分無壩和有壩兩種。
無壩自流引水工程:不在河流中修建攔河建築物,只需選擇適中位置修建渠首引取河水自流灌溉。
有壩自流引水工程:河流水量較豐富而水位不能滿足灌區自流灌溉要求時,在河流中間攔河壩、
閘等擋水建築物,使水位抬高至適當高程引水灌溉。
(3)揚水工程:在高近水源處建水泵站抽水,由輸水管道送入乾渠,然後分配到田間的工程。
揚水工程的首部組成:一般由取水井、泵站、壓力池和分水閘等建築物組成。
揚水工程特點:需要增加能源消耗和運行管理費用,因而灌溉成本較高。
適用條件:水源高程低而需灌溉區域高程高,不能滿足自流引水條件。
(4)地下水開發工程
①定義:利用地下水作為灌溉水源的開發工程。
②分類(根據取水方式不同)
垂直取水:由地面向下開挖或鑽孔,直至含水層成井,使地下水流聚集在井內,
利用深水泵或其它措施垂直取水。
水平取水:是在地表徑流匱乏的山丘或沙漠地區,地表以下橫向開挖、穿鑿渠道或隧洞,
水平方向延伸至含水層截取地下水。
(5)調水工程:從外流域引水補充本流域水源的工程。
⑵ 凈水設備分為哪幾類
按照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根據生活飲用水水質處理器衛生安全與功能評價規范的評審要求,將飲水水質處理器分為三類:一般水質處理器、礦化水器與反滲透處理裝置,其定義分別如下:一般水質處理器:是指以市政自來水或其他集中式供水為水源,經過進一步處理,旨在改善飲用水水質,去除水中某種有害物質為目的的飲用水水質處理器;礦化水器:是指在市政自來水或其他集中式供水為原水,經過進一步處理,旨在改善飲水水質,增加某種對人體有益成分為目的的飲用水凈水器;反滲透處理裝置:是指以市政自來水或其他集中式供水為原水,採用反滲透技術凈水,旨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質,獲得純水的純水處理裝置。
⑶ 灌溉系統的分類
分為噴灌系統、滴灌系統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系統等,主要由首部取水加壓設施、輸水管網及灌溉出水裝置三部分組成,通常按其可動程度將管道灌溉系統分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動式三種類型。20世紀50年代,中國在經濟作物區和部分大田作物區開始修建噴灌系統,70年代開始修建滴灌系統。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系統於60年代先後出現在上海市和江蘇南部的一些提水灌區以及河南省溫縣的井灌區,以後逐漸得到推廣。管道灌溉系統具有節省灌溉水量、減少渠道佔地、提高灌溉效率和灌水質量等優點,在提水灌區和井灌區,已成為技術改造的方向。
⑷ 大中小型灌區是如何劃分的
大、中、小型水庫的等級是按照庫容大小來劃分的。
大(一)型水庫庫容大於10億立方米。
大(二)型水庫庫容大於1億立方米而小於10億立方米。
中型水庫庫容大於或等於0.1億立方米而小於1億立方米。
小(一)型水庫庫容大於或等於100萬立方米而小於1000萬立方米。
小(二)型水庫庫容大於或等於10萬立方米而小於100萬立方米。
根據原水利電力部頒發的《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等級劃分及設計標准》(山丘、丘陵區部分)(SDJ12-78)的試行規定,水利水電樞紐根據其工程規模、效益和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劃分為五等。
型水庫的組成部分:
小型水庫工程,一般由大壩、溢洪道、放水建築物等部分組成。
1、大壩。大壩的作用是攔截河流,抬高水位,以形成水庫。相對同一個壩址的水庫,壩愈高,水庫的庫容愈大,可存蓄的水量愈多。壩是組成水庫的主體工程,不僅要求修築的質量要好,而且要求管理養護得好,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確保大壩安全,不允許發生垮壩事故。
2、溢洪道(包括泄洪洞)。溢洪道是用來排泄水庫在汛期難以攔蓄的多餘洪水,以免庫水位過高發生漫過壩頂溢流而垮壩。因此,它是確保水庫安全的「太平門」,是水庫工程的關鍵性工程。不論水庫大小,即使水庫的大壩很高,庫容很大,能夠攔截大量洪水,也都必須修建具有足夠泄洪能力的溢洪道,確保水庫安全。
3、放水建築物。放水建築物的作用是將庫內的蓄水按計劃下放出去,以供生活用水和灌溉、發電用水。放水設施必要時也可用作防洪預泄,降低庫水位。它是水庫工程的咽喉部分。只有修好、管好放水建築物,才能將庫水按時、按量地放出去,發揮水庫的效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小二型水庫
⑸ 各灌區地下水水質對比分析
由於不同的灌溉水質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而在長期灌溉的條件下,易遷移的PAHs很可能會造成淺層地下水的污染,為了探討不同灌區地下水水質情況,判別是否遭到了污染,這里對3個灌區的地下水水質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見表4.8。
表4.8 3個灌區地下水水質的對比結果(單位:ng/L)
需要說明的是再生水灌區ZSJ-2,在2008年8月和11月的兩次檢測過程中,PAHs總量很高(表4.8黑體部分數據),前已述及該采樣井距離再生水鑽孔剖面較遠,緊鄰014縣道和一個輪胎修理店鋪,且井深比較淺,大約30m,因此交通污染源和石油的泄漏很可能貢獻了一定比例的PAHs,導致其檢出PAHs濃度較高。以下討論時將不考慮這兩次的測試結果。由表4.8可以看出,3個灌區的地下水在不同時期檢出的PAHs種類和濃度略有差異。3個灌區地下水中檢出PAHs的種類分別為污灌區3種,再生水灌區6種,清灌區5種。其中萘、芴、菲是3個灌區地下水中檢出率和檢出濃度最高的PAHs,熒蒽僅在再生水灌區和清灌區中有所檢出,二氫苊和屈僅在再生水灌區中有檢出。從檢出濃度來看,污灌區地下水PAHs總量平均20.08ng/L,再生水灌區69.15ng/L,清灌區72.41ng/L。3個灌區的地下水中PAHs總量均沒有超過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2006)中的限值(0.002mg/L)。因此,盡管不同灌區灌溉用水水質差異很大,土壤剖面PAHs污染程度也不相同,但地下水中PAHs的含量差異並不是很大,相比而言土壤剖面污染最嚴重的污灌區比清灌區地下水PAHs總量濃度還低,盡管污灌歷史長達50年,但此地段地下水水質並沒有受到嚴重的PAHs污染。這就說明另外一個問題,土壤介質的理化參數是影響PAHs垂向遷移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PAHs能否通過垂向滲濾進入地下水。接下來將進一步討論PAHs的垂向剖面分布特徵與土壤理化參數的關系。
⑹ 水處理設備的分類是什麼
用於自來水處理。通常自來水中含有氯、鈣、鎂和其版他金屬離子。小型生活水處權理設備的原理與工業純水設備基本相同。水經過活性炭、石英砂過濾、軟水器和反滲透膜處理後,水中的鈣、鎂和重金屬離子在濃水中沉澱,水中保留微量元素有利於人體健康,是追求健康家庭的好選擇。
與家用水處理設備相比,基本原理基本相同,後端水質也較高。除前端預處理系統和反滲透系統外,還設有殺菌消毒系統和電去離子系統。可用於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表面清洗、拋光、染料添加劑、清洗劑等。幾乎所有的工業過程都使用這種設備。
制葯系統中設有專用設備系統,蒸餾水設備稱為蒸餾水裝置,可從名稱上判斷;水處理行業稱為多效蒸餾機;水處理工業用於蒸餾水的制備;所生產的蒸餾水可用於輸液瓶的液體添加劑、各種光學儀器鏡片的清洗等。
主要用於生活污水和類似工業有機廢水,如紡織,啤酒,造紙,皮革,食品,化工等行業的有機污水處理。污水處理設備的主要目的是處理生活污水和類似行業。處理有機廢水後,重復使用水質要求,處理和利用廢水。
⑺ 節水灌溉的技術類型有哪些
節水灌溉技術措施包括以下幾種:①輸水系統節水。主要是採取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等減少水的無效損耗;②田間節水技術。主要是雨水集流、地面灌溉技術改進和提高(如溝灌、畦灌、波涌灌、膜上灌等)、噴灌、微灌、滴灌以及化學、農學、生物學等保水技術;③水源優化調配。其中包括灌溉預報、灌區水量調配、節水灌溉制度(灌水定額、灌水次數、灌水時間、灌關鍵水等)、劣質水和污水的利用
⑻ 簡述給水系統的分類 組成和給水方式
給水系統分類方式根據系統的性質,可分為:
一、按水源種類分為:地表水(江河,湖泊,蓄水庫,海洋等)和地下水(淺層地下水,深層地下水,泉水等)給水系統;
二、按供水方式分為:自流系統(重力供水),水泵供水系統(壓力供水)和混合供水系統;
三、按使用目的分為: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和消防給水系統;
四、按服務對象分為:城市給水和工業給水系統,在工業給水中,又分為循環系統和復用系統。
給水系統(watersupplysystem)給水的取水、輸水、水質處理和配水等設施以一定的方式組合成的總體。按照建築物和用戶的生產,生活和消防的需要有組織的輸送到用水地點的網路。
室內給水方式有室外給水管網直接供水,高位水箱供水,由加壓水泵和高位水箱供水,用氣壓罐供水,水泵連續運轉供水。
確定因素:
1、水質。生活飲用水的水質應符合所在地區的《生活飲用水衛生規程》。生產用水水質按工藝要求確定。為節約用水,應盡量取用非飲用水質的水沖洗衛生器具等。
2、水壓。指在水中某點的壓強。在工程上常以造成同樣壓強的水柱高表示水壓,故又稱水頭。各種用水設施的結構和使用要求需要不同的流出水頭。
3、用水量。生活用水量根據建築物的性質、衛生設備完善程度和地區條件按設計規范中有關規定確定;生產用水量按工藝要求確定。
⑼ 冷水機分為哪幾種類型
冷水機組的分類有多種形式。
(1)按壓縮機形式分類
中央空調使用的壓縮機有活塞式、螺桿式和離心式三種,以活塞式壓縮機為最多。
(2)按冷凝器冷卻方式分類
按冷凝器冷卻方式可分為水冷式、風冷式和蒸發冷卻式三種。
(3)按能量利用方式分類
按能量利用方式可分為單冷型、熱泵型、熱回收型單冷、冰蓄冷雙功能型等,常用的中央空調一般為熱泵型。
(4)按密封方式分類
按密封方式可分為全封閉式、半封閉式和開啟式三種。
(5)按能量補償不同分類
按能量補償可分為壓縮式和吸收式兩種,壓縮式即利用電力補償,吸收式即利用燃氣補償。目前我國使用的空調幾乎都為電力補償式。
(6)按熱源分類
在吸收式空調系統中,按其熱源的不同可分為熱水泵、蒸汽型和直燃型三種。所使用的燃料有柴油、煤油、重油和天然氣。
(7)按製冷劑分類
中央空調使用製冷劑有氟製冷劑(R22、R123和R134a)和氨製冷劑兩種,目前使用R22的機型為最多。
(8)按冷水出水溫度分類
按冷水出水溫度可分為7℃、10℃、13℃和15℃幾種。
⑽ (一)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技術類型與特徵
節水灌溉工程是實現節水灌溉的基礎,我國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就開始了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的試驗、研究和推廣,經過40 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在節水灌溉規劃、設計、施工等方面日趨完善,出台了如《節水灌溉技術規范》、《噴灌工程設計規范》、《微灌工程設計規范》等,為正確實施節水灌溉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節水灌溉設備的開發和生產己形成一定的規模,在數量上基本能滿足我國發展節水灌溉的需求。節水灌溉工程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1.渠道防滲工程技術
渠道是大多數灌區的主要輸水手段。渠道輸水灌溉關鍵是做好渠道防滲。渠道防滲灌溉技術採用混凝土護面、漿砌石襯砌、塑料薄膜等多種方法進行防滲處理,減少從水源到田間輸水損失,提高渠道輸水效率。土渠輸水的滲漏損失一般為20%~40%,使水的利用率大大降低,與土渠相比,渠道防滲可降低滲漏損失60%~90%(海生,2003),渠道防滲技術的關鍵是確定適宜的防滲材料和合理的斷面結構形式。
渠道防滲技術可減少輸水渠道渠床的透水或者建立不易透水的防護層面來減少滲漏,使渠道輸水損失降低到5%~10%。這種技術是應用最早最廣泛的節水技術之一,是目前大中型灌區較理想的輸水灌溉技術,其斷面形式有矩形、梯形和U形。使用的材料由漿砌石、預制板發展到混凝土現澆。這種灌溉技術的渠系水利用系數可達到70%~80%,利用地形的高差,把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但是渠道防滲只減少了在輸水過程的水量損失,要進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還需要做田面節水工程。
2.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
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簡稱為管灌,是利用機泵抽取河水,通過泵提供的較低壓力經過塑料或混凝土等管道代替土渠輸水把水直接輸送到田間溝、畦灌溉農田,再接末級輸水軟管來灌溉作物,以減少水在輸送過程中的滲漏和蒸發損失。不接軟管的管灌稱為不完全管道系統,接軟管的稱為完全管道系統。後者節水效果比前者更好,但是灌水比較麻煩。低壓管道輸水技術對水的利用率可達95%,另外,還能有效提高輸水速度。低壓管道輸水技術在我國北方井灌區已經普及,但大型自流灌區尚處於試點階段。
3.噴灌工程技術
噴灌技術即噴水灌溉技術,這種灌溉技術是利用水泵或水源的天然落差加壓,通過管道、噴頭將有壓力的水噴射到空中,均勻的散布到田間,對作物進行灌溉。噴灌技術是大面積機械化解決大田作物節水灌溉的主要形式。在噴灌機械中,平移(包括中心支軸)式全自動噴灌機、軟管卷盤式自動噴灌機及人工移管式噴灌機是世界上應用的三種主要機型。噴灌是一種機械化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幾乎適用於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樹等,對地形、土壤等條件適應性強,興建在起伏不平、土壤透水性較強的地塊經濟效益最好。與地面灌溉相比,噴灌除灌溉主功能外,還可以噴灑農葯和肥料,創造與改善田間小氣候,調節空氣、土壤及作物的溫度、濕度,可用於農作物防霜凍和乾熱風。大田作物噴灌一般可節水30%~50%,增產10%~30%(海生,2003)。噴灌也分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動式,移動式投資最少,但是澆地管理麻煩。在一個區域內種植多種農作物使用噴灌灌水並不合適,而且噴灌受風力和空氣濕度影響較大,對設計要求還比較高,其設備投資大,耗能高,同時大型設備構造較為復雜,操作及維修技術要求高,操作運行管理人員須經專門培訓。
4.微灌工程技術
微灌是一種新型的用水灌溉技術,包括滴灌、微噴灌、湧泉灌和地下滲灌,是現代化、精細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具有省水、節能、適應性強等特點,灌水同時可兼施肥,灌溉效率能夠達到90%以上(朱麗,2002)。微灌已由果樹、蔬菜等少數經濟作物向行播大田作物發展。
微灌技術是根據植物的需水要求,通過管道系統與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灌水器,將植物生長中所需的水分和養分以較小的流量均勻、准確地直接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層中。相對於地面灌和噴灌而言,微灌屬局部灌溉、精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程度最高,約比地面灌節水50%~60%、增產20%~30%(潘雲明、張永峰,2005),比噴灌省水15%~20%。但微灌的工程投資也高,在國外被稱之為昂貴的灌水技術(楊少俊,1998),另外此技術也容易造成管道堵塞。為了支撐高投入,微灌一般只用於水果、蔬菜、花卉等產值高、收益高的經濟作物。嚴格地說,微灌不太適合大田糧食作物。
5.覆膜灌工程技術
覆膜灌包括膜上灌和膜下灌。膜上灌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礎上,把以往的地膜旁側灌水改為膜上灌水,水沿放苗孔和地膜旁側入滲對作物進行灌溉。通過調整膜畦首尾的滲水孔數及孔的大小,來調整畦首尾的灌水量,可獲得較常規地面灌水方法相對較高的灌水均勻度。膜下灌是在地膜下用滴灌供水灌溉,比膜上灌更省水。覆膜灌操作簡便,便於控制灌水量,可大幅度減少土壤的深層滲漏和蒸發損失,因此能顯著提高水的利用率。覆膜灌適用於實行地膜種植的中耕作物,與常規溝灌玉米、棉花相比,可省水60%~80%,並有明顯增產效果。
6.地面灌溉工程實用技術
小畦灌。畦灌是耕地經平整後,利用畦埂將田塊劃分成小塊進行灌溉。小畦灌灌水方法為「長畦改短畦,寬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術。小畦灌灌水技術的要點是確定合理的畦長、畦寬和畦單寬流量。畦田寬度,自流灌區為23m,機井提灌區以1~2m為宜。地面坡度1/400~1/1000 時(侯菊平,2002),單寬流量為2~4.51m3/s;畦長,自流灌區以30~50m為宜,最長不超過80m,機井和高揚程提水灌區以30m左右為宜。畦埂高度為0.2~0.3m,底寬0.4m左右,地頭埂和路邊埂可適當加寬加厚。
小塊灌。在北方應用塊灌灌水方法的大多數灌區,普遍在塊田上採用大塊地大水漫灌和大塊地大水串灌,以塊田代替田間輸水渠和輸水溝,浪費灌溉水量相當大,不僅灌水質量很差,還影響作物的產量,導致土壤沼澤化和鹽鹼化。近年來,隨著缺水問題突出,廣泛採用了「大塊改小塊、寬塊改窄塊和長塊改短塊」的「三改」灌水技術,稱為小塊灌,有顯著的節水和增產效果。小塊灌技術的塊田寬度一般不宜大於5m,塊田長度應在5m左右,塊田面積最好小於334m2,最大也不要超過667m2,對於無坡塊灌時,塊田面積、長度和寬度均可比有坡塊灌的大一些。一般塊田面積仍不宜超過667m2,塊田長度不宜大於60m(侯菊平,2002),寬度應小於10m。
長吐分段灌溉。將一條長畦分成若干個沒有橫向畦埂的短畦,採用地面縱向輸入溝或塑料薄壁軟管,將灌溉水輸入畦田,然後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依次逐段向短畦內灌水,直至全部短畦灌完為止的灌水方法,稱為長畦分段灌或長畦短灌。長畦分段灌溉若用輸水溝輸水和灌水,同一條輸水溝第一次灌水時,應由長畦尾端短畦開始自上而下向各個短畦內灌水;第二次灌水時,應由長畦首端開始自上而下向各分段短畦內灌水,輸水溝內一般仍可種植作物。
7.波涌灌溉工程技術
波涌灌溉是對地面溝、畦灌水方法的重大發展,是把灌溉水斷續的按一定周期向灌水溝(畦)供水,逐段濕潤土壤,直到水流推進到灌水溝(畦)為止的一種節水型地面灌溉新技術。波涌灌溉供水不是連續的,其灌溉水流也不是一次灌水就推進到灌水溝(畦)末端,而是灌溉水在第一次供水輸入灌水溝(畦)達一定距離後,暫停供水,過一定時間後再繼續供水,如此分幾次間歇反復地向灌水溝(畦)供水的地面灌水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