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褐煤乾燥設備,全套大概需要多少錢呢
樓上也真可以,設備產量、材質這些都不知道,就敢報價,這年頭都是忽悠大師!
❷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的研究領域
1 築壩技術研究
2 樞紐布置及工程結構安全性研究
3 工程抗震及防災減災技術研究
4「綠色水電」生態、環保措施研究
5 流域梯級水電站群優化調度研究
6 金屬結構和機電設備研究 1、現代化煤炭開采技術研究
2、褐煤提質技術研究 1 綠色煤電計劃
(1)IGCC發電技術開發和工程示範
(2)大規模煤氣化爐技術開發、工程示範和推廣
(3)大規模合成氣凈化技術開發和工程示範
(4)燃燒前CO2捕集技術研究開發
(5)制氫及燃料電池發電技術研究與開發
(6)富氫燃機技術研究
2 多聯產及煤化工技術
(1)適合煤化工的大型氣化技術開發和工程示範
(2)煤制天然氣技術研究
(3)煤制油技術研究
(4)煤氣化多聯產技術研究與示範 1 燃燒後CO2捕集技術研究
2 富氧燃燒及CO2捕集技術研究
3 大型CO2捕集與利用工程示範 1太陽能發電技術開發與工程示範
(1)太陽能熱發電技術
(2)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
(3)風光互補技術
2風力發電技術
3生物質發電技術
4 小水電發電技術
5 潮汐能發電技術
6 社會主義新農村綜合能源供應系統研究與示範
7分布式供能技術研究與開發
8 電池蓄能技術研究 1 電廠自動化技術
(1)現場匯流排技術工業化和產業化示範
(2) PLC系統開發與示範
2 電廠信息化技術
(1)生產過程實時資料庫開發
(2)設備管理系統
(3)數字化電廠研究和工程示範
3 集團級信息化技術
(1)集團生產監管系統
(2)遠程診斷與管理系統
(3)集中式模擬系統
(4)優化調度支持系統 1 核能發電運行技術研究
(1)高溫氣冷堆運行技術研究
(2)大型先進壓水堆運行技術研究
2 核電廠維修技術研發
(1)高溫氣冷堆維修技術
(2)大型先進壓水堆維修技術
3 核電廠運行支持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1 1000MW及以上容量燃煤發電機組
(1)1000MW級超超臨界濕冷機組系統完善化研究
(2)1000MW級超超臨界褐煤發電技術研究
(3)1000MW級超超臨界空冷發電技術研究
(4)1300MW-1600MW超超臨界機組發電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
2 600MW級燃煤發電機組
(1)600MW空冷機組完善化研究
(2)600MW 超臨界褐煤CFB鍋爐技術研究
(3)600MW無煙煤CFB鍋爐技術研究
3 新一代650℃/700℃超超臨界發電技術
4 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
(2)NOx排放控制技術研究
(3)有害痕量元素排放控制技術研究
(4)粉塵排放控制技術研究
5 供熱機組系統優化技術
(1)熱電冷聯供技術系統開發
(2)供熱機組設計優化研究
(3)供熱機組完善化研究
6 節能、節水、節油技術
(1)節能技術研究
(2)節水技術研究
(3)節油技術研究
7 設計優化技術 1 綜合管理技術
(1)安全管理策略
(2)技術監督
(3)設備安全與可靠性資料庫
2 監測與診斷技術
(1)材料性能資料庫
(2)材料狀態檢測與評估技術
(3)狀態監測與診斷技術
(4)電氣設備狀態監測與診斷技術
3 維護與維修技術
(1)優化檢修管理系統
(2)修復技術
❸ 影響dpp—250型自動泡罩機成型囊泡幾點要素
褐煤乾燥技術 1、乾燥褐煤吸潮原因 褐煤內部存在許多毛細孔,濕褐煤就像吸足水分的海綿;而乾燥(指僅脫除表面水的情況)後的褐煤就像擰干後的海綿。當乾燥(指僅脫除表面水的情況)後的褐煤遇到水時,就會吸潮,與擰干後的海綿吸水的原因一樣。這就是為什麼乾燥(指僅脫除表面水的情況)後的褐煤在放置過久或運輸過程會吸潮的原因. 2、褐煤在乾燥過程中所發生的物理和化學變化 褐煤在常溫下加熱到100度以上時,大部分的自由水能夠被蒸發。當褐煤水分低於15%時,若需要繼續乾燥和脫水,即脫除結合水時,由於褐煤與結合水有較強的結合力,則需要較高的溫度和能量才能夠進行。當褐煤在常壓下繼續加熱到180度以上時,褐煤結合水(內在水)能夠被脫除。當褐煤溫度高於150度時,羥基官能團(主要是-COOH)發生分解,析出CO2氣體,同時將褐煤的結合水(內在水)排除。進一步提高溫度,將導致越來越多的羥基官能團分解,從而引起褐煤的表面性質改變。 在這種乾燥溫度條件下,由於大量的羥基官能團分解,導致褐煤內部的毛細孔倒坍和產生交聯。毛細孔倒坍可以阻止水分進入毛細孔;而交聯反應則能夠對毛細孔進行密封,阻止倒坍的毛細孔在吸收水分時再膨脹。另外,當褐煤溫度被加熱到200度以上時,其表面積會大大減少。表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在高溫乾燥條件下引起褐煤內部的焦油的強烈遷移,即焦油由毛細孔內部向毛細孔外部遷移。遷移到毛細孔外部的焦油在冷卻過程中,由於焦油冷凝從而對毛細孔進行密封,從而一起褐煤的表面積減少。 由於上述過程,即毛細孔倒塌,交聯反應和焦油遷移對毛細孔形成密封,結果褐煤變得越來越疏水,同時也能夠觀察到褐煤的硬化,這也導致褐煤的剛性結構的形成。其結果就是褐煤能夠從軟煤轉換為硬煤,由親水性轉換為疏水性,從而可以實現褐煤的長途運輸。 3、乾燥褐煤的毛細孔的尺寸分布 A、乾燥褐煤的毛細孔的尺寸分布 通過壓汞法來確定乾燥褐煤的毛細孔的尺寸分布。 乾燥前褐煤的毛細孔的尺寸為小於0.01µm,而乾燥後褐煤的毛細孔尺寸擴大為1.0—0.01µm(而水蒸汽中水分子的動力學半徑約為28×10-4µm). B、乾燥褐煤孔隙率的變化 實驗結果顯示:乾燥前褐煤的孔隙率為0.65CM3/G,乾燥後褐煤的孔隙率為0.3CM3/G。 C、乾燥褐煤表面積的變化 通過CO2吸收法來確定乾燥褐煤的表面積 褐煤的表面積為280M2/G;在中溫乾燥條件下,褐煤的表面積為223 M2/G;而在高溫條件下,褐煤的表面積為180 M2/G.引起其表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在高溫乾燥條件引起褐煤內部的焦油的強烈遷移,即焦油由毛細孔內部向毛細孔外部遷移。 遷移到毛細孔外部的焦油在冷卻過程中,由於焦油冷凝從而對毛細孔進行密封,從而一起褐煤表面積減少。 D、化學成分的析出 當褐煤溫度超過200度時,乾燥尾氣有焦油析出。 當褐煤溫度超過150度時,乾燥尾氣有CO2析出。 褐煤中的羰化物的分解可降低褐煤的親水性。另外,褐煤中CO2的形成對於褐煤中毛細孔結構中水分的脫除和焦油的遷移也起到重要作用。羥基官能團(主要是-COOH)分解所產生的氣體。 根據對褐煤乾燥尾氣成分分析,羥基官能團分解所產生的氣體的組分如下: C7H8,C5H10O,C7H8O,C9H12,C6H6O,C7H8O,C8H10O,C8H10O2,C9H10O,C9H10O2,C9H10O3,C6H6O2,C8H10O2,C9H12O2,C10H14O,C8H10O2,C10H12O2,C10H8,C10H8,C11H10,C15H15,C15H18,C15H22,C46-62H92-104O2. 4、褐煤乾燥工藝參數的確定 根據上述實驗研究,可以根據乾燥褐煤的不同用途,確定不同的褐煤乾燥工藝條件。 A、對於僅需脫除自由水(外在水)的情況 對於坑口電站,褐煤僅需脫除自由水。 多效過熱蒸汽乾燥工藝,乾燥溫度不能超過150度。否則,會有不凝氣體產生,形象影響所產生的蒸汽再次利用(主要是降低乾燥機的內置換熱器的傳熱系數)。 對於採用煙氣作為乾燥介質的褐煤乾燥工藝,乾燥溫度不能超過150度。否則,會有可燃氣體產生,會著火甚至發生爆炸。因此,對於採用煙氣作為乾燥介質的褐煤乾燥工藝,必須嚴格控制乾燥溫度,避免褐煤超溫,甚至局部超溫。所以採用煙氣作為乾燥介質的褐煤乾燥工藝,一般只能去除褐煤的自由水(外在水)。即使如此,由於難以避免褐煤的局部過熱,乾燥系統還是會發生會著火和爆炸。 B、脫除結合水(內在水),即褐煤改性 由於脫除結合水(內在水),即褐煤改性,褐煤需要達到較高的溫度,以便去除脫除結合水(內在水);同時要達到褐煤內的羥基官能團分解,毛細孔倒坍,產生交聯,並且要使褐煤內部的焦油遷移,對毛細孔進行密封。在這種乾燥條件下,一定會有可燃氣體的釋放。為了安全考慮,乾燥系統最好是無氧或低氧運行,而過熱蒸汽乾燥則是最安全的選擇。 5、試驗結果 ·立式褐煤乾燥機可以用於煤調濕,褐煤乾燥改性; ·乾燥過程安全,無任何著火或爆炸的危險; ·褐煤的全水分可以降至5%以下; ·尺寸較大的褐煤乾燥後,出現裂紋; ·部分乾燥後的褐煤表面和內部有焦油析出,顏色發亮,與煙煤類似; ·部分乾燥後的褐煤即使用水浸泡,經過陰干後,水分大約為10%左右。 6、現有褐煤乾燥工藝存在的問題 ·易爆炸—對於採用煙氣與煤炭直接接觸的乾燥工藝,都存在爆炸問題; ·磨損嚴重—對於帶有內加熱裝置的乾燥工藝和氣流乾燥工藝,都存在設備磨損問題; ·能力小—對於褐煤乾燥提質,由於其水分含量高,現有乾燥工藝都存在單機能力小的問題; 7、褐煤乾燥工藝的優點 ·無任何爆炸的可能—由於採用冷凝式過熱蒸汽乾燥與煤炭非直接接觸的乾燥工藝,徹底杜絕爆炸問題。 ·磨損輕微—由於被乾燥的煤炭在乾燥機內的移動速率非常緩慢,磨損問題為所有乾燥裝置中最輕。 ·單機能力大—系統簡單,流程短。通過調整乾燥機內換熱元件的結構和布置方式,可以直接乾燥大顆粒的煤炭,乾燥前,僅需粗粉硠和篩分,乾燥後無需造粒。 ·運行費用低—系統壓降小,電耗低。 ·一機多用—產品終水分容易調節,對於褐煤乾燥,根據需求,可以僅脫除表面水,也可以同時脫除表面水和結合水。乾燥改性後的褐煤由親水性轉變為疏水性,熱值可達5500-6000kcal/kg,可以實現長途運輸。 8、褐煤乾燥工藝簡介 褐煤提質乾燥後加入一定的有機粘結劑,經加工、攪拌、消化、壓製成褐煤型煤產品,具有操作簡單、使用方便、適合大規模年產量500-1000萬噸的褐煤乾燥提質成型的推廣應用。 9、LY-WS-360型全自動液壓褐煤成型機 LY-WS-360全自動液壓褐煤成型機是高科技褐煤成型機,成型機壓力為360噸,每次可壓製成型褐煤12塊,年產量大於2500萬塊。該產品投資省、見效快,適合大規模褐煤提制乾燥成型。 10.主要技術參數 (1)公稱壓制力:360噸 (2)成型褐代數式塊數:12塊/次 (3)成型周期:10秒 (4)驅動功率:55KW(主要機功率) (5)主機外形尺寸:700mm×2025mm×4050mm 11、應用領域 ·褐煤乾燥提質 ·煤調濕(CMC) ·煤泥乾燥
❹ 褐煤是怎樣分類的什麼是褐煤一號和褐煤二號與老褐煤是怎樣區分的
褐煤,又名柴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礦產煤。一種介於泥炭與瀝青煤之間的棕黑色、無光澤的低級煤。化學反應性強,在空氣中容易風化,不易儲存和遠運。 主要是熱值太低,沒有利用價值,褐煤設備主要有粉碎,磨粉,燃燒設備,看你需要什麼了,當然最主要的就是褐煤提純的問題,褐煤提質主要是用體溫不超過270度低溫烘乾褐煤的水分,施其燃燒熱值最低達到4500
❺ 褐煤提質技術哪家公司技術成熟
目前,國內褐煤提質相對成熟的技術是國富褐煤提質技術吧!
據我所知,他們在錫林浩特建有50萬噸/年的工業示範裝置,並建有
50萬噸/年的正式生產裝置,一共有兩套褐煤提質系統。
Lcc有個30萬噸的工業示範裝置,具體運行情況不詳,100萬噸僅是有放大的方案,還未正式實施;
DG在陝西神木建有60萬噸規模的長焰煤提質裝置,一直處於調試狀態;
神華寶礦的褐煤成型提質裝置經多次改造效果一直不理想;
中電投的振動混流床工藝正准備改造用其他工藝;
❻ 褐煤提質的技術以及用途
【褐煤提質技術】褐煤提質按加工手段不同大體可分為脫水及熱解兩個工藝。通常熱解工藝前也要進行脫水。褐煤乾燥脫水是最常見的褐煤提質技術。
1、褐煤脫水工藝通常可以分為(蒸發)乾燥和非蒸發脫水兩類。其中非蒸發脫水工藝主要包括:機械熱壓脫水;溶劑萃取脫水。這些技術僅處於實驗室研究開發階段。1985-2013年間褐煤提質技術的主要以褐煤乾燥技術為主,褐煤乾燥技術具體分為以下五類:
(1)轉筒乾燥技術——轉筒乾燥的核心是一個略帶傾斜並能回轉的圓筒體,筒體的傾斜度可以調節,范圍一般為2o~10o;按照濕物料和熱載體的接觸方式,工業中開發利用的褐煤轉筒乾燥裝置主要有直接加熱轉筒乾燥器、回轉管式乾燥器和蒸汽管間接加熱轉筒乾燥器。
(2)帶式乾燥技術——褐煤由進料端經加料裝置被均勻分布到輸送帶上,輸送帶通常用穿孔的不銹鋼薄板製成,由電機經變速箱帶動,可以調速,最常用的乾燥介質是熱空氣或熱煙氣。
(3)氣流乾燥技術——氣流乾燥也稱為「瞬間乾燥」,是流態化稀相輸送在乾燥方面的應用;按照乾燥介質和操作溫度的不同,氣流乾燥可分為直管式和床混式兩種。
(4)流化床乾燥技術——工業上開發應用的褐煤流化床乾燥設備主要是以過熱蒸汽或空氣作為流化介質(或乾燥介質),並且流化床內部帶有換熱器;褐煤流化床乾燥技術主要包括過熱蒸汽流化床乾燥技術和蒸汽-空氣聯合乾燥技術。
(5)振動乾燥技術——振動乾燥是利用機械振動實現固體顆粒在乾燥器中流動,並同時在乾燥介質(如熱煙氣等)的作用下實現乾燥過程。最新褐煤振動乾燥設備主要有振動混流乾燥器和振動流化床乾燥器。轉筒乾燥技術中的回轉管乾燥技術是目前工業中應用最為成熟的褐煤脫水乾燥技術。
(6)K-燃料技術——作為一項非蒸發式乾燥技術,該項技術利用原煤與蒸汽在提質裝置中直接接觸,通過調節時間、溫度和壓力三個要素,將原煤中的水分以液態水的方式脫除,在「擠」出煤中水分的同時,改變煤的孔隙結構及親水性能,提升低階煤的品質。2007年在美國懷俄明州建設有年處理75萬噸的提質工廠。
2、褐煤熱解提質工藝可分為:
(1)外熱式熱解工藝,即熱解爐的加熱方式為間接加熱,此工藝與傳統的煉焦爐相似。
(2)固體熱載體熱解工藝,即半焦作為熱載體的熱解工藝,或以爐渣作為熱載體的熱解工藝等。
(3)氣體熱載體熱解工藝。
【褐煤提質用途】提質後的褐煤將更有利於利用、運輸和貯存。若是將褐煤中的50%的水分除去,則將會把褐煤燃燒後產生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低15%。實際測試得知,一種水分42.52%、發熱量11.93MJ /kg的褐煤,經提質乾燥後,水分降14.43%,發熱量增至18.08MJ /kg,相當於提高了熱值51.6%,這對於褐煤電廠的影響無疑是十分巨大的。
【褐煤提質】是指褐煤在小於250℃溫度脫去部分大部分游離水後的乾燥褐煤,用甲苯等有機物提取褐煤中的褐煤蠟、腐植酸的過程。所以,褐煤的提質過程主要是褐煤的脫水過程。
❼ 褐煤提質的現狀和前景
我國褐煤資源的利用現狀及其加工提質的必要性
1 褐煤是我國東北地區未來可利用的主要能源
東北地區經濟以重工業為主導.對能源有高度依賴性。而東北三省煤炭資源總儲量僅277.2l億噸,除黑龍江省煤炭資源比較豐富(煤炭資源總儲量211.92億噸).產能較大外,遼寧、吉林都是煤炭調入省,整體上屬於煤炭資源調人地區.供求缺口較大。與其相鄰的蒙東地區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煤炭資源總儲量達857.87億t.是東北地區總儲量的3倍以上。絕大部分是褐煤資源,只有呼倫貝爾市伊敏河礦區的五牧場區、河東區.以及扎賚諾爾礦區的靈東礦為長焰煤。
隨著國家實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深入,東北地區能源(主要是煤炭)需求量不斷增加,使得本地區煤炭供求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這就為距離東北地區較近的內蒙古東部褐煤提供了巨大市場,蒙東地區的褐煤資源必將成為我國東北地區未來可利用的主要能源。
2 褐煤提質的必要性
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種,煤化程度介於泥炭和煙煤之間,含水量高,在空氣中易風化;含一定量的原生腐殖酸,碳含量低,氧含量高,氫含量變化大:揮發分一般在45%~55%。
由於褐煤水分高、熱值低、易風化和自燃。單位能量的運輸成本高,不利於長距離輸送和貯存。褐煤直接燃燒的熱效率較低,且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很大.難以大規模開發利用。此外,褐煤作為原料轉化利用也受到限制。褐煤液化、干餾和氣化都需要把煤中水分降至10%以下。褐煤若不經過提質加工.將難以滿足多種用戶的質量要求。褐煤提質加工成為褐煤高效開發利用的關鍵。這里所說的褐煤提質.是指褐煤在脫水、成型和熱分解等過程中,煤的組成和結構發生變化。轉化成具有近似煙煤性質的提質煤。褐煤脫水提質加工後.水分顯著降低,發熱量大幅度提高,既可防止煤炭自燃、便於運輸和貯存,又有利於發電、造氣、化工等使用。
國內外褐煤提質技術概況
德國作為褐煤資源大國和工業強國,是現代褐煤加工技術的發源地。上世紀70年代後,澳大利亞、美國等褐煤生產大國的褐煤提質技術研發也非常活躍。日本作為能源缺乏的國家對廉價褐煤的利用也非常重視。近年來.隨著國內煤炭價格大幅上漲,價格相對低廉的褐煤資源又重新引起能源化工行業的重視。一批新建煤化工項目紛紛改用褐煤作為原料,開發出了多種褐煤提質加工技術。國內外褐煤提質加工技術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非蒸發脫水提質技術、成型提質技術、熱解提質技術三大類。
1 非蒸發脫水提質技術
以高溫高壓蒸汽(或高溫熱油)乾燥技術為代表的褐煤非蒸發脫水提質技術。是一種通過高溫高壓等條件來改變褐煤的物理和化學結構。將之轉變成為潔凈、高效的煙煤燃料的提質方法。這種新型提質技術是將褐煤與高溫高壓蒸汽(或高溫熱油)直接接觸,使水分脫出。從而使褐煤收縮變得更加緻密,疏水性增強。該方法熱效率及其安全性都比較高。
2 成型提質技術
長期以來。歐洲許多盛產褐煤的國家除將褐煤用於發電和大型鍋爐外.其餘都是將其加工成型煤後用於工業和民用,澳大利亞亦不例外。褐煤在成型過程中,經過高壓或剪切等物理作用,使其凝膠結構及孔隙系統受到了不可逆的破壞。因而從本質上改變了煤樣的煤階,煤化度也隨之提高。
熱解提質技術
褐煤熱解始於20世紀初。其目的是製取石蠟油和固體無煙燃料,二戰期間,德國基於戰爭目的建立了大型褐煤低溫千餾廠.開發了褐煤製取汽油、柴油等發動機燃料的工藝。上世紀50年代,隨著石油、天然氣的開發應用.煤的熱解加工發展速度減緩甚至停頓。但在一些褐煤資源豐富的國家,並沒有間斷對褐煤熱解技術的研發。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後。人們重新重視廉價的褐煤資源的開發利用,對褐煤熱解工藝進行了研究,開發了一些新工藝。國內外典型的褐煤熱解工藝包括:德國的L—R工藝、澳大利亞的流化床快速熱解工藝、中國的多段回轉爐工藝、中國固體熱載體新法干餾工藝等。
國內褐煤提質加工技術發展趨勢
目前.在褐煤非蒸發脫水提質方面國內只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黑龍江科技學院等少數科研單位進行過基礎研究。在褐煤成型提質方面,由於種種原因我國過去一直發展較為緩慢。近年來才在技術和設備方面有所突破,開始工業化應用,技術逐步成熟。
由於國內褐煤提質加工利用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我國褐煤提質加工技術發展應該穩步推進。不宜操之過急.技術研發需要國內自主開發和國外引進相結合。在起步階段可積極穩妥推進工藝簡單、技術風險較小的非蒸發脫水和成型提質技術.例如K—fuel工藝、BBC工藝及蒸汽乾燥成型等工藝技術。
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熱解提質加工技術.生產半焦、煤焦油和焦爐煤氣等用途廣泛的多種產品.同時推進與其產品應用相關的煤化工技術發展,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