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低濁度原水處理中沉澱池內礬花上浮的原因是什麼
1)混凝劑量小,難以形成礬花,混凝效果差,懸浮物未能分離和沉澱;混凝劑量過大,產生反離子現象,難以凝聚,也會產生礬花上浮現象。
2)水溫突變,水流因此而擾動,致使礬花移動上浮。
3)沒有及時吸污或沉澱太厚,造成一次吸污不凈,礬花在吸盤推動下上浮。
4)吸物操作不當,吸盤走的過快。
❷ 水處理問題
根據《GB T13909-92海洋調查規范》粒度分析部分規定,粒徑范圍在0.004mm以下的都叫做粘土,其專中0.001-0.004mm范圍為粗粘土,小於屬0.001為細粘土。
測定方法為篩析法和沉析法。
粘土可以產生絮凝效果,但是為什麼不用絮凝劑呢?粘土的絮凝效果肯定不如絮凝劑。
❸ 生活 污水處理中水質混濁怎麼辦 是什麼因素
①好氧池污泥負荷過小,曝氣過量,污泥自身氧化,導致污泥絮凝性變差,版污泥結構權分散(水混濁而懸浮物多)
②好氧池污泥負荷過大,溶解氧不足,污泥吸附性能變差,有機物未能完全分解掉
③二沉池負荷過高,或二沉池配水不均勻出現重力流現象,局部流速過快將污泥帶起
④二沉池迴流比過大,二沉池泥層過低,水流攪動泥層過大(此原因佔少)
⑤好氧池污泥排放量過大導致好氧池污泥齡過短,新合成的污泥絮體難以沉降(水清澈而懸浮物多)
⑥好氧池污泥齡過長,污泥老化
⑦好氧池污泥營養料不足或者營養料比例不均衡(N、P比例過高)
⑧好氧池污泥發生污泥膨脹現象,沉降性差、二沉池泥層高,水流將污泥帶出(SVI值過高或過低都會出現此情況)
(3)低濁度水處理難的原因擴展閱讀
污水處理除率低的原因
① 厭氧池污泥濃度不足(向厭氧池回生化泥)
② 厭氧池進入大量物化污泥(無機物佔多數)
③ 厭氧池營養料不足或者營養料比例不均衡
④ 水溫超過厭氧微生物適應的范圍(超過40℃)
⑤ 進水pH超過10.5或者低於6.5
⑥ 厭氧池停留時間過短難以到達厭氧水解狀態(設計問題)
❹ 處理低溫低濁水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隨著水溫的降低,水的粘滯度增加,絮凝速度降低,顆粒沉速減速減慢.原水濁度的減少,使絮凝過程中顆粒碰撞的機率降低,影響絮凝過程的進行.因此,低溫低濁水的處理較常規水的處理困難.即使加大混凝劑的投加量,仍難以達到要求的水質目標.
通過長時期的研究,認為低溫低濁水處理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混凝劑和助凝劑,以強化絮凝過程,其次是選擇合適的澄清及過濾形式.
低溫低濁水處理的混凝劑一般可採用聚合氯化鋁或硫酸鋁.實踐表明,聚合氯化鋁對各種水質的適應性較強.助凝劑則多採用活化硅酸(水玻璃).混凝劑與助凝劑的比例,一般採用5:1~7:1.
採用活化硅酸作助凝劑在我國已有較長歷史,1952年天津自來水公司已開始使用.經驗認為要使活化硅酸起到良好的絮凝效果,必須注意活化的方式和方法.活化硅酸的配製應控制原液的濃度和剩餘鹼度,並掌握控制活化時間.
低溫低濁水處理工藝的選擇還應結合全年原水的濁度變化.如果原水常年濁度較高,僅在冬季出現低溫低濁時,一般採用與常規處理相似的混合,絮凝,沉澱,過濾工藝而在低溫低濁時投加助凝劑.如果原水常年濁度都很低(如在30~50度以下),僅在暴雨季節出現大於100度的濁度時,也可採用上述工藝,但在濁度較低時超越絮凝,沉澱階段而採用直接過濾,超越運行時需加助濾劑.
我國東北地區寒冷季節長達四,五個月,但在雨季河水濁度又可以高達幾千度,給水處理帶來困難.根據這一特點,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水處理構築物——浮沉池.它是將氣浮和沉澱相結合的形式,既利用氣浮處理低溫低濁及高藻時的良好效果,也可用沉澱來處理較高濁度的原水.這種池型已在東北地區近10年水廠中採用,取得了較好效果.
低濁水處理構築物的形式大致與常規處理相仿,但其所採用的設計指標則與常規水處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