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廠水處理工藝有幾種類型
自來水是經過多道復雜的工藝流程,通過專業設備製造出來的飲用水。自來水的處理過回程如下:答
首先必須把水源從江河湖泊中抽取到水廠(不同的地區取水口是不同的,水源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的飲水質量);
然後經過混凝、沉澱、過濾、送入清水池並進行消毒後,由送水泵高壓輸入自來水管道,一般主管道使用預應力砼管、鋼管、PE管、球墨鑄鐵管等管材;
最終分流到用戶水龍頭。整個過程要經過多次水質化驗,有的地方還要經過二次加壓、二次消毒才能進入用戶家庭。
② 自來水廠凈水原理
(1)混凝反應處理
原水經取水泵房提升後,首先經過混凝工藝處理,即: 原水 + 水處理劑 → 混合 → 反應 → 礬花水自葯劑與水均勻混合起直到大顆粒絮凝體形成為止,整個稱混凝過程。常用的水處理劑有聚合氯化鋁、硫酸鋁、三氯化鐵等。可把水中不易沉澱的膠粒及微小懸浮物脫穩、相互聚結,再被吸附架橋,從而形成較大的絮粒,以利於從水中分離、沉降下來。
混合過程要求在加葯後迅速完成。混合的目的是通過水力、機械的劇烈攪拌,使葯劑迅速均勻地散於水中。經混凝反應處理過的水通過道管流入沉澱池,進入凈水第二階段。
(2)沉澱處理
混凝階段形成的絮狀體依靠重力作用從水中分離出來的過程稱為沉澱,這個過程在沉澱池中進行。水流入沉澱區後,沿水區整個截面進行分配,進入沉澱區,然後緩慢地流向出口區。水中的顆粒沉於池底,污泥不斷堆積並濃縮,定期排出池外。
(3)過濾處理
過濾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狀濾料層通過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懸浮顆粒,從而進一步除去水中細小懸浮雜質、有機物、細菌、病毒等,使水澄清的過程。
(4)濾後消毒處理
水經過濾後,濁度進一步降低,同時亦使殘留細菌、病毒等失去渾濁物保護或依附,為濾後消毒創造良好條件。消毒並非把微生物全部消滅,只要求消滅致病微生物。雖然水經混凝、沉澱和過濾,可以除去大多數細菌和病毒,但消毒則起了保證飲用達到飲用水細菌學指標的作用,同時它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以控制細菌繁殖且預防污染。消毒的加氯量(液氯)在1.0-2.5g/m3之間。主要是通過氯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在細菌內部起氧化作用,破壞細菌的酶系統而使細菌死亡。消毒後的水由清水池經送水泵房提升達到一定的水壓,在通過輸、配水管網送給千家萬戶。
③ 地表水廠水處理工藝
(一)地表水常規處理工藝流程
地表水作為飲用水源時水處理中主要的去除對象是懸浮物和膠體。
地表水作為水源的生活飲用水的常規處理工藝主要分為:澄清和消毒兩部分。
澄清工藝主要有:混凝、沉澱和過濾。
在給水處理中,沉澱池。、澄清池的個數、能夠單獨排空的分格數一般不宜少於2個,而且在投葯消毒設施之後,需要設置不少於2個(或2個分格)清水池,作為水量調節構築物,同時要滿足消毒劑與清水的接觸時間不低於30min。
(二)其他處理工藝流程
根據原水水質的不同,澄清工藝系統還可以適當增加或者減少某些處理構築物。當原水的濁度很高時,往往需要在混凝前設置預沉池或者沉砂池。
當原水濁度很低時,可以省去沉澱構築物,將原水加入混凝劑,然後直接過濾。但是在生活飲用水處理中,過濾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④ 鍋爐水處理都有什麼證
你好,有一、二級鍋爐水質處理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
種類 鍋爐作業
作業項目
一級鍋爐水質處理 項目代號 G4
二級鍋爐水質處理 項目代號 G5
⑤ 關於水廠水質處理問題
在水處理過程中,只要某一個環節稍有疏忽就不能保證出廠水水質完全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筆者根據南通港水廠等幾年來出廠水水質狀況,就地面水廠水質控制的幾個主要環節作一個簡要的介紹。一、掌握水源的水質變化規律1、自然要素引起水質的變化我公司南通港水廠多年來原水中有機污染檢測值夏天一般大於冬天,而原水的鹼度、硬度、氧化物則冬季檢測值反而高。汛期暴雨之後,常常由於河水猛漲,地面上大量有機物被帶入河中,原水中有機物含量達到頂峰。因此原水有機污染的最高值均出現在6~9月份之間。潮汐對處於沿海附近的水廠原水水質也有顯著的影響,漲潮期間原水渾濁度和氯化物的含量均高於平水期。南通港水廠潮汛期間原水中的砷、氟的工業廢水捲入內河的緣故。2、人為的影響使天然河道受到污染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水污染,人類活動又影響著水污染物的遷移和積累。如南通港水廠吸水口附近有磷肥廠和第四化工廠的廢水排放,致使原水中經常性地檢出砷、氟等有害物質。南通港水廠吸水口位於通呂運河南岸,它東西1000米處的節制閘東段河面連接市內濠河及通楊運河,每當暴雨之後,節制閘因泄洪將市內一些工作的廢水及市內生活污水由通呂運河流經水廠吸水口注入長江,此時原水水質惡化,特別是閘東屠宰場的血污水、糞便水隨之而來,雖耗用大量的礬、氯仍不能處理出理想的水,特別是水中的細菌、大腸菌指標很難確保符合飲用水衛生標准。又如1979年夏季由於停泊在南通港水廠吸水口附近的溫州、福建船隻上船員患傳染病,並將生產污水糞便等傾入河中,結果不得不採取兩次加氯的措施,致使耗氯量為平時的4倍方才保證供水安全。 二、嚴格控制混凝、沉澱階段影響水質的諸要素在水處理過程中,混凝、沉澱階段的水溫、鹼度、水量對處理後的水質影響較大。在進行水處理時,當水溫在10oC以下,礬花不易沉澱,因為水溫低時混凝劑與水中鹼度的化學反應速度減慢,並且由於水的粘滯系統增大致使凝聚速度變慢,顆粒碰撞機會減低,沉澱效果差,同時水流對礬花剪力增大,使已生成的礬花容易破碎。所以冬季礬耗總是偏高。夏季暴雨之後,地面上大量酸性物質隨之流入吸水口附近水域,此時進行水處理總感到鹼度不足,若多加混凝劑則效果反而不佳,若投加一些鹼性物質如石灰等,混凝反應即能正常進行。混凝劑的投加量與水量變化應相適應。南通港水廠吸水口受潮汐變化影響水位落差可達2~3米,從而引起了葯劑投加量的波動,若混凝劑投加過量則會增加水中的重金屬含量、色度、濁度。如何選擇適宜的混凝劑,創造適宜的化學和水力條件是凈水工藝的關鍵。我公司有三個水廠的原水來自長江,經過二十餘年的生產實踐感到宜選用三氯化鐵作混凝劑。一方面溫度變化對其影響小,它所生成的礬花比之硫酸鋁重、大、堅韌,但在保存使用中遇熱和強光,效果將明顯降低。此外在配製三氯化鐵溶液時,濃度要適中,濃度太大投加量不易控制還容易形成結晶,使加葯管道堵塞。濃度太小(低於1%)則葯劑的pH值就顯得打,一旦出現問題難以補救,按照不通的水源水質情況來決定適宜的濃度和相應的投加量往往是通過混凝試驗來達到的。選擇適宜的加葯點位置對混凝效果有直接影響。南通港水廠原先在吸水管投加混凝劑,利用葉輪使其快速混合,但發現進入反應室的水中礬花往往破碎,這是由於一泵房離凈水構築太遠之故,後改在反應池附近的配水井投加葯劑,就收到較好的效果。兩種不同的投加葯液方式在我公司的幾個水廠都先後採用過,我們感到採用重力式投加較為安全可靠,操作簡便。葯液的pH值不易變化,設備維修也不困難,當然葯液面應該高於反應池,這是必須滿足的條件。使用水射器投加葯液效率較低,噴嘴處易結垢污染,盡管設備簡單,使用靈便,液面高度也不受限制,但檢修工作量大。對於脈沖澄清池和機械加速澄清池運行正常與否關鍵之一是排泥問題,掌握排泥周期是保證出廠水水質的重要一環,據南通港水廠的池子運行情況來看,要保證反應室懸浮層有充分的泥渣迴流,如果澄清池排泥過多迴流活性泥渣減少,不能充分得到利用,削弱了凝聚能力,形成的礬花微粒較小,凈水效果也隨之而降低,沉澱池排泥過多,既浪費水量,又增加耗用。 三、妥善處理濾池運行中易影響水質的幾個問題沉澱水的濁度是影響濾池水質的主要因素,濾池的運行周期、沖洗效果、濾床本身的情況,都直接影響濾後水水質,而濾池運行周期的長短、水頭損失、水量的大小都與沉澱水水質密切相關。在沖洗過程中,沖洗強度和濾層膨脹率、水溫、濾料粒徑及比重等有關;為了保證足夠的膨脹率,濾料粒徑和比重越大,要求的沖洗強度便越大。當水溫低時,水的比重要相應地變大,砂粒的浮力即變大。這時,就應調小沖洗強度,反之,則應增大沖洗強度。一般將快濾池常用的沖洗強度控制在10~15l/s·m2左右。但南通港水廠5號濾池因客觀條件限制,沖洗強度僅有9.61/s·m2,沖洗效果良好。我們經過探索認為:從沖洗機理角度出發,強度在沖洗過程中不一地佔主導地位,而濾料顆粒的碰撞機率十分重要。濾池擱砂進入空氣、沖洗結束時沖洗水量不夠進入空氣、普通濾池的負壓過濾,均會引起氣阻產生穿透造成水質惡化。藻類繁多的地面水,由於藻類能產生嗅味化合物,藻類死亡機體分解時亦產生嗅,同時藻類本身有色,故它又能增加原水的色度。水中藻類繁生,可造成水廠進水口濾網阻塞及水管內壁形成有機粘層使輸水量降低。藻類對快濾池的影響也很明顯,它使濾池濾速及運行周期降低,沖洗頻率及水量大為增加,濾池砂層內許多藻類能分泌出粘膠物質,可使砂層結塊,有時使濾層發生裂縫,影響過濾水質,為消除藻類對水質的影響可採用濾前加氯或加強表面沖洗。各種不同類型的快濾池具有不同的濾層組成,往往由於沖洗強度過大和配水系統的損壞而出現跑漏現象,使濾層達不到規定要求,從而影響水質,所以必須經常測定濾層厚度,定期測定砂層中的含泥量。 四、合理投加氯氣、一定的接觸時間決定消毒效果地面水廠處理中氯氣投加是視原水、沉澱水、濾後水的水質情況而定,特別是隨原水的污染要素如:氯化物、耗氯量的變化而改變。夏季氣溫,水溫均高,細菌,微生物繁殖快,氯氣易消耗,加氯量就要增大,冬季由於氯氣不太活潑則加氯量就要適當增加,當制水量大,pH值高時則耗氯量就大,一般控制出廠水余氯在0.5~0.7ppm之間,水中細菌、大腸菌兩項指標均能合格,當水源遭受輕度污染水中余氯亦不要超過1.0ppm。倘若水體遭受嚴重污染,加氯量不斷升高遂使飲用水具有令人厭惡的氯臭,給人以不舒服的感覺。特別水體有機污染嚴重時,加氯量過高又會增加水中的有機氯。去年夏天我公司在南通港水廠二級泵房進行泵前加氯試驗,結果發現當氯與水接觸1分鍾,余氯保持平常的標准,細菌,大腸菌均能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五、設備的完好狀況、值班人員的責任心,對出廠水質量至關重要總結了這些年來的各類水質事故,究其原因不外乎人(責任心)和物(設備)兩個方面。從重大的機電設備、溶礬、輸礬、加礬、管道以及排泥閥、虹吸管、閘門、刮泥機、攪拌機、氯瓶等都必須有專人定期檢查,維修人員不但要熟知操作規程,特別要注意維修作業的合理性、科學性、及時性、嚴格檢查零配件的質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值班人員應在「勤」、「細」兩個字上下努夫,要培養和訓練他們善於尋找和發現事故隱患,並能立即予以正確排除的技能。在一級泵房則要注意吸水口的高度和水泵吸水高度是否能在低水時期正常運轉,當大潮汛來到之時水位猛漲是否會對泵房構成威脅,還要時刻留心原水可能遭到的任何污染。在沉澱池上值班,則要注意每班存礬量的多少、濃度大小、設備運轉完好情況(包括抽礬泵,加礬管道和加礬龍頭)、礬花的大小、投加量的適當控制、排泥次數及狀況、沉澱水濁度、水射器使用正常與否,冬季還要考慮防凍措施。濾池操作人員要及時了解沉澱水濁度、各運行池水位高低、美小時濾後水水質變化情況、濾池運行周期及沖洗。負責加氯者配合二級泵房控制出廠水余氯。二級泵房除定時檢測出廠水濁度余氯等,還要及時掌握清水池水位進行合理調泵,並將工作信息及時反饋給調度人員。而調度人員在保證水質的前提下,幫助督促檢查各生產班組的情況,行使調度的職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六、加強水質檢驗,及時指導生產、確保出廠水水質水廠除廠部設化驗室外,班組也應定時,定項進行水質檢驗,將這兩級化驗的資料作為水質信息反饋至廠辦公室,及時指導生產,化驗室要協同解決水質問題。水廠不能單純滿足於國家頒發的國家飲用水衛生規程中所列的水質項目的檢測,而要將重點放在原水水質變化和對余氯、濁度的控制上,為此應要求化驗員熟知廠內管道埋設分布情況,以及各凈水構築物的運行規律,特別是結合水質檢測掌握它們的運行是否正常,是否存在事故的隱患,根據歷史資料及其他因素搞好原水水質的預測預報,以便及時掌握,評價原水水質。
⑥ 自來水廠水處理
現在水處理技術的豐富和日新月異,已經不再是純粹的使用舊技術了。我公司做的自來水處理,原水與處理一直都是處於流動狀態的。取原水不需要等待處理
⑦ 木柴燃燒後煙氣水處理後的水有污染嗎
有,1.二氧化碳,可引起溫室效應,燃燒不完全時還可能生成一氧化碳,對人體有害,會導致缺氧
2.燃燒生成的灰燼,可能飄入空氣中,造成污染
3.木材裡面含有的某些有機物,燃燒時可能會產生有害氣體,TOC之類,但是量很少
⑧ 電廠化學水處理車間的制樣及加熱間是幹嘛用的
制樣、加熱是屬於實驗室部分。電廠化學部門,要全面檢測電廠的 汽、水、煤、油、及生產排放物的品質。以提供給生產部門調整運行指標。
⑨ 自來水廠的水處理工藝流程(詳細)
1、自來水是如何生產的?
眾所周知,由於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原水裡含有各種各樣的雜質。從給水處理角度考慮,這些雜質可分為懸浮物、膠體、溶解物三大類。城市水廠凈水處理的目的就是去除原水中這些會給人類健康和工業生產帶來危害的懸浮物質、膠體物質、細菌及其他有害成分,使凈化後的水能滿足生活飲用及工業生產的需要。市自來水總公司水廠採用常規水處理工藝,它包括混合、反應、沉澱、過濾及消毒幾個過程。
(1)混凝反應處理
原水經取水泵房提升後,首先經過混凝工藝處理,即:
原水 + 水處理劑 → 混合 → 反應 → 礬花水
自葯劑與水均勻混合起直到大顆粒絮凝體形成為止,整個稱混凝過程。常用的水處理劑有聚合氯化鋁、硫酸鋁、三氯化鐵等。汕頭市使用的是鹼式氯化鋁。根據鋁元素的化學性質可知,投入葯劑後水中存在電離出來的鋁離子,它與水分子存在以下的可逆反應:
Al3+ + 3H2O ←→ Al(OH)3 + 3H+
氫氧化鋁具有吸附作用,可把水中不易沉澱的膠粒及微小懸浮物脫穩、相互聚結,再被吸附架橋,從而形成較大的絮粒,以利於從水中分離、沉降下來。
混合過程要求在加葯後迅速完成。混合的目的是通過水力、機械的劇烈攪拌,使葯劑迅速均勻地散於水中。
經混凝反應處理過的水通過道管流入沉澱池,進入凈水第二階段。
(2)沉澱處理
混凝階段形成的絮狀體依靠重力作用從水中分離出來的過程稱為沉澱,這個過程在沉澱池中進行。水流入沉澱區後,沿水區整個截面進行分配,進入沉澱區,然後緩慢地流向出口區。水中的顆粒沉於池底,污泥不斷堆積並濃縮,定期排出池外。
(3)過濾處理
過濾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狀濾料層通過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懸浮顆粒,從而進一步除去水中細小懸浮雜質、有機物、細菌、病毒等,使水澄清的過程。
(4)濾後消毒處理
水經過濾後,濁度進一步降低,同時亦使殘留細菌、病毒等失去渾濁物保護或依附,為濾後消毒創造良好條件。消毒並非把微生物全部消滅,只要求消滅致病微生物。雖然水經混凝、沉澱和過濾,可以除去大多數細菌和病毒,但消毒則起了保證飲用達到飲用水細菌學指標的作用,同時它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以控制細菌繁殖且預防污染。消毒的加氯量(液氯)在1.0-2.5g/m3之間。主要是通過氯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在細菌內部起氧化作用,破壞細菌的酶系統而使細菌死亡。消毒後的水由清水池經送水泵房提升達到一定的水壓,在通過輸、配水管網送給千家萬戶。
2、自來水是否含有有害人體健康的物質?
由以上自來水的生產過程,可見河水中原有的種種懸浮顆粒及膠體物質已在混凝過程中分離。而原水中的致病微生物也已在濾後消毒處理過程中被消滅。因此,在自來水生產過程中已把原水含有的有害人體健康物質去除掉。
那麼,生產過程中所加入的葯劑呢?在去除水中原有雜質的過程中不免地加入了新的雜質。這些新的雜質是否會危害到我們的健康呢?
在混凝過程中所加入的水處理劑,一般情況下都與原水的懸浮顆粒及膠體一起沉澱開來,從而不影響水出廠時的質量。那麼,就只剩下氯氣了。氯氣消毒法是生產自來水的最後一個環節。往水裡加氯氣經反應後即可把水輸送到市民家庭使用。如此,氯氣是否會危害到我們的健康呢?
以下我們來重點研究氯氣。
氯氣(Cl2)是一種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能溶於水,常溫下1體積水能溶解2體積氯氣。在相同條件下,氯氣比同體積的空氣重,標准狀況下,它的密度3.214g/L。氯氣容易液化,當壓強為101.3kPa,冷卻到-34.6℃,氣態的氯就變成黃色油狀的液態氯。液態氯繼續冷卻到-101℃,就變成了固態氯。氯氣是一種有毒物質,對人體有強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氯氣會刺激鼻腔和喉頭粘膜,並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較多氯氣會窒息致死。
把氯氣加入水中,會發生以下反應:
Cl2 + H2O = HCl + HClO
因為消毒過程中氯氣用量很小(一般在1L水中僅通入約0.005g氯氣),可以說只要出廠的自來水符合正常的國家標准,在自來水中的投入的氯氣會完全與水反應生成其他物質,故可認為出廠的水中不含Cl2。上文所謂的"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實際上應是指氯元素,而不是氯氣。
然而,雖然氯氣已完全反應,卻有其他物質生成。我們先來看次氯酸。次氯酸(HClO)具有強氧化性,因此具有很強的殺菌消毒能力,是常用的消毒劑。次氯酸是一種弱酸,很不穩定,在光照條件下易發生以下反應:
2HClO = 2HCl + O2↑
如此,水中有可能含有的雜質就只剩HCl了。
氯化氫(HCl)是無色而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它的密度比空氣大,約為空氣的1.26倍。氯化氫極易溶於水(0℃時,1體積水大約能溶解500體積的氯化氫)。氯化氫的水溶液叫氫氯酸,俗稱鹽酸,是一種強酸,具有強的氧化性及腐蝕性。
由以上的方程式,根據氯原子守恆,可知一定物質的量的氯氣與水反應後最終生成的氯化氫的物質的量是原來氯氣的兩倍。由於在生產水的過程中使用的氯氣的量很少,產生的氯化氫的量自然微乎其微。根據生理衛生常識,我們知道人體的胃液含有少量鹽酸,故可認為微量的氯化氫並不影響人體健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此外,氯化氫是易揮發氣體,基於這一性質可推知煮沸了的水幾乎不含氯化氫。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生產過程符合國家標準的自來水是不會危害人體健康的。
最後,我們就「飲用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這一問題進行了社會調查問卷。通過調查報告,我們發現 14.3%的人家中飲用純凈水,49%的人飲用自來水,36.7%的人家中飲用井水。在飲用純凈水的人中:約36.7%的人認為純凈水對人體無害,較喜歡飲用;22.4%的人認為飲用純凈水對人體有害,並不喜歡飲用;此外,還有約40.9%的人對飲用純凈水是否有害不太清楚,因大部分人都在飲用,也就跟著飲用。大部分人不飲用自來水是因為目前嚴重的水污染狀況,表示若自然經濟條件允許,願意喝天然的河湖水或礦泉水。多數人選擇飲用何種純凈水大都從品質、價錢等方面綜合考慮。
進水泵-蓄水池-澄清池-過濾池-加葯池-過濾池-澄清池-出水泵
首先從泵房將水打到水池,經初濾,再加水沉澱劑聚合、過濾得到清水,加氯氣消毒(小水廠加二氧化氯),將水儲入清水池備用,再經高壓泵壓出供水。
自來水廠工藝流程圖
⑩ 自來水廠得水處理工藝有哪些
自來水的處理過程來如下。自整個過程要經過多次水質化驗:
首先必須把水源從江河湖泊中抽取到水廠(不同的地區取水口是不同的,一般主管道使用預應力砼管,水源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的飲水質量)、送入清水池並進行消毒後;
然後經過混凝,由送水泵高壓輸入自來水管道,有的地方還要經過二次加壓、沉澱、過濾、鋼管、PE管;
最終分流到用戶水龍頭、球墨鑄鐵管等管材、二次消毒才能進入用戶家庭自來水是經過多道復雜的工藝流程,通過專業設備製造出來的飲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