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廢水處理時10噸每小時的處理量該設計多大的槽體
是的,與處理工藝的選取和水質、排放要求等情況有關。只有具體到具體的工藝,確定下各個處理單元,然後根據水質和處理要求確定適當的設計參數,然後才能確定構築物的規格尺寸。
㈡ 污水處理電解池的去除率一般有多少
:①將以含70%弱酸性的染料印染廢水,用含Cl↓[2]的廢H↓[2]SO↓[4]進行調節專,使pH為3~5,然後屬進入微電解池反應系統;②出水用NaClO進行調節,調至無Fe↑[++]存在,加NaOH至pH≈6,然後加陰離子聚丙烯醯胺使Fe(OH)↓[3]聚膠、沉澱;③上層清液進入用載有納米級TiO↓[2]的活性炭催化O↓[3]氧化反應系統,出水用NaHSO↓[3]去除O↓[3];④然後進入生化反應系統,即可達如下標排放指標。有益效果是該方法用載納米TiO↓[2]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使臭氧對該類印染廢水色度(2500-5000倍)的去除率從40%提高至100%;COD(1000-4000mg/L)從10%左右提高至60-90%。從而,解決了高色度高COD值難降解的印染廢水的處理難題。
㈢ 電鍍廢水,電解法處理的設計參數
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電解電壓,要避免過位析氫或析氧、析氯的問題;
2.電極板材料,一般用鈦塗釕耐腐蝕性最好;
3.電流密度,你自己定吧,幾百安每平米;
4.電極板間距,1-2.5cm;
㈣ 污水處理廠調節池設計參數
主要體積參數,來源來於調源節池來水水量的變化圖,——將一天中的調節池小時變化量繪成圖,首尾相聯作直線,並作平行切線,得到最高、最低切點,兩點的差值即為調節池的理論容積,在理論容積基礎上增大13%左右,即為實際容積。
水質均衡:利用來水水質與同期來水水量的乘積,得到來水水質變化圖,計算水質調節效果。為後續處理提供水質參數。
一般調節池多有沉澱,為了防止沉澱池池底於泥,可設置攪拌或曝氣裝置;因為污水水質比重差別大,設置的攪拌或曝氣能耗差別較大,生活污水的參數(供參考):0.002KW/立方米每天,
㈤ 設計參數
上述工程是否可行,關鍵在於料堆的尺寸及滲透系數,為便於今後工程設計,本次進行了初步分析計算。
(1)料堆的滲透系數
為使礦坑廢水日排水量及時得到處理,而不出現水流不暢、湧出地面的現象,料堆必須有足夠的滲透能力。按傳統的均質飽水介質滲透系數計算方法分析,很難滿足這類工程的設計要求。這是因為像這種碎石體,水流不是以層流流態和活塞式的運動方式推進的,介質中的孔隙和罅穴的存在必然會引起優勢流出現,並成為進水和出水的重要通道,所以,本次研究採用平均粒徑d50和不均勻系數Cu的半經驗值推算碎石體的滲透系數。
為了確定d50和Cu,我們對工業廣場煤矸石山的碎石級配做了抽樣調查。抽樣選擇了四個地點,大體沿煤矸石山的東南—西北一線布置,分別代表了坡腳、坡面、坡頂三種位置和不同年代的煤矸石組分。每個點按6個級別,即以單個塊石最大長度分別為>10cm、10~5cm、5~3cm、3~1cm、1~0.5cm和<0.5cm統計。將統計結果繪制粒徑累計頻率曲線(各級別的頻數按級別的重量與總重量比換算)(圖4.9),從圖上查出d50=5.4cm。由Cu=d60/d10得出Cu值,利用平均粒徑d50和不均勻系數Cu與滲透系數關系表,見《水文地質手冊》,得到煤矸石堆平均滲透系數為2.246×104m/d。
圖4.9 煤矸石粒度級配曲線
人工料堆是由煤矸石、黃土組成,若黃土與煤矸石質量比按1∶15,黃土呈心牆垂直水流布設,人工料堆的平均滲透系數Kv可按下式計算:
煤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一體化治理研究
式中:L為料堆的進水口與初始出水口的水平距離;m為黃土心牆厚度;L-m為煤矸石水平方向的長度;K1為煤矸石的滲透系數;K2為黃土的滲透系數。根據大峪溝的土質,K2取0.25m/d。
(2)人工料堆的長度與過水斷面寬度
人工料堆的初始長度滿足24小時的流程方可保證廢水與煤矸石、黃土充分進行化學反應。由達西公式:
煤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一體化治理研究
可以看出,要保證進出水量Q等於礦坑廢水排放量,除流程L外,還與過水斷面寬度B及高度h1、h2有關。為便於設計,下面給出了日處理水量為2500m3,黃土以心牆方式布設時,料堆的長、寬、高的配置(表4.19)。
表4.19 綜合一體化處理工程料堆尺寸配置表(單位:m)
㈥ 水與廢水處理工藝中,涉及固液分離的工藝有哪些它們共同的設計參數是什麼
1、平流、豎流、輻流式沉澱池,斜管斜板沉澱池;
2、氣浮分離;
3、固液分離機;
4、過濾如各種濾池、過濾罐、膜分離等。
前2類工藝以及各類濾池設計可以參照水處理手冊,固液分離機、膜分離設計參照設備廠商技術參數。
㈦ 實驗室用電解法處理含銅廢水怎麼設計
把銅棒和碳棒分別於電源負極和正極連接 並插入乘有廢液的缸中 由於銅棒與負極相連所以呈負電性 能夠吸引廢液中的銅離子 並還原為單質銅
我這答案已經是設計方案了
㈧ 前輩你好!我在做一個SBR法處理工業廢水實驗,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確定實驗設計參數,已知反應器容積
主要看污水的COD和BOD濃度,計算一下反應器的污泥量,譬如含3000,4000mg/L,按負荷來定進水周期。和進水量。
常規SBR的運行周期有4,6,8,12小時的。
每個周期中曝氣時間最長,沉澱時間為0.5-1h,否則沉不好。
建議你實驗中增加DO,MLSS,進出水BOD,出水SS等指標的監測。
㈨ 污水處理站的設計方案選定了A/O處理工藝,如何設計具體工藝參數和設備參數呢。
這個工藝參數和設備參數是有一定的范圍的,你可以從范圍中取值,主要也是當地的經驗值
㈩ 污水處理設計中ABR池怎麼設計計算,要詳細的步驟和參數的選取,能找實例的加分,最好是近幾年的設計,謝謝
ABR反應器設計計算
設計條件:廢水量1 200 m3/d,PH=4.5,水溫15℃,CODcr=8000 mg/L,水力停留時間48h。
1、反應器體積計算
按有機負荷計算
按停留時間計算
式中: ——反應器有效容積,m3;
——廢水流量,m3/d;
——進水有機物濃度,g COD/L 或g BOD5/L;
——容積負荷,kg COD/m3.d;
——水力停留時間,d。
已知進水濃度COD8000mg/L,COD去除率取80%,參考國內澱粉設計容積負荷[1]P206: kgCOD/m3.d,取 kg COD/m3.d。則
按有機負荷計算反應器有效容積
按水力停留時間計算反應器有效容積
取反應器有效容積2400m3校核容積負荷
kgCOD/m3.d 符合要求[1]P206
取反應器實際容積2400 m3。
2、反應器高度
採用矩形池體。一般經濟的反應器高度(深度)為4~6m,本設計選擇7.0m。超高0.5m。
3、反應器上下流室設計
進水系統兼有配水和水力攪拌功能,應滿足設計原則:
①確保各單位面積的進水量基本相同,防止短路現象發生;
②盡可能滿足水力攪拌需要,保證進水有機物與污泥迅速混合;
③很容易觀察到進水管的堵塞;
④當堵塞被發現後,很容易被清除。
反應器上向反應隔室設計
慮施工維修方便,取下向流室水平寬度為940mm,選擇上流和下流室的水平寬度比為4:1。
校核上向流速
基本滿足設計要求
[5] 要求上向流速度0.55mm/s。(1.98m/h)
[6]P94要求進水COD大於3000mg/L時,上向流速度宜控制在0.1~0.5m/h;進水COD小於3000mg/L時,上向流速度宜控制在0.6~3.0m/h。
[1]P202UASB要求上向流速度宜控制在0.1~0.9m/h。
下向流速
4、配水系統設計
[5]選擇折流口沖擊流速1.10mm/s,以上求知反應器縱向寬度為 ,則折流口寬度
選擇 ,校核折流口沖擊流速
> 1.10mm/s [5]
折流口設一450斜板,使得平穩下流的水流速在斜板斷面驟然流速加大,對低部的污泥床形成沖擊,使其浮動達到使水流均勻通過污泥層的目的[5]。
5、反應器各隔室落差設計
[1]P208重力流布水,如果進水水位差僅比反應器的水位稍高(水位差小於100mm)將經常發生堵塞,因為進水的水頭不足以消除阻塞,若水位差大於300mm則很少發生這種堵塞。設計選擇反應器各隔室水力落差250mm。
6、反應器有效容積核算
選擇 則設計的反應器結構容積大於按容積負荷計算反應器實際所需容積2400 m3,滿足處理負荷要求。
7、氣體收集裝置
[2]P203沼氣的產氣量一般按0.4~0.5 Nm3/kg(COD)估算。
沼氣產量
[7]P157選用氣流速度5m/s,則沼氣單池總管管徑
選擇管子規格DN80。
兩池總管匯集
選擇DN125,即進入阻火器管徑。
8、水封高度
沼氣輸送管應注意冷凝水積累及其排除,水封中設置一個排除冷凝水的出口,以保持水封罐中水位一定。
9、排泥設備
一般污泥床的底層將形成濃污泥,而在上層是稀的絮狀污泥。剩餘污泥應該從污泥床的上部排出。在反應器底部的「濃」污泥可能由於積累顆粒和小沙礫活性變低的情況下,建議偶爾從反應器底部排泥,避免或減少在反應內積累的沙礫。設計原則:
①建議清水區高度0.5~1.5m;
②可根據污泥面高度確定排泥時間,一般周排泥1~2次;
③剩餘污泥排泥點以設在污泥區中上部為宜;
④矩形池應沿池縱向多點排泥;
⑤應考慮下部排泥的可能性,避免或減少在反應內積累的沙礫;
⑥對一管多孔排泥管可兼作放空管或出水迴流水力攪拌污泥床的布水管。
⑦排泥管一般不小於150mm。
排泥量計算:
產泥系數:r=0.15kg干泥/(kgCOD.d),見[1]P156
設計流量:Q=1200m3/d ,進水濃度S0=8000mg/L=8kg/m3,厭氧處理效率E=80%
Δx= r×Q×S0×E=1200×8×0.8×0.15=1152kg
設污泥含水率為98%,因含水率P>95%,取污泥密度ρ=1000kg/m3,則污泥產量為:
每天排泥:
每周排泥:57.6×7=403.2 m3
每組反應器每天排泥:
一組每周排泥:28.8×7=201.6 m3
每個隔室每天排泥:
一隔每周排泥:4.8×7=33.6 m3
13、進水裝置設計
水泵選擇:水量 Q=1200 m3/d=50 m3/h
揚程 H=15h (凈揚程10m,管阻2m,自由水頭1m)
查進水泵規格:
型號 流量(m3/h) 揚程(m) 軸功率(kw) 效率(%) 轉速(rpm)
2 1/2PW 70 16.5 5.5 63 1850
迴流泵選擇:迴流100%(目的是提高進水的pH),水量為1200 m3/d
查迴流泵規格:
型號 流量(m3/h) 揚程(m) 軸功率(kw) 效率(%) 轉速(rpm)
2 1/2PW 72 8.5 2.72 61.5 1440
查泵管規格:公稱直徑2 1/2管,外徑75.5mm,普通壁厚3.75mm。
高位槽容積設計按5min泵的最大流量計算:
設計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