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技孵化器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功能是什麼
一、科技孵化器應具備的條件
科技孵化器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創業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核心內容。
科技孵化器分為四個階段:原理成果,模型成果,工業成果,成熟成果。與風險投資的萌芽期,成長期,擴張期,成熟期四個時期分別相對應。
作為一個科技孵化器,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首先,要有一個孵化企業進駐的物理空間,即一定面積的孵化基地,這個物理空間具有長期由企業孵化器管理機構管理的屬性,這個孵化基地要考慮到孵化企業的不同特點,分成不同規模的孵化單元,每一個孵化單元都應具備基本配置,在公用孵化區內裝備有一定的基礎設施、設備,並向孵化企業提供共享服務,包括文訊、電訊、收發、保安、會議、接待、秘書等服務。
其次,擁有一個健全的軟服務體系。其內容包括會計、法律、信息、融資、擔保、宣傳、商業計劃、培訓計劃、培訓教育、市場營銷、技術創新企業經營管理顧問等服務。
第三,擁有一支具有豐富的產品開發、項目管理、市場營銷和企業管理經驗的企業孵化器管理隊伍。
所以,科技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為以經慎重選拔進入企業孵化器的新建企業提供具有豐富服務內容的孵化空間和各種企業及項目相關信息,幫助企業制訂產品開發、市場營銷、人力開發等企業發展計劃,組織必要的咨詢與培訓以提高創業者的各種技能,促進企業快速成長,使孵化企業能在幾年內離開企業孵化器獨立經營。
二、科技企業孵化器的主要功能
科技企業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創業企業(以下簡稱在孵企業)為服務對象,通過開展創業培訓、輔導、咨詢,提供研發、試制、經營的場地和共享設施,以及政策、法律、財務、投融資、企業管理、人力資源、市場推廣和加速成長等方面的服務,以降低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企業的成活率和成長性,培養成功的科技企業和企業家。
孵化器一般應具備四個基本特徵:一是有孵化場地,二是有公共設施,三個是能提供孵化服務,四個是面向特定的服務對象—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B. 什麼是創新型孵化器
創新型孵化器,是相對於傳統的孵化器而言的,創新型孵化器,根據創業者的實際特徵和情況,為創業者提供完善的全面的服務,包括入駐、孵化培訓、孵化投資、技術支持、運營支持、創業者培訓等等,能夠完善的解決創業者在企業創業發展中會遇到的起步、成長、發展壯大的問題,主動助力創業企業渡過最困難的天使期發展的場所機構!
而傳統的孵化器則,更多的僅僅是出租辦公場所或僅能提供部分創業企業所欠缺的服務,被動的為創業企業提供服務!一些政府的創業園、創業中心、民營的創業機構。
而就國外而言以Y combinator為代表的新型創業孵化器,能夠全面提高創業者的創新、創業能力,並提供全面的服務,極大的提高了創業企業的成功率(近80%),而在中國目前也有類似的創新型孵化器,例如創新工場、宇泰思科等等,提供類似的服務。
C. 為了實現服務創新,你建議所在孵化載體採用哪些措施
摘要 科技企業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服務機構。孵化器通過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提供一系列服務支持,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幫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與發展,培養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登尼特就如何加強科技孵化體系建設作出如下闡述。
D. 孵化器應當做什麼工作才能更好的幫助企業創新、創業
做好抄孵化器最重要的還是要多為創業襲者著想,適當的降低入駐的條件,讓好的項目部被埋沒,在創業過程中出現問題是,及時給予改進的建議,多製造創業者之間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騰訊的眾創空間就有做到這幾點,這些工作做好了,一定能幫助到創業企業的。
E. 如何進一步提升孵化器的服務能力
如何進一步提升孵化器的服務能力_從業資格考試_資格考試/認證_教育專區。結合自身崗位的特點,提出對進一步提升孵化器服務的 工作設想和擬定工作計劃。 如何進一步提高..
F. 如何加強建設科技孵化體系
一、提高資源組織能力,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實現各種要素的聚集、優化和升值
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中介機構,科技孵化器的基本任務是為被孵化企業提供各種外部資源的服務。被孵化企業對外部資源的需求一般應包括:
1、創業支持:包括企業創辦手續服務、基礎條件的提供等;
2、咨詢與培訓:包括政策、財務、稅務、人事管理的咨詢及相應的培訓等;
3、要素資源服務:包括人才、技術、產品、資金和市場協作網的建立和有效服務;
4、信息化服務:包括建立數字化網路平台、提供網上培訓、展示、電子商務服務等。
孵化器要進行服務方式的創新,引入社會力量為孵化器及其在孵企業提供服務,推進孵化服務的社會化。孵化器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對於自身沒有優勢的服務項目,要充分發揮和藉助社會機構的力量,引入專業化的服務;要探索有償服務的方式和方法,通過有償孵化服務促使孵化器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使在孵企業能獲得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的個性化孵化服務。
二、建立和完善科技孵化器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創業企業一般不具備購置大中型儀器設備和開發工具的能力,缺少公共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平台已經成為制約創業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提高和創新能力完善的障礙之一。
1、孵化器要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納入孵化器基本建設內容,逐步建立包括公共實驗室、中試車間、大型通用儀器和通用測試平台在內的技術創新和孵化條件;
2、要強化產學研合作機制,通過與周邊相關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術支持網路系統,幫助被孵化企業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
3、要結合各地區的產業和技術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孵化器,要在建立生物、軟體和IC設計等專業孵化器的基礎上,提供專業化技術服務設施和條件。
三、拓寬和健全融資渠道,著力填補市場空白
資金短缺是很多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科技孵化器要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的特點,重點解決市場化融資中的「空白」和「瓶頸」。
1、要切實發揮政府資助的作用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類專項資金要把資助動機更多地轉向商業性資本不敢或不願意投入的方面,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錦上添花」;二是要把目前的獎勵性資助為主的方式轉移到風險補償為主的資助方式上來,把政府資助作為引子和補償金,通過降低社會資本進入的風險,引導各類投資和金融機構增加對孵化企業的資本投入。
2、科技孵化器要成為融資的「媒介」
科技孵化器不僅要建立自身的孵化基金,更重要的是在吸引外部資金方面起到媒介的作用。對被孵化企業而言,孵化器要針對企業的發展狀況,指導企業有效地利用各種融資渠道;對資金的供給方面而言,孵化器應通過自身的良好信譽和判斷能力,為投資者提供客觀的咨詢意見,促進和提高融資的成功率。
四、建立多層次科技孵化載體,提高孵化速度和成功率
近年來,盡管科技孵化器的數量和面積每年都呈大幅上升的趨勢,但依然不能滿足需求,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業的孵化周期延長;而另一方面,如何衡量孵化成功也是實際操作中難以把握的尺度。筆者認為,具備孵化畢業條件的企業至少要在經費上實現了較為穩定的現金流,具備進行規模化生產的資金和物質條件。而實際上要達到這些條件,對大部分被孵化企業來說至少需要 3 ~ 5 年的時間。同時,隨著企業的成長,適合於初創期企業的孵化條件已難於滿足成長期企業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據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建立多層次孵化載體:
1 、項目和企業初級科技孵化 —— 培育能獨立參與市場競爭的小企業;
2 、小企業的加速孵化 —— 培育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比較規范的現代企業;
3 、企業的海外孵化 —— 培育以跨國經營為目標的企業。
當前,特別需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加速孵化和海外孵化這兩個層面的孵化器工作,提高被孵化企業參與競爭的適應和生存能力。
五、明確功能定位,完善運營機制
一般而言,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培育科技型企業和企業家作為自身的主要目標,同時還有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的使命。因此,孵化器具有承擔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盡管目前也有一些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性孵化器,但其運行模式決定了不可能完全替代與其相對應的政策性(或稱非營利性)孵化器的功能,政策性孵化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將成為中國孵化器的主流形式。筆者認為,辦好政策性孵化器,需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政府與孵化器的關系
政策性孵化器承擔的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實質上是政府管理職能的延伸,而孵化器又是獨立於政府的社會經濟組織。因此,政府應通過政策和法規對孵化器進行間接的調控來實現管理的職能;而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的政策性孵化器有責任傳導政府的意圖,執行政府的政策和法規。
2.政策性功能和市場化運作的關系
政策性孵化器在實現政策性功能的同時也必須實現財務上的收支平衡,所以政策性孵化器必須運用市場化手段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市場化運作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並以此約束自身提高服務質量。必須指出的是,追求過高的經營利潤將會提高創業者的成本,而大幅度的減免收費對創業企業的成長並非真正有利。
3.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與利潤最大化的關系
孵化器獲取經濟效益的目的不在於體現投資的回報,而是有利於孵化器的良性循環。因此,降低運營成本,保持低的贏利水平就應當成為政策性孵化器的基本經營理念。政策性孵化器必須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期利益和遠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部分孵化器為體現「形象」,硬體建設出現「豪華化」的傾向,這不僅不利於孵化器自身的良性發展,同時會對創業企業產生諸多的不利影響。因此,在確保創業企業獲得到有效服務的前提下,實現孵化器自身合理的利潤將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關鍵。
總之,政策性孵化器應當是以政府投資為主體、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已任,以市場化方式運作,能夠實現財務平衡的社會經濟組織。
G. 國內孵化器的現狀如何
自打我國提出「創業」、「創新」概念以來,各地地方政府以及風投資金都積極湧入創業孵化器領域,先後成了了很多類似於創客空間、共享辦公、企業孵化這樣的組織。雖然其初衷是要構建我國的科技實力,推動各大新型企業的成立,但是從目前來看,很多創業孵化器其實並不成功。
孵化器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企業孵化器產業市場前瞻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統計,2016年,中國孵化器內畢業的科技企業已達到8.9萬家。2016年孵化器總收入達308億元,凈利潤32億元,上繳稅收24億元。
總的來說,隨著創業熱潮逐漸降溫,企業孵化器將進入洗牌調整期。未來,企業孵化器不能只是簡單提供低租金全設施、政府職能代理等服務,要朝向中介、融資、技術和創業培訓等服務方向發展,真正與初創企業需求匹配。如此,企業孵化器行業才能進一步發展,並尋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
H. 如何進一步提升孵化器的服務能力
服務能力提升工作無處不在,只有將現有的服務能力最大可能地提升才能在同質化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從而在3G與全業務運營上獲得更多的市場機遇。
改變「重發展、輕服務」的觀念是強化服務的首要前提。經營服務工作的對象是市場,為市場服務的目的是效益。經營要通過服務來實現效益,要認識到「服務是電信的無形資產」,通信能力的增強、經營機制的轉變、企業面貌的改善等,都具體體現在服務之中。因此,強化服務,不僅是市場競爭的要求,而且是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要徹底改變「重發展、輕服務,重規模、輕質量」的傳統觀念,在服務文化的宣傳上狠下工夫,將增強全員服務意識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通過服務文化的熏陶,促使員工端正服務態度,真心提供服務。
加強員工培訓、增強整體素質是提高服務質量的基本要求。隨著全業務運營的展開,電信網路層次不斷提高,新業務不斷開發,對員工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強教育管理,完善教育設施,改進教育手段,建立以崗位能力、應變能力、指揮與管理協調能力為培養目標和評價標準的教育培訓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不斷提高服務技能、強化服務意識、改善整體素質、增強業務處理能力,才能促進服務質量與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要把提升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作為服務電信、促進電信發展的長期任務,不斷尋求工作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促進員工隊伍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技術技能素質的全面提升,實現企業和員工共同成長。在培訓的形式和內容上,要不斷創新教育培訓活動載體,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推進培訓。如在授課形式上可採取以年齡分級、崗位分層、案例分析、互動教學、部門溝通、經驗介紹、實務演練等模式,不斷提高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
提升後台部門服務支撐能力是強化一線服務的支撐點。前台部門整體服務能力的提升為客戶提供了很好的服務界面、為客戶提供了直觀的服務感受。但在提供電信產品和服務給客戶的過程中,後台部門對前台工作支撐的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前台一線人員工作完成的好壞,影響著公司的整體形象。後台部門包括網路部門、運維部門、計費部門、數據部門等,這些部門所做的工作不能被用戶直接感知,但卻直接影響著客戶對企業的滿意程度,比如網路問題、業務計費問題、新業務營銷問題、網路質量及時改善問題等,都是潛在的導致客戶不滿的主要原因。因此,後台部門應為前台部門做好服務技術支撐:一是把握好網路發展和演進方向,科學規劃、精心管理,提升網路水平和能力;二是優化好網路結構和運行質量,強化服務、支撐市場,增強市場反應保障能力;三是處理好市場拓展與客戶信息溝通的需求,完善優化資源動態管理流程、資源檢查制度和資源管控考核制度,確保網路資源的完善性、准確性、真實性,達到快速響應,努力提高網路資源利用率,為前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供有力的支持。
I. 企業孵化器的發展現狀
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並開始呈現多種形態。孵化器正朝著形式多樣化、功能專業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和組織網路化方向發展。
在形式多樣化方面:不僅有綜合性的創業中心,已有依託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了 58 家大學科技園孵化器;北京、上海、蘇州、無錫等地依託創業中心和高新區建立了 50 多家留學人員創業園,為海內外留學人員和海外華人提供創業的全程服務;在美國、俄羅斯、新加坡、英國等地建立了海外創業園。
在功能專業化方面 :興建了一批以中小型的軟體開發企業為主要培育對象的軟體園;上海張江生物醫葯孵化器、北京醫科大學醫葯孵化器、北京 863 軟體孵化器、北京北內製造業孵化基地、北京新材料孵化器、陝西楊凌農業專業孵化器、天津塘沽海洋技術專業孵化器等一批專業技術孵化器已經投入運營。
在投資主體多元化方面:除了有政策性孵化器外,商業性孵化器的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管理體制已從事業型為主,向企業型、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並重模式轉變。一批國有和民營大中型企業、風險投資機構和跨國公司已經在中國創建了企業孵化器,以孵化器數量最多的北京為例,在 2000 年統計的 25 家孵化器中,大學投資的孵化器占 5 家,國企投資的孵化器占 7 家,民營企業投資的占 1 家,政府投資的占 7 家,國外公司投資的占 2 家,其他孵化器占 3 家。
在組織網路化方面:為促進孵化器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企業孵化器的工作組織網路也應運而生。1993 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建立了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專業委員會,這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網路( 組織 ) ,設立在科技資源比較豐富的中心城市,連接本城市各類型孵化器的城市孵化器網路,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了國際孵化器網路組織的有關活動。 中國企業孵化器起源於 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1987 年中國誕生了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創業服務中心。經過 15 年的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數量持續增長,孵化能力不斷增強,詳見前瞻《中國企業孵化器產業市場前瞻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據 2003 年底的統計,全國已有包括創業服務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和大學科技園在內的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 489 家,詳見表 1 、表 2 和表 3。
表 1 創業服務中心發展概況 (1997 ~ 2003 年 )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創業服務中心數 ( 個 ) 80 77 110 131 280 334 386 場地面積 ( 萬平方米 ) 77.4 88.4 188.8 272.1 509 541.2 1125.4 在孵企業數 ( 個 ) 2670 4138 5293 7693 12821 18658 24309 當年新孵化企業 ( 個 ) 807 1244 1711 2389 5048 6750 7840 在孵企業人數 ( 人 ) 5600 68975 91600 128776 263596 332069 441532 累計畢業企業數 ( 個 ) 825 1316 1934 2770 3994 5849 8415 數量位居世界前茅,列發展中國家之首。經過孵化器這個「高新技術企業搖籃」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不僅涌現出一大批成熟的畢業企業,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備力量,而且一批畢業企業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中堅。科技企業孵化器已經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1.孵化器數量增長迅猛,規模不斷擴大
近3年新組建的孵化器數量超過過去10多年建成的總量。2000年創業中心總數為131家,2003年統計已達386家;創業中心的平均面積5年擴大了154%,每年新進創業中心的孵化企業數是5年前的6.3倍。
表 2 留學人員創業園發展概況 (2001~2003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留學人員創業園數 ( 個 ) 44 44 45 場地面積 ( 萬平方米 ) 125.7 91.2 233.5 孵化企業 ( 個 ) 144 9 2335 2976 累計畢業企業 ( 個 ) 287 358 566 在孵企業人數 ( 人 ) 19955 31350 41013 表 3 大學科技園主要數據 (2001 ~ 2003 年 )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大學科技園(家) 48 58 58 其中:國家大學科技園(家) 22 22 44 園區內企業數(個) 2775 2380 4100 在孵企業從業人員(人) 66921 51576 70855 2.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企業和企業家,為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貢獻
10 多年來,累計畢業了 9565 家企業,其中 30 家成為上市企業。
3.為鼓勵科技人員創業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10 多年來,孵化器直接創造的新增就業崗位約 50 萬個, 58 家大學科技園和 45 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吸引了數萬名科技人員創業,為鼓勵大學和海外科技人員創業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中國創業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未來發展有可能經歷以下三個比較大的發展時期:經典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孵化器的初級發展階段,大約要經歷10-15年,主要特徵表現為政府以特殊政策支持其建立和發展,投入大量資金,創造最初級的孵化條件;多元發展時期,也稱為中國孵化器第二次創業時期,估計可能要持續20-30年左右,主要特徵為從向在孵企業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逐步過渡到為創業者的直接服務、專業化發展、創業投資、網路化發展、盈利性發展、國際化發展;全球化發展時期,或者叫做第三次創業時期,跨國公司、多國政府和跨國投資機構的支持,依託全球資源對世界范圍的最新發明進行跨國孵化將是其主要標志(張超英,1999)。
J. 科技孵化器的發展現狀
科技企業孵化器在20世紀五十年代發源於美國,是伴隨著新技術產業革命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業,以及振興區域經濟,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企業孵化器也因此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目前,企業孵化器獲得了迅猛的發展,截止1998年底,世界上已有3300多家企業孵化器,其中北美擁有750家(並以每周新建一家的速度增長),歐洲擁有2334家,目前中國大陸有6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2000萬平方米的孵化產地40000餘家的在孵企業以及15000多家的畢業企業以世人矚目的發展速度一躍而成為世界孵化器大國。 從1959年貝特維亞工業中心誕生開始到80年代初,是美國孵化器發展的初期階段,主要目標是為了緩解社區的高失業率的狀況,主要功能集中在場所和基本設施的提供、基本企業管理職能的配備以及代理部分政府職能(如一些政府優惠政策的詮釋和代辦)上面。
80年代中後期,美國孵化器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孵化器作為一種有利於經濟開發的新型工具得到政府的強力推廣,專業技術孵化器是美國政府對企業孵化支持系統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虛擬孵化器是美國企業孵化支持日趨系統化的另一個標志。
90年代上半期,風險資本的觸角伸入孵化器中,孵化器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呈現企業化運作趨勢,其主要表現是服務對象向外擴張和服務形式多樣化,孵化經營重心由孵化新創企業轉向涵蓋市場機會的識別以創建企業本身。
90年代後期到現在,伴著創業孵化集團的出現美國孵化器進入第四個發展階段,創業孵化集團的革命性在於其解決了傳統孵化器的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具備了獨立的投資功能,二是解決了傳統孵化器難以吸引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的問題。 (一)提高資源組織能力,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實現各種要素的聚集、優化和升值
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中介機構,科技孵化器的基本任務是為被孵化企業提供各種外部資源的服務。被孵化企業對外部資源的需求一般應包括:
(1)創業支持:包括企業創辦手續服務、基礎條件的提供等;
(2)咨詢與培訓:包括政策、財務、稅務、人事管理的咨詢及相應的培訓等;
(3)要素資源服務:包括人才、技術、產品、資金和市場協作網的建立和有效服務;
(4)信息化服務:包括建立數字化網路平台、提供網上培訓、展示、電子商務服務等。
孵化器要進行服務方式的創新,引入社會力量為孵化器及其在孵企業提供服務,推進孵化服務的社會化。孵化器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對於自身沒有優勢的服務項目,要充分發揮和藉助社會機構的力量,引入專業化的服務;要探索有償服務的方式和方法,通過有償孵化服務促使孵化器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使在孵企業能獲得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的個性化孵化服務。
(二)建立和完善科技孵化器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創業企業一般不具備購置大中型儀器設備和開發工具的能力,缺少公共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平台已經成為制約創業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提高和創新能力完善的障礙之一。因此,一是孵化器要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納入孵化器基本建設內容,逐步建立包括公共實驗室、中試車間、大型通用儀器和通用測試平台在內的技術創新和孵化條件;二是要強化產學研合作機制,通過與周邊相關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術支持網路系統,幫助被孵化企業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三是要結合各地區的產業和技術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孵化器,要在建立生物、軟體和IC設計等專業孵化器的基礎上,提供專業化技術服務設施和條件。
(三)拓寬和健全融資渠道,著力填補市場空白
資金短缺是很多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科技孵化器要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的特點,重點解決市場化融資中的「空白」和「瓶頸」。
1.要切實發揮政府資助的作用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類專項資金要把資助動機更多地轉向商業性資本不敢或不願意投入的方面,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錦上添花」;二是要把目前的獎勵性資助為主的方式轉移到風險補償為主的資助方式上來,把政府資助作為引子和補償金,通過降低社會資本進入的風險,引導各類投資和金融機構增加對孵化企業的資本投入。
2.科技孵化器要成為融資的「媒介」
科技孵化器不僅要建立自身的孵化基金,更重要的是在吸引外部資金方面起到媒介的作用。對被孵化企業而言,孵化器要針對企業的發展狀況,指導企業有效地利用各種融資渠道;對資金的供給方面而言,孵化器應通過自身的良好信譽和判斷能力,為投資者提供客觀的咨詢意見,促進和提高融資的成功率。
(四)建立多層次科技孵化載體,提高孵化速度和成功率
近年來,盡管科技孵化器的數量和面積每年都呈大幅上升的趨勢,但依然不能滿足需求,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業的孵化周期延長;而另一方面,如何衡量孵化成功也是實際操作中難以把握的尺度。筆者認為,具備孵化畢業條件的企業至少要在經費上實現了較為穩定的現金流,具備進行規模化生產的資金和物質條件。而實際上要達到這些條件,對大部分被孵化企業來說至少需要 3 ~ 5 年的時間。同時,隨著企業的成長,適合於初創期企業的孵化條件已難於滿足成長期企業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據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建立多層次孵化載體:
( 1 )項目和企業初級科技孵化 —— 培育能獨立參與市場競爭的小企業;
( 2 )小企業的加速孵化 —— 培育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比較規范的現代企業;
( 3 )企業的海外孵化 —— 培育以跨國經營為目標的企業。
當前,特別需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加速孵化和海外孵化這兩個層面的孵化器工作,提高被孵化企業參與競爭的適應和生存能力。
(五)明確功能定位,完善運營機制
一般而言,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培育科技型企業和企業家作為自身的主要目標,同時還有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的使命。因此,孵化器具有承擔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盡管目前也有一些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性孵化器,但其運行模式決定了不可能完全替代與其相對應的政策性(或稱非營利性)孵化器的功能,政策性孵化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將成為我國孵化器的主流形式。筆者認為,辦好政策性孵化器,需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政府與孵化器的關系
政策性孵化器承擔的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實質上是政府管理職能的延伸,而孵化器又是獨立於政府的社會經濟組織。因此,政府應通過政策和法規對孵化器進行間接的調控來實現管理的職能;而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的政策性孵化器有責任傳導政府的意圖,執行政府的政策和法規。
2.政策性功能和市場化運作的關系
政策性孵化器在實現政策性功能的同時也必須實現財務上的收支平衡,所以政策性孵化器必須運用市場化手段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市場化運作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並以此約束自身提高服務質量。必須指出的是,追求過高的經營利潤將會提高創業者的成本,而大幅度的減免收費對創業企業的成長並非真正有利。
3.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與利潤最大化的關系
孵化器獲取經濟效益的目的不在於體現投資的回報,而是有利於孵化器的良性循環。因此,降低運營成本,保持低的贏利水平就應當成為政策性孵化器的基本經營理念。政策性孵化器必須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期利益和遠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部分孵化器為體現「形象」,硬體建設出現「豪華化」的傾向,這不僅不利於孵化器自身的良性發展,同時會對創業企業產生諸多的不利影響。因此,在確保創業企業獲得到有效服務的前提下,實現孵化器自身合理的利潤將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關鍵。
總之,政策性孵化器應當是以政府投資為主體、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已任,以市場化方式運作,能夠實現財務平衡的社會經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