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想知道: 金華市秋濱污水處理廠在哪
金華市秋濱污水處理廠創建於2002年,位於金華市工業園區賓虹西路830號,佔地189.73畝,建築面積版15964平方米,2006年通過權環保專項驗收。 目前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污水90%是城市生活污水,10%來自工業污水且日處理污水能力達8萬噸。它是一座城市二級污水處理廠,採用自控程度高,管理先進的SBR—CAST工藝,污水經生化處理後,出廠水質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一級排放標准,剩餘污泥經濃縮、脫水後外運填埋處置。
② 金華現在城區面積有多少大啊
金華的城鄉建設雖然歷史悠久,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其發展速度卻比較緩慢。金華城鄉之間的建築物多呈低矮破舊之狀,1949年金華市區的建成區面積僅為1.86平方千米,道路長度1.3千米,整個城區連寬3.5米以下的小街小巷加在一起,道路長度也不過10.5千米,人均居住面積只有5.6平方米,基礎設施落後,綠地面積稀少,供水、環衛、公交等市政公用事業則是一片空白。
新中國成立後,各級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城鄉建設力度,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建設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突飛猛進。從2000年開始,金華市政府和建設主管部門搶抓國家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等機遇,大膽改革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積極組建城市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和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加快城市建設速度,僅金華市區每年就有數十億元建設資金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委、市政府還適時地提出了「提升工業化、加快城市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全市上下圍繞建設浙江中西部城市和浙中城市群目標,通過「改舊城、美環境;建新區,提檔次」等手段,努力構建城市的道路框架、綠化生態、城市景觀、城市保潔系統,認真做好「吃(供水、燃氣)、住(房屋、小區)、行(道路、公交)、樂(廣場、公園)」四篇文章。通過「加強規劃、注重建設、講究美觀」來提升鄉鎮建設水平;通過抓建設行業管理,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使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市區建成區面積由1995年的23.1平方千米擴大到了2005年底的66.5平方千米,浙江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的雛型已初步顯現,已成為浙閩贛皖四省九地市協作區的龍頭城市。
道路 建國初期,市區的道路窄而彎曲,高低起伏,沒有人行道和地下管道(線)設施,多為青石板和石子鋪設。新中國成立後,城市道路不斷發展,1995年以來,道路建設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市政府加快路網建設,積極搭建環路經濟,不僅10多條斷頭路逐一打通,10多條城市幹道得以拓寬改造,而且對長達20千米的內環路按現代城市標准進行了全面改建,還新建了45.04千米的二環路,路寬均達80米,拉開了131平方千米的道路框架。其中長達15千米的城市中軸線——八一街(含迎賓大道),北已延伸至尖峰山腳與國家風景名勝區雙龍對接,南伸到湖海塘畔與南山自然生態區親近。道路由1995年底的長176千米、面積169萬平方米,擴大到2005年底的長488.05千米、面積1197萬平方米。
橋梁 建國初期,市區橋梁僅有9座。1992年,隨著金華城市向江南發展,以及浙贛鐵路城區段的各道口改建成公鐵立交橋,市區建成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城市橋梁的數量快速增長,檔次逐步提高,城市各類大小橋梁由1995年的34座,增長到2005年的90座,其中立交橋16座。內環北路三層公路立交橋和「華東第一拱」雙龍大橋等一大批現代化大型橋梁相繼建成,市區「三江」上新建改建了10多座造型各異的橋梁。
供水 1961年前,市區居民的飲用水均取自井水和婺江等江河水。東市街水廠建成後,市區供水事業不斷發展,先後又建成了河盤橋水廠和山嘴頭水廠,並實施了沙金蘭引水工程,新建了金沙灣水廠,讓市區人民用上了來自幾十千米外的沙畈水庫優質自來水。2005年底,市區供水管道長696千米,日生產能力達54萬噸,用水普及率100%。同時,市屬各縣(市)城區居民也先後飲用上了來自各地水庫的優質自來水。
排水 新中國成立後,市區的排水系統才逐步建立完善,並從雨、污合流排放改為分流排放,1989年建成第一條污水截流干管,將市區的部分污水管納後經管道排入婺江。2002年,建成金華市秋濱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8萬噸。2005年,市區排水管道總長964.78千米,年污水排放量為5225.2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34.55%。
供氣供熱 1985年以前,市區除了駐金部隊建有燃氣站外,市民們都以柴火和煤餅為主要燃料。1988年,市區建成首座石油液化氣儲配站後,市民逐漸普及用液化氣為燃料。1997年後市區江南、江北先後建成管道液化氣站,2004年,江南又建成管道天然氣供應站,江南部分居民改用天然氣取暖燒飯。2005年,市區液化氣供氣總量15215噸,用氣戶數13.5萬戶,天然氣供氣總量164.54噸,用氣戶數9809戶。
金華是全省實行供熱較早的城市之一,1996年,市開發區利用熱電廠的熱量開始向市區江南的工廠單位供熱。2005年,供熱能力達150噸/小時,供熱面積 101萬平方米,其中住宅13萬平方米。
公共交通 金華解放時,整個城區僅有10餘輛人力黃包車和幾乘名叫「過山龍」的竹轎作為交通工具,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始有人力腳踏三輪車供人代步之需。1977年,城區公交車正式開通營運,20世紀80年代,計程車開始在市區營運。至2005年,市區共開通公交線路54條,有公交車輛449台,計程車862輛。
環境衛生 民國時期,市區雖配有少量清道夫,設置木置垃圾箱,但環境衛生極差,露天糞缸遍布,溝渠污水四溢。新中國成立後,加快環衛設施建設,成立了環衛管理和實施機構,落實專項經費,逐步擴大清掃保潔面積,建立垃圾填埋場統一消納垃圾。金華發明的生態公廁不僅獲得了國家專利,並在全國推廣。2005年,市區道路清掃保潔面積已達620.8萬平方米,清運生活垃圾量21萬噸,開放公廁153座。並通過了國家衛生城市的考核驗收。
園林綠化 建國初期,市區除天寧寺、侍王府和極少數私人宅邸有園林、花園之外,比較像樣的只有一個中山公園。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加大綠化建設力度,先後建造了人民廣場、城牆背花木基地、解放門綠地、八詠灘綠地、火腿公園等。90年代以來,市區園林綠化加速發展,提出了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目標,編制了金華生態市建設規劃,增加資金投入,使園林綠化的規模、檔次不斷提高,其中生態建築已成為市區的一大亮點。至2005年底,市區的高品位廣場公園已達29個,園林綠地面積已達2226.9公頃,綠化覆蓋率37.7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01平方米。
房屋建設 1949年,市區最高建築為四層高的杭江旅社,城區各類房屋總建築面積為4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30.6萬平方米,市民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5.6平方米。為此,各屆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房屋建設,為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還先後建設了直管公房、安居工程、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來保障,房屋建築面積每10年都要成倍翻番,特別是經過1992年至1995年和1998年至2004年兩個房地產開發高潮期, 2005年,市區商品房施工面積450.04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05.30萬平方米,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24.69平方米,名列全省地級市之前茅。
新區建設 為加快市區城市建設步伐,1992年市政府報經省政府批准後,在江南設立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1994年又設立了金磐扶貧經濟開發區。2002年,市政府按照市區「一中兩翼兩三角」的規劃布局,在突出「一中」:市中心區塊的南伸北延和舊城改造的同時,積極安插「兩翼」:設立金東新區和婺城新區;努力開拓「兩三角」:金三角和金西兩個開發區,使市區經濟和城市面積迅速提升,一片片現代化的新城區撥地而起,其中僅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成區面積就已達28平方千米,被譽為「綠水新城、文化新城」的金東新區已成為市區城市建設的新亮點。
③ 想知道: 金華市 六十年代浙建二公司 在哪
西安交通大學,北門 - 皇宮南門路(咸寧路),往西走大埔道,中間稱為融領域的停車標志,它應該就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