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演義第14回概括成白話文在300字左右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少年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張飛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4]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劉備投奔公孫瓚,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袁紹,累有戰功,被封為平原相,張飛與關羽在劉備手下任別部司馬,分統劉備部曲。[5]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北海太守孔融被黃巾軍余黨管亥圍困,派太史慈前來請求援助,張飛隨劉備帶兵前往救助。後曹操又因為自己全家被殺發兵攻打徐州,張飛又隨劉備前往徐州救援陶謙,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張飛隨劉備屯兵於小沛,後陶謙病死,劉備受邀以徐州為根據。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袁術攻打劉備,爭奪徐州。劉備派張飛守下邳,自己則將兵在盱眙、淮陰抵抗袁術,雙方僵持了月余,互有勝負。下邳相曹豹是陶謙的舊部,與張飛不和,曹豹堅守營寨,又派人去找呂布來救。時袁術給呂布寫信,勸其乘機襲下邳,答應事成後,援助呂布糧草。呂布很高興,率軍而至。劉備中郎將許耽開門投降,張飛敗走。呂布俘劉備妻小和諸將家屬。由於形勢所迫,劉備、張飛只好暫時依附呂布,駐軍小沛。呂布還劉備妻小。劉備駐小沛,發展較快,不久便聚眾萬餘人,呂布不安,又率來攻,劉備只得攜張飛等投奔曹操,並與曹操聯合。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六月,張飛從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讓關羽據守下邳,自己與張飛屯小沛。曹操派劉岱、王忠前來攻打,被張飛關羽擊退。後曹操親自出馬,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逃奔袁紹。[6]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張飛與劉備在汝南聯結劉辟、龔都等人擾亂曹操後方,許都以難紛紛響應,曹操派蔡陽前來攻打,但被劉備所殺,後劉備被曹仁擊敗,張飛隨劉備投奔荊州劉表,駐扎新野。
2.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借東風概括300字
曹操聽從手下的意見,保護漢獻帝,打敗了叛賊,護送獻帝回到洛陽。後來,曹操收得大將徐晃,清除了獻帝身邊一切阻擋自己的勢力,朝廷大權落到了曹操手裡,從此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生活。徐州劉備、呂布在一起,對於曹操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曹操聽從荀彧「二虎競食」之計,封劉備為徐州牧,命其殺了呂布,劉備不從。荀彧又用一計「驅虎吞狼」,讓劉備起兵攻袁術。劉備整軍出發,留張飛守徐州,走前囑咐其不許飲酒。劉備進攻袁術,與袁術大將紀靈僵持。張飛在城中不聽劉備勸告,執意飲酒,還逼呂布的老丈人曹豹喝,曹豹不喝被張飛暴打。曹豹秘密聯系呂布,讓呂布來奪徐州,自己作為內應,雖然曹豹被張飛殺死,但是呂布奪取了徐州,劉備全家都被困在城中。
3. 三國演義第十四十五回概括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都
李樂追帝時被徐晃砍死。帝入洛陽,滿目蒿草。楊彪奏帝召山東曹操保駕。傕、汜又來劫駕帝起駕欲去山江,適曹操至,保駕還洛陽。傕、汜不聽賈詡降曹之計,詡單馬走鄉里;傕、汜與曹戰敗落荒而走。董昭獻計曹操,移駕幸許都,操從之。操護駕移許都,楊奉等領兵攔路,曹操謀士滿寵說動楊奉部將徐晃來降。楊奉敗走。操移駕許都,封賞部下,大權獨攬。操懼劉備、呂布,從荀彧「二虎竟食」計,使劉、呂相殺,不成。荀彧又獻「驅虎吞狼」之計,便劉備攻袁術,劉備雖勝,卻被呂布襲了徐州。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呂布用計奪了徐州,張飛兵敗,劉備料定呂布不會加害自己的家人,呂布果然把他的家人送來了,劉備只得在小沛棲身。孫策在袁術手下做事,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把父親留給他的玉璽交給袁術做抵押,借了兵馬去征劉繇,他不僅征服了劉繇,而且經過激烈的戰斗,降伏了太史慈,使他成為了自己的手下。孫策開始在江東有了名氣,他又開始出征嚴白虎,也勝利了。經過這幾戰,他確立了自己在江東的位置,而且收了許多謀臣,武士,人稱「孫郎」。這時袁術有了孫策留下的玉璽,開始有了稱帝之心。
4.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都 概括 300至400字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 乘夜襲徐郡】李樂追帝時被徐晃砍死。 帝入洛陽,滿目蒿草。楊彪奏帝召山東 曹操保駕。郭汜又來劫駕,帝起駕欲去 山江,適曹操至,保駕還洛陽。郭汜不聽 賈詡降曹之計,賈詡單馬走鄉里;郭汜與 曹戰敗落荒而走。董昭獻計曹操,移駕 幸許都,曹操從之。曹操護駕移許都, 楊奉等領兵攔路,曹操謀士滿寵說動楊奉 部將徐晃來降。楊奉敗走。曹操移駕許 都,封賞部下,清除了獻帝身邊一切阻擋 自己的勢力,朝廷大權落到了曹操手裡, 從此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生活。 徐州劉備、呂布在一起,對於曹操來說是 一個很大的威脅,曹操聽從荀彧「二虎競 食」之計,封劉備為徐州牧,挑撥呂布與 劉備的關系命劉備殺了呂布,劉備不從。 荀彧又用一計「驅虎吞狼」,讓劉備起兵攻 袁術。 劉備整軍出發,留張飛守徐州,走前囑咐 其不許飲酒。劉備進攻袁術,與袁術大將 紀靈僵持。張飛在城中不聽劉備勸告,執 意飲酒,還逼呂布的老丈人曹豹喝,曹豹 不喝被張飛暴打。曹豹秘密聯系呂布,讓 呂布來奪徐州,自己作為內應,雖然曹豹 被張飛殺死,但是呂布奪取了徐州,劉備 全家都被困在城中。
5.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四回概括,一定要三百字以上,拜託了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姜維揭穿後主聽信小人之言,後主令姜維再回漢中,伺機伐魏。司馬昭與賈亮合謀篡位,賈事成濟刺死曹髦。司馬昭立曹璜為帝,璜改名奐,封昭為相國、晉公。姜維以昭弒君之名出師伐魏,分三路出祁山。魏參軍王[]詐降姜維,約鄧艾里應外合被姜維識破而敗之,艾雜於軍中而逃;王[]投黑龍江死。
6. 三國演義13,14回內容概括
第十三回
李[]郭汜大交兵
揚奉董承雙救駕
呂布投劉備,駐小沛.
太尉楊彪使反間計,李[],郭汜互相殘殺.
張濟與催,汜講和,兩人從之.
郭汜劫駕,董承等救駕.催,汜又商量殺帝分天下,李樂護駕守黃河.
帝駕至大陽,李樂專權,全不成體統.
楊奉董承要棄安邑同帝歸洛陽,李樂串通 ,汜劫駕.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都
李樂追帝時被徐晃砍死.帝入洛陽,滿目蒿草.
楊彪奏帝召山東曹操保駕.
[],汜又來劫駕,帝起駕欲去山江,適曹操至,保駕還洛陽.
[],汜不聽賈詡降曹之計,詡單馬走鄉里;[],汜與曹戰敗落荒而走.
董昭獻計曹操,移駕幸許都,操從之.
操護駕移許都,楊奉等領兵攔路,曹操謀士滿寵說動楊奉部將徐晃來降.楊奉敗走.
操移駕許都,封賞部下,大權獨攬.
操懼劉備,呂布,從荀[]"二虎竟食"計,使劉,呂相殺,不成.
荀[]又獻"驅虎吞狼"之計,便劉備攻袁術,劉備雖勝,卻被呂布襲了徐州.
7.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梗概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 諸葛亮說曹操攻打江東只為二喬(大喬是孫權的哥哥孫策的妻子,小喬是周瑜的妻子),獻二喬可退曹操兵,周瑜當然不會獻出二喬,所以周瑜決計抗曹。孫權聽從周瑜,也決計抗曹。周瑜問諸葛亮怎樣破曹,諸葛亮對周瑜說孫權懼怕曹操兵多,沒有下定決心抗曹,周瑜當夜見孫權,孫權果然懼怕曹操兵多。周瑜對他說曹操兵雖多,但都是烏合之眾,不足懼,給我5萬精兵足以破曹。於是孫權才下定決心。周瑜於是發現諸葛亮是勁敵,想要讓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在孫權手下做事)說服諸葛亮一起為孫權做事,但是反而被諸葛亮勸說讓他到劉備這邊來。
8.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概括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
周瑜從鄱陽回柴桑議事,在周瑜面前,東吳的文官武將各持已見,爭論不休。孔明巧妙地改動了《銅雀台賦》中「二喬」二字的含義,以獻二喬可退操兵智激周瑜,瑜決計抗操,向孫權詳細地分析了曹軍的劣勢。
權聽瑜言,以劍賜瑜,拜周瑜為大都督,使其率軍抗曹。瑜向亮問破操之策,亮言權懼操兵多,未決絕;瑜入見權,孫權果懼操兵多,瑜為之開解。
周瑜於是嫉妒諸葛亮之才,認為諸葛亮的才能對東吳構成了威脅,便派諸葛謹以兄弟之情說亮事吳,反被亮以骨肉之情說其事劉備,只得無功而返。
(8)三國演義第十四回用三百字概括擴展閱讀
本章回的人物介紹
1、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2、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9. 《三國演義》第14回的主要內容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都
漢獻帝回到洛陽重建宮殿,改元建安,曹操應詔到洛陽輔佐王室。但是,不久又聽董昭的建議,遷都許都。從此,朝廷大權被曹操一人包攬。他挾天子而令諸侯,所有大事都得先奏明曹操,然後在告訴天子。曹操遂分封大臣,自命為大將軍、武平侯。
劉備起兵討伐袁術,派張飛守徐州城,張飛不聽劉備吩咐,醉酒鞭打呂布的岳父曹豹,曹豹深恨張飛,派人連夜送信給呂布。呂布派兵與曹豹里應外合,攻下徐州。張飛正醉卧府中,准備不及,引數十騎兵,逃出徐州。呂布佔領徐州,並軟禁劉備家眷。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史事的歷史著作不僅為《三國演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時歷史意識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學意識也直接影響了小說的創作模式和基本傾向。
求實傳真精神與經世意識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徵,體現在史書編撰中要求編撰者必須採取客觀的態度,同時又重視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探求,以達到「資治」、教化等目的。這些特徵在《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
10.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用三百字概括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楊彪用反間計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長安城中作亂,楊彪慚愧無地。李傕部將楊奉對李傕的暴虐不滿,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機敗露,楊奉敗走。
曹操起兵擊敗李傕、郭汜,將漢獻帝迎至許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權。楊奉、韓暹不敵曹操,前往投奔袁術。劉備收留呂布,曹操假借漢帝手詔使劉備攻袁術,張飛奉命守城,但張飛卻因飲酒而醉倒,呂布乘機攻取了徐州城。
該回主要角色簡介:
1、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人,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先為東漢大將軍、丞相,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為魏武帝。
一生以漢朝大將軍、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割據政權,為統一中國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屯田,對農業生產恢復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詩作具有創新精神,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2、張飛,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他勇武過人,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 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
公元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公元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劉備入蜀後,張飛與諸葛亮、趙雲進軍西川,分定郡縣。在抵達江州時義釋了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嚴顏。在巴西之戰中,擊敗魏國名將張郃。在武都之戰中,兵敗而還。劉備稱帝後,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同年,張飛因為暴而無恩,被部將范強、張達殺害。謚曰桓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