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毒性中葯飲片有哪些
生川烏,生草烏,曼陀羅花,洋金花,鬧羊花,生甘遂,生商陸。
Ⅱ 中葯的毒性問題
只要沒有重金屬,注意十八反十九畏、禁忌,一般沒毒,對身體無害。
Ⅲ 毒性中葯是什麼意思
古今中葯毒的概念有差異,古代葯、毒不分,混稱為毒葯,認為凡治病之葯皆為毒。同時,毒也指葯物的偏性,有大毒、常毒、小毒和無毒之說。現代中葯學認為,毒性是葯物對機體產生的嚴重不良影響及損害,是用以反映葯物安全性的一種性能。常見的毒性反應包括:臟腑組織損傷,功能障礙,甚至死亡等。因此,中葯毒性的傳統概念與現代內涵是不同的。
Ⅳ (醫療用毒性葯品管理辦法)所列28種毒性中葯名稱。 我在考試,誰能幫我一下!謝
問題分析:
1、砒石(紅砒、白砒)2、砒霜 3、水銀 4、生馬前子 5、生川烏 6、生草烏 7、生白附子 8、生附子 9、生半夏 10、生南星 11、生巴豆
意見建議:
12、斑蝥 13、青娘蟲 14、紅娘蟲 15、生甘遂 16、生狼毒 17、生騰黃 18、生千金子 19、生天仙子20、鬧陽花 21、雪上一枝蒿 22、紅升丹 23、白降丹 24、蟾酥 25、洋金花 26、紅粉 27、輕粉 28、雄黃
Ⅳ 哪些中葯屬於毒性葯物
28種毒性中葯材品種
砒石(紅砒、白砒)、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蟊、紅娘蟲、青娘蟲、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黃、生千金子、鬧陽花、生天仙子、雪上一支蒿、紅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紅粉、輕粉、雄黃。
楊大夫
Ⅵ 有毒中葯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多數人存在一個誤解,覺得中葯就意味著純天然、無毒副作用,認為吃中葯安全,
「治不好起碼也治不壞。」所以不少病人都習慣選擇服用中葯,
「中葯治本,沒有副作用;西葯見效快,但副作用太大。」難道中葯真的沒有副作用?
其實,在西漢之前,一切葯物都是以「毒葯」作為名稱。
《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說:
「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對此,丹波元堅《葯治通義》指出:
「毒葯」二字,古多連稱,見《素問》及《周官》,即總括葯餌之詞。可見當時之人就已經發現了葯物所存在的毒副作用,但因其無法清楚地了解葯物的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因此將葯物統稱為「毒葯」。
東漢時代,
《本經》提出了「有毒、無毒」的區分,並指出,
「若用毒葯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素問》也說: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內經》七篇大論中,亦有大毒、常毒、小毒等論述。可見,當時人們對葯物的認識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很好地把握住葯物的治療效果和毒副作用間的平衡。
此後,人們對葯物的毒副作用認識得更為清楚。張子和曾說:
「凡葯皆有毒也,非只大毒、小毒謂之毒。」張景岳也說:
「葯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葯,是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葯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是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葯,故曰毒葯攻邪也。」
早在中國最早的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古人就已經做出了葯物的毒性分類。該書記載葯物達三百六十五種,按葯物功效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種,功專滋補強壯,延年益壽,無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功專治病補虛,或兼而有之,有毒或無毒,當斟酌使用。下品一百二十五種,功專祛寒熱,破積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由此可見,在中葯的傳統觀念中,人們是以偏性的強弱來解釋有毒、無毒以及毒性大小的。毒性作為葯物性能之一,是一種偏性,以偏糾偏也就是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因此中葯的毒性,其實也就是它得以治療疾病的原因所在,只要能夠把握住葯性的強弱,就能夠讓它有效地治療疾病,但又不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機能。
Ⅶ 中葯飲片廠的污水怎麼處理
制葯廢水處理造價多少需要看你具體上什麼設施,你可以去污水寶問問
Ⅷ 國家管制的毒性中葯
國家管制28種毒性中葯材砒石、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紅娘蟲、青娘蟲、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黃、生千金子、鬧陽花、生天仙子、雪上一支蒿、紅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紅粉、輕粉、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