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石化鎮海煉化主動與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增進相互了解,展示企業的社會負責,讓人民滿意的自信心,公
石化企業積極開展與社會公眾的溝通,增加人們對企業的了解,積極開展科普活動,提高公眾對化工的認知水平,是走出「鄰避效應」的重要方面。
石化行業生產易燃易爆、高溫高壓(或低溫低壓)、有毒有害等特性,使得普通民眾對這個行業大多心存恐懼。許多化工企業圍牆高築,與社會公眾缺少交流,加之偶發事故的廣泛傳播,又加深了這種恐懼。心理學研究表明,隔著一層「無知之幕」,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壞消息。對化工項目的恐懼,是「鄰避效應」產生的心理基礎。
恐懼源於缺乏了解
中國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石油等化工項目在任何發達國家都有,工業化已經走過了200多年,為什麼大家現在會對化工項目存有恐懼?主要是因為溝通不夠,信息披露不全面、信息不對稱,這使得市民不能真正了解化工行業,這就要求企業做好信息披露,以消除市民恐懼。」
民眾對石化企業普遍缺乏了解。實際上,隨著石油化工工藝、設備、安全、環保技術的迅猛發展,石化企業安全環保意識增強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現代石化企業已經完全能夠實現安全、環保生產。多地民眾避之唯恐不及的PX(對二甲苯),是一種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可以製造顏料、油漆的稀釋劑和工業溶劑,更主要的是可以用來製造聚酯材料。而聚酯材料則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可樂瓶子、的確良衣服,許多紡織品,都是PX原料做的。
我國是世界化纖品生產第一大國和出口大國,合成纖維生產需要大量的PX。目前,我國PX年產能為876.5萬噸,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僅去年一年就進口了將近700萬噸。預計到2015年,我國PX進口將達到1300萬噸左右。PX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聚酯工業發展的瓶頸。
在我國2002年頒布的危險化學品名錄中,
PX是作為一種易燃的危險化學品進入這個名錄。PX最大的危險性在於它的易燃性,但這種危險性低於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它的毒性和汽油是相當的,都是低毒。包括美國等許多發達國家在內,都沒有把PX列為危險化學品,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PX定義為「第三組致癌物」,即現有的證據不能證明其對人類致癌。
從國外PX項目的選址來看,很多國家對居民區的安全距離沒有固定的標准,多半是根據生產能力以及裝置的安全防護級別來確定。很多PX工廠與居民區都是「親密接觸」。據了解,美國休斯敦年產280萬噸的PX裝置距6萬人城市的距離為1.2公里;新加坡裕廊島埃克森美孚煉廠年產37萬噸的PX裝置距居民區0.9公里;日本橫濱NPRC煉廠年產35萬噸的PX裝置與居民區僅隔一條高速公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說,巴斯夫在萊茵河邊路德維希港的工業園內有300多套各種化工裝置,和生活區僅一條馬路之隔,日本東燃和歌山煉油廠每年加工800萬噸原油,生產20多萬噸PX,廠區和生活區間隔只有10米。只要按要求做好安全環保工作,石化項目完全可以跟社區和諧共處。
專家認為,要走出公眾對石化行業的「鄰避效應」,企業必須從自身做起,在生產過程中高度重視安全環保問題,實現安全清潔生產。還要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眾對煉油和化學工業的認知水平。
溝通增進理解
石化企業積極開展與社會公眾的溝通,增加人們對企業的了解,是消除市民對石油等化工項目恐懼的重要方面。
傅成玉表示:「環保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誠摯地歡迎政府、媒體、社會公眾以及社會各界的監督,共同推動企業與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中國石化旗下的許多企業堅持「環保從心出發,溝通從心開始」,組織公眾開放日,主動加強與社會公眾的溝通和交流,以開放的姿態、過硬的工作,展示環保業績,贏得了社會公眾的贊揚。
我國最大的煉油化工企業鎮海煉化主動與當地政府部門聯系,聯手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的「鎮海煉化公眾開放日」,開門迎客,增進理解與信任,形成政府、企業、公眾三方良性互動的局面。
據鎮海煉化新聞發言人、副總工程師王旭江介紹,鎮海煉化公眾開放日活動已納入制度、規范管理,原則上每月一次。每月在鎮海區政府網路問政平台發布通告,公開邀請網民、志願者、居民(村民)、大中小學生及教師和政府官員等公眾代表走進鎮海煉化。
公眾代表實地參觀企業歷史展廳、煉化生產控制室、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觀看現代化的消防裝備和消防演練,實地感受鎮海煉化綠色低碳發展的軌跡。在清凈廢水回用裝置,河水經過超濾、反滲等技術處理變成了純凈水。許多參觀者主動品嘗純凈水後說:「味道很好,和純凈水一樣。」公眾代表稱贊:廠區像花園一樣美麗,空氣沒有一點異味,完全顛覆了自己原來對化工廠的印象。現在,對鎮海煉化放心了。
揚子石化已經連續4年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不僅邀請居民走進石化企業,零距離了解真相,而且還舉行政府、企業、居民三方「圓桌會議」,對話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問題。揚子石化代理董事長、總經理王凈依說,揚子石化將在今年下半年設立固定的公眾開放日,只要提前預約,普通市民都可以報名到工廠參觀。
金陵石化也著手將旗下的烷基苯廠打造成「開放式工廠」,今年4月「開門迎客」以來,已經接待了數百人次參觀。
廣州石化定期邀請上級環保部門、周邊街道、社區幹部進廠,就公司環保工作進行座談,通報企業環保治理工作情況,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並抓好相關問題整改工作。
除了對公眾開放,經常邀請媒體記者走進石化企業,通過媒體樹立石化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形象,傳播面更大,效果更好。中國石化每年都會組織國內主流媒體走進中國石化。今年媒體走進中國石化的主題是「走進新國企——碧水藍天行動」,媒體記者到海南煉化、茂名石化、鎮海煉化、勝利油田等企業采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浪網等媒體記者在鎮海煉化見證並采訪了第9次公眾開放日。記者紛紛表示,看到了中國石化鎮海煉化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履行的不平凡的社會責任,今後要多到這樣的企業采訪,傳遞正能量、發出好聲音。
企業與公眾的溝通渠道應該是全方位的。在互聯網發達的現代社會,依託網路(包括移動互聯網)溝通更加便捷有效。鎮海煉化於2012年12月在當地政府的網路問政平台注冊「鎮海煉化網路發言人」ID,對網民提出的環保、安全等尖銳問題及時正面答復和回應,並以此為平台,展開正面宣傳,獲得網民的積極評價。目前,網民對鎮海煉化無端指責明顯少了,理性探討明顯多了。
讓石化科普知識走進大眾
許多專家認為,要走出「鄰避效應」,石化企業、行業協會必須共同努力,積極開展科普活動,提高公眾對化工的認知水平,理性對待石化企業和石化項目。
據報道,今年5月,昆明市邀請著名石油化工專家舉行煉油和石化科普知識專題講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數千人前來聽講座,他們當中有昆明市級領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有市民代表、村民代表和學生代表等。許多聽講座者表示,自己對煉油和石化方面的知識了解很少,講座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信息量很大,對了解石化行業很有幫助。
昆明市一位政協委員說:「目前許多市民對煉化項目都很關注,可能因為平時對這方面知識接觸得少,會存在諸多不解和疑惑,通過專家講座,幫助大家清楚地了解國家能源安全方面的知識,這種形式很好,希望以後也能多開展這樣的科普活動,最好能形成一個長效機制。」
石化企業和行業協會要與科技機構合作開展石化科技知識普及活動。要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及其院士的巨大影響力,開展大型石化科普活動。今年以來,多名「兩院」院士、著名大學教授在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媒體「發聲」,客觀闡述PX的用途、毒性和對環境的影響,對民眾了解PX真相,起到了很好作用。
業內專家與學者深知PX這樣現代大型石化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安全可靠性,而廣大百姓未必了解,或是一無所知,這為小道消息在百姓中的傳播開了可乘之門。特別對那些負面信息,經口口相傳,只會越傳越邪,必然引發關切群體的不安,直至產生強烈的反對言行。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應該發揮積極作用,強化石化知識科普,積極將真實可靠的信息傳播給公眾,讓大家了解現代石化項目,不斷認知,直至接受。這樣,石化行業走出「鄰避效應」就會成為現實。
此外,石化企業要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科普。我國大型石化企業像鎮海煉化、燕山石化、上海石化、齊魯石化、茂名石化等,都有自己的展覽館(廳)、博物館,具有開展科普活動的優勢。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館(廳)的資源,常年對外開放,使之成為民眾石化科普基地。特別要對中小學生和工廠周邊民眾進行石化科普教育,使他們認識石化工業,了解石化工業。
需要政府的支持
政府作為石化行業的管理者,產業布局的主導者,民眾和企業利益的協調者,對行業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要走出「鄰避效應」,消除石油化工恐懼心理,更需要政府機關的大力支持。
許多石化企業領導表示,強化危化行業安全生產監管,提升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實現石化工業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是政府對石化行業的最大支持。
有專家指出,少數石化企業,尤其是一些小化工企業環保設施缺失,甚至唯利是圖,私排亂放,加上監管不力,造成企業周邊環境嚴重污染,生態破壞,危害周邊人畜健康,這是引發石化行業「鄰避效應」的根本原因。因此,石化行業要走出「鄰避效應」,首要的是政府強化監管。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家安全環保的法律法規要不斷完善,從而有利於加強危化行業安全生產監管,可以更有效地約束企業安全生產行為,確保安全生產。
鎮海煉化地處寧波化學工業經濟技術園區,周邊有多家小化工企業。周邊居民聞到臭味,往往會誤認為是鎮海煉化環保不力。實際上,鎮海煉化是被「栽贓」了。為此,鎮海煉化最近花巨資購置了流動環境監測車,對周邊空氣質量進行檢測,配合政府環保部門監管。寧波市人大代表鎮海中心組在實地了解鎮海煉化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措施落實情況後,認為鎮海煉化確實是中國石化的標桿企業,管理先進,環保措施到位,安全保障有力,而且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大。
專家指出,對石化項目的規劃,需要嚴密的科學論證,綜合考量資源能力、環境容量和市場需求,把大型石化基地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統籌銜接,杜絕「城圍化工」現象。應當以法規形式對布局規劃進行必要的約束。石化項目的立項、審批,要做到充分的信息告知,做到高度公眾參與。當下社會各界對重大項目建設的參與意識、知情意識正在日益增強。未雨綢繆,全面補上缺位的信息,讓百姓知曉其中的科學性、先進性、安全性,是化解「鄰避效應」的關鍵環節。
㈡ 污水是怎樣處理的
1、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質,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化學性質。常用的有重力分離、離心分離、反滲透、氣浮等。物理法處理構築物較簡單、經濟,用於村鎮水體容量大、自凈能力強、污水處理程度要求不高的情況。
2、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功能,將污水中呈溶解或膠體狀態的有機物分解氧化為穩定的無機物質,使污水得到凈化。常用的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法處理程度比物理法要高。
3、化學法:是利用化學反應作用來處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質或膠體物質的方法,多用於工業廢水。常用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等。化學處理法處理效果好、費用高,多用作生化處理後的出水,作進一步的處理,提高出水水質。
污染成因:
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水體污染中,工業引起的水體污染最嚴重。如工業廢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復雜,不僅在水中不易凈化,而且處理也比較困難。
工業廢水,是工業污染引起水體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業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業廢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廠種類不同而千差萬別,即使是同類工廠,生產過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質和量也不一樣。工業除了排出的廢水直接注入水體引起污染外,固體廢物和廢氣也會污染水體。
農業污染首先是由於耕作或開荒使土地表面疏鬆,在土壤和地形還未穩定時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懸浮物。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農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農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著或被吸收,其餘絕大部分殘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氣中,通過降雨,經過地表徑流的沖刷進入地表水和滲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廢氣引起水體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對水體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廚房、洗滌房、浴室和廁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僅城市地區一年排出的工業和生活廢水就多達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將污染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水體。
㈢ 環保知識
環保紀念日
國際濕地日
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定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濕地是指「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禽類的生息和遷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 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以提高 公眾意識。從1994年開始,我國政府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 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 納爾遜提議,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的講演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 海斯將納爾遜的提議擴展為在全美舉辦大規模的社區環保活動,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當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包括國會議員、各階層人士,參加了這次規模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遊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後影響日漸擴大並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世界環境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制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並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由於日益嚴重的全球荒漠化問題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個南斯拉夫嬰兒的誕生為標志,世界人口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1987年9月16日,46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始採取保護臭氧層的具體行動。聯合國設立這一紀念日旨在喚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並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的健康。
世界動物日
義大利傳教士聖·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導在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為了紀念他,人們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糧食日
全世界的糧食正隨著人口的飛速增長而變得越來越供不應求。從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有意義的日子,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什麼是白色污染?
大量的廢舊農用薄膜、包裝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統稱為塑料包裝物)在使用後被拋棄在環境中,給景觀和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破壞。由於廢舊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因此造成的環境污染被稱為「白色污染」。
酸雨的危害
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鹼度指數的 Ph 值低於 5.6 的酸性降水。
我國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鹼度指數的 PH 值低於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勢,是繼歐洲、北美之後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80 年代,我國的酸雨主要發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川貴兩廣地區,酸雨區面積為 170 萬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酸雨面積擴大了 100 多萬平方公里。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現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心區年降酸雨頻率高於 90%,幾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島和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主要的酸雨區。華北、東北的局部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1998 年,全國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銅川,圖們和青島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國已呈燎原之勢,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 30% 以上。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和建築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同時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還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酸雨影響下,可減產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酸雨對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葉子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大面積死亡。
在中國的大氣污染中,酸雨和浮塵是最主要的污染。十多年來,由於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漸增多,酸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中國已是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地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在華北,很少觀測到酸雨沉降,其原因可能是北方的降水量少,空氣濕度低,土壤酸度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侯馬、京津、丹東、圖們等地區現在也出現了酸性降水。
酸雨可對森林植物產生很大危害。根據國內對 105 種木本植物影響的模擬實驗,當降水 pH 值小於 3.0 時,可對植物葉片造成直接的損害,使葉片失綠變黃並開始脫落。葉片與酸雨接觸的時間越長,受到的損害越嚴重。野外調查表明,在降水 PH 值小於 4.5 的地區,馬尾松林、華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現大量黃葉並脫落,森林成片地衰亡。例如重慶奉節縣的降水 PH 值小於 4.3 的地段,20 年生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長量降低 50%。
酸雨對森林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惡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鉀、鈉、鈣、鎂會釋放出來,並隨著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長期的酸雨會使土壤中大量的營養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嚴重不足,從而使土壤變得貧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鋁從穩定態中釋放出來,使活性鋁的增加而有機絡合態鋁減少。土壤中活性鋁的增加能嚴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長。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細菌和放線菌均會明顯受到酸雨的抑制。酸雨還可使森林的病蟲害明顯增加。在四川,重酸雨區的馬尾松林的病情指數為無酸雨區的 2.5 倍。
酸雨對中國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長江以南的省份。根據初步的調查統計,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積最大,約為 28 萬公頃,佔有林地面積的 32%。貴州受害森林面積約為 14 萬公頃。根據某些研究結果,僅西南地區由於酸雨造成森林生產力下降,共損失木材 630 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 30 億元(按 1988 年市場價計算)。對南方 11 個省的估計,酸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達 44 億元。 現在大多數專家認為,森林的生態價值遠遠超過它的經濟價值。雖然對森林的生態價值的計算方法還有一些爭議,計算出來的數字還不能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但森林的生態價值超過它的經濟價值,這幾乎是一致的。根據這些計算結果,森林的生態價值是它經濟價值的 2-8 倍。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計算,酸雨對森林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是極其巨大的。
臭氧層小知識
眾所周知,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對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幸運的是,距地球表面 25 — 50 公里處有一臭氧層。臭氧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一種微量氣體,它是由三個氧原子(O3)結合在一起的藍色、有刺激性的氣體。盡管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太厚,若在氣溫 0℃ 時,將地表大氣中的臭氧全部壓縮到一個標准大氣壓時,臭氧層的總厚度才不過 3 毫米左右,但它卻能吸收太陽輻射出的 99% 的紫外線。就像地球的一道天然保護屏障,使地球上的萬物免遭紫外線的傷害。因此,臭氧層也被譽為是地球的「保護傘」。 1985 年,英國科學家法爾曼等人在南極哈雷灣觀測站發現:在過去 10 — 15 年間、每到春天南極上空的臭氧濃度就會減少約 30%,有近 95% 的臭氧被破壞。從地面上觀測,高空的臭氧層已極其稀薄,與周圍相比像是形成一個「洞」,直徑達上千公里,「臭氧洞」由此而得名。衛星觀測表明,此洞覆蓋面積有時比美國的國土面積還要大。到 1998 年臭氧空洞面積比 1997 年增大約 15%,幾乎相當於三個澳大利亞大。前不久,日本環境廳發表的一項報告稱,1998 年南極上空臭氧空洞面積已達到歷史最高記錄,為 2720 萬平方公里,比南極大陸還大約 1 倍。 美、日、英、俄等國家聯合觀測發現,近年來,北極上空臭氧層也減少了 20%。在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中國大氣物理及氣象學者的觀測也發現,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 10 年 2.7% 的速度減少。根據全球總臭氧觀測的結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 — 1991 年總臭氧每 10 年間就減少 1% — 5%。 自 30 年代以來,氟氯碳被廣泛用作冰箱、冷凍機。空調等設備的製冷劑,聚氨醋泡沫和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中的發泡劑,氣霧劑製品中的推進劑,電子線路板、精密金屬零部件等的清洗劑及煙絲的膨脹劑等。哈龍則主要用作滅火器中的滅火劑。上述化學物質非常穩定,排到大氣中可存留數一年,甚至 100 年左右,因此最終會破壞臭氧層。
大氣平流層中距地面 20-40 公里的范圍內有一圈特殊的大氣層,這一層大氣中臭氧含量特別高。大氣平均臭氧含量大約是 0.3ppm,而這里的臭氧含量接近 10ppm,高空大氣層中 90% 的臭氧集中在這里,所以叫它臭氧層。 臭氧層在保護地球方面具有特別的功能:對於太陽光中與生物無害的可見光和 A 段紫外線,將它們大部分吸收,小部分放行,讓它們到達地面殺菌消毒,又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說臭氧層是保護地球的無縫天衣。 空調、電冰箱用的製冷劑氯氟烴其商品名叫氟里昂。氯氟烴在低層大氣中穩定,游盪 10 年左右的時間進入同溫層,直至穿出臭氧層。穿出臭氧層後,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氯氟烴迅速分解,產生氯原子,氯原子極為活潑,專門拆散臭氧分子,使臭氧層逐漸變薄,出現空洞。 人類已經把 1500 萬噸以上的氯氟烴排放到大氣中。進入大氣中的氯氟烴,只有一部分參與臭氧層破壞作用,大部分還在大氣中游盪,因而,雖然現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產和使用氯氟烴,臭氧層仍然會繼續遭到破壞。何況,除了氯氟烴外,工業廢氣、汽車和飛機的尾氣、核爆炸產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幾十種化學物質,都是破壞臭氧層的因素。
什麼在破壞臭氧層?
大氣平流層中距地面 20-40 公里的范圍內有一圈特殊的大氣層,這一層大氣中臭氧含量特別高。大氣平均臭氧含量大約是 0.3ppm,而這里的臭氧含量接近10ppm,高空大氣層中 90% 的臭氧集中在這里,所以叫它臭氧層。
臭氧層在保護地球方面具有特別的功能:對於太陽光中與生物無害的可見光和 A 段紫外線,將它們大部分吸收,小部分放行,讓它們到達地面殺菌消毒,又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說臭氧層是保護地球的無縫天衣。
空調、電冰箱用的製冷劑氯氟烴其商品名叫氟里昂。氯氟烴在低層大氣中穩定,游盪 10 年左右的時間進入同溫層,直至穿出臭氧層。穿出臭氧層後,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氯氟烴迅速分解,產生氯原子,氯原子極為活潑,專門拆散臭氧分子,使臭氧層逐漸變薄,出現空洞。
人類已經把 1500 萬噸以上的氯氟烴排放到大氣中。進入大氣中的氯氟烴,只有一部分參與臭氧層破壞作用,大部分還在大氣中游盪,因而,雖然現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產和使用氯氟烴,臭氧層仍然會繼續遭到破壞。何況,除了氯氟烴外,工業廢氣、汽車和飛機的尾氣、核爆炸產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幾十種化學物質,都是破壞臭氧層的因素。
何謂沙塵天氣?
沙塵天氣是指強風從地面捲起大量塵沙,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明顯下降的一種天氣現象。
沙塵天氣分為浮塵、揚沙、沙塵暴三類。
浮塵:均勻懸浮在大氣中的沙或土壤粒子(多來源於外地,或是當地揚沙、沙塵暴天氣結束後殘留於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里。
揚沙: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相當混濁,水平能見度在1到10公里之內。
沙塵暴: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公里。當水平能見度小於500米時,定義為強沙塵暴。
汽車尾氣與人體健康危害
汽車尾氣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為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 X)、 鉛(Pb)等。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人體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有很強的親合力,它的親合力比氧強幾十 倍,親合後生成碳氧血紅蛋白(COHb%),從而消弱血液向各組織輸送氧的功能,造成感覺、反 應、理解、記憶力等機能障礙,重者危害血液循環系統,導致生命危險。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 主要是指NO、NO2,都是對人體有害的氣體,特別是對呼吸系統有危害。在NO2濃度為9.4mg/m2 (5PPm)的空氣中暴露10分鍾,即可造成呼吸系統失調。
碳氫化合物:目前還不清楚它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危害。但是HC和NOX在大氣環境中受強烈太 陽光紫外線照射後,產生一種復雜的光化學反應,生成一種新的污染物------光化學煙霧。1952年 12月倫敦發生的光化學煙霧,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約多4000,45歲以上的死亡最多,約為 平時的3倍;1歲以下的約為平時的2倍。事件發生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和心 臟衰弱者死亡分別為事件前一周同類死亡人數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
㈣ 《工業用水與廢水》、《水處理技術》哪個期刊更好一些對水處理設計有更大的幫助,謝謝
《水處理技術》期刊主要刊登各種水處理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成果,尤其是膜技術在水處理、化工、電力、電子、煤炭、醫葯、食品、紡織、冶金、鐵路、環保、軍事等領域的應用成果,同時為水資源開發、工業用水除鹽、工藝用水處理、超純水制備、廢水治理、水再生回用、海水淡化提供有效的新技術。
《水處理技術》為環境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如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本刊論文被美國SCI、CA和日本科技文獻速報摘錄。曾多次榮獲國家海洋局、華東地區和浙江省優秀期刊獎。辟有綜述與述評、研究報告、應用技術、經驗交流、技術講座、信息與簡訊等欄目。
《工業用水與廢水》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1970年創刊並公開發行的專業性期刊。全國化工給水排水設計技術中心站主辦,是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工業給水排水委員會會刊。國內統一刊號CN34-1204/TQ,國際標准刊號ISSN1009-2455。
《工業用水與廢水》雜志是國內創刊最早的水處理專業期刊之一。三十多年來,為促進水工業的技術進步刊登了大量高質量科技論文。及時報道本行業的重大科研成果與進展,為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刊出大量工程應用實例。內容涉及給水處理、廢水處理及回用、循環冷卻水、冷卻塔、離子交換及功能膜、消防設計等方面。欄目設置有:專論與綜述、給水處理、廢水處理及回用、技術與經驗、工程實例、冷卻塔、消防設計、工程項目信息等。
本刊為核心期刊,入選《中國核心期刊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美國《化學文摘》、《劍橋科學文摘》及俄羅斯《文摘雜志》摘錄期刊。
《工業用水與廢水》雜志發行范圍覆蓋全國石化、化工、石油、環保、冶金、電力、市政工程、醫葯、輕工、機械、紡織等行業的生產廠、設計院、科研院所、環保機構。以從事水處理研究、工程設計、生產運營與管理的技術人員以及大專院校的師生為主要服務對象。
為了使工程設計人員及時了解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現況,提高工程設計水平,促進工程產品在建設中的應用,長期以來,《工業用水與廢水》雜志堅持開辦「工程實例」欄目,介紹、推廣工程設計應用技術與產品,為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同時也贏得了廣大水處理科研部門和產品生產商的贊譽。
㈤ 有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
保護地球,從我做起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植樹活動,帶領我們初一(6)中隊的班幹部創立了「綠色天使」植綠護綠小組,鼓勵隊員們在校園里認養了一棵小樹苗,利用課余時間給它梳妝打扮,為它長成參天大樹打下了基礎。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㈥ 如何治理河水污染
1、必須實施徹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據實地調查結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嚴重的污染源,將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於雨水管經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實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雨水則可直接排入自然水體中,降低污水處理廠處理負荷。污水可以通過河道排放。
2、對老平房區進行搬遷改造
一般來說,城鎮新建居民區都有完備的下水道系統,都實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區房屋破舊,多數沒有下水道系統,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來源。不管從污染治理的角度還是從城市建設,都需要對老平房區進行搬遷改造。
3、加強城市衛生綜合管理
加強城鎮的綜合衛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凈,減少因風吹、雨水等因素將臟物帶入河流。對自由市場、餐館、外來人口聚居區進行嚴格的衛生管理,對建設工地衛生實行嚴格監督,對產生污染的路邊小生意、洗車點或進行環境改造、或取締。
(6)廢水處理講座擴展閱讀:
河流治理技術
1、截污分流。
截污是治理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過建設雨、污水管網,將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流的污水收集至城市污水處理廠或者人工濕地,經處理達標後再排放,從而削減了排入河流的污染物總量。
截污分流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河流水污染的問題,但實施難度較大,涉及到水利、市政、道路等多個部門,因此一般需要通過行政手段輔助。
2、引水沖污。
引水沖污實際上是通過清潔江河水置換河道的污染河水,將原污染河道中的污染物稀釋或帶入下游,從而降低河道的污染負荷,提高河水的自凈能力。但引水沖污只能稀釋或轉移污染物,不能從根本上降低污染物總量,在當地水源不足時,需要外購清凈水,成本較高。
3、底泥疏浚。
底泥是河流污染的內源因素之一,底泥中的有機物在細菌作用下發生分解,會降低水中的溶解氧濃度,同時產生硫化氫、磷化氫等惡臭氣體,使河水變黑變臭。底泥疏浚是通過底泥的疏挖減少底泥中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能永久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有效減少內源污染,對改善河流水質有較好的作用。
但該法工程量大,而且淤泥清除力度過大,會將大量的底棲生物、水生植物同時帶出水體,破壞原有的生物鏈系統。而且疏浚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淤泥,如處理不善,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4、曝氣復氧。
曝氣復氧技術主要用於應對河道的突發污染,即在適當的位置針對河水進行人工復氧,提高水體的溶解氧水平,恢復水體中好氧生物的活力,使水體自凈能力增強,從而改善河流的水質狀況。
曝氣復氧法操作簡單,有利於污泥絮凝和水質混合,但該過程無法遷出、轉移、輸出污染物的分解產物,可能導致河水中有機污染物濃度的反彈。
㈦ 如何治理中國水污染
1、減少耗水量: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廢水治理結合起來。
3、產業結構調整: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並、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乾旱、半乾旱地區要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範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5、開發新水源: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於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水資源規劃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與其他規劃同時進行。 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實行定額用水,並將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防止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 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作用,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化,促進污水管理及其資源化。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應從濃度管理逐步過渡到總量控制管理。
㈧ 怎麼樣解決水污染問題呢
1、公眾參與措施
面對嚴峻的缺水、水污染問題,我們應積極行動起來,珍惜每一滴水,採取節水技術、防治水污染、植樹造林等多種措施,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2、保障措施
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 水資源不足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質就會惡化。應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節約水源又保護水環境是必須研究的課題。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應加強處理水的應用,處理廠與輸水管道應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將處理後的潔凈水引入河道,這樣既節約水資源又可保護水環境。
污染原因
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水體污染中,工業引起的水體污染最嚴重。如:工業廢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復雜,不僅在水中不易凈化,而且處理也比較困難。
工業廢水,是工業污染引起水體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業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業廢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廠種類不同而千差萬別,即使是同類工廠,生產過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質和量也不一樣。工業除了排出的廢水直接注入水體引起污染外,固體廢物和廢氣也會污染水體。
農業污染首先是由於耕作或開荒使土地表面疏鬆,在土壤和地形還未穩定時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懸浮物。
㈨ 農村污水治理看不見的難題,如何及時解決
想要治理農村污水,自然要先了解污水的來源與分類。
1. 生活污水,自然是農村村民日常生活實用過得,已經無法使用的廢水。一般都不會含有某些化學的有毒物質,但是一般流入糞池中會進行發酵,適合微生物生存,最後進入莊稼地。除了不太衛生之外沒有太大的危險。
4. 就像垃圾分類一樣,污水進行分類處理,沒有危害的污水可以經過發酵直接進入土地,有危害的污水可以引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之後再行排放。無污染的污水一般有著以下的流程:生活污水→化糞池→厭氧池→人工濕地(種植著吸收能力比較強的植物,而且喜濕,根系發達),經過這些流程過濾之後,基本無污染,成本也很低。污染後的污水需要引流到污水處理廠,通過國家制定的排放標准之後才能進行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