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凈水器什麼牌子好
凈水器當然選我們格菲尼凈水器。凈水器品牌千千萬,但是沒有絕對說那個品牌好回不好!如果您想加盟投資這答個行業,主要看一下幾點: 1、是否有涉水批件? 2、售後服務是否好,是否能切實做到?(一般簽約前很難看出來,只能看交談是否真誠,誇誇其談的未必好,到時候不一定都能做得到!這就得看你有沒有慧眼,我們碰到很多同行坑經銷商的事情,簽約後對經銷商不管不顧,售後服務很不好!如果您遇到這種情況就趕緊換品牌吧!) 3、支持政策是否給力? 4、首批拿貨費用高不高?這個方面,一般名氣大些的首批拿貨費用高,建議樓主選擇名氣小些的吧,能少投入很多,降低風險,畢竟咱掙的都是血汗錢! 推薦樓主選擇我們格菲尼凈水器,我們對首批拿貨費用沒有要求,如果您想做凈水器代理可以先拿些貨試銷,賣得好您再考慮是否加盟做代理,賣不好您可以退回給我們!對於已加盟的經銷商,我們還有100%裝修、廣告費用支持以及整店回購(假設您不想做了)等10項重大扶持政策,讓你投資0風險~!
B. 如何使用zoundy寫離線博客發布到google bloggerblogger的api介面是什麼
1、 Blog(from wiki)
歷史:
Blog一詞本起源於 weblog,意思是網上日誌。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編輯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將一些類似blog的網站收集起來,寄給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隨後將名單發布在CamWorld網站上,許多人亦陸續將blog的URL給Cameron,慢慢的,一個新的網路社區儼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個weblog 目錄,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縮略詞「blog」,成為今天常用的術語。但是,blog 真正開始快速發展的轉折點,是在1999年6月,當時Pitas開始提供免費的weblog服務,緊接著8月,Pyra lab推出了現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簡單易學的說明,以及能通過FTP直接將blog發表在個人網站上的功能,這帶給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經有了很多Blog託管服務商(BSP),業內人士對其盈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
Blog的特點
Blog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並且不斷更新。blog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響/留言/評論(comment)的方式來進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語,也借鑒了大量檔案管理用語。一個blog亦可被視為一個檔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與傳統檔案不同的是,blog的寫作者(blogger),既是這份檔案的創作人(creator),也是其檔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採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術,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須符合由W3C發布的XML 1.0規范。對讀者來說,可以通過RSS訂閱一個blog,確知該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對Blog作者來說,RSS可以使自己發布的文章易於被計算機程序理解並摘要。
對知識管理和創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態和途徑。對漢語為母語的人而言,blog寫作既接續了漢語筆記文學的優秀傳統,更充分鼓勵了個人表達。從交往形態考察,網志空間(blogosphere)設定了積極的讀者、作者、編者互動轉換關系,「言者互重,閱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麼是Tag?
Tag(標簽)是一種更為靈活、有趣的日誌分類方式,您可以為每篇日誌添加一個或多個Tag(標簽),然後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誌,並且由此和其他用戶產生更多的聯系和溝通。不僅如此,我們還通過與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發送到全球Blog空間,和全世界的人們共同分享。
Tag體現了群體的力量,使得日誌之間的相關性和用戶之間的交互性大大增強,可以讓您看到一個更加多樣化的世界,一個關聯度更大的Blog空間,一個熱點實時播報的新聞台。Tag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網路新體驗……
當然,您也可以簡單地把一個Tag(標簽)理解為一個日誌分類,但是Tag和分類的不同之處也很明顯:
首先,分類是您在寫日誌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寫完日誌之後再添加的;
其次,您可以同時為一篇日誌貼上好幾個Tag(標簽),方便自己隨時查找,而原先一篇日誌只能有一個分類;
再次,當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Tag之後,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經常寫的是哪些話題;
最後,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樣的Tag(標簽),進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您寫了一篇到西湖旅遊的日誌,原來您都是把這一類的日誌放到自己的「驢行天下」分類下,但是有了Tag之後,您可以給這篇日誌同時加上「旅遊」、「杭州」、「西湖」、「驢行天下」等幾個Tag,當瀏覽者點擊其中任何一個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這篇日誌。同時您自己也可以通過點擊這幾個Tag,看看究竟有誰最近也去了杭州旅遊,或許你們還可以交流一下旅遊心得,成為下一次出遊的夥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會性網路軟體,依據六度理論,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為基礎,擴展自己的人脈。並且無限擴張自己的人脈,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獲取一點,得到該人脈的幫助。
SNS網站,就是依據六度理論建立的網站,幫你運營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種用於共享新聞和其他Web內容的數據交換規范,起源於網景通訊公司的推"Push"技術,將訂戶訂閱的內容傳送給他們的通訊協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個解釋的其中一個: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簡單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豐富站點摘要)
但其實這三個解釋都是指同一種Syndication的技術。
目前RSS規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風格不同,制定標準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脈相承。1.0版更靠攏XML標准。
RSS目前廣泛用於blog、wiki和網上新聞頻道,世界多數知名新聞社網站都提供RSS訂閱支持。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詞源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點快點」之意。在這里Wiki指的是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系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且這種創建、更改、及發布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與此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了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優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用某個領域的知識。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iki系統-WikiWikiWeb,並用它建立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最早的Wiki系統。從1996年至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從而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同時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體系統。
Wiki的歷史不長,無論是Wiki概念本身,還是相關軟體系統的特性,都還在熱烈的討論中;所以怎樣的一個站點才能稱得上是一個Wiki系統還是有爭議的。與Wiki相關新近出現的技術還有blog,它們都降低了超文本寫作和發布的難度。這兩者都是同內容管理系統密切相關的。
Wiki的特點
使用方便
維護快捷:快速創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頁面(這也是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簡單:用簡單的格式標記來取代 HTML 的復雜格式標記。(類似所見即所得的風格)
鏈接方便:通過簡單標記,直接以關鍵字名來建立鏈接(頁面、外部連接、圖像等)。
命名平易:關鍵字名就是頁面名稱,並且被置於一個單層、平直的名空間中。
可增長
可增長:頁面的鏈接目標可以尚未存在,通過點擊鏈接,我們可以創建這些頁面,從而使系統得以增長。
修訂歷史:記錄頁面的修訂歷史,頁面的各個版本都可以被獲取。
開放性
開放的:社群內的成員可以任意創建、修改、或刪除頁面。
可觀察:系統內頁面的變動可以被來訪者清楚觀察得到。
由於Wiki的自組織,可增長以及可觀察的特點,使Wiki本身也成為一個網路研究的對象。對Wiki的研究也許能夠讓人們對網路的認識更加深入
理論和技術:
1、 六度關系理論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的心理學家米格蘭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這個理論可以通俗地闡述為: 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六度分隔」成為人際關繫世界中無可否認而又令人震驚的特徵,許多社會學上的深入研究也給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這一特徵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的瓦茨教授領導的EMAIL試驗也再次證明了這一人際關繫世界中驚人的規律。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六十億人怎麼可能真的構成如此緊密的相互關聯呢?是互聯網使一切成為現實。
2、 Xml
XML即可擴展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標記是指計算機所能理解的信息符號,通過此種標記,計算機之間可以處理包含各種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義這些標記,既可以選擇國際通用的標記語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這樣由相關人士自由決定的標記語言,這就是語言的可擴展性。XML是從SGML中簡化修改出來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並不是一種技術。它實際上是幾種已經在各自領域大行其道技術的強強結合。Ajax混合了:
* 基於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實現動態顯示與交互
* 通過XML和XSLT進行數據交換及處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術
直觀一點的說Ajax能夠實現不刷新瀏覽器窗口(當然更不用安裝額外的插件)而滿足用戶的操作,現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網站,很多是用這項技術實現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統雖然沒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經暗合容Ajax,實現了不刷新網頁提供動態內給用戶。
現有的產品:
Wiki網路、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齊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優友 、 天際網 、愛米網 、linkist 、新浪點點通、skype、億友、cyworld
現在說說web2.0的具體應用。
歷史很重要。對一個技術的學習也應當從歷史出發,通過其在時間形成歷史的流變,得以知曉現狀,甚至能夠預知未來。
那Web 1.0是什麼呢?
他們說,記得靜態HTML的WWW時代么?
(那個時代的WWW應用、人們的Web體驗、對社會的影響如何?)
那麼動態HTML和靜態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對了,他們是真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響上,與1.0相比,擴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現的數據存儲在資料庫中,通過Web服務端的程序,應用戶的請求,取出數據,加上事先設計的模板,動態的生成Html代碼,發送到用戶的瀏覽器那裡。
他是1.0系列,應為用戶在瀏覽器中所見和Web 1.0一樣,它有0.5的升級,因為數據不是事先製作並發布,而是動態生成,和用戶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變化是在哪裡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變的,會繼續朝著什麼方向改變互聯網和社會呢?)
更新:關於各個版本的差別,看看亞馬遜的例子。
事情沒有那麼幸運,Web 2.0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階段,是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和相關的產品服務的一個稱呼。所以,我們無法說,Web 2.0是什麼,但是可以說,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條目下列出了這些條件:
* CSS 和語義相關的 XHTML 標記
* AJAX 技術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簡潔而有意義的 URLs
* 支持發布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會性網路元素
必須具備的要素有:
* 網站應該能夠讓用戶把數據在網站系統內外倒騰。
* 用戶在網站系統內擁有自己的數據
* 完全基於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過瀏覽器完成。
(以上內容引用自英文版維基網路)
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不過,對於其中談到的幾個要素,大家還是公認的。
- 基於RSS/ATOM/RDF/FOAF等XML數據的同步、聚合和遷移。
數據不再和頁面和網站混粘在一起,它獨立了,它跟著用戶走。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徵。這也是為什麼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網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獨立的一則則的網志。
獨立,然後有物理表現。現在,就能讓他們活躍起來。透過對XML數據的處理,這些內容能被自由的組合,被各種應用程序,不論是Web程序還是桌面程序等呈現和處理。
(更新:參看商業周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當然,最重要的是背後的人。
- 社會性因素。
內容跟著人走,內容又能夠被用戶自由的組合,也就是說,用戶能夠自由的藉助內容媒介,創建起一個個的社群,發生各種社會性的(網路)行為。
此外還有標簽以及建立在開放標簽系統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個公認的因素是開放API,這個技術性稍強些,得另花時間研習,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個大筐,裝了好多東西)
從Web應用的產品/服務生產者角度來說,該如何創建Web 2.0的產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這么幾點,一個是微內容(這里有定義),一個是用戶個體。除了這兩個最基本的之外,還可以考慮社群內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內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戶所生產的任何數據都算是微內容,比如一則網志,評論,圖片,收藏的書簽,喜好的音樂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它的數量、重要性,還有我們對它的依賴,並不亞於那些道貌岸然、西裝革履的正統文章、論文、書籍。
對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是互聯網所開創的平等、***、自由風氣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聯網相關技術消減信息管理成本之後的一個成果。
我們每天都生產眾多的微內容,也消費著同樣多的微內容。對於Web 2.0來說,如何幫助用戶管理、維護、存儲、分享、轉移微內容,就成了關鍵。
用戶個體。對於Web 1.0的典型產品/服務來說,用戶沒有具體的面貌、個性,它只是一個模糊的群體的代名詞而已。但是對於Web2.0的產品和服務來說,用戶是個實實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務的,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如同幽靈般的概念。並且,這個人的具體性,會因為服務本身而不斷地充實起來。
如何為這個具體的個體服務,是Web 2.0設計的起點。
因此,一類可以被稱作Web 2.0的產品/服務將是這樣:
服務於用戶個體的微內容的收集、創建、發布、管理、分享、合作、維護等的平台。
這是表。
里呢,恐怕就設計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內容的XML表現;微內容的聚合;微內容的遷移;社會性關系的維護;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質,是否就是開源、參與、個人價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許多方面起頭並進又相互牽連的一個新的階段的到來。因此,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那麼,對於Web開發人員來說,Web2.0意味著什麼呢?
他們說Web2.0階段,Web是一個平台,或者說,Web正在變得可編程,可以執行的Web應用。野心家們設想這個它的終極目標是Web OS。
Web 1.0時候,Web只是一個針對人的閱讀的發布平台,Web由一個個的超文本鏈接而成。現在的趨勢發生了變化,Web不僅僅是Html文檔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場所。
Web 2.0 Conference網站的橫幅引用Jeff Bezos的話說「Web 1.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for people,web 2.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for computers」。
具體來講,他們說Web成為一個開發環境,藉助Web服務提供的編程介面,網站成了軟體構件。
這些,就是Web Service的目標吧,信息孤島通過這些Web Service的對話,能夠被自由構建成適合不同應用的建築來。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編程介面衍生出的各種應用。
為什麼要開放APIs,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業方面的技術策略。當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是什麼呢?
這種交互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網站服務之間,同時還體現在用戶和Web之間在瀏覽器上的交互。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味書簽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關的一個原因。
在Web頁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這恐怕也是Web可編程的一個方面,Web頁面不再是標記和內容混合那樣的簡單,它就是一個可以編程的地方(是這樣理解吧?)
有人反對說,AJAX的使用對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 1.0的站長才關心這個事情吧,在Web 2.0時候,站長應該關心的是用戶參與的便利、用戶的自由度,至於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著操心,Google不是已經順應這個趨勢,讓大家主動提交了么?
可編程的第三個方面,是否在於Web應用和桌面應用之間的無縫連接趨勢的出現?類似這里說的「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
......
自己不是專業開發人員,對Web OS的學習就點到為止,下次換個方向,否則我非頭大不可。
---------------------
cathayan和Live21說Web 2.0其實思路很古老,就是internet 1.0的回歸。
Live21那裡提到「關於概念的炒做應該不是一次兩次的問題了」。
提到概念炒作,我還真見到過,今天在一篇報道中看到作為WEB 2.0的BSP的字眼,好笑得很。
不過,我真想說明,在目前中文Blog空間內能查閱到的學習、探討Web 2.0的資料都不是炒作,因為包括我在內,大家都沒有任何商業背景(注意,新聞報道中的那些Web 2.0除外)。
[Web 2.0是個歷史學的概念,而非是個技術性的概念,它是對Web發展歷史斷代的成果。對這個概念的梳理,能幫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聯網正在發生的技術與文化。]
中文網志圈談論的Web 2.0內容摘要:
- 「我覺得最有價值的一個是, web應用的數據格式開始逐漸出現了交換「標准」...這些標准...更加容易被機器自動化處理...能幫助人更好地過濾和定製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務將以web service的形式來提供,...這使得web 服務可以被互相集成, 從而誕生更多新的服務...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過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 而現在的越來越多的應用更加關注人,也就是所謂「社會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進正在被越來越重視...」[老冒:朝web 2.0潑點冷水]
- 「RSS逐漸成為在線內容提供服務的標准發行平台。Blog以及user-generated內容的興起。My 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務。同時提出了值得密切關注的一些發展中領域,其中包括搜索技術,個性化,User-Generated內容(包括 blog,評論,圖像和聲音),音樂,短視頻和Accessibility(易訪問性)」[Owen:Mary Meeker新作 - 關於Digital World的發展報告的摘取]
- 「我們談論的Web2.0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可讀寫的網路,這種可讀寫的網路表現於用戶是一種雙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說網頁與用戶之間的互動關系由傳統的「Push」模式演變成雙向交流的「Two- Way 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對於Web服務的開發者來說,Web2.0帶來的理念是服務的親和力,可操作性,用戶體驗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體驗可讀寫的Web服務]
- 「web 2.0是一種可以被分發的信息概述,web文檔被格式化成了web數據。我們不會再看到不同舊地信息,現在我們所注意到是一種聚合、再混合內容的工具。」[songzhen:也說Web 2.0的翻譯]
- 「從這些應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於傳統的HTML,同樣的功能實現將變得非常復雜和不穩定,數據的再生產和交換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這個標准最終要的貢獻就是使得互聯網的大部分網站變得可編程:類似的例子還有Blog中的:TrackBack Ping等機制,這些機制都是依賴XML/RPC實現的。當初為Lucene設計一個RSS/XML的介面也是為了這個初衷,它使得全文檢索服務可以輕松的嵌入到各種應用中,通過關鍵詞將各種內容之間實現更豐富的關聯(Well Referenced)。」[車東:RSS,簡單協議使得互聯網可編程]
-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來說,更好的聚合應該基於個人知識管理和人際關系管理)很顯然應該成為新一代或者說web2.0架構的核心之一。還有,你會重新發現,恰好是分散帶動了聚合,聚合促進了分散,通過聚合的思維,互聯網的網路狀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密集,web2.0就變得越來越有趣味,它將web1.0時代的碩大節點即門戶網站不斷消解,去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自然網路圖譜。」[Horse:rss,聚合的無數可能]
- 「新的web2.0網站都依賴於用戶參與、用戶主導、用戶建設」。[Horse:Web 2.0這個詞]
- Keso:Web 1.0與Web 2.0的區別
-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門戶,成為一個新的中心,但這里有一個重大的區別。門戶是只讀的,它帶有某種鎖定的性質。你可以離開門戶,但你無法帶走門戶的內容。Bloglines則完全不同,你覺得它好用,就會繼續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歡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導出你的OPML,到另一個 RSS訂閱網站,或者乾脆用客戶端軟體瀏覽同樣的內容。所以,像Bloglines這樣的網站,是可寫的,你可以導入,也可以導出。就像你對信息擁有選擇權,對服務提供商也同樣擁有選擇權,沒有人可以鎖定你,主動權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說信息選擇權]
-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 2.0服務,通過開放API獲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並藉助外部的力量,讓用戶獲得了更好的體驗。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開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開放API,很快就產生了大量的創造,大大擴充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開放API]
- 「歸納:web1.0天天談門戶,web2.0談個人化;web1.0談內容,web2.0談應用;web1.0商業模式,web2.0談服務;web1.0談密閉、大而全,web2.0大家談開放、談聯合;web1.0網站中心化,web2.0談個人中心化;web1.0一對一,web2.0談社會性網路;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幹了什麼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麼呢。。。」[van_wuchanghua:發現了N.HOOLYWOOD,我還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干什麼]
- 「我認為Web2.0有下面幾個方面的特性: 個性化的傳播方式. 讀與寫並存的表達方式. 社會化的聯合方式.標准化的創作方式. 便捷化的體驗方式. 高密度的媒體方式.」[飛戈:Web2.0與未來的網路]
- 「用RAILS寫的網站帶有典型的讀寫網路的特徵:RAILS創建的三個架構中的ACTIVE RECORD這個模塊中,如果你讀讀它最重要的基類 ActiveRecord::Base,你會發現有CREAT,EDIT,SAVE,DESTROY這些方法已經天然包含在內了,這讓實現一個資料庫的CRUDS行為變得如此簡單。由於這些類的方法直接和網頁的名稱映射到一起,這使得網頁本身就像一個可以編緝的資料庫的數據項。」[Blogdriver:RUBY ON RAILS,wEB2.0世界新生的創造力]
- 「Greasemonkey一定名列前茅。這個通過User Script就能修改任何網頁輸出效果的插件極大的提高了用戶閱讀的自主性,一推出就引起了轟動,同時也引來了不少爭議。」[Webleon:platypus,完全可寫的互聯網]
-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序員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 」
Blog:個人媒體崛起
在Web 2.0 的世界中,Blog(中文翻譯作「網志」、「博客」)絕對是個「招牌菜」,它已獲得了廣泛的知名度。
C. 網路中常用的「博客」是什麼意思怎麼來的
博客,數字生活新時尚,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無線等,盡情展示自我、分享感受、參與交流,美好你我生活。Show you,share me,人人都可以博客,人人都需要博客。
「博客」(Blog或Weblog)一詞源於「Web Log(網路日誌)」的縮寫,是一種十分簡易的傻瓜化個人信息發布方式。讓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費電子郵件的注冊、寫作和發送一樣,完成個人網頁的創建、發布和更新。如果把論壇(BBS)比喻為開放的廣場,那麼博客就是你的開放的私人房間。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鏈接、網路互動、動態更新的特點,在你「不停息的網上航行」中,精選並鏈接全球互聯網中最有價值的信息、知識與資源;也可以將你個人工作過程、生活故事、思想歷程、閃現的靈感等及時記錄和發布,發揮您個人無限的表達力;更可以以文會友,結識和匯聚朋友,進行深度交流溝通。
「博客」當然是個大家都陌生的名詞,因為這個中文名字還是博客中國的王俊秀靈機一動的產物。博客的英文名詞就是「Blog或Weblog」(指人時對應於Blogger),又一個典型的網路新事物,你查閱最新的英文詞典也不可能查到。該詞來源於「Web Log(網路日誌)」的縮寫,特指一種特別的網路個人出版形式,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
但是,正因為簡單,要解釋清楚,反而十分復雜。定義五花八門,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觀點。至今缺乏嚴謹的定義,也還沒有收入任何主要的詞典之中。因此,還是集思廣益,讓我們先從各個角度來看看這個概念的含義:
博客(Blog)最普通的名詞解釋
博客(Blog,weblog的縮略詞,由Peter Merholz發明)
1、 名詞,有時為了區分也稱博客網站(網頁)。指網上寫作的一種特定形式和格式。由按時間倒序排列的文檔組成的欄目,兩側通常還可以有補充材料,頻繁更新,一般大量使用鏈接。
一般有戰爭博客(Warblog,Matt Welch發明)、日記博客(Journal blog和Diary blog),知識博客(Knowledge Log、Klog、K-Blog)、新聞博客(News blogs)、專家博客(Pundit blog)、技術博客(Tech blog)、群體博客(Group blog)、移動博客(Moblog)、視頻博客(Videoblog)、音頻博客(Audioblog)、圖片博客(Fotolog)、法律博客(Blawg)、文摘博客(Digest blog)
由此還衍生出大量新詞彙,比如博客世界(Blogosphere)、博客精英(Blogerati)、博客鏈接(Blogroll)、法語博客(Froglogs)、語言博客(Linguablog)和小貓博客(Kittyblogger,指寫些日常瑣碎內容的博客)等。
2、 動詞,在blog上寫文章。
博客(Blogger)
名詞,擁有blog網站或者在blog上寫作的人。
對於博客的嚴謹定義舉例
《市場術語》中對Blog這樣描述:「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內容由個人喜歡。可從有關公司、個人、新聞,或是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也有非個人的Blogs,那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象對網路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
《網路翻譯家》對博客(Blogger)的概念解釋為:
網路出版(Web Publishing)、發表和張貼(Post——這個字當名詞用時就是指張貼的文章)文章是個急速成長的網路活動,現在甚至出現了一個用來指稱這種網路出版和發表文章的專有名詞——Weblog,或Blog。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象對網路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在網路上發表Blog的構想使於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開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將其每天瀏覽網站的心得和意見記錄下來,並予以公開,來給其它人參考和遵循。但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已相去甚遠。目前網路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目前有數個網站可以讓網友設立帳號及發表Blogs,最有名的是:www.blogger.com。
各類人士對博客的不同理解和定義
更多關於博客的形象比喻和定義:
* 博客概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頻繁更新(Frequency)、簡潔明了(Brevity)和個性化(Personality)(Evan Williams)
* 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時運轉的言論網站,這種網站以其率真、野性、無保留、富於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無拘無束的言論。(佩姬努南的解釋)
* 博客是互聯網上最新的發展潮流,是繼E-mail、BBS、ICQ(IM)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
* 博客是用帶著索引的文字進行對話的咖啡屋。(Rebecca Blood著《博客手冊》(The Weblog Handbook))
* 博客就是一個人未經編輯的聲音(The unedited voice of a person)(戴夫·溫納(Dave Winer))
* 博客(Weblog)是這樣一個按照時間順序擺列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被公開發布,並能夠通過互聯網被訪問到的獨立的思想泡泡(thought bubbles),博客中的每條內容是博客們當時在想什幺的思想快照。(James Snell)
* 博客之於知識,就像Napster之於音樂,Linux之於軟體(博客中國)
* 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舊媒體(old media)→→新媒體(new media)→→自媒體(we media)(Dan Gillmor)
* 博客是媒體的開放源代碼運動
* 博客是內容的開放源代碼運動
* 博客——知識經濟2.0(姜奇平)
* 博客是一個「快捷易用的知識管理系統」(Dylan Tweney)
* 博客是「個人主頁2.0」(博客中國)
還有博客們的七嘴八舌,也很有啟發:
* 博客是新型的「協同媒體」
* 博客是「不停息的網上旅程」
* 博客是「個人網上出版物(社區)」
* 博客是「網路中的信息雷達系統」
* 博客是「人工搜索引擎」,是「專家過濾器」
* 博客是「自組織網路生態」
* 博客是「草根記者」……
* 博客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
* 博客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
* 博客是信息時代的麥哲倫(博客中國)
* 博客是信息奶牛,吃的是「信息草」,擠出來的是「信息奶」。
* 博客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通過博客,讓自己學到很多,讓別人學到更多。
* 一些人為摘錄的新聞吧
* 因為把信息進行了分類和篩選發布,所以很「有用」
* 通常用來廣播信息
* 一種學習工具
* 簡單到傻瓜也會建立
* 最個人化的電子日記 ...
* 一種與小群體進行經常性溝通的形式
* 不就是一個HTML編輯器嗎?
* web 出來就有了,不是新東西
* 迅速/便捷地出版
* 經常更新甚至包括褻瀆語言的發泄地,自言自語的場所
* 可能是下一代印刷雜志的發展方向,保持隨時更新
* 一種好工具!
* 只不過是作者個人描述自己生活和日常事件的短評,當然還包括一些有趣的發現和到其他網站的推薦鏈接
* 未來的網上隨筆
* 將發展並變成一個強大的、極便宜的電子學習(e-Learning)工具
* 有人把它形容為網路上的雷達系統
* 女孩子的私人好朋友
為什麼要博客!
博客的精神是:自由表達,開放寬容,個性張揚,專業精神。
為什麼要寫博客呢?是為了把自己的事情暴露給大家看?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是為了趕時髦?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有那麼一點點寫東西的能力和時間?還是為了別的什麼原因?
都不是!是因為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我們需要把這些想法表達出來、釋放出來。
在沒有自己的博客之前,我們也會經常流連於各種bbs灌水、qq聊天,這些都是我們的想法在自我釋放的一種表現,可是這些都是雜亂的,使本來零碎地想法更加的支離破碎,甚至面目全非,消失無蹤。博客的出現,讓我們可以不斷的把自己的以前的和每天激發的一些想法或者感受整理放在自己的博客上,每次在寫文章的時候,又總會有新的想法激發出來。雖然一些想法一些思考只是皮毛,沒有什麼深度,但是當下筆去寫的時候每次都會使自己對某個小小的問題有了更多的一點點思考,再寫博客的時候我感覺到了一種滿足感,一種想法得以釋放思考得以延伸的滿足感。生活中每天的一個小小的事情都會引起我們的思考,甚至是和朋友的聊天中一個小小的火花迸發。督促自己努力、把一時的想法變成觀點,爭取在生命中的每天里留下點什麼,這也是我們寫博客的目的之一。這樣我們就能督促自己每一天不要渾渾噩噩,時光流逝無痕無聲無息,寫博客也是在自己的每一天上留下了一道淺淺的思考得劃痕。
不止如此,通過寫博客、記錄自己的想法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樣的目的:
記錄生活,在自己的每一天上留下思考的劃痕;
整理思路,固化知識,獲得更多更好的想法;
分享,將自己的有些想法、經驗與人分享;
交流、提高,通過交流產生更多的思維火花,相互提高;
交友,互相鼓勵,一路同行。
如果說博客網站是一個舞台,那麼我們所有的博客都是其中的舞者,把自己有價值的真實的一面展示在網路世界中,相互交流溝通; 如果博客僅僅為了寫日誌,那麼它是一面鏡子,鏡子中展現的是我們真實的自己;如果它是一個自由媒體,我們可以把自身感覺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博客這個工具發布,與網友共享。
D. 吃百合有什麼好處
百合又名百合蒜、蒜腦薯。百合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多種維生素、鈣、磷、鐵等成分。
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功效:可用於肺癆咯血、肺虛久咳、虛煩驚悸、失眠及熱病後余熱未清、心煩口渴等症。因富含鉀,有利於加強肌肉興奮度,促使代謝功能協調,使皮膚富有彈性,減少皺紋。還含有一種水解秋水仙鹼,有滋養安神功效。百合是一味滋補妙品,補益而兼清潤,最適宜於內有虛火之虛弱者。與冰糖、綠豆同煮粥、湯,可清火養陰。
百合、紅棗、蓮子同煮粥、湯,可治神經衰弱、心煩失眠。
注意:風寒咳嗽、潰瘍病、結腸炎患者不宜服。
E. 博客有什麼好處
博客,僅音譯,英文名為Blogger,為Web Log的混成詞。它的正式名稱為網路日記;又音譯為部落格或部落閣等,是使用特定的軟體,在網路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或者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的網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以網頁形式出現,並根據張貼時間,以倒序排列。博客是繼MSN.BBS.ICQ之後出現的第4種網路交流方式,現已受到大家的歡迎,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入口的網路日記,它代表著新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許多博客專注在特定的課題上提供評論或新聞,其他則被作為個人性的日記。一個典型的博客結合了文字、圖像、其他博客或網站的鏈接及其它與主題相關的媒體,能夠讓讀者以互動的方式留下意見,是許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內容以文字為主,但仍有一些博客專注在藝術、攝影、視頻、音樂、播客等各種主題。博客是社會媒體網路的一部分。比較著名的有新浪、網易等博客。
F. 博客有什麼用
從高雅的精神層面說,可以給自己一個自己個性化的精神家園,抒發自己的生活感悟洞見、對社會的獨特認識,記錄下自己的心路歷程,讓自己、家人、親朋好友發現一個不同以往、充滿創造力的你,使自己更加充滿自信,熱愛生活。
從現實來說,電腦、網路、寫作、攝影等都漸漸成為年輕人求職時必須的技能(編輯、記者不必說,辦公室文員等職位也要求有較強的文字、電腦、網路處理能力),本人曾經在單位主持面試過應聘網站記者的應聘者,對於對方遞給我的校刊文章或其他文章我並不重視,粗略看了一下,而是要求應聘者從電腦打開他的博客(空間或者論壇貼子),因為寫博文、貼子時的他更處於一種自由寫作的狀態,更能看出作者的文筆功底、思維活躍程度及是否具備該職位所必須的最基本電腦操作水平等等。
並且,由於博客具有多向傳播的媒體特性,在目前,很多人通過博客營銷推廣來推廣產品或自己的作品,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現在國內全職或兼職從事博客營銷的人員數不勝數。
當然,博客營銷的最高層次還是通過博客這個個性化與普及化的互聯網平台營銷自己、展示自己,只要你自己對生活或者某一專業領域有著獨特的認識、洞見,並恰當地在博客中通過自己獨特的文筆表達出來,通過博客這種新型互聯網媒體的多向傳播功能,就能很快地得到社會的認同與認可,獲得巨大的成就感與經濟效益——如以自己獨特文筆、風格、全新視角闡述明代歷史的「當年明月」與獨辟抗戰歷史研究蹊徑——從日本史料中研究抗戰的「薩蘇」等人。
G. blog(博客)是什麼意思
Blog的定義
「博客」一詞是從英文單詞Blog翻譯而來。Blog是Weblog的簡稱,而Weblog則是由Web和Log兩個英文單片語合而成。Weblog就是在網路上發布和閱讀的流水記錄,通常稱為「網路日誌」,簡稱為「網志」。
Blogger即指撰寫Blog的人。Blogger在很多時候也被翻譯成為「博客」一詞,而撰寫Blog這種行為,有時候也被翻譯成「博客」。因而,中文「博客」一詞,既可作為名詞,分別指代兩種意思Blog(網志)和Blogger(撰寫網志的人),也可作為動詞,意思為撰寫網志這種行為,只是在不同的場合分別表示不同的意思罷了。
說白了,Blog就是一個網頁,通常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Post,作為動詞,表示張貼的意思,作為名字,指張貼的文章)構成,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而作為Blog的內容,它可以是你純粹個人的想法和心得,包括你對時事新聞、國家大事的個人看法,或者你對一日三餐、服飾打扮的精心料理等,也可以是在基於某一主題的情況下或是在某一共同領域內由一群人集體創作的內容。它並不等同於「網路日記」。作為網路日記是帶有很明顯的私人性質的,而Blog則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結合,它絕不僅僅是純粹個人思想的表達和日常瑣事的記錄,它所提供的內容可以用來進行交流和為他人提供幫助,是可以包容整個互聯網的,具有極高的共享精神和價值。
簡言之,Blog就是以網路作為載體,簡易迅速便捷地發布自己的心得,及時有效輕松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再集豐富多彩的個性化展示於一體的綜合性平台。
1、發布
Blog是繼Email、BBS、IM之後出現的第四種全新的網路交流方式。你可以利用Blog輕松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布自己的心得,大到你對時事新聞、國家大事的個人看法,小到你對一日三餐、服飾打扮的精心料理。
當然,當你看到某篇言論很對自己的胃口,並且很不巧,你夠懶,不願意過多地動筆,OK,你完全可以在註明出處的情況下將其過來,或是懶到僅僅提供一個超級鏈接。
Blogcn.com可以幫助你簡易迅速便捷地表達自己,並且你不需要掌握任何繁瑣復雜的技術,也不需要非得了解艱澀難懂的程序代碼,你要做的可能簡單到只需要敲幾個你想發布的文字而已。
2、交流
Blog絕不僅僅是一種單向的發布系統,它有著極其出色的交流功能。在以往的幾種網路交流方式中,BBS過於公共化,而Email和即時通信工具IM則有很明顯的私人性質,Blog的出現則將公共性和私人性很好地結合起來。
你在Blog上發布的言論,會得到持相同觀點者的支持,也有可能得到持相反觀點者的反駁,這些支持或者反駁的言論,會使得你在思維上有更好的提升。同時,你也可以參與其他Blog的評論,去認識更多的朋友。通過在Blog上認識的朋友,你可以很方便地擴大你的交流范圍。
當然,你有權決定是否公開自己的信息以及是否對別人的詢問作出回答等。
3、個性展示
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如何將自己的個性盡情地展示出來,是否曾經困擾過你?沒關系,Blog提供了非常方便實用的個性化功能。
通過Blog提供的模板更換功能,你可以很方便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模板,給自己的Blog換上中意的「服裝」。同時,你可以很自由地編輯自己的Blog言論,張貼自己滿意的圖片、相片,甚至你可以將自己的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慷慨地與大家分享,當然,前提是不能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哦^_^!
H. 什麼是博客怎麼創立呢
什麼是「博客」?
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網路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從理解上講,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網路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簡單的說博客是一類人,這類人習慣於在網上寫日記。
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是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具體說來,博客(Blogger)這個概念解釋為使用特定的軟體,在網路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
一個Blog其實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
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的瀏覽網頁心得已相去甚遠。目前網路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中。
博客的歷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這個名稱。但是在1998年,互聯網上的博客網站卻屈指可數。那時,Infosift的編輯Jesse J.Garrett想列舉一個博客類似站點的名單,便在互聯網上開始了艱難的搜索。
終於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網站的名單。他把這份名單發給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覺得這份名單非常有用,就將它在Camworld網站上公布於眾。其它的博客站點維護者發現此舉後,也紛紛把自己的網址和網站名稱、主要特色都發了過來,這個名單也就日漸豐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點」名單所列的站點已達23個。
由於Cameron與Jesse共同維護的博客站點列表既有趣又易於閱讀,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這種情況下,Peter Merholz宣稱:「這個新鮮事物必將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作為未來的一個常用詞語,web-blog將不可避免地被簡稱為blog,而那些編寫網路日誌的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blogger——博客」。這代表著博客被正式命名。
隨著博客數量的增多,每個博客網站上編寫的網路日誌的內容也混雜起來,以至把每一個新出的站點主要內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後來就只在網站上登載熟悉的博客站點了。時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個名叫「Eaton網路門戶」的博客站點名單,並且提出應該以日期為基礎組織內容。這也建立了blog分類排列的一大標准。
1999年7月,一個專門製作博客站點的「Pitas」免費工具軟體發布了,這對於博客站點的快速搭建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隨後,上百個同類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製作出來。這種工具對於加速建立博客站點的數量,是意義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發布了Blogger網站,Groksoup也投入運營,使用這些企業所提供的簡單的基於互聯網的工具,博客站點的數量終於出現了一種爆炸性增長。1999年末,軟體研發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薦Edit This Page網站,Jeff A. Campbell發布了Velocinews網站。所有的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確:讓更多的人成為博客,來網上發表意見和見解。
博客帶來了什麼
現在,全世界每天傳播的媒體內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體巨頭所控制。其利益驅動、意識形態以及傳統的審查制度,使得這些經過嚴重加工處理的內容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求。媒體的工業化,內容出口的工廠化,都在嚴重影響其發展。
比如,以美聯社為例,有近4000人專業記者,每天「製造並出廠」2000萬字的內容,每天發布在8500多種報紙、雜志和廣播中,把讀者當作「信息動物」一樣。這種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導了整個媒體世界。這時,以個人為中心的博客潮流卻開始有力沖擊傳統媒體,尤其是對新聞界多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范。
博客是一種滿足「五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實現的「零進入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從媒體價值鏈最重要的三個環節:作者、內容和讀者三大層次,實現了「源代碼的開放」。並同時在道德規范、運作機制和經濟規律等層次,將逐步完成體制層面的真正開放,使未來媒體世界完成從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轉變。
博客的出現集中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媒體界所體現的商業化壟斷與非商業化自由,大眾化傳播與個性化(分眾化,小眾化)表達,單向傳播與雙向傳播3個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動。這幾個矛盾因為博客引發的開放源代碼運動,至少在技術層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博客的崛起
這幾年,對於所有新聞媒體來說,都品嘗到了技術變革的滋味。如今,再沒有任何人會否認互聯網對媒體帶來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沒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聯網的神奇:顛覆性的力量似乎並沒有來到人間。
所有的核心在於時間。對於性急的人來說,時間如同緩慢的河流,對於從容的人來說,時間又是急流。互聯網的力量的確還沒有充分施展,因為互聯網的商業化起始,到今天僅僅才10年;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媒體方式,從嘗試到今天,也剛剛跨過10年。
對於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來說,10年實在過於短暫。但是,10年也足以讓人們感受到勢不可擋的力量,以及依然靜靜潛伏著的沖擊力。而今,隨著博客的嶄露頭角,網路媒體異常的力量開始展現了,聲勢逐漸發大。雖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數人的視野之外,但是,他們改變歷史的征程已經啟動。
1998年,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柯林頓萊溫斯基緋聞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為重要的新聞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數黨領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網站盯住,而丟掉了烏紗帽;
2003年,圍繞新聞報道的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上的伊拉克戰爭也同時開打,美國傳統媒體公信力遭遇空前質疑,博客大獲全勝;
2003年6月,《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和總編輯也被「博客」揭開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聞媒體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
2004年4月,轟動一時的Gmail測試者大部分從bloggers中產生;
……
這一系列發源於博客世界的顛覆性力量,不但塑造著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變著媒體的傳統和未來走向。
博客今後的發展預測
博客秉承了個人網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綜合了激發創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開放和建設性。要在網路世界體現個人的存在,張揚個人的社會價值,拓展個人的知識視野,建立屬於自己的交流溝通的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博客將會變得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國」網站的開通,標志著「博客」(Blog)現象在中國互聯網界的顯露;11月18日,新聞傳播學術網站「紫金網」在改版之際,推出「博客擂台」新欄目。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博客網站、頻道的出現對於博客個體而言,意味著將信息採集與發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簡單化與快捷化。也許你現在還不相信,但是想一想,為什麼在互聯網的最低潮時期,在個人網站大蕭條時刻,在商業網站最凄慘之際,沒有一分投資,沒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卻開始如火如荼?「當然,一切還都需要時間。博客剛剛開始發展,尤其是中國,目前僅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階段。不能完全依據現在的狀況判斷未來,而要看1~2年後,3~5年後的發展步伐。當然,第一步,你自己應該首先去實踐一下。」
博客作為一種新表達的方式,它的傳播不僅情緒,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見和思想。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博客的出現和繁榮,真正凸現網路的知識價值,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更高的階段。
I. 什麼叫博客,如何運用
博客,僅音譯,英文名為Blogger,為Web Log的混成詞。它的正式名稱為網路日記;又音譯為部落格或部落閣等,是使用特定的軟體,在網路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或者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的網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以網頁形式出現,並根據張貼時間,以倒序排列。
博客是繼MSN、BBS、ICQ之後出現的第4種網路交流方式,現已受到大家的歡迎,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入口的網路日記,它代表著新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許多博客專注在特定的課題上提供評論或新聞,其他則被作為個人性的日記。
(9)百源水處理博客擴展閱讀:
起初,Bloggers將其每天瀏覽網站的心得和意見記錄下來,並予以公開,來給其他人參考和遵循。但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已相去甚遠。網路上數以千計的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截至2013年,BSP商家風起雲涌,已有數十家大型博客站點。新浪博客,網易博客,搜狐博客,騰訊博客,博客中國等。
J. 請問,什麼叫博客什麼叫PK
「博客」(Blog或Weblog)一詞源於「Web Log(網路日誌)」的縮寫,是一種十分簡易的傻瓜化個人信息發布方式。讓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費電子郵件的注冊、寫作和發送一樣,完成個人網頁的創建、發布和更新。如果把論壇(BBS)比喻為開放的廣場,那麼博客就是你的開放的私人房間。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鏈接、網路互動、動態更新的特點,在你「不停息的網上航行」中,精選並鏈接全球互聯網中最有價值的信息、知識與資源;也可以將你個人工作過程、生活故事、思想歷程、閃現的靈感等及時記錄和發布,發揮您個人無限的表達力;更可以以文會友,結識和匯聚朋友,進行深度交流溝通。
何為博客?定義與解釋
「博客」當然是個大家都陌生的名詞,因為這個中文名字還是博客中國的王俊秀靈機一動的產物。博客的英文名詞就是「Blog或Weblog」(指人時對應於Blogger),又一個典型的網路新事物,你查閱最新的英文詞典也不可能查到。該詞來源於「Web Log(網路日誌)」的縮寫,特指一種特別的網路個人出版形式,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
但是,正因為簡單,要解釋清楚,反而十分復雜。定義五花八門,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觀點。至今缺乏嚴謹的定義,也還沒有收入任何主要的詞典之中。因此,還是集思廣益,讓我們先從各個角度來看看這個概念的含義:
博客(Blog)最普通的名詞解釋
博客(Blog,weblog的縮略詞,由Peter Merholz發明)
1、 名詞,有時為了區分也稱博客網站(網頁)。指網上寫作的一種特定形式和格式。由按時間倒序排列的文檔組成的欄目,兩側通常還可以有補充材料,頻繁更新,一般大量使用鏈接。
一般有戰爭博客(Warblog,Matt Welch發明)、日記博客(Journal blog和Diary blog),知識博客(Knowledge Log、Klog、K-Blog)、新聞博客(News blogs)、專家博客(Pundit blog)、技術博客(Tech blog)、群體博客(Group blog)、移動博客(Moblog)、視頻博客(Videoblog)、音頻博客(Audioblog)、圖片博客(Fotolog)、法律博客(Blawg)、文摘博客(Digest blog)
由此還衍生出大量新詞彙,比如博客世界(Blogosphere)、博客精英(Blogerati)、博客鏈接(Blogroll)、法語博客(Froglogs)、語言博客(Linguablog)和小貓博客(Kittyblogger,指寫些日常瑣碎內容的博客)等。
2、 動詞,在blog上寫文章。
博客(Blogger)
名詞,擁有blog網站或者在blog上寫作的人。
對於博客的嚴謹定義舉例
《市場術語》中對Blog這樣描述:「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內容由個人喜歡。可從有關公司、個人、新聞,或是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也有非個人的Blogs,那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象對網路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
《網路翻譯家》對博客(Blogger)的概念解釋為:
網路出版(Web Publishing)、發表和張貼(Post——這個字當名詞用時就是指張貼的文章)文章是個急速成長的網路活動,現在甚至出現了一個用來指稱這種網路出版和發表文章的專有名詞——Weblog,或Blog。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象對網路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在網路上發表Blog的構想使於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開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將其每天瀏覽網站的心得和意見記錄下來,並予以公開,來給其它人參考和遵循。但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已相去甚遠。目前網路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目前有很多網站可以讓網友設立帳號及發表Blogs。
各類人士對博客的不同理解和定義
更多關於博客的形象比喻和定義:
u 博客概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頻繁更新(Frequency)、簡潔明了(Brevity)和個性化(Personality)(Evan Williams)
u 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時運轉的言論網站,這種網站以其率真、野性、無保留、富於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無拘無束的言論。(佩姬?努南的解釋)
u 博客是互聯網上最新的發展潮流,是繼E-mail、BBS、ICQ(IM)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
u 博客是用帶著索引的文字進行對話的咖啡屋。(Rebecca Blood著《博客手冊》(The Weblog Handbook))
u 博客就是一個人未經編輯的聲音(The unedited voice of a person)(戴夫·溫納(Dave Winer))
u 博客(Weblog)是這樣一個按照時間順序擺列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被公開發布,並能夠通過互聯網被訪問到的獨立的思想泡泡(thought bubbles),博客中的每條內容是博客們當時在想什幺的思想快照。(James Snell)
u 博客之於知識,就像Napster之於音樂,Linux之於軟體(博客中國)
u 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舊媒體(old media)→→新媒體(new media)→→自媒體(we media)(Dan Gillmor)
u 博客是媒體的開放源代碼運動
u 博客是內容的開放源代碼運動
u 博客——知識經濟2.0(姜奇平)
u 博客是一個「快捷易用的知識管理系統」(Dylan Tweney)
u 博客是「個人主頁2.0」(博客中國)
還有博客們的七嘴八舌,也很有啟發:
u 博客是新型的「協同媒體」
u 博客是「不停息的網上旅程」
u 博客是「個人網上出版物(社區)」
u 博客是「網路中的信息雷達系統」
u 博客是「人工搜索引擎」,是「專家過濾器」
u 博客是「自組織網路生態」
u 博客是「草根記者」……
u 博客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
u 博客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
u 博客是信息時代的麥哲倫(博客中國)
u 博客是信息奶牛,吃的是「信息草」,擠出來的是「信息奶」。
u 博客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通過博客,讓自己學到很多,讓別人學到更多。
u 一些人為摘錄的新聞吧
u 因為把信息進行了分類和篩選發布,所以很「有用」
u 通常用來廣播信息
u 一種學習工具
u 簡單到傻瓜也會建立
u 最個人化的電子日記 ...
u 一種與小群體進行經常性溝通的形式
u 不就是一個HTML編輯器嗎?
u web 出來就有了,不是新東西
u 迅速/便捷地出版
u 經常更新甚至包括褻瀆語言的發泄地,自言自語的場所
u 可能是下一代印刷雜志的發展方向,保持隨時更新
u 一種好工具!
u 只不過是作者個人描述自己生活和日常事件的短評,當然還包括一些有趣的發現和到其他網站的推薦鏈接
u 未來的網上隨筆
u 將發展並變成一個強大的、極便宜的電子學習(e-Learning) 工具
u 有人把它形容為網路上的雷達系統
u 女孩子的私人好朋友
「博客中國」對博客內涵的基本定義和理解
博客是一種「零進入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零進入壁壘」主要是滿足「四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成本、零形式)。
博客概念一般包含了三個要素(當然,也不需要局限這些定義):
l 網頁主體內容由不斷更新的、個人性的眾多「帖子」組成;
l 它們按時間順序排列的,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舊的在最下面;
l 內容可以是各種主題、各種外觀布局和各種寫作風格,但是文章內容以「超鏈接」作為重要的表達方式。
博客的三大主要作用為:
l 個人自由表達和出版;
l 知識過濾與積累;
l 深度交流溝通的網路新方式。
但是,要真正了解什麼是博客,最佳的方式就是自己馬上去實踐一下,實踐出真知。如果你現在對博客還很陌生,我建議直接去找一個博客託管網站。先開一個自己的博客帳號。反正比注冊郵件更簡單,也不用花費一分錢,覺得沒勁也就隨手扔掉得了。
博客概念必須澄清的誤解
博客不等於個人日記;博客不等於個人網站。但博客可以是個人媒體、個人網路導航和個人搜索引擎。
因為,Blog一詞來源於「網路日誌(Web Log)」,而不是「網路日記(Web Diary)」。兩者的側重點完全不同。
日記(Diary):指個人把每日發生的事、經歷和觀察的東西寫下的記錄。個人性、私密性,主要為自己而寫。
日誌(Log):航海記錄,對船速、船程以及船上發生的所有對航海有意義的事件的記載。非個人、公開性。主要為別人而寫。
因此,博客是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體,其精髓不是主要表達個人思想,不是主要記錄個人日常經歷;而是以個人的視角,以整個互聯網為視野,精選和記錄自己互聯網上看到的精彩內容,為他人提供幫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價值。
博客精神的核心並不是自娛自樂,甚至不是個人表達自由,相反,是體現一種利他的共享精神。為他人提供幫助。個人日記和個人網站主要表現的還是「小我」,而博客表現的是「大我」。也許形式上很接近,但內在有著本質的差異。因此,所有優秀博客網站中,真正表達作者個人的內容非常有限,最多隻是點綴,而不像個人網站那樣是核心!
David Weinberger說:「互聯網教給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既能夠成為一個龐大公共群體的一部分,還能夠保持我們的個性面孔。但是這又需要我們花更多時間在公共場所生活。在互聯網上, 日記的概念已經被外化了:會有公共的日記出現。今後可能的情況是,在真實世界中曾經有的公眾和私人自我之間的那條本來明顯的界限會逐步被腐蝕掉,一點一滴地。」他認為,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擁有至少15個崇拜者。而博客無疑是構建個人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當然,博客是一種快速演變中的形式,而且是一種真正的草根力量,因此理解博客不必太拘泥於形式
PIG KING 豬王的意思。
1.PK有兩個「淵源」:一個是指網路游戲中的玩家之間彼此對打,源於英文Player Killing的縮寫;另一個「淵源」是指足球里的罰點球,也就是penalty kick的縮寫,引意為一對一單挑,只有一個人能贏。
PK這個詞雖跳脫出遊戲和足球的范疇不久,但很多的時尚事件很是演繹了PK理念一番,如火如荼的「超級女聲」,更是把PK之精神注入千萬人心中,《超級女聲終極PK》專輯熱賣就是明證。
PK特點:1、PK把個體的優劣淋漓展現,高下立判;2、PK反對了傳統的大牌沙龍,能夠「人盡其才」,優秀便突出;3、PK真實、直觀、明朗,是外界認識個體的優秀途徑,從經濟觀出發,PK符合新消費觀,突出了賣點。
2.PK這個詞從MUD時代就廣為流傳,玩網游的人不知道PK是什麼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的。PK是Player Killing的縮寫,指得是玩家與玩家間的較量,以一方生命(游戲中)的終結為直接目的所進行的對抗。國內外的網遊玩家普遍達成共識,中國玩家喜歡PK,可能與中國淵源久遠的歷史背景有關,在諸侯割據、戰火紛飛的年代誕生出的英雄故事,總能流傳百世,讓後人回味無窮。網路游戲中恰恰能夠提供一個相似的群雄崛起的大環境,讓那些身在和平年代的玩家們過一把或英雄或梟雄的癮。
當然,網游中PK者的心態也是多樣的。有的玩家把游戲和現實生活區分得很清楚,游戲中就是角色扮演,要麼是扮演大俠除惡揚善,手刃敗類,要麼是遇佛殺佛、遇仙屠仙,扮個不折不扣的大魔頭;還有的玩家似乎就沒那麼灑脫,把游戲和現實中的愛、恨、情、仇攪在一起,為一套好裝備PK,為擁有游戲中至高無上的權力而PK,甚至為爭風吃醋博得一個女孩ID的芳心而大開殺戒,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還有一類玩家說起來要算是無辜了,被殺總要還手吧,因為自衛而砍倒玩家的人,被稱之為PPK。不過也有打著PPK的旗號而濫殺無辜的人,這類玩家在網游中被PK和PPK們親切地稱之為敗類。
http://news.ccidnet.com/art/1032/20031209/75148_1.html
3.第一次聽到伊妹兒的名字著實嚇了一跳,某著名娛樂掮客神態曖昧地說要送我一個,真就以為要白撿個「伊人妹妹」,當時就有些耳熱臉紅,後才知道只是設個電子郵箱。「伊妹兒」剛使喚順手了,人家又QQ了,又MSN了。看現在的娛樂新聞、跟新一代酷男魔女交談,深感自己的落伍和白痴,有太多的洋文簡稱讓我發瞢,不隨身揣本外文辭典心裡還真不踏實,其實真帶本詞典照樣也是白搭,因為那些話大多已經簡縮或「洋為中用」了,比如驚嘆是「哇噻」、追星族是「粉絲」「盒飯」,即使把編詞典的逼死,恐怕也來不及收進去。
前幾天,我見人就問什麼叫PK,結果沒人能夠告訴我,滿世界都是這個明星PK那個明星,就是沒人解釋什麼意思,某天見到有位同行正撰寫題為「某某PK某某」的文章,心說總算找到了明白人,不料此君也不知PK是什麼「東東」,問為何還要寫,此君竟用阿Q捏小尼姑臉的理由,義正詞嚴曰:「別人都用,我為何用不得?」
我想也對,現在的時代是:說什麼和怎麼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說,哪怕是胡言亂語。不僅是說話,連行動也是如此,現在流行「先幹了再說」否則「來不及」了,我的一位好友甚至把後者升華成一種「新時期」的理論。第一次發現「非典」恐慌時,我正在深圳的百佳超市購物,就見賣調料的專櫃突然被擠得水泄不通,在長長的隊尾碰到一位女鄰居,問她買什麼稀罕,她說:「不知道,先排隊再說,要不就來不及了。」後來才發現,大家在搶購食醋。
話似乎說遠了,還是說什麼叫PK?「超女」沸騰時,我很長時間不懂什麼叫「超女」,還以為是《超人》的女子版,這兩天,請教某位「超女」的「粉絲」,竟意外地解決了什麼是PK的難題。PK,乃目前最流行的詞彙之一,該詞緣於網路游戲中的「Playerkiller」,本為名詞,後也可做動詞,大約有挑戰、搞掂、殺死、末位淘汰等多意,具體的意思要根據上下文來確定。這位「超女粉絲」對我的無知表示驚訝,她說,「你真該被PK了!」
根據她這句話的特定含義,我理解是自己該被「末位淘汰」了。
http://www.dlgold.net/forum/dispbbs.asp?boardID=16&ID=28099
4.PK在英文里是Player Killer的簡稱,意思是「玩家殺手」,後引申為動詞,player kill,意為游戲中殺人。也就是說,PK指的是在游戲中殺死其他玩家的玩家,是一個名詞。但引入中國後,由於人的誤解,通常把它作為一個動詞來使用,有攻擊和對打的意思。例如:「我和你PK」,「我昨天被PK了」。
現在也有單挑的意思,現在PK一詞的含義變得越來越廣,有的人甚至連打架斗毆也用PK來形容。
現在網路游戲中PK 經常是指 PLAYER KILL 意思是玩家之間的彼此對打,一般網路游戲都支持玩家PK ,而且有的游戲還有群P,就是所謂的打群架(足球里PK是指PERSONAL KICK意思是點球)
當然PK之所以家喻戶曉,跟前段時間進行的「超級女聲」有很大的關系。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11772577&typeid=14&openfil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