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水廠設計的原則主要有哪些
(1)水處理構築物的生產能力,應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廠自用水量進行設計,並以原水水質最不利情況進行校核;
(2)水廠應按近期設計,考慮遠期發展;
(3)水廠設計中應考慮各構築物或設備進行檢修、清洗及部分停止工作時,仍能滿足用水要求;
(4)水廠自動化程度,應本著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和增加經濟效益的原則,根據實際生產要求,技術經濟合理性和設備供應情況,妥善確定逐步提高;
(5)設計中必須遵守設計規范的規定。
B. 中小型城市給水廠設計
水廠的設計中選擇水處理工藝是首要問題,合理的凈水工藝是保證供水水質的關鍵,但水廠總平面布置、廠區道路、綠化、管線設計、建築結構、變配電、以及水廠監控系統也非常重要,要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和發展的需要進行研究;同時水廠的運行管理也是重要環節,運行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水廠的兩個效益。本文就水廠設計方面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1 總平面布置的注意事項
凈水廠總平面布置的要求是功能分區合理,各構築物布置緊湊、流程合理、管理方便,同時盡可能利用地形,並適當留有發展的餘地。但有些設計中總圖布置過於鬆散片面貪大,非生產性設施過多,有的水廠設計中設有游泳池、觀賞魚池、亭台樓閣,既不符合國情浪費了土地資源,又增大了工程投資,還給水廠管理帶來不便。在總平面具體布置時下面幾點要引起設計者注意:
①加礬間應靠近反應沉澱池進口。
②加氯間一般宜靠近濾池與清水庫。當需要對原水預加氯時,此時可能管線較長,對於水源水質較差、菌藻含量較高,預投氯量相對較大的宜把加氯間設在沉澱池前端;對水源距水廠較遠而又需預加氯的可在取水泵房處增設加氯間就近加註。另外,也可利用下面辦法解決:如系氯、水混合後加註的,可採取在加註點增設水射器;或改用氯氣輸送,距離可達100~200m。
③沉澱池和濾池盡量靠近。
④在廠區道路布置上,各生產構築物之間如:沉澱池、過濾池、加礬加氯間等處,必須道路便捷,除地面交通外,池與池之間也應設置架空橋,以便巡迴檢查管理。
⑤加礬用料往往品種多樣,不易整潔,最好避開廠主幹道兩側,將加礬間設到較為隱蔽的地方。
⑥濾料堆場應盡量靠近濾池布置,並合理利用廠區空地砌築堆砂池,以使廠區整潔,環境優美。
2 廠區標高的確定
廠區設計地面標高宜高出廠外地面0.3~0.5m,或更高一些,以免汛期淹水。但若填方量過大,一時難以辦到,可先只填高道路。解決這一問題最可行的辦法是利用生產排出污泥,經過長期填充之後,使廠區地坪逐漸升到設計標高。
供水泵房一般均為地下式或半地下式,為了減小埋深,一般選在廠區地勢最低處建造,雖然泵房的地下埋深淺了,建造費用省了,但從安全生產角度來看,卻最為不利,每遇暴雨或構築物溢水事故時,水就會湧向泵房,即使泵房外圍有排水系統,仍舊有被淹的危險。所以,將泵房設到地勢較高的場所比較好,或提高泵房周邊地面標高。
3 廠自用水系統設計
廠自用水管網宜布置成環狀管網,並分別由兩根出廠總管上接出,管徑應根據水廠規模、自用水量計算確定,但不宜小於DN200。
沉澱池上、清水庫邊要專設清洗用水管,管徑DN100~150;設DN50~65消火栓,沿池分布,其間距在30~60m,不宜過長。露天管線要有防凍措施。
雙閥濾池,進水、排水兩虹吸管的外露抽氣管,寒冷地區冬季常凍結,影響濾池運行,可在管子的一端接一個水射器,不停抽吸防凍。
4 濾池反沖洗排水回收
近年來,新設計的水廠多將濾池反沖洗排水集中排入回收池,經回收泵送回源水管中再用。但必須使回收水含泥濃度保持基本穩定,做到均衡輸送。若時清時渾,時大時小,時送時停,人工加礬無法掌握,即使自動投加,亦不好控制,最後索性廢止不用,這已為經驗所證實。基於上述原因,回收工藝必須:
①池中設攪拌設備(如潛水攪拌泵),使含泥濃度穩定。
②每小時迴流水量,按全民總沖洗水量的1/24考慮。
③回收池容量不宜過大,可按可能出現的連續沖洗濾池格數和總排水量考慮,或按日總沖洗水量的1/5考慮,但不能小於單格濾池沖洗排水量。過大不但會造成污泥沉積,而且佔用場地。
④回收系統不宜放在加礬間和沉澱池之間。該處是加礬人員經常往返的通道,一旦阻斷,影響生產管理,故應結合排污設施,另行布置。
⑤回收池上應設蓋板,池內不需分格,既便於管理,也減少造價;一旦發生故障,可以暫停運行,廢水則可直接排入排污系統。
濾池反沖洗排水的回收可以節省水廠自用水量,減少水資源浪費。但若水源距水廠很近,由於回收水泵小,泵效率較低,單位電耗相對較大,很可能大於取水單位電耗,或兩者相當,同時回收系統還增加了設備的管理維護。若濾池使用氣水沖洗,沖洗水量減少,也可能節水不明顯,所以,回收與否應從整體上考慮。
5 構築物和清洗
5.1 沉澱池的清洗、排泥
在大中型水廠,反應-沉澱池多採用隔板反應-平流式沉澱池,其排泥問題應引起重視。反應室內一般積泥甚少,排泥間除大清洗外,不經常啟用。平流沉澱池內,花牆兩側積泥最多,有時堆達池深的1/3以上。牆前(過渡區)多無排泥設施,牆後面排泥機又無法吸到,應在此兩處增設小型排泥設備,如潛污泵等,定時排泥。牆側近處、池底設排泥槽或排泥斗,作為大清洗用。
沉澱池出口積泥雖然相對較少,但最易影響出水水質,而排泥機的吸泥口又無法吸到,建議沿池尾牆壁內側澆築一混凝土斜坡,坡度50~60°。出口端的積泥隨時可順坡滑卸1~2m外,這樣就可被吸泥機吸走。
沿池的排空閥兼有大清洗時排泥沙功能,故閥的間距不宜超過30m,以縮短清掃的距離,縮短沖洗水槍水龍帶的長度。
如用斗式排泥,凡連續運行的反應-沉澱池,泥斗坡度不要小於55°,以便用池內水頭排污。對於水質較好,泥沙含量很少的水庫水,山溪水等水源的反應-沉澱池,一般只在汛期水渾時運行。斗底坡度可以小到20~30°,作為停池清洗之用。
為保證斗式排泥不被堵塞,可在泥斗排泥管進口處接DN50的壓力水管,或在排泥管出口排泥閥內側(迎水面)接一DN50壓力水管,一旦不通則以水沖開,很快就能排泥。
5.2 清水池清洗及配管
凡較深的地下水池(如礬液儲池,清水池等)清洗時宜用潛水泵抽提排水,不能用地下排水管以重力排水。清水池的排空管應該取消。溢流管除高出廠區地面的可按具體情況考慮外,其餘的都應取消。溢流管看似安全,其實弊端不少,它的存在正好給臟水臟氣留下了進庫的捷徑。有的在管頭出口蒙上紗網,甚至裝上拍門,仍然阻止不了細菌、臟水、臟氣的入侵。水廠運行中,下水道污水倒入清水池的事例,歷歷可數。如把溢流管省掉,有些人擔心清水池頂蓋在滿灌時無法承受內壓而損壞,其實這個顧慮是多餘的。清水池溢水首先從人孔出流,人孔高出庫頂僅0.8~1.0m,此時清水池頂面的水壓不超過1m水頭,頂板本身結構以及池頂尚有0.5~0.7m的復土,構不成危險。這已為眾多的實例所印證。同時發生一兩次溢水事故後,值班人員必然重視水池水位的控制,使類似事故不再發生,況且清水池一般均有水位自動監控報警儀表,就更不用擔心了。
6 結束語
水廠的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設計中除要求投資省、技術先進外還要充分考慮施工安裝、生產管理等諸多方面,因此難免出現一些問題或考慮不周的地方,只要我們對每一個環節認真研究,並深入現場不斷總結經驗,就可避免失誤,使設計更趨完美。
C. 水廠水處理工藝有幾種類型
自來水是經過多道復雜的工藝流程,通過專業設備製造出來的飲用水。自來水的處理過回程如下:答
首先必須把水源從江河湖泊中抽取到水廠(不同的地區取水口是不同的,水源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的飲水質量);
然後經過混凝、沉澱、過濾、送入清水池並進行消毒後,由送水泵高壓輸入自來水管道,一般主管道使用預應力砼管、鋼管、PE管、球墨鑄鐵管等管材;
最終分流到用戶水龍頭。整個過程要經過多次水質化驗,有的地方還要經過二次加壓、二次消毒才能進入用戶家庭。
D. 水處理設計參照的標准依據有哪些
一、規劃抄審批文件襲;
二、業主的設計委託要求;
三、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
四、規范標準的要求;
五、其它方面:如現場的實際情況、當地的材料價格、目前與設計相關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及其應用情況等等。
其中,規范是你最常用到的,假如是高層住宅設計的建築設計,你可能要用到:《住宅設計規范》、《住宅建築規范》、《民用建築設計通則》、《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建築制圖標准》、《房屋建築制圖統一標准》、《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范》、《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建築採光設計標准》、《屋面工程技術規范》、《住宅建築模數協調標准》、《建築樓梯模數協調標准》、《建築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建築地面設計規范》、《建築物防雷設計規范》、《建築工程建築面積計算規范》、《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范》、《民用建築節能設計標准》、《住宅建築技術經濟評價標准》、《住宅建築門窗應用技術規范》、《住宅性能評定技術標准》、《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范》、《混凝土普通磚和裝飾磚》等等。
E. 水處理設計方案
1,前期水處理的水質分離
2,想要達到的效果
3,水處理方案
4,處理有達到的效果
5,優點(節約、極少污染、減少浪費等)
F. 水處理設備安裝需要學那些東西包括管道的設計
水處理設備的抄安裝調試需要注意襲以下方面:
1、電路知識,主要是控制箱、PLC等,需要通過電控部分實現水處理設備的自動啟停,控制水泵;
2、管道部分:不同型號的設備使用的管道也不同,包括管道的型號尺寸、承受的壓力、各類配件、特別是反滲透設備、離子交換設備等的管道走向、不同連接方法等;
3、設備安裝現場的合理排布;
4、樹脂的再生、還原,設備的試運行調試等;
5、其他一些細節問題。
G. 打算從事環境工程(水處理)設計工作,應該看點什麼書
我也是環境工程專業的
我們這個專業其實主要的方向是污水處理什麼的 所以你最好看看《水污染控制工程》、《污水處理新技術》
另外也可以往環境影響評價方向發展 主要書籍是《環境影響評價》,而且這個是可以網上報名 參加環評資格證考試的
設計方面的書主要是《環境工程CAD》(這個是基礎)、《管道工程》、《建築施工》什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