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冰洋融化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1、影響北冰洋的生物
北冰洋海冰減少,直接影響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種生物。北極熊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是在北極海冰上換氣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極熊在水下的活動能力遠遠不及海豹。因此,海冰減少嚴重影響到北極熊的捕獵成功率,導致其種群近幾十年來銳減。
此外,海冰的融化雖然對海水體積的影響要小於陸上冰蓋的融化,但卻直接影響著海冰區域的海水鹽度。這種鹽度的顯著降低會改變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狀態,進而破壞整個海洋食物鏈網。
2、影響全球氣候
北冰洋海冰減少,還會反過來影響全球氣候。由於液態水比冰的熱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蓋,就會吸收並存儲更多的熱量,從洋流和大氣循環等多個方面擾亂現有的氣候狀態。
北極上空極低溫的氣團被一圈極地高速環流圍繞著,不會輕易擴散。有研究發現,海冰的消失會削弱這圈極地高速環流,導致北極的低溫氣團向低緯度地區擴散。近些年來,北美和歐洲冬天不斷出現極端嚴寒天氣,實際上是全球變暖的結果。
3、縮短航運
北冰洋海冰減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運方面,北冰洋航線成為可能,將大大縮短從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歐和北歐的航海距離,提供了連接東西方之間許多新的、更為快捷的航道,與經由蘇伊士運河的航運相比,可以節約40%的運輸時間和燃料成本。
4、外地物種入侵
長久以來,海冰一直是阻止船隻和物種穿越北冰洋的巨大障礙。如今,航運已成為海洋入侵物種最為普通的途徑,它佔新引入物種總數的69%,水產養殖以41%居於次席(非本土物種可以擁有一個以上的引入途徑)。
最普通的方式是船舶壓載水,生物也可以隱匿於船外殼的積垢,而森林害蟲、蚊子等則能夠在長期航程中生存於運貨托盤、船載貨物(如輪胎)等處。
北極洋地區的寒冷天氣和由海冰融化而帶來的航程縮短,有助於蚝、藤壺以及螃蟹等入侵物種的生存。寒水降低了生物的代謝速度,使它們能在較少的食物條件下存活下來。
(1)北冰洋在2025年的冰山回用化擴展閱讀
北冰洋海冰減少,也與地球傾角等因素有關。由於地球的自轉軸曾比現在更為傾斜,導致極地接受熱輻射更多,北極很可能在1萬年前就出現過無冰之夏。然而,地質學因素的改變都是極其緩慢的,至少以萬年為單位,因而從這一角度無法解釋當下海冰面積的急劇變化。
美國科學家近期在學術期刊《氣候》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來第一個「無冰之夏」。
人類的碳排放是過去200年來影響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類不在減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實質性改變,全球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1.5攝氏度以上。在沒有跨越式科技發展的前提之下,這一溫度上升幅度將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北冰洋的無冰之夏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B. 北冰洋冰蓋會消失嗎
英國氣象部門有關全球變暖的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北極地區可能是世界上氣溫上升最高的地區。在21世紀內,北極地區的氣溫可能會上升6℃~8℃。
這一溫度變化,足以在盛夏季節使北冰洋的整個冰蓋融化。1994年夏天,美國、加拿大及俄羅斯的破冰船曾對北冰洋的冰蓋進行了約一個月的考察,發現冰蓋下面200米處的海水溫度上升速度很快,在5年內可能上升了1℃。科學家們說,這是由於全球氣候變暖而使北大西洋海水升溫,而北大西洋的海流將溫暖的海水帶到了北冰洋。同時,對連接北冰洋的挪威近海進行的測量表明,最近幾年北冰洋的海水溫度上升速度較快。另外,從北冰洋漂浮至格陵蘭海的冰山已減少近四成,這也表明北冰洋冰蓋已開始融化。據科學家們分析說,由於北冰洋冰蓋是漂浮在海水中的,因此它的融化不會導致海平面上升,而且到了寒冬季節,冰蓋還會部分恢復。
C. 北冰洋的冰山真的會融化掉嗎
很難說,但是照這樣下去,即使不融化完,最後也剩不了多少。所以我們人類要有責任心。
D. 北冰洋作為獨立的水體,冰山融化後,洋面是上升還是下降,為什麼
原本按阿基米德原理來算是不變,但是冰川冰是淡水冰,密度比海水低,這樣算的話冰川排開水的體積就要比他自身融化後的體積要小,所以會有上升,考慮到北冰洋的冰量極大,所以多出來的水量也不少,但是總的來說要是全球冰川融化的話還是大陸冰川對洋面上升起主要作用
E. 多少年後北極冰川融化
據國外媒體9月17日報道,日前,歐洲宇航局地球環境監測衛星(Envisat)最新觀測數據表明,受全球氣候轉暖影響,美國北部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北航道已開通,覆蓋該海域的北極冰山已大面積融化.
今年8月份,科學家們已證實北極海域冰層下降已達到近30年來衛星開始監控測量的最低水平,這將意味著西北航道的開通要比之前科學家所預測的要早.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國家雪冰數據中心資深科學家馬克•塞爾澤說,「我們在幾十年前就預測過西北航道會開通,目前該航道過早開通並不意味著氣候預測模型不可靠,只能說明該預測模型過於保守.相關的研究人員預測了正確的發展變化,只是他們所預測的地球轉暖趨勢慢一些.
所謂西北航道指的是從加拿大東北部戴維斯海峽,沿加拿大北部海岸到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一條通道,位於北極圈內,一年中只有夏季很短一段時間可以通航.早在1903-1906年,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曾駕駛小船非常艱難地通過西北航道,他也成為通過西北航道的第一人.依據科學家們的保守估計,西北航道將於2010-2080年開通,屆時該海域的冰山將大范圍融化.如果西北航道完全開通,將標志著船隻在歐洲與亞洲航行縮短4000英里距離,從而繞開了巴拿馬運河航線.塞爾澤指出,西北航道在1998年開始部分開通,但是要順利通過必須駕駛非常機警靈活.他在接受美國《生活科學》雜志記者采訪時說,「1998年西北航道還是很危險,我從未想過嘗試通過該航道.之後的幾年中該航道已變得更加開闊了,但仍不能達到任何類型的可行航道,直到2007年才首次實現該航道開通.」
塞爾澤稱,目前船隻要通過的西北航道是一條清晰可行的航線,船隻通過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白令海峽,然後向北進行班克斯海峽,就可進入西北航道.科學家們預測西北航道將比以前更加開闊,但是仍有一年季節性選擇.塞爾澤說,「即使存在全球溫室效應,但在北極冬季仍有冰山存在,到了夏季會好一些.」
塞爾澤強調稱,西北航道過早開通意味著北冰洋冰山融化速度要比氣候模型所預測得更快,2030年北冰洋冰川融化這一觀點並不是完全不切實際.之前的氣候模型顯示,北極冰山將於本世紀中期融化.
依據歐洲宇航局地球環境監測衛星2006-2007年觀測數據,北極圈冰層面積減小了大約38.6萬平方英里(100萬平方公里).丹麥國家航天中心利夫•彼得森說,「北極冰層在一年出現明顯的減少趨勢,尤其夏季冰層消融得會更快,同時,我們應盡快地掌握有關北極冰層變化的特徵.」塞爾澤指出,通過對北極冰層消融變化的觀測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精確計算全球氣候轉暖效應.
不過融化應該還早,不要急
還要好多代人
F. 北冰洋氣候寒冷,冰期長,但近年來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挪威等國對其爭奪驟然升級,請從海洋對人
北極戰略意義重大
各國之所以在北極問題上展開激烈競爭,與北極豐富的自然資源、重要的地理位置、重大的軍事戰略地以及現有國際法無法有效解決北極主權爭議有關。
(1)豐富的自然資源。北極被稱為「地球最後的寶庫」,蘊藏著巨大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據估計,該地區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000―2000億桶,天然氣在50―80萬億立方米之間。僅1968年發現的坐落於阿拉斯加北坡的普魯度灣油田,就有90―100億桶可采原油和7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在此油田及鄰近的庫帕魯克油田,日產原油高達400萬桶。這兩個油田所生產的原油約佔美國石油產量的26%,約佔美國石油總消耗量的11%,而俄羅斯北極油田的產量則占其石油總產量的60%以上。北極俄羅斯部分天然氣儲量巨大,西伯利亞西北部可采天然氣儲量至少有13萬億立方米,很有可能超過17萬億立方米。而且,北極煤炭資源儲量巨大。地質學家估計,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約4000億噸煤貯藏於此。從楚科奇海岸向東延伸至內陸480公里處,是世界上最集中連片分布的特大煤田,煤炭儲量差不多相當於美國南部48個州的煤炭資源總和。北極西部煤藏的理論儲煤量為30億噸,是阿拉斯加北部煤田中質量最高、用最簡便的常規露天採掘技術便可開採的煤田。此外,北極還有大量的銅―鎳―鈈復合礦和金、金剛石、鈾等礦藏,以及豐富的漁業和動植物資源。
然而,油氣資源屬大陸架自然資源的一部分,大陸架資源還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礦物、其它非生物資源以及屬於定居種的生物,如藻類、貝類等。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7條規定,沿海國為勘探大陸架和開發其自然資源為目的,對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這意味著,要想在北冰洋下開採石油和天然氣,就必須面臨著洋底劃界的爭議。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資源日益減少,北極資源歸屬將具有重大戰略影響。
(2)重要的地理位置。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記錄,過去30年來,北極地區的氣溫每10年上升0.5攝氏度。北極地區生物生長期每10年延長數天,北極圈內永久凍土也已開始解凍。科學家估計,北冰洋上的冰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融化,也就是說在50年到100年之間,北冰洋的冰山也許會逐漸融化,那時,穿過北冰洋、連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新航道就將打開,與通常的巴拿馬運河航線相比,走西北航道可能使北美西海岸與亞洲之間的航程縮短6500公里。商業運輸成本大大節省,與此同時,它還是一條穿越北極群島的有吸引力的航線,是商業利益非常可觀的「黃金水道」。同時,航線的軍事意義重大不言而喻。
(3)重大的軍事戰略地。目前,俄、美等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都在北半球,北極圈與這些國家有著大致相同的最短距離,北極的厚厚冰層是戰略核潛艇最好的隱藏場所,從這一海域發射導彈10分鍾就可達到美國和俄羅斯的腹地,因而這里是地球上最理想的水下彈道導彈發射陣地。俄擁有北冰洋,就將贏得未來安全戰略制高點。而且,俄加強北冰洋地區的核潛艇和空中防禦體系,將通過現有的軍事力量以最小的成本就可使美在阿拉斯加、東歐等地積極構建的全球導彈防禦體系形同虛設,進而對美形成戰略反制和威懾。
G. 北冰洋融化沒了會怎樣
是說冰山還是說海洋?若是冰山盡數融化,那麼地球上的陸地就會變成海洋。
H. 北冰洋的冰山是怎樣形成的
北冰洋表面的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佔北極地區面積的60%以上,其中2\3以上的海面全年覆蓋著厚一米半到四米的巨大冰塊.由於洋流的運動,北冰洋表面的海冰總在不停地漂移、裂解與融化.北冰洋的冰山就是從巨大冰塊漂移、裂解出來的.
I. 南極和北極的冰山什麼時候才會融化完全
要全部融化至少地球整體溫度得提高10度左右,也不是一天二天能化掉的!
按照現在融化速度,北極將在50-100年內化掉!
地球自轉軸與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稱為「地極」,在北半球的稱為「北極」,在南半球的稱為「南極」。南北極是地球上最為寒冷的地區,也是冰川的「匯集地」。
南極和北極都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一年到頭都是寒風呼嘯,氣溫很低,以致那裡冰天雪地,成為一個銀白色的世界。但這兩處比較起來,南極常年呈冰川狀態的冰要比北極多得多。
據考察,南極平均冰層厚度約1700米,最厚的地方超過4000米,冰山的總體積約2800萬立方千米,所以被稱為「冰雪世界」;而在北極地區,冰川的分布面積要比南極小得多。冰層厚度一般約2~4米,冰川的總體積,不到南極的1/10。
南極和北極緯度高低是一樣的,都位於地球的兩極,太陽照射的角度和時間長短也是一樣的,但為什麼南極的冰比北極的多呢?
原來在南極地區是一塊很大的陸地,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號稱世界「第七大陸」,陸地儲熱能力差,夏季獲得的太陽熱量,很快就輻射掉了。而北極地區北冰洋佔去了很大面積,約1310萬平方千米,水的熱容量大,能夠吸收較多的熱量,然後慢慢釋放出來。
因此,南極的天氣比北極還要冷。南極是世界上最冷的陸地,在大陸中部年平均氣溫只有零下56℃,最低氣溫曾達到過零下88.3℃,最冷月(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