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漢漢陽六湖相連工程,水是從哪兒流到哪兒呢
歷史上,漢陽六湖曾連為一體,一些至今還「藕斷絲連」——有溝渠相連。
江湖連通關鍵在渠道建設,整個工程共新建、擴建、疏通河渠9條,其中包括歷史存在的琴斷口小河、連通港、打鼓渡河,也有新開挖的明珠河、湯山渠等,從而形成一張「兩江六湖九渠」的水網。
渠道建成後,水質優良的漢江水將通過琴斷口小河引入龍陽湖,再經2條線路,流經三角湖、墨水湖、北太子湖、南太子湖,最後從南太子湖的東風閘出長江。
「隨著明珠河的建成,漢陽六湖從形態上已經全線連通。不過,由於湖泊權屬問題,目前在幾個湖渠相連的地方,還存有土堤圍堰。」武漢水資源投資公司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漢陽6湖近些年分別實施截污工程,周邊新建3座污水處理廠。目前,多數湖泊基本完成截污。
本報訊(記者金濤)漢陽六湖連通共有3條調水路線,全部是引濟優質的水源,分別從漢江和後官湖,採取自然流動的方法向其他湖泊引水,最後的出水排入長江。
這3條引水路線分別是:漢江—琴斷口閘—琴斷口小河—龍口渠—龍陽湖—明珠河—墨水水湖—連通港—南太子湖—東風閘—長江;漢江—琴斷口閘—琴斷口小河—龍口渠—龍陽湖—湯山渠—三角湖—新民河—南太子湖—東風閘—長江;後官河—墨竹港—三角湖—新民河—南太子湖—東風閘—長江。
水質監測顯示,漢江水長期保持在3類,是我市的重要飲用水源;後官湖水體遠大於其他5個湖泊,部分區域水質達到3類。
當漢江水位高於湖泊水位時,琴斷口閘開啟,江水自然流入湖泊。據測算,每年可引水的平均天數為102天。引水流量設計為20立方米/秒。
由於後官湖水位高於三角湖,每到汛期,後官湖水自然流入三角湖。
資料顯示,除後官湖外的5湖容積分別為:南太子湖526萬立方米、北太子湖65萬立方米、墨水湖1227萬立方米、龍陽湖142萬立方米、三角湖360萬立方米。
2. 武漢有什麼山
龜山,蛇山,鳳凰山,珞珈山,獅子山,關山,磨山,瑜伽山,青山,白玉山,張公山,花山,九峰山,扁擔山,奓山,九真山……
3. 武漢附近有哪些湖泊
武漢附近的湖泊有嚴東湖、東湖、西湖、江漢北湖、菱角湖、嚴西湖、青菱湖、五加湖、湯遜湖、鯇子湖、機器盪子湖、月湖、蓮花湖、紫陽湖、青山北湖、黃家湖、木鵝湖、車墩湖、野湖、塔子湖、張畢湖、竹葉海、爛泥湖、湯湖、西邊湖、萬家湖等。具體介紹以下湖泊:
1、嚴東湖
嚴東湖地處武漢市洪山區東部的嚴東湖,在洪山區花山鎮境內,東與葛店相鄰,西至花山鎮土橋村,水域面積1.3萬畝,由龍角湖、朱倉湖、陽雀湖等三大湖泊組成。
2、東湖
東湖因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東部,故此得名,為中國水域面積最為廣闊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其位於長江南岸,是由長江淤塞而形成。
2、菱角湖
菱角湖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中心城區,西側與新華路、唐家墩路交接,北邊為國資大廈,南面接CFD時代財富中心,菱角湖壹號住宅樓(長江日報路),東側緊鄰湖北省新華醫院。
4、嚴西湖
嚴西湖在武漢市武昌區東部,西鄰武昌東湖,北近長江。系沉溺型崗間窪地經積水而成的滯積湖。水位20.40m,長7.2km,最大寬4.6km,平均寬1.6km,面積11.8平方公里;最大水深3.0m,平均水深1.9m,蓄水量0.22億立方米。
5、月湖
月湖位於武漢市漢陽區,北枕漢江,南臨琴台路,東起鸚鵡大道,西至梅子山,佔地60hm2。月湖因古代卻月城而得名,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其主流經龜山北部匯入長江後留下月湖。
4. 武漢附近有哪些湖泊
武漢市水務局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為147個。其中主城區湖泊38個,遠城區(面積大於0.1平方公里)湖泊109個(註:跨區湖泊6個)。遠城區以蔡甸區40個湖泊數量為最多,其它依次是:黃陂區21個;東西湖區20個;江夏區16個;新洲區10個;漢南區8個;據有關資料記載,武漢中心城區湖泊已由1949年的127個銳減至38個,湖泊水域總面積17535.27公頃。其中水域面積大於100公頃湖泊為:墨水湖、龍陽湖、三角湖、南太子湖、東湖、南湖、外沙湖、野芷湖、嚴東湖、嚴西湖、野湖、北湖、青菱湖、湯遜湖、黃家湖、車墩湖,共計16997.27公頃。
一.武漢中心城區湖泊分布:
1.江漢區
西湖、江漢北湖、後襄河、菱角湖、小南湖、機器盪子湖
2.江岸區
鯇子湖、塔子湖
3.硚口區
張畢湖、竹葉海
4.漢陽區
月湖、蓮花湖、墨水湖、龍陽湖、爛泥湖、湯湖、西邊湖、萬家湖、知音湖
5.武昌區
四美塘、紫陽湖、內沙湖、水果湖
6.洪山區
曬湖、黃家湖、南湖、青菱湖、野芷湖、野湖、木鵝湖嚴東湖、車墩湖、五加湖、湯遜湖(與江夏區共有)
7.青山區
嚴西湖、楊春湖、青山北湖
8.東湖水系
東湖、水果湖、郭鄭湖、廟湖、湯菱湖、鷹窩湖二.湖泊水質分類:
Ⅲ類湖泊:
嚴東湖
Ⅳ類湖泊:
東湖、西湖、江漢北湖、菱角湖、後襄河、四美塘、嚴西湖、青菱湖、五加湖、湯遜湖
Ⅴ類湖泊:
鯇子湖、機器盪子、月湖、蓮花湖、紫陽湖、青山北湖、黃家湖、木鵝湖、車墩湖、野湖
劣Ⅴ類湖泊:
塔子湖、張畢湖、竹葉海、爛泥湖、湯湖、西邊湖、萬家湖、龍陽湖、墨水湖、內沙湖、楊春湖、南湖、曬湖、野芷湖三.湖泊將建城市公園
位於漢口(包括江漢、江岸、硚口三區)的10個湖泊,因為面積較小,且都處於規劃建設區內,將建成城市公園。漢陽的7個湖泊,因面積差異較大,採取不同功能定位。龍陽湖和墨水湖將成為武漢市級風景區,蓮花湖和三角湖為旅遊度假區,南太子湖和北太子湖為城市公園,月湖為文化藝術區。武昌(包括武昌、洪山、青山三區)作為風景區的湖泊主要有東湖、嚴西湖和南湖。外沙湖、水果湖、四美塘、紫陽湖、曬湖、陽春湖、野芷湖和黃家湖將成為城市公園;位於三環線以外的野湖、青菱湖、湯遜湖和嚴東湖4個大湖,將作為城市大型生態用地;北湖、五加湖、車墩湖、青潭湖以及竹子湖,將作為一般景觀生態湖泊。
5. 武漢城區原來127個湖,名字是什麼啊
濱江濱湖的武漢,素有「百湖之市」美稱。武漢現在究竟有多少湖泊,市水務局公布准確數字:147個。 統計范圍為中心城區列入湖泊保護名錄的全部湖泊、遠城區水面面積大於0.1平方公里的湖泊。其中主城區湖泊38個,遠城區湖泊109個,其中跨區湖泊6個。各區湖泊數量最多的是蔡甸,擁有湖泊40個,黃陂以21個湖泊位居第二。其他各區湖泊數量分別是,江岸1個,江漢7個,橋口2個,漢陽7個、武昌4個、洪山17個、東西湖20個、漢南8個、江夏16個和新洲10個。
主城區湖泊名錄
江岸區:塔子湖
江漢區:西湖、北湖、鯇子湖、機器盪子、菱角湖、後襄湖、小南湖
橋口區:張畢湖、竹葉海
漢陽區:月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蓮花湖、墨水湖、龍陽湖、三角湖(跨蔡甸區)
武昌區:紫陽湖、四美塘、水果湖、內沙湖
洪山區:南湖、外沙湖、曬湖、野芷湖、楊春湖、嚴西湖、嚴東湖、湯遜湖(跨江夏區)、野湖、王家湖、竹子湖、青潭湖、青菱湖、北湖、車墩湖、五加湖、黃家湖(跨江夏區)
6. 為老百姓加工糧食30餘年有相應的證明,現在房屋要拆遷政府應怎麼賠償
武漢50年"蒸發"89個湖泊
您知道,享有「百湖之市」美譽的武漢還剩多少湖泊嗎?您了解,江城這片「夢里水鄉」現存湖泊的面積嗎?權威部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武漢城區湖泊由建國初的127個銳減至目前的38個。社會各界大聲疾呼:保湖治湖,刻不容緩!
「湖泊是地球媽媽明亮的眼睛」,曾經,武漢市內數百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遍布三鎮,武漢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百湖之市」,湖泊成為武漢市民的驕傲。
然而,武漢市水務局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近30年武漢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來,近100個湖泊人間「蒸發」,楊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僅僅成為帶「湖」字的符號。目前中心城區僅存的38個湖泊,仍面臨著繼續被侵蝕的危險。
我國湖泊與水資源環境研究領域權威專家、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金伯欣等專家認為,武漢湖泊數量減少、面積銳減,既有特殊歷史背景下圍湖造地、圍湖養魚的「歷史之殤」,也有因城市建設需要而填湖占湖的「發展之殤」,更有屢禁不止的違法填湖的「現實之殤」。
武漢曾經優於水,如今卻憂於水。面對嚴峻的湖泊保護形勢,武漢市長阮成發在多次重要會議上大聲疾呼:「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湖泊!」「要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來治理湖泊,保護湖泊!」金伯欣教授也呼籲:「政府當需鐵腕治湖,市民也應主動保護。」
武漢在湖泊保護方面也做了諸多努力,出台《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實施「一湖一景」、「清水入湖」、「大東湖水網」等治湖工程。但是,一方面在花巨資治湖,一方面湖泊卻在繼續遭到侵蝕與破壞。
本報記者歷時兩月,就此進行深入調查采訪,為您講述武漢湖泊的命運變遷,展現湖泊保護的歷史、成績和難題,探尋湖泊保護的對策與良方。
30年來武漢湖泊減少34萬畝 半世紀吞掉近百個
浩浩長江奔騰而過,數百湖泊星羅棋布——武漢,因此被稱為「江城」、「百湖之市」、「夢里水鄉」。這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而在今天,人們為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而欣喜的同時,也為湖泊保護的嚴峻現實而憂心。來自武漢市水務局的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武漢市的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等於1500畝,合343350畝——編者注)。近10年,武漢中心城區湖泊面積由原來的9萬余畝縮減為8 萬余畝,凈減少面積數千餘畝。
再往前看,建國初期,武漢市7個主要城區大小湖泊就達127個,目前僅剩下38個,總數已不及50年代初的1/3。這意味著,近50年來,共有近百個湖泊已經消失。譬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楊汊湖」、「范湖」,水已不見,只留下一個帶「湖」字的地名。「一座湖泊是城市的一雙秀目,一窩笑靨,一隻美臍。」著名作家劉醒龍曾如此抒發對湖的眷顧。現實卻是,曾經清洌甘甜、捧之即飲的湖水,不少已變得污濁臟膩,甚至臭氣撲鼻,垃圾遍布;碧波盪漾的水面一片一片遭到蠶食,變成繁華的街市、寬闊的馬路和成群的樓宇——這幾乎是武漢市主城區湖泊近30年來共同的命運。照此下去,武漢的明天還會有湖泊嗎?
三鎮
曾經的夢里水鄉
碧水連天,荷葉連連,飛鳥蹁躚,群魚戲水,草長鶯飛,夏可摘蓮花,捕蝦蟹,戲清水;冬可采湖藕,觀飛鳥,嘗魚鮮。這不是畫家筆下的畫圖,而是老武漢人記憶中的真實圖景。
史料記載,1635年和1904年分別修築袁公堤和張公堤後,武漢成為水上鬧市,「帆檣林立,商賈雲集」,茶樓客棧,鱗次櫛比,綠荷紅蓮,烏梢青柳,亭台水榭,倒映水中,水鄉風情,秦淮不及。
在武昌城內,原有九湖。蛇山以南,今解放路東西各有一組湖泊。今人民電影院附近的菱湖,是舊兩湖書院的外湖,今花堤街即為菱湖的攔水堤,在堤的北端經平湖間出江,南與都司湖、東與西湖均相連。兩湖書院的內湖為都司湖,沿湖原來建有水閣、涼亭、長廊,風景寧靜宜人。
街東則有西湖和歌笛湖。西湖原有湖上花園,綠柳成陰;歌笛湖,因湖中蘆葦薄膜可做笛簧而得名,位於水陸街與紫陽路之間,現僅存歌笛湖街巷名稱。如今倖存下來的紫陽湖就位於其東側。另外,位於水陸街巡迴嶺和清真寺街附近有教唱湖,曾為楚王府歌伎集中的地方。
這些湖泊連成一片,這片湖區就是古南湖。古南湖外與長江相通,各個子湖之間的湖堤即為街道。從蛇山俯看下去「荷葉彌望」,蓮香撲鼻,黃庭堅曾有詩雲「憑欄十里芰荷香」。古南湖隨著舊武昌城從蛇山北擴展到山南而包入城內了,現在的南湖指城外的赤欄湖。
此外,今紫陽路北,復興路和烈士街之間曾有彎把湖。鳳凰山以北,中山路以南得勝橋、西城壕街一帶原有應山湖。舊城西北外筷子街附近有筷子湖。而如今,這一帶除沙湖外,這些小湖均已不復存在。當時的沙湖水域可達青山港,與長江直連可通船。
漢陽的湖泊除了古郎官湖和今蓮花湖外,最著名的要數月湖了。月湖的范圍原來從梅子山向東在龜山北麓直達江邊。龜山、梅子山凸出湖中,古琴台、崇福寺、鍾樓、文昌閣等建築,仿若西湖風景。漢陽西南郊,今武漢動物園一帶,還有馬滄湖、墨水湖,有港直通漢陽縣諸湖,如官湖、刀環湖。再南還有太子湖。往西在湯家山和扁擔山之間有龍陽湖。在漢南區還有銀蓮湖、沉湖等諸多湖泊。
漢口中山大道西北邊原來都是湖泊,統稱「後湖」,包括牛湖、西長湖、鯨子湖、十八淌等眾多小湖泊。在張公堤未修築之前,從江漢路一帶,可直接乘船經後湖達黃陂、孝感。後湖風景優美,曾是騷人墨客、往來商賈的游樂之地,被稱為「瀟湘湖」。在今建設大道和青年路的夾角上有一西湖、北湖,建設大道以南還有罐子湖等多個小湖。在漢口西北,原有一片面積為40萬畝的水面,泛稱東西湖,其中又有小湖貓兒湖、桑台湖等。
即使是在五六十年代,從空中俯看,大小百餘個湖泊,如形態各異的珍珠鑲嵌在江城大地,勾畫出武漢夢里水鄉的風韻情致。
蠶食
大片湖泊變陸地
來自湖北省測繪局不同年代的航攝影像和地圖,直觀而清晰的反映了大片湖區、多個湖泊漸遭蠶食,由水域變陸地,從夢里水鄉到繁華街市的變遷過程。
這些權威影像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漢口發展大道以北、張公堤內外,絕大部分是成片的湖區,發展大道以南的核心城區亦有多個大小不等的湖泊;漢陽的墨水湖西南,亦是大片湖區,較大的包括墨水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龍陽湖等眾多湖泊,其它小湖泊更是星羅棋布;在武昌,則有東湖、南湖、沙湖等幾個主要湖泊,水域面積幾乎佔到武昌城區版圖的一半。
而到2000年前後,發展大道以北,以漢口火車站、楊汊湖小區為中心的大片湖泊已遭填占,常青花園、民航小區、楊汊湖小區、橋苑小區、漢口火車站、民航管理局等在這片湖區上拔地而起。漢口中心城區內的多個小湖泊已經消失,僅剩下北湖、西湖、菱角湖等幾個小湖泊;漢陽中心城區星羅棋布的眾多小湖泊大多已經消失,墨水湖、南太子湖、龍陽湖、三角湖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縮小;武昌的沙湖、東湖及南湖面積劇減,青山公園旁的戴家湖、水果湖附近的茶葉港已經消失,曬湖、四美塘已變成了小水塘。
現如今,又過10年,發展大道以北,張公堤以內的大片湖區已幾乎消失殆盡,百步亭花園等多個大型小區成片崛起,城市道路密如蛛網;墨水湖與南太子湖的連通港大片水域已經消失,墨水湖南路以南墨水湖的一部分消失,連接墨水湖、龍陽湖、南太子湖的湖汊、河港因為城市和道路建設全部遭填占,幾大湖泊的聯系被完全截斷;沙湖、南湖變得更小。
專家學者和勘察部門的調查研究結論,與上述影像資料基本一致。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盧新海教授與其弟子曾忠平博士,曾作過專題調查和研究分析:從1991年至2002年,僅這11年時間里,武漢主城區湖泊水域消失近25%,遭蠶食的湖泊面積近4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近4平方公里。其中,漢口湖泊的減少率達最高,達29%,而武昌由於湖泊的總面積較大,減少的湖泊面積總量也就最大,達23平方公里,居三鎮之首。另外,漢口的後襄河、北湖、菱角湖、鯇子湖,武昌內沙湖、水果湖、曬湖、四美塘等8個湖泊面積急劇減小,減少幅度超過35%。
來自勘察部門的調查數據同樣令人觸目驚心:1996年,勘察部門對漢口中心城區的5個主要湖泊進行了調查,1995年,漢口湖泊面積比1980年共減少550畝,平均減少率為44.06%,其中最高的達66.9%。
城市在建設,湖泊在變遷。「回過頭來看,武漢的發展史,其中一部分是填湖史。」武漢市水務局一位官員稱。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副所長杜群教授、華中師范大學環城學院副教授張毅兩位專家,對這一觀點亦表贊同。《武漢地理信息藍皮書》披露,截至2006年底,武漢市城市建設總面積從1986年的 220餘平方公里,增加到455餘平方公里,整整擴大了一倍有餘。與此同時,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武漢市的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餘平方公里,僅近10 年,武漢市中心城區湖泊面積就由原來的9萬余畝減為目前的8萬余畝。這其中經合法審批填湖佔53.3%,非法填湖佔46.7%。
武漢人為之自豪的東湖,20年減少了1094畝,相當於減少了現在的12個漢口西北湖。武昌區的曬湖,現在已變成了乾涸的小泥塘。
武漢市水務局湖泊保護處副處長周承甫介紹,漢口火車站、建銀大廈、建設大道、中山大道、西北湖廣場、武昌友誼大道、南湖大道的建設無不是大面積填湖所建,中心城區所有湖泊周邊近幾年拔地而起的樓群,也有以犧牲和破壞湖泊資源為代價開發的,填占湖泊所建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更是數不勝數。許多城區「從無到有」:東西湖區、後湖片區、吳家山、金銀湖地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關山、廟山一帶。
禁止填占湖泊的呼聲不絕於耳,填湖的行為卻從不曾止息。周承甫說,湖泊保護部門每年都要處理少則十幾起,多則數十起填湖事件。到目前為止,有關填湖的舉報仍然是老百姓反映的湖泊問題中最多的。
湖殤
近百個湖已消失
與湖泊面積大量減少對應的,是湖泊數量的銳減。
曾經是夢里水鄉的武漢,數百個湖泊,我們不可能一一歷數。但來自武漢市水務局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市中心城區現存的湖泊只有38個,湖泊總數已不及上世紀50年代初的1/3,而在建國初期,武漢市城區登記在冊的湖泊總數為127個。
在消失的那些湖中,「楊汊湖」、「范湖」只留下一個抽象的名字,一個空洞的地名,更多的大小湖泊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永遠消失在歲月的河流中。
目前納入管理的38個湖泊,情形也不容樂觀。據統計,1995年以來,這38個湖泊的總水面減少了1083公頃,相當於25個沙湖的水面消失了。漢口的竹葉湖、武昌的曬湖已嚴重淤塞,幾乎看不到水面,如果不進行搶救性保護,它們將同楊汊湖、范湖一樣,不可避免消失的命運。「百湖之市」面臨的現實,並不僅僅是湖泊數量和湖泊面積的減少。這座因水得名、因水而優的城市,如今還面臨著巨大的治污難題。「面積的劇減和數量的銳減,使污染狀況進一步惡化。就像同樣一滴墨水,掉進一大盆水裡和掉到一小杯水裡一樣,污染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武漢大學教授杜群打了一個簡單的比方。
據環保部門對武漢湖泊的水質監測,全市沒有一個湖泊的水可以直接飲用,主城區的絕大部分湖泊已不適合游泳,甚至養的魚人也不宜食用。而在建國初期,武漢市90%的湖泊的水可直接飲用。「武漢的明天還會有湖嗎?」這並非杞人憂天的一個問號,而是關於武漢湖泊命運的真切憂思
野芷湖邊的工地 記者程銘攝
武漢多個湖泊被填埋 沙湖已由郊區湖變城中湖
從碧波盪漾的湖泊到高樓林立的街市,湖泊的消亡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歷程?連日來,記者對武漢的多個湖泊進行了現場踏訪,湖泊消失的命運發人深省,倖存湖泊的生存狀態讓人擔憂。
那些已經消失的湖泊
楊汊湖是近20年來較早消亡的湖泊之一。80後、90後的一代武漢人大多已經不知道,今天這個以「湖」命名的地方,曾經是一片湖區,因為楊汊湖早在他們出生前,就流幹了最後一滴眼淚。
行走在楊汊湖的大街小巷,如果不是親耳傾聽這一帶老居民的述說,我們也無法想像,這片處處車喧馬鬧、房屋鱗次櫛比的現代都市,曾經是一片寧靜的湖區。
在楊汊湖小區的背後,有一片城中村,大多楊汊湖的老居民就住在這里。
73歲的金銀香婆婆是漢口楊汊湖的老居民,50多年前從新洲嫁到楊汊湖村後,就一直生活在這里,見證了楊汊湖從浩渺水域向繁華街市演變的歷程。
「那時候,只有十幾戶人家居住在湖邊,我們到漢口趕集都是劃船去,當時這一片都是湖。」金婆婆說。
雖然說不清楊汊湖具體的大小,但居民告訴記者,東至姑嫂樹路,北至張公堤,南至發展大道路,西至常青路,都屬於楊汊湖的區域,幾近於今天南湖的面積。
金婆婆告訴我們,當時的楊汊湖水非常清澈甘甜,他們的生活飲用水都是直接從湖裡挑,稍稍沉澱就可以直接飲用和用來做飯。
「當時楊汊湖的藕和魚都非常有名,產量也非常大,我老伴秋冬季節,一天要挖900斤藕。」金婆婆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裡把湖區的水域分成一片一片,分給村民們養魚,我們家分了幾十畝,後來整個湖區就被分成大大小小若干個湖塘,搬到這里的人也越來越多,許多湖塘就被填了建房子,修馬路,水也不能喝了,家家戶戶就打井。80年代,楊汊湖還有幾個湖塘。但沒過幾年就全被填平了,建起了小區。大約20年前,這里就連一個小水塘也不復存在,楊汊湖僅僅成了一個地名,現在楊汊湖一片居住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從外地搬來的。」
金婆婆說:「那時候,一盒『游泳』牌香煙,就能從漢口換來一車渣土,其至不用花錢,也會有人把漢口的垃圾拖到這里,倒在湖中。」楊汊湖就這樣,在極其廉價的填湖造地的大潮中,日漸消瘦直至消亡。「多好的湖,多好的水啊,都被填光了,一點兒也沒剩下。」金婆婆不無遺憾地說。
相比之下,作為城區消亡湖泊的另一個代表——范湖則要晚一些。從省測繪局1995年的航攝影像中,記者還能清晰地看到范湖,如一塊不規則的璞玉,鑲嵌在城市的中央。而到2008年,范湖已經完全消失,淹沒於大片大片的房子中。一直在范湖邊生活工作的清潔工康師傅告訴記者,范湖被填沒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前兩年,隨著范湖的開發熱潮,范湖大面積遭填占,變成一個小塘。現在這個小塘被填沒,建起一家鋼材市場,范湖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短短幾年,范湖就從一個湖泊變成了一個都市中心。采訪中,提起范湖,許多居民只記得正在興建的范湖地鐵站、即將崛起的第一高樓,而忘了它曾作為一個湖泊的存在。
那些日益消瘦的湖泊
因為大面積遭填占、嚴重污染和淤塞,曾是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城中湖」的沙湖,成為近幾年來關注度最高的湖泊之一。
10餘年前,湖北大學沙湖之濱的琴園,柳岸湖堤、亭台水榭曾給記者的大學時代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捧一卷書,或坐於濱水的石條凳上,或半躺於堤岸的草地上,聽水拍岸堤,看魚戲水面,寧靜致遠,雖置身鬧市,卻猶處遠郊。
10餘年後的今天,當記者再次踏訪這里時,已人是景非:離琴園尚有數十米之遙,污水的臭味就已撲面而來。琴園園內,兩個面積達數十畝的池塘油黑一片,水面上不停地泛著氣泡,其中一個池塘大半被填,泥土和垃圾、樹葉還在向水面延伸,池塘水面上的曲廊亭榭只剩下殘跡。
從小在沙湖邊生活的王志銘對於湖泊,特別是沙湖有著特別深的情結,幾年前,因為不忍看到沙湖越填越小,他多次深夜隻身攔停填湖的運土車。王志銘也因此被稱為「護湖義士」。
采訪車行駛在秦園路、友誼大道和公正路這幾條曾是沙湖水域的道路上,王志銘指著湖邊越來越多向湖心侵襲的樓宇,向我們講述著沙湖的歷史和日益消瘦的面容:
沙湖位於武漢市武昌老城區東北部,東鄰中北路,南至小龜山,西抵粵漢鐵路線,北達徐東路,曾是武漢市區內環線內最大的湖泊,也曾是武漢市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城中湖」。史料顯示,明洪武年間,沙湖面積有將近萬畝的規模。1900年,粵漢鐵路的建設,將沙湖人為地一分為二,分別為「沙湖」(又稱 「外沙湖」)和「內沙湖」。上世紀60年代末,沙湖水域尚有3200畝左右。到了90年代,為了修建長江二橋而拓寬中北路、徐東路,部分沙湖水面被填。而近10年來,隨著友誼大道的修建和周邊的房地產開發熱潮,一些單位蓋辦公樓,幾乎填佔了沙湖的一半水域。
「我記得小時候,冬天,沙湖上結著很厚的冰,成群的水鳥就在湖邊的冰面上覓食,我和小夥伴們悄悄走近時,鳥群轟地一聲飛起,遮天蔽日,非常壯美。那時候,沙湖的鯰魚非常肥美,上世紀60年代遠銷香港。藕從湖裡挖起來,就著湖水洗洗就可以直接吃。」王志銘說。
對於孩童時代的王志銘來說,將一隻口罩拆開,做成網,在沙湖裡捕小魚小蝦,或在湖水中嬉戲,成為他和小夥伴們的最快樂的童年記憶。
「從80年代開始,沙湖就一直在填,20年間幾乎就沒間斷過,往沙湖傾倒垃圾、碴土的各種大小車輛,最多的時候一天有近百輛。。」王志銘說,「1996年,填湖建起了『地球村』(樓盤),2000年動工修建的友誼大道從中山路到湖北大學這一段就是填占沙湖所建,友誼大道建成通車後,沙湖一帶就成為開發熱土,湖北電視台門前現公正路以內全部是沙湖水域外,你們看現在曾經的湖面上長出了多少小區、樓盤和辦公樓。」
填湖幾十年,加上城市生活垃圾,沙湖自然生態平衡遭嚴重破壞,早已失去濕地的特徵和價值。2006年,根據武漢市有關部門的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沙湖污染嚴重,成為非人體接觸的劣五類水質,已不適合水產養殖。2007年,沙湖被禁止養魚。
沙湖被填,尤以內沙湖的縮減則最為明顯,其原面積約為1275畝,1994年還有600餘畝,但是現在水面面積僅剩119.85畝,這讓位於武昌西南的南湖一躍成為武漢市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湖。隨著武昌版圖的不斷擴展,昔日的郊區湖如今已變成城中湖。
5月18日上午,68歲的李爹爹和幾個市民正在南湖漁場垂釣。湖面上漂著成片死魚,隱隱飄來陣陣惡臭。李爹爹說,這幾年南湖年年都發生大面積翻塘。
李爹爹回憶,上世紀60年代的南湖,可謂湖光山色,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清澈見底;70年代、80年代,水質也不錯,單位還組織到南湖進行游泳比賽;90年代之後,水質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以前湖裡什麼魚都有,現在桂魚、花姑娘魚等近10種魚都絕跡了。」李爹爹說。
那些等待治理的湖泊
「你們快過來看看,曬湖已經好長時間沒有水了,是不是今年就要消失啦?」4月23日,武昌中南路街曬湖小區居民給本報打來電話。
走過曬湖小區的大門,不見曬湖之景,先聞曬湖之臭。循著撲鼻的臭味繼續前行,看到了被小區和新樓盤包圍的曬湖。一條福安路將湖面分成了兩部分,路上行人來往穿梭,不少人捂著鼻子低頭疾走;福安路口,一塊「嚴禁違法填占湖泊」的牌子,早已經損壞歪倒。
福安路南邊,湖水已經乾涸,湖底袒露,是一塘正在龜裂的爛泥,一條排污溝在淤泥中蜿蜒向前,正在向湖內排放烏黑發臭的污水。路邊的小販把生活垃圾、腐爛的蔬菜扔進湖床,間或有老鼠竄過。
北邊一半的曬湖,湖水早已乾涸,在野草和雜樹之間,附近村民於溝汊之間墾荒,辟出格子狀的地,種上了各種蔬菜。菜園子中間,還點綴著幾間簡易木棚。
今年58歲的鄧珍梅抱著孫兒,向記者娓娓講起她的曬湖記憶。從曾祖父到她,家裡四代人都住在曬湖邊,「我是一個『老曬湖』了。」
「以前,曬湖面積特別大!」鄧珍梅說,她清楚地記得,現在曬湖周邊的傅家坡客運站、梅苑小區、曬湖小區、銀海小區等,以及附近部分新開發的樓盤,都曾經是曬湖湖區。
曬湖不僅大,而且美。記憶中的曬湖水清澈明凈,水中游魚往來嬉戲,湖邊空氣清新,市民經常去散步。
曬湖還是個聚寶盆,首先盛產魚。鄧珍梅說,每逢大雨,湖水漫過堤岸,大量的魚兒湧上岸,村子裡的窪地到處都是魚。
魚之外,還盛產藕,讓「老曬湖」人津津樂道的是,曬湖的藕還曾南下廣州,北上京城,款待五湖四海的貴賓。曬湖奉獻給人們的另一份厚禮,是美味的菱角,那時候,孩子們經常跑到湖邊撈菱角吃。
鄧珍梅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曬湖一帶大搞建設,上世紀80年代以來,湖周邊大規模開發,曬湖元氣大傷,不過「還活到在」。
市民李師傅在曬湖邊居住了近30年,他記得剛到曬湖邊時,湖面還有近800畝。以1982年左右梅苑小區興建為標志,曬湖周圍開始陸續興建小區,大規模開發商業樓盤,居民也大量增加,垃圾不斷填入湖中,曬湖越變越「瘦小」。
2005年,武漢市出台《中心城區湖泊保護規劃》,公布的曬湖面積已劇減至約190畝,到了今年,曬湖成為一個約100畝的臭水塘。「天氣越熱越臭。「湖邊一名居民感嘆,「這哪裡還有湖的樣子?」
與曬湖同樣陷入險境的還有漢口的竹葉海,這個以「海」命名的湖泊,也曾經有著像海一樣的寬闊水域。
竹葉海位於硚口西北部,原是一個主體湖泊200多畝的原生態湖泊,歷史上的竹葉海由幾個大的湖面組成,「一眼望不邊」是當地老人們對於這個湖泊的記憶。而如今,問起竹葉海,人們會指路說:「你說的是竹葉海公園裡面的那個小塘吧?」
「救救竹葉海!」這曾是硚口區數十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名呼救。震聾發聵的呼聲猶在耳邊,而那片美麗的藍色卻已淡出人們的視野。
多原因導致武漢湖泊被蠶食 非法填埋處罰太低
「是什麼原因,讓數千年孕育的湖泊資源,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遭到嚴重毀壞,近百湖泊甚至遭滅頂之災?」面對武漢湖泊的今日現狀,人們這樣詰問。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及專家學者高度重視,不斷探尋個中原因,並研究相應對策。
連日來,記者采訪了湖泊保護的相關部門負責人、民間護湖人士及多位專家學者。他們認為,江城湖泊被「蠶食」是個漸進的過程,有填湖造地等特殊歷史原因,又有因城市發展「犧牲」水域的無奈之舉,更有甚者則是因利益驅動而非法填湖。
歷史之殤:填湖造地和圍湖養魚
眾所周知,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是導致湖泊面積縮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對武漢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這一因素幾可忽略。「武漢市近幾十年來沒有一個湖泊是因為自然原因消失的。」武漢市水務局湖泊保護處副處長周承甫稱。
客觀地說,武漢湖泊的大面積縮小和消亡,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武漢市水務局的統計數據表明,武漢市縮減的湖泊面積有六成是由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圍湖養魚造成的,武漢市的各大湖泊幾乎均受波及。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張毅副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特別是面積較大的湖泊,在這一階段面積劇減,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轉化為人工精養魚池,如東西湖、楊汊湖等;有的則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東湖等。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金伯欣教授是我國湖泊與水資源環境研究領域的權威,曾對湖泊墾殖作過專題研究,他介紹,武漢填湖造地、圍湖養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5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人口增長,糧食問題成為我國當時最大的問題之一,而當時由於生產技術落後,單位畝產不高。為獲得更多的糧食,全國掀起一股「以糧為綱」的運動,大面積的湖區和濕地被填占,變成了田地。應該說這一階段是在政府主導下的圍湖造田。
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至上世紀90年代,則是順應改革開放,增加經濟效益的需要,群眾自發性的圍湖養殖,發展水產。加之武漢人口激增,工業經濟加速發展,水質污染與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武漢三鎮當時幾個大的郊區湖泊均大面積遭到墾殖,東湖在這一階段亦有大面積的縮減。
來自武漢市水務局的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武漢湖泊的面積達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紀80年代,湖泊面積已縮減為874平方公里,。僅1972年一次填占青菱湖,便使其面積減少240多畝。
發展之殤:湖面不斷長出的街市
金伯欣教授說,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般意義上的圍湖造田、圍湖養殖逐步停止,但卻掀起了市政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熱潮,濱湖地區成為房地產開發的「熱土」,加上發展旅遊,濱湖地區水域一塊一塊地被蠶食、侵佔。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盧新海教授和曾忠平博士通過研究分析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各類用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因城市建設需要,一些城市湖泊水域經政府審批同意轉化為了城市建設用地,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設施和公園配套設施等,如漢口青年大道佔用後襄河、長江二橋佔用四美塘的部分水面、西湖變電站佔用西湖、「五湖」公園建設填用部分水面等。另一方面是因商業利益驅動,一些開發商鑽相關政策法規的漏洞侵佔城市湖泊水域進行開發,導致原來完整的城市水系、廣闊的湖泊水面大量萎縮。
7. 武漢為了湖泊做了哪些貢獻
1、武漢湖泊整治邁出第一步三大湖泊「退養還湖」
與南湖類似,墨水湖和龍陽湖也將在退養還湖之後,啟動清淤和水體修復工作。
2、成立武漢市「愛我百湖」志願者組織
成立於2010年,由武漢市水務局、武漢市環保局、武漢市團委、《長江日報》共同發起,主要開展武漢市湖泊保護志願者活動。2010年至今,「愛我百湖」志願者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志願者團隊由高校大學生、環保志願者、社會志願者和專業的水資源專家構成。廣大的「愛我百湖」志願者為湖泊保護做了大量的志願服務,有力促進了湖泊保護工作,
3、武漢市公開徵集166個湖泊民間湖長
4、武漢在湖泊保護方面也做了諸多努力,出台《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實施「一湖一景」、「清水入湖」、「大東湖水網」等治湖工程.但是,一方面在花巨資治湖,一方面湖泊卻在繼續遭到侵蝕與破壞.
而在今天,人們為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而欣喜的同時,也為湖泊保護的嚴峻現實而憂心.來自武漢市水務局的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武漢市的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等於1500畝,合343350畝——編者注).近10年,武漢中心城區湖泊面積由原來的9萬余畝縮減為8
萬余畝,凈減少面積數千餘畝.
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般意義上的圍湖造田、圍湖養殖逐步停止,但卻掀起了市政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熱潮,濱湖地區成為房地產開發的「熱土」,加上發展旅遊,濱湖地區水域一塊一塊地被蠶食、侵佔.
8. 遵義市董公寺鎮建國村有個非法倒土場非法毀壞大量良田和樹林還危害十幾口人的生命安全找相關部門無人管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一年之計在於春的一天早晨。
9. 武漢現在有什麼湖
濱江濱湖的武漢,素有「百湖之市」美稱。武漢現在究竟有多少湖泊,市水務局公布准確數字:147個。 統計范圍為中心城區列入湖泊保護名錄的全部湖泊、遠城區水面面積大於0.1平方公里的湖泊。其中主城區湖泊38個,遠城區湖泊109個,其中跨區湖泊6個。各區湖泊數量最多的是蔡甸,擁有湖泊40個,黃陂以21個湖泊位居第二。其他各區湖泊數量分別是,江岸1個,江漢7個,橋口2個,漢陽7個、武昌4個、洪山17個、東西湖20個、漢南8個、江夏16個和新洲10個。
主城區湖泊名錄
江岸區:塔子湖
江漢區:西湖、北湖、鯇子湖、機器盪子、菱角湖、後襄湖、小南湖
橋口區:張畢湖、竹葉海
漢陽區:月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蓮花湖、墨水湖、龍陽湖、三角湖(跨蔡甸區)
武昌區:紫陽湖、四美塘、水果湖、內沙湖
洪山區:南湖、外沙湖、曬湖、野芷湖、楊春湖、嚴西湖、嚴東湖、湯遜湖(跨江夏區)、野湖、王家湖、竹子湖、青潭湖、青菱湖、北湖、車墩湖、五加湖、黃家湖(跨江夏區)對我有幫助
41回答時間:2006-4-19 12:52 | 我來評論 | 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