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耗材問題 > 樹脂促進劑和固化劑燃燒

樹脂促進劑和固化劑燃燒

發布時間:2021-01-11 17:16:12

Ⅰ 不飽和樹脂的促進劑和固化劑

不是的。這里指的是可用於不飽和樹脂的促進劑,固化劑,而不是促進劑和固化劑還分不飽和和飽和。不飽和樹脂選用的固化劑一般是mekp(過氧化甲乙酮含氧量為9%)。

Ⅱ 樹脂和固化劑還有促進劑的反應,怎麼確定比例

如果用過氧化甲乙酮固化樹脂,比例
100:(1-4%):(0.5-2%)
樹脂:固化劑:促進劑
重量比
固化劑不要超過4%,不低於1%

Ⅲ 191#不飽和樹脂加入促進劑和固化劑後,它的固化原理是什麼

不飽和樹脂的固化原理就是在促進劑與固化劑作用的條件下,分子中的不飽和雙鍵發生交聯反應,從而形成完整的網狀膜

Ⅳ 樹脂和固化劑還有促進劑的反應,怎麼確定比例

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固化劑添加比例一般不超過樹脂重量的4%(1%~4%之間),版促進劑一般為固化劑質量的權50%,在生產過程中會根據實際情況對樹脂的凝膠時間進行調整,也就是調整固化劑和促進劑的比例,來改變樹脂的凝膠時間。

Ⅳ 環氧樹脂固化劑促進劑的問題

不能,因為促進劑說白了就是催化劑,是起到促進作用,促進劑本身並不能完全代替固化劑,打個比方,就像菜裡面的鹽不能代替菜一樣,如果固化劑量不夠,會導致固化不充分,產品性能下降很多。部分促進劑如咪唑類,本身也能固化環氧樹脂,但用量就很不一樣了,所以不能因為加了促進劑就減少固化劑。

Ⅵ 促進劑、固化劑、和樹脂如何儲存

陰涼,通風,密封。

Ⅶ 901樹脂促進劑和固化劑的比例是多少

促進劑1-2%,固化劑2%-4%,樹脂重量的百分比,根據環境溫度和操作時間來調整比例。

Ⅷ 不飽和樹脂與固化劑和促進劑的使用比例

固化劑、促進劑是相對於樹脂用量而定的。固化劑和促進劑只與樹脂內發生化學反應,而不會與石容粉、鋁粉發生化學反應。
一般配比為:樹脂:促進劑:固化劑=100:3:3,其填充料可控制在120份以下。固化劑和促進劑之前間沒有比例。促進劑過多,固化時間縮短,成品性脆,嚴重的會炸裂。固化劑的加入量和樹脂固化的時間成反比。操作時注意促進劑和固化劑不可直接混在一起用,以免發生激烈的化學反應。存放時也不可放在一起。
增加促進劑的用量,可明顯的加快固化速度; 增加固化劑的比例,也可以縮短固化時間。
以上配方,固化時間在3分鍾左右,固化時間受溫度影響。
加入鋁粉和鈣粉對樹脂、促進劑和固化劑的影響可忽略不計。
人造大理石在成型過程中要控制好產品固人時間,固化時間短,產品性脆,影響產品性能。
樹脂類人造大理石產生過程中會產生成品收縮,收縮率在7%以下。
人造大理石的成型方式有:1.注塑模塑法;; 2.壓機(壓縮)成型法; 3.注射成型法; 4.澆鑄成法和手糊成型法。

Ⅸ 樹脂與固化劑和促進劑的比例很難控制!!

樹脂產品固化時,促進劑、固化劑、氣溫等因素都是影響固化快慢的關鍵因素。版你如果使用的是不飽和樹脂,樹權脂:石粉:促進劑:固化劑=100:120:3:3的比例進行配比。氣溫低時可適當增加促進劑的比例。操作時促進劑和固化劑的用量要精確,過多過少就會出現你說的狀況。特別是模型小的時候,比例更應該嚴格控制好,可以使用一次性注射針筒抽取促進劑和固化劑。操作時注意促進劑和固化劑不可混在一起用,以免發生激烈的化學反應。祝你成功。

Ⅹ 191樹脂膠和固化劑,促進劑的比例是怎樣的

下午好,時間無法確定因為191屬於熱固性不飽和聚酯,理論上副反應的放熱版量越大其交聯速率權越快的。通常穩定配方中都是1%的環烷酸鈷和2%的MEKP(過氧化甲乙酮)做固化劑,低溫條件下生產可以再提高1-2個點的固化劑作為補強請酌情參考。如果固化劑不是MEKP而是BPO或者TBPB那反應速率會比較慢可以再多加一點,工件不大建議提升周圍環境溫度來輔助,冬天氣溫低時作為稀釋溶劑的鄰苯二甲酸酯黏度會增大導致鈷鹽難以順利分散也是降低固化進程的一個缺點。

閱讀全文

與樹脂促進劑和固化劑燃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染廢水中cod排放量是多少 瀏覽:245
冷干機的濾芯如何拆下來 瀏覽:552
海爾凈水器出水管介面怎麼拆 瀏覽:13
河北水垢漏斗 瀏覽:689
白雲區農村ppp污水項目 瀏覽:498
安吉爾水壺濾芯怎麼拆 瀏覽:318
電廠化學廢水調整及注意事項 瀏覽:892
什麼叫納米微晶技術凈化器 瀏覽:43
百佳境界凈水器如何 瀏覽:695
甲醇蒸餾塔再沸器的原理 瀏覽:268
ro膜氯化 瀏覽:984
潔廁靈能除垢 瀏覽:459
油煙機凈化器的價格多少錢一台 瀏覽:334
凈化器電源怎麼測量 瀏覽:332
wq污水提升泵 瀏覽:415
污水處理50戶需多少立方池 瀏覽:656
樹脂是不是ab膠 瀏覽:694
減壓蒸餾怎麼拆 瀏覽:544
飲水機為什麼加熱一會就保溫 瀏覽:287
電解法處理污水基於什麼原理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