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蚊子是怎麼活這么久的
恐龍滅絕的原因
中生代既是恐龍的時代,也是昆蟲的時代,蚊子和虻等吸血昆蟲就產生於那個時候,並在白堊紀末盛行。那時,氣溫暖和,四季不分,到處是沼澤,為蚊子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場所。天空到處彌漫著這些吸血的小昆蟲。最初的蚊子喙較短,不適於刺吸,但是,到了白堊紀末和老第三紀,蚊子中的有些種類,如在德國發現的爪蚊和我國遼寧撫順、熱河發現的蠓蚊(琥珀化石)則進化出了較長的喙,非常適宜於刺吸,它們能夠刺吸動物的血液。事實上,在蠓蚊出現的那個時候,現在的一些吸血蚊也大都產生了。恐龍由於身軀龐大,皮膚裸露,時時刻刻都受到這些「小吸血鬼」的驚擾而束手無策。不僅如此,更為嚴重地是蚊子還能在恐龍中傳播多種疾病,如瘧疾、淋巴絲蟲病、黃熱病、登革熱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等,這些疾病對於根本不能進行醫療自救的恐龍來說,都是致命的。只要其中1-2種疾病流行,就會導致恐龍的滅絕。
在白堊紀結束前的800萬年,恐龍家族還十分興旺的時候,由於某種原因,產生了某些病毒,如瘧原蟲(引起瘧疾)和各種淋巴絲蟲等等,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通過突然盛行的蚊子的傳播,就在恐龍家族中流行開來。開始,病毒引起的疾病只在小范圍內流行,當此小范圍內的恐龍全部死亡後,病毒失去了寄生的場所,也隨之消失了。恐龍死亡了,自然它們在死之前生的蛋就不能孵化;另外,有些蚊子對恐龍蛋也情有獨鍾,所以那些被蚊子叮咬了的恐龍蛋也不能孵化。這就是為什麼在恐龍大量死亡的同時,大量的恐龍蛋不能孵化的原因。然而,這些病毒並非真正地消失了,而是隱藏在蚊子的體內,一段時間後,這些帶有病毒的蚊子遷移到其他有恐龍的地方叮咬那裡的恐龍,又使流行疾病死灰復燃,從而導致另一處的恐龍死亡。經過數百萬年的如此反復,帶病毒的蚊子便越來越多,疾病流行的范圍也越來越廣,結果導致恐龍大量死亡,使地球上恐龍的總數量大大下降,至白堊紀末終於使恐龍全部滅絕。
由於小型爬行動物中的龜、蛇和蜥蜴等,有的喜歡穴住,有的是兩棲動物,所以它們能夠躲避蚊子等昆蟲的驚擾。而鳥類有厚厚的羽毛護身,哺乳動物則不僅有一層毛皮護身,而且還有一條專門用來驅趕昆蟲的尾巴,所以,鳥類和哺乳動物也能躲過蚊子帶來的劫難。
三、證據
在我國,許多人都知道鱉被蚊叮吸後就會死亡。為此,筆者進行了如下實驗驗證:
在兩個大塑料桶里各放一些小石頭並加入少許水(約1厘米深),然後在兩只桶中各放進10隻成體甲魚,其中一隻桶用紗布蓋上以防蚊子進入,另一隻桶則敞開,蚊子可以自由出入。將兩只桶置於蚊子較多的室外72小時。結果發現,用紗布蓋著的桶里的甲魚一隻未死,而敞開的桶里的甲魚死了9隻。這說明蚊子確實是甲魚的天敵。
類似的事也經常發生在鱷魚身上。澳大利亞有許多淡水鱷魚,在旱季到來的時候,它們生活的水凼常常會干沽,因此,鱷魚不得不經常越過旱地去尋找新的水凼。這些鱷魚越過旱地時最危險的敵人就是蚊子。只要鱷魚一停下來休息,蚊子就會蜂擁而至,密密麻麻地叮在鱷魚身上,有的蚊子則專叮鱷魚的眼睛,許多鱷魚就此癱瘓或失明而死亡。
一般認為,恐龍與現代的爬行動物龜鱉、鱷魚等具有相似或相近的習性及生理特性。既然蚊子是鱷魚和鱉等爬行動物的天敵,那麼蚊子也應該是恐龍的天敵。
另外,通過研究恐龍蛋化石發現,恐龍臨近滅絕前的蛋殼都不正常,要麼過厚,要麼過薄。我們知道,家禽在下蛋時,如果偶然遇到外界的刺激,有時蛋會縮回去,停在輸卵管內繼續發育,有時蛋會提前排出來,於是導致蛋殼或厚或薄。那麼,白堊紀末的恐龍下蛋時到底受到了什麼刺激呢?我們認為,刺激就來自蚊子的叮咬。可以設想,當恐龍處在一種半休眠狀態下蛋時,有數不清的蚊子突然飛落到其身上叮咬,恐龍一定會被驚醒,從而終止或提前排蛋,由是便導致蛋殼的厚薄不均。
http://www.kl-fco.com/view.asp?id=1446
上面的網頁可以給你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