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將澱粉KI混合溶液裝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蒸餾水的燒杯中一段時間後,某學生取燒杯中液體滴加幾滴試劑,
AD
半透膜可以讓離子通過,澱粉之類的大分子是不能通過的。所以半透膜破損專就是說明液體屬中含有澱粉了。
P.S.
滴氯水澱粉試液顯藍色,是指滴氯水,澱粉試液閑藍色。還是指滴氯水澱粉試液,燒杯液體顯藍色?
第一種理解就要選D,第二種理解不選D。
B說明I-被氧化。
C只是I-離子透出,不能說明已經破損。
Ⅱ 高中化學實驗 除去蛋白質中的硫酸氨溶液所選試劑用半透膜,分離方法用滲析,為什麼不用鹽析
用鹽析蛋白質發生沉澱,過濾,蛋白質表面仍然有電解質,還是要用滲析除去。因此用滲析更好
Ⅲ 右圖中,U型管R端裝有蛋清溶液,S端內為清水,並被一半透膜隔開,向S加入雙縮脲試劑,預計一段時間後
BS端成藍色,液面低於R端
Ⅳ NaCl溶液中混有Na2SO4、CaCl2溶液和澱粉膠體,選擇適當的試劑和方法從中提純出NaCl晶體.相應的實驗過程
膠體不能透過半透膜,操作①為滲析,除去Na2SO4、CaCl2,可分別加入BaCl2、Na2CO3,除去粗鹽中含有的Ca2+、SO42-可溶性雜質的方法:加入過量BaCl2,去除硫酸根離子;再加入過量Na2CO3(去除鈣離子),則試劑①為BaCl2,操作②為過濾,沉澱A為硫酸鋇,試劑②為Na2CO3,操作③為過濾,沉澱B為碳酸鈣和碳酸鋇,試劑③為鹽酸,加入鹽酸可除去過量的Na2CO3,最後蒸發結晶可得到NaCl晶體,
(1)由以上分析可知試劑①為BaCl2,試劑③為HCl,故答案為:BaCl2;HCl;
(2)判斷試劑①已過量的方法是靜置,向上層清液中滴加少量氯化鋇溶液,沒有白色沉澱產生,說明氯化鋇溶液已過量,
故答案為:靜置,向上層清液中滴加少量氯化鋇溶液,沒有白色沉澱產生,說明氯化鋇溶液已過量;
(3)試劑②為Na2CO3,加入試劑②的作用是除去溶液中鈣離子和過量的鋇離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aCl2+Na2CO3=2NaCl+BaCO3↓、CaCl2+Na2CO3=2NaCl+CaCO3↓,
故答案為:BaCl2+Na2CO3=2NaCl+BaCO3↓、CaCl2+Na2CO3=2NaCl+CaCO3↓;
(4)膠體粒子和濁液粒子半徑比較大,不能透過半透膜,而溶質粒子可通過半透膜,
檢驗澱粉,可取半透膜外液體,加入少量碘水,液體沒有變成藍色,證明澱粉不能透過半透膜,檢驗SO42-,可另取半透膜外液體,加入足量稀鹽酸和少量1mol/L BaCl2溶液,產生不溶於鹽酸的白色沉澱,證明SO42-能夠透過半透膜.
故答案為:不能;能;
編號 | 實驗操作 | 預期現象和結論 |
① | 取半透膜外液體,加入少量碘水 | 液體沒有變成藍色,證明澱粉不能透過半透膜 |
② | 另取半透膜外液體,加入足量稀鹽酸和少量1mol/LBaCl2溶液 | 產生不溶於鹽酸的白色沉澱,證明SO42-能夠透過半透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