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許多大師用的馬蒂樹脂膏到底有什麼好有膏狀媒介後,是代替了調色油還是用作後期做輔助呢。
那個什麼黑油的不用自己做吧,直接買代替品
我找了一下,你可以借鑒
達瑪樹脂在國版內權化學試劑商店出售時的名稱又叫旦馬膠,英文名為Gel Damar,是一種從東南亞森林中龍腦香料樹上導流出來的樹脂。較好的達瑪樹脂是淺淺的稻草色,除去個別雜質外,內部是清澈的,呈半透明狀。劣質的產品為很深的黃色,像松香一樣。兩者差異極大,後者基本上不能用作上光材料,優質的達瑪樹脂來自馬尼拉、新加坡和巴達維亞等地。
達瑪樹脂可溶於松節油,但不溶於溶劑汽油。達瑪樹脂溶液乾燥後的薄膜有較好的光澤和一定的韌性,也不容易變黃和開裂。1 : 3的達瑪樹脂和松節油溶液是最好的油畫上光油之一。2 %的達瑪樹脂松節油溶液則是理想的粉畫和素描定畫液。達瑪樹脂也可以以1:2的比例溶解於松節油,製成達瑪油來配製各種媒介劑,如蛋彩坦培拉乳液和蠟畫顏料的成分等。
瑪蒂樹脂的別名是乳香膠,英文Mastic,也是油畫用的主要天然樹脂之一。但瑪蒂樹脂與中葯乳香不是同一材料,兩者的性能、用途都不一樣。繪畫用的瑪蒂樹脂採集自地中海沿岸的黃連木屬的樹上,成品呈淡黃色或淡琥珀色,形狀如水滴,故又稱淚珠瑪蒂脂。瑪蒂樹脂的價格要高出達瑪樹脂許多。
『貳』 乙二胺添加什麼變成黑色膏狀固化劑
晚上好,如果說的是環氧樹脂固化劑配方,乙二胺通過添加少量苯酚和液體酚醛樹脂可以形成紅褐色的T31,不過能如謹使環氧單體發生聚合仍然只有脂肪胺和芳香胺在起作用,希望乙二胺變黑在裡面填充分散上活性炭或者硫化銅即可分別制備成電子元件黑色絕緣灌封膠高羨和導電膠固化劑,下圖是常見的T31外戚橡拍觀。
『叄』 如何將丙烯酸樹脂乳液增稠至膏狀
添加白炭黑試試。水性丙烯酸樹脂乳液主要還是以甲基丙烯酸單體和苯乙烯系列單體共回聚而成的,乳液固含量目答前從35%-55%不等,根據客戶需求來定。。用非離子聚胺脂增稠劑試試。做不了。 乳液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製成品。 樹脂相當於前者的原料,還沒有進行加工處理,直接您是用不了的,自己也沒有能力進行處理,需要有專門的設備...。丙烯酸乳液的主要成分是丙烯酸樹脂,但是還包括水,表面活性劑等。丙烯酸乳液在鹼性PH=8.5-9.0加鹼溶脹增稠劑可以增稠。丙烯酸樹脂乳液生產時乳液聚合,在生產時需要滴加單體或者滴加單體的預乳化液,不能將單體一次性加入反應釜中,如果一次性加入就會造成大量的反應放熱,反應溫度不能控制...。加 我 我 告 訴 你。這個問題還比較多啊!哈哈 1.水乳性高彈性丙烯酸樹脂這在市場上還是有的,價格貴點而已; 2水乳性 跟 高彈性 是兩種特性么? 高分子材料與...。不好意思。 我暫時只知道這些。 1.3 增稠劑所起的作用 1.3.1 增稠作用 可以增加飲品黏滑感,使飲品無黏感和僵硬感 1.3.2 穩定作用 防止產品分...
『肆』 傢具修漆用的修色油膏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修復傢具用的油膏是膩子材料做的。不是油漆,和油漆本質不同。
膩子:
又稱不飽和聚酯樹脂膩子,英文名:Poly-Putty
Base,
是發展較快的一種新型嵌填材料,能很好地附著在物體表面,並在乾燥過程中不產生裂紋。
膩子是一種高分子材料,由主體灰(基灰)和固化劑兩部分組成,主體灰的成分多是不飽和聚酯樹脂和填料,固化劑的成分一般是引發劑和增塑劑,起到引發聚合,增強性能的作用。
不飽和聚酯樹脂是主體,在引發以後發生聚合,快速成型固化,改笑啟粘附在物體表面,填料里往往還加入苯乙烯等稀釋劑和其他改性材料,提高整體的性能。這種能夠在物質表面粘附並快速成型的性質,升輪特別適合表面塗料類的應用,比方汽車、輪船、家核如具等行業。
『伍』 做膏葯的樹脂
做膏葯常用萜烯樹脂和松香做粘合劑。橡皮膏葯就是以其做主要增粘原料。
有幫助請採納。
『陸』 制樹脂膏葯用的是那種樹脂
該膏基由熱熔彈性體樹脂為主骨架,與交聯劑螯合而成,其中還配以補強劑、增粘劑等
『柒』 膏葯基質的做法
膏葯是外用膏劑(包括軟膏劑、膏葯、橡皮膏)的一種,古代歸屬於「薄貼」。系以食用植物油與黃丹或鉛粉等經高溫煉製成的鉛硬膏為基質,並含有葯物或中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劑。膏葯作為中國制劑中的一種傳統劑型,早在晉代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已有油、丹熬煉而成「膏」的記載。《劉涓子鬼遺方》中亦有多種「薄貼」的記載。「薄」指軟膏,「貼」指膏葯。唐、宋以來對膏葯的應用更加廣泛,清代吳師機所著《理瀹駢文》為膏葯在應用方面的專著,對膏葯的方葯、應用,尤其在制備工藝上均進行了較完整的總結,並有進一步發展提高,其「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葯亦即內治之葯,所異者法耳」的新觀點,頗為眾人所信賴,並後世醫家所推崇。膏葯常應用於消腫、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過外貼,還能起到內治作用,如驅風寒、和氣血、消痰痞、通經活絡、法風濕、治跌打損傷等。《理瀹駢文》上論及膏葯的作用時,有「截」、「拔」之說,謂:「凡病所集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之外,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
膏葯的種類有多種,以油與黃丹為基質的為黑膏葯;以油與宮粉為基質的為白膏葯;以橡膠為主要基質的為橡皮膏;以松香等為基質的為松香膏葯。最常用的是黑膏葯。
對膏葯的質量要求如下:
1.老嫩應適宜,貼於皮膚上要有適宜的粘性及不移動位置。
2.外觀應油潤細膩,對皮膚應無刺激性。
3.同種膏葯的攤塗量應一致,其重量差異限度不超過±5%(指除去裱背材料的純膏葯重量)。
4.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內不變質,不失去粘性。
煉制膏葯,需有麻油浸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葯枯過濾→葯油滴水成珠→下黃丹→加香葯或貴重葯或膠體性葯物→去火毒→塗布冷卻→烘化貼用等程序。
下面以黑膏葯的熬制進行介紹:
第一步 炸葯
先將油料加熱,倒入葯料,文火再炸,並不斷攪動,使葯物受熱均勻,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為止(如變黃,炸焦黃,炸枯黑等)。去渣濾凈,即為膏油。
注意:1.有時未炸前,往往需將葯料在油內浸泡一定時間,經驗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說。2.葯料倒入前須酌予碎斷,太粗則不易炸出葯內有效成分,太細則易於沉積鍋底,不易濾凈。3.入葯順序依葯料性質不同,一般有先炸、後炸之分。肉質葯及鮮葯宜先炸,如甲魚、鮮莧菜之類;質地堅實的葯物也應先炸,如介殼、樹根之類。而質地疏鬆或形體細小的葯物,宜待先炸葯物已枯黃時在下鍋,如花葉和種子類。
第二步 炒丹
把黃丹放在干凈的鐵鍋或銅鍋內,文火炒至丹中水氣盡,鬆散為度。急住火,需用鏟子不斷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氣膏葯則嫩,丹炒過頭膏葯則老。黃丹炒制過程中會變成深紅色,勿慌,取出冷涼,自會恢復原色。
第三步 煉油
葯油可選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則把不放鹼的香油放入干凈的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一時則氣體會向鍋周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為煉油已成。
注意:1.香油即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習慣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摻鹼,不但溢鍋,而且膏葯不粘。2.煉油之火不易過猛,如已著火,用鐵鍋蓋將火壓滅。葯油將煉成時,撩油速度要快,但應避免觸及鍋底,以防著火。
第四步 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鉛丹195克計算,並注意季節(夏季鉛丹可用至240克,冬季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為宜)。經驗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兩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離火下丹兩種情況。前者繼續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緩緩放入沸油內,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斷順時針攪拌,油會上溢氣泡,冒出濃煙,待煙氣稍盡,則急用竹筷點油滴到涼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干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急住火,或把鍋抬離火爐,繼續攪拌候其涼。離火下丹即將煉好的葯油離開火爐後方下丹。
注意:1.萬萬不可用鐵器攪拌,此時鐵器與鍋底相碰,一鍋膏葯起火而毀。2.一般多採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離火下丹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葯不癢。3.下丹時應一人攪拌,一人下丹,利於操作。4.鍋內油量不能超過鍋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則易溢出。5.此節是熬制膏葯的關鍵,必須掌握好葯油離火的時刻,以保證成膏的質量。常用以下標准來判斷煉油程度:①油煙:始為淡青色,漸轉濃黑,進為白色濃煙,撩油時煙更明顯,以看到白色濃煙為准;②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附近,待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許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為准。6.「膏葯黑之功在於熬,亮之功在於攪。」下丹時撒布要勻,並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拌,以防沉聚。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鍋,且膏葯質地不勻;太慢時,則離火下丹的葯油溫度下降,影響效果。8.如下丹時著火,應熄滅後再下,否則易引起爆炸。9.膏葯應老、嫩適宜。如偏老,即兌入較嫩的膏葯油;偏嫩,則再加熱。一般宜嫩些,因攤膏時仍需加熱。
第五步 去火毒
膏成後,用冷水噴灑於膏葯鍋內,即有黑煙冒出,然後將膏葯擰成小坨,浸於冷水中3~10日,每日換水1~2次。亦有成膏後直接「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 加細葯
將方中的貴重細葯,如冰片、麝香等研細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葯內攪拌。
注意:熱油加涼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點點加入葯面,急攪拌則無事,不然一鍋膏葯溢出而廢。
第七步 攤膏葯
急把尚未冷涼的膏葯,用竹筷團起,隨紙布大小,以竹筷點紙布之中心作順時針攤一周,則為膏葯已成。
注意: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溫的稀麵糊中,趁熱混和揉均,搭與高處曬干,此為漿布已成。膏葯則不滲、不癢,貼七天無事。2.攤膏時,塗的面積一般圓形的占膏葯褙的1/3,長方形的約佔2/5。用於治表的膏葯,宜塗薄些;治里的膏葯,宜塗厚些。勤換的膏葯宜薄,久貼的膏葯宜厚。
第八步 貼膏葯
先將膏葯放熱水壺或酒精燈、蠟燭等物微火上加熱烤軟熔化,使溫度適宜,即可攤貼。
注意:1.貼前先將患處用溫水擦凈,或用生薑切片檫洗皮膚,或患部用酒精消毒,待皮膚乾燥後再貼。皮膚有汗或有水汽時不能貼,因這樣貼不緊。若氣候寒冷粘貼不緊,可在膏葯貼上後再熱敷一下。2.按時換膏葯,防止膏中鉛化物對皮膚的刺激。3.貼膏葯後過敏,局部發癢較甚或發生水泡、潰爛時當取下,用酒精消毒或搽龍膽紫葯水,待不癢和傷口癒合後再貼。或採用貼前膏葯上撒點薄荷冰等預防措施。重者禁用。4.不可將膏葯在煤爐上烘烤帖敷,因為煤爐燃燒時產生的致癌物質及有害氣體會被膏葯基質及水分所吸收,並經皮膚滲入人體,危害健康。5.皮膚表面有外傷或有糜爛感染,局部有破損者,不宜將膏葯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6.凡是含有麝香、乳沒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葯,孕婦均應慎用。尤其孕婦的腰、腹部(特別是下腹部氣海、關元穴處)、肚臍以及下肢三陰交等穴位處,不能貼敷,以防發生流產等意外。7.一般一張膏葯的葯效可維持1~2天,黑膏葯的葯效較長,一般可連續貼用1周以上再揭下,所以不宜換得過勤或過少。8.膏葯撕揭時注意動作輕柔,防止撕裂皮膚。對粘在皮膚上的部分葯膏,可用紗布蘸汽油擦凈,然後再用酒精消毒。
『捌』 樹脂石膏
〔制備方法〕先將樹脂與氯化銨混合,再將石膏在不使氣泡混入的情況下與之混合均勻即可使用。
它的室溫固化時間為15~30分鍾,3~4天可達到實用強度,壓縮強度是純石膏的7倍,可達到7MPa左右。
『玖』 最好的膏葯基質配方
家傳膏葯到我已經是 3 代了,療效自然不錯,,在父輩百年的經營與反復提鉛滾高下,葯方幾近
完美。但所用的的基質顯然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社會。
夏天容易滑脫,過敏率高。幾乎所有傳統膏葯的優缺點都有。
後來為了更好的使祖輩的東西發揚光大,
不至於在我的手中敗落 。
我就從松香膏,樹脂膏,蜂蜜膏,白膏葯,蘆激稿紅膏葯。軟膏。橡膠膏。-----------幾乎所有的劑
型都用過一段時間,松香膏固定性差,容易滑脫,樹脂膏,就是所謂的巴布膏,含葯量少,
黏性不好掌握,蜂蜜膏含葯量很大,但沒有粘性,
後來乾脆試著搞不同基質的雜交試驗。
利用松香的廉價粘性好,樹脂的成型性優良。凡士林的油性,呵呵,終於搞定了,只是可惜
了那近百張的試驗品呀,哈哈哈。
第一說黏性,沒有 3--5 分鍾你是揭不下來的,十分適合活動量大的膝關節,第二。。 含葯
量一比一。就是和基質是等量的,厲害吧,第三。。。製作超簡單,可以一次製作大量的葯粉,
水煎的濃縮液混合精細的粉,曬干啦,可以方便的保存,隨便熬點基質加上葯粉,就成了。
鄙人感覺現在我的膏葯比陪孝市面上的東西都要好。
肯定會說的呀,而且會很快上製作的圖片,不過因為上一次製作了數百張,還沒有買完,改
天從基質配方,到製作細節統統交待,:lol
pm---2c100 克樹脂。100 克。松香 50 克[調節粘性],蜂蠟 20 克[調節軟硬],氧化鋅 30 克,
蓖麻油或者香油 15 毫升[調節粘性],距異丁烯醫用級別,中分量,20 克。羊毛脂 6 克,醫
用甘油 5 毫升,吐溫—80 用 5 毫升,粵桂丹同 3 毫升,葯粉。60-----160 克。
製作工藝如下
依照上述先後順序,依次加熱溶化。可以多做幾千克,備用。製作的時候,再加上適當的葯
粉,粘性小加松香,過硬加蜂蠟。要想發熱就加辣椒浸膏 今天就先說道這里
頸椎病:鹿角霜、細辛、桂枝、白芷、秦艽、各 25 克,羌活、葛根、川芎各 45 克,柴胡、
防風、全蠍、良姜、各 20 克,蔓荊子 30 克,透骨草 10 克。貼於大椎穴,
腰部的我主要採用家傳的葯方,但現在松香是用白膠香來替代,成本雖然增加了,但療效大
幅增強,過敏率卻低了許多。
去化工市場就可以買到這些東西的,記住要醫用級別的喲
關於具體幾種基質的配比量還是要具體聯繫到,是什麼季節用,松香和蜂蠟的量,也是靈活
運用的,不可拘泥。關於辣椒流浸膏,加到所有基質的百分之二就好了。
好多東西不可言傳的,[需要你試著做一兩次就知道了。大家可以少量的作著使用以下,還
是那句話,硬了就加蜂蠟,粘性小就加松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