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RO凈水能過濾細菌么
RO(Reverses Osmosis)即抄反滲透的水---亦即市售純凈水.其原理為在原水一端施加大於滲透壓力,而產生反滲透作用,此時溶解與非溶解無機鹽、重金屬、有機物菌體顆粒等無法透過半透膜,使水分子及較小分子之鹽類滲過半透膜,流向凈水的一邊,簡單來說反滲透的功能原理,就像是一支篩子,水被逼迫過一張像是玻璃紙的薄膜,其中只有極小的有機顆粒(粒子)才能通過。
優點在於沒有細菌、病毒,干凈、衛生,是軟水,口感好,而且是小分子團水,易於被人體吸收。
--------就是說,只要RO凈水後的儲存設備不被污染,是沒有細菌的。
『貳』 反滲透膜能過濾AIDS病毒嗎
理論上是可以的,關鍵要看AIDS的大小,如果在反滲透膜的過濾范圍之內就沒有問版題,反之則不可以。權
Reverse Osmosis Film 反滲透技術原理是在高於溶液滲透壓的作用下,依據其他物質不能透過半透膜 而將這些物質和水分離開來。反滲透膜的膜孔徑非常小,因此能夠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鹽類、膠體、微生物、有機物等。表面微孔的直徑一般在0.5~10nm之間,能截留大於0.0001微米的物質,能有效截留所有溶解鹽份及分子量大於100的有機物,同時允許水分子通過。
正常來說,離子的大小最小,也是最不容易被過濾掉的。其次為富理酸、腐殖酸、蛋白質、酶製品,接下來為病毒,然後是細菌、粘土,最後就是一些藻類、淤泥了。從這里可以參考看出反滲透膜式可以過濾掉AIDS病毒的。
但是凡事沒有絕對性,保險起見,最好通過增加雙波長紫外殺毒,將病毒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為你的試驗的精準性做到最好!
供參考!
『叄』 凈水器有用嗎 能夠過濾掉細菌什麼的嗎
弄得五顏六色的,是誤導你
水中有很多礦物質,也有有害物質,基本上礦物質超過95%,五顏六色的,基本上都是礦物質,對人體有好處。
他這樣做,肯定是向你推純水機,因為純水機出來的水是純水H20,什麼都礦物質都沒有,這種水在國外不會用來飲用的,都是工業用水。現在很多地區的學校都禁止裝純水機。美國也出的研究報告,長飲軟水比硬水得心臟病的機率高10%~15%,越純的水越軟。
過濾細菌現在的科技己經是很簡單的事的,現在很多大城市的路邊,公園都有直飲台就知道了,做不到的事政府敢用嗎?我同事上個星期對他家裡的淥維凈水器檢了一下細菌,還是行的。
『肆』 有個問題不懂,希望大家幫忙解答,謝謝。血液是膠體,膠體不能透過半透膜但可以通過濾紙對吧而在血液透
半透膜透過粒子的尺寸不是固定的,透析用的膜仿造的是人體腸胃的膜,這個尺寸就會濾過血細胞
『伍』 微孔濾膜是什麼
微孔濾膜
微孔濾膜是利用高分子化學材料,致孔添加劑經特殊處理後塗抹在支撐層上製作而成。在膜分離技術應用中,微孔濾膜是應用范圍最廣的一種膜品種,使用簡單、快捷、被廣泛應用於科研、食品檢測、化工、納米技術、能源和環保等眾多領域。微孔濾膜主要由精製硝化棉,加入適量醋酸纖維素、丙酮、正丁醇、乙醇、等製成,親水,具有無毒衛生,是一種多孔性的薄膜過濾材料,孔徑分布比較均勻穿透性的微孔,微孔率高達80‰的絕對孔徑。主要用於水系溶液的過濾,故也稱水系膜。
中文名
微孔濾膜
第一條
概述
第二條
性狀
第三條
分類
快速
導航
應用
簡介
性狀
孔徑比較均,孔隙率高,無介質脫落,質地薄,阻力小,濾速快,吸附極小。
易燃,保存時應注意密封,防潮濕,防火。
分類
微孔濾膜,有親水性和疏水性之分。
微孔濾膜從結構上分析,乃一極薄濾膜,內呈多孔海綿狀之結構。一般常見之孔徑范圍為0.1微米至10微米。時下微孔濾膜之製造者,又按其形態差異,將其分類為:
平板薄紙型濾膜(Flat Sheet Membrane) 、中空纖維型濾膜(Hollow Fiber Membrane) 和管狀型濾膜(Tubular Membrane)。其中,平板薄紙型濾膜又依其結構差異,可再細分為「無支撐物之平板薄紙型濾膜」(Unsupported)與「有支撐之平板薄紙型濾膜」(Supported)兩種。根據兩者製造所需科技的要求,「無支撐物之平板薄紙型濾膜」比「有支撐物之平板薄紙型濾膜」的生產工藝更為精密與復雜。
『陸』 陶氏納濾膜運行中是如何殺菌
陶氏納濾膜運行中是如何殺菌
1、物理方法:
加熱、滲透壓、輻射和過濾
超純水系統氯處理是殺滅水中細菌有效的方法。氯和水反應會生成次氯酸:臭氧、氯、酒精、去垢劑等等
CL2 + H20 = HOCl + H+ + Cl-
低pH值更有利於次氯酸的生成。在pH較高的時候,次氯酸會解離出次氯酸根離子:
HOCl = OCl- + H+
次氯酸具有極強的殺菌作用。它能夠通過穿透細菌的細胞壁從而瓦解細胞。次氯酸根離子的氧化能力是次氯酸的100倍,因此pH過高不利於殺菌(因為次氯酸根會被很快還原,來不及殺滅細菌)。等效的殺菌方法還包括臭氧處理以及紫外光氧化。
2、化學方法:
臭氧、氯、酒精、去垢劑等等。
3、紫外光氧化:
細菌的DNA暴露在紫外輻射之下會被改性。這一過程不可逆。細菌的DNA非常容易被紫外輻射照射到,從而整個細菌都會失活。紫外燈使細菌失活的功率取決於紫外燈的類型和照射時間,同時和水通過紫外燈的駐留時間以及流速相關。
以上就是陶氏納濾膜運行中的殺菌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柒』 生物(6)
實驗一 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注意事項
(1)選材:口腔上皮細胞(白色)、無色的洋蔥表皮細胞(白色),不能用紫色洋蔥表皮細胞或葉肉細胞,防止顏色的干擾。
(2)緩水流沖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細胞被沖走。
(3)幾種試劑在實驗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鹽水):保持口腔上皮細胞正常形態。
②8%鹽酸:a.改變細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體中DNA與蛋白質分開。
③蒸餾水:a.配製染色劑;b.沖洗載玻片。
④甲基綠吡羅紅染液:混合使用且現配現用。
(4)DNA和RNA在細胞核和細胞質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結論中強調「主要」而不能說「只」存在於細胞核或細胞質中。
實驗二 實驗注意事項
(1)還原糖(單糖)鑒定實驗材料要求
①淺色:不能用綠色葉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顏色的干擾。
②還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馬鈴薯(含澱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熱— 還原糖鑒定,且必需水浴加熱,不能用酒精燈直接加熱。若不加熱則無磚紅色沉澱出現。
(3)非還原糖(如蔗糖)+斐林試劑(水浴加熱),現象不是無色而是淺藍色[Cu(OH)2的顏色]。
(4)唯一需要顯微鏡—— 脂肪鑒定,實驗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記准混合後加入—— 斐林試劑,且現配現用;分別加入——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後加B液,且B液不能過量(且A液比B液多)。兩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濃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
(6)若用大豆做材料,必須提前浸泡;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須稀釋,防止其粘在試管壁上不易涮洗;且該實驗應預留部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 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顯微鏡使用的一般程序:
①、取鏡和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輕拿輕放,並略偏左;裝好目鏡和物鏡。
②、對光:扭動轉換器,使鏡頭(低倍鏡)、鏡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線;根據光線強弱,調節反光鏡和遮光器(光圈)
③、放置標本:玻片標本放置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央,用壓片夾固定
④、調焦觀察: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眼睛應當看到物鏡鏡頭與標本之間,以免物鏡與標本相撞);左眼看目鏡內,同時反向緩緩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為止,在稍稍轉動細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移動裝片,在低倍鏡下使需要放大觀察的部分移動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成高倍物鏡;緩緩調節細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調節光圈,使視野亮度適宜。
⑤、善後整理:將顯微鏡外表擦拭乾凈;轉動轉換器,把兩物鏡偏到旁邊,下調鏡筒至最低,送回鏡箱。
3、顯微鏡使用的注意事項:
先低後高:先低倍鏡後高倍鏡;先放低鏡筒,再向上調節(高的只要細L,無粗)
成像規律:上下、左右顛倒(如何移動玻片)變化規律:圖像變大、數量減少、視野變暗
放大倍數:物x目 指的是長度上的放大倍數
高放大倍數的表現:目鏡越短,物鏡越長,物鏡距離玻片越近(目短物長距離近)
污點位置判斷:分別轉動鏡頭、移動裝片,看污點是否隨之而動
實驗四 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1、實驗原理
①葉綠體呈綠色的橢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製片後直接觀察。
②線粒體呈無色棒狀、圓球狀等,用健那綠染成藍綠色後製片觀察。
2、實驗步驟
①觀察葉綠體:製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先低倍鏡後高倍鏡觀察葉綠體
②觀察線粒體:製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健那綠染液染色)→先低倍鏡後高倍鏡觀察觀察線粒體
3、注意問題
①實驗過程中的臨時裝片要始終保持有水狀態。
②要漱凈口腔,防止雜質對觀察物像的干擾。
③用菠菜葉帶葉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葉為海綿組織,葉綠體大而排列疏鬆,便於觀察;帶葉肉是因為表皮細胞不含葉綠體。
④葉綠體在弱光下以橢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於接受較多的光照;在強光下則以側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傷(手腕自己比比就知道了)。
實驗五 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1.滲透系統的組成及條件
(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選擇透過性膜,如細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過濾
膜,如玻璃紙。
(2)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濃度差的實質是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分子
數的差,即物質的量濃度之差,即摩爾濃度而不是質量濃度。
2、注意事項
①若溶質分子能通過半透膜,則先是濃度高的一側液面升高(低濃度到高濃度),隨後另一側液面上升,最後達到滲透平衡。
②上圖中,在達到滲透平衡後,只要存在液面差Δh,則S1溶液的濃度仍大於S2溶液的濃度。
③若S1為10%蔗糖溶液,S2為1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不能透過半透膜),則水分子由漏斗進燒杯使漏斗液面下降。
④水分子的移動方向:雙向移動,但最終結果是單位體積內水分子數多(低濃度)溶液流向單位體積內水分子數少(高濃度)溶液(低 到 高,傾向於消除膜兩側的濃度差)。
實驗六 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1、原理:成熟的植物細胞構成滲透系統,可發生滲透作用。
2、流程
3、質壁分離的原因分析
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內因: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
細胞壁的伸縮性(怪自己細胞壁咯)小於原生質層
表現:液泡由大變小,細胞液顏色由淺變深
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
4、特別提醒
(1)實驗成功的關鍵是實驗材料的選擇,必須選擇有大液泡並有顏色的植物細胞,便於在顯微鏡下觀察。
(2)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中水分子移動是雙向的,結果是雙向水分子運動的差別所導致的現象。
(3)質壁分離後在細胞壁和細胞膜之間充滿的是濃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細胞壁是全透性且有水分子通過原生質層滲出來。
(4)若用50%蔗糖溶液做實驗,能發生質壁分離但不能復原,因為細胞過度失水而死亡。
(5)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實驗會出現自動復原現象,因外界物質會轉移到細胞內而引起細胞液濃度升高。
實驗七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高效性——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注意事項
實驗時必須用新鮮的、剛從活的動物體中取出的肝臟作實驗材料。肝臟如果不新鮮,肝細胞內的過氧化氫酶等有機物就會在腐生細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組織中酶分子的數量減少且活性降低。
2、酶的專一性
3、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1)實驗過程分析
(2)實驗注意事項
①因為過氧化氫酶的反應底物過氧化氫受熱會分解,所以用其做溫度探究的實驗,會對實驗結果帶來干擾。
②因為斐林試劑在使用時需要加熱,這對溫度探究帶來干擾,而使用碘液無需加熱,對實驗無干擾。
4、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思考:為什麼不能用澱粉酶做探究pH的實驗?
答:因為澱粉在酸性條件下會分解,這對於判斷澱粉酶能否使得澱粉水解出現干擾。故不能使用。
實驗八 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脂溶性物質)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機溶劑中,所以可用無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離色素原理:各色素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速度不同,從而分離色素。溶解度大,擴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擴散速度慢。
3、各物質作用:
無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層析液:分離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鈣: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壞。
4、結果:濾紙條從上到下依次是:胡蘿卜素(最窄)、葉黃素、葉綠素a(最寬)、葉綠素b(第2寬)-------{胡黃ab},色素帶的寬窄與色素含量相關。
5、注意事項:
(1)畫濾液細線:均勻,直,細,重復若干次
(2)分離色素: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實驗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6H2O + 6O2 →6CO2 (666)+ 12H2O + 能量(一丙二碳三水)
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總反應)(第二階段分解丙酮酸,第二階段不釋放能量!!!有1與無1相同能量(能量要轉化為ATP活躍的化學能)!!!)
2、檢測:(1)檢測CO2的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2)檢測酒精的產生:橙色的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含銨根和金屬元素),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實驗十 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1、材料:洋蔥根尖(蔥,蒜)
2、步驟:(1)洋蔥根尖的培養
(2)裝片的製作流程:解離→漂洗→染色→製片
3、觀察
(1)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根尖分生區細胞: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
(2)換高倍鏡下觀察:處於分裂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
考點提示:
(1)培養根尖時,為何要經常換水? 答: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麼? 答:應選用舊洋蔥,因為新洋蔥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為何每條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答:因為根尖分生區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因為此時細胞分裂活躍。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別是什麼?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答:解離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離開來,壓片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散開來;再加一塊載玻片是為了受力均勻,防止蓋玻片被壓破。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麼? 答:壓片時用力過大。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麼?丙酮可代替嗎? 答: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為何要漂洗? 答:洗去鹽酸便於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麼? 答: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麼?答: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0)為何要找分生區?分生區的特點是什麼?能用高倍物鏡找分生區嗎?為什麼?
答:因為在根尖只有分生區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於分裂狀態;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因為高倍鏡(放大鏡)所觀察的實際范圍很小,難以發現分生區。
(11)分生區細胞中,什麼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麼? 答: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後期嗎?為什麼? 答: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麼? 答: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麼?
答:沒有找到分生區細胞;沒有找到處於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稀;染色時間過短。
實驗十一 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1、實驗原理:
蝗蟲的精母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精細胞,再形成精子。此過程要經過兩次連續的細胞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在此過程中,細胞中的染色體形態、位置和數目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而可據此識別減數分裂的各個時期。
2、方法步驟: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高不動粗,只能細)→繪圖
3、討論:
(1)如何判斷視野中的一個細胞是處於減數第一次分裂還是減數第二次分裂?
答:減數第一次分裂會出現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形成、同源染色體在赤道板位置成對排列、同源染色體分離、移向細胞兩極的染色體分別由兩條染色單體組成等現象;減數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體成單排列在細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細胞兩極的染色體不含染色單體。
(2)減數第一次分裂與減數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細胞中的染色體的不同點是什麼?末期呢?
答:減數第一次分裂的中期,兩條同源染色體分別排列在細胞赤道板的兩側,末期在細胞兩極的染色體由該細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體組成,其數目是體細胞染色體數的一半,每條染色體都由兩條染色單體構成;減數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細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細胞兩極的染色體不含染色單體(含子染色體)。
實驗十二 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1、原理:用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細胞,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於是,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
2、方法步驟:
(1)洋蔥長出約1cm左右的不定根時,放入冰箱的低溫室內(4℃),誘導培養36h。
(2)剪取誘導處理的根尖約0.5~1cm,放入卡諾氏液中浸泡0.5~1 h,以殺死並固定細胞的形態,然後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沖洗2次。
(3)製作裝片:解離→漂洗→染色→製片
(4)觀察比較:視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體細胞,也有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的細胞.
3、討論:秋水仙素與低溫都能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這兩種方法在原理上有什麼相似之處?
答:秋水仙素與低溫都能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這兩種方法在原理上是一樣的:都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區別:秋水仙素誘導加倍的成功率高於低溫處理;低溫處理比秋水仙素要安全,方法更簡便。
實驗十三 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1、 要求:調查的群體應足夠大;選取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如紅綠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等。
2、 方法: 分組調查,匯總數據,統一計算.
3、計算公式: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某種遺傳病的患病人數除以某種遺傳病的被調查人數×100%
實驗十四 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長素類似物:α-萘乙酸,2,4-D,,苯乙酸,吲哚丁酸
2、方法: 浸泡法:這種處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濃度較低。
沾蘸法:把插條的基部在濃度較高的葯液中蘸一下(約5s),深約1.5cm即可。
3、預實驗:先設計一組濃度梯度較大的實驗進行探索,在此基礎上設計細致的實驗.
4、實驗設計的幾項原則: ①單一變數(自變數)原則(只有溶液的濃度不同);②等量原則(控制無關變數,即除溶液的濃度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③重復原則(每一濃度處理3~5段枝條) ;④對照原則(相互對照、空白對照);⑤科學性原則
實驗十五 模擬尿糖的檢測
1、取樣: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檢測方法: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或班氏試劑或尿糖試紙
3、結果:(用斐林試劑檢測)試管內發生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還原糖,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澱,而正常人尿液中無還原糖,所以沒有發生反應。
實驗十六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1、實驗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體培養基來培養,培養液中的酵母菌種群的增長情況與培養液中的成分、空間、pH、溫度等因素有關,我們可以根據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和時間為坐標軸做曲線,從而掌握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情況。
(2)利用血球計數板在顯微鏡下直接計數是一種常用的細胞計數法,這種方法可以直接測定樣品中全部的細胞數目,所以一般用於單細胞微生物數量的測定,由於血球計數板上的計數室蓋上蓋玻片後的容積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據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胞數目來計算單位體積的細胞的總數目。
2、注意事項
①用顯微鏡計數時,對於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至計數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
②吸取培養液計數前要將試管輕輕振盪幾次,目的是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減少誤差;
實驗十七 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且身體微小,不適於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
2、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兩種:一是計名計演算法(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一般用於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二是目測估計法(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劃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
實驗十八 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
1、實驗目的:探究生物群落的演替過程。
2、實驗原理:在有限的空間內,依據生態系統原理,將生態系統具有的基本成分進行組織,構建一個人工微生態系統是可能的。但同時,這個人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有條件的,也可能是短暫的,它會發生群落的演替。
3、實驗方法:在水族箱或魚缸中加入適量的池塘水,形成一個小型環境→將上述裝置放在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每天用吸管吸取少許水族箱內的水,製成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統計池塘水中生物種類和每個物種個體數量(連續觀察7天,並做好記錄)→進行實驗分析並得出結論。
『捌』 超濾膜能過濾掉水中的細菌和病毒嗎
一般現在抄採用超濾膜或襲RO膜作為過濾介質的比較多。當然,這兩樣過濾膜出來的水都是可以達到無菌的,因為他們的過濾孔徑都是比細菌小10倍以上,細菌經過膜的時候,是沒辦法鑽過過濾孔的,這個原理就跟家裡的蚊帳一樣,因為蚊帳的孔一般都小於蚊子,這樣蚊子就沒辦法進入裡面,
『玖』 請問酵母菌等一些微生物能否通過半透膜,如果能,能通過什麼半透膜
真菌肯定是通不過半透膜的
雞蛋裡面那幾層膜就是半透膜,小心點就能弄下來
『拾』 半透膜敷料一般不用於
滲液較多的傷口。半透膜敷料可滲透氣體和水蒸汽細菌和液體不能通過,可以保持濕潤環境促進肉芽生長。一般用於表淺傷口、小量滲液或無滲液的傷口以及壞死或脫皮傷口。一般不用於滲液較多的傷口避免傷口外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