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脲醛樹脂膠配方
組分 用量/g 組分 用量/g
工業甲醛(36%) 960 氫氧化鈉(%) 適量
尿素(含氮量46.6%) 370 甲酸(20%) 適量
制備 將甲醛投入反應器,攪拌,用氫氧化鈉溶液調PH值為7.5,加熱至40℃時,加入占總量3/4的尿素,在50-60min內將溫度升至90℃,保持20min。加入剩餘的尿素,在90℃下反應40min。用甲酸調PH值為5.3-5.6,於92℃保溫30min,之後逐漸升溫至97℃。當黏度達到要求後,立即用氫氧化鈉溶液調PH值為7.5-8。真空脫水,當脫水量達到甲醛含水量的65%時停止脫水。降溫,同時用氫氧化鈉溶液調PH值為7-8。當降溫至50℃時放料。
用途 本膠在傢具的生產過程中主要用作鋸末的黏結材料。以本膠、鋸末、裝飾紙為原料,製作桌面、凳椅面、建築組合件等模壓木製品,生產工藝簡單,生產成本低,而且美觀、牢固、耐水性能優良。
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傳統工藝生產的產品存在耐水性,耐老化性和韌性較差的缺點,特別是在環境意識和要求日漸提高的今天,傳統工藝產品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大量逸出遊離甲醛,污染環境,將會嚴重地制約和限制該產品的使用。
工藝方法
工藝配方:甲醛,尿素(摩爾比)=1.36:1 三聚氰胺1%(物料總量),聚乙烯醇1%(物料總量),20%氯化銨7%(物料總量),變性澱粉3%(物料總量)
將配方中的甲醛投入反應釜,用30%的NaOH調PH值為8—8.5,加入第一批尿素(尿素總量的40%),反應15分鍾,加入三聚氰胺,控制溫度85℃,反應30—40分鍾,以20%NH4CL調PH值5—5.5,加入PVA,再加入第二批尿素(總量的50%),控制溫度85±5℃,反應40—60分鍾,調PH值為7—8,加入剩餘的尿素,反應10—20分鍾,調PH值7—8,冷卻在40℃以下,加入填料,攪拌均勻後出料。
工藝過程注意問題
1、PH值偏低時縮聚時易生成不溶性的聚甲基脲而產生沉澱,且易凝膠,故縮聚時,應嚴格控制PH5—5.5。
2、過程的第三步應經常測渾蝕點和注意溫度控制,因為,粘度與反應終點相關,過早則粘度小,另外,溫度與粘度成反比例關系,故控制溫度,掌握終點,直接影響產品粘度。
3、若溫度偏高,PH值偏低,則粘度過大,且易凝膠。
本工藝根據化學反應原理設計改性工藝生產的產品,耐水性、耐老化性和韌性均得到提高,剪切強度增大,游離甲醛含量降低了67%,且工藝路線進一步簡化,成本降低,達到了改性的目地,但仍然有在不足之處,產品的穩定性有所提高,工藝條件的控制較傳統工藝要求嚴格。
❷ 三聚氰胺的工藝流程
三聚氰胺(cyanuramide),分子式c3h6n6。又稱蜜胺、2 ,4 ,6- 三氨基-1,3,5-三嗪。白色單斜棱晶。
熔點345℃(分解),密度1.573克/厘米3 (16℃)。微溶於水和熱乙醇。工業上三聚氰胺由雙氰(醯)胺與氨在高溫下反應或由尿素直接在高溫高壓下製得,後者成本低,較多採用,三聚氰胺與甲醛縮合可製得三聚氰胺甲醛樹脂,此外三聚氰胺也用作合成葯物的中間體。
三聚氰胺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中間產品,主要用來製作三聚氰胺樹脂,具有優良的耐水性、耐熱性、耐電弧性、優良阻燃性。用途:可用於裝飾板的製作,用於氨基塑料、粘合劑、塗料、幣紙增強劑、紡織助劑等。
❸ 什麼是脲醛樹脂膠粘劑
由脲醛樹脂、固化劑、助劑等配製而成的膠粘劑。而脲醛樹脂系由尿素與甲醛在催化劑作用下,縮聚而製得的熱固性樹脂。又稱尿素樹脂。是一種重要的氨基樹脂。由於脲醛樹脂製造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膠合性能良好,廣泛用於膠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纖維板、細木工板等生產中。
尿素與甲醛樹脂的縮合產物——脲醛樹脂於1896年為戈爾德施米特(C.Goldschmidt)研究獲得,1929年德國I.G.染料公司,把尿素和甲醛的初期縮聚物用銨鹽在室溫下使其固化並作為木材膠粘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飛機、船舶等軍事工業用膠粘劑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得到了迅速發展。中國於1957年開始工業性生產,60年代初即廣泛應用於木材工業。
分類
脲醛樹脂從產品外觀形式可分為液狀樹脂(透明糖漿狀或乳狀)和粉狀樹脂。液狀樹脂的固體含量隨製造工藝不同而異,樹脂穩定性較差,貯存期約15天至6個月;粉狀樹脂是液狀樹脂經噴霧乾燥製得,貯存期可長達1~2年,運輸方便。
反應機理
脲醛樹脂的化學反應非常復雜,因為在反應系統中,平行地進行著多種形式的加成、縮合和水解反應,以不同速度常數和平衡常數不斷地發生官能團或鍵的變遷。其反應機理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尿素與甲醛在弱鹼性或中性條件下進行加成反應,生成一、二、三羥甲基脲(四羥甲基脲很少生成)。其反應式為:
表3
❹ 樹脂浸漬紙貼面是什麼
將專用紙浸漬熱固性樹脂溶液並乾燥成膠膜紙,再經熱壓使其覆貼在人造板表面的過程。是人造板進行表面加工的一種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膠膜紙上的樹脂所具有的粘結性和流動性,經過壓機熱壓將紙張直接粘貼在人造板表面,與此同時在表面形成一層封閉堅固的樹脂膜。這就省去了熱壓前人造板表面需要塗膠和熱壓後表面需要進行油飾處理的工序,不僅簡化了生產工藝,而且用料省、耗能低,也節省了大量的冷卻用水。
樹脂浸漬紙貼面用於人造板工業生產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首先在硬質纖維板上得到應用,以後擴展到刨花板貼面。當時是用三聚氰胺—甲醛樹脂浸漬紙張,在多層壓機上採用冷上壓—熱壓—冷下壓的長周期生產工藝進行生產,熱壓周期為30~35分鍾。由於熱壓時間長,人造板壓縮率很大,內膠合強度降低,各板間的厚度均勻性難以控制,產品表面常出現碎裂情況。隨著快速固化並具有一定塑性的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研製成功,以及具有特殊裝卸機構的單層熱壓機的出現,60年代末期開始採用熱上熱下的短周期貼面新工藝。它因有耗能少、成本低、產品質量好等優點而得到迅速發展。短周期法的典型熱壓工藝條件是:單位壓力2~3兆帕,熱壓溫度170~190℃,熱壓時間30~50秒。生產周期約1分鍾左右。短周期法生產由於熱壓工藝條件的局限,它不能直接生產表面光澤度很高的產品,只適於生產柔光產品;被覆貼的人造板的厚度必須在8毫米以上,否則在卸壓時會出現人造板鼓泡或分層。
採用短周期法進行人造板浸漬紙貼面時,需每面一張浸漬紙,如果只貼單面,產品會產生翹曲而無法加工和使用。只需單面裝飾時,背面要用浸漬過樹脂的牛皮紙平衡,裝飾紙和牛皮紙的定量均為80~120克/平方米,浸漬乾燥後的樹脂含量控制在紙重的130~150%。這樣高的上膠量要保證浸漬均勻,必須採用兩次浸漬。兩次浸漬可以是同一種樹脂,也可以是兩種樹脂,第一次可浸漬脲醛樹脂,乾燥後的上膠量占紙重的40~60%,第二次再浸漬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由於脲醛樹脂比較便宜,流動性較好,既可降低成本,又可保證產品質量。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改性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樹脂合成時加入含有—NH2基的醯胺類化合物或含有—OH基的醇類化合物,參與樹脂反應達到改性目的;另一種方法是在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內混入另一種樹脂,如用丙烯酸樹脂來達到改性目的。樹脂在浸漬時還要配入各種助劑,如固化劑、滲透劑、消泡劑、脫模劑、溶劑等,以保證工藝的順利進行和產品質量。
除了使用氨基樹脂作為浸漬樹脂外,早在60年代還使用鄰苯二甲酸二丙烯酯樹脂(DAP)。這是一種游離基反應樹脂,在反應過程中不產生小分子,可採用熱上熱下的加壓工藝,其加壓工藝為單位壓力1~1.5兆帕,溫度為130~150℃,熱壓時間為5~15分鍾。DAP樹脂具有成型壓力低,產品耐老化、耐熱,絕緣性好,並具有一定的柔性,可彎曲、不易開裂等優點。因浸漬時必須以酮類或苯類有機溶液作溶劑,故成本較高。產品主要用作儀器儀表的外殼。
還有一種以功能性加工為主要目的樹脂浸漬紙貼面人造板——水泥模板,是使用適於浸漬的牛皮紙浸漬酚醛樹脂,乾燥成酚醛膠膜紙,再經過熱壓覆貼在人造板表面。這種模板的耐水性較好,並可改進脫模性,從而增加了模板的復用次數。
浸漬紙貼面產品具有耐熱、耐污染、耐老化及一定的耐磨性,產品主要用於製作板式傢具及建築和船舶的內裝修。
❺ 請問,在生產過程中,如何控制脲醛樹脂的顏色呢,怎麼能生成清澈透明...
脲醛樹脂成品一般呈現無色透明或乳白色兩種狀態(除粉狀脲醛樹脂內外)。
兩者主要是摩爾容比不同造成的,當然PH值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是淺黃色等等之類的顏色,原因不外乎---
1,原材料中鐵離子含量過高造成的,或者是原材料中混有有顏色的雜質
2,反應釜是否破損造成較多的鐵離子進入樹脂中
根據我們實際的經驗,如果通常應該無色透明的脲醛樹脂呈現淺黃色,以甲醛鐵離子超標為多
❻ 新房怎麼除甲醛才好呢
新房除甲醛有以下4個方法:
第一招:盡量保持通風
開窗通風是一種非常簡單還不花錢的方法,我們只需要每天把家裡的門窗打開通風,就可以有效地將室內的污染氣體排放到室外,將室外的空氣在流進室內。不過通風受天氣情況的影響,所以可以作為最基礎的輔助凈化方法一起使用。
❼ 脲醛樹脂在地板中的用途
脲醛樹脂在地板中多用作膠粘劑。但是由於脲醛樹脂存在初粘差、收縮大、脆性大、不耐水、內易老化、釋容放甲醛和固化放出甲醛污染環境,損害健康等缺點,必須對其進行改性,提高性能,才能放心應用。
脲醛樹脂又稱脲甲醛樹脂。英文縮寫UF,是尿素與甲醛在催化劑(鹼性或酸性催化劑)作用下,縮聚成初期脲醛樹脂,然後再在固化劑或助劑作用下,形成不溶、不熔的末期熱固性樹脂。固化後的脲醛樹脂顏色比酚醛樹脂淺,呈半透明狀,耐弱酸、弱鹼,絕緣性能好,耐磨性極佳,價格便宜。
❽ 脲醛樹脂用什麼溶解
脲醛樹脂主要原材料有:尿素、甲醛。
想要溶解需要尿素。
想要稀釋需要尿素、甲醛。
❾ 三聚氰胺工藝流程
合成工藝
三聚氰胺最早被李比希於1834年合成,早期合成使用雙氰胺法:由電石(CaC2)制備氰胺化鈣(CaCN2),氰胺化鈣水解後二聚生成雙氰胺(dicyandiamide),再加熱分解制備三聚氰胺。目前因為電石的高成本,雙氰胺法已被淘汰。與該法相比,尿素法成本低,目前較多採用。尿素以氨氣為載體,硅膠為催化劑,在380-400℃溫度下沸騰反應,先分解生成氰酸,並進一步縮合生成三聚氰胺。反應式為:6 CO(NH2)2 → C3N6H6 + 6 NH3 + 3 CO2
生成的三聚胺氣體經冷卻捕集後得粗品,然後經溶解,除去雜質,重結晶得成品。尿素法生產三聚氰胺每噸產品消耗尿素約3800kg、液氨500kg。
按照反應條件不同,三聚氰胺合成工藝又可分為高壓法(7-10MPa,370-450℃,液相)、低壓法(0.5-1MPa,380-440℃,液相)和常壓法(<0.3MPa,390℃,氣相)三類。
國外三聚氰胺生產工藝大多以技術開發公司命名,如德國巴斯夫(BASF Process)、奧地利林茨化學法(Chemical Linz Process)、魯奇法(Lurgi Process)、美國聯合信號化學公司化學法(Allied Signal Chemical)、日本新日產法(Nissan Process)、荷蘭斯塔米卡邦?既DSM法)等。這些生產工藝按合成壓力不同,可基本劃分為高壓法、低壓法和常壓法三種工藝。目前世界上技術先進、競爭力較強的主要有日本新日產Nissan法和義大利Allied-Eurotechnica的高壓法,荷蘭DSM低壓法和德國BASF的常壓法。
中國三聚氰胺生產企業多採用半乾式常壓法工藝,該方法是以尿素為原料0.1MPa以下,390℃左右時,以硅膠做催化劑合成三聚氰胺,並使三聚氰胺在凝華器中結晶,粗品經溶解、過濾、結晶後製成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