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集裝箱小知識: 4
集裝箱小知識4:特種集裝箱的多樣性和實用性
側開門與翼展集裝箱:這類集裝箱提供了不同於標准海運箱的後門設計,為大件貨物提供了更大的出入空間。特別是10英尺和20英尺的變型,它們對於高度敏感的貨物提供了理想的裝載解決方案,展現了靈活性和實用性。
設備集裝箱:這類集裝箱如能源、養魚、環保和污水處理箱等,每一款都針對特定行業設計。例如,養魚集裝箱內置氧氣、循環和過濾設備,可以靈活適應各地的養殖需求,甚至可承載多套設備,體現了行業定製化的特點。
海洋與氣象監測集裝箱:這類集裝箱不僅僅是存儲空間,更是現代科技在極端環境下的應用體現。它們為科研和監測提供了穩定的平台,支持了海洋和氣象領域的研究工作。
綠色能源與環保設備箱:電池設備箱和環保設備箱在能源管理和環境保護中發揮著創新角色。它們推動了可持續發展,展示了集裝箱在綠色能源和環保領域的應用潛力。
生活空間的移動建築:房屋集裝箱顛覆了傳統建築概念,提供了便利的辦公室、便利店、廁所等現代生活空間。特別是40尺的住人房屋,內置設施齊全,成本效益高,成為現代生活的靈活選擇,展現了集裝箱在居住領域的創新應用。
Ⅱ 集裝箱養魚需要什麼設備
標準的集裝箱規格,養殖水體為23-25立方米。採用進口塗料,耐用結實。陸基推內水集裝箱養殖模式還具容有以下技術特點:
(1)2-7個集裝箱配備1畝凈化池塘(水深1.5米),箱體與池塘形成一體化的循環系統;
(2)箱體配有增氧設備,最好能配備臭氧殺菌裝置等,能調控水體,降低病害發生率;
(3)養殖廢水進行多級沉澱,集中收集殘餌和糞便並作無害化處理,去除懸浮顆粒的尾水排入池塘,利用大面積池塘作為緩沖和水處理系統,可減少池塘積淤,促進生態修復,降低養殖自身污染,池塘尾水零排放;同時搭配適量的大頭魚凈化水質,也提高經濟效益;
(4)根據魚的規格不同每天可以循環2-12次,實現流水養魚,符合魚類運動生長習性,成魚品質較傳統池塘明顯提高。
Ⅲ 用集裝箱養魚可以嗎
用集裝箱養魚可以。
集裝箱養殖技術又稱受控式集裝箱循環水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是在經過技術改造的集裝箱中進行水產養殖,已在全國多個省(市、自治區)推廣應用,這一技術集約、環保、高效,可能成為我國水產養殖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陳剛告訴記者,過去傳統模式的水產養殖直排直放,污染很大,集裝箱養殖可以將養殖廢水排入旁邊的污水處理站,進行多級沉澱,將凈化後的養殖廢水重新注入集裝箱中,進行循環利用,降低養殖自身污染,池塘尾水零排放,是防治養殖污染的新途徑。
(3)集裝箱養魚的污水排放擴展閱讀:
技術員郭詩照現場介紹,魚兒要氧氣,機器在不停供氧,所以能看到水翻滾。不遠處,一台水源過濾機器正在運轉,嘩嘩的流水從機器里過濾後,直接流入一號儲水池,再流入二號三號儲水池進行凈化,最後再將凈化後的水循環利用。
集裝箱養魚投資人李茂軍說,除了前期基建外,集裝箱養魚後續過程非常輕松,幾個人就可以管理10個箱體,每天的工作就是投料和檢測水質,其他一切由電腦控制。
Ⅳ 用集裝箱怎麼養魚
據了解這是一種新型的養殖方式,在農村的扶貧項目中比較多,用集裝箱這可是一個非常新鮮的事。原來是將廢棄的集裝箱改造後用於恆溫水產養殖。這種養殖方式能夠提高水產養殖的單位產量、提高效益,據了解,這個一平方米的養魚效益高達一千元。
這個集裝箱養魚可以養草魚,鯰魚、黃骨魚等,它的養殖密度是傳統魚塘的3倍。傳統的魚塘只能增加些氧氣或者引入一些長流水,但對於池塘的水質,改善不大。但是這種集裝箱養殖系統具有循環,過濾系統和恆溫系統,當水質比較差的時候,就可以啟用循環水系統,將有些雜質過濾,並將水質優化。
大洞鎮的集裝箱養殖前期投資90萬,養殖了5箱草魚,1箱黃骨魚,養殖效益非常不錯。產量是傳統魚塘養殖的三倍多,年利潤率可達30%以上。可以為每戶農戶增收3500元,真正的是一個為群眾受益的項目。
他們後面將加大養殖規模,將這個集裝箱養殖模式再推廣擴大。而且這個集裝箱養殖不會對水質形成污染,水可以循環利用,是一種非常非常綠色環保的養殖模式。而且政府成立了專門養魚專業合作社,對魚進行保底價回收,保證了老百姓利益。
相對於傳統的魚塘養殖,集裝箱養魚的養殖方式還有好幾個優點。一是養殖成本低,捕撈成本低,一個工人可以看多個集裝箱,管理成本低,降低了勞動強度。二是集裝箱養殖有凈化系統,魚是生長在健康的環境下,長出來的魚也是非常的健康的,即使養殖密度是比較大,也是成活率比較高,保證單位產出量高。
Ⅳ 尾水處理處置的主要方法
1.三池兩壩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對養殖水域進行科學規劃,在池塘升級改造基礎上(進排水分開),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態的方法,採用「三池兩壩」的工藝流程,對養殖尾水進行生態化處理,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尾水處理設施單元面積應根據養殖品種、養殖密度、產量、排水水力停留時間等因素因地制宜進行設計。尾水治理設施單元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過濾壩、曝氣池、生態凈化池等,其總面積須達到養殖總面積的一定比例,根據不同養殖品種其設施面積建議要求如下:(1)鱖、鱸、鱧等肉食性魚類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8%;羅非魚、四大家魚及其它養殖品種的則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6%。(2)蝦類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5%,蟹類的則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3%。(3)龜鱉類、鰻鱺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10%。為達到尾水處理最佳效果,沉澱池與生態凈化池面積應盡可能大,沉澱池、曝氣池、生態凈化池的比例約為45:5:50。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
2.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在池塘建立人工水生態系統,利用內基質、植物和微生物等協同作用,經過物理和生物兩重處理,達到去除或消減水中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濕地應用於養殖尾水處理,可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人工濕地(復合式人工濕地)→養殖池塘(外部水域)。處理後水質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人工濕地一般要求其總面積須達到所要治理的養殖總面積的10%以上。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3.漁稻共作尾水處理模式
採用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使養殖尾水處理與稻漁共作相結合。養殖尾水直接進入稻田。稻田中養殖魚、蝦、蟹等經濟動物,消除田間雜草和水稻害蟲,並疏鬆土壤;水稻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凈化水體,凈化後的水體再次進入養殖系統進行循環利用,形成一個閉合的「稻-漁」互利共生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多用、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養殖池塘→稻田→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面積配比:池塘養殖條件下,每2000~5000公斤產量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淡水池塘、淡水養殖工程設施養殖尾水處理。
4.溫室魚菜共生處理模式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農業,它把池塘養殖和作物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長的生態共生效應。該模式將池塘養殖中殘餌和糞便等高污染物,通過底排的方式進入收集池,通過收集池沉澱後將濃縮的污染物排放到發酵池中,經過十幾天發酵後,將發酵液通過管道進入溫室魚菜共生系統中,用於作物栽培,上清水回塘繼續用於池塘養殖。魚菜共生系統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當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是涉及家家戶戶的「民心工程」,魚菜共生系統能實現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可以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底排污管道→收集池→上清水回塘;沉積物進入發酵池→發酵液→溫室魚菜共生系統→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一般要求溫室魚菜共生系統與池塘配比為1:2~5左右。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5.「一池一渠」簡易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是利用生物生態的方法,採用「一池一渠」的簡易工藝流程,對養殖尾水進行處理實現循環利用。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生態溝渠→生態凈化池→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一般要求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須達到養殖總面積的3%~5%。
適用於50畝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6.池塘養殖底排污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利用物理與生物凈化相結合的方法,在養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污設施,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含殘餌、糞便等有機顆粒廢棄物的廢水排出池塘,經固液分離、過濾、魚菜共生凈化等處理後,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而固體有機顆粒物作可為農作物有機肥。
工藝流程:養殖池塘→池塘底排污系統→固液分離池→魚菜共生。
適用於山區池塘、小型水庫等有水位差的養殖模式或者淡水高位池。
7.池塘養殖三級過濾池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自然條件和輔助設施開展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主要是在排水溝渠、空地等地方開挖並且修建水泥池,通過修建水泥池並添加濾料來完成。採用溢流系統—弧形篩—碎石過濾—細沙過濾—陶粒過濾+生物降解的工藝流程,尾水經過處理後,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利用養殖池塘排水溝渠及配套設施用地等開展養殖水生態治理設施升級改建。根據不同養殖品種,設施面積佔比建議如下:(1)四大家魚、羅非魚,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3%。(2)蝦類,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2%;蟹類,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1.5%。(3)雜交鱧、加州鱸、太陽魚、黃顙魚、斑點叉尾鮰等魚類,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5%。
適用於50畝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8.海水高位池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以實施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原理的生物凈化為主,物理化學凈化為輔的治理思路,採用「預處理+三池兩壩」處理工藝進行尾水治理。養殖尾水首先經排水沙井網隔進行粗過濾,分離蝦殼、死蝦、殘餌等大顆粒污染物後,排入初沉池(一級池)進行沉澱過濾處理;再進入生物凈化池(二級池)作進一步凈化處理;最後進入理化凈化池(三級池),經沉澱凈化後排放。回收三個池的沉積物,經過乾燥、集中發酵後生產有機肥料,資源化利用。
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10%~16%。
適用於沿海高位池養殖模式。
9.三池三槽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利用生物凈化為主,物理化學凈化為輔的方法,採用「三池三槽」生態處理工藝,形成生態多元化,結構合理,食物鏈豐富完整的工藝,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有效率;並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使養殖尾水通過綜合治理得到有效凈化,最終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設施面積約占總養殖面積的5%~10%。
適用於海水普通池塘養殖模式。
10.海水稻漁耦合尾水處理模式
利用「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尾水處理模式可以構建「海水池塘+稻漁共生」「海水設施養殖+稻漁共作」等形式,是典型的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將池塘養殖排污尾水處理及「跑道魚」等設施轉型分區式養殖尾水處理模式與稻漁共作相結合。稻田中進行水稻和魚、蝦、蟹的綜合種養,放養的蟹、蝦、魚消除田間雜草,消滅稻田中的害蟲,疏鬆土壤;環田溝中集中或分散建設標准流水養魚槽,流水槽或排污池塘集約化養殖海水魚、蝦蟹等水產品,養魚流水槽或底排污池塘中的肥水直接進入稻田促進水稻生長;水稻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凈化水體,凈化後的水體再次進入流水槽設施或排污池塘進行循環利用,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稻-蝦蟹-魚」互利共生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兩用、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池塘、跑道設施養殖→集污管道→海水稻田→池塘、跑道設施。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每個流水槽(或相同產量的排污池塘)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於鹽度1.2%以下的排放水與海水稻田耦合,高於1.2%以上的排放水需要稀釋鹽度後方能進行耦合。
11.工廠化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生物調控、物理調控、化學調控等方式進行循環水分流處理。
適用於海水工廠化養殖。
12.池塘岸基一體化設備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處理系統由池塘和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構成,首先將池塘底部營養鹽較高的水體抽提到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中,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處理分為三級處理,一級處理是利用快速離心的方式實現養殖尾水的初級固液分離,分離出大多部分的殘餌和糞便,濃縮後的養殖尾水經水生植物及微生物處理器,實現脫氮、除磷和消毒後,可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養殖池塘→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快速離心固液分離→上清水回塘;濃縮水進入下兩級固液分離裝置→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一體化處理設備佔地面積:養殖尾水一體化處理設備總面積佔地面積較小, 一般要求5~10m²。
適用於分散型集約化池塘、山區池塘等淡水池塘。
13.陸基集裝箱處理模式
該模式的核心原理為「分區養殖,異位處理」,將養殖箱體擺放在池塘岸基,箱體內實施高效養殖,養殖箱體與池塘建設一體化的循環系統,從池塘抽水、經臭氧殺菌後在集裝箱內進行流水養魚,養殖尾水經過固液分離後再返回池塘生態處理,不向池塘投放飼料和漁用葯物,池塘主要功能變為濕地生態凈水池。另外,通過高效集污系統,將90%以上養殖殘餌糞便集中收集處理,不進入池塘,降低池塘水處理負荷,大幅延長池塘清淤年限。集中收集的殘餌糞便引至農業種植區,作為植物肥料重新利用,實現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集裝箱→固液分離器→一級沉澱池→二級凈化池→三級曝氣池。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採用20呎定製化「集裝箱」,尺寸是6.1m×2.4m×2.8m,保持池塘與集裝箱不間斷地水體交換,常規5畝池塘配10個養殖箱。其中一級沉澱池:二級凈化池:三級曝氣池為1:1:8。每一級間保持20cm落差,形成水流剪力。
適用於陸基推水集裝箱式養殖模式。
14.跑道式尾水處理模式
跑道式處理模式是集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生物凈水技術和魚類疾病生態防治技術於一體的新型池塘養殖模式。該模式對傳統池塘進行工程化改造,將池塘分成小水體推水養殖區和大水體生態凈化區,在小水體區通過增氧和推水設備,形成仿生態的常年流水環境,開展高密度養殖;在大水體區通過放養濾食性魚類、種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設施等,對水體進行生態凈化和大小水體的循環。
Ⅵ 集裝箱養魚的新模式出現了,利用集裝箱養魚都有什麼優勢
集裝箱養魚是一種新興的養魚方式,它是一種連片、立體的集約養殖方式,循環水、高密度受控養殖使其成為高效水產養殖系統。
一拖二集裝箱養殖有非常突出的六控系統,可以實現養殖的智能標准化、綠色生態化、資源集約化、精細工業化,它的優點是輔助設備多,可以精確調節水體中的各項指標,確保養殖水質最佳,它還有恆溫系統,可以提高養殖對象成活率,滿足錯季市場需求,獲得持續性收益,最後就是滿足了生態環保綠色的要求,輔助設備及時處理養殖糞污,降低病害風險,提高養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