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長江水污染的調查報告
水污染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原因
隨著科學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口的迅猛增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受到污染,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生態系統也會隨之遭到破壞,環境問題已從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人類必須愛護地球,共同關心和解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水是生命的源泉,沒有水,我們的生活將無法繼續下去。水資源的污染及短缺是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雖然我市不是一個用水緊張的城市,但水污染卻存在,並與每個市民都息息相關。為此,我通過詢問形式對我市水污染進行調查。
二、調查過程
第一步:實地調查,首先,我隨老爸來到長安航管站,向我爸的老同學劉海華了解長安鎮河道情況,然後,乘坐快艇,游覽了崇長港及長山河和泰山港,一路上,劉海華叔叔向我介紹幾十年前,這些河道,是長安鎮附近的主要航道,水清透徹,而現在垃圾遍布河道,一股臭味撲鼻而來。水污染主要原因:人為因素:泥河上流工廠的廢水排放,城市布下水道安置此處,污水經管道排入河中,泥河附近大量農田,農民使用的化肥、農葯等化學物質流入其中,致使藻類瘋長,魚類大量死亡,居民的環保意識差,經常將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第二步:調查分析,經過實地調查,我認為水污染給居民帶來的危害。地下水污染,用水困難,河水污染嚴重滋生大量蚊蟲,河水散發刺激性氣味,對人們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三、調查結論
為了改善河道環境,應盡快開展河水、河岸等全方面的治理工作。首先,對污染源進行處理,杜絕工廠、養豬場把污水、糞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應集中處理,避免其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然後,對河邊、河道中的建築材料(已廢棄的)進行清除,並對水道進行整改,進一步將河內的垃圾、淤泥清除,可動員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機器清除。後在河邊種樹,植草皮,建立綠化帶,避免沙土流失。
2、為了對河道環境的保障,應對附近的工廠、養豬場等加大管理力度,對污染河流的行為進行嚴肅的處理,並且對沿岸居民及全體市民進行環保教育,增強環保意識,河流的環境,主要還是在於大家的思想意識,故人們應自覺保護河道,保護環境。這樣,一條全新河流才會永遠呈現在人們面前。
總之,要明確,環境受破壞,受影響的還是人們自己,我們應當充分了解環境與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認識到人們改變環境的利與弊。影響水資源的因素還遠遠不止這些。雖然我們的調查研究也許還不夠成熟,但希望能把環境問題,水污染問題在人們的腦海中的地位提高,這樣才會使出現的問題一天天好轉。
『貳』 要是想做一次湖泊的水質的調查。需要作那些方面的工作,如何去做,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水體污染的衛生調查、監測和監督
發表日期:2005-1-22 15:05:41 閱讀次數:1027
如前所述,水體受到污染後,會直接或間接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因此,衛生部門應做好地面水的衛生防護工作,要經常或定期地對轄區內的地面水進行污染調查、監測和監督管理工作。
一、水體污染的衛生調查和監測
水體污染的衛生調查與監測目的是了解某一地區或流域水污染情況及其對居民健康可能產生的危害,並為採取治理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水體污染調查與監測的對象包括江河、湖泊、水庫、河口、港灣、海域等地面水,也包括淺井、深井等地下水。調查與監測的內容應包括水體的污染源、水、底質、水生生物污染狀況及其對沿岸居民健康的影響。
(一)污染源的調查 應了解水體所在地區工業的總體布局及工業企業的生產和廢水排放情況。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企業的種類、性質、規模及布局情況;②企業各車間所用原料、生產的半成品、成品、副產品的名稱,和產生廢水的工藝流程等;③工業用水量、水源、水質,各車間排放廢水量、廢水中含有害物質的種類及其濃度;④廢水排放方式(經常性或間歇性)及排放點的位置;⑤廢水的回收、綜合利用情況,凈化設施的類型及效果;⑥工廠廢水流經地區對周圍環境造成的污染危害及居民的反映。
調查工業廢水時,應按照工業廢水排放標準的要求,在車間排出口或工廠的總排出口測定廢水流量及水質。對廢水處理設備的效果進行評定時,應對進出水同時采樣測定。未經處理的居民生活污水和城市地面徑流污水也應采樣測定。對沿岸使用農葯、化肥等的農田,應調查其施用農葯、化肥的種類、數量,並對土壤的污染情況及是否用污染水進行農田灌溉等方面進行調查。最後將調查、監測所得結果,以每個污染源為單位逐個建立技術檔案。
(二)水體污染的調查和監測 水體污染調查按其目的可分為:①為了解水體基本狀況進行的基礎調查;②選擇有代表性的斷面,進行長期連續的經常性調查,了解污染物消長動態;③為某一課題而進行的專題性調查;④在水體發生嚴重污染事故時,臨時組織的應急性調查。
1.江河水系調查和監測 為弄清我國主要水體受污染的狀況,早在50年代,各地衛生防疫站和醫學院校等先後對我國主要江河作了較為全面的監測分析。70年代以來,各級衛生防疫部門聯合科研單位、醫學院校對其所在地區的水系進行了污染調查和監測工作,取得了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等200多條河流的大量監測數據。1979年4月我國參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舉辦的全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確定在長江(武漢段)、黃河(濟南段)、珠江(高要段)各設一監測點,於1981年1月正式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監測數據。由此可見,我國的環境衛生工作者在江河水體污染的調查方面已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1)采樣斷面與點的選擇:對江河水體進行調查采樣時,應先對沿河的大城市與大企業的分布情況有所了解。把沿岸的大城市或工業區作為一個大污染源考慮。每個大污染源河段至少應設置3個采樣斷面:①清潔或對照斷面:設在污染源的上游,用以了解河水在基本未受污染時的水質情況;②污染斷面:設在緊靠污染源的下游,用以了解水質污染的情況和程度;③自凈斷面:設在污染源下游一定距離,估計基本已達到自凈的地方,以了解污染的范圍和河水自凈的能力。
各斷面的點數可根據河道寬度而定,寬者可設5點(分別距兩岸邊50m,150m及江心處)。對於水流量較大的河流,應在污水排出口下游靠近岸邊處設幾個輔助采樣點,以查明岸邊污染狀況。也可按斷面四分法測中間三點,較小的河流可在河中心點采樣。對重要的支流入口也應采樣調查,因為有些支流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采樣深度,一般在水面下0.2-0.5m,如河水較深,可用深水采樣器採取不同深度的水樣。
(2)采樣時間與次數:如人力、條件許可,最好連續每日或每周或每季度采樣,至少應在平水期、枯水期及豐水期各采樣一次,每次連續2-3天。有潮汐的河流,還應分別在高潮及低潮時采樣。采樣時及采樣前數日應避開雨天,但是,如研究地表徑流對江河的污染時,也可在大雨後進行采樣。
(3)水質監測項目:最好根據沿岸排污情況及調查目的,確定監測的項目。如松花江受汞污染嚴重,則可重點研究汞在松花江的分布與消長動態。如需對某河流進行基礎性調查,此時的監測項目可適當增加,可包括能反映水質天然性狀的指標(如水溫、渾濁度、色度、pH、總硬度等)、一般衛生指標(如溶解氧、生化需氧量、總大腸菌群等)和有毒物質指標(如酚、氰、汞、鉻、砷等)。近年來,由於考慮水中污染物對健康的影響往往呈聯合作用,加之目前逐個單一分析水中的有害物質(尤其是有機污染物),不僅耗費時間,而且有些污染物在分析技術上還有一定難度,因此有人主張採用各種短期檢測致突變物質的試驗(如Ames試驗、蠶豆根尖細胞微核檢測法等),研究水質的致突變性。此種監測方法雖然不能鑒別有害物質的名稱和種類,但在反映水污染與健康的關繫上,較單純地監測化學物質更有意義。
(4)水體底質的監測:底質是指江河、湖泊、水庫等水體底部的淤泥,除了地球化學元素組成異常的地區外,底質中有害物質(尤其是重金屬等)的垂直分布一般能反映該水體受污染的歷史情況。有些污染物因在水中含量有限而不易檢出,但對底質進行監測則有時可發現該物質含量高於水中數倍乃至數百倍。所以水體底質的監測對查清某些污染物對水體的污染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如松花江的某些斷面從水中不易檢出汞,但從底質中卻可檢出。底質監測采樣點的選擇與項目的確定,可參考水質監測。
(5)水生生物的調查與監測:了解水生生物種群與數量的變化,有助於判斷水污染狀況。因為一定的生物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長,因此,水污染必然會引起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70年代英國學者根據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群落結構的變化,提出了從生物學角度評價河流水質的標准。近年來,我國學者在長江、湘江、官廳水庫、洞庭湖等水體都曾應用生物監測方法評價水的污染狀況。採用大型溞生物測試技術研究水中沉積物毒性或用於水質監測,能綜合反映水體污染情況及污染物的毒性,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生物測試方法。在水生生物監測中觀察水生動物(魚類、兩棲類等)的外周血微核出現率、染色體畸變等作為監測水環境中基因毒劑污染的指標,已受到極大的關注。水生生物體內殘毒的測定,對水污染的評價,尤其是了解污染物在水環境中的遷移、消長規律是不可缺少的指標。在沿河的水質監測站中設立專門實驗室,利用魚類檢查水環境中的毒性物質,是非常必需的,例如在德國的埃姆斯河和立貝河(均系萊茵河支流)的水質監測中,於70年代起就得到廣泛應用,為水污染提供了較好的情報。此外,亦可對水環境中的大腸菌群、腸道病原微生物及病毒進行監測。
2.湖泊、水庫的調查和監測 調查方法和監測項目基本上與江河水系相似。但要考慮湖泊、水庫自身的特點,可在污染源廢水排入湖泊、水庫周圍、湖水與庫水流出處及用水點周圍選點,並以清潔岸水樣作對照。由於湖水、水庫水流動較少,特別在夏季湖泊、水庫的表層水溫度較高,深層水溫較低,水體垂直方向不易混合,因而水體內不同深度的水質有所不同,故須採集不同深度的水樣進行檢測。鑒於湖泊、水庫水流速緩慢,沉降作用較強,所以對水體底質(沉積物)和生物的監測顯得更為重要。同時還應注意湖泊水體有無富營養化的先兆,因而應加測水中磷、氮的含量。
『叄』 今年5月下旬中央電視台法制頻道組啟動「長江行動」,從重慶出發對長江沿岸七省市的污水排放現狀進行監測
讀圖可知,(1)長江注入東海,正在建設中的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是三峽工程.
(2)A是江蘇省,B省的簡稱是湘.
(3)武漢發展鋼鐵工業有利條件有附近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4)沿江七省市萬元GDP廢水排放量,最高的是重慶市,最低的是上海市.
(5)長江的主要污染源有:工業廢水.造成的危害有:威脅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東;三峽;(2)江蘇;湘;(3)附近有豐富的礦產資源;(4)重慶;上海;(5)工業廢水;威脅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
『肆』 中央電視台法制頻道組啟動「長江行動」,從重慶出發對長江沿岸七省市的污水排放現狀進行監測調查.閱讀地
(1)長江全長6397千米,是世界第三長河,注入東海,A為江蘇,B為湖南,簡稱湘.
(2)武漢地區鐵礦資源豐富,市場廣闊,交通便利,為發展鋼鐵工業提供有利條件.
(3)讀圖,沿江七省市萬元GDP廢水排放量,最高的是重慶市,最低的是上海市.
(4)資料中說明長江的主要污染源是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不達標排放;過度使用化肥、農葯等,這些行為很有可能影響生活、生產安全用水,破壞水生生物生存環境,破壞生態平衡.
故答案為:(1)東;江蘇;湘;(2)鐵礦資源豐富,市場廣闊,交通便利;(3)重慶;上海;(4)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生產過度使用化肥、農葯;影響生活、生產安全用水,破壞水生生物生存環境.
『伍』 萬州中學的學生以「長江水的污染情況」為研究性課題,請你參與他們的研究,回答下列問題。(2分)(1)以下幾
C D
『陸』 有關水污染的調查報告
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水也是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目前,全世界都為潔凈水危機的面臨而懼怕,盡管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在世界居第六位,但仍然屬於嚴重的缺水國之一。我市和其他各地一樣,許多原來清澈見底的小河,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臭氣熏天的臭水溝。為弄清其原因,減少水污染對人們的危害,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我們利用暑假期間對我市水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進行了觀察、討論,並想出辦法,解決水污染的問題。
探究目的:
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為文化部門、環保部門提供更為詳細的資料,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從而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家鄉,熱愛美麗的大自然,珍惜人們的寶貴生命之源——水。
調查過程:
根據暑假前老師的安排,我們兩人利用暑假期間,進廠入村,進村入戶,訪問住在河邊的村民,查閱有關資料,聽取別人的介紹,把照片拍攝下來,對我市部分地區的水污染進行實地調查、討論。
綜合集中,形成了該調查報告。
清澈見底的小河變成了臭氣熏天的臭水溝
我們首先來到我市地質隊附近的那條小河,據當地的老人說,這條小河原先可美了,河水清澈見底,游魚水藻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三五成群的小孩子在河裡嬉戲、打鬧。岸邊楊柳依依,倒映在風平浪靜的水面上,為小河增添了許多生趣,幽靜極了!那時侯的小河是居民的驕傲。可現在呢?它被污染的不成樣子了,變成了一條黑乎乎,臭烘烘,人見人厭的臭水溝了。我失去了自己以前美麗的外貌,被人們強迫地換上了一副醜陋的外表。河邊垃圾成堆,而且臭氣熏天,魚兒在河裡奄奄一息,`再也無法生存了,兩岸的楊柳早已枯死,路上的行人望而生畏,居民們連水都不能喝了,由於這氣味的刺激以及水質的惡化,許多居民常常生病,而且都已經搬家了。
河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① 據我們調查所知,工業廢水、生活廢棄物不經過專業的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就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大量的使用化肥和農葯,也會污染水資源……受污染的水如果不經過處理的話,一般是不能作為飲用水的。
② 人們往往為了圖省事,把垃圾隨手的扔在了清澈的小河裡,使水變臟、變臭,成為了臭氣熏天的臭水溝。嚴重的污染了周圍的環境、空氣,造成了三項損失。
③ 有些人經常隨便地把一次性飯盒、一次性塑料杯,還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隨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只要有風颳起,塑料製品就四處亂飛,刮到水裡、樹枝上,往往就動不了了,日積月累,裡面的污染物就會滲透到深水裡。水就會污染,也會造成白色污染。
④ 有些賣蔬菜的小攤,買完蔬菜後,剩下了一些壞的蔬菜,往往扔在一邊,就不再管了,有些住在河邊的家庭,經常也把一些壞了的菜扔到了水裡,在以後漫長的日子裡,臭菜腐爛了,就嚴重的污染了水資源,從而使小河變成了臭氣沖天的臭水溝。
⑤ 大部分船隻排放的油污、廢水,把魚兒們都毒死了。有些要使用水的工廠,用完水後,又把臟水再排回到河裡,快速的污染了水資源,還有一些工廠把顏料排到了河裡,更嚴重的污染了水資源。真可恨!
⑥ 有一些隱蔽的池塘都被污染了,池塘里的水都成了可口可樂的顏色了。池塘邊堆了數都數不清的垃圾、臭菜,不遠處,還有工廠正在排放污水,這是多麼的可怕呀!
調查後的疑問:
本調查結束後,我們產生了許多的疑問:
1. 人們為什麼不珍惜小河的美麗呢?
2. 當地的工廠為什麼不對污水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理呢?
3. 人們為什麼要把小河給污染了呢?
解開謎團: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又走訪了幾位居民和考察專家。原來在水污染剛開始時,就有當地居民找過有關部門反映,要求解決水污染問題。有關部門也想解決關於水污染的問題,但是一套現代化的有效污水處理程序,價錢是非常昂貴的,並且要在好幾年之後才能見經濟成效。所以誰也不願意花這冤枉錢,事情就這樣拖了下來,當地有些居民在氣憤之餘,也加入到對河水污染的隊伍中去,把垃圾不時的拋入了小河中。致使潺潺流水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變成了漂著果皮,廢紙等垃圾的臭水溝。
得出的結論:
調查工作結束後,我們便在一起討論並分析總結我市河水污染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形成的:
1. 人們缺乏環保意識,亂扔垃圾。
2. 工業生產中排出了大量的油污,廢水和廢渣。
3. 城鎮生活污水以及農牧業的排水等等。而所有污染中,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工業廢水的污染尤為嚴重。通過查閱資料,聽取別人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鋼鐵廠等排出的生產廢水中含有酚類化合物和氰化物。人們在洗澡,洗衣服、洗菜時,要用洗滌劑,含有洗滌劑的水流入下水道,而後進入河流,這些生活污水雖然無毒,但水中無機鹽類、病原生物等等增多,也會造成嚴重的水質污染。
我們的建議:
1. 我們要節約用水,不浪費水。
2. 建議每個公民自覺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3. 工廠里排出的臟水,要經過回收處理,直到不污染任何東西,才可以排出。
4. 政府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管理和執行力度,嚴格控制工業污染源,工業廢水排放,要經過治理,達到國家排放標准。
5. 從今以後,要宣傳「只有一個地球」,呼籲所有的人們、工廠,不要再製造污染了,要保護好我們美好的地球
6. 建議我市化工廠改進技術,更新設備,提高廢水、廢渣的治理效果,實行達標排放,保證廠區周圍的環境不受污染。
7.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千萬注意不要再污染其它水域了,更不要污染地下水了。
我們要盡快讓地球母親恢復它以前美麗的樣子吧!
『柒』 長江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這個問題太寬泛了,可以根據長江流域不同的受污染的河段進行有針對性治理,個人推薦採用生態修復的手段,對整個流域需要一個宏觀的規劃及修復對策。
『捌』 長江水質調查報告
專家稱長江水污染加重 不治理將重蹈淮河覆轍 不抓緊治理將成第二條淮河
嘉陵江的水還有點藍,長江的水已經蠟黃蠟黃。沿江而下,裸露的荒山、被洪水沖入江中的白色泡沫塑料等不時可見。
記者最近在四川、重慶、上海等省市采訪時獲悉,由於治理速度趕不上污染速度,長江水污染程度仍在加深,部分江段水質惡化,已影響到沿江城市的飲水安全。
有關專家認為,長江已患「早期癌症」,污染如不能盡快從根本上得到遏制,五至10年後,長江很可能會重蹈黃河和淮河的覆轍。
上海市區沒有飲用水源
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市,只有在江中心長興島一帶,才能取到三類水作為上海市的飲用水源。
不光是上海,飲水安全對沿江城市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長江水質進一步惡化,嚴重威脅到沿江兩岸人民的飲水安全。長江兩岸的取水口,現仍有500多個,部分取水口因水質污染已延伸至江心。隨著污染進一步加劇,這些取水口向何處去將成大問題。
據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陸健健等有關專家介紹,長江流域年污水排放總量多達250多億噸,佔全國4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污水未經有效處理,就直接排入長江。近年來,國家在長江的污染治理上雖然進行了大量投入,但長江水污染形勢仍然比較嚴峻。目前長江幹流60%的水體,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工業和人口比較密集的長江中下游上千公里河段,沿岸水質基本都已在三類和四類之間。
此外,長江部分支流的污染和流域內湖泊的富營養化問題也很突出。據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數據,長江38條主要幹流上的72個監測斷面,能達到三類以上水質的斷面已只有46個。與此同時,長江流域面積大於0.5平方公里的4000多個湖泊,半數以上也都已處於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其中杭州 西湖、南京玄武湖、武漢東湖等,均達到了富營養化程度。
長江污水排放總量遠遠超過黃河、淮河
長江污水排放總量遠遠超過黃河、淮河,但由於長江水量大,尚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因此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污染的嚴重性。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袁愛國說,即使在目前長江污染已經不容小覷的情況下,許多地方領導還覺得,「長江水大,污染點沒啥」。
實際上,三類水體變成四類和五類水體的速度很快,通常也就是三五年時間。國家水文局去年兩月份的監測資料顯示,長江流域現在一二類水體的比例已只佔31%,三類水佔34%,其餘都是四類、五類和劣五類水。五年後,長江70%左右的水體都變成三類以下水體,是完全有可能的。
澳籍華裔科學家劉光釗說,如果長江70%左右的水都變成四類、五類和劣五類水,首先帶來的災難就是長江中部分水生生物將面臨滅絕危險,長江的生物多樣性會被破壞,食物鏈會斷裂,藍藻等會大面積暴發,生態平衡會被徹底打破,長江也將變成一江死水。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陸健健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長江口能觀測到的水生底棲動物共有126種,到2002年,能觀測到的已只剩下52種。大量有機物被帶入東海,使得近年來我國舟山群島附近海域大面積的赤潮頻繁暴發。長江的生態平衡系統如被徹底打破,長江成為第二條淮河,只是早晚的事情。
三大污染源同時向長江「放毒」
專家分析,長江的污染來源主要集中幾個方面。
首先是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污染。工礦企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是長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2004年,長江流域廢水排放總量已達167.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76.6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90.9億噸;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462.8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34.98萬噸,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327.9萬噸。
其次是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農業面源污染是長江流域的另一個主要污染來源,主要包括:化肥、農葯污染、畜禽養殖業污染、農業固體廢棄物、農村生活污水和山林地區徑流污染等。據有關專家估計,目前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物的總量,與工業、城市生活等點源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基本上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還有航運量激增帶來大量船舶污染。長江是橫貫我國東西的水上運輸大動脈,航運業十分發達,常年在水上運營的船舶有21萬多艘,這些船舶每年向長江排放的含油廢水和生活污水達3.6億噸,排放生活垃圾7.5萬噸。另外,因海損事故造成的油品、化學品污染事件也時有發生,對長江水環境構成了極大威脅。
「早期癌症」需早日防治
盡管沿江一些省市也擔心長江污染會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但各省市為了保證自己GDP的高速增長,無論上游中游還是下游,仍在拚命上項目,尤其是那些高污染,高耗水,需要大宗運輸的重化工項目,幾乎都無一例外的擺在江邊。
中下游已經建成的沿江密布的一些特大型重化工業及船舶製造、造紙、煉鋼等排污大戶,為了取得較高經濟效益,在個別地方領導有意無意的縱容下,偷排行為也是屢禁不止。有的企業甚至准備了兩套污水處理設備,一套專門用來應付檢查,一套用來偷排。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最近幾年,國家在長江的污染治理上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沿江建成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就有170多個,但效果並不明顯。
沿岸許多污水處理設施最後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有的污水處理廠甚至因為污水處理設備從國外買來時就是落後技術,處理出來的污水根本無法達標。
陸健健說,從生態學的角度看,長江污染現在雖然比較嚴重,但還算是「早期癌症」,如能抓緊治理,整個河流生態系統出現崩潰的情況還不至於出現。
『玖』 關於重慶市石柱縣的水資源污染的調查報告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於水。然而,水鄉江南,卻面臨著缺水的困境,「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區,河網縱橫,尤其有錢塘江、太湖和長江水可資利用,看似水源豐富,但近些年來,經濟迅猛發展,用水量已遠超出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資源保護不當,大量水體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這一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江境內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的寧波市,最缺水時一些運水車在日夜不停地奔跑著,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象山縣著名的針織企業巨鷹集團,為了解決缺水困境,僱用了6輛載重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不停地向廠里送水。
位於浙江省東部的舟山市是嚴重缺水的城市,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當地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成本大規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國際商貿城市義烏,市區有時每周正常供水僅9小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據稱,在義烏有兩樣商品最好賣,即水桶和水泵。
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缺水,這一讓水鄉人感到無比陌生和尷尬的事實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蘇錫常平原等歷史上的天府澤國,目前基本上都處於程度不同的缺水狀態,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水資源危機給江南水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增長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許是生在水鄉,感覺不到水的珍貴,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對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為前提的,經濟發展的代價異常沉重。據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統計部門所做的《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測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業廢水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8億噸。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在GDP年均增長9%的情況下,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2倍,屆時,生態環境將面臨異常沉重的壓力。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自然界的報復,江南水鄉遇上了和塞北邊陲同樣的境遇,不僅工業用水,連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不同的是,這里不是沒有水,而是有水卻不能喝。面對嚴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稱,缺水已經擊中了江南水鄉可持續發展的軟肋。
『拾』 中央電視台法制頻道組啟動「長江行動」,從重慶出發對長江沿岸七省市的污水排放現狀進行監測調查。閱讀地
(1)東江蘇湘 (2)鐵礦資源豐富,市場廣闊,交通便利(答出2點得2分) (3)重慶上海 (4)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過度使用化肥、農葯(答出2點得2分) 影響生活、生產用水安全;破壞水生生物生存環境(答出2點得2分)
與長江水流有無廢水排放情況調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edi構造
發布:2025-05-25 13:52:10
瀏覽:929
樹脂飾品設備
發布:2025-05-25 13:22:04
瀏覽:9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