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的獲獎項目
YCJ-1型揚聲器純音檢測儀 國家發明二等獎
JFA膜材料及其在鍍鉻漂洗廢水中的應用 國家發明三等獎
微量氫、氧氣敏色譜分析方法 國家科技成果獎
車間級計算機輔助管理的成組生產系統 國家科技成果獎
上海合金材料總廠消化引進觸頭材料製造技術配套用高純氫氣生產系統 國家科技成果獎
國產反滲透組器及其工程技術研究 國家科技成果獎
顯像管玻殼池爐煙氣電除塵系統 國家科技成果獎
航天服試驗艙 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
陝西彩色顯像管總廠廠區國內設計部分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境試驗研究所工程設計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混光光源特性及其應用的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P-33;P-22型可拆卸式屏蔽室 全國科學大會獎
振動計算與隔離設計和多層振動研究 全國科學大會獎
典型化編程 全國科學大會獎
PW型旋風式除塵器 全國科學大會獎
反滲透過濾技術在工業廢水處理方面的利用 全國科學大會獎
《工廠常用電氣設備手冊》 全國科學大會獎
《工廠常用電氣設計手冊》 全國科學大會獎
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節點 全國科學大會獎
無氰電鍍 全國科學大會獎
❷ 李健強的鑒定成果
1) 新型葯肥復合型種衣劑技術推廣應用,第十二完成人,2004年7月2日通過天津市農業局項目驗收(驗收證書編號:津20040337)。
2) 種衣劑生產新工藝及廢水循環再生系統,第二完成人,2002年10月16日通過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科技成果鑒定(核准編號: 農科果鑒字2002 056號)。
3) 20%福·克和30%多·福·克種衣劑助劑配方體系優化研究,第三完成人,2002年10月16日通過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科技成果鑒定(核准編號:農科果鑒字2002 057號)。
4) 雲南省主要糧食作物種衣劑產品開發和中試示範,第四完成人,2002年12月27日通過雲南省科技廳科技成果鑒定(核准編號:雲科鑒字2002 128號)。
5) 用於防沙治沙的多功能生物型種衣劑研製和中試生產,第三完成人,2001年10月15日通過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成果鑒定(核准編號:農科果鑒字2001 058號)。
5) 用於防沙治沙的多功能生物型種衣劑研製和中試生產,第三完成人,2001年10月15日通過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成果鑒定(核准編號:農科果鑒字2001 058號)。
6) 種子包衣覆蓋率計算機圖象分析檢測系統,第一完成人,2000年7月14日通過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成果鑒定(核准編號:農科果鑒字2000 69號)。
7) 北方水稻種子包衣專用劑型—20%克·多·甲懸浮種衣劑研究,第一完成人,2000年7月14日通過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成果鑒定(核准編號:農科果鑒字2000 070號)。
8) 浸種型水稻專用種衣劑—20%克·福·甲懸浮種衣劑研究,第二完成人,1999年12月11日通過湖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成果鑒定(核准編號:湘科鑒字99 第139號)。
❸ 匯清科技的匯清科技創新歷史
2002年深圳匯清科技有限公司 與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合作,聯合組建了臭氧應用技術研發中心,是我國中南地區環保項目重點實驗室;
2003年,深圳匯清科技有限公司與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共同研發「紅外線測溫儀」產品,非典期間接受國家主席胡錦濤蒞臨指導;
2004年5月18日,匯清科技榮獲中央空調活性氧空氣凈化系統科學技術成果鑒定書;
2007年通過國家奧體中心質檢報告,並與2008年贊助北京奧運會,並成為國際奧林匹克中心空氣凈化合作夥伴;
2009年,榮獲全球人居署授予的「空氣凈化和水處理」兩項新技術獎;
2009年4月15日,榮獲空調活性氧空氣凈化系統在線檢測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2009年7月8日,榮獲活性氧在線檢測儀外觀涉及專利證書;
2011年6月22日,榮獲空氣凈化機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2011年7月27日,榮獲智能空氣凈化機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2011年9月14日,榮獲LV等離子體廢氣凈化器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2012年9月19日,榮獲洗車廢水循環處理設備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2012年10月13日,榮獲超濾膜泡裝置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2012年11月7日,榮獲便捷式凈水器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2012年11月14日,榮獲洗車廢水循環處理裝置設計專利證書。
❹ 八 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大力提高國土資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國土資源事業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屏蔽室與三維線圈及其集成磁場空間裝置
該裝置可以衰減環境磁場強度(達到<300nT),改善環境磁場的梯度(達到<50nT/m),使線圈系統的均勻區不失真;可以屏蔽和抵消外場,達到零磁空間,產生矢量磁場;可以完成線圈系統的本身功能,實施對屏蔽室的磁清洗。
屏蔽室與三維線圈的復合套裝,成功解決了線圈在屏蔽室內的幾何定位及其相互隔震;形成零磁場或產生矢量的背景場的高度均勻;三維線圈對屏蔽室六面可在不發散磁場的情況下,實施磁清洗。可調節三組線圈的間距和幾何姿態,具備調節正交性的功能,儲備擴展不同指數均勻區的機構。屏蔽室構建採用大循環包鑲及無焊點、少鉚眼、大封擠的新方法,這樣可以提高屏蔽系數,降低資源消耗。配置檢測設備,可以由平面坐標到立體坐標,由小區域到大范圍,在空間任一點支持三分量的准確定位。項目研製的系列產品在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高等院校、國土資源部、石油及地震系統得到廣泛應用。
野外數據採集界面
GPS/PDA土地調查新技術示範應用
國土資源部在大興舉辦調查之星技術培訓班,學員們在現場實習
在嵌入式3S集成技術、基於GPS網路差分/高精度單點動態定位技術、矢量圖形自動分割技術、基於GPS/PDA的土地調查作業流程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形成了調查精度滿足1:10000到1:2000及1:1000、數據導入/導出符合OPENGIS通用交換標准、變更圖斑能自動分割的土地調查作業系統。
在2004年北京大興綜合示範應用的基礎上,2005~2006年國土資源部又在北京、吉林、河北、江蘇、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九省市13個區縣進行了較大范圍的示範應用,試點縣市地處東部、西部和南方、北方,地形包括平原、山區、丘陵,通過實際應用,驗證了GPS的定位精度,優化了系統的作業流程,完善了系統的軟體與硬體。在此基礎上,對系統的軟體進行了權威測試,對產品的硬體進行了工業化設計,形成了定型後的符合工業化標準的「調查之星」系列產品。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已將定型後的「調查之星」設備裝備到14個區縣。
❺ 買文寧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成就
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與我國的環境污染實際難題緊密結合,長期從事有機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近幾年來研究開發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周期循環活性污泥法(CASS)、膜生物反應器(MBR)等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和上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厭氧復合床(UBF)、內循環厭氧生物反應器(IC)等有機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完成了多項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研究開發了多項先進實用的環境污染控制技術並進行了成功的應用,在抗生素工業廢水和酒精工業廢水處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科研成果。完成了啤酒廢水處理工程、酒精廢水處理工程、生物制葯廢水處理工程、造紙廢水處理工程等十幾項廢水處理工程的工程設計。經過4年研究開發和設計建設的河南天方葯業集團抗生素廢水處理工程於2003年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評為《國家環境保護百佳工程》。設計建設了20多項環境污染治理工程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❻ 黃民生的科研成果
自1990年以來,先後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50多個,其中包括國家863(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個)、上海市科委重大和重點(3個)、上海市教委(2個)等國家和地方重點重大科研項目,主要內容包括:富營養化原水生化和物化預處理技術研究、給水絮凝劑改良及水質優化技術研究、微生物絮凝劑研製與廢水凈化技術研究、中水系統生物脫臭技術研究、污水的高效微生物處理技術研究、白腐真菌生化反應器處理染料廢水及其調控研究、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預處理及資源化技術研究、工業區污水收集處理系統規劃與評估研究、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節能升級改造技術研究、河口污染凈化生物浮島技術研究、景觀水體微生物及酶強化凈化技術研究、中心城區河流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構造濕地處理富營養化入湖河水技術研究、城市綠地系統對雨水徑流調蓄及污染削減效應研究、企業循環經濟研究等。主持編寫或合作出版專業教材及專著3部,申報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6項(受理6項,授權1項),主持和參與城市(鎮)排水及水處理工程規劃設計10餘項。
❼ 中國現在,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有哪些科技成果
一是重大科研項目推進有序,前一段時間我給大家介紹了國家大氣攻關專項,專門針對京津冀區域霧霾成因給大家作了詳細,這就是非常具體的科技支撐的例子。同時在水環境領域,也有水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十三五」期間,國家在生態環境科技投入方面,僅中央財政投入就超過100億元。
二是科技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先後制定了《關於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實施意見》,《關於落實深化科技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實施辦法》等文件,大力推動生態環境科技管理「放管服」。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
四是科研組織實施組織不斷創新。以「1+X」模式組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這兩個中心聯合全國500多家優勢科研單位、8000名科研人員,形成「大兵團聯合作戰」的協作攻關模式。把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地方、不同領域的優勢學科和優勢專家組織起來,形成高水平的聯合攻關團隊,從運行效果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期間,通過廣大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環境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在水環境領域,形成重點行業水污染全過程式控制制系統與應用等八大標志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術體系,有效支撐了太湖、京津冀、三峽庫區、淮河、遼河流域的水環境質量改善,助力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建設和世園會、冬奧會高標准水質目標實現。在土壤環境領域開展了鉻、砷重金屬污染地塊修復工程示範,為土壤生態環境、人居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提升多重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在生態保護領域,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方法體系,支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建立。在固廢領域,大宗工業固廢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重金屬安全處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關鍵技術突破,支撐了無廢城市建設。在環境基準領域,首次發布了我國保護水生生物鎘和氨氮水質基準,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
❽ 河海大學環境學院的研究成果
主要成果:
1、城鎮污水高效脫氮除磷與尾水資源化技術(該項成果為國際先進),該項成果2012年獲得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實現了產業化,已在10個以上污水處理廠得以推廣應用。
2、城市污水處理系統規劃與污水處理廠優化調控技術,通過系統規劃與優化,實現低碳排水與城市排澇安全,同時實現雨水資源的利用;藉助活性污泥模型優化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實現節能減排。
3、印染廢水分質處理與再生利用技術(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水專項課題),該項技術已在多家印染企業推廣應用,經濟社會環境效益顯著。
4、水工程設計與優化,採用先進的研究成果,並成功應用於工程實踐,實現成果的快速轉化。
在研項目:
1、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污水處理系統區域優化運行及城市面源削減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2011ZX07313-002)
2、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園區化鄉鎮工業廢水氮磷深度削減及資源化成套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2012ZX07101003)
3、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培育基金項目「富營養化及有機復合污染水源原水高效低耗預處理技術研究」(708047)
4、江蘇省太湖治理科研課題「太湖流域上游地區污水處理廠中水利用方案研究」(TH2012302)
5、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低氧生物倍增污水處理技術與模塊化裝備研發及產業化」(R201302)
❾ 顧夏聲的主要成就
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發展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理論,提出對升流式厭氧污泥層(UASB)反應器處理啤酒等廢水的新工藝,研究成果被列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和「國家環境保護最佳實用技術」,提出的二相UASB工藝對於處理含硫酸鹽廢水的發展前景以及廢水經酸化後,用自養型硫細菌進行生物脫硫,然後進行甲烷發酵和硫回收的新工藝,是對含高硫酸鹽有機廢水治理技術的重大突破。在國內外首次提出UASB反應器內厭氧顆粒污泥的結構模型和顆粒污泥形成機理的「晶核生長」學說,由此找出了培養顆粒污泥的優化條件和關鍵技術。
他在工程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主持和指導有機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顧夏聲主持的「城鄉有機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機理及高效厭氧反應器研究」課題以及他指導的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高濃度有機廢水的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對升流式厭氧污泥層(UASB)反應器的理論與實踐,對其微生物學特性及工程應用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在國內外首次提出厭氧顆粒污泥的結構模型及形成的「晶核生長」學說,由此找到了培養顆粒污泥的優化條件和關鍵技術,為其後進行的中試和生產性UASB反應器內顆粒污泥的培養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技術依據。在此基礎上開發的UASB反應器處理啤酒等廢水新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些成果被列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和「國家環境保護最佳實用技術」,已應用於多個污水處理工程,其中北京啤酒廠污水處理系統是中國規模較大的常溫UASB生產性裝置,被列為國家環保局示範工程。
2:主持「硫酸鹽還原作用對厭氧消化的影響與控制」研究項目,使含高硫酸鹽有機廢水治理技術獲重大突破。造紙、味精、脂肪酸、糖蜜等生產廢水的有機物濃度高,由於含有大量硫酸鹽,嚴重妨礙厭氧消化技術的應用,成為世界各國廢水處理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顧夏聲與同事們分析研究了「酸化」狀態下的微生物生態及控制「酸化」的措施,提出了二相UASB工藝對於處理含硫酸鹽廢水的發展前景,並提出廢水經酸化後,用自養型硫細菌進行生物脫硫,然後進行甲烷發酵和硫回收的新工藝,使該類廢水的處理技術獲得重大突破。
3:參與和指導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和處理工藝研究,提出經濟有效的處理途徑。顧夏生研究了厭氧—缺氧—好氧系統處理焦化廢水過程中微生物分布和有機物遷移轉化規律,並進行了新型硝化—反硝化系統的研究,將焦化廢水生物處理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對染料廢水中的各種主要化合物進行了較系統深入的好氧和厭氧降解性能及機理的研究,為去除這些物質提供了理論基礎,所獲得的用生物轉盤處理染色廢水的研究成果已用於工程設計之中。
4:參與氧化塘處理廢水的科技攻關,對氧化塘中碳、氮、磷的轉移規律進行了深入討論,在廢水生物脫磷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夏聲學術造詣深,治學嚴謹,熱愛教育這一神聖的事業。在任教60餘年中,他始終堅持「要教好工科的書必須理論聯系工程實際」,講課堅持做到「深入淺出,少而精,條理清晰」。顧夏聲為中國市政工程和環境工程培養了一大批學術帶頭人和專家,有的已經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夏聲在60餘年教學生涯中,始終堅持「要教好工科的書必須理論聯系工程實際」,為我國市政工程和環境工程培養了一大批學術帶頭人和高級專家,包括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環境工程博士。他曾任建設部高校給水排水及環境工程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和國家教委環境工程類專業教材委員會主任委員,組織研究明確了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科歸屬、專業內容、培養目標等,制定了教學計劃和各課程基本要求,組織編寫系統教材,為環境工程、市政工程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曾獲北京市高教系統「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全國環境教育先進個人等稱號。他長期從事有機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研究,對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反應器的理論與實踐及其微生物學特性和工程應用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市科技成果獎、全國環保科技成果獎等。
顧夏聲一貫重視教材建設。他本人或帶領年輕教師編寫了多本高質量的教材,並隨時把新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給學生以最新的知識。如他與李獻文等合編的《水處理微生物學基礎》曾三次再版,受到師生們的好評。他同時擔任建設部高校給水排水及環境工程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和國家教委環境工程類專業教材委員會主任委員。在有關部門的領導下,他與其他委員一起,就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科歸屬、專業內容、培養目標等問題進行了多次研究討論,明確了該專業的定位及培養目標,制定了教學計劃和各課程的基本要求,編寫教材18種,使環境工程專業有了比較系統、基本成套的試用教材,為環境工程、市政工程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顧夏聲培養出了中國第一位環境工程博士。他對研究生嚴格要求、精心培養;強調學生知識結構的合理性、適應性,尤其注意充實其基礎知識和拓寬其知識面;要求學生把書本知識應用到工程實際,同時以實際工作的經驗充實理論。顧夏聲言傳身教,培養的博士生業務素質好、思想覺悟高,多數已成為各個單位的業務骨幹。 學生:清華大學環境系教授、中國第一位環境工程博士張曉健 如顧夏聲與李獻文等合編的《水處理微生物學基礎》曾兩次再版
顧夏聲編寫過十八種教材,獲教委和建設部優秀教材獎。他提出UASB反應器處理啤酒等廢水的新工藝,被列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計劃」和「國家環境保護最佳實用技術」。長期從事給水排水和環境工程的教學與研究。撰有論文《中國水污染控制技術與展望》、《生物接觸氧化法動力學模型》,主編《水處理工程》、《廢水生物處理數學模型》。
60年代中期,該講義得到學校的認同,並在校內進行鉛印作為教學材料下發。後建設部教材會討論決定正式編寫《水處理微生物學》,但後期編著工作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了。文革結束後,隨著教材指導委員會的恢復,全國進行課程改革,正式將「水處理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課程在各高校環境工程專業開設。《水處理微生物學》最大的特點就是緊密結合專業,深入淺出地說明最基本的微生物作用於污水處理的運轉,比如通過觀察原生動物在污水處理中的變化來看污泥膨脹的問題等。後隨著科學理論和水處理技術的發展,第二、三版在內容上均有所增添。
顧先生1949年回國後即受聘到國立唐山工學院任教,後調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致力於給排水工程和環境工程的研究和教學,其中《水處理微生物學》是他和李獻文先生等人合編的專業基礎教材,該教材填補了中國在環境工程領域尤其是污水處理微生物教材的空白。《水處理微生物學》教材自1980年出版以來,曾3次修訂,《水處理微生物》(第三版)於2006年再次修訂,形成第四版——《水處理生物學》。
1陶葆楷、顧夏聲,沼氣池中糞便消化效能的研究,清華大學學報,1959,6(2)。
2顧夏聲、黃銘榮、錢易等,廢水處理與利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78。
3顧夏聲、李獻文,水處理微生物學基礎,第一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0。
4Gu Xiasheng,The Status and Trend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in China,Water International,1982,7(2)
5顧夏聲,廢水生物處理數學模式,第一版,清華大學出版社,1982。
6顧夏聲、胡紀萃、俞毓馨、胡瓊玲,空氣混合活性污泥法處理合成氨裝置碳黑廢水的研究,清華大學學報,1983,23(1)。
7Hu Jicui,Gu Xiasheng,A Kinetic Model of the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Development Technology,1985,3:241~249
8顧夏聲、黃銘榮、王占生等,水處理工程,清華大學出版社,1985。
9吳唯民、胡紀萃、顧夏聲,厭氧升流式污泥層反應器內污泥顆粒化對固液分離效果的影響,環境科學學報,1986,6(1)。
10顧夏聲、李獻文、俞毓馨,水處理微生物學基礎,第二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7。
11Weimin Wu,Jicui Hu,Xiasheng Gu,Yizhang Zhao,Cultivation of Anea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UASB Reactor with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 Seed,Wat.Res.,1987,21(7)
12吳唯民、胡紀萃、顧夏聲,厭氧污泥的最大比產甲烷速率的間歇試驗測定法,中國給水排水,1988,1(4)。
13Jicui Hu,Weimin Wu,Xiasheng Gu,A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ctivated Sludge as Seed Material for an Anaerobic Reactor,Wat.Sci.Tech.,1988,20(11/12)。
14趙健夫、錢易、顧夏聲,用厭氧酸化預處理焦化廢水的研究,環境科學,1990,11(3)。
15趙健夫、錢易、顧夏聲,焦化廢水中難降解物的分析,環境工程,1991,9(1)。
16Zhang Xiaojian,Wang Zhansheng,Gu Xiasheng,Simple Combination of Biodegradation and Carbon Adsorption-The Mechanism of the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Wat.Res.,1991,25(2)
17劉雙江、胡紀萃、顧夏聲,升流式厭氧污泥床處理豆製品廢水,中國給水排水,1992,8(1)。
18劉雙江、胡紀萃、顧夏聲,厭氧顆粒污泥形成過程中胞外多聚物作用的研究,中國沼氣,1992,10(1)。
19竺建榮、胡紀萃、顧夏聲,二相UASB工藝微生物生態學的研究,中國沼氣,1992,10(2)。
20周琪、袁嗣兵、竺建榮、胡紀萃、顧夏聲,升流式厭氧污泥床處理生活污水,中國給水排水,1992,8(4)。
21文湘華、錢易、顧夏聲,生物穩定塘碳、氮、磷物質遷移轉化模型的研究,生態學報,1992,12(1)。
22文湘華、錢易、顧夏聲,生物穩定塘常規運行狀態模擬與分析,環境科學,1992,13(3)。
23周岳溪、錢易、顧夏聲,生物除磷過程中乙酸鹽厭氧代謝機理的研究,環境科學研究,1992,5(3)。
24周岳溪、錢易、顧夏聲,假單胞菌磷代謝特性的研究,環境科學,1992,13(5)。
25周岳溪、錢易、顧夏聲,循序間歇式廢水生物除磷處理工藝微生物特性的研究,環境科學研究,1992,5(6)。
26顧夏聲,廢水生物處理數學模式,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27竺建榮、胡貴平、胡紀萃、顧夏聲,胞外多聚物在污泥顆粒化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中國沼氣,1993,11(3)。
28耿艷樓、錢易、顧夏聲,簡捷硝化-反硝化過程處理焦化廢水的研究,環境科學,1993,14(3)。
29竺建榮、胡紀萃、顧夏聲,顆粒污泥的產甲烷細菌及結構模型初探,微生物學報,1994,33(4)。
30安仁虎、錢易、顧夏聲,厭氧過程在厭氧-好氧工藝處理染料工業廢水中的作用,環境科學研究,1994,7(3)。
31Mai Wenning,Jian Zhangpeng,Gu Xiasheng,A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iodegradability of Organic Substance,J.of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5,7(2)
32左劍惡、袁琳、胡紀萃、顧夏聲,利用無色硫細菌氧化廢水中硫化物的研究,環境科學,1995,16(6)。
33王永儀、楊志華、蔣展鵬、顧夏聲、劉勇,H-酸廢母液的濕式空氣氧化處理,環境科學,1996,17(1)。
34何苗、張曉健、瞿福平、顧夏聲,焦化廢水中有機物在活性污泥法處理中的去除特性,中國給水排水,1997,13(1)。
35瞿福平、張曉健、何苗、顧夏聲,氯苯類有機物生物降解性及共代謝作用研究,中國環境科學,1997,17(2)。
36何苗、張曉健、瞿福平、顧夏聲,難降解有機物生物抑制特性的研究,環境科學,1997,18(2)。
37何苗、張曉健、顧夏聲,雜環化合物及多環方烴厭氧酸化降解性能的研究,中國給水排水,1997,13(3)。
38何苗、張曉健、瞿福平、顧夏聲,混合基質條件下難降解有機物生物降解性能,環境科學,1997,18(3)。
39顧夏聲、李獻文、竺建榮,水處理微生物學,第三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8。
40楊洋、左劍惡、卜德華、顧夏聲,好氧顆粒污泥亞硝化工藝的啟動與運行特性研究,環境科學,2007,28(11)。
41顧夏聲,胡洪營等,水處理生物學,第四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
❿ 酶在生物技術科研領域的作用
對日益嚴峻的全球化環境污染問題,環境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結合發展,為環境保護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傳統的污染治理方法存在著諸多的自身缺陷.主要表現在:處理效率低下、佔地廣、浪費土地資源和能源、處理成本高、效果不盡理想、容易產生新廢棄副產物,甚至產生新的污染源.所以以環境生物技術為新技術體系解決環保污染的保護環境成為當今乃至未來發展的方向.酶與酶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是環境生物技術中重要的部分. 現代研究表明,酶與酶技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十分密切.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產品加工過程中用酶來替代化學品(為生物過程代替化學過程反應溫和)可以降低生產活動中的污染水平,有利於實現工藝過程生態化或無廢生產,真正實現清潔生產的目標;第二,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只對產品內容起作用,使產品在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大大減少,利於環境的保護;第三,酶的反應條件溫和,專一性強,催化效率高等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對污染物處理和環境監測具有高效、快速、可靠的優點.因此,酶工程技術在環境治理領域具有廣闊的前景. 酶與酶技術以實際應用的要求為目的,利用酶的催化特性對對象進行有用物質的生產或有害廢物的分解.幾年來,環保用酶制劑與酶技術已經開始引起學術界的關注.與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相比,國內環保用酶的研究工作剛剛起步,在實現工業化、商品化應用方面基本處於空白.其原因主要還在於國內對環保用酶的研究系統方法落後,學科之間單兵作戰,科研機構與生產廠商及應用單位相脫節,嚴重製約了環保用酶與酶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一直未能形成工業化和商品化的開發. 環保用酶與酶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項目,通過應用系統方法,對高效酶類的選用與開發、酶固定化(載體)材料的選擇,酶生物反應器的研究與製造,以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安全簡便的操作解決環境污染中的廢水處理問題.開發出新一代的環保用酶制劑和酶生物反應器系列產品,並且使該技術得到產業化.本項目的開發,對解決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垃圾滲濾液的無害化處理帶來嶄新的突破,對環保領域酶制劑開發應用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 國內技術發展的概況及需求 1、酶的發展現狀酶作為生物催化劑是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重要一環,它廣泛應用於輕工、化工、醫葯衛生、食品、環保等行業,酶制劑生產已成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之一.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注意酶工程研究和酶制劑的開發,近年來,國際酶制劑行業發展迅速,這與廣泛採用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及其他新技術有關.國內酶制劑工業的現狀是投入少、缺乏核心技術,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種單一,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酶制劑應用領域僅局限於澱粉加工、洗滌劑工業等,影響了酶制劑行業的發展及應用領域的開拓.全行業整體工藝技術與裝備水平落後,絕大多數工廠沿用硫酸銨(硫酸鈉)鹽析工藝或發酵液直接噴霧乾燥工藝,不僅產品質量差,也影響了下游產業產品質量的提高.環保用酶受此影響,處理成本高使用推廣慢.因此,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已成為酶制劑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2、環保用酶應用及現狀酶與酶技術用於環保領域,國內目前已經引起研究部門的重視,陸續有了這方面的相關報道,但在實踐應用方面的開發仍屬鮮見,幾乎還處於空白. 3、環保用酶的市場需求在社會生活不斷現代代、工業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環境污染問題已日益嚴峻,傳統的解決環境污染技術和工藝已經滿足不了現實的要求,環保領域酶和酶技術的應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由於其廣闊的市場前景,必將產生具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 主要研究、開發內容及目標環保用酶與酶技術是國內研究之前沿領域,是一項系統的研究工程.本項目技術開發、主要運用目前國內成熟的酶發酵工藝和提煉工藝生物下游技術.生產低成本、高活性環保用酶和酶固定化載體材料的選取以及酶反應器的生產開發. 本項目開發的重點在於酶與酶技術應用於廢水處理的產品開發,將多種適用與廢水處理的酶富集於反應器中處理污水.從幾個方面著力研究: 1、 環保用酶制劑工業化生產技術開發; 2、 環保用酶固定化廉價載體的應用; 3、 廢水處理酶反應器的技術開發; 4、 以新型酶反應器為核心構件污水處理系統技術開發. 酶與酶技術在環保產業中的開發應用項目,主要建立在目前科研單位研究成果的應用及我方科技人員原有的固體發酵生產纖維素酶其他酶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採用國內最新,成熟的技術裝備,膜分離—超濾裝備,「分子切割」技術裝備,沸騰一次造粒技術制備高活性酶,以及應用吸附法,交聯法等技術開發生產固定化酶,實現酶與酶技術在環保產業中的推廣應用,開發出新型高效廢水處理的環保用酶和酶生物反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