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已正常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在水量不足的情況下怎樣運行
一般大型污水處理廠會設計成並列的多廊道,當污水量不足時,只運行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廊道,而不用全部運行。小型的污水處理廠可能只有單廊道,這時可以採取的方法是間歇運行,或者用變頻器降低風機轉速等等。
❷ 污水處理廠進水量僅為設計規模的百分之十時如何調試
應該有2組池,先培養抄一組池,另一組池等水量達到再調試。
不管什麼工藝,調試採用SBR, 即進水、曝氣、沉澱、排水,污水的多少只要進完水,就曝氣,沉澱,排水、閑置時間長一點。先把菌培養出來。沒水了,就停。有污水等多了,啟動風機,先復活微生物,再進水處理。培養前十幾天,進水不多。正常後間歇運行。
❸ 城市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太低能否培養污泥
為來避免污泥自身氧化,就自要控制好曝氣量,經常測定池內的溶解氧,及時進水。當污水濃度太低時要投加大糞等營養物,如沒有這方面來源,可採用間隔曝氣。
至於如何控制曝氣時間和曝氣量,要憑經驗,因為COD、污泥濃度等的數據無法及時獲得,有經驗的人可根據溶解氧變化和污泥外觀(放在量筒觀察)就可了解污泥的大致生長情況,並進行控制。
工業廢水處理來說,污泥過早培養好,沒有廢水來維持,延長了培菌時間,不僅增加了培菌費用,甚至延誤污水處理裝置的定期投運。
❹ 中小型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調試怎麼做
中小型污水處理廠的確有這樣的一個尷尬的事,說實話,如果自己做的話,得有污水處理工程師,不然也很難做到出水達標。關於污水處理調試這塊,應該有專業的公司,可以找找看。
❺ 我是做檔發廠污水處理的用的ao工藝厭氧池好氧池加了很少的泥請問怎麼調試,進水cod為1000,ph2-12之間
郁悶打了半天字跳電了,
A池和O池加泥量都控制在35%吧,含水量在85%以下的,最好是這版種泥
前期操作先調節權PH至7左右。
至於調試,厭氧先進水,讓投入的污泥適應污水,稍加點營養物質,比如白糖,。好氧悶曝吧,也投加營養物,白糖,
樓上哥們說的MLSS也測著,要是有條件能做鏡顯最好,觀察污泥生長情況,
直到污泥開始正常生長,開始進水,量不要太大,
基本情況就這樣子了,要是有問題可以HI我。
❻ CASS污水處理廠進水COD只有50左右,求可行的調試方案
投入接種污泥,污泥量根據池體積或者水量計算;
悶曝
進污水,少量或者間歇曝氣,控制曝氣量不要過度,
可以適當投加工業葡萄糖,或者引入糞便(你不嫌臟的話),
然後監測活性污泥的各項指數至培養至活性污泥成熟,繼續控制曝氣量。。。。。。
❼ 污水廠進水濃度低偏低,水量較少。要保證生態系統正常,應該採取哪些措施。A0工藝。
適當投加,碳源氮源磷源。一般用麵粉或者澱粉、尿素、和過磷酸鈣(俗稱磷肥)
❽ 不進水不出水只加營養物質可以調試污水處理廠嗎
污水處理廠一般調試的方法如下;
(1)間歇培菌。將曝氣池注滿廢水,進行悶曝(即只曝氣而不進廢水),數天後停止曝氣,靜置沉澱1 h ,然後排出池內約1/5的上層廢水,並注入相同量的新鮮污水。如此反復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的進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悶曝時間要比上次縮短。在春秋季節,約二、三周就可初步培養出污泥。
(2)連續培菌。先將曝氣池進滿廢水,然後停止進水,悶曝半天至一天後可連續進水。連續曝氣,進水量從小到大逐漸增加,連續運行一段時間(與間歇法差不多),就會有活性污泥出現並逐漸增多
(3) 濃縮污泥接種培菌。採用附近污水處理廠的濃縮污泥作菌種(種泥或種污泥)來培養。
(4) 干污泥接種培菌。「干污泥」通常是指經過脫水機脫水後的泥餅,其含水率約為70~80%。本法適用於邊遠地區和取種污泥運輸距離較遠的情況。
❾ 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實際來水量是設計水量的多少可以做培菌類調試
培菌調試最開始可以先在厭氧池和好氧池中加入清水,然後投放活性污泥進去,並加入些許營養,厭氧池開潛水攪拌,好氧池正常曝氣,大概1-2天就可以慢慢進水了,開始負荷不宜太大,設計水量30%左右就行,慢慢穩定後逐步增加進水負荷,直到達到設計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