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核電站排出的廢水怎麼處理
在核電站,由於處理廢水的量大、放射性物質濃度較高,都建有專門的版放射性污水處理系統,其常用的權工藝是蒸發和過濾。前面提到過,廢水中的大多數放射性元素都不具有揮發性,利用這一特性,科學家對廢水進行加熱令其蒸發,再將留下的無法蒸發的放射性物質作濃縮處理。這個方法有兩個優點,其一,核電站運行過程中本身就有很多無用的廢熱,加熱廢水不會多耗能源;其二,蒸發法基本不需要使用其他物質,不會像其他方法因為污染物的轉移而產生其他形式的污染物。另一種方法是過濾法,原理類似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凈水器。在廢水流經的管道中安放了專門用來吸附放射性物質的樹脂,這樣水流走了,放射性物質留在樹脂中。過一段時間,樹脂吸附「飽」了,可以換上新的樹脂。而吸滿了放射性物質的樹脂可以通過壓縮等方法減小體積,收集後澆築水泥密封,若樹脂中放射性強度不高,放入鐵桶密封也行。
㈡ 核廢水有什麼危害
一是對全球水域的污染。核廢水排出後,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域首當其沖,特別是福島縣周邊局部水域,之後污水還會污染東海。有日本學者指出,核污水排入海洋會影響到全球魚類遷徙、遠洋漁業、人類健康、生態安全等方方面面。因此絕不僅僅是日本國內的問題,而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態和環境安全的國際問題。
二是對基因可能造成的不可逆損害。綠色和平組織核專家指出,日核廢水所含碳14在數千年內都存在危險,並可能造成基因損害。美國《科學》雜志此前也曾撰文稱,除了目前為人所知的氚元素,核污水中還含有多種放射性物質,需要高度關注將污水釋放到海洋可能帶來的潛在危險。
《科學》雜志援引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學家肯·布塞勒的話指出,處理過的水中還是會殘留釕、鈷、鍶和鈈的同位素,這讓人擔憂。
此外,食物鏈的傳遞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實驗證明,若長期、大量食用放射性污染海產品,可能使體內放射性物質積累超過允許量,引起慢性射線病等疾病,造血器官、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等損傷。
事件起始: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開相關閣僚會議,正式決定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含有對海洋環境有害的核廢水。
對於日本的決定,多國對此表示質疑和反對。對這一關系本國民眾、周邊國家人民切身利益和國際公共健康安全的大事,日方不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充分協商,一意孤行的做法極其不負責任。
2021年4月14日,東京電力公司表示,經過處理,核廢水中的絕大部分放射性元素都可以清除,但是「氚」沒有辦法徹底清除,到時會將核廢水中的氚濃度稀釋至日本國家標準的1/40(即1500貝克勒爾/升),是國際衛生組織設定飲用水標准10000 貝克勒爾 /升的1/7,不會對海洋造成污染。
截至2020年8月,經「多核素去除裝置(ALPS)」設備處理後的73%的核廢水仍含有超標的放射性元素,需要進行二次處理。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將核廢水排入海,如此極其不負責的方案怎敢出籠?
㈢ 核污染而產生的廢水怎麼治理
核污染而產生的廢水治理方法:
將沉澱劑與廢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發生共內沉澱作用的方法容。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處理中被除去。
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轉移並濃集到小體積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積後的廢水剩餘很少的放射性,從而能夠達到排放標准。
此法優點是費用低廉,對數放射性核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能夠處理那些非放射性成分及其濃度以及流化相當大的廢水,使用的處理設施和技術都有相當成熟的經驗。
(3)核素廢水擴展閱讀:
我國放射性廢水按放射性活度高低分為高、中、低和弱放射性廢水,廢水來源包括核電站廢水、鈾礦選冶廢水、乏燃料後處理廢水以及醫院、科研等單位產生的廢水。
核電站廢水主要包括主設備和輔助設備排空水、反應堆排放水、第二迴路廢水、清洗廢液、離子交換裝置再生廢水和專用洗滌水等,主要為中低放射性廢水。
乏燃料後處理廢水主要包括乏燃料後處理和放射性物質分離製造過程產生的廢水等,這兩種廢水放射性濃度都很高,危險性極大。
㈣ 核廢水屬於水污染嗎
核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成分,氚的含量最高,其次還有碳14,鈷60和鍶90,這三個元素的降解時間更長,而且很容易進入海洋的沉積物中被海洋生物吸收,這些同位素對人類具有潛在的毒性,能以更長久和復雜的方式影響海洋環境。例如,碳14在魚體內的生理濃度可能是氚的5萬倍。而鈷60能在海底沉積物中富集,濃度可能會上升30萬倍。除了放射性物質可能對海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由於洋流作用,放射性物質還可能會隨著海洋運動擴散到整個太平洋海域甚至全球海洋環境。同時,也有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報告稱,核污水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 14,其中,碳- 14作為"人類集體輻射劑量的主要貢獻者,有可能損害人類DNA。」綠色和平組織高級核專家肖恩伯尼(ShaunBurnie)稱,存儲水箱中總共可能有多達63.6GBq(千兆貝克勒爾)的碳- 14。"這些及污水中的其他放射性核素,在數千年內都將是危險的,並有可能造成基因損害。這也是必須放棄這一-計劃(排放入海)的原因。「
㈤ 核電站會產生廢水么怎麼產生的
核電站會產生廢水。
產生原因:
由於地下水流入反應堆建築的受損地下設施,與為核燃料降溫的放射性廢水混合而成。福島本地媒體報道稱,作為批准迂迴排放協議的一部分,漁民要求在排放地下水之前,需有第三方機構檢查輻射水平,每公升水所含銫-134必須低於1貝可。銫-134是一種放射性元素,半衰期在兩年左右。
每公升入海核廢水中銫-134的最高含量是60貝可。在福島核事故發生後,由於捕魚禁令,大部分福島縣漁民被迫停止了捕撈工作,只能偶爾對被認定是安全的限定魚種進行作業。
核污染而產生的廢水治理方法:
將沉澱劑與廢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發生共沉澱作用的方法。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處理中被除去。
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轉移並濃集到小體積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積後的廢水剩餘很少的放射性,從而能夠達到排放標准。
此法優點是費用低廉,對數放射性核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能夠處理那些非放射性成分及其濃度以及流化相當大的廢水,使用的處理設施和技術都有相當成熟的經驗。
以上資料來源:網路-核廢水
㈥ 中國如何處理核廢水
核污染而產生的廢水治理方法:
將沉澱劑與廢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發生共沉澱作用的方法。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處理中被除去。
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轉移並濃集到小體積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積後的廢水剩餘很少的放射性,從而能夠達到排放標准。
此法優點是費用低廉,對數放射性核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能夠處理那些非放射性成分及其濃度以及流化相當大的廢水,使用的處理設施和技術都有相當成熟的經驗。
工業廢水:
主要為冷卻劑相關系統(設備、管道和閥門)的疏水和引漏水。根據其放射性水平和鹽含量的不同,可採用預過濾、離子交換、蒸發等方法處理。
設備去污廢水。主要為放射性設備去污產生的去污廢水,其鹽含量較高,一般採用蒸發處理。
地面沖洗廢水、淋浴水和洗衣房水。這類廢水的放射性水平很低,可經過濾後排放,或採用蒸發處理或膜過濾(反滲透、納濾或超濾等)處理。如廢水含有洗滌劑,蒸發時則需添加消泡劑,或預先分解洗滌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核廢水
㈦ 核廢水一般如何處理
1、化學沉澱法
化學沉澱法是將沉澱劑與廢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發生共沉澱作用的方法。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處理中被除去。
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轉移並濃集到小體積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積後的廢水剩餘很少的放射性,從而能夠達到排放標准。
2、離子交換法
離子交換法採用離子交換樹脂,適用於含鹽量較低的廢液。當含鹽量較高時,用離子交換樹脂來處理所花的費用比選擇性工藝要高。這主要是低選擇性的樹脂對放射性核素有很大的關聯。在放射性廢水凈化中,利用電滲析的方法可以增加離子交換工藝的利用效率。
3、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態物質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屬離子的一種有效方法。吸附法的關鍵技術是吸附劑的選擇。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沸石、高嶺土、膨潤土、黏土等。
4、蒸發濃縮
蒸發濃縮法具有較高的濃縮因子和凈化系數,多用於處理中、高水平放射性廢水。蒸發法的工作原理是:將放射性廢水送入蒸發裝置,同時導入加熱蒸汽將水蒸發成水蒸氣,而放射性核素則留在水中。蒸發過程中形成的凝結水排放或回用,濃縮液則進一步進行固化處理。
5、膜分離技術
膜技術是處理放射性廢水的比較高效、經濟、可靠的方法。由於膜分離技術具有出水水質好、物料無相變、低能耗等特點,膜技術受到了積極的研究。
6、生物處理法
生物處理法包括植物修復法和微生物法。植物修復是指利用綠色植物及其根際土著微生物共同作用以清除環境中的污染物的一種新的原位治理技術。
7、磁-分子法
該法以一種稱為鐵蛋白的蛋白質為基礎,將其改性後,利用磁性分子選擇性地結合污染物,再用磁鐵將其從溶液中去除,然後被結合的金屬通過反沖洗磁性濾床得到回收。
8、惰性固化法
這一新工藝利用低溫(< 90℃)凝固法來穩定高鹼性、低活度的放射性廢液,即將廢液轉化為惰性固化體。
9、零價鐵滲濾反應牆技術
滲濾反應牆是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新興起來的用於原位去除污染地下水中污染組分的方法。PRB一般安裝在地下蓄水層中,垂直於地下水流方向,當污染的地下水流在自身水力梯度作用下通過反應牆時,污染物與牆體中的反應材料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被去除,從而達到污染修復的目的。
㈧ 核污水是什麼
核電站廢水主要包括主設備和輔助設備排空水、反應堆排放水、第二迴路廢水、清洗廢液、離子交換裝置再生廢水和專用洗滌水等,主要為中低放射性廢水。
就是說核電站的使用過程中會自然地產生核廢水,但是這個核廢水的量是可控的,可以通過科學處理手段降低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
(8)核素廢水擴展閱讀:
日本核污水
2011年「3·11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因海水灌入發生斷電,其4個核反應堆中有3個先後發生爆炸和堆芯熔毀,造成災難性核泄漏。持續冷卻堆芯的作業以及雨水、地下水流入反應堆設施產生了大量核污水,並在不斷增加。
日本採用「邊截流邊治理」的方式處理核污水問題,一方面在核電機組廠房周邊設置地下汲水井,用截流的方式減少地下水流入,同時使用多核素去除設備清除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處理後的水被稱為「處理水」,但多核素去除設備無法有效去除核污水中具有放射性的氚。含氚污染水被存儲在大型罐體內,截至2020年9月已達123萬噸。
2020年2月份日本政府負責處理核污水問題的相關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列出了「海洋排放」和「水蒸氣」兩種方案處理核污水,但遭到普遍反對,截止2020年11月9日,福島污水仍未處理。
㈨ 想問一下正常的核污水是怎麼處理的
核廢水處理方法:
1、化學沉澱法
化學沉澱法是將沉澱劑與廢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發生共沉澱作用的方法。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處理中被除去。
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轉移並濃集到小體積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積後的廢水剩餘很少的放射性,從而能夠達到排放標准。
此法優點是費用低廉,對數放射性核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能夠處理那些非放射性成分及其濃度以及流化相當大的廢水,使用的處理設施和技術都有相當成熟的經驗。
2、離子交換法
許多放射性核素在水中呈離子狀態,特別是經過化學沉澱處理後的放射性廢水,由於除去了懸浮的和膠體的放射性核素,剩下的幾乎是呈離子狀態的核素,其中大多數是陽離子。
並且放射性核素在水中是微量存在的,因而很適合離子交換處理,並且在沒有非放射性離子干擾的情況下,離子交換能夠長時間有效工作。
但是,該法存在一個較致命的弱點,當廢液中放射性核素或非放射性離子含量較高時,樹脂床很快會穿透而失效,而通常處理放射性廢水的樹脂是不進行再生處理的,所以一旦失效應立即更換。
離子交換法採用離子交換樹脂,適用於含鹽量較低的廢液。當含鹽量較高時,用離子交換樹脂來處理所花的費用比選擇性工藝要高。這主要是低選擇性的樹脂對放射性核素有很大的關聯。在放射性廢水凈化中,利用電滲析的方法可以增加離子交換工藝的利用效率。
3、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態物質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屬離子的一種有效方法。吸附法的關鍵技術是吸附劑的選擇。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沸石、高嶺土、膨潤土、黏土等。
4、蒸發濃縮
蒸發濃縮法具有較高的濃縮因子和凈化系數,多用於處理中、高水平放射性廢水。蒸發法的工作原理是:將放射性廢水送入蒸發裝置,同時導入加熱蒸汽將水蒸發成水蒸氣,而放射性核素則留在水中。
蒸發過程中形成的凝結水排放或回用,濃縮液則進一步進行固化處理。蒸發濃縮法不適合處理含有揮發性核素和易起泡沫的廢水;熱能消耗大,運行成本較高;同時在設計和運行時還要考慮腐蝕、結垢、爆炸等潛在威脅。
為了提高蒸汽利用率,降低運行成本,各國在新型蒸發器的研製方面一直不遺餘力,如在蒸汽壓縮式蒸發器、薄膜蒸發器、真空蒸發器等新型蒸發器方面都有顯著成效。
5、膜分離技術
膜技術是處理放射性廢水的比較高效、經濟、可靠的方法。由於膜分離技術具有出水水質好、物料無相變、低能耗等特點,膜技術受到了積極的研究。
國外所採用的膜技術主要有:微濾、超濾、納濾、水溶性多聚物-膜過濾、反滲透(RO)、電滲析、膜蒸餾、電化學離子交換、液膜、鐵氧體吸附過濾膜分離及陰離子交換紙膜等方法。
6、生物處理法
生物處理法包括植物修復法和微生物法。植物修復是指利用綠色植物及其根際土著微生物共同作用以清除環境中的污染物的一種新的原位治理技術。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適用的生物修復技術類型主要有人工濕地技術、根際過濾技術、植物萃取技術、植物固化技術、植物蒸發技術。試驗結果表明,幾乎水體中所有的鈾都能富集於植物的根部。
微生物治理低放射性廢水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的新工藝,用這種方法去除放射性廢水中的鈾國內外均有一定研究,但目前多處於試驗研究階段。
用微生物菌體作為生物處理劑,吸附富集回收存在於水溶液中的鈾等放射性核素,效率高,成本低,耗能少,而且沒有二次污染物,可以實現放射性廢物的減量化目標,為核素的再生或地質處置創造有利條件。
7、磁-分子法
美國電力研究所(EPRI)開發出Mag-Mole-cule法,用於減少鍶、銫和鈷等放射性廢物的產生量。該法以一種稱為鐵蛋白的蛋白質為基礎,將其改性後,利用磁性分子選擇性地結合污染物,再用磁鐵將其從溶液中去除,然後被結合的金屬通過反沖洗磁性濾床得到回收。
8、惰性固化法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薩凡納河國家實驗室,已開發出一種將某些低放射性廢液處理成固化體以便安全處置的新方法。這一新工藝利用低溫(< 90℃)凝固法來穩定高鹼性、低活度的放射性廢液,即將廢液轉化為惰性固化體。
科學家們將最終的固化體稱作「 hydroceramic」(一種素燒多孔陶瓷)。他們稱,最終的固化體硬度非常大,性質穩定持久,能夠將放射性核素固定在其沸石結構中,這種制備過程類似於自然界中岩石的形成過程。
9、零價鐵滲濾反應牆技術
滲濾反應牆(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是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新興起來的用於原位去除污染地下水中污染組分的方法。
PRB一般安裝在地下蓄水層中,垂直於地下水流方向,當污染的地下水流在自身水力梯度作用下通過反應牆時,污染物與牆體中的反應材料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被去除,從而達到污染修復的目的。
這是一種被動式修復技術,很少需要人工維護、費用很低。Fe0-PRB技術作為PRB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在許多國家和地下水污染處理的眾多方面得到了研究和發展
㈩ 日本副首相稱「喝處理核廢水沒事」,核廢水和核污水的區別是什麼
4月13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召開相關內閣會議,會上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排放入海,並稱由於需要建造新的設施和進行安全檢查,日本還需要約兩年的時間才能將含“氚”的核污水真正排放到海里。
核廢水和核污水的區別是什麼?
核廢水和核污水不是一回事,水的分子結構就包含兩個氫原子,核廢水指含有氫的放射性同位素氚的水,核污水還會包含其他未經處理的放射性元素,比如碳14,鈷60和鍶90等。放射性元素根據自身的自然半衰期不同,會衰變成沒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或者其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