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有機物
有機物是有機化合物的簡稱,所有的有機物都含有碳元素。但是並非所有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機化合物,比如CO,CO2。除了碳元素外有機物還可能含有其他幾種元素。如H、N、S等。雖然組成有機物的元素就那麼幾種(碳最重要),但到現在人類卻已經發現了超過1000萬中有機物。而它們的特性更是千變萬化。因此,有機化學是化學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研究范疇。
有機物即碳氫化合物(烴)及其衍生物,簡稱有機物。除水和一些無機鹽外,生物體的組成成分幾乎全是有機物,如澱粉、蔗糖、油脂、蛋白質、核酸以及各種色素。過去誤以為只有動植物(有機體)能產生有機物,故取名「有機」。現在不僅許多天然產物可以用人工方法合成,而且可以從動植物、煤、石油、天然氣等分離或改造加工製成多種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象塑料、合成纖維、農葯、人造橡膠等。與無機物相比,有機物的種類眾多,一般揮發性較大、熔點和沸點較低,反應較慢(較復雜)。溶於有機溶劑,且能燃燒。碳原子可用共價鍵彼此連接生成多種結構,組成數量巨大的不同種類的有機分子骨架。按照基本結構,有機物可分成3類:(1)開鏈化合物,又稱脂肪族化合物,因為它最初是在油脂中發現的。其結構特點是碳與碳間連接成不閉口的鏈。(2)碳環化合物(含有完全由碳原子組成的環),又可分成脂環族化合物(在結構上可看成是開鏈化合物關環而成的)和芳香族化合物(含有苯環)兩個亞類。(3)雜環化合物(含有由碳原子和其他元素組成的環)。在烴分子中,共價連接的碳原子是骨架,碳的其他鍵則與氫結合。烴骨架非常穩定,因為形成碳-碳單鍵和雙鍵的碳原子同等享用它們之間的電子對。烴的氫原子可以被不同的功能團(官能團)取代產生不同類的有機物。功能團決定分子的主要性質,所以有機物也常根據其功能團分類。有機生物分子的功能團比其烴骨架在化學上活潑得多,它們能改變鄰近原子的幾何形狀及其上的電子分布,從而改變整個有機分子的化學反應性。從有機分子中的功能團可以分析和推測其化學行為和反應。如酶(細胞的催化劑)可識別生物分子中的特殊功能團並催化其結構發生特徵性變化,大多數生物分子是多功能的,含有兩種或多種功能團。在這些分子中,每種類型的功能團有其自己的化學特徵和反應。如氨基酸具有至少兩種功能團——氨基和羧基。丙氨酸的化學性質就基本決定於其氨基和羧基。又如葡萄糖也是多功能的生物分子,其化學性質基本決定於羥基和醛基兩種功能團。生物分子的功能團在其生物活性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Ⅱ 化學疑問
1.理性知識必須弄懂,並能夠應用只有理解並很好地應用,才能記得更牢。
2.化學計算題是應用理性知識進行數學計算,在計算過程中要弄清楚計量單位。
3.化學實驗題在掌握上述知識基礎上,還要弄清楚操作方法和步驟。
Ⅲ 哪種官能團可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
酸性高錳酸鉀具有強氧化性,能把羥基(叔醇的羥基不能被氧化)、醛基氧化成羧基,碳碳雙鍵、碳碳三鍵、氨基、胺基、烷烴基等具有還原性的官能團都可以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Ⅳ 污水處理廠對居民生活有影響嗎
污水處理廠的廠址選擇合適就對居民生活沒有影響。具體選址如下:
廠址的回選擇同城市和工業答區排水管道的布置、處理後污水出路密切相關,應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和技術經濟比較,並應考慮以下原則:
1、廠址必須位於給水水源的下游;如果城鎮、工業區和生活區位於河流附近,廠址必須在它們的下游,而且要在夏季主風向的下風向,並應同城鎮、工業區、生活區以及農村居民點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又不宜太遠,,以免增加管道的長度。
2、廠址應盡可能與處理後出水的主要去向(如灌溉農田)或受納水體靠近。
3、盡可能少佔和不佔農田,並考慮後續建設發展的可能性等。
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過程中的基本要求是:
1、按需生產。 首先應滿足城市與水環境對污水廠運行的基本要求,保證干處理量使處理後污水達標。
2、經濟生產。 以最低的成本處理好污水,使其「達標」。
3、文明生產。 要求具有全新素質的操作管理人員,以先進的技術文明的方式,安全的搞好生產運行。
Ⅳ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的萌芽。一方面,教學中教師自己要善於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因為良好的問題情景,容易使人產生敏銳的思索;另一方面,教師要善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思索,敢於質疑、敢於提出問題,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故平時教學中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很重要,比如,學習《乙烯》這一節時,先由老師演示製取乙烯的實驗讓學生觀察,並布置大家一個任務:邊觀察邊提出問題,不論提出的問題對與錯,提得越多越好。於是,學生都躍躍欲試,通過觀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問題:(1)為什麼原料中濃硫酸與乙醇的體積比為3:1,濃硫酸在反應中起什麼作用?(2)為什麼要往混合液中加入碎玻璃片?(3)為什麼溫度要迅速上升到170。C?(4)為什麼反應一會兒混合液會變棕色最後變黑色?(5)為什麼反應到最後會聞到一股刺激氣味的氣體產生?(6)反應過程中將產生哪些氣體?怎樣證明?等等。甚至講乙烯的加成反應時,往Br2水通入乙烯褪色,學生也自覺提出疑問:「乙烯中混有的SO2也能使Br2水褪色,是否應先除雜?」。
其次,課堂教學中留下一些問題「懸念」,供學生去探討,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習《元素周期表》這一節,當接近下課了,我布置學生一個課外任務:大家課後觀察元素周期表,將所觀察到的發現都記下來。第二節課,當大家把自己的發現拿出來討論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真是眾說紛芸,其中有位同學的猜想還挺有新意:「隨著周期數增加,非金屬元素越來越少,第2周期6種,第3周5種,第4周4種……第7周期應是1種,由此可推知第8周期非金屬元素0種。」他於是大膽預言「元素到了第8周期應該會終結!」他的猜想作為老師的我無法作出判定,但我十分贊賞該同學細致的觀察力和想像力。這種創設問題情景式的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知識的開拓遷移,擴大學生的創新范圍。
知識是思維的載體,是思想的源泉。教師在教學上要注重課本知識的遷移、開發,要善於對課本知識進行挖掘、整理、拓展、遷移,或推陳出新,成為鍛煉學生創新思維的工具。如:教材中的化學原理、演示實驗、科學史事、習題等都可經轉化成為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很好材料。比如:學習《苯》這一節,(1)可先結合科學史事「凱庫勒如何提出苯的分子結構的」,啟發探索科學家凱庫勒創造性地提出了苯的環狀結構的歷程;(2)課本講了二甲苯的結構有三種:於是就可設計以下習題(a)C8H10有_______種同分異構體。答:有4種,以上3種再加乙苯。(b)二氯苯有_______種同分異構體,四氯苯又有__________種同分異構體。(c)無機苯B3N3H6的二氯代物有_________種同分異構體。又如:學習《甲烷》結構時,由於甲烷CH4是空間四面體的,故二氯甲烷CH2Cl2沒有同分異構體,。而Pt(NH2)2Cl2有同分異構體,說明了Pt(NH2)2Cl2是平面結構的,而非空間四面體的。
其次,還可引導、組織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以構建知識網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如:每學完一章,要求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讓他們學會「織網」。只要每一個同學腦海里有了結實的「網」,捕起「魚」來不是胸有成竹!故通過對課本知識的拓展、遷移,或歸納、總結構建知識網路,既掌握了課本基礎知識,又可推陳出新,拓展了知識范圍,擴大了視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展開豐富的課堂討論,發揮集體創新智慧。
俗話說:「事不議不曉,理不辯不明」。教學上要發揚課堂民主,最有效的途徑是積極倡導課堂教學由教師主講型課向師生活動型轉化,課堂多開展一些討論,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發揮集體的智慧,群策群力解答問題,同時結合老師的小結,就可得到比較全面正確的知識,獲得集體的創造智慧。比如:《化學平衡移動》有一個習題「牙齒受腐蝕原因是Ca5(PO4)3OH== 5Ca2++3 PO43- +OH-,讓大家討論:「結合平衡原理,談談怎樣保護好牙齒?」。經過大家激烈討論後總結得出:(1)適當補鈣,吃鈣片或用經常用含Ca2+ 或PO43-的溶液漱口;(2)少吃酸性強的食品;少吃糖,因糖易氧化產生酸;(3)適當吃含磷食品;(4)用含氟牙膏刷牙……。經過討論,集中大家智慧,得到了較全面的知識。
此外,在激烈的師生、生生討論中,不但可以得到預想的知識,還往往可捕捉到很有創造性的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比如:在一容積不變的容器先充入1molPCl5,在一定溫度下達到平衡,然後在相同條件下,再充入1molPCl5,則平衡將向________方向移動。我大家先討論後分成兩種意見:
(1)向正方向移動,理由是增大了反應物濃度。
(2)向逆方向移動,理由是容器內壓強增大,平衡向體積減少方向移動。
雙方各抒已見,爭論得不可開交。其中有位學生提出了一個很有創建性觀點:「反應開始時,平衡確實反應向正方向移動,因為反應物濃度增大,但同時由於容器內氣壓增大,反應又向逆方向移動。但開始沒有達到平衡前,無法談平衡移動方向。故達到平衡時,平衡總體向逆方向移動」。大家聽完後一下子明白了,都鼓以熱烈的掌聲。之後,我從等效平衡方面總結證明:該同學論斷是正確的!通過課堂開展豐富的討論,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師生集體的智慧,就可獲得除原知識以外的知識——創造性新知識,極大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四、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品質。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理論來之於實踐,而實踐豐富和發展理論。教學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踐,有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這為培養學生創新品質打下實踐基礎。首先, 教師本身要重視實驗教學, 以身作則認真做好實驗,遇到問題通過實驗探索答案,將實驗作為探索自然奧秘的工具, 注重發揮實驗的作用。比如:怎樣證明工業廢水中含Fe3+?含苯酚?怎樣證明汽油中含不和鍵?Ca2+與HCO3-能否大量共存?怎樣知道蛋殼主要成本分是CaCO3?等問題通過實驗就一目瞭然,比苦口婆心的講解省事多了,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將問題實驗化,有助於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習慣,為培養學生創新品質打下實踐基礎。,
其次,教學中注重科學社會化STSV問題,如:為什麼Fe粉可保鮮劑?為什麼Fe3+可作止血劑,但不可作補鐵劑?為什麼滅菌塑料里含有少量AgBr? 為什麼利用葡萄糖的銀鏡反應可檢驗出糖尿病?。
再次,教學中注重實踐「過程」研究也很有必要,通過科學背景材料,重新探索科學家們發現規律的過程,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如:學習《乙醇》中關於乙醇的結構問題,不妨先模擬科學家們的思路:(1) 乙醇的分子式為C2H6O可能的結構式為CH3CH2OH或CH3OCH3;(2) 實驗證明:1摩乙醇與足量的鈉反應最多可產生0.5摩的氫氣,這充分說明乙醇分子6個氫原子中只有1個氫原子(它可被置換)不同其5個氫原子。於是,(3)得出乙醇的結構為CH3CH2OH合理,理由是OH中的氫原子化學性質很活躍。通過以上過程的探究,我們可推廣應用得出H3BO3是一元酸而非三元酸,H3PO3是二元酸而非三元酸。注重了理論聯系實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
五、誘導多元思維,指明創新方向。
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多元思維的培養,就必須不滿足於單一、常規的答案,不拘泥於現存的思路,大膽猜想,勇於探索,敢於打破常規,另闢蹊徑。首先,設置一些無標准答案主觀題,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比如:布置一些象:「製取MgCl2可採用哪些不同類的方法?」,「要使NH4Cl溶液的PH值發生變化有那些不同方法?」,「判定甲酸是弱酸的方法有哪些?」等這樣些無標准答案的習題。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還須重視習題的一題多解。比如:「將m摩C2H2和n摩H2在密閉容器中反應,當達到平衡時生成P摩C2H4。將平衡混合氣完全燃燒生成CO2和H2O,消耗_____摩O2。」(1)一般解法是m摩C2H2消耗2.5m摩O2和n摩H2消耗0.5n摩O2,故消耗 (2.5m +0.5n )摩 O2;(2)其實,還有一種解法是根據守恆法將m摩C2H2和n摩H2拆分成2m摩碳摩原子和(2m+2n)摩氫摩原子,故消耗(2.5m +0.5n )摩O2。平時重視習題的一題多解,訓練了學生的多元思維,「條條大路通羅馬」,解起題來游刃有餘。
再次,誘導學生多元思維,目的是實現方案最優化,為創新指明方向。比如:比較下列四種烴CH4 C2H4C2H2 C3H8的碳的質量分數大小。方法有三種:(1)直接求出碳的質量分數C%來比較;(2)以烴CxHy中C:H元素質量比來比較;(3)以烴CxHy中C:H原子個數比x/y來比較。很明顯(3)方案簡單扼要最佳,於是根據烴CxHy中原子個數比x/y,得出碳的質量分數C2H2> C2H4 >C3H8> CH4。根據(3) 最佳方案就可對不同的烴CxHy碳的質量分數C%來進行比較得出:芳烴>炔烴>烯烴>烷烴。通過誘導學生多元思維,訓練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擴大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有利於他們的思維通向更廣闊的天地,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化學創新教育中要善於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敢於打破常規,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所說的:「不打破前人的經驗與思路,科學就沒有進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思維界線,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Ⅵ 鹵素對配體的配位能力有什麼影響
鹵素對配體的配位能力有什麼影響
配位體是能提供電子對配位化合物(或絡合物)中的中心元素相結合的陰離子或中性分子,如含有孤對電子的鹵素元素、氨.含有π鍵的烯烴、炔烴和芳香烴分子所形成的配位體稱為π鍵配位體,如(C5H5)2M型絡合物(M代表Fe、Co、Ni、Mnn、Al等金屬).天然水體中主要的配位體有無機的和有機的兩類,前者有CH-、CO32-、 OH-、 SO42-和PO43-等,後者有腐殖質、氨基酸等.許多廢水中也含有可與金屬絡合的配位體,如含氰廢水中,CN-能與金屬形成很穩定的絡合物配位體.利用不同的絡合配位體可對水體中金屬離子進行測定、分離以及研究其形態和物理、化學特性等.
Ⅶ 球高中所有化學知識點
http://hi..com/%BD%CC%CA%DA%CD%F5/blog/item/74cff50349bfea88d53f7c49.html
去這兒看看 有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