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後不調試的話工程就不能交付吧。
一般城鎮污水處理廠都有這樣的情況,實際回進水流量答比設計流量要小很多。這種情況下系統運行起來比較困難,但不是不可以的,可以每天進水,但不排水,以維持生化系統的正常運行,但污水站調節和儲蓄污水的能力不大,或者說沒有這種說法,只進不排只是為了維持生化系統而已。
只要生化系統中有一定的水量,能夠基本滿足微生物生長需求,培養好的生化細菌是不會死的。
另外,設計時可以將人數,但污水處理站實際運行的時候就是講每天多少的流量,你的約100人按比例來說是設計流量的1/40,這樣小的流量恐怕污水站是很難運行起來的。
這是污水運營的問題,我本人是做設計的,對運營懂的不是很多,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❷ 污水處理怎麼分級一共有幾級
維拓環境 十萬伏特團隊為你解答。
污水處理根據處理程度可分為一級處理、二級處理、三級處理(深度處理)
一級處理主要是通過物理作用將水中大顆粒懸浮物去除,主要包括:粗格柵-細格柵-沉砂池-初級沉澱池,粗格柵主要是截留大粒徑漂浮物,防止對後續構築物的阻塞,降低一定的處理負荷,細格柵功能與粗格柵類似只是過濾的級別更細,沉砂池主要是去除水中的沙粒減少沙粒對後續設備的磨損,另外有時候沙粒附著大量的有機物,沉砂池常常採用抱起沉砂池,通過曝氣作用將沙粒有機物去除掉;初次沉澱池主要是去除污水中可沉降的懸浮物,經過初次沉澱池後水中有機物可以去除30%-40%左右。
二級處理主要是對經過一級處理後的污水進行生化處理,其中包括生物反應池和二次沉澱池
生物反應池根據採取的工藝不同而不同,但是他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生物化學作用將水中有機物轉化為二氧化碳、水、氮氣或者被生物體吸收成為可沉降污泥。二次沉澱池主要是將生化反應完全後的活性生物污泥進行沉澱將污染物去除。經過二級處理後污染物去除可達80%-90%左右。
三級處理又叫深度處理主要用於污水資源化,就是將污水進行處理後進行回用。根據回用的標准不同採用的深度處理工藝不同,一般工藝包括混凝-過濾-消毒,這個過程基本上與給水處理工藝相似。
污水處理設置幾級根據排放標准及回用標准進行確定,但是一般的城市污水處理場均不允許僅僅進行一級處理後排放,因為一級處理後的污水基本上不能滿足污水排放標准,僅僅有一些沿海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在早期建設中滿足了較低標準的深海排放標准採用了一級處理但是現在基本上都在進行改造。另外現在由於水資源的短缺現在很多城市污水處理場建設中均考慮了污水回用,也就是但部分新建污水處理廠都設置了深度處理,這種趨勢在逐步加強。
❸ 污水處理中SVI值為什麼與MLSS無關公式中SVI=SV/MLSS,但是結果卻與MLSS無關,這是為什麼啊
這個是因為SVI只是反應污泥活性的一個指標,例如你的MLSS是2200 SV30 是20%,同樣的污泥 只是換了個內更多水容量的池子,他的污泥濃度改了MLSS變成1100了,同樣SV30也變了變成了10%,但是SVI卻沒變,也就是這個污泥不管濃度變成多少,但是只要是一種污泥,他的污泥活性是固定的那SVI就不會變
SVI=SV30/MLSS
SVI:污泥體積指數,是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指標。指曝氣池混合液經30min靜沉後, 相應的1g干污泥所佔的容積(以mL計), 單位mL/g 。即: SVI=混合液30min靜沉後污泥容積(mL)/污泥乾重(g) ,即SVI=SV30/MLSS。
記得要換單位
例如MLSS=1100mg/l,SV30=10%(即100ml水中污泥佔10ml) 則計算的時候1100mg/L=1.1g/L sv30=10ml/100ml=100ml/L SVI=(100ml/L)/(1.1g/L)=90.9ml/g
測出MLSS和SV30就可以算了,它其實就是算出來的
❹ 污水處理等級分為幾級
現代污水處理技術,按處理程度劃分,可分為一級、二級和回三級處理。
一級處理:任務是從廢水中去答除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為此,多採用物理處理法。一般經過一級處理後,懸浮固體的去除率為70%~80%,而生化需氧量(BOD)的去除率只有25%~40%左右,廢水的凈化程度不高。
以上是對污水處理都有哪幾個等級的介紹,污水的危害有多大,大家一定都知道,所以污水一定要達到排放要求後再進行排放。
❺ 污水處理的問題
污泥膨脹首先要找到膨脹的原因。然後對症處理就好了。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其SVI約為50—150之間為正常。
SVI=活性污泥體積/MLSS,當SVI>200並繼續上升時,稱為污泥膨脹。以下是引起膨脹的原因和處理方法:
(1)絲狀菌繁殖引起的膨脹
原因:污泥中絲狀菌過渡增長繁殖的結果,絲狀菌作為菌膠團的骨架,細菌分泌的外酶通過絲狀菌的架橋作用將千萬個細菌凝結成菌膠團吸附有機物形成活性污泥的生態系統。但當絲狀菌大量生長繁殖,活性菌膠團結構受到破壞,形成大量絮體而漂浮於水面,難於沉降。這種現象稱為絲狀菌繁殖膨脹。
絲狀菌增長過快的原因:
a、溶解氧過低,<0.7—2.0mg/l
b、沖擊負荷——有機物超出正常負荷,引起污泥膨脹
c、進水化學條件變化:
一是營養條件變化,一般細菌在營養為BOD5:N:P=100:5:1的條件下生長,但若磷含量不足,C/N升高,這種營養情況適宜絲狀菌生活。
二是硫化物的影響,過多的化糞池的腐化水及糞便廢水進入活性污泥設備,會造成污泥膨脹。含硫化物的造紙廢水,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一般是加5~10mL/L氯加以控制或者用預曝氣的方法將硫化物氧化成硫酸鹽。
三是碳水化合物過多會造成膨脹。
四是pH值和水溫的影響,pH過低,溫度高於35度易引起絲狀菌生長。
解決辦法:
a、保持一定的活性污泥濃度,控制每天排除污泥的凈增量,控制迴流比。
b、控制F/M(污泥負荷)
調節進水和迴流污泥
c、保持污泥齡不變
Lo——進水有機物濃度;X——MLSS濃度;
Sr——迴流污泥濃度;Qw——迴流污泥量
d、污泥膨脹嚴重時投加鐵鹽絮凝劑或有機陽離子凝聚劑。
(2)非絲狀菌膨脹
非絲狀菌膨脹原因是污泥含有大量表面附著水,水質含有很高的碳水化合物而含N量低,當這些碳水化合物被細菌降解時形成多糖類物質,使代謝產物表面吸附表面水,說明C/N比失調或水溫過低。
解決辦法:增加N的比例,引進生活污水以增加蛋白質的成分,調節水溫不低於5度
❻ 污水處理中SVI代表什麼
...
總氮TN
30分鍾沉降比SV
污泥指數SVI
...
❼ 污水處理中SV與SVI在實際中有何區分
兩者區別主要有三點:過程不同、意義不同、測量方式不同。
1、過程不同:污泥沉降比內SV為廢水好氧生物處理中,容曝氣池混合液在量筒內靜置30 min後所形成的沉澱污泥容積占原混合液容積的比例;污泥指數為反映活性污泥的鬆散程度和凝聚、沉降性能。
2、意義不同:通過SV值變化可以判斷和發現污泥膨脹現象的發生。SV值的大小與污泥種類、絮凝性能及污泥濃度等有關。良好的活性污泥SVI在50~200之間,SVI值過低,說明污泥活性不夠,為水體中營養元素缺失導致。SVI過高的污泥,說明可能發生污泥膨脹。
3、測量方式不同:污泥沉降比(SV)將混勻的曝氣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進100ml量筒中至滿刻度,靜置沉澱30分鍾後,則沉澱污泥與所取混合液之體積比為污泥沉降比;污泥體積指數(Sludge Volume Index)表示污泥沉降性能的參數,在曝氣池出口處的混合液,經過沉澱30min後,每單位質量的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澱污泥所佔有的容積。
❽ 如何判斷污水處理的污泥濃度
測定SVI值和MLSS值
MLSS的測定原理和測SS類似的,過濾烘乾稱重,SVI反映了污泥有密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