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污水處理活性污泥法的處理方法
A/O是Anoxic/Oxic的縮寫,它的優來越性是除了使源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脫氮除磷功能,是將厭氧水解技術用為活性污泥的前處理,所以A/O法是改進的活性污泥法。 A/O工藝將前段缺氧段和後段好氧段串聯在一起,A段DO不大於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異養菌將污水中的澱粉、纖維、碳水化合物等懸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有機酸,使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不溶性的有機物轉化成可溶性有機物,當這些經缺氧水解的產物進入好氧池進行好氧處理時,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缺氧段,異養菌將蛋白質、脂肪等污染物進行氨化(有機鏈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離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條件下,自養菌的硝化作用將NH3-N(NH4+)氧化為NO3-,通過迴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條件下,異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將NO3-還原為分子態氮(N2)完成C、N、O在生態中的循環,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
㈡ 污水處理中,IC工藝如何排泥
IC反器,設計的時候底部就應該有排泥閥,通常是雙閥設計,作用是為了防止萬一出現閥門泄漏,影響,周圍環境,
㈢ 污泥干化有哪幾種方式
污泥干化有哪幾種方式
目前主要運用的干化模式有: 傳統熱能污泥干化和太陽能污泥干化。
(1) 轉鼓干化工藝。以天然氣或沼氣為能源,以空氣為傳熱介質,濕污泥和部分干化污泥顆粒在混合器中混合,由氣流把它帶入轉鼓乾燥器,污泥在轉鼓乾燥器中隨氣流以穩定的速度旋轉前進,由內筒向外筒轉移,污泥逐漸被干化成顆粒。該工藝分為直接加熱式和間接加熱式。直接加熱的轉鼓式乾燥器要依靠非常復雜的監控系統來保持。間接加熱式轉鼓乾燥器要在嚴格的惰性環境下操作,由於內部的溫度和熱量分配不均衡,易導致小環境中的粉塵積聚、過熱,會造成很大的危險隱患。
(2) 。污泥不需要預處理,直接送入流化床乾燥器。在流化床乾燥器的整個底部斷面均勻地吹進流化氣體,使其內部形成流化層。隨著污泥逐漸干化,密度減小,升到上部,再隨上部抽走的氣體而抽出流化床。因污泥的成分決定其流化特性,該處理系統對污泥的成分變化非常敏感,常導致流化床內的熱交換不能順利進行,流化床及管道的磨損很嚴重,系統的能耗也較高。
(3) 盤式干化工藝。先用外部熱源加熱一個油爐,再通過油體將熱能傳到乾燥盤。盤式乾燥器分為卧式圓盤乾燥器和立式多盤乾燥器。卧式圓盤乾燥器只能採用蒸汽這種標准加熱介質。塔吊構造為一個固定體,形成一個水平外殼,其內部旋轉部分由一個管狀空心軸,軸上固定一些空盤,盤中充滿蒸汽等,還有一些攪拌葉片用於輸送物料。熱媒介通過中心軸進入圓盤,同時被分配到旋轉體中。該方法的缺點是干化產品的含塵量極大,須另加單獨的造粒系統,並且設備極易磨損。立式多盤乾燥器利用污泥特殊的蒸發曲線,制備成污泥的硬質顆粒,使污水處理廠在實現污水達標排放的同時,能安全無二次污染,並且節約能源。此外,還有碟片式、帶式、日光式、閃蒸式等干化工藝,但目前大型工程用得很少。歐美的干化裝置在技術上已非常成熟,安全性高,設備布置緊湊,佔地面積小,並且自動控制水平高,操作運行簡單,符合工業化的流行趨勢。
㈣ 污水處理污泥怎麼處理
污泥穩定處理有好氧穩定和厭氧穩定,好氧穩定有很多優點,但能耗很高,只有當污泥量較少時才採用。污泥厭氧穩定處理通常採用中溫(35℃)厭氧消化方法。國內已有十幾座大型污水處理廠採用此方法,污泥經消化後,有機物含量減少,性能穩定,總體積減少,污泥消化過程中還產生大量沼氣(消化降解1kgCOD可產生350L沼氣)可以回收利用。
但由於消化裝置工藝復雜,一次性投資大,運行有難度。污泥厭氧消化和沼氣利用裝置費用,約占污水處理廠投資和運行費的30%左右,而且大多需進口技術和設備。從調查已建消化池的實際運行看,只有少數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管理、設計問題,亦有沼氣利用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問題。比較好的如天津市東郊污水處理廠,該廠設計規模為處理城市污水40萬m3/d,污泥日產2460m3(含水率96%),產生沼氣13300m3,供4台248kW發電機發電,日可發電27000度,並與市電並網。
污泥的穩定問題,除了採取污泥厭氧消化外,還應結合污水處理工藝中考慮少產生污泥和穩定泥質的方案。例如污水處理工藝設計中採用延長污水曝氣時間,減少污泥的產量;設計參數中增加污泥泥齡(如泥齡20天以上),盡量使污泥趨向穩定的污水處理工藝。對中小型污水處理廠來說,採用帶有延時曝氣功能處理工藝(如氧化溝等處理工藝)是可取的。有的污水處理工藝投資低(如AB法的A段),而污泥量較多,增加了污泥的處理成本。故應當把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統一考慮,一並計算投資和運行費用。
污泥的穩定並不等於污泥無害,用於農田還需要符合國家標准中關於污泥農用時污染物控制標准限值。見下表。其中對鎘、汞、砷、苯並芘、多氯聯苯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應該通過嚴格控制工業廢水源頭的排放,來控制污泥的性質。
國外在污泥穩定方面,除了用生物法(包括中溫消化、高溫消化及利用微生物和某些添加劑)外,還採用了化學法,有的將脫水後的污泥加鹽酸調pH值至2~3,反應60分鍾再加硝酸鈉;有的對脫水污泥添加石灰。後者在歐洲應用較多。
㈤ 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那種排泥方式比較好用啊
你就不能旁邊做個貯池,底部用粗管相連?這時你還可加閥門和潛水泵,如果不用潛水泵就把這個貯池當泵坑,也行。
㈥ 污水處理控制排泥量各種計算公式
1剩餘污泥量計算方法
在活性污泥工藝中,為維持生物系統的穩定,每天需不斷有剩餘污泥排出。它們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由降解有機物BOD所產生的污泥增殖,二是進水中不可降解及惰性懸浮固體的沉積。因此,剩餘干污泥量可以用式(1)計算:
ΔX=(Y1+Kdθc)Q(BODi-BODo)+fPQ(SSi-SSo)(1)
式中ΔX———系統每日產生的剩餘污泥量,kgMLSS/d;
Y———污泥增殖率,即微生物每代謝1kgBOD所合成的MLVSSkg數;
Kd———污泥自身氧化率,d-1;
θc———污泥齡(生物固體平均停留時間),d;
Y1+Kdθc———污泥凈產率系數,又稱表觀產率(Yobs);
Q———污水流量,m3/d;
BODi,BODo———進、出水中有機物BOD濃度,kgBOD/m3;
fP———不可生物降解和惰性部分佔SSi的百分數;
SSi,SSo———進、出水中懸浮固體SS濃度,kgSS/m3。
德國排水技術協會(ATV)制訂的城市污水設計規范中給出了剩餘污泥量的計算表達式[1]。此式與式(1)本質相同,只是更加細致,考慮了活性污泥代謝過程中的惰性殘余物(約占污泥代謝量的10%左右)及溫度修正。綜合污泥產率系數YBOD(以BOD計,包含不可降解及惰性SS沉積項)寫作:
YBOD=0 6×(1+SSiBODi)-(1-fb)×0 6×0 08×θc×FT1+0 08×θc×FT(2)
FT=1 702(T-15)(3)
式中fb———微生物內源呼吸形成的不可降解部分,取值0 1;
FT———溫度修正系數。
比較(1),(2)兩式,可知在ATV標准中動力學參數Y,Kd分別取值0.6和0.08d-1,進水中不可降解及惰性懸浮固體(fP部分)占總進水SS的60%。由於剩餘污泥中揮發性部分所佔比例與曝氣池中MLVSS與MLSS的比值大體相當,因此剩餘干污泥量也可以表示成下式:
ΔX=YobsQ(BODi-BODo)f(4)
式中f=MLVSSMLSS;其他符號意義同前。
式(4)與式(1)是一致的,均需確定Yobs。
㈦ 關於污水處理常用污泥脫水有哪些方法
常用污泥脫水有以下三種方法:
離心式污泥脫水設備:由轉載和帶空心轉軸的螺旋輸送器組內成,污泥由容空心轉軸送入轉筒,在高速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下,立即被摔入轉鼓腔內,由於比重不同一樣,形成固液分離。然而污泥被螺旋輸送器推動,輸送至轉鼓的錐端部出口,連續性的被排出去;液體部分也由重力連續性的溢流排至轉鼓外面。
板框式污泥脫水系統-壓濾機
㈧ 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方式有哪些選擇
污泥含水率不高的情況下可以運至填埋場直接衛生填埋;要是生化池裡的活性污泥那種含有有益回微答生物的污泥可以作為土壤改良劑應用於農田、菜地、果園、草地、市政綠化、育苗基質及嚴重擾動的土地修復與重建等地方;也可以將污泥經過干化後可直接拉走焚燒,防止污染;現在還有污泥熱化學處理這一工藝處理污泥,城市污泥低溫熱解通過在催化劑作用下無氧加熱乾燥污泥至一定溫度,熱分解作用將污泥轉化為油、反應水、不凝性氣體和炭4種可燃產物。
㈨ 生活污水如何排泥
處理水中的不溶性雜質,有兩種方法:沉降法和過濾法。
無論是工業還是家版用,處理污水中的不溶性雜質都權是用的沉降法,過濾法是生產飲用水才用的,成本很高。沉降法家用最常見的是U形管,一般的U形管比較細,沉降效果並不理想。現在市面上有賣的洗手池下用的比較大的一個包,效果稍微好些,當然也可以自製(低進高出小沉降罐)。當然,如果你捨得投入並不怕麻煩的話,可以採用活性炭過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