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江華瑤族自治縣現狀廢水產生及主要污染排放情況

江華瑤族自治縣現狀廢水產生及主要污染排放情況

發布時間:2021-11-03 21:49:26

『壹』 世界環境污染現狀

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環境,使得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都無法單獨面對本國的環境問題。全球環境管理的概念就是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全球環境管理是一種多元化、多層面、多視角的理念,包括管理全球環境的制度、法則、規范、標准及其過程與行為等。
1992年裡約熱內盧全球環境高峰會議以來,盡管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全球環境管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如達成了許多全球環境公約並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家參與締約。但由於全球的環境問題出現了新的發展.地球生態系統仍在承受極大的破壞,能否在全球層面上進行更加成熟的環境管理行為以消除環境問題對環境、經濟、社會的影響,已經成為全體人類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目前全球主要面臨的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和損耗、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壞、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酸雨污染等。
(一)全球氣候變化
從歷史上來看,地球的氣候也曾發生過顯著的變化。近年來,全球各國均出現了幾個世紀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的頻繁發生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倖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20世紀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1995年間幾乎達500億美元。
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反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採取行動以防範風險。按現在的一些發展趨勢,科學家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有: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加劇洪澇、乾旱及其他氣象災害、影響人類健康等。
(二)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 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系,這一結論震動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臭氧層破壞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平流層的臭氧總量減少1%,預計到達地面的有害紫外線將增加2%。有害紫外線的增加會產生如下危害:一是使皮膚癌和白內障患者增加,損壞人的免疫力,使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二是破壞生態系統;三是引發新的環境問題。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自恐龍滅絕以來,地球歷史上還從未出現當前如此之快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或許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1000倍。在1600~1950年間,已知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增加了4倍。自1600年以來,大約有113種鳥類和83種哺乳動物已經消失。從1850~1950年間,平均每年都會有一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增加到滅絕名單上。據科學家估計,按照每年砍伐1700萬公頃的速度,在今後30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森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裡,大約5%~10%的熱帶森林物種可能面臨滅絕。總體來看,大陸上66%的陸生脊椎動物已成為瀕危種和漸危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也在不斷喪失和嚴重退化,其中受到最嚴重沖擊的是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淡水生態系統。
當前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大量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各種活動造成的。大面積森林受到採伐、火燒和農墾,草地遭受過度放牧和墾殖,導致了生物環境的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生物環境也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影響。由於人類對生物物種的強度捕獵和採集等過度利用活動,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面積土地,破壞了大量天然植被,並造成大面積污染。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大大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使原生的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還有無控制的旅遊活動,對一些尚未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水和空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對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了毀滅性影響。全球變暖也導致氣候形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較大變化;使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改變了生物群落的邊界。尤其嚴重的是,上述的這些破壞和干擾會累加起來,會對生物物種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
(四)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和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三次系統評估了全球荒漠化狀況。從1991年底為聯合國環發大會所准備報告的評估結果來看,全球荒漠化面積已從1984年的34. 75億公頃增加到1991年的35. 92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估計,在全球35億公頃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土地中,水澆地有2700萬公頃,旱地有1. 73億公頃,牧場有30. 71億公頃。從荒漠化的擴展速度來看.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乾旱條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並進行連續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鹼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亞太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佔37%,過度放牧佔33%,不可持續農業耕種佔25%,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佔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材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響是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減產,相應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一系列社會惡果,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大量生態難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飢荒中,至少有3000萬人處於極度飢餓狀態,1000萬人成了難民。從各大洲損失比較來看,亞洲損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歐洲。從土地類型來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積最大,損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澆地受損失情況大致相同。從1980年和1990年所做估算的比較來看,由於世界各國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進展甚微,在1978~1991年間,全世界的直接損失約為3000億~6000億美元。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區以外的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
(五)森林植被破壞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在維持全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種林產品也有著廣泛的經濟用途。但從全球來看,森林破壞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所導致的一系列環境惡果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開墾林地、採集薪材、大規模放牧、空氣污染等。一是砍伐林木。溫帶森林的砍伐歷史很長,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二是開墾林地。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在發展中國家開墾了大量的林地,特別是農民非法燒荒耕作,刀耕火種,造成了對森林的嚴重破壞。據估計,熱帶地區半數以上的森林採伐是燒荒開墾造成的。三是採集薪材。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每年有1億多立方米的林木從熱帶森林中運出用作燃料。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薪材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採伐林木的壓力越來越大。四是大規模放牧。全球很多地區都在建立了大規模的牧場,在中南美地區表現尤甚,如南美亞馬遜地區人們砍伐和燒毀了大量森林,將其變為牧場以滿足美國對牛肉的需求。五是空氣污染。在歐美等國,空氣污染對森林退化也產生了顯著影響。據1994年歐洲委員會對32個國家的調查,由於空氣污染等原因,歐洲大陸有26.4%的森林有中等或嚴重的落葉。
森林的不斷減少,將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一是產生氣候異常;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三是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四是加劇水土侵蝕;五是減少水源涵養,加劇洪澇災害。
(六)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全球淡水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對陸地水域與海洋也施加了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淡水短缺、水生資源破壞和陸地水域與海洋污染已成為國際社會當前所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
(1)水資源污染。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而導致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過去的三個世紀里,人類提取的淡水資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達到了3500km2。20世紀的後半葉,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其中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佔了增長的主要部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綠色革命」期間,灌溉用水翻了一番。與淡水資源短缺相對應的是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農業消耗了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普遍比較低,許多灌溉系統60%以上的水在澆灌莊稼前就滲漏和蒸發掉了,並帶來土壤鹽漬化。水污染有三個主要來源,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另外,固體廢物滲漏和大氣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對水體的交叉污染。化肥和農葯需求的日益增長和不合理使用,使農業的地表徑流污染也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成為湖泊等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2)海洋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海洋生物資源過度利用。世界漁業生產由海洋捕撈、內陸捕撈和水產養殖(包括淡水和海水養殖)組成。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海洋污染越來越趨於嚴重。目前,每年都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直接流人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的淤泥和廢物帶入沿海水域。
(七)酸雨污染
大氣污染主要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並且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區。酸雨的長距離輸送,導致酸雨污染發展成為區域環境問題和跨國污染問題。酸雨問題首先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現在已出現在亞太的部分地區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區。歐洲和北美已採取了防止酸雨跨界污染的國際行動。在東亞地區,酸雨的跨界污染已成為一個敏感的外交問題。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礦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礦物燃料燃燒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總量也不斷增加,酸雨分布有擴大的趨勢。歐洲和北美洲東部是世界上最早發生酸雨的地區,但亞洲和拉丁美洲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酸雨污染可以發生在其排放地500~2000km的范圍內,酸雨的長距離傳輸會造成典型的越境污染問題。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損害生物和自然生態系統;二是腐蝕建築材料及金屬結構。酸雨可腐蝕建築材料、金屬結構、油漆等,特別是許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為材料的歷史建築物和藝術品,耐酸性差,容易受酸雨腐蝕和變色。

『貳』 我國廢水污染

我國廢水污染現狀不容樂觀,國家正在大力整治與規范廢水排放過程,防止在廢水排放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的水體污染現象。現階段廢水污染應分區分段來看,北方主要是地下水污染,南方主要是地面水及河流的污染;從污染性質來看,我國工業廢水相對生活污水水量小、污染濃度高、難降解物質和有毒物質多,成為了某些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城市的主要廢水污染來源,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帶來的藍藻、赤潮等事件也是頻頻曝光,各種水體富營養化屢屢呈現。由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已經逐步顯現,減少污染,保護環境也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

『叄』 造成水源污染的三個主要污染源是

工業生產中廢水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回而造成的農田污水答。

廢水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據不同來源分為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兩大類;據污染物的化學類別又可分無機廢水與有機廢水;也有按工業部門或產生廢水的生產工藝分類的,如焦化廢水、冶金廢水、制葯廢水、食品廢水等。

污染物主要有: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大量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而造成的農田污水;堆放在河邊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因過度開采,產生礦山污水。



(3)江華瑤族自治縣現狀廢水產生及主要污染排放情況擴展閱讀

水源污染的特點

1、污染程度隨徑流量而變化。在排污量相同的情況下,河流徑流量愈大,污染程度愈低;徑流量的季節性變化,帶來污染程度的時間上的差異。

2、污染物擴散快。河流的流動性,使污染的影響范圍不限於污染發生區,上游遭受污染會很快影響到下游,甚至一段河流的污染,可以波及整個河道的生態環境(考慮到魚的洄遊等)。

3、污染危害大。河水是主要的飲用水源,污染物通過飲水可直接毒害人體,也可通過食物鏈和灌溉農田間接危及人身健康。

『肆』 200分跪求一篇關於湘江水污染的調查報告!~~

南省水利廳水政處提供的一份湘江污染狀況示意圖上,蜿蜒的湘江被標成深淺不同的兩種顏色。從中游的衡陽以下,湘江顏色由綠轉紅,漸至褐色,污染漸重。曾擔任過11年省環保局局長的傅玉輝感慨地說:「湘江污染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據了解,湘江受污染河段的主要超標項目為總大腸菌群、非離子氮、石油類、溶解氧、總砷、總汞等,其中以礦物污染和化學污染最為嚴重。湖南省政府參事、老水利專家聶芳容說,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即使在枯水期湘江也從未出現過四類以下的水質,而現在豐水期的七八月份四類以下的水質也常有出現。湖南省水質監測中心對湘江43個河段進行一次監測中,只有11個河段水質在三類標准以內,達標率僅為25.6%。32個河段水質為4類,屬已污染水體,其中湘江幹流有2個河段水質為五類,已根本無法飲用。
不久前,記者隨湖南省人大常委會組織的「三湘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從湘江上游永州市一直溯源至湘江發源地之一廣西興安縣。這是整個湘江流域中保護得最好的一段,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二類水質標准以上。
然而,在茂密的森林和清清江水之下也隱藏著湘江保護的隱憂。采訪中,一些基層幹部的想法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認為,源頭地區的綠色湘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經濟不發達造成的,但恰恰由於經濟落後,這些地區對「母親河」的潛在索求沒有釋放出來。由於目前國家無力對源頭地區進行合理的補償,導致源頭地區與中下游經濟發展差距越拉越大,也造成了源頭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失衡。如果這種不平衡繼續擴大,難保上游和源頭地區不會再走中下游的老路。
另一種現實的擔憂是源頭區的小水電站開發熱。據了解,僅湘江一級支流瀟水源頭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已建和在建、報建的小水電站多達180多個。從江華縣城溯瀟水而上至湘粵交界的碼市鎮,一路上隨處可見在建的小水電站。這些電站最近的相距不到兩公里。記者看到,建有電站的河段水位被人為地一再抬高。據當地幹部介紹,由於小水電開發成本低、見效快,開發小水電在當地已成為一股熱潮,一些國家公職人員也紛紛入股辦電。據隨行水利專家介紹,小水電的開發固然有諸多益處,但如果開發過多過密,不僅會對兩岸防洪、交通等造成不便,而且還會形成廢渣污染。由於過度開發違背了河流的自然規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將是不可挽回的。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小水電開發熱波及區域,許多地方提出了「以水發電、以電興工」等口號,大力發展冶煉、軋鋼等高能耗企業,而這些企業很有可能給湘江造成新的污染。
盡管近年來湖南省和湘江沿岸各城市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湘江水質惡化的趨勢卻沒有明顯改觀。
湘江污染難以根治,首先源於沿岸城市的地方保護主義。上游肆意污染,下游叫苦不迭在湘江已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如湘江長沙段的水質,在經過多層凈化處理後仍只能「勉強符合飲用標准」。長沙水質惡化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上游的株洲、湘潭治污不力。今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就查處了這樣一起惡性事件:特大型國有企業株洲化工集團公司一個下屬企業竟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水處理設施,使污水處理站停止運行,將高濃度酸性廢水直接排入湘江。
相對城市而言,環保意識的缺乏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處偏遠的地區尤甚。自1931年發現錫礦後,瀟水支流泡水河沿岸11萬群眾就飽受污染之苦。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這里非法小錫礦蜂擁而起,泡水河水因礦渣排放變成了一條「紅河」,河水鉛、砷含量分別超出國家標准180多倍和60多倍,上游近36公里河道水生生物絕跡,連下河戲水的鴨子都未能倖免。離污染源最近的老屋田自然村,100多人中竟有35人因污染而致殘。由於缺乏環保意識,泡水河污染問題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盡管深受其害,但當地一些群眾仍將采錫作為「致富手段」。直到2000年,在政府強行關閉了上游錫礦後,泡水河水質才逐漸恢復正常。
市場機制的缺位也嚴重影響了湘江治理污染的進程。近幾年來。每年排入湘江的污水多達30多億噸,其中大部分為城市排污。為了根治污染,株洲、長沙、衡陽等地都投入巨資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但目前這些污水處理廠都處於一種停停開開的狀況,能保證長期運行的幾乎沒有一個。污水廠閑置的原因是經費不足。據了解,目前每處理一噸污水需要0.5元左右的成本,而污水處理廠所能收到的污水處理費卻只有每噸0.2元。這種狀況使得「誰污染、誰治理」變成了一句空話。傅玉輝等專家認為,有必要用市場手段提高用水單位和個人的污水處理費標准。如果不確立一種「人人有責」的治污機制,不明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權利和責任,那麼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意識就無法真正深入人心。

『伍』  水土體石油污染治理現狀及防治對策

5.3.1石油部門目前治理現狀

據統計從1964年油田成立到年底,油田累計環保投資總額為9.6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中環保設施為96349萬元,1998年環保投資為11095萬元。1998年環保投資中,用於廢水治理的8747萬元,用於廢氣治理的1182萬元,用於固體廢棄物治理的86萬元,用於雜訊治理的20萬元,其他1060萬元。

1.油田工業廢水處理情況

工業廢水目前的處理情況主要著眼於提高達標排放率、減少廢水污染物中石油類含量和提高油田采出水回注率等幾項措施。根據最新資料:

1998年油田排放工業廢水2753.32萬t,達標排放量為2070.93萬t,達標排放率為75.22%;油田1999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727.04萬t,達標排放量為2030.37萬t,達標排放率為74.45%。

1998年排放工業廢水污染物中石油類為414.52t;油田1999年排放的工業廢水污染物中石油類為288.36t;預計2000年排放的工業廢水污染物中石油類為162t,石油類可比1998年消減252.52萬t。油田廢水中石油類的產生量約為540萬t/a,回收率約為70%(回收量約為378萬t/a)。

由於油田廢水污染主要是由油田采出水外排造成的,目前對采出的外排水主要回注地層。1998年油田采出水達2.6億t,92%以上回注,並且有六個採油廠回注率達100%。

2.落地原油的回收情況

勝利油田採油井場和其他工作現場都存在落地原油污染問題,每年進入環境的落地原油數量巨大,落地原油產生量約為6.12萬t/a。

由於工藝和技術上的原因,不能完全杜絕落地油,為避免浪費和污染,目前主要採用井口設固定或活動貯存池定期回收來解決,各採油廠專門成立落地原油污油回收隊負責回收,回收率在98%左右(回收量約為6萬t/a),但仍有一部分殘留地表,每年仍有0.12萬t的落地原油因無法回收而留在環境中。

5.3.2水土體污染防治對策

1.水體污染防治對策

從油田污染源調查來看,在工業污水中按等標污染負荷比計,揮發酚是第一號污染物,其次是石油類、化學需氧量。從地面水實際監測,按等標污染負荷比來看,化學需氧量是第一位污染物,石油類是第二位污染物。在水污染總量控制研究中,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都列為主要控制污染物,為保證受納污水河流中污染物在國家允許范圍之內,提高以下污染物防治對策:

(1)油田主要排污口有19個,對地面水污染嚴重的污染源主要是採油污水,因此要加強採油污水處理管理,要嚴格按照污水處理設計流程、操作流程規范,嚴禁私自簡化處理流程、違反操作,要加強監督檢查,外排污水一定要達標排放。

(2)新建和改建污水處理站,一定要選用處理工藝先進處理效率高的污水處理設備。

(3)積極推廣不外排污水採油廠的經驗,將污水處理合格後,全部回注地層,油田內部實行污水處理獎懲辦法,並限定時間實現採油廠污水不外排。

(4)各污水處理站都要建立防滲、防溢污水暫存池,一旦發生事故後污水處理不合格時,污水可以暫時存放該池,再經過處理合格後回注或外排。

(5)加強鑽井廢棄泥漿、廢水管理,使鑽井泥漿和廢水重復利用和回收。完鑽後,將泥漿及井場其他污染物全部清到泥漿池,防止外溢,待泥漿干固後在其上面及周圍種樹綠化。

(6)加強作業廢水處理管理、提高無污染作業率。油水井作業時,將含污水壓進干線,作業完工後,將作業現場污油、污水及其他污染物一並清理到泥漿中,以減少作業時落到地面上的污染物。

(7)由於化學需氧量是河流中除了石油類外的另一主要污染物,而該污染物除了油田工業污水貢獻外,其主要來源是地方企業,尤其是造紙廠、石油化工工業。化學需氧量另一個主要來源是城鎮居民生活污水。要想徹底改善水環境,還要必須對這些部門的污水進行處理和控制。

2.土體污染防治對策

(1)推行泥漿的回收利用:為使泥漿具有鑽井工藝所要求的各種性能,需加入大量的無機和有機處理劑,一旦鑽井完畢,這些化學葯物處理劑也就隨泥漿一起廢棄於井場,這樣不僅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且這些化學葯品必然隨地表水的運動,遷移擴散到周圍地區,污染當地的環境,如果將這些泥漿收集起來,加以重復利用,不僅能為國家節省大量資金,還大大減輕了污染。

(2)無毒害新型泥漿的利用,同樣是減輕污染的有效措施。目前,泥漿中經常加入純鹼和燒鹼,使泥漿的pH值達10~11,這些高鹼性化學劑進入農田能改變土壤成分,使土壤鹼性增加板結變硬;在鑽深井時大量使用的鐵鉻鹽,使含鉻元素的有毒物質,對人體的消化道、皮膚具有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對呼吸道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常常引起皮炎、皮膚潰瘍、嗅覺缺失、甚至致癌。從1993年的統計情況來看,目前全油田鑽井生產中鐵鉻鹽的使用量仍然很大,這必然對本地區的人群造成很大危害,故新型無毒泥漿的使用已經是大勢所趨。

(3)研究落地原油產生的原因,減少原油生產中落地原油數量,在鑽井、油氣集輸和儲運過程中,各種事故泄漏,設備、管線的跑冒滴漏的污油,及井場場地的落地原油積累起來也具有很大的數量,它們被排放到環境當中,對土壤、植物及人類造成危害。所以探討其產生的原因以減少落地原油的數量,研究其回收以減少浪費,都是解決落地原油對環境污染的方法。

(4)對外排污水的無組織漫流的控制:無組織排放的污水主要產生於鑽井過程中,包括柴油機冷卻水、鑽井廢水和洗井水,對其進行控制可以限制污染物擴散的范圍以減弱其污染。

(5)及早進行落地原油的生物處理,據研究,很多細菌能有效地分解落地原油,這樣不僅可以消除其污染,還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陸』 工業廢水污染有什麼危害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人心,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沿海居民對灘塗養殖利用面積正逐年擴大。從養魚、養蝦、養蟹,到養殖更有經濟價值、更珍奇的水生動植物,這些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水產市場的繁榮,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飲食生活,提高了飲食水平,增加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給一部分人創造就業機會。可是,近幾年來,在我國沿海時常發生海水赤潮等海水變質現象。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氣候因素外,再就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除前面所述的兩種原因以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現在:(一)與海相通的河流兩岸的造紙廠、化工廠等利用河道排放污水而流入海洋。(二)含有污染物質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傾倒河岸或河道,隨河水或漲落潮流入海洋。如2001年天津海事法院受理的河北省樂亭縣19家養殖戶狀告河北省遷安市書畫紙業有限公司等五單位灘塗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一案,就是典型的陸地工廠利用通海河道排污造成海洋污染的案例。本案19位原告都是在河北省樂亭縣王灘鎮小河子(灤河)入海口兩岸對蝦和灘塗貝類養殖區從事日本對蝦和青蛤養殖。灤河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和唐山市境內,從承德流經唐山地區的遷西、遷安、灤縣、灤南、樂亭,於樂亭縣姜各庄入海。灤河在灤縣響螳分流,進入樂亭中部的支流最終流入小河子,在王灘鎮新海庄入海,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有上萬畝蝦池及灘塗貝類養殖區。200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因灤河上游排放污水造成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部分漁業水域污染而引起養殖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事故。事故造成小河子入海口兩岸受污染水域的養殖面積共計7056.15畝,其中對蝦養殖水面面積6561.15畝,灘塗貝類養殖面積495畝。5月30日調查人員對小河子閘養殖區的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現場進行調查,結果發現67.96%的青蛤死亡,日本對蝦的平均死亡率為51%。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系唐山市灤河沿岸工礦企業向灤河排放未經達標處理的污水所致。

2005年,河北省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1176平方千米,其中,中度污染海域111平方千米,嚴重污染海域97平方千米,其餘為輕度污染。重點排污口附近海域污染嚴重,在監測的31個入海排污口中,多數存在超標排放現象,大部分排海污水指標不符合海洋功能區的水質要求。海洋生物資源呈現不同程度的衰退趨勢,魚類回遊的產卵場和索餌場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經濟魚類明顯減少且出現小型化、幼齡化。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生存環境喪失或改變、生物群落結構異常。

由於大量污染物超標超量入海,導致近年來河北省海域赤潮頻發,2001年以來發生赤潮18次,對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造成了危害。

『柒』 水環境的污染現狀

一、我國水環境的污染現狀
我國水污染狀況觸目驚心。總體看,水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水污染形勢仍然嚴峻。從我國河流的水污染現狀來看,中國七大水系的國家環境監測網地表水監測斷面中,滿足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標準的Ⅰ~Ⅲ類斷面已經只有41%,而喪失了一切使用功能的劣Ⅴ類河流斷面已經達到了27%。從我國湖泊的水環境質量現狀來看,28個國控重點湖(庫)中43%的湖庫為喪失一切使用功能的劣V類水,並且湖(庫)的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從我國海洋水環境質量現狀來看,我國近岸海域污染狀況仍未得到改善,局部水域污染嚴重,並且無論赤潮面積還是赤潮發生的次數,都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值得引起重視。從地下水水質狀況看,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趨勢的城市仍然在增加,大部分地區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呈現上升趨勢。很多地區的淺層地下水已經由於地表水的污染而受到嚴重污染,對廣大農民的飲用水安全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水環境污染的根源來自於工業排放的廢水、污水,城鎮生活污水以及農業化肥、農葯流失等。據統計,從1998 年起,我國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經超過了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大部分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水體中,加劇了水污染。又由於農業化肥、農葯的低效利用,使大量營養物質隨地表徑流流入水體,加重了水體污染。在農業污水中,農葯、化肥含量比較高。由於我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致使大量農葯、化肥隨表土流入江河湖庫,受到不同程度富營養化污染的危害,從而導致水質惡化。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中,多為各種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病菌多,也進一步加劇了水污染。工業排污廢水中,有很多廢水超標排放,致使許多河流遭到污染,河段魚蝦絕跡,城市水域也面臨嚴重污染。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供飲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覺中減少。
目前我國水污染控制的現狀有以下幾點:(1)城市廢水處理率低,處理水平不高。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我國污水排放總量逐年增加。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大,污水處理率逐年提高,但是直到最近幾年,城市污水處理率仍然不是很高。(2)工業污染源控制不力,排放大量污染。雖然按照環境保護部門的統計,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已達91.2%,但調查表明,上述數據極不可靠,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不夠得力,工業廢水處理設備也不能保證完好的運行狀態,工廠違法排污的現象還十分普遍。(3)對非點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還認識不夠。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和農村非點源污染不可忽視,城市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或排入污水管網的雨水也未經處理便進入了環境水體,加劇了水體的污染程度。近年來中國正逐漸認識非點源污染對於水環境質量的影響,但非點源污染排放仍然比較嚴重。

『捌』 農村水污染現狀

污染成因
1、農業生產本身
首先,從近年來的農業生產本身的發展來看。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往昔的農家肥等有機肥料被農葯、化肥的廣泛使用所取代。近20年來,我國化肥的畝使用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畝使用量的一倍多。目前,我國農業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經超過4000萬噸,而利用率卻只有30%—40%。農葯的年使用量達120萬噸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體上,其餘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 。並且,農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趨勢。這不僅帶來了土壤的板結、酸化、土質和肥力的惡化,更重要的是化肥、農葯等污染物通過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等方式進入地表水體,引起地表水體的富營養化。與此同時,又滲入到地下水中,嚴重影響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這正是我們所常說的農業非點源污染。目前,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在全球范圍內非點源污染物是污染地表水和地下飲用水源的最重要的因素 。它對水域生態系統將會帶來長期和潛在的污染問題,從而引水環境的全面退化。另外,農村畜禽養殖業也會帶來水環境的污染。據調查,養殖一頭牛產生的廢水超過22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一頭豬產生的污水相當於7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並且,近年來畜禽養殖業從農戶的分散養殖轉向集約化、工廠化養殖,畜禽類的污染面明顯擴大。據國家環保總局在全國23個省市的調查,90%的規模化養殖場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價,60%的養殖場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相關的屠宰場、孵化場往往直接將動物血、廢水、牲畜的糞便、蛋殼等傾倒入附近的水體,導致大量的N、P流失和河道的水體變黑,富營養化嚴重。
2、鄉鎮企業
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並且以小型工礦和鄉鎮企業為主的經濟區域會越來越多。首先,這些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屬於效益較差、能耗較大、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並且企業技術含量低,尤以造紙、紡織、煤炭、非金屬礦製品、化工及食品加工業為主。其中,造紙業的廢水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44.9% 。其次,鄉鎮企業領導和職工的環境意識淡薄,整體環境管理水平落後,工業布局不合理。使其環境呈現出臟、亂、差的局面,流經鄉鎮企業區域的河流水質往往較差。並且,由於鄉鎮企業設備陳舊、技術落後,多採用土法生產,直接污染嚴重。往往是一家小造紙廠、小印染廠污染一條河,一個小冶煉廠、小采選廠毀掉一座山。
3、農村生活方式和農村水處理設施欠缺。
目前,農村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生活方式並沒有隨之發生變化,還是按照傳統的生活方式生活,如:生活污水直排、隨處潑灑。由於農村地區的居民居住分散,不可能對生活污水進行統一處理,所以農村地區生活污水對水資源的污染呈上升趨勢。
關於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我們以河北省為例,就對河北省20個自然行政村的調查來看:在生活用水方面,除了與中心城市相鄰的極少數村外,90%的村子無集中處理生活用水的公共設施,35%的村子還無實現集中供水。這一突出問題,在全國其他農村地區也普遍存在。
4、人們的環境意識薄弱
人們的環境意識對環境污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人的環境意識常常指導人的環境行為。只有人們整體的環境意識的加強,並將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二者充分有機結合起來,才是我們整個環境問題的根本突破口。農村的環境問題更不利外。
首先,從農民本身來說。他們的文化水平和素質總體較低,對環境危害的源頭和危害程度往往認識不清,比較看重是有形的經濟利益,而對潛在的環境危害往往忽略掉。在他們看來,只要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問題都能解決,環境好壞是別人的事,對自己的生活並無多大影響。並且,他們認為只有工廠排毒排煙才叫做污染,而畜禽養殖、屠宰場和皮革作坊的行為都不叫污染。環境危機和環境保護意識十分淡薄,甚至沒有。其次,對一些私營企業,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對付好工商稅務就可放心大膽的干,污染的環境對自己的經濟利益毫無影響。一些城市的重污染企業,就鑽了農村居民的環境意識不強、政府執法力度不夠的空子,逐漸由城市轉往農村。最後,從地方政府的環保意識來看,許多地方政府以發展經濟為首要目標,認為促進經濟發展、脫貧致富就是最大的功績。此外,我國最基層環保部門是縣一級環保機構,鄉鎮一級尚無相關職能部門。縣級環保部門受各種條件限制,不可能對鄉鎮環保進行有效的管理。由於環境行政管理體制存在這些缺陷和不足,於是盲目徵用農田、對外來投資的建設項目「一路紅燈」去迎接城市轉嫁過來的重污染企業 ,這種情況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其實,地方政府的環保意識和行為是最有待提高的,因為政府行為直接地、最大程度地影響著農村環境狀況。

閱讀全文

與江華瑤族自治縣現狀廢水產生及主要污染排放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純水機制水少廢水怎麼辦 瀏覽:312
污水廠砂濾工藝 瀏覽:479
ro膜進口品牌 瀏覽:280
廣州有什麼牌子的超濾膜 瀏覽:281
油煙凈化器異響什麼問題 瀏覽:878
聚甲醛合成脲醛樹脂 瀏覽:396
沁園凈水器閃爍怎麼辦 瀏覽:744
化工污水處理的展望 瀏覽:829
污水廠剩餘污泥排放公式 瀏覽:442
污水化驗室需要哪些設備 瀏覽:966
污水質量檢測政策依據 瀏覽:674
運城制葯廢水處理多少錢 瀏覽:552
缺氧凈水器怎麼樣 瀏覽:556
電廠污水用什麼化學品好 瀏覽:821
安利凈水器進水管發黑怎麼回事 瀏覽:202
唐山除煙凈化器怎麼選 瀏覽:311
沃爾沃的濾芯是什麼牌子的 瀏覽:175
clementine過濾 瀏覽:377
樹脂道是五加科都有的嗎 瀏覽:733
巴馬泉如何更換濾芯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