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出兩條防止水體污染的方法
防止水體污染的方法有:
1、工業上, 通過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減內少污染物的產生,容 同時對污染的水體作
處理使之符合排放標准。
2、農業上提倡使用農家肥, 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葯。
3、生活污水應實現集中處理和排放。
2. 可以採用怎樣的方法防止土壤污染
納米礦石吸附污染物,讓重金屬永埋地下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周東美博士介紹,土壤污染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受影響更嚴重,研究起步也比較早,而我國直到1996年才正式出台土壤質量標准(土壤是否污染,需參照這個標准)。不過,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以陳懷滿研究員為首的科學家就開始關注到這一問題,調查了重金屬在不同土壤中的背景值、安全容量之後,嘗試著對污染物進行固定、遷移、轉化等土壤修復研究。「一開始,我們將石灰、鋼渣等顆粒粉塵放進污染的土壤,利用礦物質可吸附的特性對某些重金屬進行『固定』,使其性狀穩定,永埋地下,不易溶解於水,也不易被植物吸收,其危害性也就大大降低了。」周東美研究員說,後來隨著材料科學以及納米技術的發展,將固定重金屬的載體擴展到蒙脫石、凹凸棒石、活性炭等,考慮到納米材料的高活性,將具有吸附特性的礦物顆粒粉碎到納米級(1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相當於頭發絲的十萬分之一,載體顆粒變細,在土壤中固定重金屬的性能更好。
尋找「超級植物」,讓重金屬吸收轉移
同樣是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種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就會造成污染,但如果種植棉花的話,就不存在污染的問題。基於這一點,專家研究出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另一種方法———尋找「超級植物」對土壤中的重金屬進行吸收轉移。何謂超級植物?據周東美研究員介紹,不同的植物對土壤中不同的重金屬吸收的量都是不同的,比如說,同是重金屬銅,普通的植物吸收量只有10-20ppm(毫克/千克),但有的植物吸收量可達1000ppm,那麼,這種高吸收能力的植物就叫「超積累植物」,俗稱「超級植物」。為了尋找「超級植物」,各大科研院所的專家都在努力,繼中科院陳同斌研究員發現超積累植物蜈蚣草(其對砷吸附量高達22630ppm,超過普通的植物上千倍。)後,南京土壤所的專家通過溶液培養和土培實驗,又發現了遏藍菜(Thlaspicaerulescens)和一種蕨類植物C.presl對鋅有較強的吸收,同時研究出如何提高鉛在不結球白菜地上部積累的誘導技術。「將『超級植物』種植在相應的重金屬污染區,如:銅鋅礦的周邊,就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周東美說。
專家「以毒攻毒」,讓細菌「喝」農葯
除重金屬外,土壤中還存在很多有機污染物,如:有機磷農葯的殘留物、致癌物多環芳烴等。周東美研究員說,對付這些污染物,必須採取「以毒攻毒」的方法,利用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等,讓它們去破壞有機物的分子結構,經過降解以後,這些有機物本來的危害性也就失去了。據周東美研究員介紹,用細菌、真菌降解有機物污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不同的微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特性是不同的,必須做大量的微生物培養和降解試驗,然後從眾多的微生物中挑選出最適合某一種有機物降解的菌種。經過大量的試驗研究,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專家發現一種名為「假單胞菌」的微生物,它對有毒農葯阿特拉津具有較高的降解能力。除此以外,專家還發現土壤中的小動物———蚯蚓也是修復污染土壤的能手,在分解酶和催化劑等作用下,可以讓蚯蚓在鬆土的同時,加速污染物的分解。周東美研究員表示,有了這些發現後,人們就可以將微生物降解與納米技術固定等多種手段結合起來,對土壤進行綜合修復,最終把土壤污染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3. 防止土壤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土壤污染的預防措施
(1)對糞便、垃圾和生活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
(2)加強對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治理和綜合利用;
(3)合理使用農葯和化肥,積極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葯,禁止使用殘留時間長的農葯,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機氯農葯;
(4)積極慎重地推廣污水灌溉,對灌溉農田的污水,進行嚴格的監測和控制。
(5)加強對土地的管理,加強宣傳教育,讓廣大群眾認識土壤污染的嚴重危害,樹立保護土壤的觀念。
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1)採取生物措施改良污染土壤。積極推廣使用農葯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劑,以減少農葯殘留量。嚴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種某些非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纖維作物等。
(2)污染土壤治理的化學方法。對於重金屬輕度污染的土壤,使用化學改良劑可使重金屬轉為難溶性物質,減少植物對它們的吸收。要防止這種方法造成新的土壤污染。
(3)增施有機肥料。增施有機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特別是土壤膠體性質,又能增大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凈化能力。
(4)改變輪作制度。改變耕作制度會引起土壤條件的變化,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
(5) 換土和翻土。對於輕度污染的土壤,採取深翻土或換無污染的客土的方法。對於污染嚴重斑塊狀的土壤,可採取鏟除表土或換客土的方法。
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務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防止新的土壤污染;對已污染的土壤,要採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改良土壤,防止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4. 防治水體污染的措施是什麼
(1)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首先可採用改革工藝,減少甚至不排廢水,或者降低有毒廢水的毒性。其次重復利用廢水。盡量採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後循環利用。
如電鍍廢水閉路循環,高爐煤氣洗滌廢水經沉澱、冷卻後再用於洗滌。控制廢水中污染物濃度,回收有用產品。盡量使流失在廢水中的原料和產品與水分離,就地回收,這樣既可減少上產成本,又可降低廢水濃度。
(2)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在制定區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工業區規劃時都要考慮水體污染問題,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要採取預防措施。
對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杜絕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規定標准。第四同行業廢水應集中處理,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便於管理。最後有計劃治理已被污染的水體。
(3)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准。設立國家級、地方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執行有關環保法律和控制標准,協調和監督各部門和工廠保護環境、保護水源。頒布有關法規、制定保護水體、控制和管理水體污染的具體條例。
(4)防止污水滲入到土壤水體中的方法擴展閱讀
對污染源的控制,通過有效控制和預防措施,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量削減到最小量。
(1)
對工業污染源,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指資源能源利用量最小,污染排放量也最少的先進的生產工藝。清潔生產採用的主要技術路線有:改革原料選擇及產品設計,以無毒無害的原料和產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產品;
改革生產工藝,減少對原料、水及能源的消耗;採用循環用水系統,減少廢水排放量;回收利用廢水中的有用成分,使廢水濃度降低等。清潔生產提倡對產品進行生命周期的分析及管理,而不是只強調末端處理。
(2) 對生活污染源,可以通過有效措施減少其排放量。如推廣使用節水用具,提高民眾節水意識,降低用水量,從而減少生活污水排放量。
(3) 對農業污染源,為了有效地控制面污染源,更必須從「防」做起。提倡農田的科學施肥和農葯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減少農田中殘留的化肥和農葯,進而減少農田徑流中所含氮、磷和農葯的量。
5. 防止污水滲透到土壤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王者侮辱已談妥的土壤里,最好的辦法就是要節約用水。
6. 水體污染怎樣預防與治理
1976—1982年農業部估算全國污水灌溉面積約在133.33萬公頃以上。普查涉及的37個灌區,共包括污灌面積38萬公頃,約為已知污灌面積的27%。根據污水來源,概括為三大類型灌區:即城市混合污水灌區,石化廢水灌區和工礦廢水灌區。從污水的綜合污染指數來看,37個灌區中有32個灌區綜污水,有21個灌區,說明水質普遍不符合灌溉要求,也說明發展污水預處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污灌對作物可能產生危害的污水成分大致可分為如下三大類:城市污水、某些工業廢水和畜舍排水中的過量氮素和有機物;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中的有機毒物;城市污水、工業廢水、礦山排水和下水污泥中的重金素和其他有毒元素。城市污水、某些工業廢水和畜舍排水中的過量氮素和有機物,首先危害主要谷類作物,其次也對水田的旱作物和旱田上的灌溉作物產生不良影響。污水中的氮素形態,分為無機態和有機態兩大類,其中無機態氮包括銨態氮和硝態氮等。有機態氮包括胺態氮、氨基態氮和蛋白態氮等,各種形態氮所佔的比例依污染源而有不同,生活污水中有機態氮約佔40%,無機態氮約佔60%。污水中的氮對作物生育的影響,因形態不同而有不同,但是無論哪種形態的氮,只要供應過剩,都會表現出過剩危害。土壤中有機態氮積累,是產生氮素過剩和土壤異常還原的主要原因。氮素過剩對作物的危害,一般表現為貪青倒伏、結實不良、病蟲害多發等現象。污水中能夠檢出的有機毒物種類繁多,其中濃度較高、危害作物面積較大的有機毒物較多的有酚、氰和三氧乙醛;苯並(a)芘在污水中檢出的幾率並不算高,但因系強致癌物質,對其危害也給予了較多的注意。作物對酚有一定的忍耐能力,其適應范圍因作物種類、品種,土壤類型和栽培條件而有不同。污水含酚25毫克/升以下時,水稻和小麥生長正常;50毫克/升以上時,開始受抑制。作物體內酚的殘留量隨污水中酚濃度增加而增加,酚在植物各部分的殘留量按莖葉>根>籽實的順序遞減,殘留在籽實中的酚量占總殘留量的比例很小。污水中酚的濃度在12毫克/升以上時部分作物的品質變劣,口味變澀。
污水中的有機物隨污水進入土壤後,在旱田氧化條件下最終全部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而在稻田厭氣條件下則生成氫、甲烷等氣體,醋酸、酪酸等有機酸,以及醇類等中間代謝產物。在厭氣分解過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以及高價鐵、錳和硫酸根等土壤氧化物中的氧被消耗,土壤氧化還原電位降低,生成二價鐵、錳和硫化氫等,這些化合物同厭氣分解的中間產物有機酸等被作物吸收,阻礙作物體內代謝,抑製作物生育、根的伸長和發根等,或者引起根腐病,由此造成作物減產,這種現象稱為農田的異常還原危害。
污水中的礦物油和中性洗滌劑可使某些作物生育嚴重受阻。油類對作物的危害,除了直接附著於或侵入植物體而對作物產生生育危害外,還可因覆蓋田面水表面而妨礙土壤中氧的補給,或促進水溫和地溫上升,而促使土壤異常還原,引起根腐現象。其次,還可能產生使土壤物理性狀變劣等間接的不良影響。將油類施入兼作農用的污水地處理場,也可能會對植物種籽發芽產生不利影響。如果施入場地的油揮發性強,就應當在播種和種籽發芽之前或之後較長時間施用。油對植物發芽和產量的影響比其對土壤系統的沖擊更為顯著。土壤含油量大約為土重的1%看來是油脂造成多種旱作物減產的臨界值,若土壤含油量達到土重的1.5%~2%,作物減產往往超過50%。這種效應發生在油類施入不久和尚未被去除之前。根據涉谷政夫的盆栽試驗結果,就洗滌劑對水稻的影響而言,硬型ABS(烷基苯硝酸鹽)達100毫克/升,水稻的生長量和產量就會急劇降低,軟型LAS的危害稍輕,但就米質而言,5毫克/升即已表現出影響,10毫克/升以上時根的老化加速,稻株呈現秋衰現象,一級米中基白米百分數增加,米質明顯變劣。根據水培試驗結果,硬、軟兩種類型的洗滌劑都是濃度達10毫克/升時,糙米產量減半。
金屬礦山、冶煉廠和電鍍廠等廢水,含有銅、鋅、鎘、砷等元素,常使農、葯用作物受害,進而影響人體健康,成為一個重大的環境問題。重金屬污染的水體危害作物的途徑,除了含這些有害物質的灌溉水的直接作用外,還可以是以土壤為媒介而起作用。由此可見,水的污染是土壤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水體中的污染物對人畜的為害也很大。水體中的病原物可引起人畜疾病。日本的「水俁病」就是汞中毒引起的;「骨痛病」是鎘中毒引起的。其他重金屬也能引起中毒。水中的農葯也能引起中毒。有的水體中還含有致癌物質等。
水體污染預防和治理的主要途徑是控制污染源和廢水處理。控制污染源的方法是節約用水,減少排污量,建立工廠廢水處理系統和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的方法有生物法、化學法和物理法。
7. 為防止污水滲透到土壤水體中採取的具體辦法是什麼
污水池做防滲處理!
8. 如何防止土壤污染
1、科學污水灌溉:工業廢水種類繁多,成分復雜,有些工廠排出的廢水可能是無害的,但與其他工廠排出的廢水混合後,就變成有毒的廢水。因此在利用廢水灌溉農田之前,應按照《農田灌溉水質標准》規定的標准進行凈化處理。
2、合理使用農葯:合理使用農葯,這不僅可以減少對土壤的污染,還能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草害,發揮農葯的積極效能。
3、合理使用化肥:根據土壤的特性、氣候狀況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特點,配方施肥,嚴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圍和用量。
4、施用化學改良劑:在受重金屬輕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劑,可將重金屬轉化成為難溶的化合物,減少農作物的吸收。
(8)防止污水滲入到土壤水體中的方法擴展閱讀
土壤污染物途徑:
1、礦山采冶:采礦業是農業污染的一個重要渠道,有專家在湖南一個礦區進行了長期的健康調查研究,他們發現農民的血液中有一些重金屬存在,不僅如此,由於采礦釋放出的有害物質會深入空氣和水流,污染土地及農作物。
2、工業三廢:廢氣污染空氣後的顆粒物沉降到土壤表面,污染土壤。廢水排放後灌溉農田,污染土壤。廢渣的堆放,有毒物質滲透到土壤中,污染土壤。
3、污水灌溉:不合理的污水灌溉,使土壤結構功能遭受破壞。可能有些地方,本身化肥用得很少,也沒有礦,但是如果上游的水污染了,下游的水稻也會引起污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土壤污染
9. 解決滲濾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措施是用什麼把垃圾跟土壤及地下水隔開
垃圾滲濾液簡單地說就是從垃圾里滲出來的水。生活垃圾在填埋和堆放過程中,會有大氣降水(雨和雪)落在垃圾上,另外垃圾自身帶有水分,垃圾里的有機物質發生生物化學分解也會產生水,以上這些水淋溶過垃圾之後便成為污水,也稱為垃圾滲濾液。
垃圾滲濾液的污染物種類多,濃度高,如COD濃度高達城市污水數百倍;色度呈黑褐色;有濃烈的臭味。防滲工程沒有做好或滲濾液收集後處理不當將引起嚴重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污染。
另外填埋場的滲濾液水質還隨垃圾填埋的時間而改變,以上特點造成滲濾液治理的難度大,投資費用高,治理成本高。
(望採納)
10. 防治水體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①減少廢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包括節約生產廢水,規定用水定額,改善生版產工藝和管理制度、提權高廢水的重復利用率,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藝,制定物料定額等。
②發展區域性水污染防治系統,包括制定城市水污染防治規劃、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規劃,實行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發展污水經適當人工處理後用於灌溉農田和回用於工業,在不污染地下水的條件下建立污水庫,枯水期貯存污水減少排污負荷、洪水期內進行有控制地稀釋排放等。
③發展效率高、能耗低的污水處理等技術來治理污水。
(10)防止污水滲入到土壤水體中的方法擴展閱讀
水污染綜合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水資源緊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而水環境污染嚴重使這一矛盾更加突出,迫切需要解決;
二是以點源治理為基礎的排污口凈化處理,不能有效地解決水污染問題,必須從區域或水系的整體出發進行水污染綜合防治,由點源治理的尾部控制過渡到源頭控制,才能從根本上控制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