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昌近幾年的變化
我不是南昌人,畢業後直接在這里工作了,四年多一點點了,南昌的變化是盡收我眼底的。最大的變化就是樓盤越來越多。
南昌蔬菜供應基地發生變化
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 總體規劃方案
江西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南昌市北郊新祺周,開發區管轄范圍面積約44平方公里。開發區規劃人口15萬,城區建設用地15.5平方公里,按「三縱三橫」為主城骨架道路,搭建以制葯、化工、製造業為平台的經濟開發區,將建設成為南昌衛星城。
該區要納入昌大新城統籌規劃,並把羅亭納入開發區范圍進行統一規劃,且要與周邊地區的規劃相銜接。其功能定位為開發區,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形成以產業為基礎,以開發區為平台的特色新衛星城。按長規劃、短安排,從易到難的原則依託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起步引導建設。
南昌市青山湖區 城東分區規劃方案
規劃中南昌市青山湖城東分區位於東毗青山湖大道,南至解放路,西臨洪都大道,北靠南京西路,總用地面積7.49平方公里。規劃總的布局為「六片、二軸、二帶、兩中心、多層次」,將把青山湖城東分區打造成以舒適的人居環境為主導、商貿、文教、娛樂設施配套齊全,像上海徐匯區一樣高品位的城東副中心,成為南昌最美的地區之一。
新昌南城規劃方案
規劃中新昌南用地面積約3平方公里,位於青雲譜區核心區,東臨高新大道,南臨鐵路,西接昌南工業園一期用地。規劃以推動南昌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為目標,將把青雲譜新昌南城打造以舒適的人居環境為主,集教育培訓、商務辦公、休閑、娛樂、文化體育配套設施齊全的高品位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域,將成為南昌最美的地區之一,極大的提升我市城市建設的品位。
該區將按照體現美國小鎮的風格,打造一個環境優美、人氣興旺、服務齊全、功能配套、交通便捷的城市副中心,優化交通規劃,並與整體城市交通網路以及周邊交通網路相銜接,加強公共交通的研究與規劃來進行完善。
江中集團造紙廠用地 項目概念性規劃方案
規劃區(原江西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廠址)位於南昌市區北面的贛江之濱,北接洪都大道、東臨青山南路、西面臨沿江北路,佔地面積約38.33萬平方米,其總建築面積約為103.5平方米,功能分為商業區、辦公商務區、住宅區、學校區四大功能分區。
規劃的實施將成為我市一個集住宅、商業、休閑、親水為一體的靚麗區域。該項目要以人為本,以贛江大環境為主題,修建親水平台,製造層次豐富的沿江城市輪廓線,營造南昌新型濱江都市生活形態。
南昌市陽明東路(兩側) 建築景觀城市設計方案
方案以修復、融入、重構、提升的方法,突出幾個重點節點的改造,把陽明東路打造成最富有現代感的城市主幹道。方案應與城北分區規劃相銜接。沿路建築全部實施統一的「穿衣帶帽」工程和破牆透綠,建築形式和風格要協調。有關部門將對陽明東路及其周邊的道路交通網路進一步深化和論證,妥善組織交通流線,有效的緩解老城區交通壓力。
南昌市城市總體風貌 規劃設計方案
會議原則同意南昌市城市總體風貌規劃設計方案。南昌市城市總體風貌規劃設計用地面積約為236平方公里,總體規劃思路是建設生態廊道,整合現狀水系,使綠地系統呈指狀楔入城市,水道系統呈網狀滲入城市,將使我市城市與河湖水系山地有機融合。文/本報記者武素芳
[編者按]「十五」載著輝煌即將離去,「十一五」正帶著希望向我們走來。五年的光陰,在時間長河裡只是一滴水。但是這五年對南昌來說,卻是最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五年也成為南昌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五年、城市變化最大的五年、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
回眸「十五」,我們滿懷喜悅、我們充滿自豪、我們信心倍增!從今天開始,本報推出大型主題系列報道——《「輝煌十五」精彩回眸》,展示「十五」期間南昌市各項事業取得的成就和發生在你我身邊的變化,與你一起回眸「十五」話偉業。
[核心提示]南昌變了。碧波盪漾的玉帶河,秀美潔凈的青山湖;寬敞平坦的大馬路,干凈整潔的小街巷;拔地而起的商業樓,綠樹掩映的居民區……每一個南昌人都能觸摸到城市建設跳動的脈搏。城市的變遷,在不知不覺改變城市的面貌,改善市民的生活,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這座城市令人目不暇接的種種變化,尋找新南昌的身影……
河水更清「龍須溝」變「玉腰帶」
每天傍晚,李奶奶喜歡帶著小外孫到玉帶河邊上走走,碧波盪漾的河水、隨風輕擺的垂柳、撲面而來的清新空氣……滿眼美景讓李奶奶心曠神怡!南昌自古因水而盛,水為南昌城增添了靈性。但是,見證著南昌滄桑的「八湖兩河」卻一度成為死水、臭水。
南昌城市面貌巨變的最突出表現就在「水」的變化上。2001年7月,南昌全面治理撫河;2001年11月起,青山湖清淤145萬立方米,湖岸建成4700多米排污渠,湖濱、相思林、燕鳴島公園相繼建成開放;2005年元旦,玉帶河正式通水通船,昔日的「龍須溝」經過截污、清淤疏浚、引水「三大工程」,已經成為一條環擁南昌晶瑩奪目的「玉腰帶」。2001年,南昌陸續掀起「一江兩河八湖」大規模整治。短短幾年,這座城市又喚回了水的靈氣。
城區更綠出門500米就有綠地
站在南昌街頭,不論你朝哪個方向走,500米內必定可發現一個游園或綠地。一塊塊綠地在街頭出現,一條條綠帶日漸美麗。這一切,都是南昌市委、市政府執起綠色重筆,揮灑潑綠的結果。
南昌人渴望綠色。200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南昌打造成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道出了全市人民的願望。南昌市提出,無論是在新區建設,還是在舊城改造中,都要捨得拿出最好的地段建綠地。
大手筆換來大面積的綠化。2001年到2003年,我市新增綠地492公頃,是2000年前全市公共綠地累計總量的63.7%。2004年,我市新增綠地284公頃。目前,南昌人均公共綠地達到7.1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36.88%,綠地率也達到34.88%。
天空更藍空氣質量中部第一
「南昌看到藍天的日子越來越多了!」陳大爺最喜歡在秋水廣場放風箏,當風箏在天上迎風展翅時,陳大爺發現,南昌天空展現藍天白雲的日子多了起來。
曾幾何時,南昌的天空變得暗淡起來,我們為之驕傲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美景已難得一見。為了給市民一個更藍的天空,給投資者一個良好的環境,南昌啟動了藍天、碧水、寧靜等工程,將工業「三廢」、餐飲業油煙、雜訊污染等列為重點整治對象,並建設了一批治污工程和環境綜合監控系統。如今,南昌空氣、水質等各項環境指標都達到較好水平:2004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2.5%,同比上升7.2%,在中部六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
夜色更美10萬華燈點亮「不夜天」
南昌人有句口頭禪:白天看水、晚上看燈。撫河兩岸、青山湖畔、秋水廣場處處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夜色中的南昌盡情地向人們展示著「不夜城」的風姿。
幾年前,南昌路燈不到1萬盞,有人戲稱南昌「白天看是一個城,晚上看是一個村」。在建設花園城市的進程中,南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亮化工程,從2001年到2004年,南昌實施亮化工程一百多項。
南昌人不會忘記2001年8月1日的看燈盛景——中山路改造後亮燈,數十萬市民湧向這條璀璨的「銀河」,一片歡騰和喝彩……南昌亮起來了!如今,南昌擁有各類公共燈飾10萬多盞,管線總長2051公里,在中部省會城市中走在了前列。
道路更寬公交車開進小街巷
家門口的路修好了,家住淵明北路的孫大媽別提多高興了:路修寬了、修平了,下水道修通了,公交車也開進來了,感謝政府給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為了讓居民生活、出行更方便,南昌連續3年實施「百路大會戰」,改造小街小巷360多條。許多過去連「的士」都難進去的小街巷,如今都能開進公交車了,大大方便了群眾。
我市大部分道路使用時間長達10年到20年,道路狹窄,還出現了坑窪多、裂縫多等現象,使車輛和行人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為此,南昌拓寬、改造了洪都大道、解放路、北京路等30多條道路,並對站前西路、象山北路、福州路等20條路重新攤鋪瀝青,克服了以往水泥路麵灰塵多、噪音大的弊端,城市道路更加平坦、寬敞了。
交通更順「水陸空」四通八達
南昌歷來是華東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2004年,南昌至安義、南昌至進賢一級公路相繼竣工,南昌市內「半小時經濟圈」成型。在出城通道的建設上,推進6條對外道路建設,完成國道、省道改造77公里,基本建成市至縣半小時經濟圈公路網路,實現了「10分鍾到主幹道、20分鍾到外環線」的目標。同時,南昌還全力構造城市快速交通網,生米大橋、城市高速外環、昌東大道、昌灣大道等路橋的建設正在快速推進中。
2005年5月12日,國內內河最大的國際集裝箱碼頭——南昌港建成,千噸級貨輪可自由出入,年吞吐量可達10萬標箱。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已開辟通往國內各主要城市及香港地區和新加坡的航線40多條。
排水更暢12億改造五大排水系統
洛陽路鐵路八村的居民常常被水患折騰得精疲力盡。像鐵路八村這樣,年年深受內澇之苦的地方,南昌有十幾處。每逢雨季「南昌就會漂起來」,整個家都浸在水裡,居民生活苦不堪言。
玉帶河改造「嘴上說了39年,紙上畫了5年」,卻因投資巨大、工程復雜議而未決。2003年6月,一場百年一遇的暴雨讓南昌排水設施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省市領導滿心牽掛。「一年基本解決積水,兩年根治城區內澇」,是南昌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
2003年10月31日,為徹底解決積水問題的五大排水系統改造工程全面啟動,涉及12個大項目、30個子項目,總投資達到12億元。如今,這些工程已經陸續完工,並經歷了多次暴雨的考驗,以往積水嚴重的地段如今再也看不到「水上漂」的蹤影了。
建築更靚百年老街重煥青春
無論是繁華的商業街中山路、勝利路,還是交通要道八一大道、北京西路,兩邊的建築鱗次櫛比,外牆顏色主色調統一,店面、招牌整齊劃一。道路平改坡、建築粉刷等「穿衣戴帽「工程,讓南昌的老街重新煥發青春。
2001年,我市在市區部分主幹道開展建築物平改坡和外牆裝飾的「穿衣戴帽」工程,2002年開始該工程在全市推廣,要求做到「一路一色、一路一景」。2002年1月,江西首條步行街——勝利路開街。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這條百年老街勝利路,已成為南昌商業的一張「名片」。
水電更足惟一不拉電閘的省會
去年夏天,「火爐」南昌創下10年來持續高溫的新紀錄,但經過電網改造、新建變電站、新增50餘條配電線路的南昌,保持了拉閘限電的「零紀錄」,成為全國惟一沒有拉閘限電的省會城市。
為抓好水、電、氣等設施的建設,南昌對老城區供水管網進行了大規模改造,進行了青雲水廠三期、牛行水廠一期工程,建設了青山湖、象湖、紅谷灘3座污水處理廠,對南昌城市電網進行了大面積改造。如今,南昌城區用水無憂、用電不拉閘,讓每一個生活在南昌的人都對此贊不絕口。
新區更旺荒灘上崛起南昌「浦東」
在秋水廣場欣賞中國第一高噴泉的市民,看著沙灘洲地上豎起的一幢幢高樓,由衷地發出感嘆:紅谷灘的變化可真快啊!
構築「一江兩岸」的城市格局,是幾代南昌人的夢想。2001年,南昌制定了在城市建設中重點開發紅谷灘,從而帶動昌北新城發展的雄偉戰略。不久,紅谷灘、紅角洲、鳳凰洲的路網、電網、水網建設全面啟動,工人文化宮、江信國際花園、國際會展中心等項目紛紛落戶。
被人稱之為南昌「浦東」的紅谷灘新區的開發建設,可謂南昌城市建設的精彩之筆。目前,新區規劃的62條道路年底可基本建成聯網;世紀廣場、秋水廣場、臨江80米綠化帶、贛江公園等一大批重點景觀工程已經建成;全區落戶的106個項目已開工76個。在短短的時間里,昔日的荒灘已經變成了寸土寸金的投資熱土。
㈡ 南昌市昌南客運站現狀如何
南昌昌南客運站的現狀一直的不飽和運行,基本是大部分的設備都是閑置的,長運搬遷之後主要是將原來的功能劃分至洪城客運站、徐家坊客運站、青山南路客運站,真正分至昌南客運站的少之又少(可能還沒有呢)。昌南客運站當年由南昌公交總公司花費近2億的投資,直到現在大部分仍處於閑置狀態。
㈢ 跪求!!!南昌市紅谷灘污水廠的設計數據
項目名稱:南昌市紅谷灘污水處理一期工程
行業類別:污水處理項目/城市基礎設施
建設單位:南昌市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
建設地點:南昌市
建設性質:新建
項目簡介:本工程服務范圍為紅谷灘中心區、紅谷灘周邊地區紅角洲新區、鳳凰洲新區、麥園工業區和長陵區,服務面積40平方公里;工程總建設規模為日處理污水40萬噸,工程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建設規模為日處理污水20萬噸,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污水處理設施、污水收集管道等。處理廠廠址選在南昌市鳳凰洲北端即贛江橋西橋頭以北和贛江大堤以西的京九鐵路與瀛上河的交匯處東北角;污水處理工藝為常規鼓風曝氣活性污泥法;處理後尾水排放執行國家污水綜合一級標准。
投資構成:一期工程總投資39551萬元;資金由南昌市自籌解決。
青山湖污水處理廠是德國企業在中國城市基礎設施領域投資的第一個BOT項目,也是江西省第一個BOT項目,特許經營期20年。該項目的建設為南昌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走出了一條「招商引資」的道路。
該廠位於艾溪湖西北側,高新區北瀝村徐家東側,工程總規模為日處理污水100萬噸,分三期建設(一期建設規模為日處理污水33萬噸,一期提標第一階段工程建設規模為日處理污水17萬噸),工程總佔地面積630畝,工程建設期為1.5年,工程設計總規模為日處理污水100萬噸,規劃服務范圍87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30萬人,服務范圍包括南起井岡山大道—何坊西路—京山路—將軍渡閘,北至富大有堤(贛江南支);東起艾溪湖,西至子固路—船山路—十字街所劃分區域,該區域包括中心區域、城南片區、城東片區。
青山湖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於2003年4月15日開工建設,2004年10月27日污水處理廠開始投入運行;青山湖污水收集系統管網總長度49.706公里,含湖東、湖西截污箱涵、玉帶河截污管道、艾溪湖截污管道以及城東一路、京東大道污水管函等工程。
青山湖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污水處理工藝採用活性污泥法,曝氣池採用氧化溝形式,配備倒傘型表面曝氣機,處理後符合水質要求的出水排入污水廠旁的低排溝並最終流入贛江。其主要工藝流程為:原污水—粗格柵—進水泵房—細格柵—曝氣沉砂池—氧化溝—終沉池—出水。污泥處理採用機械濃縮、中溫厭氧消化和機械脫水工藝。消化過程中產生的沼氣進行脫硫處理並綜合利用,脫水後泥餅外運處置。污水廠設計進水水質為:pH ≤6-9、COD≤ 250mg/L、BOD ≤130mg/L、SS ≤200mg/L、NH4-N≤ 20mg/L;、TP ≤2.0mg/L。從長期檢測數據觀察,污水經處理後,其排放水質指標達到合同規定值,而在實際運行中各項出水指標均大大優於合同規定的水值,出水水質均達到出水水質為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二級標准設計要求,有時甚至優於上述標准,達到了GB18918-2002一級B排放標准。
㈣ 南昌市經濟發展的現狀
2005年南昌市GDP達100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3.39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532.13億元,增長21.2%;第三產業增加值402.19億元,增長13.4%。
全年全市財政總收入12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3.6%,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8.3億元,增長38.1%。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20億元,比上年增長44%。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一萬元,達10301元,比上年增長17.8%;年人均消費性支出7064元,增長20.5%。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3879元,比上年增長13.6%;農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72元,增長13.6%。
2006年南昌市實現生產總值1184.5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6.45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644.46億元,增長18.7%;第三產業增加值463.66億元,增長12.6%。
財政總收入150.56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20.8%,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8.11億元,同口徑增長25.1%。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41.64億元,比上年增長22.1%。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43元,比上年增長9.1%;年人均消費性支出7548元,增長6.8%。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4392元,比上年增長13.2%;農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702元,增長13.2%。
2007年南昌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0.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5%,增速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3.41億元,增長5.7%;第二產業增加值749.80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增加值556.89億元,增長15.5%。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90.63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7.22億元,比上年增長28.1%。
全市50萬元以上項目共完成投資額809.92億元,比上年增長28.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6元,增長16.3%。人均消費性支出10064元,增長33.3%。農民人均純收入5034元,增長14.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972元,增長10.0%。
㈤ 南昌的變化
南昌變化日新月異-規劃全知道2005-4-22 江南都市報 / 近年來,隨著南昌城市化進程速度的加快,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城市變化日新月異。為了讓廣大讀者了解南昌市各個項目的規劃情況,了解自己身邊的變化,本報將今年1月以來南昌市政府通過的部分規劃方案整理如下,予以讀者了解。
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 總體規劃方案
江西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南昌市北郊新祺周,開發區管轄范圍面積約44平方公里。開發區規劃人口15萬,城區建設用地15.5平方公里,按「三縱三橫」為主城骨架道路,搭建以制葯、化工、製造業為平台的經濟開發區,將建設成為南昌衛星城。
該區要納入昌大新城統籌規劃,並把羅亭納入開發區范圍進行統一規劃,且要與周邊地區的規劃相銜接。其功能定位為開發區,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形成以產業為基礎,以開發區為平台的特色新衛星城。按長規劃、短安排,從易到難的原則依託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起步引導建設。
南昌市青山湖區 城東分區規劃方案
規劃中南昌市青山湖城東分區位於東毗青山湖大道,南至解放路,西臨洪都大道,北靠南京西路,總用地面積7.49平方公里。規劃總的布局為「六片、二軸、二帶、兩中心、多層次」,將把青山湖城東分區打造成以舒適的人居環境為主導、商貿、文教、娛樂設施配套齊全,像上海徐匯區一樣高品位的城東副中心,成為南昌最美的地區之一。
新昌南城規劃方案
規劃中新昌南用地面積約3平方公里,位於青雲譜區核心區,東臨高新大道,南臨鐵路,西接昌南工業園一期用地。規劃以推動南昌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為目標,將把青雲譜新昌南城打造以舒適的人居環境為主,集教育培訓、商務辦公、休閑、娛樂、文化體育配套設施齊全的高品位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域,將成為南昌最美的地區之一,極大的提升我市城市建設的品位。
該區將按照體現美國小鎮的風格,打造一個環境優美、人氣興旺、服務齊全、功能配套、交通便捷的城市副中心,優化交通規劃,並與整體城市交通網路以及周邊交通網路相銜接,加強公共交通的研究與規劃來進行完善。
江中集團造紙廠用地 項目概念性規劃方案
規劃區(原江西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廠址)位於南昌市區北面的贛江之濱,北接洪都大道、東臨青山南路、西面臨沿江北路,佔地面積約38.33萬平方米,其總建築面積約為103.5平方米,功能分為商業區、辦公商務區、住宅區、學校區四大功能分區。
規劃的實施將成為我市一個集住宅、商業、休閑、親水為一體的靚麗區域。該項目要以人為本,以贛江大環境為主題,修建親水平台,製造層次豐富的沿江城市輪廓線,營造南昌新型濱江都市生活形態。
南昌市陽明東路(兩側) 建築景觀城市設計方案
方案以修復、融入、重構、提升的方法,突出幾個重點節點的改造,把陽明東路打造成最富有現代感的城市主幹道。方案應與城北分區規劃相銜接。沿路建築全部實施統一的「穿衣帶帽」工程和破牆透綠,建築形式和風格要協調。有關部門將對陽明東路及其周邊的道路交通網路進一步深化和論證,妥善組織交通流線,有效的緩解老城區交通壓力。
南昌市城市總體風貌 規劃設計方案
會議原則同意南昌市城市總體風貌規劃設計方案。南昌市城市總體風貌規劃設計用地面積約為236平方公里,總體規劃思路是建設生態廊道,整合現狀水系,使綠地系統呈指狀楔入城市,水道系統呈網狀滲入城市,將使我市城市與河湖水系山地有機融合。文/本報記者武素芳
[編者按]「十五」載著輝煌即將離去,「十一五」正帶著希望向我們走來。五年的光陰,在時間長河裡只是一滴水。但是這五年對南昌來說,卻是最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五年也成為南昌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五年、城市變化最大的五年、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
回眸「十五」,我們滿懷喜悅、我們充滿自豪、我們信心倍增!從今天開始,本報推出大型主題系列報道——《「輝煌十五」精彩回眸》,展示「十五」期間南昌市各項事業取得的成就和發生在你我身邊的變化,與你一起回眸「十五」話偉業。
[核心提示]南昌變了。碧波盪漾的玉帶河,秀美潔凈的青山湖;寬敞平坦的大馬路,干凈整潔的小街巷;拔地而起的商業樓,綠樹掩映的居民區……每一個南昌人都能觸摸到城市建設跳動的脈搏。城市的變遷,在不知不覺改變城市的面貌,改善市民的生活,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這座城市令人目不暇接的種種變化,尋找新南昌的身影……
河水更清「龍須溝」變「玉腰帶」
每天傍晚,李奶奶喜歡帶著小外孫到玉帶河邊上走走,碧波盪漾的河水、隨風輕擺的垂柳、撲面而來的清新空氣……滿眼美景讓李奶奶心曠神怡!南昌自古因水而盛,水為南昌城增添了靈性。但是,見證著南昌滄桑的「八湖兩河」卻一度成為死水、臭水。
南昌城市面貌巨變的最突出表現就在「水」的變化上。2001年7月,南昌全面治理撫河;2001年11月起,青山湖清淤145萬立方米,湖岸建成4700多米排污渠,湖濱、相思林、燕鳴島公園相繼建成開放;2005年元旦,玉帶河正式通水通船,昔日的「龍須溝」經過截污、清淤疏浚、引水「三大工程」,已經成為一條環擁南昌晶瑩奪目的「玉腰帶」。2001年,南昌陸續掀起「一江兩河八湖」大規模整治。短短幾年,這座城市又喚回了水的靈氣。
城區更綠出門500米就有綠地
站在南昌街頭,不論你朝哪個方向走,500米內必定可發現一個游園或綠地。一塊塊綠地在街頭出現,一條條綠帶日漸美麗。這一切,都是南昌市委、市政府執起綠色重筆,揮灑潑綠的結果。
南昌人渴望綠色。200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南昌打造成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道出了全市人民的願望。南昌市提出,無論是在新區建設,還是在舊城改造中,都要捨得拿出最好的地段建綠地。
大手筆換來大面積的綠化。2001年到2003年,我市新增綠地492公頃,是2000年前全市公共綠地累計總量的63.7%。2004年,我市新增綠地284公頃。目前,南昌人均公共綠地達到7.1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36.88%,綠地率也達到34.88%。
天空更藍空氣質量中部第一
「南昌看到藍天的日子越來越多了!」陳大爺最喜歡在秋水廣場放風箏,當風箏在天上迎風展翅時,陳大爺發現,南昌天空展現藍天白雲的日子多了起來。
曾幾何時,南昌的天空變得暗淡起來,我們為之驕傲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美景已難得一見。為了給市民一個更藍的天空,給投資者一個良好的環境,南昌啟動了藍天、碧水、寧靜等工程,將工業「三廢」、餐飲業油煙、雜訊污染等列為重點整治對象,並建設了一批治污工程和環境綜合監控系統。如今,南昌空氣、水質等各項環境指標都達到較好水平:2004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2.5%,同比上升7.2%,在中部六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
夜色更美10萬華燈點亮「不夜天」
南昌人有句口頭禪:白天看水、晚上看燈。撫河兩岸、青山湖畔、秋水廣場處處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夜色中的南昌盡情地向人們展示著「不夜城」的風姿。
幾年前,南昌路燈不到1萬盞,有人戲稱南昌「白天看是一個城,晚上看是一個村」。在建設花園城市的進程中,南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亮化工程,從2001年到2004年,南昌實施亮化工程一百多項。
南昌人不會忘記2001年8月1日的看燈盛景——中山路改造後亮燈,數十萬市民湧向這條璀璨的「銀河」,一片歡騰和喝彩……南昌亮起來了!如今,南昌擁有各類公共燈飾10萬多盞,管線總長2051公里,在中部省會城市中走在了前列。
道路更寬公交車開進小街巷
家門口的路修好了,家住淵明北路的孫大媽別提多高興了:路修寬了、修平了,下水道修通了,公交車也開進來了,感謝政府給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為了讓居民生活、出行更方便,南昌連續3年實施「百路大會戰」,改造小街小巷360多條。許多過去連「的士」都難進去的小街巷,如今都能開進公交車了,大大方便了群眾。
我市大部分道路使用時間長達10年到20年,道路狹窄,還出現了坑窪多、裂縫多等現象,使車輛和行人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為此,南昌拓寬、改造了洪都大道、解放路、北京路等30多條道路,並對站前西路、象山北路、福州路等20條路重新攤鋪瀝青,克服了以往水泥路麵灰塵多、噪音大的弊端,城市道路更加平坦、寬敞了。
交通更順「水陸空」四通八達
南昌歷來是華東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2004年,南昌至安義、南昌至進賢一級公路相繼竣工,南昌市內「半小時經濟圈」成型。在出城通道的建設上,推進6條對外道路建設,完成國道、省道改造77公里,基本建成市至縣半小時經濟圈公路網路,實現了「10分鍾到主幹道、20分鍾到外環線」的目標。同時,南昌還全力構造城市快速交通網,生米大橋、城市高速外環、昌東大道、昌灣大道等路橋的建設正在快速推進中。
2005年5月12日,國內內河最大的國際集裝箱碼頭——南昌港建成,千噸級貨輪可自由出入,年吞吐量可達10萬標箱。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已開辟通往國內各主要城市及香港地區和新加坡的航線40多條。
排水更暢12億改造五大排水系統
洛陽路鐵路八村的居民常常被水患折騰得精疲力盡。像鐵路八村這樣,年年深受內澇之苦的地方,南昌有十幾處。每逢雨季「南昌就會漂起來」,整個家都浸在水裡,居民生活苦不堪言。
玉帶河改造「嘴上說了39年,紙上畫了5年」,卻因投資巨大、工程復雜議而未決。2003年6月,一場百年一遇的暴雨讓南昌排水設施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省市領導滿心牽掛。「一年基本解決積水,兩年根治城區內澇」,是南昌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
2003年10月31日,為徹底解決積水問題的五大排水系統改造工程全面啟動,涉及12個大項目、30個子項目,總投資達到12億元。如今,這些工程已經陸續完工,並經歷了多次暴雨的考驗,以往積水嚴重的地段如今再也看不到「水上漂」的蹤影了。
建築更靚百年老街重煥青春
無論是繁華的商業街中山路、勝利路,還是交通要道八一大道、北京西路,兩邊的建築鱗次櫛比,外牆顏色主色調統一,店面、招牌整齊劃一。道路平改坡、建築粉刷等「穿衣戴帽「工程,讓南昌的老街重新煥發青春。
2001年,我市在市區部分主幹道開展建築物平改坡和外牆裝飾的「穿衣戴帽」工程,2002年開始該工程在全市推廣,要求做到「一路一色、一路一景」。2002年1月,江西首條步行街——勝利路開街。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這條百年老街勝利路,已成為南昌商業的一張「名片」。
水電更足惟一不拉電閘的省會
去年夏天,「火爐」南昌創下10年來持續高溫的新紀錄,但經過電網改造、新建變電站、新增50餘條配電線路的南昌,保持了拉閘限電的「零紀錄」,成為全國惟一沒有拉閘限電的省會城市。
為抓好水、電、氣等設施的建設,南昌對老城區供水管網進行了大規模改造,進行了青雲水廠三期、牛行水廠一期工程,建設了青山湖、象湖、紅谷灘3座污水處理廠,對南昌城市電網進行了大面積改造。如今,南昌城區用水無憂、用電不拉閘,讓每一個生活在南昌的人都對此贊不絕口。
新區更旺荒灘上崛起南昌「浦東」
在秋水廣場欣賞中國第一高噴泉的市民,看著沙灘洲地上豎起的一幢幢高樓,由衷地發出感嘆:紅谷灘的變化可真快啊!
構築「一江兩岸」的城市格局,是幾代南昌人的夢想。2001年,南昌制定了在城市建設中重點開發紅谷灘,從而帶動昌北新城發展的雄偉戰略。不久,紅谷灘、紅角洲、鳳凰洲的路網、電網、水網建設全面啟動,工人文化宮、江信國際花園、國際會展中心等項目紛紛落戶。
被人稱之為南昌「浦東」的紅谷灘新區的開發建設,可謂南昌城市建設的精彩之筆。目前,新區規劃的62條道路年底可基本建成聯網;世紀廣場、秋水廣場、臨江80米綠化帶、贛江公園等一大批重點景觀工程已經建成;全區落戶的106個項目已開工76個。在短短的時間里,昔日的荒灘已經變成了寸土寸金的投資熱土。
㈥ 南昌市新建縣水資源狀況~~越詳細越好哈
科學開發利用水資源 解決缺水問題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水短缺已然是我國水資源安全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當前,要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科學開發利用水資源,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黨和政府始終把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擺在關系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動我國水資源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目前,我國水資源管理法規體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資源配置和調控能力不斷提高,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我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水資源形勢。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生產力布局和水土資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國情和基本水情仍將長期存在;水資源配置能力整體上仍然偏低,現狀人均供水能力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水資源利用率還不高,單方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8左右。
為此,解決我國日益復雜的水資源問題,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推進水資源管理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強化行業用水定額管理,用水效率低於最低要求的,依法核減取水量;用水產品和工藝不符合節水要求的,限制生產取用水。加大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的節水力度,在農業領域,繼續抓好大中型灌區和井灌區節水改造,發展現代旱作節水農業;在工業領域,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在城市生活領域,加強供用水管理,提高公眾節水意識。
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增強水資源配置能力。從國家層面看,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構建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從區域層面看,加快跨流域調水工程建設,繼續搞好引江濟太、引黃濟津濟淀、珠江壓咸補淡等應急調水,提高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從相鄰河湖看,綜合採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治理、水系連通、科學調度等措施。
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推進水管理體制改革。繼續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規劃、配置、調度和管理。加快城鄉水務一體化進程,統籌城鄉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水源
㈦ 南昌地區近年來的經濟狀況
2005年南昌市GDP 1007.7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實際利用外資9.1億美元,增長24.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0億元,增長44.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1元,人均消費性支出達70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79元,人均消費性支出2472元。
2006年GDP 1184.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
工業
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工業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第一枚海防導彈都在這里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的工業經濟有了飛速發展,形成了飛機製造、汽車製造、冶金、機電、紡織、化工、醫葯等現代化工業體系,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高新技術產業也具有一定的水平,現在正圍繞打造現代製造業重要基地,以工業園區為主戰場,已形成了六大支柱、十大產業,擁有工業園區11個,上市公司16家,規模企業近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