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業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哪些
制定和實施正確的產業政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減少環境污染;嚴格限制和禁止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的企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工業;對於污染危害較大的企業、行業和區域進行限期治理;扶持企業提高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和綜合利用能力;在污染密集型的基礎工業建設中,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盡量在生產過程中防治污染;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適用技術,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經濟有效地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大力推廣和使用各種無廢少廢、節水節能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發展集約化工業生產;加強企業技術改造,通過內涵擴大再生產,努力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增強企業防治污染的能力;根據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則,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正確布局工業生產力,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控制轉化,走社會化控制污染的道路。
⑵ 工業污染的防治舉措
工業污染防治是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與過去相比,中國工業污染防治戰略目前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逐步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和全過程式控制制轉變,從濃度控制向總量和濃度控制相結合轉變,從點源治理向流域和區域綜合治理轉變,從簡單的企業治理向調整產業結構、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轉變。與1995年相比,2004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工業廢水、工業化學需氧量、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分別下降了58%、72%、42%、55%和39%。與1990年相比,2004年全國每萬元人民幣GDP能耗下降45%,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7億噸標准煤;火電供電煤耗、噸鋼可比能耗、水泥綜合能耗分別降低11.2%、29.6%和21.9%。
━━淘汰和關閉一批技術落後、污染嚴重、浪費資源的企業。「九五」(1996-2000年)期間,國家關閉8.4萬家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2001-2004年,連續三次發布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淘汰3萬多家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並對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鋼鐵、水泥、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煉焦、皂素、鉻鹽等八個重污染行業進行集中整頓,停建、緩建項目1900多個。2005年,關停污染嚴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鋼鐵、水泥、鐵合金、煉焦、造紙、紡織印染等企業2600多家,並對水泥、電力、鋼鐵、造紙、化工等重污染行業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和技術改造,使這些行業在產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呈持續下降趨勢。
━━開展循環經濟實踐。一是實行清潔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逐步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促進產品生態設計。目前,化工、輕工、電力、煤炭、機械、建材等行業5000多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全國已有12000多家企業獲得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800多個企業、18000多種規格型號產品獲得環境標志認證,年產值約600億元人民幣。二是在工業集中地區積極發展生態工業,使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延長生產鏈條,做到廢物產生量最小,實現「零排放」,並建設生態工業區,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目前,中國已建立了17個不同類型的生態工業園。三是統籌規劃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實行可持續生產和消費。國家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產業園區和有關省市選擇82家單位開展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在北京、上海等24個城市開展了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海南、吉林、黑龍江等9省積極開展生態省建設,全國150個縣市開展了生態縣(市)創建工作。
━━積極防範突發環境事件。2005年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對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以及預警信息監控、信息發布等提出明確要求。國家制定和完善了涉及重點流域敏感水域水環境應急預案、大氣環境應急預案、危險化學品(廢棄化學品)應急預案、核與輻射應急預案等九個相關環境應急預案,以及《黃河流域敏感河段水環境應急預案》、《處置化學恐怖襲擊事件應急預案》、《處置核與輻射恐怖襲擊事件應急預案》、《農業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農業重大有害生物及外來生物入侵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近年來,中國對127個分布在全國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區、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附近的重點化工石化類項目進行了環境風險排查;對近5萬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全面、拉網式檢查。
━━對工業危險廢物實行全過程管理制度。2003年,國家開始實施《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 ,強化了工業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經營許可證等各項制度。2005年,工業危險廢物處置量由1998年的131萬噸增至339萬噸。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實行嚴格的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管理。中國共有運行的核電廠5座(9台核電機組)、研究堆18座;在建的核電廠2座(4台核電機組)、研究堆1座,沒有出現重大核安全問題,實現了「保護工作人員、公眾和環境不遭受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輻射照射和污染」的目標。中國嚴格遵守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的《放射源安全與保安行為准則》 ,實行許可證制度,規定放射源進出口必須依法履行審批等有關手續。
⑶ 保護水污染的措施(政府,公司,個人)
公司:
1、解決水污染的有效方法是發展工業的和區域的循環用水系統;
2、在防治工業廢水污染方面,不是消極處理已產生的廢水,而是消除產生廢水的原因。主要措施是:節約用水,規定用水定額,減少新鮮水用量;廢水的重復利用,或在許可的條件下,廢水經處理後注入地下;改善生產工藝和管理制度,發展不用水或少用水的生產工藝(如用汽化冷卻代替水冷卻,干法熄焦等);同時還要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藝,合理安排生產,制定物料定額,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3、控制工業廢氣排放,減少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的人為排放量,減少酸雨危害。在工業生產日益發展的地方,終年累月燃燒著煤、石油或石油產品,這些燃料在燃燒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飄散在空氣中。它們在陽光、水汽、飄塵的作用下,發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轉變成顆粒極其細微的硫酸和硫酸鹽。這些小顆粒長年在空氣中飄盪,一旦遇到降雨,便隨雨而下,就成了酸雨。酸雨已成為當前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如果目前不對酸雨採取措施,它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將不堪設想。
個人:
1. 節約用水,重復利用家庭用水,例如:洗手、洗米水可以拿來澆花、拖地。
2. 使用環保清潔劑,減少水質惡化,降低磷污染。
3. 避免在水庫區野炊、戲水。
4. 到野外郊遊、烤肉,要隨手將垃圾帶走,不要將油污流入溪流中。
5. 正確與適當的施用農葯及肥料,減少農葯和肥料的農業污染。
政府:
1、加大管理,完善水污染的相關法規法則,督促公司工廠做好工業廢水、廢氣等的排放處理;
2、開展水污染科普活動,號召居民從自己做起,避免、改善並監督水污染現象。
⑷ 防治工業污染的最有效措施是
工業污染防治是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與過去相比,中國工業污染防治戰略目前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逐步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和全過程式控制制轉變,從濃度控制向總量和濃度控制相結合轉變,從點源治理向流域和區域綜合治理轉變,從簡單的企業治理向調整產業結構、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轉變。與1995年相比,2004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工業廢水、工業化學需氧量、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分別下降了58%、72%、42%、55%和39%。與1990年相比,2004年全國每萬元人民幣GDP能耗下降45%,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7億噸標准煤;火電供電煤耗、噸鋼可比能耗、水泥綜合能耗分別降低11.2%、29.6%和21.9%。
━━淘汰和關閉一批技術落後、污染嚴重、浪費資源的企業。「九五」(1996-2000年)期間,國家關閉8.4萬家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2001-2004年,連續三次發布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淘汰3萬多家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並對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鋼鐵、水泥、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煉焦、皂素、鉻鹽等八個重污染行業進行集中整頓,停建、緩建項目1900多個。2005年,關停污染嚴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鋼鐵、水泥、鐵合金、煉焦、造紙、紡織印染等企業2600多家,並對水泥、電力、鋼鐵、造紙、化工等重污染行業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和技術改造,使這些行業在產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呈持續下降趨勢。
━━開展循環經濟實踐。一是實行清潔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逐步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促進產品生態設計。目前,化工、輕工、電力、煤炭、機械、建材等行業5000多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全國已有12000多家企業獲得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800多個企業、18000多種規格型號產品獲得環境標志認證,年產值約600億元人民幣。二是在工業集中地區積極發展生態工業,使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延長生產鏈條,做到廢物產生量最小,實現「零排放」,並建設生態工業區,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目前,中國已建立了17個不同類型的生態工業園。三是統籌規劃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實行可持續生產和消費。國家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產業園區和有關省市選擇82家單位開展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在北京、上海等24個城市開展了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海南、吉林、黑龍江等9省積極開展生態省建設,全國150個縣市開展了生態縣(市)創建工作。
━━積極防範突發環境事件。2005年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對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以及預警信息監控、信息發布等提出明確要求。國家制定和完善了涉及重點流域敏感水域水環境應急預案、大氣環境應急預案、危險化學品(廢棄化學品)應急預案、核與輻射應急預案等九個相關環境應急預案,以及《黃河流域敏感河段水環境應急預案》、《處置化學恐怖襲擊事件應急預案》、《處置核與輻射恐怖襲擊事件應急預案》、《農業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農業重大有害生物及外來生物入侵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近年來,中國對127個分布在全國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區、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附近的重點化工石化類項目進行了環境風險排查;對近5萬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全面、拉網式檢查。
━━對工業危險廢物實行全過程管理制度。2003年,國家開始實施《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 ,強化了工業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經營許可證等各項制度。2005年,工業危險
工業廢氣排放
廢物處置量由1998年的131萬噸增至339萬噸。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實行嚴格的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管理。中國共有運行的核電廠5座(9台核電機組)、研究堆18座;在建的核電廠2座(4台核電機組)、研究堆1座,沒有出現重大核安全問題,實現了「保護工作人員、公眾和環境不遭受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輻射照射和污染」的目標。中國嚴格遵守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的《放射源安全與保安行為准則》 ,實行許可證制度,規定放射源進出口必須依法履行審批等有關手續。
⑸ 化工廢水的防治措施
許多企業因為生產工藝的需要,配備有各種規模的循環冷卻水系統,而循環水系統版一般都是由冷卻塔權、水泵、生產設備(如換熱器)等組成,由於循環水系統的運行特徵是長時間連續的運行,因此冷卻塔風機也連續不停的工作從而導致水分的大量蒸發,為了保證系統的正常使用,因此需要連續不斷的向系統補充新的水源。「循環系統廢水零排放技術」就是充分利用循環水系統需要聯續補水的特性,將各種企業廢水作為補充水再加上特製的葯劑一起加入循環水系統。
⑹ 工業廢水的特點及在處理中採取什麼措施
由於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廢水的水量及水質污染量很大,它是最重要的污染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排放量大,污染范圍廣,排放方式復雜 工業生產用水量大,相當一部分生產用水中都攜帶原料、中間產物、副產物及終產物等排出廠外。工業企業遍布全國各地,污染范圍廣,不少產品在使用中又會產生新的污染。如全世界化肥施用量約5億t,農葯200多萬噸,使遍及全世界廣大地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業廢水的排放方式復雜,有間歇排放,有連續排放,有規律排放和無規律排放等,給污染的防治造成很大困難。
(2) 污染物種類繁多,濃度波動幅度大 由於工業產品品種繁多,生產工藝也各不相同,因此,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污染物也數不勝數,不同污染物性質有很大差異,濃度也相差甚遠。
(3) 污染物質毒性強,危害大 被酸鹼類污染的廢水有刺激性、腐蝕性,而有機含氧化合物如醛、酮、醚等則有還原性,能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缺氧而導致水生生物死亡。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營養物,可促使藻類大量生長耗去水中溶解氧,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工業廢水中懸浮物含量很高,可達3000mg/L,為生活廢水的10倍。
(4) 污染物排放後遷移變化規律差異大 工業廢水中所含各種污染物的性質差別很大,有些還有較強毒性,較大的蓄積性及較高的穩定性。一旦排放,遷移變化規律很不相同,有的沉積水底,有的揮發轉入大氣,有的富集於生物體內,有的則分解轉化為其他物質,甚至造成二次污染,使污染物具有更大的危險性。
(5) 恢復比較困難 水體一旦受到污染,即使減少或停止污染物的排放,要恢復到原來狀態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生活污水中的「污」肯定跟「生活」離不開關系了。我們生活中產生的廢水一般就是沖廁水,普通清洗水,廚房廢水,洗滌水(使用洗衣粉等洗滌劑的水)。這些使用過程決定了我們生活廢水的「污」類別和含量,也就是你所說的特徵。 BOD,COD,PH,大腸桿菌,SS,這些都是生活污水治理時必須監測的項目,那麼這些也就是生活污水中"污」的主要類型。。。 而且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污水類型也在變化。以前廚房洗碗都是手洗,並且不加東西,所以廚房廢水主要是油脂類,而現在洗碗都用洗潔精類,所以廢水中又會加入大量其他有機物質。 還有就是氮磷含量的減少,以前洗衣服用的洗衣粉中含磷較多,結果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所以國家大力推行低氮磷或無氮磷洗衣粉,因此現在的洗衣廢水中的氮磷含量反而降低了。
⑺ 防止水質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1)合理使來用農葯。①有源的放矢地使用農葯,應做到對症下葯,掌握最佳施葯時期和用葯方法。②嚴格掌握正確的施葯量。③創造提高葯效、降低用量的條件,如輔助劑的改進、施葯器具性能的改進等。④合理混用農葯。⑤合理調配輪換用葯,多種防治措施並用。
(2)安全使用農葯。①通過對作物、食品、自然環境中農葯殘留情況的普查,以及農葯對人、畜慢性毒性的研究,制定出農葯的應用范圍。②了解農葯對人、畜的致毒特點,制定各種農葯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值),根據人們的取食結構,制定出各種農產品及食品中的農葯最大允許殘留量(即供消費的食品中可允許的農葯殘留濃度)。③了解農葯在農作物上的殘留動態,制定出施葯的安全間隔期,即最後一次用葯距離作物收獲的天數。防止收獲的農產品中帶毒危害。
(3)進行去污處理。目前比較現實的方法是水漂洗、削皮、高溫蒸煮(烹調)等,也有人研究用微生物消除(分解)土壤或水中的農葯。
(4)採用避毒種植措施。採用避毒種植措施,使農作物對農葯的吸收率下降,或改變耕作制度和栽培制度,減少農葯的污染。
⑻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防止水質污染的措施
1.水體自凈規律的利用
首先是對水體污染進行系統的監測,為研究水體污染、自凈規律和環境容量提供數據。根據水體功能制定各種水質標准、廢水排放標准,以保護水環境質量,並確定污水的合理處理程度。
2.城市污水處理
傳統的污水處理是根據受納水體對有機污染物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容許排放負荷確定污水的處理程度。目前污水二級處理廠,僅能去除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和部分地去除氮、磷等營養性物質,而不能去除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處理後的污水排入水體仍會造成污染。因此,最近有少數污水處理廠加設了除氮、除磷等處理設備。少數缺水城市還採用了三級處理系統(見污水三級處理),即將經過二級處理的水進行脫氮、脫磷處理,用活性炭吸附法或反滲透法等去除水中的剩餘污染物,並用臭氧或氯消毒殺滅細菌和病毒,然後將處理水送入中水道,作為沖洗廁所、噴灑街道、澆灌綠化帶、工業用水、防火等水源。
由生物氧化塘、貯存湖和污水灌溉田等組成的土地處理系統作為污水處理系統是經濟、有效的方法,在有條件的地區已得到實際應用。
工業廢水處理
工業廢水的成分和性質相當復雜,處理難度大,費用大,必須採用綜合防治措施。最根本的措施是用無毒原料取代有毒原料,以杜絕有毒廢水的產生。在使用有毒原料的生產過程中,採用合理的工藝流程和設備,消除逸漏,以減少有毒原料的耗用量和流失量。重金屬廢水、放射性廢水、無機毒物廢水和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毒物廢水,應盡可能與其他廢水分流,就地單獨處理,並要盡量採用閉路循環系統,或在廠內進行適當的預處理,達到排放標准後再排入下水道。相對清潔的廢水如冷卻水,最好在廠內經過簡單處理後循環使用,以節省水資源,減輕下水道和污水處理廠的負荷。性質近似於城市污水的工業廢水可排入下水道,由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一些能生物降解的有毒廢水如含酚、氰廢水,可按排放標准排入城市下水道,與城市污水混合處理。
3.排水系統
為及時地排除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天然降水,並分別把不同的污水集中輸送到污水處理廠或排入水體,或灌溉土地,或處理後重復使用,須按照最經濟合理的方案建設排水系統。制定排水系統的規劃,必須結合本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包括城市規劃)考慮地區內污水收集和處理方式:在全地區是分片還是集中設污水處理廠;採用各種污水的分流制(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雨水分別建管網系統)還是合流制(各種污水合建管網系統),或兩種適當結合的混合制;排放水口設在何處,還要注意近期建設和遠景規劃的結合,以及對管徑、坡降、管網附屬構築物、施工工程量、運行維護費用等等作出技術經濟比較。也要考慮利用舊有設施,擴建或改建城市原有管道系統。
4.水系污染綜合防治工程
水系污染綜合防治工程是從6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這種防治工程根據城市和工礦區內及周圍水系分布情況,分段(河川)或分區(湖、海)調查研究它們各自的自凈能力和自凈規律,確定各區段的污染負荷,修建相應的處理設施,包括修建大規模的區域性聯合污水處理廠,以及在一些自凈能力小或污染超負荷的區段修建調節水庫或污水庫,以增加枯水期的水流量或減輕枯水期的排污負荷。也可修建曝氣設施,增加水體的進氧量和自凈能力,或者引附近水系的水進行稀釋,以提高自凈能力和改善水質。水系流域內的工業要壓縮用水量,實行循環用水,減少排污量。
水系被污染後,有許多種污染物如重金屬、多氯聯苯、有機氯農葯、重質焦油等沉積於水體底泥中。它們有可能重新返回水中,如汞可經甲基化再往水中釋放劇毒的甲基汞。因此水系污染底質防治工程是水系污染防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①對污染底質進行調查研究,以確定其污染范圍和濃度、形態和分布;②調查研究水生物特別是底棲水生物如貝類、底層魚類對底質污染物的吸收、蓄積狀況和規律,並結合水文、地質等多種因素和水域功能要求確定底質中污染物的最大容許濃度;③對污染物濃度超過容許標準的底質進行處理,可使用挖掘法、粘土覆蓋法、吸附法等。
在水系污染防治工程中還要考慮農田、礦山等地面徑流的污染問題。
5.飲用水的除污染
在水源被城市污水、工業廢水、農業廢水以及大氣沉降、降水徑流等挾帶的多種污染物污染的情況下,採用傳統的處理工藝已不能滿足飲用水的水質要求,需要採用更加有效的處理方法。美國已有50多座水廠用粒狀活性炭濾池取代砂濾池,或者在砂濾池之後附加活性炭濾池,通過活性炭的吸附去除多種污染物,尤其是有機污染物。西歐有越來越多的水廠採用臭氧氧化與活性炭吸附相結合的除污染工藝。此外,還在試驗研究用反滲透和超過濾法等去除給水中的污染物。
⑼ 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一、積極推進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1、是嚴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對建設項目取水、用水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強化取水許可審批,從源頭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國務院批復的分水方案,在黃河流域實行了取水總量控制。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了用水定額,實行計劃用水。
2、是加強農業節水。1998年以來,各級財政投入資金200多億元,社會和農民投入600多億元,重點開展灌區節水改造,發展節水農業。全國建設6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和1000多個節水示範項目,節水灌溉面積已達到3.2億畝,形成300多億立方米的年節水能力,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400多億公斤。建立了近300個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在近3億畝農田中推廣非工程節水技術措施。全國農田灌溉面積畝均用水量從1993年的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的430立方米。
3、是推進工業和城市節水。出台了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有關政策,原國家經貿委、水利部等六部委於2000年10月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工業節水的目標和具體政策措施。先後發布了兩批《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節水技術、設備(產品)目錄》,禁止引進高耗水、高污染工業項目,鼓勵發展節水高效、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62%。全國各城市加快了城鎮供水管網改造,積極推廣使用節水器具,開展了各類節水示範區建設,城市年節水量約38億立方米。
4、是深化水價改革。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通知》。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聯合頒布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完善了水價的形成機制和管理手段。2003年全國水利工程供水價格達到每立方米3.3分,比1991年提高2.3倍,促進了節約用水,供水成本得到一定補償。城市供水初步實現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轉變。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征水資源費,60多個城市實行階梯式水價,300多個城市開征污水處理費。
5、是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水利部在甘肅張掖、四川綿陽、遼寧大連、陝西西安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開展了94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張掖市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水定產(地)、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量交易、水票流轉、城鄉一體」的節水型社會建設運行機制和體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推廣各項節水技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減了用水量,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務,實現了當地經濟增長和促進下游生態修復的雙贏。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力度,修復生態環境。
1、是加強水污染防治。「九五」以來,國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清潔生產,淘汰關閉浪費水資源、污染水環境的小企業,僅淮河流域1994年以來就先後關停了近5000家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和生產線。組織開展了「三河三湖」、三峽庫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及東線工程沿線、北京市、環渤海等重點流域、區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國共設置了760多個監測斷面,組成了國家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建成了117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在重點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環境應急體系,提高了對突發性污染事件的應變能力。到2003年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安排的工程項目已完成32%,全國污水處理總能力達到6626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率為42.3%。在經濟快速增長、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重點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2、是強化水資源保護。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按《水法》規定批准實施了水功能區管理制度,七大流域和部分省份按照水功能區定期公布水資源質量狀況報告。核定了三峽庫區、黃河幹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及中線水源區等水域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完成了全國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強了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組織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聯防,開展淮河水質監測預報、閘壩防污調度等工作。
3、是採取積極措施,修復生態環境。從1999年起,對黃河流域實施水資源統一調度,在連續5年來水偏枯的情況下,實現幹流不斷流。國務院批復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這兩個規劃實施以來取得顯著成效。黑河連續幾年向下游輸水,乾涸多年的終端湖泊東居延海出現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斷流20多年的下遊河道,從2001年起恢復過流,尾閭台特瑪湖水域面積最大達200多平方公里,兩岸大片胡楊林復甦,兩大沙漠中間的綠色走廊重現生機。實施引江(長江)濟太(太湖)工程,緩解了太湖流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趨勢。組織實施了南四湖應急生態補水、扎龍濕地補水、引察(察爾森水庫)濟向(向海濕地)、引岳(岳城水庫)濟淀(白洋淀)等水資源調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組織開展了全國牧區水利、小水電代燃料、黃土高原淤地壩等工程建設,加強了水土保持工作,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啟動了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強化了對地下水的保護和超采區的治理。濟南市停涌多年的趵突泉實現復涌。蘇錫常等超采區實現全面禁采,地下水位開始止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顯著降低。
三、優化配置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是農村飲水解困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0年,國家啟動了全國農村飲水解困項目。5年來,中央安排國債資金98億元,地方各級政府配套和農民自籌資金90多億元,累計解決了5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提前完成「十五」計劃中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的任務。人民群眾把這項工程稱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2、是加強了水資源配置和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國務院批准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國家「十五」計劃重點水資源配置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完成了甘肅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庫、四川大橋水庫、寧夏扶貧揚黃等一大批西部地區重點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億立方米。全國年供水能力達到近6000億立方米。1998年以來,加強了以大江大河堤防為重點的防洪體系建設,長江干堤加固基本實現預定目標,全面加快了淮河災後重建工作和治淮骨幹工程建設,黃河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重點海堤、清淤疏浚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批1191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
3、是加強流域、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依據《水法》,進一步明確了流域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職能。各地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深化水管理體制改革,北京、上海、黑龍江、海南實現了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先後9次實施引黃濟津,2次實施從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輸水等應急措施,保障了連續5年乾旱的京、津地區供水安全。針對近年來乾旱缺水的嚴峻形勢,各地加強了水資源統一調配和抗旱工作,保證了群眾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正常用水,維護了社會穩定。
4、是加大了非傳統水源開發利用力度。2003年全國工業循環冷卻海水利用量達330億立方米,海水淡化年產量1130萬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回用量每年達6億立方米。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區普遍加強了雨水集蓄利用。按照人水和諧的理念,積極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轉變,通過完善防洪和抗旱調度方案,科學調度,運用河道、窪淀蓄滯洪水,開發利用洪水資源,回灌地下水。
拓展資料:
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缺水人口將增長一倍,40個國家和地區將面臨淡水匱乏。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雖然我國也是水資源大國,但人均淡水資源只佔世界人均淡水資源的四分之一。
保護水資源網路
⑽ 工業廢水的治理有什麼措施
^維拓環境 去吧,比卡丘團隊為你解答。
樓主好^0^ 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內
工業廢水的治理:解決企業用水容,減少生產廢水的排污量,大部分企業都引進了先進的工業廢水回收處理設備,工廠排出的廢水經過加工,所以有效的分離出水中有害的有機物和無機物以及水中的油質。
不懂歡迎追問~ 如果滿意請採納我,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