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活垃圾的處理和回收利用調查報告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製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製造,最終歸結於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於塑料製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盡可能回收,但由於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於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後,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於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例如澱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澱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澱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性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化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垃圾污染
垃圾侵佔土地,堵塞江湖,有礙衛生,影響景觀,危害農作物生長及人體健康的現象,叫做垃圾污染。
垃圾包括工業廢渣和生活垃圾兩部分。工業廢渣是指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包括煤研石、粉煤灰、鋼渣、高爐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廢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廚房垃圾、廢塑料、廢紙張、碎玻璃、金屬製品等等。在城市,由於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構成一大公害。
垃圾的嚴重危害,首先是侵佔大量土地。二是污染農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氣。工業廢渣中的有些有機物質,能在一定溫度下通過生物分解產生惡臭,從而污染大氣。五是傳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蟲,如果直接用來作為農家肥料,人吃了施用過這種肥料的蔬菜、瓜果,就可能得傳染病。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垃圾大量增加。垃圾處理已成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的緊迫問題。
食品污染
食品是構成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之一。食品一旦受污染,就要危害人類的健康。食品污染是指人們吃的各種食品,如糧食、水果、蔬菜、魚、肉、蛋等,在生產、運輸、包裝、貯存、銷售、烹調過程中,混進了有害有毒物質或者病菌。
食品污染可分為生物性污染和化學性污染兩大類。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污染食品。屬於微生物的細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見的。雞蛋變臭,蔬菜爛掉,主要是細菌、真菌在起作用。細菌有許多種類,有些細菌如變形桿菌、黃色桿菌、腸桿菌可以直接污染動物性食品,也能通過工具、容器、洗滌水等途徑污染動物性食品,使食品腐敗變質。真菌的種類很多,有5萬多種。最早為人類服務的黴菌,就是真菌的一種。現在,人們吃的腐乳、醬製品都離不開黴菌。但其中百餘種菌株會產生毒素,毒性最強的是黃麴黴毒素。食品被這種毒素污染以後,會引起動物原發性肝癌。據調查,食物中黃麴黴素較高的地區,肝癌發病率比其他地區高幾十倍。英國科學家認為,乳腺癌可能與黃麴黴毒素有關。我國華東、中南地區氣候溫濕,黃麴黴毒素的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絛蟲、旋毛蟲等,這些寄生蟲一般都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後再使魚類、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後會引起寄生蟲病。
化學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種農葯是造成食品化學性污染的一大來源,還有含鉛、鎘、鉻、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水、廢氣及廢渣;食用色素、防腐劑、發色劑、甜味劑、固化劑、抗氧化劑食品添加劑;作食品包裝用的塑料、紙張、金屬容器等。如用廢報紙、舊雜志包裝食品,這些紙張中含有的多氯聯苯就會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從而引起病症。多氯聯苯是200多種氯代芳香烴的總稱,當今世界生產和使用這種東西的數量相當大。有資料證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氣、野生動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極的企鵝、北冰洋的鯨體內,都發現了多氯聯苯的蹤跡。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鮮艷色澤。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㈡ 如何處理大學寢室關系的實踐調查報告
大學生宿舍關系調查報告
一、調查研究背景
1.高校「班級」地位的削弱 寢室地位的上升
我國高校的「班級」作為最小群體單位已逐漸為寢室所取代。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各種成人教育與自學考試教育方式的逐漸興起和發展。高校的教室已普遍不能滿足一室一班的教學需求,因而多實行流動教室制度,傳統意義上「一室一班」的班級空間觀念被打破 。同時,高校本科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分制與第二專業的開設,全校性選修課不斷增加,均使得原來傳統「班」的地位日益削弱。以班級形式出現的場合與次數大大減少,班級的涵義發生了變化,而新建的各種選修課班、第二專業班,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系科、不同專業,班級也只是一個臨時的組織,行政班級逐漸被課程班級所代替,班級的群體被淡化。 而相對比較固定的寢室就成了最小的群體單位。寢室是大學生一天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據統計,我國高校學生每人每天平均在寢室停留的時間達到13-14個小時,扣除睡眠時間,每天有5-6個小時在寢室度過 。寢室不僅是大學生生活和休息的場所也是他們學習的園地,信息獲取的窗口,思想交流的渠道,娛樂的天地。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和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寢室氛圍的影響,學生中的事端也往往發生在這里。寢室雖小,少則三、四人,多則七、八人,但它是大學生最直接參與人際關系的場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何處理好寢室人際關系越來越成為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那麼,了解目前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的現狀,展開對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的調查研究就成了一個日益重要的課題。
2.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問題日益突出
近年來,在高校寢室中出現的各種惡性事件給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亮出了「紅燈」。2003年雲南大學「2.23」馬加爵殺人案的直接導火索就是馬加爵與寢室成員之間發生了激烈沖突,寢室人際關系惡化。上海《文匯報》報道:2002年上海高校自殺事件中,人際關系緊張的佔27.8%,以戀愛為誘因的比列為22%,健康原因的5.6%,精神疾病的11.1%,其他佔5.6%,人際關系緊張已取代戀愛失敗成為上海高校自殺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成都某高校去年在校園網上對近千名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寢室人際關系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0%的大學生認為寢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歡的人,33%的大學生寢室里室友不能互相關心、相處不融洽。不久前,河北大學對在校1200多名大學生展開人際關系現狀調查,調查顯示,寢室人際關系是讓大學生感到最苦惱、最難適應的人際關系。另一項全國性的調查也顯示,與上個世紀90年代相比,大學生呈現的心理問題增多,而且在重要次序上發生了變化。在老一代大學生中,情感、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要程度在心理上分別列前三位。現在的前三位仍是這些問題,但是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上升到了第一位,其中寢室人際關系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在現狀面前如何針對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中出現的不良趨勢,探討其形成原因,並提出積極性建議,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一個問題。
二、調查目的與意義
生活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同性朋友交往最多的場所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寢室,他們長期在一起生活、學習和工作,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教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的主要生活模式中,寢室成為大學生大學活動最主要的生活單位,是大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最活躍、最寬松的場所,也是信息交流最不受拘束的渠道。它集學習、休息、娛樂、溝通交流等各種功能於一身,能滿足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在寢室里,舍友朝夕相處,在近距離的人際交往中,成員各自的思想特點、個性愛好、生活習慣、品行修養得到充分暴露,從而產生復雜的寢室內部人際關系,大學生在寢室中的表現可以說是大學生思想、行為與情感的晴雨表。它影響著大學生寢室生活的質量,寢室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也直接影響到學生日常的生活及學習等方面。
寢室是學校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寢室人際關系的和諧直接關繫到整個校園的和諧。因此對寢室人際關系的研究不僅有利於個人的心理健康,同時還對構建和諧校園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此次調查的目的在於了解宿舍內部及其周圍的人際交往關系,找出宿舍人際和諧與不和諧的原因,以更好地幫助同學們營造健康良好的宿舍氛圍,即如何構建文明和諧的寢室氛圍是我們這次研究的主要內容。通過調查,試圖了解和分析了影響寢室人際關系的因素,並提出改善寢室人際關系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調查設計與實施
(一)調查的對象:
有選擇地以湖北工業大學大一到大四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二)調查方法:
採用抽樣問卷調查方法,分為網上問卷調查與紙質問卷調查兩種,問卷採取封閉和開放相結合的結構,由32個單項、1個多項選擇題和1個開放題組成。為使調查客觀、全面,在問卷的發放過程中,注意考慮了性別、年級、來源地等因素,共發放問卷105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網上問卷50份,紙質問卷50份。
(三)調查內容及目標:
1.調查大學生寢室關系的現狀: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主要針對:學生對於宿舍居住條件的滿意程度;宿舍同學整體的作息時間;舍友間彼此的熟悉程度;舍間的交流溝通情況以及宿舍關系的融洽程度等。
2.分析導致寢室關系部和諧的因素。
3.為促進寢室關系的和諧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四)計劃解決的問題:
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調研、剖析,探討各種主觀客觀因素對大學生人際關系,尤其是寢室人際關系方面的影響,從理論上總結出各方面可能導致寢室關系不和諧的因素,通過小組調查、討論、總結,為改善寢室人際關系提出可行的建議方案。同時也為我校及其他學校的大學生進一步構建文明和諧的寢室文化提供示範和比較與借鑒的依據。
(五)問卷設計:
宿舍關系是我們大學階段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也是我們日常最基本的活動單位。宿舍關系是否融洽,直接關繫到每一個成員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成長。關系融洽,心情舒暢,這不僅有利於我們學習,也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倘若關系不和,甚至緊張,這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塗上一層陰影,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本調查問卷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調查;第二部分為影響宿舍關系的相關內容現實情況的調查;第三部分為調查對象對改善宿舍關系的個人見解的問答調查。
第一部分的設計是基於調查對象基本情況的了解,考慮性別、年級、出生地、性格等因素不同而對宿舍關系的影響,從而能夠更細致、全面地了解調查對象不同的反映,作出更合理的分析。
第二部分的設計主要是圍繞影響宿舍關系的相關內容現實情況的調查,包括宿舍人數、成員狀況、舍長的選舉、作息時間、衛生清潔、集體活動情況、宿舍成員的關系、對待公共物品的使用、發生的矛盾等方面進行調查。這些因素,是每個宿舍基本上都具備的,對全面了解宿舍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我們可以根據收集的調查問卷,統計和分析哪一個因素的影響最突出,從而有針對性採取必要的措施構建和諧的宿舍關系。再者,我們在這一部分問題的設計上是經過反復討論的,相對來說,這一部分問題的設計能夠全面、有效地支持調查分析。
第三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調查者對改善宿舍關系的個人見解的問答調查,以簡答題的形式,作答的空間更大,主要是為了讓調查者不拘泥於所提供的選項,更自由、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這也是宿舍關系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採用這種形式,也便於我們收集行之有效的、更好的建議,來達到改善宿舍關系,創建和諧宿舍的目的。
(六)調查實施時間: 2010年6月15日到18日
四、調查分析與結果
(一)樣本選取與結構
為使調查結果更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我們採取了隨機發放問卷的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5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回收率為95.2%。回收樣本的基本情況如表:
類別 樣本數 比重
性別 男 51 51%
女 49 49%
獨生子女 是 21 21%
否 79 79%
年級 大一 14 14%
大二 36 36%
大三 40 40%
大四 10 10%
(二)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收回的100份調查問卷,我們得到了以下一些數據:
1. 關於宿舍滿意度的調查:
附:Q9 請問您對現在的宿舍感覺怎樣?
A、很滿意 B、滿意 C、一般 D、不滿意 E、很不滿意
調查表明,在 100份樣本中,只有 6位同學表明對自己現在的住宿環境不甚滿意,而持中立態度的同學占將近三分之一;對住宿環境滿意的同學佔了大多數。尤其是女生,基本沒有對自己的住宿條件極不滿意的情況出現。
2.關於就寢時間問題的調查:
附:Q13 您們宿舍的作息時間是否一致?
A、很一致 B、差不多 C、不一致
對於男生來說,大一與大二的情況相差不多;而對女生來說,就寢時間上在新生中有較大分歧,但以大二同學生活的經驗,大多數的宿舍都可以做到同學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早晚時間差別控制在一小時之內,盡量不打擾到別人,大家也都可以和諧相處。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的休息時間也會逐漸統一。
3. 宿舍之間的交流情況:
附:Q22 宿舍成員之間是否經常聊天?
A、經常 B、很少 C、幾乎沒有 D、看情況而定
根據調查結果,能夠清晰地看出,大二的同學在各個宿舍之間的交流更為頻繁、廣泛。大致是因為新生同學之間還沒有大二同學之間那麼熟悉,比較喜歡在各自的寢室里有自己的活動,同樣不涉及到非常嚴重的人際關系及交往問題。
4. 關於宿舍關系的調查
附:Q33、您覺得您當前的宿舍關系是?
A、十分融洽 B、基本和諧 C、偶有矛盾 D、非常緊張
根據調查結果:在調查的人中宿舍關系十分融洽的24,基本和諧的65,偶有矛盾的9,關系緊張的3。
分析:一個好的寢室氛圍能夠給人一個家的感覺,能夠讓人有一種渴望呆在寢室的感覺,而不是恐懼回寢室。從調查結果發現,舍友之間相處得基本和諧,而且也有部分的宿舍相處得十分融洽。但是,「偶有矛盾」的加上「關系緊張」的佔了11.5%。所以大學生寢室關系有必要繼續研究。
5.在宿舍有沒有和您特別要好,能無話不說的同學:
附:Q24、在宿舍有沒有和您特別要好,能無話不說的同學?
A、有 B、沒有
根據調查結果:93%的人都能找到無話不說的舍友,但還有7%的大學生獨自一人生活沒有結交舍友。
分析:一般一個宿舍的同學都來自五湖四海,存在生活習俗、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大家都是遠離家鄉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雖然各有差異,但是大家都會從中選擇性格和自己比較相近,比較合得來的舍友一起。
6. 宿舍成員之間聊天時,一般的話題涉及哪些方面
附:23、宿舍成員之間聊天時,一般的話題涉及哪些方面?
A、感情 B、學習 C、生活 D、其他
根據調查結果:對於聊天話題涉及,84.3%涉及到生活,感情佔60.9%,學習佔54.6%,其他的佔66.8%。
分析:一個好的宿舍關系往往是從聊天開始的,一般女生宿舍會經常聊天,而男生會看情況而定,彼此之間的性格和聊天的話題,都會影響到聊天的時間的長短。
7. 當有舍友不開心或者生病了,您會
附:Q31、當有舍友不開心或者生病了,您會?
A、主動熱情幫助 B、只是禮貌性地詢問,意思一下 C、視而不見
根據調查結果:82%的人會熱情幫助,18%的人只是禮貌性地詢問,意思一下,很少有視而不見的。
分析: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當看到別人不開心或生病時,很多人會主動熱情關心,是否進一步的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則是個人問題啦。有些人禮貌性詢問一下,意思一下,但很少有人視而不見。所以,適當的關心他人,多給予關愛於人,能促進舍友間的感情,營造良好的寢室氛圍。
綜合以上七大方面的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宿舍中的同學之間以及各個宿舍之間的關系總體上來說能夠和諧相處,人際關系問題並不十分嚴重。但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數宿舍中「三對一」的情況仍然存在,個別是因為宿舍調整搬入新宿的,對新宿舍同學生活習性不熟悉,相處不甚和睦,關系甚至有些緊張。
8.原因分析
根據問卷第34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導致大學生出現寢室人際關系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1、寢室每個人的性格、愛好、價值觀及人生觀不同,就容易造成一些意見上的分歧,從而引發一些小或大的矛盾;
2、個人生活習慣及作息時間不盡相同;
3、一些人缺乏對別人的理解和寬容,自己內心的自私,也會很大地影響寢室舍友之間的關系;
4、心智不夠成熟,遇事易沖動,欠缺冷靜地思考。
六、對策和建議
(一) 加強教育引導,重視寢室文化建設
寢室是學生在學校與同學相處時間最長、相互了解最深的地方。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少大學生缺乏交往的經驗,他們想關心別人,但不知從何做起;有交友的願望強烈,卻總感到沒有機會。這些都阻礙了他們交往的順利進行。作為校方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重視寢室文化建設,通過組織一些以寢室為單位的活動.提高寢室成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班主任、輔導員等學生事務管理人員要做學生的知心人,幫助學生排解在交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 加強交流溝通,培養學生自身修養
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大學生集中把精力在學業上,有利於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反之,不和諧的人際關系則可能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不平衡,帶來不適感、焦慮感、壓抑感等消極心理體驗,甚至造成心理障礙。要處理好寢室里的人際關系,室友之間應該加強溝通,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平時要善於表現自己。找到和別人的共同點,找到和諧相處的紐帶;正視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要學會平靜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保持~種平和而理智的心態,誠信待人。
(三) 加強服務意識,改進寢室管理模式
現在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與十年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是當今高等教育管理的理念。現在的學生較十年前的學生對生活條件和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而我國目前高校寢室的管理模式較十年前並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作為學校的管理部門,在不斷改善寢室住宿條件的同時,要加強寢室的軟環境建設,加強服務意識,淡化管理意識,改進寢室安排和管理模式,逐步提高學生選擇寢室的自由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七、總結
大學生的社會化是其個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過程,是其作為人的本質的生成和發展過程。大學生社會化主要在人際互動、角色學習、自我認同、社會實踐中完成,這些都與他們的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密切相關,而寢室人際關系又是大學生人際關系中越來越重要的一環。對於大學生的社會化而言,寢室人際關系既是社會化的一種手段,也是檢驗社會化水準的一種標准。處於青年期的大學生渴望交往、期待溝通,但是,由於他們在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經濟背景乃至家庭教養方式等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當他們共處一室時,必然會發生種種磨擦與沖突。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呈現出人際認知偏差、人際情感危機、人際交往經濟化傾向及寢室人際關系指導的缺失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因素,提出了一些可供參考的啟發性建議,以期解決寢室人際關系給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㈢ 去關於污水處理廠處理的實踐報告3000個字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為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的發展,必須解決好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的問題日趨嚴重。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2002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比上年增加1.5%。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07.2億噸,比上年增加2.3%;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232.3億噸,比上年增加0.9%,其中僅有10%得到處理。[1]生活污水中含有較高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是導致水域富營養化污染的主要原因。2002年監測數據顯示,遼河、海河水系污染嚴重,劣V類水體佔60%以上;淮河幹流水質以III-V類水體為主,支流及省界河段水質仍然較差;黃河水系總體水質較差,幹流水質以III-IV類水體為主,支流污染普通嚴重;松花江水系以III-IV類水體為主;珠江水系水質總體良好,以II類水體為主;長江幹流及主要一級支流水質良好,以II類水體為主。由於「污染性」造成的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丞待解決。目前我國水污染控制的重點已從以工業點源為主,逐步轉變為以城市污水污染為主的控制。根據預測 [2],到2010年我國城市污水排放總量為1050億m3,城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50%,預計需新建污水處理廠1000餘座,而決定城市污水處理廠投資和運行成本的主要因素是污水處理工藝和技術的選擇,因此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低耗、能滿足排放要求、基建和運行費用低的污水處理新技術和新工藝,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研究和應用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
長期以來,城市生活污水的二級生物處理多採用活性污泥法,它是當前世界各國應用最廣的一種二級生物處理流程,具有處理能力高,出水水質好等優點。但卻普遍存在著基建費、運行費高,能耗大,管理較復雜,易出現污泥膨脹、污泥上浮等問題,且不能去除氮、磷等無機營養物質。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資源不足、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並不適合中國國情。由於污水處理是一項側重於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工程,因此在建設和實際運行過程中常受到資金的限制,使得治理技術與資金問題成為我國水污染治理的「瓶頸」。歸納起來,目前在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研究和應用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有:
(1)採用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往往基建費、運行費高,能耗大,管理較復雜,易出現污泥膨脹現象;工藝設備不能滿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2)隨著污水排放標準的不斷嚴格,對污水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排放要求較高,傳統的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污水處理工藝多以活性污泥法為主,往往需要將多個厭氧和好氧反應池串聯,形成多級反應池,通過增加內循環來達到脫氮除磷的目的,這勢必要增加基建投資的費用及能耗,並且使運行管理較為復雜。
(3)目前城市污水的處理多以集中處理為主,龐大的污水收集系統的投資遠遠超過污水處理廠本身的投資,因此建設大型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生活污水,從污水再生回用的角度來說不一定是唯一可取的方案。
因此,如何使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朝著低能耗、高效率、少剩餘污泥量、最方便的操作管理,以及實現磷回收和處理水回用等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已成為目前水處理技術研究和應用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就要求污水處理不應僅僅滿足單一的水質改善,同時也需要一並考慮污水及所含污染物的資源化和能源化問題,且所採用的技術必須以低能耗和少資源損耗為前提。
三、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發展
在污水生物處理的發展和應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新型填料的開發和配套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活性污泥法平行發展起來的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在近年來得以快速發展。由於生物膜法具有處理效率高,耐沖擊負荷性能好,產泥量低,佔地面積少,便於運行管理等優點,在處理中極具競爭力。
1.生物膜法凈化污水機理
污水中有機污染物質種類繁多,成分復雜。但對於生活污水來說,其有機成分歸納起來主要包括:蛋白質(40%-60%),碳水化合物(25%-50%)和油脂(10%),此外還含有一定量的尿素[3]。生物膜法依靠固定於載體表面上的微生物膜來降解有機物,由於微生物細胞幾乎能在水環境中的任何適宜的載體表面牢固地附著、生長和繁殖,由細胞內向外伸展的胞外多聚物使微生物細胞形成纖維狀的纏結結構,因此生物膜通常具有孔狀結構,並具有很強的吸附性能。
生物膜附著在載體的表面,是高度親水的物質,在污水不斷流動的條件下,其外側總是存在著一層附著水層。生物膜又是微生物高度密集的物質,在膜的表面上和一這深度的內部生長繁殖著大量的微生物及微型動物,形成由有機污染物 →細菌→原生動物(後生動物)組成的食物鏈。生物膜是由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後生動物和其他一些肉眼可見的生物群落組成。其中細菌一般有:假單苞菌屬、芽苞菌屬、產鹼桿菌屬和動膠菌屬以及球衣菌屬,原生動物多為鍾蟲、獨縮蟲、等枝蟲、蓋纖蟲等。後生動物只有在溶解氧非常充足的條件下才出現,且主要為線蟲。污水在流過載體表面時,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並通過氧向生物膜內部擴散,在膜中發生生物氧化等作用,從而完成對有機物的降解。生物膜表層生長的是好氧和兼氧微生物,而在生物膜的內層微生物則往往處於厭氧狀態,當生物膜逐漸增厚,厭氧層的厚度超過好氧層時,會導致生物膜的脫落,而新的生物膜又會在載體表面重新生成,通過生物膜的周期更新,以維持生物膜反應器的正常運行。
生物膜法通過將微生物細胞固定於反應器內的載體上,實現了微生物停留時間和水力停留時間的分離,載體填料的存在,對水流起到強制紊動的作用,同時可促進水中污染物質與微生物細胞的充分接觸,從實質上強化了傳質過程。生物膜法克服了活性污泥法中易出現的污泥膨脹和污泥上浮等問題,在許多情況下不僅能代替活性污泥法用於城市污水的二級生物處理,而且還具有運行穩定、抗沖擊負荷強、更為經濟節能、具有一定的硝化反硝化功能、可實現封閉運轉防止臭味等優點。
通過人工強化作用將生物膜引入到污水處理反應器中,便形成了生物膜反應器。近年來,物物膜反應器發展迅速,由單一到復合,有好氧也有厭氧,逐步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生物處理系統。
填料是生物膜技術的核心之一,它的性能對廢水處理工藝過程的效率、能耗、穩定性以及可靠性均有直接關系。
2、厭氧生物膜法處理工藝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1)、復雜物料的厭氧降解階段
在廢水的厭氧處理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物經大量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被最終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水、硫化氫和氨。在此過程中,不同的微生物的代謝過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復雜的生態系統。對復雜物料的厭氧過程的敘述,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一過程的基本內容。所謂復雜物料,即指那些高分子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在廢水中以懸浮物或膠體形式存在。
復雜物料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
水解階段:高分子有機物因相對分子質量巨大,不能透過細胞膜,因此不可能為細菌直接利用。因此它們在第一階段被細菌胞外酶分解為小分子。例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水解為纖維二糖與葡萄糖,澱粉被澱粉酶分解為麥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蛋白酶水解為短肽與氨基酸等。這些小分子的水解產物能夠溶解於水並透過細胞膜為細菌所利用。
發酵(或酸化)階段:在這一階段,上述小分子的化合物在發酵細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為簡單的化合物並分泌到細胞外。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有揮發性脂肪酸(簡寫作VFA)、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與此同時,酸化菌也利用部分物質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因此未酸化廢水厭氧處理時產生更多的剩餘污泥。
產乙酸階段:在此階段,上一階段的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產甲烷階段:這一階段里,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
在以上階段里,還包含著以下這些過程:a、水解階段里有蛋白質水解、碳水化合物的水解和脂類水解;b、發酵酸化階段包含氨基酸和糖類的厭氧氧化與較高級的脂肪酸與醇類的厭氧氧化;c、產乙酸階段里有從中間產物中形成乙酸和氫氣和由氫氣和 氧化碳形成乙酸;d、甲烷化階段包括由乙酸形成甲烷和從氫氣和二氧化碳形成甲烷。除以上這些過程之外,當廢水含有硫酸鹽時還會有硫酸鹽還原過程。復雜化合物的厭氧降解可以利用圖來表述(見圖1)
(2)厭氧生物膜法處理工藝的應用研究進展
a、厭氧濾器(AF)
厭氧濾器是60年代末由美國McCarty 等在Coulter等研究基礎上發展並確立的第一個高速厭氧反應器。傳統的好氧生物系統一般容積負荷在2KgCOD/(m3?d)以下。而在AF發明之前的厭氧反應器一般容積負荷也在4-5kgCOD/(m3?d)以下。但AF在處理溶解性廢水時負荷可高達10-15 kgCOD/(m3?d)。[4]因此AF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厭氧反應器的處理速率,使反應器容積大大減少。
AF作為高速厭氧反應器地位的確立,還在於它採用了生物固定化的技術,使污泥在反應器內的停留時間(SRT)極大地延長。McCarty發現在保持同樣處理效果時,SRT的提高可以大大縮短廢水的水力停留時間(HRT),從而減少反應器容積,或在相同反應器容積時增加處理的水量。這種採用生物固定化延長SRT,並把SRT和HRT分別對待的思想推動了新一代高速厭氧反應器的發展。
SRT的延長實質是維持了反應器內污泥的高濃度,在AF內,厭氧污泥的濃度可以達到10-20gVSS/L。AF內厭氧污泥的保留由兩種方式完成:其一是細菌在AF內固定的填料表面(也包括反應器內壁)形成生物膜;其二是在填料之間細菌形成聚集體。高濃度厭氧污泥在反應器內的積累是AF具有高速反應性能的生物學基礎,在一定的污泥比產甲烷活性下,厭氧反應器的負荷與污泥濃度成正比。同時,AF內形成的厭氧污泥較之厭氧接觸工藝的污泥密度大、沉澱性能好,因而其出水中的剩餘污泥不存在分離困難的問題。由於AF內可自行保留高濃度的污泥,也不需要污泥的迴流。
在AF內,由於填料是固定的,廢水進入反應器內,逐漸被細菌水解酸化、轉化為乙酸和甲烷,廢水組成在不同反應器高度逐漸變化。因此微生物種群的分布也呈現規律性。在底部(進水處),發酵菌和產酸菌佔有最大的比重,隨反應器高度上升,產乙酸菌和產甲烷菌逐漸增多並佔主導地位。細菌的種類與廢水的成分有關,在已酸化的廢水中,發酵與產酸菌不會有太大的濃度。
細菌在反應器內分布的另一特徵是反應器進水處(例如上流式AF的內部)細菌由於得到營養最多因而污泥濃度最高,污泥的濃度隨高度迅速減少。
污泥的這種分布特徵賦予AF一些工藝上的特點。首先,AF內廢水中有機物的去除主要在AF底部進行(指上流式AF),據Young和Dahab報道[4], AF反應器在1m以上COD的去除率幾乎不再增加,而大部分COD是在0.3m以內去除的。因此研究者認為在一定的容積負荷下,淺的AF反應器比深的反應器能有更好的處理效率。其次,由於反應器底部污泥濃度特別大,因此容易引起反應器的堵塞。堵塞問題是影響AF應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據報道,上流式AF底部污泥濃度可高達60g/L。厭氧污泥在AF內的有規律分布還使得反應器對有毒物質的適應能力較強,可以生物降解的毒性物質在反應器內的濃度也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加之厭氧生物膜形成各種菌群的良好共生體系,因此在AF內易於培養出適應有毒物質的厭氧污泥。例如在處理三氯甲烷和甲醛廢水中,發現AF反應器內的污泥產生了良好的適應性,這些有毒物質的去除效果和允許的進液濃度逐漸上升。AF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抗沖擊負荷能力。一般認為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AF的負荷可高出厭氧接觸工藝2~3倍,同時會有較高的COD去除率。
AF在應用上的問題除了堵塞和由局部堵塞引起的溝流以外,另一個問題是它需要大量的填料,填料的使用使其成本上升。由於以上問題,國外生產規模的AF系統應用也不是很多。據Le-ttinga在1993年估計,國外生產規模的AF系統大約僅有30~40個。[4]
作為升流式厭氧濾池的革新技術——厭氧膜床(S?pecial Anaerobic Film Bed, SAFB),採用較大顆粒及孔隙率的填料代替傳統的小粒徑填料,有效地解決了反應器的堵塞問題。厭氧膜床具有如下特點:
有效克服了厭氧濾池易堵塞和出水水質差的缺點;
生物固體濃度高,因此可獲得較高的有機負荷;
在厭氧膜床內微生物通過附著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以及懸浮於填料孔隙間形成細菌聚集體,因此在厭氧膜床內可以保持較高的生物量。因此可縮短水力停留時間,耐沖擊負荷能力較強;
啟動時間短,停止運行後再啟動也較容易;
不需要迴流污泥,運行管理方便;
在水量和負荷有較大變化的情況下,耐沖擊性較好。
b、厭氧流化床反應器(AFBR)
在流化床系統中依靠在惰性的填料微粒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來保留厭氧污泥,液體與污泥的混合、物質的傳遞依靠使這些帶有生物膜的微粒形成流態化來實現。
流化床反應器的主要特點可歸納如下:
流態化能最大程度使厭氧污泥與被處理的廢水接觸;
由於顆粒與流體相對運動速度高,液膜擴散阻力小,且由於形成的生物膜較薄,傳質作用強,因此生物化學過程進行較快,允許廢水在反應器內有較短的水力停留時間;
克服了厭氧濾器堵塞和溝流問題;
高的反應器容積負荷可減少反應器體積,同時由於其高度與直徑的比例大於其它厭氧反應器,因此可以減少佔地面積。
但是,厭氧流化床反應器存在著幾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其一,為了實現良好的流態化並使污泥和填料不致從反應器流失,必須使生物膜顆粒保持均勻的形狀、大小和密度,但這幾乎是難以做到的,因此穩定的流態化也難以保證。[5]其次,一些較新的研究認為流化床反應器需要有單獨的預酸化反應器。同時,為取得高的上流速度以保證流態化,流化床反應器需要大量的迴流水,這樣導致能耗加大,成本上升。由於以上原因,流化床反應器至今沒有生產規模的設施運行。有人認為它在今後應用的前景也不大。[5]
c、厭氧附著膜膨脹床反應器(AAFEB)
厭氧附著膜膨脹床(Anaerobic Attached Film Expanded Bed)是Jewell等人在1974年研究和開發出來的一種污水處理工藝。與生物流化床相比,區別在於載體的膨脹程度。以填料層高度計,膨脹床的膨脹率約為10%~20%,此時顆粒間仍保持互相接觸,而流化床則為20%~70%。Bruce J.Alderman等[6]通過對比厭氧膨脹床、滴濾池和活性污泥法等工藝的經濟性,發現對於小型污水處理廠而言,厭氧膨脹床後續滴濾池的設計是最為經濟的選擇,能耗量少,污泥產率量低。但目前此工藝仍主要停留在小試和中試研究階段。
綜上所述,採用厭氧生物膜反應器為主體的厭氧處理技術,作為生活污水處理的核心方法,在技術上已經成熟,並且較之其它方法有獨到的一些優勢。但是,厭氧方法在濃縮營養物(氮和磷)方面效果不大,同時它僅能除去部分病源微生物。此外,殘存的BOD、懸浮物或還原性物質可能影響到出水的質量。所以厭氧生物膜反應器要成為完整的環境治理技術,合適的後處理手段必不可少。
3、好氧生物膜法處理技術——生物接觸氧化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由生物濾池和接觸曝氣氧化池演變而來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在美國出現生產型裝置。當時的生物接觸氧化池,填料的材質是砂石、竹木製品和金屬製品,主要用於處理低濃度、低有機負荷的污水,它克服了活性污泥法在處理此類污水時,因污泥流失而不能維持正常運行的缺點,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進入70年代,隨著大孔徑、高比表面積的蜂窩直管填料和立體波紋塑料填料的出現,使生物接觸氧化法的應用范圍得到拓寬,它不僅可用於處理生活污水,而且可用於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和有毒有害工業廢水,與其他生物處理方法相比,展現出了優越性,我國在70年代開始對生物接觸氧化法進行了研究,第一座生產性試驗裝置用於處理城市污水,在處理效果、動力消耗、經濟效益和管理維護等方面都明顯優於活性污泥法。與活性污泥法比較,生物接觸氧化具有以下主要優點:①生物接觸化法以填料作為載體,供生物群棲息生長,形成穩定的生態體系,有較高的微生物濃度,一般可達10~20g/l;氧的利用率高,可達10%。具有較高的耐沖擊負荷能力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剩餘污泥量少。②生物接觸氧化法可以充分利用絲狀菌的強氧化能力且不產生污泥膨脹。並且不需要象活性污泥法那樣採用污泥迴流以調整污泥量和溶解氧濃度,易於管理和操作。隨著十餘年的大量實踐,對氧化池結構形式、填料的品種和安裝方式、供氣裝置的種類和布置形式等方面進行了不斷創新、不斷優化。目前,生物接觸氧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處理生活污水、生活雜用水和不同有機物濃度的工業廢水。
填料是微生物棲息的場所、生物膜的載體。填料的表面生長生物膜,生物膜的新陳代謝過程使污水得利凈化。填料的性能直接影響著生物接觸氧化技術的效果和經濟上的合理性,因而填料的選擇是生物接觸氧化技術的關鍵。
填料的特性取決於填料的材質和結構形式。填料的材質應具有分子結構穩定、抗老化、耐腐蝕和生物穩定性好等特性。填料的結構形式應具有比表面積大、空隙率高、硬度高、有布水布氣和切割氣泡的功能。填料之間的空隙在外力作用下可發生變化,有利於剝落的生物膜及時排出填料區,以及填料的體積應具有可壓縮性,並在復原後不發生變形,便於運輸和安裝。
固定化載體的發展
(1)固定式填料
固定式填料以蜂窩狀及波紋狀填料為代表,多用玻璃鋼、各種薄形塑料片構成。新近有陶土直接燒結生產的陶瓷蜂窩填料,孔形為六角形,孔徑在20~100mm之間。由於比表面積小,生物膜量小,表面光滑,生物膜易脫落,填料橫向不流通,造成布氣不均勻,易堵塞以至無法正常運轉,且造價較高,近年來,此類填料已逐漸淘汰。
(2)懸掛式填料
懸掛式填料包括軟性、半軟性及組合填料、軟性填料,理論比表面積大,空隙率>90%,掛膜快,空隙的可變性使之不易堵塞,而且造價低,組裝方便,出水穩定,處理效果較好,COD和BOD5去除率達80%以上。但廢水濃度高或水中懸浮物較大時,填料絲會結團,大大減少了實際利用的比表面積,且易發生斷絲、中心繩斷裂等情況,影響使用壽命,其壽命一般為1~2年。半軟性填料,具有較強的氣泡切割性能和再行布水布氣的能力、掛膜脫膜效果較好、不堵塞;COD和BOD去除率在70-80%。使用壽命較軟性填料長。但其理論比表面積較小(87-93m2/m3)生物膜總量不足影響污水處理效果,且造價偏高。
組合式填料,是鑒於軟性、半軟性存在的上述缺點並吸取軟性填料比表面積大、易掛膜和半軟性填料不結團,氣泡切割性能好而設計的新型填料,在填料中央設計半軟性部件支撐著外圍的軟性纖維束,其平面有如盾形,故又稱盾式填料。其比表面積1000~2500 m2/m3,空隙率98%-99%,具有掛膜快,生物總量大,不結團等優點。污水處理能力優於軟性、半軟性填料,在正常水力負荷條件下COD去除率70%-85%,BOD5去除率達80%~90%,與之類似的還有燈籠式(或龍式)和YDT彈性立體填料。
(3)分散式填料
分散式填料包括堆積式、懸浮式填料,種類繁多。特點是無需固定和懸掛,只需將之放置於處理裝置之中,使用方便,更換簡單。北京曉清環保公司的多孔球形懸浮填料和北京桑德公司的SNP無剩餘污泥懸浮填料等,具有充氧性能好,掛膜快,使用壽命長等優點。江西萍鄉佳能環保工程公司新近開發的堆積式填料—球形輕質陶料,填料粒徑2~4 mm,有巨大的比表面積,使反應器中單位體積內可保持較高的生物量,而且填料上的生物膜較薄,其活性相對較高,具有完全符合曝氣生物濾池填料的國際性能標准,在法國承建的我國大連馬欄河污水處理廠使用,這是我國新型填料開發的一項重大突破。
四、水解酸化—好氧活性污泥工藝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城市污水經厭氧處理後,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要達到二級出水標准,需要相當長的停留時間,結果使厭氧處理雖然在運行管理費用上佔有優勢,但在基建投資上卻失去了競爭力。因此從微生物和化學角度講,厭氧處理僅僅提供了一種預處理,它一般需要後處理方能滿足新的污水排放標准。印度和南美國家在積極推廣應用厭氧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同時,普遍意識到由於厭氧處理後氮和磷基本上沒有去除,因此對厭氧出水進一步處理很有必要。缺乏合適的後處理技術,是導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在生活污水處理領域應用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已有的小試實驗結果表明,兩級厭氧系統組合可以獲得良好的處理效果。但目前,在實際生產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仍然是厭氧與好氧組合系統。在印度,氧化塘是最常用的後處理方法。經厭氧、氧化塘兩級處理後的出水BOD5、CODcr和TSS去除率分別為87%、81%和90%。在巴西NovaVista市的7000人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中,以及哥倫比亞Bucarmanga鎮的160000人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中,後處理均採用的是兼性氧化塘。在墨西哥的厭氧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中,後處理方法比較多樣化,二沉池+氯消毒、淹沒濾池+二沉池+氯消毒、氧化溝等,最後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網或用於農灌。在日本,城鎮生活污水一般採用厭氧消化+好氧活性污泥法聯合處理、厭氧濾池+好氧濾池以及厭氧濾池+接觸氧化法組合處理。並且最新研製的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高級型JOHKASO小型家用生活污水凈化器系統,廣泛應用於分散處理生活污水方面。[7]厭氧和好氧生物處理技術的組合能夠有效的去除大部分有機和無機污染物。厭氧生物專家G·Lettinga教授斷言厭氧處理生物技術如果有合適的後處理方法相配合,可以成為分散型生活污水處理模式的核心手段,這一模式較之於傳統的集中處理方法更具有可持續性和生命力,尤其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情況。[8]
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充分發揮了厭氧技術節能、好氧技術高效的優勢,成為目前污水處理工藝發展的主要趨勢。在國外,由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和好氧生物膜反應器組成的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一直是研究的重點,[9,10,11]並針對組合工藝的硝化/反硝化性能和動力學機理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12,13]近年來,Ricardo Franci Goncalves等[14,15]進行的小試和中試的研究結果表明,採用UASB和淹沒式曝氣生物濾池(BF)組合工藝處理生活污水,兩段HRT分別為6h和0.17h時系統對CODcr 、BOD5 和SS去除率均在90%以上,並且該組合系統相對單一的UASB污水處理系統而言,有更好的穩定出水水質的作用。當BF段的污泥迴流至UASB段時,厭氧反應器內有機物甲烷化的能力提高,使產氣量增加、剩餘污泥量減少,可以減少甚至省去污泥濃縮池和消化池。
由於以UASB為主體的厭氧-好氧組合處理工藝,受溫度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在低溫條件下,系統的性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Igor Bodik等[16]通過中試試驗研究了厭氧折流板生物濾池反應器和淹沒式曝氣生物濾池組合工藝低溫下處理生活污水時的脫氮性能。系統經過一年的運行,在厭氧段和好氧段的水力停留時間分別為15 h和4h的條件下,即使環境溫度低於10℃(平均氣溫5.9℃),對CODcr、BOD5和SS的去除率仍達80%左右。低溫使硝化的活性受到一定的影響,溫度在4.5-23℃范圍內,TKN的去除率在46.4-87.3%間變化,並且該系統也具有一定的反硝化功能,為低溫環境下生活污水的脫氮處理提供了參考。
㈣ 學校住宿環境調查報告
還好,要你們寫報告嗎,寫得話在網上搜搜好了
㈤ 有關水污染的調查報告
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水也是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目前,全世界都為潔凈水危機的面臨而懼怕,盡管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在世界居第六位,但仍然屬於嚴重的缺水國之一。我市和其他各地一樣,許多原來清澈見底的小河,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臭氣熏天的臭水溝。為弄清其原因,減少水污染對人們的危害,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我們利用暑假期間對我市水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進行了觀察、討論,並想出辦法,解決水污染的問題。
探究目的:
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為文化部門、環保部門提供更為詳細的資料,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從而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家鄉,熱愛美麗的大自然,珍惜人們的寶貴生命之源——水。
調查過程:
根據暑假前老師的安排,我們兩人利用暑假期間,進廠入村,進村入戶,訪問住在河邊的村民,查閱有關資料,聽取別人的介紹,把照片拍攝下來,對我市部分地區的水污染進行實地調查、討論。
綜合集中,形成了該調查報告。
清澈見底的小河變成了臭氣熏天的臭水溝
我們首先來到我市地質隊附近的那條小河,據當地的老人說,這條小河原先可美了,河水清澈見底,游魚水藻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三五成群的小孩子在河裡嬉戲、打鬧。岸邊楊柳依依,倒映在風平浪靜的水面上,為小河增添了許多生趣,幽靜極了!那時侯的小河是居民的驕傲。可現在呢?它被污染的不成樣子了,變成了一條黑乎乎,臭烘烘,人見人厭的臭水溝了。我失去了自己以前美麗的外貌,被人們強迫地換上了一副醜陋的外表。河邊垃圾成堆,而且臭氣熏天,魚兒在河裡奄奄一息,`再也無法生存了,兩岸的楊柳早已枯死,路上的行人望而生畏,居民們連水都不能喝了,由於這氣味的刺激以及水質的惡化,許多居民常常生病,而且都已經搬家了。
河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① 據我們調查所知,工業廢水、生活廢棄物不經過專業的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就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大量的使用化肥和農葯,也會污染水資源……受污染的水如果不經過處理的話,一般是不能作為飲用水的。
② 人們往往為了圖省事,把垃圾隨手的扔在了清澈的小河裡,使水變臟、變臭,成為了臭氣熏天的臭水溝。嚴重的污染了周圍的環境、空氣,造成了三項損失。
③ 有些人經常隨便地把一次性飯盒、一次性塑料杯,還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隨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只要有風颳起,塑料製品就四處亂飛,刮到水裡、樹枝上,往往就動不了了,日積月累,裡面的污染物就會滲透到深水裡。水就會污染,也會造成白色污染。
④ 有些賣蔬菜的小攤,買完蔬菜後,剩下了一些壞的蔬菜,往往扔在一邊,就不再管了,有些住在河邊的家庭,經常也把一些壞了的菜扔到了水裡,在以後漫長的日子裡,臭菜腐爛了,就嚴重的污染了水資源,從而使小河變成了臭氣沖天的臭水溝。
⑤ 大部分船隻排放的油污、廢水,把魚兒們都毒死了。有些要使用水的工廠,用完水後,又把臟水再排回到河裡,快速的污染了水資源,還有一些工廠把顏料排到了河裡,更嚴重的污染了水資源。真可恨!
⑥ 有一些隱蔽的池塘都被污染了,池塘里的水都成了可口可樂的顏色了。池塘邊堆了數都數不清的垃圾、臭菜,不遠處,還有工廠正在排放污水,這是多麼的可怕呀!
調查後的疑問:
本調查結束後,我們產生了許多的疑問:
1. 人們為什麼不珍惜小河的美麗呢?
2. 當地的工廠為什麼不對污水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理呢?
3. 人們為什麼要把小河給污染了呢?
解開謎團: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又走訪了幾位居民和考察專家。原來在水污染剛開始時,就有當地居民找過有關部門反映,要求解決水污染問題。有關部門也想解決關於水污染的問題,但是一套現代化的有效污水處理程序,價錢是非常昂貴的,並且要在好幾年之後才能見經濟成效。所以誰也不願意花這冤枉錢,事情就這樣拖了下來,當地有些居民在氣憤之餘,也加入到對河水污染的隊伍中去,把垃圾不時的拋入了小河中。致使潺潺流水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變成了漂著果皮,廢紙等垃圾的臭水溝。
得出的結論:
調查工作結束後,我們便在一起討論並分析總結我市河水污染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形成的:
1. 人們缺乏環保意識,亂扔垃圾。
2. 工業生產中排出了大量的油污,廢水和廢渣。
3. 城鎮生活污水以及農牧業的排水等等。而所有污染中,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工業廢水的污染尤為嚴重。通過查閱資料,聽取別人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鋼鐵廠等排出的生產廢水中含有酚類化合物和氰化物。人們在洗澡,洗衣服、洗菜時,要用洗滌劑,含有洗滌劑的水流入下水道,而後進入河流,這些生活污水雖然無毒,但水中無機鹽類、病原生物等等增多,也會造成嚴重的水質污染。
我們的建議:
1. 我們要節約用水,不浪費水。
2. 建議每個公民自覺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3. 工廠里排出的臟水,要經過回收處理,直到不污染任何東西,才可以排出。
4. 政府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管理和執行力度,嚴格控制工業污染源,工業廢水排放,要經過治理,達到國家排放標准。
5. 從今以後,要宣傳「只有一個地球」,呼籲所有的人們、工廠,不要再製造污染了,要保護好我們美好的地球
6. 建議我市化工廠改進技術,更新設備,提高廢水、廢渣的治理效果,實行達標排放,保證廠區周圍的環境不受污染。
7.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千萬注意不要再污染其它水域了,更不要污染地下水了。
我們要盡快讓地球母親恢復它以前美麗的樣子吧!
㈥ 關於水污染調查報告
表徵廢水水質,規定許多水質指標。常用的有:懸浮固體、生化需氧量BOD、化學需氧量COD、總需氧量TOD、總有機碳TOC、氮、磷、PH值和鹼度等。一種水質指標可能包括幾種污染物的綜合指標,而一種污染物也可以造成幾種水質指標的表徵。如懸浮物可能包括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藻類等;一種有機污染物就可以造成COD、BOD、PH值等幾種水質指標的表徵。
採用 BOD5/COD評價廢水的可生化性,一般認為BOD5/COD大於0.45時,該廢水易生化處理,介於0.45和0.30之間時可生化處理,小於0.25時不宜生化處理。
重金屬離子問題
汞、鎘、鉛、鉻
一般來說,一個廢水處理廠所需要的基本設計信息如下。
1、廢水的來源和組成;
2、廢水的水質水量;
3、廢水本身及其中所含有用物質的回收利用的可能性,節約用水的措施;
4、由於開工停工、事故性溢流或者其它沖擊性負荷而導致廢水處理系統出現過負荷情況發生的機遇率和嚴重的程度;
5、由於處理(生產)工藝改進而引起水質水量的變化;
6、涉及到不易控制事件,例如暴雨時水質水量的變化。
為保證數據和推論的准確性,確保調查所需的時間。
調查的前期准備:1、目標的確定:1)確定主要污染源,有機的和無機的,並分類;2)了解各廢水的排放情況和流量變化,對主要的收集系統進行分類;3)考慮到處理系統中所可能含有的高濃度毒物;考慮產品回收利用的潛在可能性。
2、污染物排出總量
3、廢水的水質監測
4、樣品的採集:水樣的保存、預處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