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貴陽的南明河有多深
據不完全統計,朝陽橋橋面距離河面大概有8米;南明河水深大約2.5米左右。謝謝!
『貳』 貴陽南明河冬季水溫是多少度,怎樣共暖
貴陽南寧和冬季水溫是多少度?我也不知道,沒有去過那裡。
『叄』 貴陽南明河和明朝末年有關系嗎
南明區境地名順口溜的傳說故事
沈啟源
在南明區的老地名中有一首順口溜。由於讀起來聲音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容易記憶。順口溜是:「余(一)家壩、二戈寨、三板橋、四方河、五里關、六洞橋、七里沖、八里屯、九架爐、石(十)嶺街。」順口溜用數字開頭和諧音的方法記錄南明區的老地名,地名中以壩、橋、河、關、沖、屯、街、寨來命名,體現了地名的自然屬性。
地名是社會現象,歷史現象,是人類文明歷史記錄,是民族心理和地方習俗的反映,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種無形的人類文化遺產。它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時代色彩,往往具有一定的歷史內容,一些地名還為研究歷史問題提供歷史線索和依據。
余家壩的傳說
在箭道街口附近有一條叫米市巷的小巷,其巷頂頭與新華路北側的興隆西巷交匯。交匯處一側有塊叫「余家壩」的地方,那裡除有幾棵老皂角樹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這個地方為什麼叫余家壩,在當地的老人口中有這樣一個傳說。
明朝初年,朱元璋當了皇帝,元朝的統治在貴州也迅速土崩瓦解。那些原在順元城(今南明區、雲岩區的部分境域)統治貴州的蒙古族顯貴們失去了依靠,惶惶不可終日,各自做著如何逃生保命的打算。一些有權有勢的帶著財寶逃向雲南,那些無力遠走高飛的就改名換姓躲藏於四鄉八寨的民間之中。在蒙古貴族統治順元城時把人分成幾等,其中蒙古人最高貴,漢人及其他民族最低賤,受盡了摧殘壓迫。明朝建立,掀起了一股民族間報復的浪潮,一些主意打得晚的蒙古人被打死不少。一個姓脫古只斤的蒙古人帶著一家人悄悄搬到一個叫「金鍾撲地」的地方(今花溪區金竹鎮),他家在貴州已有幾代人,生活、語言、習慣和本地人差不多,為避免別人看出他家是蒙古人,就不敢說姓脫古只斤。因搬住的地方叫「金鍾朴地」,他家姓里又有個「斤」字,於是順理成章將家姓改為「金」。金家在住地老老實實地開荒拓地,過了幾年安生的日子。由於過去享慣了安樂生活,耐不住居住地的清苦寂寞,金家大兒子常常借酒澆愁,慢慢失去了警覺,過去的公子哥脾氣故態復萌。一次酒醉後打傷了鄉民,便脫口罵出了幾句蒙古話來,因而露出了馬腳,惹怒的鄉民們聚集上百人一陣鋤頭釘耙追打到其家中,老金當場被打死,一家人被打得四零五散。金家兩個兒子仗著年青力壯,奪路而逃,無家可歸來到順元城南門外,在幾棵大皂角樹旁的岩洞里安身,兄弟兩自怨自艾,又不能睜著眼睛餓死,於是學著當地人找了兩根扁擔和水桶,到南明河挑水賣為生。時間一年年過去,倆兄弟肩頭磨起了老繭,脾氣變得溫順了,手中也有些積蓄,便在岩洞旁蓋起了草房。附近的鄉親向來都有親幫親鄰幫鄰的好心,見倆兄弟十分勤快,於是有人問名問姓的幫他們說媒提親。兄弟倆不敢實說姓金,大哥靈機一動,把姓金的金字去掉下邊的一橫,說他們家姓「余」,從此兄弟倆先後娶妻生子,家業慢慢興旺起來。原來這個人煙稀少地方逐漸熱鬧起來,建起好幾十間瓦房,被人們稱為「余家壩」而流傳下來。余家壩在21世紀初舊城改造時,所有的居民都搬遷,建成烏江電力公司名為「烏江馨苑」的住宅小區。
二戈寨寨名的來歷
講到二戈寨,貴陽人都知道那是西南最大的鐵路樞紐站貴陽火車南站的所在地,其實真正的二戈寨是貴陽火車南站一側的一個布依族村寨。二戈寨原稱二哥寨,明朝時此地是一個苗族居住的村寨。苗族同胞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安全,在此地設防,防其官兵來侵犯,苗族首領派其名叫二哥的兒子固守村寨。明朝洪武年間,官府派征南將軍傅友德出兵鎮壓攻打孟關的苗族時將此寨圍困,其二哥抵抗至彈盡糧絕而自殺。據說二哥死時身體站立不倒,眾官兵看後都感到驚訝,於是將此情告知傅友德,傅親自趕來看望,並對二哥站立的屍體進行拜跪,二哥的屍體方才倒下。後來苗族人民為追述其二哥為民族利益獻身的氣節以示尊敬,故將此村寨命名為二哥寨。後又覺得二哥之名不雅,便根據《左傳》書所載:「二戈衛楚國」之意將二哥寨改名為二戈寨。
三板橋的麻耳草鞋
三板橋是貴陽的一個老地名,現名漢湘街。南起醒獅路 (老地名獨獅子、茴香坡),北至中山東路(老地名三浪坡、小十字)之間的一條小街,因地處市中心,來往行人較多。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從富水南路(老地名福德街)流經此街有一條排水大溝,為讓百姓過往方便,在排水大溝上用三塊木板搭起一座小橋供行人通過,故名三板橋。光緒十年(1884 年),木板橋改建為小石橋,仍用三條石板鋪面,後路面加高,排水溝改明溝為暗溝,並覆蓋成路,從此再看不見橋的痕跡,故有「過橋不見橋」之說。這條街上原有一座祠堂,供奉著漢臣肖何、曹參,稱漢相祠。漢相祠在辛亥革命後改為達德女校,當時三板橋曾稱呼為漢相祠。20世紀40年代,此街改名為漢相路。「文化大革命」時期,有人認為這條路名帶有封建色彩,加上這條街居住的湖南籍居民較多,故把「相」字加了三點水,為漢湘街。
過去這條街的居民,很多人家都從事打草鞋的手工作業,貴陽的老百姓口頭上又把這條街叫做「草鞋街」。講起貴陽三板橋的麻耳草鞋,現在的老貴陽人知道的不多了。特別是夏天穿上一雙麻耳草鞋,既美觀又涼快,十分舒服。
三板橋草鞋的生產原料主要用惠水、青岩等地的晚米稻草(即梗稻草,也叫米心草)、青麻、線子(用棉線加工的草鞋用線)。打出的草鞋主要有五個品種:第一種叫行草鞋,用稻草打底板,安有稀疏的線耳,是草鞋中最低等的一種。第二種叫加工草鞋,用稻草打底板,線耳較多,比行草鞋緊密,加工細致。第三種叫滿花草鞋,又叫扎花草鞋。這種草鞋鞋板緊密細致,線耳布滿全鞋。所謂扎花,有編花和扎花兩種。編花在耳線處用不同色的線子編成白朵花、五瓣花、十字花等圖案;扎花是在鞋鼻樑處紮上一朵用線製成的絨球式的泡花裝飾,給人以美感。第四種叫麻板草鞋,又稱麻耳草鞋。鞋板全用青麻打成,線耳緊密,這種草鞋耐磨,不易損壞,是三板橋草鞋中的品牌。第五種叫皮筋草鞋,此種草鞋是鞋板上加皮筋,耐磨,是1948年至解放初期時興的一個品種。
三板橋草鞋的主要銷售對象為行商小販,過往行人,集體購買主要是軍隊。遇有軍隊購買,一批都是幾百雙,各戶即集中供應,湊不足數就日夜加工。每年四月八日,少數民族進城過節,草鞋街行人熙攘,編花草鞋供不應求。傳說達摩祖師是打草鞋的始祖,草鞋經營戶每年都要到東山或黔靈山的廟里朝拜達摩祖師,在山上聚餐。三國時期的劉備是打草鞋出身,三板橋一些打草鞋的人家中供有劉備的神像。
四方河軼事
四方河之名最早出現在明嘉靖年間《貴州圖經》中,後在嘉靖《貴州通志》中也有記載。明萬曆年間《郭子章全記》上說:「……四方河哨,干蔭塘哨。四方河哨有官兵20名,民兵10名駐守」。四方河是南明河進入區境域的一段河名,又是一個葛姓布依族村寨名。據1982年地名調查時寨老葛沛皋介紹,其寨祖上在明萬曆年間由江西吉安府盧陵縣遷來。在貴陽城外選了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村寨,由於寨子前看到的一段河面四方平整,於是便將這段河取名四方河。四方河河名很快被大家公認,同時也成為已建起的山寨的寨名被稱呼至今。四方河寨坐西向東,背靠青山,面臨綠水,山環水繞,佳城鞏固。在四方河的岩關口處,唯一進寨的路上有一艘石船一半延存在路上,一半伸進河中。路邊有石馬鞍一座,是增添景緻之物,稱之為「騎馬進青山,乘船下綠水」。清道光年間,四方河寨出了不少人物,有清政府應授「武德郎」葛鳳鳴,「登仕郎」葛鳳翔,有光緒年間的「武魁武德郎」葛榮岫和應授「國學仕」葛呈芳,進士葛子義、葛燕等。
六洞橋的故事
六洞橋位於貴陽城南,即今海關大樓後面貫城河(一名玉帶河)的一段河道上,因橋有六座而得名。六洞橋原名月殿虹橋,清《貴州通志》說:「月殿虹橋,在(貴陽)縣治前,又名六洞橋」。《貴陽府志》說:「六洞橋,在永祥寺前,原名月殿虹橋,有橋六。」自清乾隆以來,因其地「有橋六」,習稱六洞橋,一直沿用到20世紀50年代,後改名為六洞街。
六洞橋在明清兩代五六百年間一直是貴陽人足不出城就可遊玩的好地方,其橋下的貫城河清澈帶綠,像玉石一般,又名玉帶河。橋南岸的一土山及橋兩岸建有永祥寺、吉祥寺、黔明寺、華嚴寺、斗姆閣、三聖宮、華光廟、燧皇宮、天後宮等古寺廟,山水相連,形成一片天然景區。為什麼不足80米的河道上建起六座單孔石橋?民間有兩個傳說:一說是因在封建社會道教是中國教,佛教是外來教,佛教傳入後,兩教產生矛盾。在修建橋時,道士修的橋,和尚不願走,和尚修的橋,道士也不過。結果你修一座,我修一座,不足80米的河道就建了六座石橋。另一說,為了培植風水而建六洞橋。中國古人喜好模仿,如北京有「京師八景」,於是全國各省府州縣都將本地的風景列出八景來,貴陽也列有八景。杭州有個西湖,貴陽就把甲秀樓以下一段河道叫做小西湖。杭州西湖有六橋,於是貴陽在玉帶河匯入南明河一段河道上建起六座橋。西湖六橋,每橋都有一個典雅的名稱,貴陽六座橋只用一個「月殿虹橋」的總名稱,意思是六洞橋好比月宮中的六條彩虹。故當時有兩句似一副對聯的俗語對這一景區的概括:「一個坡,九座廟;半節河,六洞橋」。清乾隆、嘉慶年間貴陽女詩人何履■,家住六洞橋,生平工詩,頗繞風格,著有《六洞煙雨樓詩稿》,其中《六橋晚眺》雲:「河干風景如圖畫,時兒賣花人過橋。一磐聲隨流水度,雙欄影倩夕陽描。清將夏氣惟蘭佩,綰得秋光是柳條。最苦檮衣砧杵急,不曾寄遠亦魂銷。」舊時貴陽人洗衣,賴於河水井水,以手工反復捶打盪滌,「捶衣棒棒」成居家洗衣必備之物,女詩人二百年前的詩句,不僅謳歌了斜陽秋光下六洞橋畔的如畫景色,同時描繪了一幅女子河邊洗衣,捶杵聲聲,亦苦亦樂,思緒萬千的民俗風情畫。
六洞橋在清代不僅以風景如畫出名,道光十七年(1837年)這里還出生一位中國的名人,他就是曾任清朝兩廣總督、兩湖總督、軍機大臣,清末洋務派首領之一的張之洞。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內在湖北建起大冶鐵礦、大冶王三石煤礦,開辦漢陽鐵廠、新辦漢陽兵工廠、湖北水泥廠等。為中國的重工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八里屯——富水的發源地
八里屯系明清兩朝時因駐兵屯墾,離貴陽城八里路程而得名。八里屯是南明河支流富水的發源地,現為雲關鄉油榨村的一個自然村寨。在其村西部有一口長4?郾6米,寬3米,深2米的大井(又稱龍井),是一個常年流泉的飲水古井。大井流水出八里屯經龍家寨、舒家寨至虹橋附近,形成一條流量不大稱為富水的河流注入南明河。舊地方誌在談到貴陽名勝時說:「富水繞前,貴山擁後,沃野中啟,復嶺四寨。」貴陽古城建築在富水、貴山間,說明古人對富水相當看重。富水流經灌溉八里屯、龍家寨、舒家寨、虹橋,有灌溉之利,使農田豐收,是一條富裕貴陽的河。在富水流入南明河入口處原有一座名為南浦橋的石拱橋,古代貴陽人遠行,送行者多在此與遠行者餞別。曹式金有詩記載:「富水聞鄉音,今朝策馬行。■衣入風細,榴火著鞭明。士且安儒素,爾胡享厚名?涓涓幸時縮,萬物皆常盈。」全詩寫出南浦餞別人策馬,衣入風,榴火明的景色,又寫出了富水涓涓「萬物盈」的景色。富水這一河流以「富水翔麟」之名列為清代貴陽八景之一。
九架爐的傳說
南明區陳家坡一帶原來叫 「九架爐」,有一首山歌這樣唱道:「中曹紅米上甑熟,永樂杉木兩抱粗,田頭鐮刀山上斧,鋼火要數九架爐。」一些上了年歲的老農愛說:九架爐的鐮刀,鋼火 「精蘸」,老秤十三兩重一把,就是磨得只剩柳葉寬一片,照樣修得下絡腮鬍子來。九架爐的全盛時期,是在清朝的同治年間,清末民國直至解放,這里只剩幾家鐵匠鋪。九架爐名字從何而來,民間有兩個傳說:一說蜀漢章武三年,諸葛亮從四川南下,演出他那有聲有色的對孟獲的七擒七縱、安撫南中各族人民的巨大軍事行動。最初,各路大軍齊頭並進,進擊夜郎的部隊,由主將馬忠率領,一舉擊殺了牂牁太守朱褒。為了鉗制一方,諸葛亮命令這路大軍留駐古苴蘭北境(今貴陽一帶),專門從事軍器的打造和轉運糧米軍需。大軍駐扎後,馬忠委託部將王志主管軍器煅造和物資的儲藏,王志不通冶鐵之術,打造的兵器在戰場使用時,不是卷口便是斷折,常常違誤軍機,受到不少責罰。王志帳下一位姓蔡的書案先生,向王志推薦他在荊州的同鄉冶豐來煅造兵器。冶豐是鑄鐵名匠干將、莫邪的後人。當年,楚昭王令干將鑄鐵,干將歷時三年,鑄成雌雄劍兩柄,兩劍削鐵如泥,鋒利無比,吹發能斷,遇有奇事,自動出鞘發出嘯聲。干將因為潛心鑄造,超過了楚王給的期限,他預感將會禍事臨頭,就讓妻子莫邪帶上雄劍逃走,自己帶著雌劍去見楚王,楚王聽干將說了寶劍的神奇,立即起了一個惡毒的念頭,殺掉干將,免得他再為別人鑄劍,自己獨占這件稀世珍寶。於是,楚王指責干將貽誤鑄造期限,犯了欺君大罪,判處以干將試劍,殘酷地砍下干將的頭顱。莫邪逃出不久,生下遺腹子赤鼻。赤鼻在母親的教誨下成長,用母親交給他的雄劍,刺死楚王,報了父仇,母子輾轉來到荊襄。轉眼之間,七百多年過去了,雖舊事已被人遺忘,但他家仍保留了有名無姓的古風和精湛的冶煉技藝,這就是冶豐有名無姓的來歷。王志請來了冶豐,請教他冶煉精鐵的方法,冶豐說:精鐵成敗在淬火,淬火優劣在龍泉,龍泉是含有龍涎的泉水。冶豐經仔細踏勘,從苴蘭南嶽山崩塌下來的岳丘(今陳家坡)南面,有股泉水叫「龍湫」,正是有龍涎的龍泉。冶豐提出了建爐鑄兵器的意見,王志呈報主帥馬忠,即被採納。圍著岳丘建起了九九八十一座烘爐,爐門一律朝南,取的是南方為火,九為陽數,九九歸一,無極無限,以龍湫泉水為鹵,日夜不停地煅造。打造出來的軍器鋒利無比,源源不斷地送到軍前,為加速安定南中建立了功勛。後人為了紀念這段傳奇故事,取九九歸一的諧音,一就是玉,玉是石之精,便以石代玉,鑿成白石香爐九架,象徵九州八級,安放在陳家坡上,八方石爐,朝向正中的爐首,青山白爐,憑添了景色之秀。
另一傳說為明末清初,由於以朱由榔為首的南明永曆政權與清王朝的軍事對峙和永曆小朝廷內部的孫可望、李定國之間的分裂爭斗,貴陽城經歷了近十年的戰爭動亂。順治十年(年),孫可望嫉妒李定國戰功,輕率出征湖南,由於出師時胸中無數,寄希望於天公保佑,行前在貴陽大南門外殺青牛白馬祭祀天地,並請高手匠人專門雕鑿大型石香爐九個,安置於祭祀現場,以表虔誠。孫到湖南後無功而返,反在保慶被清兵打敗,又返回貴陽。由於人世滄桑,當年的九個石香爐已不知去向,但九架爐這個地名一直沿用下來。
20世紀50年代後期,市南路、石嶺街一帶的一些鐵匠鋪組建了一個鐵器生產合作社,以「九架爐」冠名,打造百姓生產生活所需的鐮刀、鋤頭、斧頭、煤鉤、火鉗之類生產生活用品。
石嶺街「石林精舍」的故事
在原新華路九中至市南路粑粑街口對面有一條瀕臨南明河畔的小街,街名石嶺街。石嶺街歷史分段名稱為賴子坡、凹子街、陽河溝。這條不長的小街臨南明河漁磯灣,河水迂迴,沉碧凝翠,這段河面向有小西湖的美稱。明代建起一些私家花園,其中一座雅稱「石林精舍」的楊家花園風景獨特,園內有玉亭、石林、小仇池、明霞洞、草堂、松風閣、翠屏山諸景。楊宅石林精舍依山傍水,怪石如林、溶洞見奇,亭閣交錯,風景如詩如畫。在這條名不見經傳的小街上,明朝末年出了個文武雙全抗擊清軍至死不屈的愛國將領、書畫家楊文驄。楊文驄字龍友,從小學文習武,少負奇才,文章劍術兼擅其能,尤耽書畫,伸紙潑墨,如風馳雨驟,生趣橫溢。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楊文驄22歲鄉試,答卷與試題意旨相距甚遠,提學張汝霖認為他是一個奇才,破例選拔為第一名中舉人。天啟三年(1623年)移家遷居南京,交結江南名士,研討文學、武藝。後步入政界,歷任華亭教諭、青田、永嘉、江寧知縣,南明弘光朝右僉都御史、巡撫、隆武朝閩浙總督、兵部尚書等職,提督軍務,位列一品,是貴陽歷代鄉賢中品爵最高人物之一。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入閩,他與福建兵備副使孫臨移師仙霞關,與清軍激戰,身負重傷,後退至浦城被俘,清軍多次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他始終不屈,終於家屬子女僕從36人以身殉國。楊文驄不僅在軍事上有才,在文學藝術上造詣更高,他善書法、詩文,尤精於繪畫,畫名噪大江南北,他是明末畫壇的「金陵九子」之一,亦系詩壇「崇禎八大家」之一。是貴州謝三秀之後博雅多能,天才卓越的人才。時人謂其詩、書、畫為「三絕」。
在石林精舍諸景中,具有傳奇色彩的是明霞洞,據說石嶺街名的來歷和它有些關系。相傳在楊文驄殉難後不久,有人曾進明霞洞尋找楊文驄秘藏的「鐵卷盟書」,進洞後直往前走,最後到達南邊的擺郎寨出來,距明霞洞入口有二十來里。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把個「石林」傳成「石嶺」。石嶺街因此得名。
(作者單位:貴陽市南明區志辦)
『肆』 貴陽市的母親河南明河屬於哪個水系
長江
南明河在水口寺流出城區以後流經烏當→下壩→進入開陽後叫腳渡河→清水江→清水河→在開陽縣米坪匯入烏江→最後匯入長江。
『伍』 南明河起源於哪裡
貴陽
還有段資料也給你吧
長118公里的南明河,是貴州省貴陽市人民的母親河。她曾經被綿綿不斷的污水染黑身軀,被兩岸低矮的棚戶區遮住容顏。2001年,貴陽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諾:作為「環境立市」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將舉全市之力,用三年時間讓母親河———南明河水變清。
三年後的今天,南明河舊貌換新顏。「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的三大目標正變成美好的現實。
母親河成了臭水河
自古以來,清澈見底的南明河一直是貴陽居民的直接飲用水源,兩岸風光旖旎,是遊玩的好地方。人們在河中游泳垂釣、淘米浣衣的情景,至今還留在貴陽老人們的記憶中。
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河水逐漸變黑發臭。到90年代,南明河污染狀況已經觸目驚心:沿河兩岸近百個生活污水和207家工業企業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傾瀉45萬噸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沿岸到處是煤灰垃圾,破爛的棚戶區遍布河道兩岸;河水水質嚴重惡化,魚蝦絕跡,進入市區的河段為劣五類水體。曾經是「明河清流」的南明河,變成了藏污納垢的黑水河、臭水河。按照國際河流生命學說的觀點,南明河已經成為一條「失去生命的河流」。
為了治理南明河,貴陽市歷屆黨委、政府多次進行過清淤和疏浚,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局限和單一的局部治理,始終未能得到根治。
治理越早越主動
邁入新世紀,南明河污染問題列入了貴陽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2000年,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王曉東帶著市幾大班子的成員徒步沿南明河考察調研後認為,南明河污染是涉及到貴陽市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而且南明河作為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其水質好壞直接關繫到長江中下游的水體質量。越早治理越主動,越晚治理付出的代價越大。
2000年9月,貴陽市委、市政府在長江源頭立碑銘志,表達了全市300多萬人民對長江生態環境的關注和治理南明河污染的堅定決心。王曉東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民承諾:從2001年到2004年,用三年時間,使南明河「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
總結歷次南明河治理的經驗,貴陽市決定改變以往局部的單項治理,把南明河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實施全流域治理,從根本上改變南明河污染狀況。
國內外知名規劃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按照以「水」凸現靈性,以「山」展現秀美,以「綠」提升品位的要求,對南明河沿岸綠化、景觀、古建築、歷史遺跡修整、城市防洪、沿河截污溝建設等進行了整體規劃。貴陽市還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開展公眾參與活動,市民參與建設家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貴陽市最終確定了南明河環境綜合整治的三大目標———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八大工程———上游生態建設工程、水利設施建設工程、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十里河灘整治工程、污水收集系統建設工程、河道疏浚工程、沿河企業達標排放工程、沿河景觀建設工程,總投資22億元,共計44個子項目,計劃在三年內全面完成。
河變清了景變美了
從2001年5月開始,「南明河三年變清」這項貴陽有史以來最大、也最為復雜的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全面展開。
「水變清」———三年來上游兩座水庫加高擴容,新增庫容1180萬立方米,為南明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時,改造後的水庫使城區河段防洪能力大大提高。建成了3座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日處理16萬噸,有效改善了南明河水域環境質量。兩岸修建了99公里的截污溝,避免了城區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南明河,清除河床淤泥60萬立方米。對207家沿河工業企業進行整治,82家達標排放,120家調整產業結構、改革生產工藝或整體搬遷,5家治污不力的企業被依法關閉。
「岸變綠」———完成上游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79.78平方公里,造林8.25萬畝,沿岸綠化總面積45萬平方米,沿線景觀綠地率達86.5%,比2000年提高了60%,形成了沿南明河濱河綠色環帶。原來住在岸邊的2864戶棚戶區居民全部遷入了新居。
「景變美」———沿河兩岸景觀建設貫穿以人為本的宗旨,打造了濱河帆影綠地、冠洲橋綠地、人民廣場、甲秀廣場等綠化地帶,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溪水園、南明硯、民俗廊、斜陽谷、景石園、清心園、映月灣、民族廣場等「八景連珠」景觀,兩岸完成了民族風情、秀麗山川等5組大型城市浮雕。
2003年3月至今總計46次水質監測數據表明,南明河PH值、透明度、色度、石油類、漂浮物、臭味等指標已達到水環境目標值。
母親河重新煥發風采,「失去生命的河流」再度恢復生機。昔日植被稀疏的沿河兩岸如今處處花紅柳綠,景色宜人;當年發臭發黑的河水,如今清流悠悠,魚蝦重現;過去兩岸低矮破舊的棚戶區變成整潔美觀的居民社區;濱河步道、沿河景觀交相輝映,市民重新回到河邊休閑漫步,鍛煉健身,泛舟垂釣……
南明河又流進貴陽市民的生活里。
其他資料
貫穿城南的南明河,發源於廣順之南的河沙壩,經由愛溪,接擺古水,經一宿河,納自黨武山而來之山溪,一並流過天生橋,繼而又與來自廣順之北的龍潭、蘭花坡等溪水所匯成的慈姑水合股。再往下又接斗角山腳的九十九潭水和劉土水一同匯於湖潮。以下再納入由廣順方向而來大黃泥水,接冷飯河而入蘆荻付家橋,一起湧入濟番(即今花溪河)。花溪河經中曹司而下,在其北岸又納改毛水、沙井水、陳亮水和擺朗水,而後注入四方河,流向五眼橋。至此又接自牛角坡而來得翁井水,此水經白岩與渾水灘、野鴨塘而來的溪水在金吳匯合,並納自麥坪屯而來的溪水同入小車河,而後南明河水流加大,河面加寬向太慈橋、楊柳灣前奔,此段即為南明河上段。
楊柳灣之水流至新橋(即原貴陽一中校址處),又源於玉龍山的溪水匯入,此水經三橋納源自黑石頭的橋下水及經鳳凰關入大羅溪的黔靈湖水(以下經二橋、頭橋入磨河,即今市西河),此段即為南明河中段。以下又納來自茶店的貫城河,穿過虹橋(即今南明橋),再穿甲秀樓兩邊的浮玉橋,平衍而去。在南明堂的南側,又有來自八里屯之富水匯入,然後向團坡橋奔騰而下,經水口寺的普濟橋,過打魚寨,穿烏當,與龍洞河匯合於麥穰,再向東流入烏江,以下便為南明河的下段了。
『陸』 橫穿貴陽市的那條河叫什麼河啊
南明河
長118公里的南明河,是貴州省貴陽市人民的母親河。她曾經被綿綿不斷的污水染黑身軀,被兩岸低矮的棚戶區遮住容顏。2001年,貴陽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諾:作為「環境立市」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將舉全市之力,用三年時間讓母親河———南明河水變清。
三年後的今天,南明河舊貌換新顏。「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的三大目標正變成美好的現實。
母親河成了臭水河
自古以來,清澈見底的南明河一直是貴陽居民的直接飲用水源,兩岸風光旖旎,是遊玩的好地方。人們在河中游泳垂釣、淘米浣衣的情景,至今還留在貴陽老人們的記憶中。
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河水逐漸變黑發臭。到90年代,南明河污染狀況已經觸目驚心:沿河兩岸近百個生活污水和207家工業企業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傾瀉45萬噸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沿岸到處是煤灰垃圾,破爛的棚戶區遍布河道兩岸;河水水質嚴重惡化,魚蝦絕跡,進入市區的河段為劣五類水體。曾經是「明河清流」的南明河,變成了藏污納垢的黑水河、臭水河。按照國際河流生命學說的觀點,南明河已經成為一條「失去生命的河流」。
為了治理南明河,貴陽市歷屆黨委、政府多次進行過清淤和疏浚,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局限和單一的局部治理,始終未能得到根治。
治理越早越主動
邁入新世紀,南明河污染問題列入了貴陽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2000年,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王曉東帶著市幾大班子的成員徒步沿南明河考察調研後認為,南明河污染是涉及到貴陽市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而且南明河作為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其水質好壞直接關繫到長江中下游的水體質量。越早治理越主動,越晚治理付出的代價越大。
2000年9月,貴陽市委、市政府在長江源頭立碑銘志,表達了全市300多萬人民對長江生態環境的關注和治理南明河污染的堅定決心。王曉東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民承諾:從2001年到2004年,用三年時間,使南明河「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
總結歷次南明河治理的經驗,貴陽市決定改變
現在的南明河水變綠了,變清了,也變漂亮了。
『柒』 貴陽南明河水污染的各項指標
不要偷懶年輕人~~
自己去調查~~~耳聽為虛 眼見為實 對你對大家都有好處
『捌』 貴陽市南明河的變化
先講水質,八十年代前水較干凈而到90年代末期到達谷底。這除了由於人口增版長和工業發展,使污權水量增大外,還因為清水水量的減少。由於上游花溪河水使用過度(大部分花溪河水進入中曹水廠)使城區段河水大多來自受污染的支流陳亮河,城市發展產生大量污水,過多修壩使污泥沉積。現在水質又有所恢復,是由於「三年變清」工程的作用,上游建了一些污水處理廠。但在城市下游水依然很臟!這一切可在下游新莊污水處理廠修好以後可以改善。你在你的文章里都可展開談談。還有關於下游的下壩水電站和大花水電站等你也可以談談。詳細資料可在網路中搜「洛旺河」或者「南明河」,或者是在網路中搜索「停止在南明河下游建下壩等水電站的建議」等相關的文章,來獲取資料。
『玖』 貴州省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的現狀是怎樣
貴州在全國來說相對比較落後```
沒有多少大型的工業基地``只有水城鋼鐵廠``貴陽鋼特廠```貴州鋁廠以及遵義鈦廠和鋁廠幾個規模都不大的工業企業``所以大氣污染問題不是太大```只有稍微大點的城市``比如貴陽的空氣質量不是很好``主要是汽車尾氣的問題``而在縣以及縣以下的地區``空氣質量都比較高```主要是貴州比較貧窮落後``現代化建設不夠```很多地方都比較貼近大自然``
而貴州的水污染問題```主要來自與城鎮生活污水```在貴陽遵義等大點的城市還有一點的工業污水污染```相對來說比較嚴重```貴陽市的南明河``有些河段河水發黑發臭```而這類問題不只是個別問題``很多縣和市都不注重當地的河流保護``生活污水污染嚴重```
土壤問題我就無能為力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