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排水發展史
雖然乾旱缺水是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但在部分地區仍然存在易澇、漬害、鹽鹼等問題。其中易澇耕地主要分布在較大江河的兩岸、大江大河中下游沖積平原、湖泊周圍低窪地區和一些天然窪地;漬害農田主要分布在低窪易澇地區;鹽鹼耕地主要分布在北方部分地勢平緩、排水不暢的沖積平原、濱海地區和西北內陸土壤含鹽量較高的地區。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有易澇耕地3.67億畝、漬害田1.15億畝、鹽鹼耕地1.14億畝,這些耕地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嚴重製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來,結合江河治理,組織廣大群眾開展了大規模的以治理內澇、改良鹽鹼、防治漬害為主要內容的農田排水改造低產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截止到2003年,全國已治理易澇面積3.17億畝,占易澇耕地總面積的86%,其中除澇標准達到3~5年一遇的有1.34億畝、5~10年一遇的有1.26億畝、超過10年一遇的有5700萬畝;全國已不同程度治理漬害農田5000多萬畝。建國以來我國農田排水工作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解放初期及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這一階段主要是針對當時黃淮海地區嚴重的洪澇災害,結合淮河、海河和黃泛區的治理,進行排水河道和溝渠的開挖疏浚,排除內澇積水、減輕災害,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2)「大躍進」時期
為了解決當時黃淮海平原及東北遼河平原的內澇以及旱澇災害交迭發生,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根據天津和淮北一些地區窪地改造的經驗,在冀、魯、豫、遼和皖北、蘇北平原等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河網化建設。
河網化工程在大躍進期間得到大規模發展。在一些地方也確實起到了排灌結合、除澇防旱的雙重作用。但由於當時是以群眾運動的方式開展工作的,缺乏必要的調查研究和規劃設計,不考慮自然條件的差異和人力物力的可能,搞「一刀切」,強迫命令,以致大部分河網化工程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少地方由於缺乏整體規劃,打亂排水系統,致使澇鹼災害進一步加重,這是始料所不及的。
(3)60~80年代
60年代排水治澇工作也像整個水利工作一樣進入「調整鞏固」時期。皖北、蘇北和冀東地區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大躍進」年代開挖的大量河網工程進行了改造利用,並在面上開展了溝洫排水工程,顯著減輕了澇災的威脅。與此同時,黃河下游引黃灌區自1958年「大躍進」以來,由於大引大灌,有灌無排,引起大面積土地鹽鹼化,為改善這種狀況,沿黃各地大力進行排水河道和溝渠的開挖和疏通、發展井灌,使地下水位降低,鹽鹼化面積逐年減少並得到改善。窪改工程經過續建改建和加強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實際效益,使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70~80年代的農田排水工作,在繼續抓好北方特別是黃淮海地區的排澇治鹼的同時,開始把注意力轉到南方地區的治漬和低產田改造,實行水利措施和農業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開展除澇工程建設,完善排水系統,搞好排水配套,適當發展灌溉,治理中小河流。
(3)90年代以後
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和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建設的發展,對農田抗禦旱、澇、鹼、漬災害的標准要求更高,綜合抗災能力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為此,90年代以後我國農田排水除澇工作主要是圍繞中低產田的改造展開的。
建國以來,我國灌排泵站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一)新中國建立初期的三年國民經濟恢復(1953~1957年)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機電灌排工作的重點是推廣改良人力、畜力水車,東部經濟基礎較好的部分地區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泵站。這些工程多帶有試點性質,其工程的設計、所採用的設備和技術主要學習借鑒蘇聯經驗。配套動力多使用煤氣機、柴油機或鍋駝機,電動機作動力的只佔動力總數的1/5~1/6。1957年底機電灌排動力保有量達到40萬kW。
(二)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年)和隨之而來的三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人民公社化、農村集體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農機工業的興起,為灌排泵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僅1958年一年,不少省的機電灌排動力保有量翻了一番多。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興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機電灌排泵站,並在長江中下游、山西、陝西等省陸續興建了一些大型泵站,為提高中國機電灌排泵站建設和管理水平,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在福建、湖南、四川等水力資源豐富的地區推廣了水輪泵。到1965年,灌排泵站動力設備保有量約達200多萬kW,電動機占總動力保有量的一半左右。隨著中國電力、石油工業的發展,農田灌排動力逐步轉向柴油機、電動機並舉,並淘汰了煤氣機、鍋駝機。但有些工程倉促上馬,缺乏正規設計,給以後的管理帶來很多麻煩。
(三)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灌排泵站的建設與管理受到了巨大沖擊和破壞。盡管這一時期泵站建設速度快,規模大,到1978年,全國灌排泵站達41萬處,動力1500 kW,其中電力灌排泵站近80%。但相當一部分工程設計標准低,安裝使用了許多性能質量不合格的機電設備,水工結構施工質量差,大量的工程屬「半拉子」工程,可謂「先天不足」。在管理上,原有規章制度廢棄,輕視技術管理,「後天失調」更加劇了工程的損壞。
(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泵站建設與管理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由以外延為主,轉向內涵為主。除了新建少數重點大中型泵站工程外,重點進行工程管理和技術改造工作。到1990年底,全國共有灌排泵站46萬座,裝機功率2000萬kW。
(五)1990年至今,機電灌排工作重點是實現農村機電灌排的改革。同時,面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大量泵站嚴重老化狀況,各級政府加大力度,結合我國大型灌區改造,對部分泵站工程進行了更新改造工作。這一階段,我國經歷了1991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和嚴重的乾旱,各地加快了大中型泵站特別是排澇泵站的建設。到2004年底,全國機電灌排動力保有量已近8000萬kW。泵站的建設更加註重工程質量和自動化監控,朝著現代化建設與管理的方向前進。
⑵ 誰知道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發展歷史
五六十年代:剛剛起步 技術和管理水平較落後
解放初期由於工農業生產剛剛起步,當時的污水污染程度很低,且提倡利用污水進行農業灌溉,特別是北方缺水地區將污水灌溉利用作為經驗進行推廣,如著名的沈撫灌渠等,所以全國僅有幾個城市建設了近十座污水處理廠(還包括1921~1926年間外國人興建3座污水處理廠),在處理工藝有的還是一級處理,處理的規模也很小,每天只有幾千立方米,最大的也只有每天5萬立方米左右,致使污水處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處於較落後的狀態。
我國解決城市污水的凈化問題始於二十世紀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區的坑塘窪地、廢河道、沼澤地等稍加整修或圍堤築壩,建成穩定塘,對城市污水進行凈化處理。據調查,這個時期在全國已建成各種類型的穩定塘有38座,日處理城市污水約173萬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量佔一半,其餘包括石油、化工、造紙、印染等多種工業廢水。此階段開始重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開展與國外的技術交流,逐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工程技術和設計,為以後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七八十年代: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投產運行帶動新建污水處理廠幾十座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污水的萬分也隨之而變化,污染程度由低向高逐漸演變,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污水的污染,使人民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的沉痛教訓(如,日本國骨疼病、水俁病的出現),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建立了國家級環保組織(國務院環境保護辦公室),大學也陸續設置環境工程系或環境工程專業,國務院環保辦投資在天津興建污水處理試驗廠(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試驗廠),70年代末開始興建,處理規模:一級處理0.1立方米/s,二級處理0.025立方米/s,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試驗廠也先後運行。國家和地方都為籌備建設國內大型污水處理廠做前期工作,此刻天津市政府與建設部及有關部委率先決定建設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並於1982年破土動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產運行,處理規模26萬立方米/d。
我國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於1982年破土動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產運行,處理規模為26萬立方米/d。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投產運行後多年來達到設計出水水質標准,使黑臭的污水變為清流,它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大型污水處理廠建設的空白。在此成功經驗的帶動下,北京、上海、廣東、廣西、陝西、山西、河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市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分別建設了不同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幾十座。
「九五」期間:正式啟動「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
「九五」期間,我國正式啟動對「三河」(淮河、海河和遼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環渤海」地區的水污染治理,國家給予相應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1996~1999年竣工投入運行的城市污水處理項目有22個,投資59.58億元,日處理規模371.7萬立方米;在建項目109個,計劃投資161.83億元,日處理規模832.0萬立方米。
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課題的建立,使我國污水處理的新技術、污泥處理的新技術、再生水回用的新技術都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某些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外污水處理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被引進到我國,在活性污泥工藝應用的同時,AB法、A/O法、AA/O法、CASS法、SBR法、氧化溝法、穩定塘法、土地處理法等也在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中得到應用。由過去只具有去除有機物功能的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發展行業的市場。如格柵機、潛水泵、除砂裝置、刮泥機、曝氣器、鼓風機、污泥泵、脫水機、沼氣發電機、沼氣鍋爐、污泥消化攪拌系統等大型設備。
由於建設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很大,我國的建設資金有限,無法適應水污染治理的需要。為此引進國外資金建設污水處理廠成為建設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也加快了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速度。一批大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利用國外貸款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如:我國20世紀最大的污水處理規模為60萬立方米/d;天津東郊污水處理廠、成都三瓦窯污水處理廠、沈陽北部污水處理廠、鄭州王新莊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均為40萬立方米/d。
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427座,其中二級處理廠282座,二級處理率約為15%。2000年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的總投資約為150億元。但目前絕大多數小城鎮尚未建污水處理設施。七大硬傷制約城市污水處理的發展
污水處理專家朱雁伯分析,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目前存在七大問題,制約著我國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
其一、污水處理廠建設資金的短缺
我國雖然已建成污水處理廠100多座,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城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表現在某一個城市本身的處理率不高,也就是污水處理的量不夠,還表現在大城市已開始著手進行污水處理廠建設的規劃和建設計劃工作。但在中小城市,特別是在西北部中小城市還沒有將污水處理的規劃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的議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專門建設資金,有的地區的水污染日趨嚴重,若等待有資金投入時再興建污水處理廠,就會使環境趨於惡化,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對人民身心健康帶來危害,所以促使我們要多方籌措資金,加快水環境污染的治理,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
其二、污水處理廠運行經費不能到位
全國目前已經建成投產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共計100多座,能夠滿負荷運行的污水處理廠不到1/3 沒有滿負荷運行的原因:大多數均是由於運行經費不能到位而造成的,有的省市沒有收取污水處理費,有的是只收工廠、企業的,不收居民的,有的是工廠、企業、居民的都收了,但收費標準定得很低,遠遠不能滿足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所需的最低費用,使一些污水處理廠出現了能得到多少經費就處理多少噸污水的實際問題。這樣長此下去既發揮不了建設污水處理廠應有的效益,也會使儀表、設備受損,同時也無法發揮污水處理廠專業管理人員的作用。
其三、進口設備的維修及設備配件的開發
由於大批的進口設備進入污水處理行業,經過幾年的運轉後,設備陸續會出現大小不等的損壞,特別是索賠期後的維修和正常的大修。這就需要有專業技能的技術人員來進行,叵請國外的專家來維修,維修成本將會大幅度增高實在難以接受,或使進口設備能夠維持正常運轉,必須培養對進口設備維修保養的國內專業人員,使其掌握維修技能達到進口設備的維修標准。有了維修的專業人才還得有充足的備品配件,特別是一些將要淘汰的設備被引進中國,備品配件國外也不會再生產了,就需要國內自行測繪、加工製造,只有這樣才能使進口設備發揮出它的作用,否則設備的損壞,配件的缺乏會影響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其四、污水處理工藝選擇跟風,不結合實際情況
選擇熱門工藝是在選擇污水處理工藝時,出現的單純追求工藝新,追求時髦工藝,不考慮本地區的進水水質、處理水量以及出水用途的問題,在我國已建成的一些污水處理廠中,本來進水水質都比較低,還要選擇AB法,結果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設施設備的閑置。有的地區經處理的再生水直接用於農業灌溉,還過分強調除磷脫氮,採取A/A/O法,增大了建設投資也提高了日常運轉成本,還有一些個別地區在建設污水處理廠時,看當時風刮什麼工藝就採取什麼工藝。
其五、污水處理後的再生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巨大的投資建設了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後的再生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有的地區還將處理後的再生水與未經處理的污水混在一起同流合污,有的地區沒有將再生水回用卻排入大海造淡水資源的浪費。目前世界的淡水資源極為匱乏,中國淡水資源的佔有量在世界上排第121位,人均淡水佔有量僅為2000立方米。
其六、污泥沒有真正達到無害化,沒有最終處置的途徑
污水經過各種不同工藝處理後,出水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但是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獎懲的污泥卻未能得到妥善的處置,還會給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有些地區污泥不經過無害化處理,將污泥堆放在場外,任意取走不知下落。有的地區將污泥進行乾燥用作農肥,重金屬含量是否達標考慮的很少,對農作物有多大的危害分析不足。國家環保部門禁止將污泥作為菜田、稻田的肥料,作為旱田的農肥需要對污泥的成份進行分析,重金屬及有毒家物質不超標方能使用。污泥作為綠地用肥要有園林部門認可,有監測部門跟蹤分析方能使用,總之污泥若沒有最終處置的途徑,是給環境帶來再次污染的隱患。
其七、污水處理廠沒有除臭裝置
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池,格柵間,沉砂池,初沉池及污泥處理系統的儲泥池,脫水機房(除離心機外)都會產生嚴重的臭氣,既影響操作運行人員的身體健康,也給周圍居民生活環境帶來污染,特別是一些建設較早,周圍過去是農田、水池、遠離市區的污水處理廠,目前成為市區,污水處理廠周圍蓋起了民宅,形成了居民區,污水廠的周邊百姓深受其害,應該多渠道解決除臭裝置,因為污水處理廠本身就是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的企業。
⑶ 生活污水的行業發展
中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少,空間分布不平衡。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加速,水資源的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水處理行業成為新興產業,與自來水生產、供水、排水、中水回用行業處於同等重要地位。
截至2008年10月,全國設市城市、縣及部分重點建制鎮共建成污水處理廠1459座,日處理能力8553萬噸(36個大城市共建成288座,日處理能力為3497萬噸),分別比「十五」末期增加60.5%和42.6%,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已由2005年的52%增加到2007年的63%;在建城鎮污水處理項目1033個,設計日處理能力約3595萬噸。2008年1至10月,全國已投入運行的城鎮污水處理廠累計處理污水達190億噸,運行負荷率達到76%,同比分別增長了21%和約3個百分點。
雖然由於國家和各級政府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污水處理行業正在快速增長,污水處理總量逐年增加,城鎮污水處理率不斷提高。但到2013年中國污水處理行業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
一方面,中國到2013年的污水處理能力尚跟不上用水規模的迅速擴張,管網、污泥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另一方面,中國的污水處理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且處理設施的負荷率低。
因此中國應完善污水處理的政策法規,建立監管體制,創建合理的污水處理收費體系,扶植國內環保產業發展,推進污水處理行業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污水處理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中國將在「十一五」期間投資3000億元以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和利用,中國污水處理行業由此迎來高速發展期。
廣州市污水處理收費標准
經過召開污水處理收費調整的價格聽證會後,報市政府同意,對廣州市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改革方案確定下來。居民生活類污水實行階梯式計量收費,階梯式水量計量與廣州自來水(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掛鉤。具體為:第一級水量基數為家庭戶月用水量22噸以內(含22噸),按0.9元/噸收取污水處理費;第二級水量基數為22噸至30噸(含30噸)部分,按1.2元/噸收取污水處理費;第三級水量基數為30噸以上部分,按1.5元/噸收取污水處理費。
⑷ 中國環保發展歷史
天人合一
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上曾經數千年長盛不衰,究其原因,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和自然觀起到過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天」,不同於西方的「上帝」,而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因此,《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論語》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荀子》有「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列子》認為「捕而放之」會導致「競而捕之,死者眾矣」的局面,要真正保護動物,「不若禁民勿捕」,這種思想,與我們現在對珍稀動物的保護方法是一致的。《列子》提出「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認為萬物之間「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把保護自然與利用自然結合起來,這是一種積極的環境保護觀。
最新考古資料證明,系統體現中國古代城市建築生態風格的考古發掘實物已有8000多年歷史。中國的古代生態思想被系統、完整地繼承下來,直至今天仍然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藝術。現代生態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理論。實踐證明,只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才能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
新中國第一項治污工程
1972年3月,北京發生了一次污染事件。在北京市場出售的鮮魚有異味,吃了這些魚的人,感到全身無力,出現頭痛、胃痛、惡心、嘔吐等中毒症狀。衛生部門把這個情況向國務院作了報告。周恩來總理看到這個報告之後,立即指示要查清事件的原因、污染源,並商討應對措施。
國家計委、國家建委立即組成調查組,調查的結果是官廳水庫的魚受到了污染。污染源除了宣化地區外,還有來自張家口、大同等地區的污水。當時成立了由北京、河北、山西和中央有關部委組成的一個領導小組,組長是萬里①同志。先是進行調查研究,然後分期分批進行治理。前後經過十多年的治理,官廳水庫的污染被控制住了。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由國家進行的第一項污染治理工程,為以後的環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第一次組團參加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1972年,聯合國決定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當時的國家總理周恩來指示下,中國組團40多人出席了這次會議。
會議結束後,代表團在匯報當中,根據會議發的一些環境問題材料,對照中國的情況,發現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生態破壞,都已經達到比較嚴重的程度。國務院決定立即召開一次全國性的會議,要求對於環境保護問題,不僅是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重視,還要使得全國各級領導都重視。
中國第一次環保大會
1973年8月,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32字方針和中國第一個環境保護文件——《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至此,中國環境保護事業開始起步。
1973年11月17日,國家計委、國家建委、衛生部聯合批准頒布了中國第一個環境標准——《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准》。
1974年10月25日,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之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也陸續建立起環境管理機構和環保科研、監測機構,在全國逐步開展了以「三廢」治理和綜合利用為主要內容的污染防治工作。 1977年4月,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和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聯合下發了《關於治理工業「三廢」,開展綜合利用的幾項規定》的通知。
1978年2月,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明確提出保護環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979年9月,五屆人大十一次常委會通過新中國的第一部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開始走上法制化軌道。
1983年12月,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明確提出:保護環境是中國一項基本國策。會議同時制定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戰略方針: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1989年4月,國務院召開第三次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積極推行深化環境管理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許可證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5項新制度和措施,連同繼續實行環境影響評價。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第一次明確提出轉變傳統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隨後中國又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等綱領性文件,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
1993年10月,全國第二次工業污染防治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總結了工業污染防治工作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工業污染防治必須實行清潔生產,實行三個轉變,即由末端治理向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轉變,由濃度控制向濃度與總量控制相結合轉變,由分散治理向分散與集中控制相結合轉變。這標志著中國工業污染防治工作指導方針發生了新的轉變。
中國環保機構的建立
1978年5月5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成立,這是專門從事環境保護事業的非盈利全國性非政府科技社團組織。
1982年,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設立環境保護局。1984年,國務院成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領導組織協調全國環境保護工作。1988年,在國務院機構改革中設立國家環境保護局,並被確定為國務院直屬機構。1998年,新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部級)成立。
1994年3月,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②成立。它標志著環境保護在中國已經不僅僅是科學家、政府的事,而且需要全民的參與。
②自然之友:即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習稱「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是於1994年3月經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國第一個群眾性民間環保團體,以開展群眾性環境教育,倡導綠色文明,建立和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文化,促進中國的環保事業為宗旨。「自然之友」認為,只有極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使環境保護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在公眾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型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才能在中國實現,中國的環境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保護,才有可能青山常在、綠水常流。「自然之友」面向廣大公眾,所有真誠關注並決心身體力行地參與中國環保事業的朋友,都可以參加它所舉辦的活動或申請成為其成員。「自然之友」主要通過各種專題活動、出版物、大眾傳媒向社會,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進行環境教育,傳播綠色意識。
⑸ 污水處理廠的行業發展
地球雖然有70.8%的面積為水所覆蓋,但淡水資源卻極其有限,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20世紀50年代以後,全球人口急劇增長,工業發展迅速。全球水資源狀況迅速惡化,「水危機」日趨嚴重。一方面,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以驚人的速度擴大;另一方面,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蠶食大量可供消費的水資源。
全世界每天約有200噸垃圾倒進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廢水會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經亞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國40%的水資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廢料、金屬、肥料和殺蟲劑污染;歐洲55條河流中僅有5條水質差強人意。20世紀,世界人口增加了兩倍,而人類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許多國家正面臨水資源危機:12億人用水短缺,30億人缺乏用水衛生設施。
中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少,空間分布不平衡。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加速,水資源的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水處理行業成為新興產業,
雖然由於國家和各級政府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污水處理行業正在快速增長,污水處理總量逐年增加,城鎮污水處理率不斷提高。
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國的污水處理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且處理設施的負荷率低。
因此中國應完善污水處理的政策法規,建立監管體制,創建合理的污水處理收費體系,扶植國內環保產業發展,推進污水處理行業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污水處理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中國將在「十一五」期間投資3000億元以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和利用,中國污水處理行業由此迎來高速發展期。
⑹ 污水處理工程的歷史發展
從九十年代後期來起,我國太自鋼、寶鋼以及寶新、張浦等國有和合資企業通過引進和技術改造,先後建成了一系列污水處理生產線,污水處理工藝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污水處理生產初具規模。污水處理品種結構也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污水處理產品質量迅速提高。特別是國內污水處理冷軋板增長迅速,2003年,國內冷軋板產量達到170萬噸,首次超過進口量,自給率達到66%;2004年,國內冷軋板產量達到200萬噸,自給率達到70%以上。從2004年底到2005年底,國內冷軋污水處理產能將增加約150萬噸,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到2007年,我國將成為污水處理的凈出口國。
從總體上看,我國污水處理正在經歷由規模小、水平低、品種單一、嚴重不能滿足需求到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品種質量顯著提高和初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深刻轉變,污水處理需求將逐步實現自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