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排水的熱污染對地表水生態環境會造成什麼影響
排水的熱污染排入地面水體之後,能使水溫升高,熱污染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是水生物,由於水溫升高使水中溶解氧減少,水體處於缺氧狀態,同時又使水生生物代謝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熱效力作用下發育受阻或死亡,從而影響環境和生態平衡。此外,河水水溫上升給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個人工溫床,使它們得以滋生、泛濫,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類健康。1965年澳大利亞曾流行過一種腦膜炎,後經科學家證實,其禍根是一種變形原由,由於發電廠排出的熱水使河水溫度增高,這種變形原由在溫水中大量孳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這次腦膜炎的流行。
2. 電廠溫排水的熱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什麼影響
對水體的影響
水體升溫,水溶氧量降低,水體缺氧加重,厭氧菌大量繁殖,有機物腐敗嚴重,導致水體變質。
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1,生物多樣性下降,喜冷的生物減少 ,耐熱的植物增加,造成水質惡化,影響水體飲用和漁業用等功能。
2,水溫升高,會導致魚在冬季產卵及異常回遊。水生昆蟲提前羽化,由於陸地氣溫過低羽化後不能產卵、交配。水生生物對溫度變化敏感性較一般陸地生物高,溫度的驟變會導致水生生物的病變及死亡,例如蝦在水溫為4C時 心率為30次/min,22C時心率為125次/min,溫度再高則難以生存。
3,生物種群發生變化,寄生生物及捕食者相互關系混亂,影響生物的生存及繁衍。水體富營養化。
對人類的影響
水溫上升會給一些治病微生物提供生長的溫床,為蚊子,蒼蠅,蟑螂,跳蚤以及病原體提供最佳的滋生環境和傳播條件,形成一種新的護肝連鎖反應,造成瘧疾,登革熱,血吸蟲病,流腦等病的流行。
(2)污水水溫升高對環境的影響擴展閱讀:
防治措施
所有能源需求之間按需熱量品質的統籌規劃。利用能源匯流排將各種溫排水集中輸配到生活熱水熱泵站、溫水養殖站、溫室蔬菜、需要提高水質凈化效率的污水處理站等。再利用場合。形成對溫排水的梯級利用和充分利用,這對規劃和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水體熱污染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而合理利用需要在所有能源需求之間,按需熱量品質的統籌規劃。
利用能源匯流排,將各種溫排水集中輸配到生活熱水熱泵站、溫水養殖場、溫室蔬菜、需要提高水質凈化效率的污水處理站等再利用場合,形成對溫排水的梯級利用和充分利用,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水體熱污染問題,但這顯然對規劃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體熱污染的防治:根據水體熱容量和技術經濟條件,制定熱排放標准。加強各工礦企業之間的余熱利用。對高溫冷卻水要取降溫措施,使受納水體水溫達到排放標准。
3. 污水對環境有什麼危害
污水對環境的危害:
(1)含色、臭、味的廢水影響水體外觀、工業產品質量,專水生生物受這種有臭屬味廢水的影響,也帶有臭味,這不僅使魚貝類的質量下降,甚至使之無法食用。
(2)有機物污染微生物快速繁殖,使水中缺氧,引起有機物的嫌氣發酵, 分解出惡臭氣體,污染環境,毒害水生生物,它是水體污染最主要的方面。
(3)無機物污染 使水體PH值發生變化,破壞其自然緩沖作用、消滅或抑制細菌及微生物的生長,阻礙水體自凈作用。同時,增加水中無機鹽類和水的硬度,給工業和生活用水帶來不利因素,也會引起土壤鹽漬化。
(4)有毒物質的污染 毒害生物,影響人體健康,造成水俁病、骨痛病等公害病。
(5)富營養化污染 造成藻類大量繁殖,使水中缺氧,導致魚類死亡。水中氮化合物的增加,對人畜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輕則中毒,重則致癌。
(6)油的污染 不僅有害於水的利用,還造成魚類死亡、海灘變壞,休養地、風景區被破壞,鳥類也遭到危害。
(7)熱污染 熱電廠等的冷卻水是熱污染的主要來源,直接排入水體,可引起水溫升高,溶解氧減少,某些毒物的毒性升高,導致魚類死亡或水生生物種群改變。
(8)病原微生物污水 使受污染地區疾病流行。
4. 污水處理好氧池溫度升高的危害
理論上,溫度在20~35℃之間合適,同時在此范圍內,溫度越高,微生物活性越好,即增長速率越快;而年輕的微生物的絮凝沉降能力略差。希望你幫到你。
5. 溫度會影響污水處理的效果嗎
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處理污水的過程中有非常有趣的生物反應,其中溫度對活性中的版微生物的影響是非常權廣泛的。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處理污水中的微生物大部分適宜生長在15~35℃之間。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微生物的活性越強,處理效果也越好,反之溫度越低,生物活性就越差。
在一定范圍內(15~35℃),隨著溫度升高,雖然不利於氧向水中的轉移,卻可以加快生化反應的速率,但由於為生物細胞組織中的蛋白質、核算等對溫度變化速率很銘感,當溫度突升的速率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產生不可逆破壞,導致污水處理效果變差。相比之下,溫度降低時,氧向水中轉移逐漸增大,雖然生化反應速率減慢,對微生物組織中的蛋白質、核酸等影響要小一些,一般不會出現不可逆破壞。如果水溫的降低速率降低變化緩慢,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可以逐步適應這種變化,而這時採取降低負荷,提高充氧濃度,延長曝氣時間等措施,就能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
6. 熱污染對環境有哪些危害
熱污染的定義:
熱污染是指人類活動中影響和危害熱環境的現象。
熱污染的產生: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實踐活動,要求一定的熱環境。為了獲得和維持一個適宜的熱環境,人類除了利用天然的太陽能外,還大量地消耗各種燃料。
在燃燒的消耗過程中,不僅產生大量含有害物質或放射性物質的污染物,還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和熱水等一些對人體無直接危害的物質。
這些物質雖然對人體無直接危害,但對環境產生了增溫效應。這種在能源消耗和轉換過程中,能引起環境不良增溫效應的污染就叫做熱污染。
當前,伴隨著世界能源消耗的與日俱增,人類向周圍環境散發的熱量也越來越多。主要包括向大氣散熱和水體散熱兩個方面。
熱污染對環境危害主要表現在:
火力發電或其他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廢熱有時幾乎全部從冷卻水排出。如果水不循環使用,而是「一次性通過」,即冷卻後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和海洋就稱之為溫排水。
如果溫排水使水體溫度升高到影響水生生物,造成水質惡化,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使用時,水體的熱污染便產生了。熱污染對環境有極大危害。
在水體熱污染中,隨著水溫的升高,水中溶解的氧就會減少,從而使魚類代謝率和生長發育異常。水溫升高,還會引起一些藻類的繁殖,加速某些致病微生物和水草的繁殖生長,使水質惡化,有時甚至堵塞河道。
熱污染會使氣候異常,出現嚴重乾旱,造成原有生態平衡的破壞,助長病原體的繁殖和遷移,最終以食物短缺、疾病蔓延等形式危及人類。如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撒哈拉牧區曾因6年之久的乾旱,死亡150萬人。
熱污染主要來自能源消費。發電、冶金、化工和其他的工業生產,通過燃燒和化學反應等過程產生的熱量,一部分轉化為產品形式,一部分以廢熱形式直接排入環境。轉化為產品形式,一部分以廢熱形式直接排入環境。轉化為產品形式的熱量,最終也要通過不同的途徑釋放到環境中。以火力發電為例:在燃料燃燒的能量中,40%轉化為電能,12%隨煙氣排放,48%隨冷卻水進入到水體中。
在核電站,能耗的33%轉化為電能,其餘的67%均變為廢熱全部轉入水中。由於各種生產過程排放的廢熱大部分轉入到水中,使水升溫成溫熱水排出。這些溫度較高的水排進水體,形成對水體的熱污染。電力工業是排放溫熱水最多的行業,據統計,排進水體的熱量,有80%來自發電廠。
防治熱污染主要歸納3點:
改變熱能利用技術,提高熱能利用率。通過提高熱能利用率,既節約了能源,又減少了廢熱的排放。
利用溫排水冷卻水,可通過冷卻的方法使其降溫,降溫後的冷水可以回到工業冷卻系統中重新使用。
廢熱綜合利用:利用排放的高溫廢氣預熱冷原料氣;利用廢熱鍋爐將冷水或冷空氣加熱成熱水和熱氣,用於取暖、淋浴、空調加熱等。對於溫熱水進行水產養殖tkf季用溫熱水灌溉農田;利用溫熱水調節港口水域水溫,防止港口凍結等。
7. 為什麼水溫過高過低對污水處理有影響
不是絕對的。
生化性的影響大,影響生物生長發育;
化學性的影響由溶解性產生,
物理的電化學的影響更小,由溫度所攜帶能量決定。
8. 沉澱污水和溫度有關嗎
一般生化處理分三種:低溫、中溫、高溫三種,大多數我們選擇的中溫,溫度在25-40度左右,這樣既可以保證處理效果又能節約成本,一般維持在30度左右比較好。
溫度對微生物的影響是很廣泛的,盡管在高溫環境(50℃~70℃)和低溫環境(-5~0℃)中也活躍著某些類的細菌,但污水處理中絕大部分微生物最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是20-30℃。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微生物的生理活動旺盛,其活性隨溫度的增高而增強,處理效果也越好。超出此范圍,微生物的活性變差,生物反應過程就會受影響。一般的,控制反應進程的最高和最低限值分別為35℃和10℃。
污水生化處理、如何處理污水問題
污水生化處理屬於二級處理,以去除不可沉懸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機物為主要目的,污水生化處理工藝構成多種多樣,可分成活性污泥法、AB法、A/O法、A2/O法、SBR法、氧化溝法、穩定塘法、土地處理法等多種處理方法。
日前大多數城市污水處理廠都採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處理的原理是通過生物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完成有機物的分解和生物體的合成,將有機污染物轉變成無害的氣體產物(CO2)、液體產物(水)以及富含有機物的固體產物(微生物群體或稱生物污泥);多餘的生物污泥在沉澱池中經沉澱池固液分離,從凈化後的污水中除去。
在污水生化處理過程中,影響微生物活性的因素可分為基質類和環境類兩大類:
一、基質類包括營養物質,如以碳元素為主的有機化合物即碳源物質、氮源、磷源等營養物質、以及鐵、鋅、錳等微量元素;另外,還包括一些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如酚類、苯類等化合物、也包括一些重金屬離子如銅、鎘、鉛離子等。
二、環境類影響因素主要有:
(1)溫度。溫度對微生物的影響是很廣泛的,盡管在高溫環境(50℃~70℃)和低溫環境(-5~0℃)中也活躍著某些類的細菌,但污水處理中絕大部分微生物最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是20-30℃。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微生物的生理活動旺盛,其活性隨溫度的增高而增強,處理效果也越好。超出此范圍,微生物的活性變差,生物反應過程就會受影響。一般的,控制反應進程的最高和最低限值分別為35℃和10℃。
(2)PH值。活性污泥系統微生物最適宜的PH值范圍是6.5-8.5,酸性或鹼性過強的環境均不利於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長,嚴重時會使污泥絮體遭到破壞,菌膠團解體,處理效果急劇惡化。
(3)溶解氧。對好氧生物反應來說,保持混合液中一定濃度的溶解氧至關重要。當環境中的溶解氧高於0.3mg/l時,兼性菌和好氧菌都進行好氧呼吸;當溶解氧低於0.2-0.3mg/l接近於零時,兼性菌則轉入厭氧呼吸,絕大部分好氧菌基本停止呼吸,而有部分好氧菌(多數為絲狀菌)還可能生長良好,在系統中占據優勢後常導致污泥膨脹。一般的,曝氣池出口處的溶解氧以保持2mg/l左右為宜,過高則增加能耗,經濟上不合算。
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基質類因素和PH值決定於進水水質,對這些因素的控制,主要靠日常的監測和有關條例、法規的嚴格執行。對一般城市污水而言,這些因素大都不會構成太大的影響,各參數基本能維持在適當范圍內。溫度的變化與氣候水處理設備有關,對於萬噸級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特別是採用活性污泥工藝時,對溫度的控制難以實施,在經濟上和工程上都不是十分可行的。因此,一般是通過設計參數的適當選取來滿足不同溫度變化的處理要求,以達到處理目標。因此,工藝控制的主要目標就落在活性污泥本身以及可通過調控手段來改變的環境因素上,控制的主要任務就是採取合適的措施,克服外界因素對活性污泥系統的影響,使其能持續穩定地發揮作用。
實現對生物反應系統的過程式控制制關鍵在於控制對象或控制參數的選取,而這又與處理工藝或處理目標密切相關。更多內容可參考:www.gyfuda.com
9. 污水處理水溫對水處理系統運行有什麼關系與影響
水溫,水溫對曝氣復池工作有制著很大的關系。一個污水廠的水溫是隨季節逐漸緩慢變化的,一天內幾乎無甚變化。如果發現一天內變化很大,則要進行檢查,查否有工業冷卻進入。全年在8~30℃范圍內,曝氣池在水溫8℃以下運行時,處理效率有所下降,BOD5去除率常低於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