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簡述污水泵站管道布置與設計特點

簡述污水泵站管道布置與設計特點

發布時間:2021-03-21 09:39:37

1. 污水管道布置的原則有哪些

污水來管道布置的原則有:源
(1)盡可能在管線較短、埋深較小的情況下,讓最大區域上的污水自流排出。
(2)要充分考慮地形。
(3)污水主幹管的走向和數量要考慮污水廠和出水口的位置與數量。
(4)盡量採用重力流形式,既要減少埋深,又可少建泵站。
(5)盡量減少與河流、山谷、鐵路和各種地下構築物的交叉。敷設污水干管要考慮地址條件。
(6)污水管通常設在人行道、綠化帶或慢車道下,污水干管最好以排放大量工業廢水的工廠為起端。
(7)管線要簡捷順直,不要繞彎。
(8)近遠期結合。

2. 關於市政污水泵站設計的幾點認識

隨著人們對城市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居住環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建設中保證污水的正常排放對於保證城市生活正常進行有著積極意義。市政建設在不斷的改進,污水泵的建設也越來越多,設計也越來越科學嚴謹。

關鍵詞:市政污水;污水泵站;設計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開始關注生活的空間,對居住環境有了進一步的要求。

污水泵站的一般規定

1、明確近期污水量和污水泵處理污水的能力,然後綜合考慮污水泵站是一次建成還是分批次建成、規模大小以及具體選址。

2、在設計分流排水系統時,應該考慮是將雨水泵與污水泵分開建設還是在同一建築里建設,但是應該使水泵、集水池和管道分開管理;

3、蓄水池和排污機器在同一建築物里的時候,應該建築防水牆將二者隔開,避免出現漏水、滲水現象;

4、在設計污水處理泵站時,要充分考慮建成後對環境的影響,而且要保證泵站在地下的建築物保持乾燥,做好相應的防水措施。

3. 排水管道的布置原則是什麼

排水管道的布置原則有以下:

1、按管線短、埋深小、盡量自流排出的原則確定。排水管道盡量採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由於污水在管道中靠重力流動,因此管道必須有坡度。

2、排水管道一般沿道路、建築物平行敷設。污水干管一般沿管路布置,不宜設在狹窄的道路下,也不宜設在無道路的空地上,而通常設在污水量較大或地下管線較少一側的人行道、綠化帶或慢車道下。

3、當管道埋深淺於基礎時,應不小於1.5m;當管道埋深深於基礎時應不小於2.5m。

4、排水管線盡量避免穿越地上和地下構築物。

5、管線應布置在建築物排出管多並且排水量較大的一側。

6、排水管道轉彎和交接處,水流轉角應不小於90°,當管徑小於300,且跌水水頭大於0.3m時,可不受限制。

(3)簡述污水泵站管道布置與設計特點擴展閱讀:

1、在進行給水排水工程規劃時,必須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及地方政府頒布的《城市規劃法》、《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法》等國家標准與設計規范,它是城市規劃和工程建設的指導方針。

2、給水排水工程規劃應以批準的當地城鎮(地區)總體規劃為主要依據。給水排水工程規劃包括給水水源規劃、給水處理廠規劃、給水管網規劃、排水管道規劃、污水處理廠規劃和廢水排放與利用規劃等內容。

3、為了保證給水管網的正常運行以及消防和管網的維修管理工作,管網上必須安裝各種必要的附件,如閥門、消防栓、排氣閥和泄水閥等。閥門是控制水流、調節流量和水壓的重要設備,閥門的布置應能滿足故障管段的切斷需要。

4、污水管道與建築物應有一定間距,與生活給水管道交叉時,應敷設在生活給水管的下面。管線綜合規劃時,所有地下管線都應盡量設置在人行道、非機動車輛和綠化帶下,只有在不得已時,才考慮將埋深大,維修次數較小的污水、雨水管道布置在機動車道下。

5、若各種管線布置時發生沖突,處理的原則是:未建讓已建的,臨時性管讓永久性管,小管讓大管,有壓管讓無壓管,可彎管讓不可彎管。

4. 泵站設計中管路布置的原則是什麼

我這里有一個一般原則文檔,發給你看看:

泵吸水管和出水管的布置與設計
(1)每台水泵宜設置單獨的吸水管直接從吸水井或清水池中吸水。如幾台水泵採用合並吸水管時,應使合並部分處於自灌狀態,同時吸水管數目不得少於兩條,在聯通管上應裝閥門,當一條吸水管發生事故時,其餘吸水管應仍能滿足泵房設計水量的要求。
(2)吸水管路應盡可能短、減少配件,一般採用鋼管或鑄鐵管,並應注意避免介面漏氣。
(3)吸水管應有沿水流方向連續上升的坡度i,一般大於等於0.005,並應防止由於工允許誤差和泵房管道的不均勻沉降而引起吸水管的倒坡,必要時採用較大的上升坡度。 為了避免產生氣囊,應使沿吸水管線的最高點在水泵吸入El的頂端。吸水管的斷面一般應大於水泵吸入口的斷面,吸水管路上的變徑管可採用偏心漸縮管(即偏心大小頭),保持漸縮管的上邊水平。
(4)如水泵位於最高檢修水位以上,吸水管可不裝閥門;反之吸水管上應安裝閥門,以便水泵檢修。閥門一般採用手動。
(5)泵站內吸水管一般沒有聯絡管,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必須減少水泵吸水管的條數,而設置聯絡管時,則在聯絡管上應設置必要數量的閘閥,以保證泵站的正常工作。但是這種情況應盡量避免,因為,在水泵為吸人式工作時,管路上設置的閘閥越多,出事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它只適用於吸水管路很長而又不能設吸水井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安全供水,輸水干管通常設置兩條(在給水系統中有較大容積的高地水池時,也可只設一條),而泵站內水泵台數常在2~3台以上。為此,就必須考慮到當一條輸水干管發生故障需要修復或工作水泵發生故障改用備用水泵送水時均能將水送往用戶。
(6)吸水管的設計流速建議採用以下數值:
①管徑小於250mm時,為1.O~1.2m/s;
②管徑在250~1000mm時,為1.2~1.6m/s;
③管徑大於1000mm時,為1.5~2.Om/s。
在吸水管路不長且地形吸水高度不很大時,可採用比上述數值大些的流速,如1.6~2.0m/s;例如水泵為自灌式工作時,則吸水管中流速可適當放大。
(7)為了避免水泵吸入空氣,吸水管進口在最低水位下的淹沒深度五應不小於0.5~1.0m,如圖6—30所示。若淹沒深度不能滿足要求時,則應在管子末端裝置水平隔板。
(8)吸水管的直徑為d,為了避免水泵吸入井底沉渣,並使水泵工作時有良好的水力條件,應遵循以下規定。
①吸水管上喇叭口的直徑一般可採用D=(1.3~1.5)d;
②吸水喇叭口邊緣與井壁的凈距不小於(0.75~1.0)D;
③在同一井中安裝有幾根吸水管時,吸水喇叭口之間的距離不小於(1.5~2.0)D。
2.壓水管的布置
送水泵站的安全要求較高,在布置壓水管路時,必須滿足:
(1)能使任何一台水泵及閘閥停用檢修而不影響其他水泵的工作。
(2)每台水泵能輸水至任何一條輸水管。
壓水管的布置一般應符合下列要求。
(1)出水管上應設閘閥、止回閥和壓力表,並宜設置防水錘裝置,防水錘裝置可選用氣囊式水錘消除器或緩閉與速閉止回閥等。當直徑D大於等於300mm時,大都採用電動或液壓傳動閥門。止回閥通常裝於水泵與壓水閘閥之間。如果水錘現象不嚴重,且為地面式泵站時,可將止回閥放在壓水閘閥的後面,或者將止回閥裝設於泵站外特設的切換井中。
(2)出水管一般採用鋼管、焊接介面,但為便於安裝和檢修,在適當地點可設法蘭介面。
(3)為了安裝上方便和避免管路上的應力(如由於自重、受溫度變化或水錘作用所產生的應力)傳至水泵,一般應在吸水管路和壓水管路上需設置伸縮節或可曲撓的橡膠
接頭。
(4)為了承受管路中內壓力所造成的推力,在一定的部位上(各彎頭處)應設置專門的支墩或拉桿。
(5)壓水管的設計流速建議採用以下數值:
①管徑小於250mm時,為1.5~2.Om/s;
②管徑在250~1000mm時,為2.0~2.5m/s;
③管徑大於1000mm時,為2.0~3.0m/s。
水泵出水聯絡管和出水總管一般宜在泵房內布置,聯絡管上閘閥布置應滿足任何一台水泵和閘閥檢修仍能保證泵房能正常出水。
送水泵站通常在站外輸水管路上設一檢修閘閥,或每台水泵均加設一檢修閘閥,即每台泵出口設有兩個閘閥。這種閘閥經常是開啟狀態的,只有當修理水泵或水管上的閘閥時才關閉。這樣布置,可大大地減少壓水總聯絡管上的大閘閥個數,因而是較安全又經濟的辦法。
檢修閘閥和聯絡管路上的閘閥,因使用機會很少,不易損壞,一般不再考慮修理時的備用問題。 .
壓水管路及管路上閘閥布置方式的不同,對泵站的節能效果與供水安全性均有緊密聯系。如圖6—31所示的三台泵(一用一備)、兩條輸水管的兩種不同方式布置中可節省兩個90度彎頭的配件,並且泵l、』泵Ⅱ作為經常工作泵,水頭損失甚小,與圖6—31(b)布置相比較具有明顯的節能效果。
上述這種情況,如果必須保證有兩台泵向一條輸水管送水時,則應在聯絡母管上要增設兩個雙閘閥,如圖6-32(b)所示。為了縮小泵房的跨度,可將閘閥1裝在聯絡母管的延長線E。
四台水泵向兩條總壓水管供水的布置圖,其中一台為備用泵。這時閘閥之一要修理時,泵站還有兩台水泵及一條壓水總管可供水,水量下降不多。假設只裝一個閘閥,則當修理它時,整個泵站將停止工作。
較大直徑的轉換閥門、止回閥及橫跨管等宜設在泵房外的閥門室(井)內。對於較深的地下式泵房,為避免止回閥等裂管事故和減小泵房布置面積,將聯絡管置於牆外的管廊中或將聯絡管設在站外,而把聯絡管上的閘閥置於閘閥井中,如圖6—34所示。
3.吸水管路和壓水管路的敷設
管路及其附件的布置和敷設應當保證使用和修理上的便利。一般要求如下。
(1)敷設互相平行的管路,其凈距不應小於0.8m,以便維修人員能無阻地拆裝接頭和配件.
(2)為了承受管路中壓力所造成的推力,應在必要的地方(如彎頭、三通處)裝置支墩、拉桿等,不允許讓這些推力傳給水泵。
(3)盡可能將進、出水閥門分別布置在一條軸線上。
(4)管道穿越地下隔膜泵房鋼筋混凝土牆壁及水池池壁時,應設置穿牆套管或牆管。牆管為鑄鐵特殊配件,安裝時管道直接與牆管連接。穿牆套管為鑄鐵特殊配件,亦可採用鋼管製作。管道安裝後,管道與套管間用止水材料封填。
(5)埋深較大的地下式泵房,進、出水管道一般沿地面敷設,地面式泵房或埋深較淺的泵房,宜採用管槽內敷設管道。管槽必須具有坡度、自流排出積水;或排入泵房內集水坑,由排水泵排出。
當泵房的進、出水管為直線布置時,拆裝水泵和閥門較為困難,常設置具有伸縮或柔性的特殊配件、伸縮器,以方便拆裝,需要時還可補償蝶閥開啟時閥瓣伸出長度。
當水管敷設在泵站地板上時,應修建跨過管道並能走近機組和閘閥的跨橋或通行平台,以便操作與通行。
泵站內管道一般不宜架空安裝。但地下深度較大的泵房,為了與室外管路連接,有時需要架空管道。管道架空安裝不應阻礙通行及架設在電氣設備的上方,以免管道漏水或凝露時影響下面電氣設備的安全工作。管道可採用懸掛或沿牆壁的支柱安裝,管底距地面不應小於2.0m。
當管道敷設在管槽(又稱管溝)中,管槽上應有活動蓋板,一般採用鋼板或鑄鐵板,也可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管槽的寬度和深度應便於人員下到管槽進行安裝檢修。一般,管頂至蓋板底的距離應根據水管埋設深度決定,並不小於l50mm。溝壁與水管外壁的距離應不小於300mm。管槽的寬度和深度還需按照管道上閥門的設置情況,而適當放大。溝底應有向集水坑或排水口傾斜的坡度。
地下式水泵站所在地地下水位較高時,不宜採用能通行的管溝或地下室,否則會大大增加泵站的造價。
吸、壓水管在引出泵房之後,必須埋設在冰凍線以下,並應有必要的防腐防震措施。如管道位於泵站施工工作坑范圍內,則管道底部應做基礎處理,以免回填土發生過大的沉陷。

5. 污水管道設計說明

一、工程概述

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工作一般分為兩個階段,即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工作內容包括確定廠址、選擇合理的工藝流程、確定污水處理廠平面與高程的布置、計算建(構)築物等。

1、設計資料的收集與調查

(1)建設單位的設計任務書

包括設計規模(處理水量)、處理程度要求、佔地要求、投資情況等。

(2)收集相關資料

包括原水水質資料、當地氣象資料(溫度、風向、日照情況等)、水文地質資料(地下水位、土壤承載力、受納水體流量、最高水位等)、地形資料、城市規劃情況等。

(3)必要的現場調查

當缺乏某些重要的設計資料時,則現場的調查是必需的。

2、廠址選擇

城市污水處理廠廠址選擇是城市污水處理廠設計的前提,應根據選址條件和要求綜合考慮,選出適用的、系統優化、工程造價低、施工及管理方便的廠址。

二、處理流程選擇:

污水處理廠的工藝流程是指在達到所要求的處理程度的前提下,污水處理各單元的有機組合,以滿足污水處理的要求。

1、污水處理流程的選擇原則:

經濟節省性原則;

運行可靠性原則;

技術先進性原則。

2、應考慮的其他一些重要因素:

充分考慮業主的需求;

考慮實際操作管理人員的水平。

本次設計採用生物好氧處理法。好氧生物處理BOD5去除率高,可達90%~95%,穩定性較強,系統啟動時間短,一般為2~4周,很少產生臭氣,不產生沼氣,對污水的鹼度要求低。

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圖如下:

平面圖:

三、污水處理工程設計計算:

(一)、設計水量,水質及處理程度:

平均流量:5萬噸/天,變化系數1.4;

進水:COD:400 mg/L,BOD:300 mg/L,SS:350 mg/L;

出水:COD: 60 mg/L,BOD: 20 mg/L,SS: 20 mg/L;

處理程度計算:COD:(400-60)/400=85% ;

BOD:(300-20)/300=93.3% ;

SS:(350-20)/350=94.3% 。

(二)、格柵及其設計:

格柵是由一組平行的金屬柵條製成,斜置在污水流經的渠道上或水泵前集水井處,用以截留污水中的大塊懸浮雜質,以免後續處理單元的水泵或構築物造成損害。

設計中取二組格柵,N=2組,安裝角度α=60°

Q 設計水量=平均流量×變化系數=0.810 m3/s

2、格柵槽寬度:

B=S(n-1)+bn

式中: B——格柵槽寬度(m);

S——每根格柵條的寬度(m)。

設計中取S=0.015m,則計算得B=0.93m。

3、進水渠道漸寬部分的長度:

4、出水渠道漸窄部分的長度:

5、通過格柵的水頭損失:

6、柵後明渠的總高度:

H=h+h1+h2

式中: H——柵後明渠的總高度(m);

h2——明渠超高(m),一般採用0.3-0.5m

設計中取h2 =0.30m,得到H=1.28m。

7、柵槽總長度:

8、每日柵渣量計算:

採用機械除渣及皮帶輸送機或無軸輸送機輸送柵渣,採用機械柵渣打包機將柵渣打包,汽車運走。

9、進水與出水渠道:

城市污水通過DN1200mm的管道送入進水渠道,設計中取進水渠道寬度B1 =0.9m,進水水深h1=h=0.8m,出水渠道B2=B1=0.9m,出水水深h2=h1=0.8m。

(三)、沉砂池及其設計:

沉砂池是藉助於污水中的顆粒與水的比重不同,使大顆粒的沙粒、石子、煤渣等無機顆粒沉降,減少大顆粒物質在輸水管內沉積和消化池內沉積。

沉砂池按照運行方式不同可分為平流式沉砂池,豎流式沉砂池,曝氣式沉砂池,渦流式沉砂池。

設計中採用曝氣沉砂池,沉砂池設2組,N=2組,每組設計流量0.4051m3/s

1、沉砂池有效容積:

式中: V——沉砂池有效容積(m3);

Q——設計流量(m3/s);

t——停留時間(min),一般採用1-3min。

設計中取t=2min,Q=0.4051m3/s,得到V=48.61m3。

出水堰後自由跌落0.15m,出水流入出水槽,出水槽寬度B2=0.8m,出水槽水深h2=0.35m,水流流速v2=0.89m/s。採用出水管道在出水槽中部與出水槽連接,出水管道採用鋼管。管徑DN2=800mm,管內流速v2=0.99m/s,水力坡度i=1.46‰。

12、排砂裝置:

採用吸砂泵排砂,吸砂泵設置在沉砂斗內,藉助空氣提升將沉砂排出沉砂池,吸砂泵管徑DN=200mm。

(四)、初沉池及其設計:

初次沉澱池是藉助於污水中的懸浮物質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下沉,從而與污水分離,初次沉澱池去除懸浮物40%~60%,去除BOD20%~30%。

初次沉澱池按照運行方式不同可分為平流沉澱池、豎流沉澱池、輻流沉澱池、斜板沉澱池。

設計中採用平流沉澱池,平流沉澱池是利用污水從沉澱池一端流入,按水平方向沿沉澱池長度從另一端流出,污水在沉澱池內水平流動時,污水中的懸浮物在重力作用下沉澱,與污水分離。平流沉澱池由進水裝置、出水裝置、沉澱區、緩沖層、污泥區及排泥裝置組成。

沉澱池設2組,N=2組,每組設計流量Q=0.4051m3/s。

10、沉澱池總高度:

H=h1+h2+h3+h4

式中:h1——沉澱池超高(m),一般採用0.3-0.5;

h3——緩沖層高度(m),一般採用0.3m;

h4——污泥部分高度(m),一般採用污泥斗高度與池底坡底i=1‰的高度之和。

設計中取h1=0.3m,h3=0.3m,得h4=3.94m,得到H=7.54m。

15、出水渠道:

沉澱池出水端設出水渠道,出水管與出水渠道連接,將污水送至集水井。

式中: v3——出水渠道水流流速(m/s),一般採用v3≥0.4m/s;

B3——出水渠道寬度(m);

H3——出水渠道水深(m),一般採用0.5-2.0。

設計中取B3=1.0M,H3=0.8m,得到v3=0.51m/s>0.4m/s。

出水管道採用鋼管,管徑DN=1000mm,管內流速為v=0.51m/s,水力坡降i=0.479‰。

16、進水擋板、出水擋板:

沉澱池設進水擋板和出水擋板,進水擋板距進水穿孔花牆0.5m,擋板高出水面0.3m, 伸入水下0.8m。出水擋板距出水堰0.5m,擋板高出水面0.3m,伸入水下0.5m。在出水擋板處設一個浮渣收集裝置,用來收集攔截的浮渣。

17、排泥管:

沉澱池採用重力排泥,排泥管直徑DN300mm,排泥時間t4=20min,排泥管流速v4=0.82m/s,排泥管伸入污泥斗底部。排泥管上端高出水面0.3m,便於清通和排氣。排泥靜水壓頭採用1.2m。

18、刮泥裝置:

沉澱池採用行車式刮泥機,刮泥機設於池頂,刮板伸入池底,刮泥機行走時將污泥推入污泥斗內。

(五)、曝氣池及其設計:

設計中採用傳統活性污泥法。傳統活性污泥法,又稱普通活性污泥法,污水從池子首端進入池內,二沉池迴流的污泥也同步進入,廢水在池內呈推流形式流至池子末端,其池型為多廊道式,污水流出池外進入二次沉澱池,進行泥水分離。污水在推流過程中,有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降解,濃度逐漸降低。傳統活性污泥法對污水處理效率高,BOD去除率可達到90%以上,是較早開始使用並沿用至今的一種運行方式

7、曝氣池總高度:

H總=H+h

式中: H總——曝氣池總高度(m);

h——曝氣池超高(m),一般取0.3—0.5m。

設計中取 h=0.5m,則 H=4.7m。

10、管道設計:

①中位管:

曝氣池中部設中位管,在活性污泥培養馴化時排放上清液。中位管管徑為600mm。

②放空管:

曝氣池在檢修時,需要將水放空,因此應在曝氣池底部設放空管,放空管管徑為500mm。

④消泡管

在曝氣池隔牆上設置消泡水管,管徑為DN25mm,管上設閥門。消泡管是用來消除曝氣池在運行初期和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泡沫。

⑤空氣管

曝氣池內需設置空氣管路,並設置空氣擴散設備,起到充氧和攪拌混合的作用。

11、曝氣池需氧量計算:

依照氣水比5:1進行計算,Q=14580m3/h。

12、鼓風機選擇:

空氣擴散裝置安裝在距離池底0.2m處,曝氣池有效水深為4.2m,空氣管路內的水頭損失按1.0m計,則空壓機所需壓力為:

P=(4.2-0.2+1.0)×9.8=49kPa

鼓風機供氣量:

Gsmax=14580m3/h=243m3/min。

根據所需壓力及空氣量,選擇RE-250型羅茨鼓風機,共5台,該鼓風機風壓49kPa,風量75.8m3/min。正常條件下,3台工作,2台備用;高負荷時,4台工作,1台備用

(六)、二沉池及其設計:

二沉池一般可分為平流式、輻流式、豎流式和斜板(管)等幾類。

平流式沉澱池可用於大、中、小型污水處理廠,但一般多用於初沉池,作為二沉池比較少見。平流式沉澱池配水不易均勻,排泥設施復雜,不易管理。

輻流式沉澱池一般採用對稱布置,配水採用集配水井,這樣各池之間配水均勻,結構緊湊。輻流式沉澱池排泥機械已定型化,運行效果好,管理方便。輻流式沉澱池適用於大、中型污水處理廠。

豎流式沉澱池一般用於小型污水處理廠以及中小型污水廠的污泥濃縮池。該池型的佔地面積小、運行管理簡單,但埋深較大,施工困難,耐沖擊負荷差。

斜管(板)沉澱池具有沉澱效率高、停留時間短、佔地少等優點。一般常用於小型污水處理廠或工業企業內的小型污水處理站。斜管(板)沉澱池處理效果不穩定,容易形成污泥堵塞,維護管理不便。

設計中選用輻流沉澱池,沉澱池設2組,N=2組,每組設計流量0.405m3/s。

3、沉澱池有效水深:

h2=q′×t

式中: h2——沉澱池有效水深(m);

t——沉澱時間(h),一般採用1—3h。

設計中取 t=2.5h,得到 h2=3.5m。

4、徑深比:

D/h2=10.4,滿足6-12之間的要求。

5、污泥部分所需容積:

式中: Q0——平均流量(m3/s);

R——污泥迴流比(%);

X——污泥濃度(mg/L);

Xr——二沉池排泥濃度(mg/L)。

設計中取Q0=0.579 m3/s,R=50%,



SVI——污泥容積指數,一般採用70-150;

r——系數,一般採用1.2。

設計中取SVI=100,r=1.2,得到Xr=1.2×104mg/L,X=4000mg/L。

經計算得到 V1=1563.3m3。應採用連續排泥方式。

6、沉澱池的進、出水管道設計:

進水管:流量應為設計流量+迴流量,管徑計算為900mm

出水管:管徑計算為800mm

排泥管:管徑為500mm

7、出水堰計算:

堰上負荷的校核。規定堰上負荷范圍1.5-2.9L/m.s之間。

8、沉澱池總高度:

H=h1+h2+h3+h4+h5

式中:H——沉澱池總高度(m);

h1——沉澱池超高(m),一般採用0.3-0.5m;

h2——沉澱池有效水深(m);

h3——沉澱池緩沖層高度(m),一般採用0.3m;

h4——沉澱池底部圓錐體高度(m);

h5——沉澱池污泥區高度(m)。

設計中取h1=0.3m,h3=0.3m,h2=3.5m.

根據污泥部分容積過大及二沉池污泥的特點,採用機械刮吸泥機連續排泥,池底坡度為0.05。

h4=(r-r1)×i

式中:r——沉澱池半徑(m);

r1——沉澱池進水豎井半徑(m),一般採用1.0m;

i——沉澱池池底坡度。

設計中取r1=1.0m,i=0.05,得到h4=0.86m。

式中:V1——污泥部分所需容積(m3);

V2——沉澱池底部圓錐體容積(m3);

F——沉澱池表面積(m2)。

計算可得 =315.4m3,則h5=1.20m。

得到H=6.16m。

(七)、消毒接觸池及其設計:

污水經過以上構築物處理後,雖然水質得到了改善,細菌數量也大幅減少,但是細菌的絕對值依然十分客觀,並有存在病原菌的可能,因此,污水在排放水體前,應進行消毒處理。

設計中採用平流式消毒接觸池,消毒接觸池設2組,每組3廊道。

1、消毒接觸池容積:

V=Qt

式中: Q——單池污水設計流量(m3/s);

t——消毒接觸時間(min),一般採用30min。

設計中取t=30min,得每組消毒接觸池的容積為729m3。

2、消毒接觸池表面積:

F=V/h2

式中:h2——消毒池有效水深,設計中取為2.5m。

設計中取h2=2.5m,得到F=291.6m2。

3、消毒接觸池池長:

L′=F/B

式中:B——消毒池寬度(m),設計中取為5m。

設計中取B=5m,計算得 L=58.32m。每廊道長為19.44m,設計中取為20m。

校核長寬比:L′/B=11.7>10,合乎要求。

4、消毒接觸池池高:

H=h1+h2

式中:h1——消毒池超高(m),一般採用0.3m;

設計中取h1=0.3m,計算得 H=2.8m。

5、進水部分:

每個消毒接觸池的進水管管徑D=800mm,v=1.0m/s。

6、混合:

採用管道混合的方式,加氯管線直接接入消毒接觸池進水管,為增強混合效果,加氯點後接D=800mm的靜態混合器。

(八)、污泥濃縮池及其設計:

污泥濃縮的對象是顆粒間的空隙水,濃縮的目的是在於縮小污泥的體積,便於後續污泥處理,常用污泥濃縮池分為豎流濃縮池和輻流濃縮池2種。二沉池排出的剩餘污泥含水率高,污泥數量較大,需要進行濃縮處理;初沉污泥含水量較低,可以不採用濃縮處理。設計中一般採用濃縮池處理剩餘活性污泥。濃縮前污泥含水率99%,濃縮後污泥含水率97%。

13、溢流堰:

濃縮池溢流出水經過溢流堰進入出水槽,然後匯入出水管排出。出水槽流量q=0.0015m3/s,設出水槽寬b=0.15m,水深0.05m,則水流速為0.2m/s,溢流堰周長:

c=π(D-2b)

計算得到c=15.86m。

溢流堰採用單側90°三角形出水堰,三角堰頂寬0.16m,深0.08m,每格沉澱池有110個三角堰,三角堰流量q0為:

Q1=0.0015/110=0.0000136m3/s

h′=0.7q02/5

式中: q0——每個三角堰流量(m3/s);

h′——三角堰堰水深(m)。

計算得到h′=0.0079m。

三角堰後自由跌落0.10m,則出水堰水頭損失為0.1079m

6. 污水管道和和泵站的設計、建設,需要注意 哪些問題

管道和泵站的作用是介質輸送。對於污水的輸送,設計要滿足國家的設計規范要版求,包括流量權,揚程,流速等,建設同樣要滿足施工規范要求。施工質量要合格。材料要符合設計規范要求的合格的材料。施工中特別只要隱蔽工程的質量驗收。

7. 污水管道布置論述是什麼意思

建築總平面設計同根據關規范規定綜合解決各專業工程技術管線布置及其相互間矛盾全面發使各種管線布置合理、經濟各種管線統布置管線綜合平面圖根據各種管線介質、特點同要求合理安排各種管線敷設順序管線宜敷設車行道外段特殊困難情況應採取加固措施車行道布置檢修較少給水管或排水管管線應避免飲用水管與、產污水排水管或含鹼腐蝕、毒物料管線共溝敷設並列敷設應保證定安全間距盡能性質類似、埋深接近管線排列起管線發交叉應符合列條件要求1.離建築物水平排序由近及遠宜:電力管線或電信管線、煤氣管、熱力管、給水管、雨水管、污水管2.各類管線垂直排序由淺入深宜:電信管線、熱力管、於10kv電力電纜、於10kv電力電纜、煤氣管、給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管道均敷設綠化帶內宜喬木管線敷設發矛盾應本著臨性管道讓永久性管道;管徑讓管徑;彎曲讓彎曲或難彎曲;新設計讓原;壓力讓自流;施工量讓施工量原則進行處理

閱讀全文

與簡述污水泵站管道布置與設計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政府項目立項流程污水處理 瀏覽:915
碳鋼襯氟t型過濾器 瀏覽:786
農村污水監管員職責 瀏覽:524
氣油濾芯更換多少錢 瀏覽:951
廣東液體古馬隆樹脂 瀏覽:217
電子除垢儀功能 瀏覽:375
飲水機的出水口多少錢 瀏覽:919
什麼飲水機最流行 瀏覽:998
樹脂鍍膜眼鏡 瀏覽:39
解放j61柴油濾芯換什麼的 瀏覽:356
mc9空氣凈化器怎麼選 瀏覽:447
貴州工業廢水氨氮超標如何處理 瀏覽:63
脫色劑印染污水怎麼處理 瀏覽:734
純水用什麼鹽做水泥 瀏覽:384
力斯凈水器性價比怎麼樣 瀏覽:212
樹脂粘土bjd娃娃 瀏覽:591
光化樹脂牙變黃 瀏覽:290
半透膜表面積越大 瀏覽:274
污水入滲量 瀏覽:196
污水處理系統什麼意思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