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生活污水處理生物菌
有生活污水處理生物菌
培菌方法:
1、所謂活性污泥培養,就是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長繁殖條件,即營養物,溶解氧,適宜溫度和酸鹼度。
(1)營養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應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環境溶解氧大於0.3mg/l,正常代謝活動已經足夠。但因污泥以絮體形式存在於曝氣池中,以直徑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圍溶解氧濃度2mg/l時,絮粒中心已低於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長,所以曝氣池溶解氧濃度常需高於3-5mg/l,常按5-10mg/l控制。調試一般認為,曝氣池出口處溶解氧控制在2mg/l較為適宜。
(3)溫度:任何一種細菌都有一個最適生長溫度,隨溫度上升,細菌生長加速,但有一個最低和最高生長溫度范圍,一般為10-45ºC,適宜溫度為15-35ºC,此范圍內溫度變化對運行影響不大。
(4)酸鹼度:一般PH為6-9。特殊時,進水最高可為PH 9-10.5,超過上述規定值時,應加酸鹼調節。
2、培菌法:
(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溫暖季節,先使曝氣池充滿生活污水,悶曝(即曝氣而不進污水)數十小時後,即可開始進水。引進水量由小到大逐漸調節,連續運行數天即可見活性污泥出現,並逐漸增多。為加快培養進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濃質糞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營養物濃度。特別注意,培菌時期(尤其初期)由於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濃度低,故應控制曝氣量,應大大低於正常期曝氣量。
(2)干泥接種培菌法:最好取水質相同已正常運行的污水系統脫水後的干污泥作菌種源進行接種培養。一般按曝氣池總溶積1%的干泥量,加適量水搗碎,然後再加適量工業廢水和濃糞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並增加至所需濃度
(3)數級擴大培菌法:根據微生物生長繁殖快的特點,仿照發酵工業中菌種→種子罐→發酵罐數級擴大培菌工藝,分級擴大培菌。如某工程設計為三級曝氣池,此時可先在一個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種條件下,在一個曝氣池內培菌,成功後直接擴大至二三級。
(4)工業廢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業廢水,如罐頭食品、豆製品、肉類加工廢水,可直接培菌;另一類工業廢水,營養成分尚全,但濃度不夠,需補充營養物,以加快培養進程。所加營養物品常有:澱粉漿料、食堂米泔水、面湯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體情況應按不同水質而定。
(5)有毒或難降解工業廢水培菌:有毒或難降解工業廢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後再將工業廢水逐步引入,逐步馴化的方式進行。
(6)直接引進種菌種培菌:有些特殊水質菌種難於培養,還可利用當地科研力量,利用專業的工業微生物研究所培養菌種後再接種培養,如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專門好氧菌。此法,投資大,周期長,只有特殊情況才用。
3、馴化:在培菌階段後期,將生活污水和外加營養物量,逐漸減少,工業廢水比例逐漸增加,最後全部轉為受納工業廢水,這個過程稱為馴化。理論上講,細菌對有機物分解必須有酶參與,而且每種酶都要有足夠數量。馴化時,每變化一次配比時,需要保持數天,待運行穩定後(指污泥濃度未減少,處理效果正常),才可再次變動配比,直至馴化結束。
❷ 污水處理,活性污泥中的細菌等生物對人體的危害有多大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種類非常復雜,有細菌,真菌以及原生動物及顯微藻類內等等,污泥中的容各種成分為這些微生物提供營養,整體就是一個循環的食物鏈把污水中超標的有機物、無機物、重金屬等吸附降解,從而完成處理廢物的處理過程,整體來說活性污泥中的菌相跟人體沒有直接的交集,因為即使長期接觸,只要是身體外表沒有破損,一般也沒什麼問題,致病性細菌大多是厭氧菌,不用過分擔心,不過沒處理過的污水可是毒性更大額,祝工作好!
❸ 污水處理廠,鏡檢下的絲狀菌圖片,麻煩提供參考一下。
❹ 污水處理中,生化池內一般一年要加幾次活性污泥是不是細菌死亡了就要重新加活性污泥(菌種)
污水處理抄中,除了初期需要投加污泥,正常運行之後,污泥會自然生長,不需要再投加污泥,細菌會重復出生-生長-衰老-死亡-出生的過程。
一般情況下,如果泥量減少,需要重新投加,那麼就是這個生化池出現了問題,導致微生物大量死亡。
微生物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有:
1、負荷太低或者太高;
2、溶解氧過低,一般在2-4mg/L;
3、有毒性物質;
4、營養物質比例失調,C:N:P=200:5:1;
5、溫度過高或者過低,低於7°或者高於35°;
6、重金屬中毒,銅、鉻、汞等;
7、鹽分過高,一般超過3000mg/L,微生物難以生存,嗜鹽菌可達5000+mg/L。
希望能幫到你。
❺ 污水處理菌種與污水廠的活性污泥有什麼區別
最好是用培養好的吧,不知道你們農村生活污水的水質~主要是COD指標,如果是菌種,水量太小,水質又不太好的情況下容易養不活。
❻ 污水處理菌
污水處理菌的主要分類
硝化細菌:硝化細菌 ( Nitrifying bacteria ) 是一種好氧性細菌,包括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層中,在氮循環水質凈化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廣泛存在大自然各個角落,空氣、江河、大海、土壤都有,生物學中發現的硝化細菌有幾千種之多。
反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是一種能引起反硝化作用的細菌。多為異養、兼性厭氧細菌,如反硝化桿菌、斯氏桿菌、螢氣極毛桿菌等。它們在氙氣條件下,利用硝酸中的氧,氧化有機物質而獲得自身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反硝化細菌廣泛分布於土壤、廄肥和污水中。可以將硝態氮轉化為氮氣而不是氨態氮,與硝化細菌作用不完全相反。主要應用於污水處理,如景觀水治理,城市內河治理,水產養殖處理等,其中水產養殖污水處理應用最為廣泛。
硝化反硝化復合菌種:具備硝化和反硝化雙重作用的復合菌種,在污水處理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單一使用硝化或反硝化菌種越來越難達成菌種平衡,硝化反硝化的配比多數企業對污此的掌握也並非准確,造成大量菌種資源浪費或不足,難以達成理想的污水處理效果。復合菌種可根據水質情況自我擴繁,達到菌種平衡,讓污水處理工作更簡單、高效。
德豐第三代污水處理菌種為德豐27年技術結晶,本土生產,菌種更符合本地,供貨周期更短,價格更優!
2、零污泥污水處理技術,一舉攻堅污水處理程序中污泥排放之痛
3、具備超強去除BOD、COD、SS、氨氮、磷等污染物質,有效率達90-95%以上。
4、二沉池出水可直接達到國家一級A標准或相關標准。
5、一次性投入,系統穩定後無需持續投加菌種,大幅降低治污成本
6、應對染料及染整廢水及其他具有難消除顏色之廢水,投放可直接脫色。
7、具備顯著的除臭效果,消除 NH3、P、H2S及有機酸之能力超強。
8、超強的繁殖與適應能力,基因升級,能應對未來復雜的污水環。
9、降解農葯、多氯聯苯、塑化劑、合成洗滌劑、生物合成塑料等合成化合污染物。
10、抑制病毒、病菌與寄生蟲。
11、抑制藻類繁殖,凈化水體與水色。
12、去除生活污水中的重金屬污染,如鋅、錳、鐵、鉻…等。
13、德豐第三代污水處理菌種系列易培養、繁殖快、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然進化等特性,一旦出現新的污染化合物,它們也能逐步通過自發或誘導產生新的酶系,具備新的代謝功能,從而降解或轉化新的化合物。
❼ 污水處理系統中,活性污泥里各菌種分別代表什麼
一般地,在運行正常的處理系統的活性污泥中,污泥絮粒大、邊緣清晰、結構緊密、具有良好的吸附及沉降性能.絮粒以菌膠團細菌為骨架,穿插生長著一些絲狀菌,但其數量遠少於菌膠團細菌.微型動物中以固著類纖毛蟲為主,如鍾蟲、蓋纖蟲、累枝蟲等,還可見到部分J纖蟲在絮粒上爬動,偶爾還可以看到少量的游動纖毛蟲等,在出水水質良好時,輪蟲生長活躍.
下面是幾種生物相對活性污泥狀況的指標.
①鍾蟲不活躍或呆滯,往往表明曝氣池供氧不足.如果出現鍾蟲等原生動物死亡,則說明曝氣池內有有毒物進入,如有毒工業廢水流人等.
②當發現沒有鍾蟲,卻有大量的游動纖毛蟲如各種數量較多的草履蟲、漫遊蟲、豆形蟲、波豆蟲等,而細菌則以游離細菌為主,此時表明水中有機物還很多,處理效果很低.
如果原來水質良好,突然出現固定纖毛蟲減少,游動纖毛蟲增加的現象,預示水質要變差.相反,原來水質極差,逐漸出現游動纖毛蟲為主,則水質變得良好.通常,固定纖毛蟲大於游動纖毛蟲+輪蟲,出水BODs約在5~10mg/L;固定纖毛蟲等於游動纖毛蟲,出水BOD5約在10~20mg/L.
③鏡檢中如發現積硫較多的硫絲細菌、游動細菌(球菌、桿菌、螺旋菌和較多的變形蟲、豆形蟲)時,往往是曝氣時間不足,空氣量不夠,流量過大,或水溫較低,處理效果差.
④在大量鍾蟲存在的情況下,植纖蟲數量多而且越來越活躍,這對曝氣池工作並不有利.要注意,可能污泥會變得鬆散,如果鍾蟲量遞減,植纖蟲遞增,則潛伏著污泥膨脹的可能.
⑤鏡檢中各類原生動物極少,球衣細菌或絲硫細菌很多時,污泥已發生膨脹.
⑥當發現等枝蟲成對出現、並不活躍,肉眼能見污泥中有小白點,同時發現貝氏硫菌和絲硫細菌積硫點十分明顯,則表明曝氣池溶解氧很低,一般僅0.5mg/L左右.
⑦如果發現單個鍾蟲活躍,其體內的食物泡都能清晰的觀察到時,說明污水處理程度高,溶解氧充足.
⑧二沉池的出水中有許多水蚤(俗稱魚蟲),其體內血紅素低,說明溶解氧高;水蚤的顏色很紅時,則說明出水幾乎無溶解氧.
武漢格林環保公司是工業廢水運營管理、污水處理工程改造行業中的第一品牌,被湖北省科技廳、環保廳選定為重點扶持的100家中小型科技企業之一。公司擁有多項水處理專有技術,可以了解一下。
❽ 屠宰廢水的污水處理中的污泥膨脹有哪些菌種造成的,有圖片的最好。
污泥膨脹是活性復污泥沉降制性能變差的現象。
有非絲狀菌性膨脹和絲狀菌性膨脹兩種,前者系因黏性物質大量積累而引起,多發生在調試的前期,後者系絲狀菌異常增長而引起,有可能是污水毒性物質的增加。
發一下調試前期的圖片吧,這種情況比較多見
❾ 污水處理菌的作用是什麼
在21世紀人類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也造成環境嚴重破壞與污染,使人們的健康遭受到嚴重的威脅,於是整治各種污染的環境保護措施迫在眉睫,從中央到地方,無不將其列為首要的施政重點。其中水污染的程度已經造成生態的嚴重失衡,大自然因過度的污染而失去了原有的氮循環自凈能力,所以藉由水處理方法是修復大自然生態的必須法門。
而在眾多的污水處理方法中,生物處理法因為工藝簡單、成效顯著、成本低廉、純天然環保、無二次公害等優點,在全世界都是最主要的污水處理工藝。其中生物膜法、生物滴慮法、活性污泥法或加入生物制劑等方法,都是利用生物的分解能力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但目前市面上大多的微生物處理僅靠存在於廢水污泥中自發菌之作用,由於現代工業化污水中的污染源種類相當復雜,而分解污染物的生物菌種類不全,該有的不存在,而不必要者又偏多,往往因為有效菌數量不足或菌種分解能力不夠,降解污染能力欠佳,以致於處理效果不易控制,有時還需憑借運氣,此種情形往往使投資興建設備之業主喪失信心,無所適從。
第三代BIO-1污水處理菌種的技術核心技術在於「以生物技術修復受污染水體氮循環自凈能力」,所有的菌種源自於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馴化,最終回歸大自然,擔任修復水體氮循環的使命,符合無毒、無公害、無二次污染、對人體無害的原則。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質、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學混凝、助凝過程。
作用機理
一、好氧性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利用水中的溶氧(DO),將有機污染物質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轉化為污水處理微生物的營養物質,並利用這些養分進行繁殖,其過程正好可以降解污染物質,達到除污除臭的目的,此種處理法稱為好氧性處理,利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
二、通用厭氧性污水處理微生物是在沒有溶氧的環境下將硝酸鹽還原(利用硝酸鹽中的氧),進行脫氮反應,使其產生氮氣,此種方廣泛運用於含有氮氣的廢水處理。而酸生成菌(通用厭氧性微生物)常用於絕對厭氧微生物污水處理工法中的前期酸化反應。
三、絕對厭氧性生物處理是利用酸生成菌進行酸化反應,將污水中的醣類或蛋白質分解成單醣類、胺基酸或低級脂肪酸(有機酸)。再以醋酸生成菌(絕對厭氧性微生物)將污水中的單醣類、胺基酸或有機酸分解成醋酸。最後再以甲烷生成菌(絕對厭氧性微生物)分解醋酸生成甲烷。
四、多數的污水處理微生物以污染物為食,比如碳水化合物類、蛋白質類和脂肪類等污染物,都能被各種污水處理微生物分解,使其成為自身生長繁殖的養分。而利用光合細菌和芽孢桿菌等,能將惡臭氣體硫化氫轉化成自身生長所需要的硫元素,進而達到除臭的效果。
五、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本身具有的多糖類黏性物質,能利用來吸附環境中的污染物,此種特性常被運用來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
六、經過特殊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群進入到污水中時,會成為環境中的優勢菌,能抑制病原菌和腐敗菌的生長,比如乳酸菌等成為優勢菌後,就能抑制環境中大腸桿菌等的生長,從而減少氨氣等臭味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