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污水處理營養鹽的問題,高手進
(1)投加尿素為了提高污水中N的含量,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生內化法處理廢水,一般保證水質容BOD5:N:P=100:5:1(好氧);BOD5:N:P=200~300:5:1(厭氧)
(2)N含量高了,當然不要加,滿足比例就好。
(3)同上,滿足比例就好。
㈡ 《環境影響評價》中湖泊富營養化指標是什麼
1、湖泊富營養化等級(迪龍的),這個簡單,但參數太少,不準確
TP<10mg/m3為貧營專養;TP在10~20mg/m3為中營養;TP>20mg/m3為富營養。屬
2、Carlson營養狀況評判標准TSI:TSI<40為貧營養;TSI在40~50為中營養;TSI>50為富營養。TSI用數字表示,范圍在0~100,每增加一個間隔(如10,20,30,…)表示透明度減少一半,磷濃度增加1倍,葉綠素濃度增加近2倍
3、有時用TN/TP比率評估湖泊或水庫何種營養鹽不足。
①對藻類生長來說,TN/TP比率在20:1以上時,表現為磷不足;
②比率小於13:1時,表現為氮不足。絕對濃度也應考慮。
㈢ 石化污水生化模擬實驗中營養鹽的投配比例為多少
生活污水,它的模式處理和一些營養的搭配是有一些比例的。
㈣ 評價水體富營養化的指標有哪些
多數學者認為氮、磷等營養物質濃度升高,是藻類大量繁殖的原因專,其中又以磷為關鍵因素。屬影響藻類生長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如陽光、營養鹽類、季節變化、水溫、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關系)是極為復雜的。因此,很難預測藻類生長的趨勢,也難以定出表示富營養化的指標。
目前一般採用的指標是:水體中氮含量超過0.2-0.3ppm,生化需氧量大於10ppm,磷含量大於0.01-0.02ppm,pH值7-9的淡水中細菌總數每毫升超過10萬個,表徵藻類數量的葉綠素-a含量大於10μmg/L。
㈤ 污水處理這塊如果營養鹽加多了對溶解氧有直接關系嗎
營養鹽來加多了,會造成富自營養化,微生物含量會忽然增加,溶解氧會迅速下降,隨著溶解氧的降低,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微生物行量降低,溶解氧會隨之增加,溶解氧增加後微生物會再次繁殖,這就會造成溶解氧忽高忽低,所以營養鹽加多了,不易於微生物的生長。
㈥ 水質營養鹽檢測的檢測項目和標准有哪些呢
水質營養鹽檢測的目標呢和標准呢?就是他們合格合格合格
㈦ 什麼是海水營養指數
富營養化綜合防治調控指標探討
李錦秀 廖文根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研究所
摘要:通過分析富營養化發生機理,提出富營養化防治的主要調控指標,在常規富營養化控制性水質指標基礎上,引入了臨界水流流態概念。建議建立一套包括水質和水流流態等富營養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想,對湖泊水庫富營養化進行多目標防治研究。
關鍵詞:富營養化 營養鹽 臨界流態 綜合防治
前言
富營養化問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主要水污染問題之一,我國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所帶來的最大負效應就是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大江大河及湖庫水環境質量日趨惡化。國家環保總局在"八五"期間把我國的水污染治理重點放在三江、三湖,尤其是對兩大淡水湖泊太湖和滇池的富營養化治理過程中,從地方到中央極其重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污染治理。但是,湖泊富營養化的治理成效不是十分理想。
湖泊富營養化化的發生、發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通過分析富營養化發生機理,提出富營養化防治的主要可調控指標,在常規營養鹽控制性指標的基礎上,引入了臨界水流流態概念。以期通過開展對富營養化發生的機理性判別指標進行深入研究,為富營養化綜合、有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1.富營養化發生機理初步分析
提到富營養化,普遍想到的就是營養鹽總磷、總氮超標。誠然,總磷總氮等營養鹽是發生富營養化的必要條件。如果水體中總磷總氮濃度很低,不可能發生富營養化;但是,反之則不然,水體中總磷總氮濃度的升高,並不一定能發生富營養化問題。富營養化發生發展是由於水體整個環境系統出現失衡,導致某種優勢藻類大量繁殖生長的過程。因此,了解富營養化的發生機理和發生條件,實質上需要了解的是藻類生長繁衍的過程。盡管對於不同的水域,由於區域地理特性、自然氣候條件、水生生態系統和污染特性等諸多差異,會出現不同的富營養化表現症狀,也即出現不同的優勢藻類種群,並連帶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水生生物種類的失衡。但是,富營養氧化發生所需的必要條件基本上是一樣的,最主要影響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總磷、總氮等營養鹽相對比較充足;
(2)緩慢的水流流態;
(3)適宜的溫度條件;
只有在三方面條件都比較適宜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某種優勢藻類"瘋"長現象,爆發富營養化。其中的水流流態主要指以流速、水深為要素的水流結構。
富營養化的防治過程,實質上就是通過調節誘發富營養化發生的主要控制性條件,遏止富營養化發生。由於溫度要素是大氣候形成的自然結果,目前尚無力通過人工措施調節局部水域的氣候條件,也就是說,只能通過對要素一營養鹽水平和要素二水流流態的調節來控制富營養化的發生。
2.富營養化單目標污染控制進程緩慢
在以往的富營養化治理與防禦過程中,人們在認識和觀念上,往往把主要側重點集中在對富營養化發生的第一要素,即控制水體營養鹽濃度上,而輕視了對其它要素的調控。在國內外判別富營養化發生的條件中,也只有營養鹽、水生動植物和透明度等評判指標,並制定了國家或地方水質標准和富營養化分級判別標准,以此作為水質評價和水污染治理的唯一依據。但對於富營養化發生的第二要素流態,尚無定量化的判別標准和依據。
無可否認,富營養化治理的最終目標,通過控制污染源,使水體中營養鹽濃度不超過優勢藻類大量繁衍的臨界濃度,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但是,由於我國湖泊或水域富營養化已經十分嚴重,水體中的營養鹽濃度超過富營養化發生臨界濃度標準的幾倍以上的現象十分普遍,如果僅僅通過控制營養鹽污染源,降低湖庫營養鹽濃度來防治水體富營養化的發生,其過程將是相當漫長的,主要原因如下:
(1)營養鹽來源比較廣,短時段內難以控制
湖泊水庫作為開放式系統,湖庫周圍通常有大量農田徑流或則河道徑流匯入,大量湖庫污染源調查資料顯示,面源是營養鹽的重要來源之一。由於面源分布廣,污染控制難度很大,目前,我國的水污染控制尚以控制點源為主。另外,對於大型湖泊如太湖、滇池等,底泥淤積比較嚴重,而底泥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營養鹽,底泥污染治理難度較大。因而,在短時段內,營養鹽來源控制難度較大。
(2)河道與湖泊營養鹽控制標准差別很大
在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中,對於營養鹽水質指標如TP而言,同樣的三類水標准,河道中的標准濃度值為0.1mg/l,湖泊中的標准濃度值為0.025mg/l,河道中三類水標准濃度值比湖泊的相應標准濃度值高四倍。即使在河道中通過污染源治理,水體濃度達到三類水標准濃度值,流入湖泊以後,也超過了湖泊的四類水水質標准濃度值,更何況,在對河道進行污染源總量控制或功能區達標控制的污染源治理過程中,目前我國通常僅將有機污染指標COD和氨氮作為河道控制性水質指標,很少考慮到控制營養鹽如TP濃度。
(3)水污染處理工藝復雜
受國內外污水處理工藝技術限制,目前我國已經建成運行或者正在規劃設計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普遍只考慮有機污染指標的去除效果,以有機污染指標CODmn和BOD5去除效果作為水質處理效果的評價指標,若要考慮脫氮脫磷,則處理工藝通常需要改進,處理成本也將成倍增加。
由於以上幾方面不利條件的影響,導致總磷總氮等污染源控制難度很大、進程十分緩慢,我國富營養化治理成效不大。
3.水流流態在富營養化治理與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
(1)臨界流態富營養化治理過程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水體污染十分嚴重,即使在水質比較好的長江江段,總磷總氮的濃度普遍比較高,如在長江中上游的三峽庫區江段及其重要支流嘉陵江和烏江,總體水質良好,但是,斷面平均總磷濃度普遍在0.1mg/l-0.2mg/l左右,接近湖泊和水庫五類水質標准,也就是說,水體中的營養鹽濃度水平已經達到了湖庫發生富營養化的水平。之所以在長江幹流尚未出現富營養化問題,主要是長江水流比較急,不能滿足湖泊富營養化發生的緩慢的水流流態條件。而初步分析2000年在長江一級支流烏江和漢江相繼發生富營養化的現象表明,烏江和漢江營養鹽含量常年比較高,遇到枯水季節,隨著水流流態的改變,河道出現低流速區,為富營養化發生發展提供有利的水流結構。因此,在判別富營養化發生的過程中,流態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判別條件。
近年來,隨著我國湖泊富營養化的日趨嚴重,在太湖、滇池紛紛採取水利工程措施,通過引水, 調節湖庫出入水量,加速湖泊換水周期,控制湖泊富營養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實,調水的目的,一方面通過引入比較清潔的水體,增加湖泊的稀釋容量,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引水,意在改變湖泊原有不利的湖流流態結構,加速湖體水循環周期。如果在利用水利工程措施,進行湖泊調水試驗過程中,從湖泊富營養化發生的機理出發,通過深入研究,提出不同營養鹽水平條件下,富營養化發生的臨界流態條件,以此作為湖泊引水調度時的參考依據,想必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臨界流態在富營養化防治過程中的作用
由於湖庫富營養化問題通常呈現發展快、危害大、治理難等特點,對富營養化進行預防性研究是控制富營養化發生、發展的最有效辦法。以大型水利工程三峽水庫為例,水庫蓄水以後,改變最大的就是庫區水流流態結構。研究表明,三峽水庫建成以後,枯水期在蓄水位175m條件下,預測庫區斷面平均總磷總氮濃度在0.1mg/l-0.2mg/l,總氮濃度在3mg/l左右,與天然河道濃度含量相當。但是,水庫建成以後,壩前深水區斷面平均流速只有0.04m/s,比天然河道斷面平均流速減小將近5倍左右。在天然河道狀況下,由於河道流速比較大,三峽庫區江段盡管總磷總氮濃度比較高,尚未出現富營養化問題。水庫建成以後,隨著水流流態結構的變化,庫區是否誘發富營養化,這也涉及到富營養化發生的臨界流態判別條件問題。三峽庫區一級支流烏江和漢江出現的富營養化現象,無不給人警示。如果通過大量機理性研究,找出在不同營養鹽水平條件下,富營養化發生的臨界流態判別條件,將為三峽水庫或其它水域的水流調度和富營養化防治研究提供關鍵性的科學依據。
4.結論
綜合分析富營養化發生機理、發生條件,以及富營養化綜合治理與防治出發,對富營養化發生的臨界流態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在未來水域富營養化評價指標體系中,建議通過研究,給出不同營養鹽水平下,富營養化發生的臨界流態閥值,建立一套綜合反映富營養化發生、發展,包括營養鹽和水流流態等的臨界判別指標體系,結合以往以控制污染源為主要富營養化防治措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水利工程調度優勢,研究富營養化綜合防治對策,以期盡快遏止我國富營養化的發展態勢。
㈧ 什麼是廢水指標中的COD和NH3
廢水分析中為什麼經常使用COD和BOD這二個污染指標
水中有許多有機物質,含有十幾種、幾十種,甚至上百種有機物質的廢水也是能經常遇到的,如果對廢水中的有機物質一一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既耗時間,又耗葯品。那麼能不能只用一個污染指標來表示廢水中所有的有機物質及其它們的數量呢?環境科學工作者經過研究發現,所有的有機物質都有二個共性:一是它們至少都由碳氫組成;二是絕大多數的有機物質能夠化學氧化或被微生物氧化,它們的碳和氫分別與氧形成無毒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廢水中的有機物質不論是在化學氧化過程中還是在生物氧化過程中都要消耗氧,廢水中的有機物質愈多,則消耗的氧量也愈多,二者之間是呈正比例關系的。於是環境科學工作者們將廢水用化學葯劑氧化時所消耗的氧量稱為化學需氧量,即COD;而將廢水用微生物氧化所消耗的氧量稱為生物需氧量,即BOD。由於COD和BOD能夠綜合性地反映廢水中所有有機物質的數量,且分析比較簡單,因此被廣泛地應用於廢水分析和環境工程上。
實際上,COD並不是單單表示水中的有機物質的,它還能表示水中具有還原性質的無機物質,如:硫化物、亞鐵離子、亞硫酸鈉,甚至氯根離子等。譬如講,如果鐵炭池出水中的亞鐵離子在中和池中沒能完全被去除掉的話,則生化處理出水中由於有亞鐵離子的存在,出水COD可能會超標。
二、什麼叫COD(化學需氧量)?
化學需氧量(COD)是指廢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質在被化學氧化劑氧化時,所需要的氧量,以氧的毫克/升作為單位。它是目前用來測定廢水中有機物含量的一種最常用的手段。COD分析中常用的氧化劑有高錳酸鉀(錳法CODMn)和重鉻酸鉀(鉻法CODCr),現在常用重鉻酸鉀法。廢水在強酸加熱沸騰迴流條件下對有機物實行氧化,用硫酸銀作催化劑時可以使大多數的有機物的氧化率提高到85-95%。如果廢水中含有較高濃度的氯根離子,應該用硫酸汞將氯離子屏蔽掉,以減少對COD的測定干擾。
三、什麼叫BOD5(生化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也可以表徵廢水被有機物污染的程度,最常用的為五日生化需氧量,以BOD5表示,它表示廢水在微生物存在下進行生化降解五日內所需要的氧的數量。今後我們將經常使用五日生化需氧量。
四、COD和BOD5之間有什麼關系?
有的有機物是可以被生物氧化降解的(如葡萄糖和乙醇),有的有機物只能部分被生物氧化降解(如甲醇),而有的有機物是不能被生物氧化降解的而且還具有毒性(如銀杏酚、銀杏酸、某些表面活性劑)。因此,我們可以把水中的有機物分成二個部分,即可以生化降解的有機物和不可生化降解的有機物。 通常認為COD基本上可表示水中的所有的有機物。而BOD為水中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因此COD與BOD的差值可以表示廢水中生物不可降解部分的有機物。
五、什麼叫B/C?B/C表示什麼意義?
B/C是BOD5與COD比值的縮寫,該比值可以表示廢水的可生化降解特性。如果CODNB表示COD中的不可生物降解部分,則廢水中不可為微生物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所佔的比例可用CODNB/COD表示。
BOD5/COD與CODNB/COD之間有如下表所示的關系:
CODNB/COD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BOD5/COD 0.52 0.46 0.41 0.35 0.29 0.23 0.17 0.12
當BOD5/COD≥0.45時,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僅僅佔全部有機物的20%以下,而當BOD5/COD≤0.2時,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已佔全部有機物的60%以上。
因此,BOD5/COD值常常被作為有機物生物降解性的評價指標。
BOD5/COD0.45易生物降解
BOD5/COD0.30可生物降解
BOD5/COD0.30較難生物降解
BOD5/COD0.20較以難生物降解
B/C在環境工程上有著非常重要而實用的意義。
六、什麼叫pH?
pH實際上是水溶液中酸鹼度的一種表示方法。平時我們經常習慣於用百分濃度來表示水溶液的酸鹼度,如1%的硫酸溶液或1%的鹼溶液,但是當水溶液的酸鹼度很小很小時,如果再用百分濃度來表示則太麻煩了,這時可用pH來表示。pH的應用范圍在0-14之間,當pH=7時水呈中性;pH<7時水呈酸性,pH愈小,水的酸性愈大;當pH>7時水呈鹼性,pH愈大,水的鹼性愈大。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是離不開水的,但是適宜於生物生存的pH值的范圍往往是非常狹小的,因此國家環保局將處理出水的pH值嚴格地規定在6-9之間。 水中pH值的檢測經常使用pH試紙,也有用儀器測定的,如pH測定儀。
七、廢水分析中為什麼要經常使用毫克/升(mg/L)這個濃度單位?
一般來說,廢水中的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的含量是很小很小的,如果用百分濃度或其它濃度來表示則太麻煩太不方便了,譬如一噸廢水中往往只有幾克、幾十克、幾百克甚至幾千克污染物質,其單位即為克/噸(g/T),如將噸換算成升即為毫克/升(mg/L)。計算時可參考下表換算:
1毫克/升百萬分之一
1000毫克/升千分之一
10000毫克/升百分之一
八、什麼叫廢水的生化處理?
廢水的生物化學處理是廢水處理系統中最重要的過程之一,簡稱生化處理。生化處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將廢水中的可溶性的有機物及部分不溶性的有機物有效地去除,使水得到凈化。事實上,我們對生化處理並不是很陌生的,天然的水體中存在著一條食物鏈,即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小蟲,小蟲吃微生物,微生物吃污水,如果沒有這條食物鏈,自然界就要亂套了。在天然的河流中,有著大量的、依靠有機物生活的微生物,它們日日夜夜地將人們排入河流中的有機物(如工業廢水、農葯化肥、糞便等等有機物質)氧化或還原,最終轉化為無機物質,如果沒有微生物的存在,我們周圍的河流,少則幾個月,多則一、二年,就會成為臭河了,只是由於微生物太微小太分散,以致人們的肉眼看不見罷了。而廢水的生化處理工程則是在人工條件下對這一過程的強化。人們將無以計數的微生物全部集中在一個池子內,創造一個非常適合微生物繁殖、生長的環境(如溫度、pH值、氧氣、氮磷等營養物質),使微生物大量增殖,以提高其分解有機物的速度和效率。然後再往池內泵入廢水,使廢水中的有機物質在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中得到氧化降解,使廢水得到凈化和處理。與其他處理方法相比,生化法具有能耗低、不加葯、處理效果好、處理費用低等特點。
九、微生物是通過何種方式將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去除掉的?
由於廢水中存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有機物,這些無生命的有機物是微生物的食料,一部分降解、合成為細胞物質(組合代謝產物),另一部分降解氧化為水份,二氧化碳等(分解代謝產物),在此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降解去除。
十、微生物與哪些因素有關?
微生物除了需要營養,還需要合適的環境因素,如溫度、pH值、溶解氧、滲透壓等才能生存。如果環境條件不正常,會影響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甚至發生變異或死亡。
十一、微生物最適宜在什麼溫度范圍內生長繁殖?
在廢水生物處理中,微生物最適宜的溫度范圍一般為16-30℃,最高溫度在37-43℃,當溫度低於10℃時,微生物將不再生長。
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提高10℃,微生物的代謝速率會相應提高,COD的去除率也會提高10%左右;相反,溫度每降低10℃,COD的去除率會降低10%,因此在冬季時,COD的生化去除率會明顯低於其它季節。
十二、微生物最適宜的pH條件應在什麼范圍?
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有密切關系。大多數微生物對pH的適應范圍在4.5-9,而最適宜的pH值的范圍在6.5-7.5。當pH低於6.5時,真菌開始與細菌競爭,pH到4.5時,真菌在生化池內將占完全的優勢,其結果是嚴重影響污泥的沉降結果;當pH超過9時,微生物的代謝速度將受到阻礙。
不同的微生物對pH值的適應范圍要求是不一樣的。在好氧生物處理中,pH可在6.5-8.5之間變化;厭氧生物處理中,微生物以pH的要求比較嚴格,pH應在6.7-7.4之間。
十三、什麼叫溶解氧?溶解氧與微生物的關系如何?
溶解在水體中的氧被稱溶解氧。水體中的生物與好氧微生物,它們所賴以生存的氧氣就是溶解氧。不同的微生物對溶解氧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好氧微生物需要供給充足的溶解氧,一般來說,溶解氧應維持在3mg/L為宜,最低不應低於2mg/L;兼氧微生物要求溶解氧的范圍在0.2-2.0mg/L之間;而厭氧微生物要求溶解氧的范圍在0.2mg/L以下。
十四、什麼叫好氧生化處理?什麼叫兼氧生化處理?二者有何區別?
生化處理根據微生物生長對氧環境的要求的不同,可分為好氧生化處理與缺氧生化處理兩大類,缺氧生化處理又可分為兼氧生化處理和厭氧生化處理。在好氧生化處理過程中,好氧微生物必須在大量氧的存在下生長繁殖,並降低廢水中的有機物質;而兼氧生化處理過程中,兼氧微生物只需要少量氧即可生長繁殖並對廢水中的有機物質進行降解處理,如果水中氧太多,兼氧微生物反而生長不好從而影響它對有機物質的處理效率。
兼氧微生物可適應COD濃度較高的廢水,進水COD濃度可提高到6000mg/L以上,COD去除率一般在50-80%;而好氧微生物只能適應於COD濃度較低的廢水,進水COD濃度一般控制在1000-1500mg/L以下,COD去除率一般在50-80%,兼氧生化處理和好氧生化處理的時間都不太長,一般都在18-24小時。我公司利用兼氧生化和好氧生化之間的差別和相同之長,將兼氧生化處理和好氧生化處理組合起來,讓COD濃度較高的廢水先進行兼氧生化處理,再讓兼氧池的處理出水作為好氧池的進水,這樣的組合處理可以減少生化池的容積,既節省了環保投資又減少了日常的運行費用。 厭氧生化處理與兼氧生化處理的原理和作用是一樣的。厭氧生化處理與兼氧生化處理的不同之處是:厭氧微生物繁殖生長及其對有機物質降解處理的過程中不需要任何氧,而且厭氧微生物可適應更高COD濃度的廢水(10000-30000mg/L)。厭氧生化處理的缺點是生化處理時間很長,廢水在厭氧生化池內的停留時間一般需要45小時以上。
十五、什麼是氨氮
氨氮無機營養鹽的一種,是指水中以游離氨(NH3)和銨離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一般以NH4-N表示
游離態,都是無機的,可以由有機物種氨基酸或動物性有機物的含氮生成。或者由一般較植物性有機物為高。人畜糞便中含氮有機物很不穩定,容易分解成氨。
化肥中的氯化銨即可以認為是一種氨氮
濃度過高,水中植物瘋長,需求的氧過高,易導致水體腐敗。
水中氮磷過高,易發生 水華、藍藻事件。
㈨ 營養鹽(非食用鹽,而是水質指標檢測)具體而言是什麼
海水營養鹽是溶解於海水中作為控制海洋植物生長因子的元素。主要是一些含量較微內的磷酸鹽、硝酸容鹽、亞硝酸鹽、銨鹽和硅酸鹽。嚴格地說,海水中許多主要成分和微量金屬也是營養成分,但傳統上在化學海洋學中只指氮、磷、硅元素的這些鹽類為海水營養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