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污水處理廠設計中沉澱池與沉砂池必須都有還是有一個就可以
維拓環境 十萬伏特團隊為你解答。
污水處理廠設計要看水質和你選擇的工藝,內一般來說,容沉砂池是必不可少的,要濾去大的顆粒物,如果你的進水沒有這類物質的話,可以不用沉砂池。
至於沉澱池,主要又分為初沉池和二沉池(有的工藝可能還有更多沉澱池),初沉池不是必須的(這取決於你的水質,可參見《污水生物處理 原理、設計與模擬》),而對AAO、氧化溝等工藝來說,二沉池是必須的,用於固液分離並迴流污泥。而SBR、CASS這類工藝則不需要二沉池。
B. 污水處理採用什麼樣的沉澱池最理想!
答:在眾多的污水處理沉澱池中,目前最理想的沉澱池首選導流快速沉澱池,導專流快速沉澱池使污水自上而屬下進入下向流豎沉區內,通過布水器均勻布水,並藉助水下行的重力作用,以4倍的沉速將污染物與水分離。豎沉後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繼續下行,進行導流沉降分離區內,在導流板的作用下,並藉助於流體下行的重力,使重於水的污泥和污染物順勢下沉於錐底,並在上部的水壓作用下,壓入錐底排泥管,排入污泥槽,流至污泥干化池。干化污泥外運處理。導流沉降分離出來的水,在導流板的作用下,進入上向流斜沉區,以8倍的沉速將污染物和水分離。污水在外錐即上向流斜沉區的沉澱過程中,也要產生一定的污泥,產生的污泥同樣藉助於重力,通過導流板間隙,下沉於錐底,通過排泥管,排入污泥槽,流至污泥干化池。
C. 制葯廢水處理工藝
二類排放?好好學點,何必如此,現在3-5年內可是污水治理、生態環境的大好版時機啊!
載入絮凝磁分離權工藝
在傳統工藝載入磁粉,增強沉澱和絮凝結果,達到快速處理,一般十幾分鍾出水達標排放。
污水--絮凝--載入--聚合--沉澱--磁回收裝置/污泥處理(80%-90%左右)--磁微粒過濾--紫外消毒--凈水。
原理擺渡上查「BFMS」就行,有我的博客
D. 沉澱 採用化學沉澱法處理污水後沉澱池的設計,問題水量只有18t/d.問了下別人說水量小採用容器。
基本設計考慮:
1每日運行小時數,即24小時連續運行還是8小時或16小時.
2水力負版荷權與固體負荷,與沉澱物性質有關;兼顧HRT,當水力負荷一定,與有效水深有關.
3污泥斗形式與有效體積,間歇運行時可考慮兼用於濃縮而直接脫水.
4所謂採用容器可能是將水與化學葯劑的混合-反應-沉澱等集中一體化,同時組合加葯裝置等.
E. 在給水及污水處理工程中沉澱池的設計各有什麼注意點
沉澱池類型,上升流速,排泥方式
F. 設計污水處理廠時怎麼確定要設置多少個沉澱池 格柵 等構築物
格柵設多少個這個要看你的水量以及設備相關參數,比如你的格柵一專天處理5萬方,你的污水處屬理廠每天要處理50萬方,你也按照上面那位仁兄只用一組格柵(一粗一細)?
一般沉澱池數量與你的曝氣池數量相等(SBR及衍生系列除外,它們沒有二沉池)。當然也可以不相等。
G. 沉澱池的設計原則和經驗
設計原來則及經驗參數:
1.設計源流量
設計流量與沉砂池相同。分流制中,污水自流入池時,按最大流量作為設計流量;水泵提升時,按泵最大組合流量作為設計流量。在合流制系統中按降雨時設計流量校核,沉澱時間不小於30分鍾。
2.沉澱池數量
不少於2座,其中一座有故障時,其他可負擔流量。
3.經驗參數如表1所示。
4.構造尺寸
超高不小於0.3m;有效水深宜採用2.0~4.0m;緩沖層高,非機械排泥為0.5m,機械排泥根據刮泥板高確定,緩沖層上層高出刮泥板0.3m;泥斗壁傾角,方斗60°,圓斗55°;底板坡度,平流不小於0.01,輻流式不宜小於0.05。
5.出水部分
出水堰最大負荷初沉池不宜大於2.9L/(s·m),二沉池不宜大於1.7L/(s·m)。
6.泥斗容積
初沉池一般按2d的泥量計算,機械排泥可按4d;活性污泥法後的二沉池宜按不超過2h計算,有連續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後二沉池泥斗容積宜按4d計算。
7.排泥部分
常採用靜水壓排泥,初沉池不小於1.5m水柱;生物膜法二沉池不小於1.2m水柱,活性污泥法的不小於0.9m水柱;排泥管直徑不小於2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