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污水處理時污水結絮但不沉澱是什麼原因
在工業廢水處理抄過程中有很多不明原因導致廢水無法處理,我們就拿絮凝劑來分析說明下原因。污水處理絮凝劑的種類較多,當絮凝劑的選型以及使用不當時,會造成污水不能沉澱的現象;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絮凝劑的匹配問題。絮凝劑主要是吸附水中懸浮物,再絮凝沉澱。絮凝劑的原理主要是帶有極性的基團中和一些水中帶有相反電性難於分離的一些粒子或者叫顆粒,降低其電勢,使其處於不穩定狀態,並利用其聚合性質使得這些顆粒集中,並通過物理或者化學方法分離出來。有客戶反映,他用的絮凝劑不能沉澱。詢問後得知現場使用的方法不正確,對於溶解濃度、投加比例以及投加時機都不正確,造成投加量過大的呢過現象,所以污水不沉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絮凝劑其實有很多種,我們日常工業中主要用到的有兩大類。一種是有機絮凝劑,一種是無機絮凝劑。有機絮凝劑主要包括陰離子,陽離子和非離子。無機絮凝劑包括聚合氯化鋁,快速沉降劑等等。能夠幫助絮凝劑處理污水並且是雜質下沉的我們一般選擇聚合氯化鋁。聚合氯化鋁在表面處理中用作水處理劑,具有吸附、凝聚、沉澱等性能,這些性能可以幫助聚丙烯醯胺絮凝劑更好的發揮作用。
⑵ 污水中投加聚合氯化鋁後,水質變清,但水面漂浮著很多絮凝物,沉不下去,這是什麼原因啊
你的情況可能是污水中上浮的起泡太多,導致懸浮物被頂上來了。
你沒內有說你的具體工藝,容是單獨加聚合氯化鋁攪拌沉澱、還是前面有曝氣過程?或者還有厭氧分解過程?還有你的水質是哪種類型的污水?
追問說清楚,我想我還是可以幫到你的。
另一個就是鋁鹽的混凝懸浮物質地比較輕,很容易受天氣影響,比如污水發酵分解產生的起泡上浮。混合一些聚合氯化鐵會好一些的,因為鐵鹽密度比鋁鹽大,沉降上就要好得多。
順說一句:說過濾是絕對外行!!污水沉降哪有過濾的?
⑶ 前處理廢水處理的絮狀物不沉澱是什麼回事
最大的可能性是前處理廢水池(初沉池)中有厭氧環境存在. 水體中的厭氧菌消耗有機物並產生氣體(如:甲烷, 硫化氫等).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廢水中加入絮凝劑所形成的絮團不容易沉澱.
⑷ 用了絮凝劑後污水還是不沉澱怎麼回事
沒有對上型號
⑸ 污水生化系統問題求助,污泥不沉降
加PAM的話,估計效果不太好,畢竟污泥迴流,會對生化池中的菌種造成不利影響,影專響生化效屬果。不知您這得水是什麼行業的,如果是生活污水的話,生化池出水COD107其實也不低誒,可以適當降低進水流量,增加停留時間;如果進水不能控制的話,個人認為可以適當提高生化池後端的DO,但不要太高最好不要3。此外,您的DO值測得是否准確,生化池好氧段混合是否均勻,都值得您查看一下!拙見,僅供參考!
⑹ 污水中的活性污泥為什麼不沉降
發生了污泥膨脹,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措施A,投葯處理,能夠殺滅絲狀菌的葯劑有氯,臭氧,過氧化氫等,有效氯為10—20mg/l時,就能夠有效殺滅球衣菌,貝代硫菌:高於20mg/l時,可能對絮凝體形成菌產生危害,因此,在使用氯時一定要按投加量的允許范圍合理投加。而臭氧,過氧化氫等氧化劑只有在較高的計量條件下才對球衣菌有殺滅效果。
措施B,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在曝氣池的入口處投加硫酸鋁,三氯化鐵,高分子混凝劑等絮凝劑。
措施C,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實性。在曝氣池的入口處投加粘土,消石灰,生污泥或消化污泥。
措施D,加大迴流污泥量,通過這一措施,高粘性膨脹的致因物質,即多糖類物降低了,在多數情況下,能夠解脫高粘性膨脹。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在迴流污泥前進行內源呼吸期,提高了絮凝體形成細菌群攝取有機物的能力和與絲狀菌競爭的能力,絲狀菌性膨脹也能夠得到抑制。在曝氣過程中,可以考慮加入氯,磷等營養物質,這樣可以強化污泥活性。
措施E,使廢水經常處於新鮮狀態,防止形成厭氧狀態,如有條件採取預曝氣措施,使廢水經常處於預曝氣狀態,吹脫硫化氫等有害氣體,並避免貝代硫菌加以利用增殖。
措施F,加強曝氣,提高混和液DO濃度,防止混和液缺氧或厭氧狀態,即或是局部的或是一時的呈厭氧狀態,也不利於絮體形成菌的生理活動,而有利於絲狀菌的增殖。
措施G,在有利條件下,可以考慮改變水溫,水溫在15攝氏度以下易於發生高粘性膨脹,而絲狀菌性膨脹則多發生在20攝氏度以上。
措施H,降低污泥在二沉池內停留時間,防止形成厭氧狀態。措施I,調整污泥負荷,運行經驗表明,如果污泥負荷超過0.35kgBOD/kgMLSS.d易於發生絲狀菌性污泥膨脹。
措施J,調整混合液中的營養物質平衡,即保證BOD:N:P=10:5:1的要求,當混和液失去營養平衡時,往往會發生高粘性污泥膨脹。
措施K,控制絲狀菌的增殖,對已產生大量球衣菌屬的活性污泥,用濃度為50mg/l的硫酸銅,保持5mg/l的殘留濃度,能夠抑制球衣菌屬的增殖。
在實際運行中,以上幾類方法是相輔相成的,污泥膨脹發生以後,首先應通過觀察現象,藉助理化分析手段,判明膨脹的種類及發生原因,對症下葯,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⑺ 在污水破乳時,當絮凝上浮是什麼原因,絮凝很細並且不沉澱,是什麼原因好
絮凝劑和破乳劑都是廢水物化法處理的混凝葯劑,絮凝劑可用去除污水中不溶性物質和膠體物質.破乳劑主要去除污水中油類物質.但有些絮凝劑也具有破乳的功能
⑻ 污水終沉池加了絮凝劑後不沉澱還是糊狀是為什麼
污水終沉池加了絮凝劑後不沉澱還是糊狀是為什麼
混凝與絮凝的比較
絮凝劑是用來提高沉降、澄清、過濾、氣浮、離心分離等工藝過程的速度和效率。絮凝過程就是懸浮液中許多單獨顆粒形成聚集體(絮團或礬花)的過程。
水處理中,混凝和絮凝代表兩種不同的機制。
混凝
水中懸浮的顆粒在粒徑小到一定程度時,其布朗運動的能量足以阻止重力的作用,而使顆粒不發生沉降。這種懸浮液可以長時間保持穩定狀態。而且,懸浮顆粒表面往往帶電(常常是負電),顆粒間同種電荷的斥力使顆粒不易合並變大,從而增加了懸浮液的穩定性。
混凝過程就是加入帶正電的混凝劑去中和顆粒表面的負電,使顆粒「脫穩」。於是,顆粒間通過碰撞、表面吸附、范德華引力等作用,互相結合變大,以利於從水中分離。
混凝劑是分子量低而陽電荷密度高的水溶性聚合物,多數為液態。它們分為無機和有機兩大類。無機混凝劑主要是鋁、鐵鹽及其聚合物。
絮凝
絮凝是聚合物的高分子鏈在懸浮的顆粒與顆粒之間發生架橋的過程。「架橋」就是聚合物分子上不同鏈段吸附在不同顆粒上,促進顆粒與顆粒聚集。
絮凝劑為有機聚合物,多數分子量較高,並有特定的電性(離子性)和電荷密度(離子度)。
實際過程要比上述理論復雜得多。由於混凝劑/絮凝劑都是高分子物質,同一產品中大大小小的分子都有,所謂「分子量」只是一個平均概念。所以,在用某一混凝劑或絮凝劑處理污水是,「電中和」和「架橋」作用會交織在一起同時發生。絮凝過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目前仍有一些沒有認清和解決的問題。就我們所知,絮凝過程與絮凝劑分子結構、電荷密度、分子量有關;與懸浮顆粒表面性質、顆粒濃度、比表面積有關;與介質(水)的pH值、電導、水中其他物質的存在、水溫、攪動情況等因素有關。因此盡管有理論和經驗可循,用實驗來選擇絮凝劑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1、PAC(聚合氯化鋁)的溶解與使用
1) PAC為無機高分子化合物,易溶於水,有一定的腐蝕性;
2) 根據原水水質情況不同,使用前應先做小試求得最佳用葯量(具體方法可參見第2條:聚合硫酸鐵的溶解與使用-加葯量的確定);(參考用量范圍:20-800ppm)
3) 為便於計算,實驗小試溶液配置按重量體積比(W/V),一般以2~5%配為好。如配3%溶液:稱PAC3g,盛入洗凈的200ml量筒中,加清水約50ml,待溶解後再加水稀釋至100ml刻度,搖勻即可;
4) 使用時液體產品配成5-10%的水液,固體產品配成3-5%的水液(按商品重量計算);
5) 使用配製時按固體:清水=1:5(W/V)左右先混合溶解後,再加水稀釋至上述濃度即可;
6) 低於1%溶液易水解,會降低使用效果;濃度太高易造成浪費,不容易控制加葯量;
7) 加葯按求得的最佳投加量投加;
8) 運行中注意觀察調整,如見沉澱池礬花少、余濁大,則投加量過少;如見沉澱池礬花大且上翻、余濁高,則加葯量過大,應適當調整;
9) 加葯設施應防腐。
2、聚合硫酸鐵(PFS)的溶解與使用
1) PFS溶液配製
a. 使用時一般將其配製成5%-20%的濃度;
b. 一般情況下當日配製當日使用,配葯如用自來水,稍有沉澱物屬正常現象。
2) 加葯量的確定
因原水性質各,應根據不同情況,現場調試或作燒杯混凝試驗,取得最佳使用條件和最佳投葯量以達到最好的處理效果。
a.取原水1L,測定其PH值;
b.調整其PH值為6-9;
c.用2ml注射器抽取配製好的PFS溶液,在強力攪拌下加入水樣中,直至觀察到有大量礬花形成,然後緩慢攪拌,觀察沉澱情況。記下所加的PFS量,以此初步確定PFS的用量;
d. 按照上述方法,將廢水調成不同PH值後做燒杯混凝試驗,以確定最佳用葯PH值;
e. 若有條件,做不同攪拌條件下用葯量,以確定最佳的混凝攪拌條件;
f. 根據以上步驟所做試驗,可確定最佳加葯量,混凝攪拌條件等。
注意混凝過程三個階段的水力條件和形成礬花狀況。
a) 凝聚階段:是葯劑注入混凝池與原水快速混凝在極短時間內形成微細礬花的過程,此時水體變得更加渾濁,它要求水流能產生激烈的湍流。燒杯實驗中宜快速(250-300轉/分)攪拌10-30S,一般不超過2min。
b) 絮凝階段:是礬花成長變粗的過程,要求適當的湍流程度和足夠的停留時間(10-15min),至後期可觀察到大量礬花聚集緩緩下沉,形成表面清晰層。燒杯實驗先以150轉/分攪拌約6分鍾,再以60轉/分攪拌約4分鍾至呈懸浮態。
c) 沉降階段:它是在沉降池中進行的絮凝物沉降過程,要求水流緩慢,為提高效率一般採用斜管(板式)沉降池(最好採用氣浮法分離絮凝物),大量的粗大礬花被斜管(板)壁阻擋而沉積於池底,上層水為澄清水,剩下的粒徑小,密度小的礬花一邊緩緩下降,一邊繼續相互碰撞結大,至後期余濁基本不變。燒杯實驗宜以20-30轉/分慢攪5分鍾,再靜沉10分鍾,測余濁。
⑼ 處理工具研磨廢水 採用絮凝沉澱法 但最近絮凝效果不好 請問原因是什麼
「我們處理的方法是 先酸化 調整值到2左右 再添加氫氧化鈉 調整PH值到9.5左右 再添加氯化鈣 將PH調至8.5左右 最後添加PAM 工藝應該沒有問題 以前沉降不好時壓濾機打泥也沒問題 現在是壓濾機打幾分鍾後 就打不動了 感覺是絮凝物太細,濾布被糊上了」。工藝討論:1、有必要先酸化嗎?正常加酸是以去處可溶性有害物品(或不想要的),目的是為了壓濾回收的東西可以利用,如果壓濾後的物料不需要,加酸感覺有多餘吧;2、用氫氧化鈉較貴,一兩千一噸最少,如果壓濾後的物料不可再利用,建議改成水廠一樣,用石灰即可(有一定的絮凝作用);壓濾問題:1、從文中可知研磨廢水變化應該是壓濾機效果變化的主要原因,估計原因一個可能是研磨廢水內細粉顆粒濃度過高,超出絮凝劑的有效絮凝能力(可以調整配比,或濃度),殘留的細粉顆粒堵住濾布,另有可能是絮凝效果很差(有可能同PAM性能變化或分散有關),研磨廢水中的細粉顆粒很少吸附到絮凝劑上,細粉顆粒依然處於游離狀態(可用不同絮凝做對比試驗或改變投入絮凝劑的工藝方式);2、文中沒提到的是,壓濾機效果變化有可能同壓濾機設備有關,一個是管道部分堵塞(或泵有問題),造成供壓不足(不是壓濾液壓,而是將絮凝後漿料抽到壓濾機的供料泵,可通過壓力表觀察),另一個是濾布用舊後濾孔堵塞,沖洗後將濾布調轉方向或更換新的濾布(濾布視使用情況,一兩個月到一兩年一換)。補充問題:「以前沉降不好時壓濾機打泥也沒問題」,壓濾機不一定要等上層液都沉清再壓的,如果你的廢水細粉顆粒較大,甚至不用絮凝都可以直接壓濾(絮凝主要是為了減少細粉顆粒游離),建議開始抽絮凝後漿料時,抽料口在絮凝下方(前提是沉澱沉得不實),先抽濃漿,這樣上層細粉顆粒不會先去堵塞壓布,甚至在抽料時可以適當的攪拌絮凝後待壓漿料,以使漿料中的細粉顆粒分散而不集中(減少細粉顆粒集中聚集而堵塞毛細水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