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污水流行病會議

污水流行病會議

發布時間:2021-02-03 04:20:25

㈠ 世界艾滋病大會的歷屆大會情況

2004年月11日至16日在曼谷舉行。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全面共享」。會議發表了《曼谷領導聲明》,這份聲明代表社會各領域的領導者承諾,將支持有關政策和立法,增加提供預防和醫護,增加投入資金和人力資源,並有義務將所作的承諾變為現實。
第16屆
2006年13日至18日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本屆大會的主題是「行動之時」。約2萬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與會。會議召開前夕,舉辦一系列面向記者的講座,其中一個名為「陽光生活」的講座打破了人們有關艾滋病患者壓抑、凄慘和絕望的舊印象。 2010年7月18日至23日在維也納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屆世界艾滋病大會的主題是「權利,就在此時此地」,以此呼籲全球在積極有效應對艾滋病威脅的同時,注重對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的保護。來自世界各地兩萬多名相關機構的專家、政府代表、醫務工作者和企業界人士與會。
(評價) 在當晚的大會開幕式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表了電視致辭,呼籲各國繼續高度重視艾滋病的防治,同時要求國際社會在艾滋病預防和治療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他特別強調,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國際社會「應向那些被忽視已久的國家提供更多幫助」。
當晚,第18屆世界艾滋病大會主席,國際艾滋病協會主席蒙塔內爾和奧地利艾滋病協會主席施密特女士也分別致辭,指出當今世界艾滋病形勢嚴峻,全人類應共同努力應對這一病魔,呼籲尊重、保護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的權益。
根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的最新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已發現的艾滋病病毒攜帶者達3340萬人。此外,在過去近30年裡,艾滋病已奪走2500多萬人的生命。目前,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仍是全球艾滋病泛濫最嚴重的地區。 第十九屆世界艾滋病大會於2012年7月22-27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會展中心召開。此次大會參會人員共23,767人,來自18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17,066人為參會代表,12,042人為美國人。會議收到12,433份摘要,接受3,837份。會議安排了19個大會發言、194個分會、185個衛星會議。
本次大會的主題為齊心協力,扭轉疫情。議題涵蓋艾滋病基礎科學、臨床科學、流行病和預防科學、社會科學、人權及政治學、實施性科學、衛生系統及衛生經濟學等相關領域。 Plenary session pointsMondayAnthony S. FauciUnited States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public health implementationPhill WilsonUnited StatesBlack AIDS Instituteending AIDS in the United StatesSheila TlouUnited NationsUNAIDSaccountability for achieving targetsTuesdayJavier Martinez-PicadoSpainAIDS Research Institute IrsiCaixaeradicating the virus and agenda for a cureNelly MugoKenyaUniversity of NairobiandKenyatta National Hospitalimplementation scienceBernhard SchwartländerUnited NationsUNAIDSthe costs of necessary policy and societal changesWednesdayBarton HaynesUnited StatesDuke Human Vaccine Institutedevelopment of an HIV vaccineChewe LuoUnited NationsUNICEFAIDS and youthLinda H. ScruggsUnited Statescommunity representativean agenda for womenGeeta Rao GuptaUnited NationsUNICEFchanging the AIDS services for womenThursdayPaul SemugomaUgandaGlobal Forum on MSM and HIV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and HIVCheryl OversAustraliaMonash Universitypublic health andharm rectionDebbie McMillanUnited StatesTransgender Health Empowermentdrug-using populationsGottfried HirnschallUnited Nation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esting and treatmentFridayAnthony HarriesFrance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tuberculosis and HIVJudith CurrierUnited Stat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IVYogan PillaySouth AfricaDepartment of Health (South Africa)integration of HIV services with general health services 自1983年人類發現艾滋病病毒以後的近30年間,各國科研人員在開發艾滋病疫苗方面可謂「屢戰屢敗」,有科學家甚至一度認為,人類可能永遠無法找到有效的艾滋病疫苗。
1997年,美國時任總統比爾·柯林頓提出,要在8到10年內研製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之後,美國曾掀起艾滋病疫苗研製熱,一度曾有幾十種疫苗進行臨床試驗,但效果均不理想
2003年10月,美國和泰國研究人員開始進行「聯合疫苗」試驗。
2009年9月24日,美國和泰國研究人員共同宣布,雙方合作開發試驗的一種「聯合疫苗」可以將人體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風險降低31.2%。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具有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
「2.0治療方案」是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的治療並預防艾滋病的綜合方法。該計劃核心內容是降低費用、簡化治療過程、減輕衛生部門的負擔,並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活質量。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發表報告稱,「2.0治療方案」可保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獲得大為簡化的治療方案,2025年內可避免1000萬人死於艾滋病,同時每年防止1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沒有被確診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並且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症狀,被確診為艾滋病的人。二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攜帶艾滋病病毒,都具有傳染性。不同之處在於艾滋病病人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症狀,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外表看起來跟健康人一樣。這一時期叫做潛伏期,潛伏期為無症狀感染期,本期除HIV抗體陽性外,無自覺症狀和陽性體征。潛伏期長短不一,半年到12年不等,少數可達20年以上。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6年。
機會感染:所謂機會感染,即條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襲力較低、致病力較弱的微生物,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不能致病,但當人體免疫功能減低時則為這類微生物造成一種感染的條件,乘機侵襲人體致病,故稱作機會性感染。屍檢結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於機會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機會感染的病原多達幾十種,而且常多種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蟲、病毒、真菌及細菌等的感染。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報告的傳染病有幾類多少種呢

乙類傳染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5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於1989年2月21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89年9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尚昆
1989年2月21日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預 防

第三章 疫情的報告和公布

第四章 控 制

第五章 監 督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對傳染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

第三條 本法規定管理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瘧疾、登革熱。
丙類傳染病是指:肺結核、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新生兒破傷風、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國務院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者減少甲類傳染病病種,並予公布;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者減少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公布。

第四條 各級政府領導傳染病防治工作,制定傳染病防治規劃,並組織實施。
第五條 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傳染病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各類衛生防疫機構按照專業分工承擔責任范圍內的傳染病監測管理工作。
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承擔責任范圍內的傳染病防治管理任務,並接受有關衛生防疫機構的業務指導。
軍隊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
第六條 同防治傳染病有關的食品、葯品和水的管理以及國境衛生檢疫,分別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辦理。
第七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醫療保健機構、衛生防疫機構有關傳染病的查詢、檢驗、調查取證以及預防、控制措施,並有權檢舉、控告違反本法的行為。

第八條 對預防、控制傳染病做出顯著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返 回

第二章 預 防

第九條 各級政府應當開展預防傳染病的衛生健康教育,組織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蠅等病媒昆蟲以及其他傳播傳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動物的危害。

第十條 地方各級政府應當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公共衛生設施,對污水、污物、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改善飲用水衛生條件。

第十一條 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應當設立預防保健組織或者人員,承擔本單位和責任地段的傳染病預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市、市轄區、縣設立傳染病醫院或者指定醫院設立傳染病門診和傳染病病房。

第十二條 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
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

第十三條 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
第十四條 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在治癒或者排除傳染病嫌疑前,不得從事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第十五條 醫療保健機構、衛生防疫機構和從事致病性微生物實驗的單位,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管理制度、 操作規程,防止傳染病的醫源性感染、醫院內感染、實驗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擴散。
第十六條 傳染病菌種、毒種的保藏、攜帶、運輸,必須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嚴格管理。

第十七條 被甲類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糞便,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在衛生防疫機構的指導監督下進行嚴密消毒後處理;拒絕消毒處理的, 當地政府可以採取強制措施。
被乙類、丙類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糞便,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衛生防疫機構提出的衛生要求進行處理。

第十八條 同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家畜家禽的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由各級政府畜牧獸醫部門負責。
同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野生動物,未經當地或者接收地的政府畜牧獸醫部門檢疫,禁止出售或者運輸。
狂犬病防治管理工作,由各級政府畜牧獸醫、衛生、公安部門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分工負責。

第十九條 在自然疫源地和可能是自然疫源地的地區興辦的大型建設項目開工前,建設單位應當申請當地衛生防疫機構對施工環境進行衛生調查,並根據衛生防疫機構的意見,採取必要的衛生防疫措施。施工期間,建設單位應當設立專人負責工地上的衛生防疫工作。

第二十條 對從事傳染病預防、醫療、科研、教學的人員,現場處理疫情的人員,以及在生產、工作中接觸病病原體的其他人員,有關單位應當根據國家規定,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和醫療保健措施。

返 回

第三章 疫情的報告和公布

第二十一條 任何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都應當及時向附近的醫療保健機構或者衛生防疫機構報告。
執行職務的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發現甲類、乙類和監測區域內的丙類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必須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時限向當地衛生防疫機構報告疫情。衛生防疫機構發現傳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報告,應當立即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立即報告當地政府,同時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第二十二條 各級政府有關主管人員和從事傳染病的醫療保健、衛生防疫、監督管理的人員,不得隱瞞、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謊報疫情。
第二十三條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地如實通報和公布疫情,並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地如實通報和公布本行政區域的疫情。

返 回

第四章 控 制

第二十四條 醫療保健機構、衛生防疫機構發現傳染病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控制措施:
(一)對甲類傳染病病人和病原攜帶者,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部門協助治療單位採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
(二)對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類、丙類傳染病病人,根據病情,採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
(三)對疑似甲類傳染病病人,在明確診斷前,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
(四)對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污染的場所、物品和密切接觸的人員,實施必要的衛生處理和預防措施。
傳染病病人及其親屬和有關單位以及居民或者村民組織應當配合實施前款所列措施。

第二十五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當地政府當立即組織力量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地方政府決定,可以採取下列緊急措施: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會、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
(二)停工、停業、停課;
(三)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
(四)封閉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
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接到下一級政府關於採取前款所列緊急措施的報告時,應當在規定的時限內作出決定。
緊急措施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宣布。

第二十六條 甲類、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報經上一級地方政府決定,可以宣布疫區,在疫區內採取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緊急措施,並可以對出入疫區的人員、物資和交通工具實施衛生檢疫。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決定,可以對甲類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封鎖大、中城市的疫區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以及封鎖疫區導致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由國務院決定。
疫區封鎖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宣布。

第二十七條 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時,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有權在全國范圍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地方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有權在本行政區域內,調集各級各類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參加疫情控制工作。

第二十八條 患鼠疫、霍亂和炭疽死亡的,必須將屍體立即消毒,就近火化。患其他傳染病死亡的,必要時,應當將屍體消毒後火化或者按照規定深埋。
醫療保健機構、衛生防疫機構必要時可以對傳染病病人屍體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屍體進行解剖查驗。
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民族自治地方執行前兩款的規定,必要時可以作出變通的規定。
第二十九條 醫葯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及時供應預防和治療傳染病的葯品和器械。生物製品生產單位應當及時供應預防和治療傳染病的生物製品。預防和治療傳染病的葯品、生物製品和器械應當有適量的儲備。
第三十條 鐵路、交通、民航部門必須優先運送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處理疫情的人員、防治葯品、生物製品和器械。
第三十一條 以控制傳染病傳播為目的的交通衛生檢疫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返 回

第五章 監 督

第三十二條 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傳染病防治工作行使下列監督管理職權:
(一)對傳染病的預防、治療、監測、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進行監督、檢查;
(二)責令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限期改進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
(三)依照本法規定,對違反本法的行為給予行政處罰。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委託其他有關部門衛生主管機構,在本系統內行使前款所列職權。

第三十三條 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受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委託的其他有關部門衛生主管機構以及各級各類衛生防疫機構內設立傳染病管理監督員,執行衛生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衛生主管機構交付的?/td>

㈢ 急求一篇關於傳染病預防的論文,一千五百字左右的。

根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1989年發布)的規定,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是各級醫務人員的神聖職責。因此臨床醫師在搞好臨床診斷與治療工作的同時,也應努力做好傳染病的預防工作。

傳染病預防措施可分為:①疫情未出現時的預防措施;②疫情出現後的防疫措施;③治療性預防措施。

(一)預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現以前首要任務是做好經常性預防工作,主要內容如下:

1.對外環境中可能存在病原體的實體應進行的措施 改善飲用水條件,實行飲水消毒;結合城鄉建設,搞好糞便無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處理工作;建立健全醫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實驗室的規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擴散和院內感染;在醫療保健機構也應大大貫徹《食品衛生法》以及進行消毒、殺蟲、滅鼠工作。雖然上述工作主要由衛生防疫及環境監測部門牽頭執行,但臨床醫師也應積極配合。

2.預防接種(vaccination)又稱人工免疫,是將生物製品接種到人體內,使機體產生對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預防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

(1)預防接種的種類

1)人工自動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質接種人體,使人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免疫原物質包括處理過的病原體或提煉成分及類毒素。其制劑可分為:

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強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體)株製成。如結核、鼠疫、布魯菌活菌苗,脊髓灰質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優點是能在體內繁殖,刺激機體時間長,接種量小,接種次數少。但由於不加防腐劑,當被污染時雜菌易生長。一般必須冷凍保存。

死菌(疫)苗:將免疫性強的活細菌(病毒等)滅活製成。優點是勿需減毒,生產過程較簡單,含防腐劑,不易有雜菌生長,易於保存;缺點是免疫效果差,接種量大。也有將菌體成分提出製成的多糖體菌苗,如流行性腦膜炎球菌多糖體菌苗,其免疫效果較一般菌苗為好。

類毒素:是將細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為無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劑,如白喉、破傷風類毒素等。

2)人工被動免疫:以含抗體的血清或制劑接種人體,使人體獲得現成的抗體而受到保護。由於抗體半衰期短,有超過25天,因而難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時使用。

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動物取得的含特異抗體的血清稱抗毒素。提出其丙種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稱精製抗毒素,含異種蛋白少,可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免疫血清主要用於治療,也可作預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種球蛋白及胎盤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盤提取的丙種球蛋白製成。可作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觸者預防接種使用,但不能預防所有傳染病,更不能作為萬能治療制劑濫用。

被動自動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時用於保護嬰幼兒及體弱接觸者的一種免疫方法。兼有被動及自動免疫的長處,但只能用於少數傳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單位,同時接種精製吸附白喉類毒素。

(2)計劃免疫:計劃免疫是根據傳染病疫情監測結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使用疫苗對特定人群進行預防接種,最終達到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我國自70年代中期開始普及兒童計劃免疫工作以來,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計劃免疫組織管理、技術指導和冷鏈系統,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相應傳染病的發病率逐年穩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國分別實現了以省和以縣為單位兒童免疫接種率達到85%的目標,並通過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和衛生部聯合組的審評。目前,以消滅脊髓灰質炎為重點,我國的計劃免疫工作又進入了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新階段。

1)計劃免疫的免疫製品及病種:我國常年計劃免疫接種主要內容為對7周歲以下兒童進行卡介苗、脊髓灰質炎三價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劑和麻疹疫苗的基礎免疫和以後適時的加強免疫,使兒童獲得對白喉、麻疹、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結核和破傷風的免疫。目前我國已將乙肝疫苗的接種納入計劃免疫管理,但未納入計劃免疫程序。有些地區也將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膜炎的免疫接種納入計劃免疫范疇。隨著計劃免疫工作的開展,可以預計,其他一些危害兒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也將列入計劃免疫工作范圍。

2)計劃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據有關傳染病的流行病學特徵、免疫因素、衛生設施等條件,由國家對不同年(月)齡兒童接種何種疫苗作統一規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並嚴格實施,才能充分發揮疫苗效果,避免浪費。免疫程序的內容包括:初種(初服)起始月齡、接種生物製品的間隔時間、加強免疫時間和年齡范圍。

兒童基礎免疫:卡介苗1針,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劑3針,兩針(兩次)間最短間隔時間為一個月;麻疹活疫苗1針。要求城市和已經裝備冷鏈設備的地區,在12月齡內完成兒童基礎免疫;尚未裝備冷鏈和邊遠地區兒童可在18月齡內完成:牧區(含半牧區)及人口稀少的邊境地區在36月齡內完成。同時還要求,不論城市還是農村,基礎免疫的起始月齡不準比規定的免疫月齡提前(但可以推後);兩針次間隔時間最短不應短於28天(但可長於28)。只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的基礎免疫才算合格接種。城市12歲兒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強,根據當地結核病流行情況決定。
3)計劃免疫的實施:

①組織措施:接種方式有定點和分散接種,凡有條件和可能的地區都應實行定點接種,以保證接種質量和降低疫苗損耗。接種人員城鎮由基層保健構成預防保健科(組)、鄉鎮衛生院防保組(股、站)負責實施接種;農村由鄉鎮衛生院防保組或鄉村醫生負責實施接種,在無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的地區、鄉村醫生和衛生員工作態度不可信的地區、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技術不適應的地區可組織接種小組(分隊)實施接種。

②接種劑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確的接種劑量和接種途徑是保證免疫成功的關鍵。如接種劑量與途徑不當,可造成接種事故,如個別基層衛生組織誤將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種而發生成批的深部膿腫患者出現。

③接種實施步驟:實施接種步驟及其工作要求如下:

④計劃免疫疫苗的禁忌證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計劃免疫接種所用的疫苗幾乎沒有禁忌證。

發熱、腹瀉和營養不良的兒童均可進行接種,兒童腹瀉時,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計入基礎免疫次數,應在下次補服;

家長或臨床醫生對正在患病的兒童接種疫苗有顧慮時,應鼓勵和動員他們進行接種;若經勸告仍不願接受,可暫緩接種,等愈後及時補種;

對接種第一針百白破疫苗發生強烈反應(抽搐、高熱、驚厥)的兒童,不可再接種第二針。

根據我國計劃免疫工作實際情況,處理疫苗禁忌證的原則為:受麻疹、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及結核病六種兒童傳染病的預防接種,以減少其發病率與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通過了《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和《執行90年代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行動計劃》。1991年3月,我國政府總理已正式簽署了上述兩個世界性文件,為實現文件規定的各項目標作出了庄嚴承諾。這兩個文件涉及到預防接種目標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兒破傷風;到1995年,與實行計劃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發病率降低90%,以此作為長期在全球消滅麻疹的重要步驟;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蓋率(到2000年以後)。

既往診斷有明確過敏史的兒童,一般不予接種(口服脊灰疫苗除外);

免疫功能缺陷的兒童,可暫緩接種,等愈後補種;

具體如何掌握各種疫苗的禁忌證,應以疫苗使用說明書為准
4)冷鏈:實施計劃免疫,冷鏈是保證疫苗接種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謂「冷鏈」(cold chain)是指疫苗從生產單位到使用單位,為保證疫苗在貯存、運輸和接種過程中,都能保持在規定的溫度條件下而裝備的一系列設備的總稱。

5)擴大免疫計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擴大免疫計劃(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兒童接種率至少達到90%,以預防白喉、百日咳、破傷風、麻疹、脊髓灰質炎和肺結核。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洋地區通過了在1995年消滅脊髓灰質炎的目標決議,我國地處西太洋地區,因此這個庄嚴的任務也是我國的奮斗目標。為此,我國《八五計劃綱要》規定,到1995年鄉鎮計劃免疫接種率達到85%。

(3)預防接種反應

1)一般反應:接種24小時內接種部位有局部紅、腫、痛、熱等炎症反應,有時附近淋巴結腫痛。

一般反應是正常免疫反應,不需作任何處理,1~2天內即可消失。倘若反應強烈也僅需對症治療。如果接種人群中的強度反應超過5%,則該批疫苗不宜繼續使用,應上報上級衛生機關檢驗處理。

2)異常反應:少數人在接種後出現並發症,如暈厥、過敏性休克、變態反應性腦脊髓膜炎、過敏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雖然異常反應出現機率很低,但其後果常較嚴重。若遇到異常反應時應及時搶救,注意收集材料,進行分析,並向上級衛生機構報告。

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與預防接種無關,只是因為時間上的巧合而被誤認為由接種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腦,夏季常偶合腸道傳染病,可經診斷加以鑒別。在接種時,應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進行接種,注意當時一些傳染病的早期症狀,盡量避免偶合疾病發生,同時應向病人家屬作好解釋。

4)預防接種事故:製品質量不合格或消毒及無菌操作不嚴密或接種技術(部位、劑量、途徑)錯誤而引起,常誤認為接種反應。

5)計劃免疫所用疫苗的反應及處理。

(4)預防接種效果考核:預防接種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製品研究所或衛生防疫站進行。具體內容包括免疫學效果評價和流行病學效果評價。流行病學效果評價包括不良反應觀察和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發病率對比分析。免疫學效果評價系觀察接種者免疫指標的變化狀況。

3.防護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節,對易感者可採取一定防護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應用蚊帳或驅避劑防止蚊蟲叮咬,以預防瘧疾、絲蟲病、乙型腦炎等感染;在進入血吸蟲病污染的「疫水」中時,可在皮膚裸露部位塗擦防護劑(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塗劑),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漬過的布料縫制的防蚴褲、襪,以避免尾蚴感染。

4.攜帶者的檢查措施 有很多傳染病均有病原攜帶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應按病種在該地有目的地檢查攜帶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學及招工的健康檢查中發現。瘧疾、絲蟲病等寄生蟲必要時可經普查發現。也可以從恢復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觸者中追蹤發現到病原攜帶者。特殊職業,如兒童機構、飲食行業、牛奶廠及水廠工作人員、炊事人員的定期檢查發現攜帶者是必要的,因為很多爆發是由這些職業工作人員引起的。

要建立登記卡,對上述特殊職業人員管理要嚴格,發現攜帶者時應將其暫時調離工作進行治療,治療無效時,則需調換職業。乙型腦炎表面抗原攜帶者現在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對攜帶者及其密切接觸者要加強衛生教育,正確認識攜帶狀態對周圍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覺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並接受必要的措施。

⒌健康教育 平時的健康教育對預防傳染病非常重要。飯前、便後洗手,不隨地吐痰等衛生習慣的養成是文明生活的具體內容之一。可以針對不同病種按照季節性有計劃、有目的地宣傳傳染病的症狀及防治方法,達到普及衛生常識、預防疾病的目的。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現後,採取的防止擴散、盡快平息的措施。

1.對病人的措施 關鍵在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

(1)早發現、早診斷:健全初級保健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責任感,普及群眾的衛生常識是早期發現病人的關鍵。診斷可包括三個方面:臨床、實驗室檢查及流行病學資料。臨床上發現具有特徵性的症狀及體征可早期診斷,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偽膜等。但有時應有實驗室診斷,方才較為客觀、正確,如偽膜塗片查出白喉桿菌。在傳染病診斷中,流行病學資歷料往往有助於早期診斷,如病人接觸史、既往病史和預防接種史等。此外,年齡、職業和季節特徵往往對早期診斷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2)傳染病報告:疫情報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礎,也是國家的法定製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確地做好傳染病報告是每個臨床醫師的重要的法定職責。

1)報告的種類:根據1989年國家頒布的《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法定報告的病種分甲類、乙類和丙類,共計35種。

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病毒性肝炎、細菌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瘧疾、登革熱。

丙類傳染病:肺結核、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新生兒破傷風、流行性出血性結膜,除霍亂、痢疾、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國務院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者減少甲類傳染病病種,並予公布;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者減少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公布。

2)報告人及報告方式:凡從事醫療、保健、衛生防疫工作人員均為法定報告人。法定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或疑似病人應以最快方式逐級報告給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衛生防疫專業機構。

法定報告人發現乙類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電話或傳染病卡報告疫情。發現爆發流行,應以最快方式向縣級衛生防疫站報告。

法定報告人確診或疑診丙類傳染病中的肺結核、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病人,按規定向有關衛生防疫站報告疫情。

丙類傳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亂、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新生兒破傷風為僅在監測點上進行監測的傳染病。監測點上的法定報告人,對確診、疑診的上述五種傳染病,按乙類傳染病報告方法報告疫情。

對疑似病人應盡快確診或排除,發出訂正報告。病人死亡、治療、形成帶菌者或有後遺症時要作轉歸報告。

填寫傳染病報告卡要逐項填寫,字跡清楚,防止漏項,14歲以下兒童必須填寫家長姓名,以便於作流行病學調查。

3)報告時限:發現甲類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鎮於6小時內,在農村應於12小時內報至縣級衛生防疫專業機構;發現乙類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應在12小時內報出疫情。發現爆發、流行,應以最快方式向縣級衛生防疫專業機構報告。

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隱瞞、謊報或授意他人隱瞞、慌報疫情。

(3)早隔離:將病人隔離是防止擴散的有效方法。隔離期限依各種傳染病的最長傳染期,並參考檢查結果而定(參見附錄一)。隔離要求因病種而異。

1)鼠疫、霍亂病人及病原攜帶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須住院或隔離,由醫生負責治療。如拒絕或不治療、隔離期未滿擅自離院或脫離隔離,診治單位可提請公安部門責令患者強制住院或重新隔離繼續治療。

2)乙類傳染病患者,住院或隔離由醫生指導治療。

3)淋病、梅毒患者必須根治。醫務人員不得擴散患者的病史。

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離後,如病情需要,醫療、保健機構或衛生防疫專業機構可以繼續隨訪、管理。

除上述必須住院隔離的病種以外,一些傳染病可採取在機關單位、居民點、學校建立臨時隔離室或家庭隔離的方式進行隔離,由醫護人員診治、護理,並指導有關人員消毒與照顧。

有些傳染病病人傳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離。一些隱性感染較多的傳染病,隔離病人的措施,並不能達到控制疾病擴散的目的。

2.對接觸者的措施 接觸者是指曾接觸傳染源或可能受到傳染並處於潛伏期的人。對接觸者進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發病而成為傳染源。

(1)應急預防接種:潛伏期較長的傳染病,可對其接觸者進行自動或被動免疫預防接種,如麻疹爆發時對兒童接觸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對體弱小兒可注射丙種球蛋白或胎盤球蛋白。

(2)葯物預防:對某些有特效葯物防治的傳染病,必要時可用葯物預防。如以抗瘧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預防瘧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預防耐葯性瘧疾;用強力黴素預防霍亂;用青黴素或磺胺葯物預防猩紅熱等。要防止濫用葯物預防,以免造成葯品浪費和增加病原體的耐葯性。葯物預防最好只用於密切接觸者,而不要普遍投葯。

(3)醫學觀察:對某些較嚴重的傳染病接觸者每日視診、測量體溫、注意早期症狀的出現。

(4)隔離或留驗:對甲類傳染病的接觸者必須嚴加隔離(霍亂老疫區的接觸者是否隔離,需根據當地情況而定),在醫學觀察同時還需限制行動自由,在指定地點進行留驗。

對接觸者實施隔離或留驗的時間應自最後接觸之日算起,相當於該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

⒊對動物傳染源的措施 有經濟價值的動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傳染病時,可以由獸醫部門進行隔離、治療。對家畜的輸出應建立必要檢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區的家畜、畜產品或動物原料必須經過檢疫才准允外運。

對絕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動物而無經濟價值時,採取殺滅措施,如鼠類可以殺滅(滅鼠方法參見附錄四)。有些傳染病的動物屍體應焚燒、深埋,如患炭疽的動物屍體。

4.對疫源地污染環境的措施 疫源地環境污染因傳染傳播途徑不同而採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醫師或基層單位的醫務人員尤應注意。腸道傳染病由於糞便污染環境,故措施的重點在污染物品及環境的消毒。呼吸道傳染病由於通過空氣污染環境,其重點在於空氣消毒、個人防護(戴口罩)、通風。蟲媒傳染病措施重點在殺蟲(殺蟲方法參見附錄三)。經水傳播傳染病的措施重點在改善飲水衛生及個人防護。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殺滅傳播途徑上的病原體,並非要求殺滅一切微生物(稱滅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為預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預防性消毒即前述預防性措施中飲水消毒、空氣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對現有或曾有傳染源的疫源地進行的消毒,目的是殺滅由傳染源排出的病原體。

疫源地消毒又可分為隨時消毒及終末消毒。

(1)隨時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現有傳染源的疫源地對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時進行消毒,以迅速將病原體殺滅,例如,對疾病病人的糞便進行隨時消毒。因為隨時消毒要經常進行,所以一般要指導病人家屬進行,或由病房護理人員完成。

(2)終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傳染源痊癒、死亡或離開後,對疫源地進行一次徹底的消毒。應明確哪些病應進行終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能存活較長時間的疾病,才進行終末消毒。而病原體存活時間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體,一般勿需消毒。進行終末消毒前應明確消毒范圍與物品。因此,消毒之前應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以考慮消毒的范圍、物品及方法。

需要進行終末消毒的主要疾病為:

腸道傳染病:霍亂、傷寒、副傷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等。

呼吸道傳染病:肺鼠疫、肺結核、白喉、猩紅熱等。

動物傳染病:炭疽、鼠疫等。

消毒方法參見附錄二。

(三)治療性預防

正確並及時地治療病人,可以盡早中止傳染過程,縮小傳染源作用,有時也可防止傳染病病人(如傷寒、瘧疾等)形成病原攜帶者。孕婦在妊娠初4個月患風疹所產出的嬰兒患有出生缺陷的機會很大,可考慮人工流產,以防止缺陷胎兒出生。

(四)集體機構(作業)的預防措施

集體機構(作業)的群體結構特點及生活狀況特異,故其預防措施也很有差別。本節僅闡述托幼機構、集體野外作業的預防措施。醫院的預防措施在第十章《醫院內感染的發生及控制》中介紹。

1.托幼機構 托兒所及幼兒園是傳染病易感集中的群體,很容易發生傳染病爆發,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瀉、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為多見。

(1)預防性措施:重點在於加強衛生監督,避免傳染源進入。收容兒童及招聘老師和保育員均須經過體格檢查,並有定期體檢制度。應建立合理的兒童接送制度,接收兒童時要問清是否曾與有病兒童接觸,晨檢時應仔細檢查有無早期症狀及體征以便早發生疾病。對兒童及家長要做好衛生宣傳工作,以取得合作。認真執行計劃免疫工作。要做好飲食衛生、飲水衛生及環境衛生工作,教育兒童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2)防疫措施:發現疫情後,要立即報告衛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導。在單位領導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點是盡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機構內擴散。立即隔離、治療病人。密切接觸者(一般指同活動的班組)應檢疫,即本班組與其他班組隔離、醫學觀察、施行適合的應急預防接種、給預防葯物及消毒。疫情撲滅之前暫停接受新兒童。將有關情況通告所有家長,取得諒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撲滅疫情,避免進一步擴散。

2.集體野外工作 野外作業如水利建設、築路、勘探、農墾、部隊野營等常集中較多人員協同工作或行動。由於人員流動性大,生活條件簡陋,故極易發生傳染病爆發、流行,如菌痢、傷寒、病毒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膜炎等。因此,在作業開始之前,就應做好預防措施。

(1)預防性措施:在作業開工之前,應組織醫務人員深入作業所在地區,進行流行病學偵察。了解該地區的環境、飲水來源、當地既往及現在有哪些疾病,並向該地區衛生防疫部門了解有關傳染病及地方病的情況。進入現場前要組織好醫務與衛生人員的隊伍,並結合當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衛生問題作好進崗前培訓工作。選擇好生活場地、蓋好工棚、廚房,選擇好水源,興建廁所,搞好殺蟲、滅鼠和消毒工作,制訂必要的衛生制度,要求派來工作人員的單位事先做好健康檢查,以免傳染源進入,並預先做好必要的預防接種,如流腦多糖體菌苗、破傷風類毒素類等接種。進入現場後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做好衛生宣傳,建立疫情報告制度。

(2)防疫措施:重點在使疫情不擴散,保證作業順利進行。病人應隔離、治療。接觸者慶給以適合的應急接種、葯物預防及消毒,力求不發病。報告衛生防疫部門,取得指導幫助。

(五)自然災害的防疫措施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自然災害頻繁。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地震、洪澇、旱災、風災、雹災、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處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萬人,重傷16萬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蘇等省遭受特大洪澇災害。

自古以來即有「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諺語。表明傳染病的發生往往伴隨著「大災」。自然災害之能導致傳染病發生或流行是由於: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環境遭受破壞;③醫療衛生機構遭受破壞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災害雖已發生,若控制災情的決策得當,措施及時,亦能控制或減少疾病發生,達到「災後無大疫」的目標。我國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蘇等省特大洪澇災害由於中央決策英明,各級政府措施得力,災區群眾不懈斗爭,使災區疫病發生減少,基本上達到「災後無大災」的要求。

自然災害的防疫措施:

1.災前在災害的多發地區應建立應急突發事件的管理機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做好組織、技術及物質准備工作。

㈣ sars傳播途徑

sars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短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

2、接觸病人內呼吸道分泌物傳播;

3、密切接觸傳容播。

sars屬於呼吸道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以醫護人員為高發群體,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軍營、學校、工廠等感染率也較高。

非典型肺炎的傳播方式可能主要是通過近距離空氣飛沫傳播,以及與病人密切接觸造成的。密切接觸是指:治療或護理病人、探視病人;與病人共同生活;直接接觸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

(4)污水流行病會議擴展閱讀

sars的預防 

主要是培養和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經常洗手,洗手後,要用清潔的毛巾或紙巾擦乾;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後要洗手;不要共用餐具、茶具和毛巾。

同時注意飲食均衡,定期運動,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增強身體的抵抗力;盡量不到人口密集、空氣流通不暢的公共場所。

㈤ 請問誰知道論文發到會議後,同時已經提交了版權轉讓協議,現在不想發到此會議可以嗎會有什麼影響

全球變暖與城市「熱島」
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與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中緯度地區將會因氣候變暖使蒸發強烈而變得乾旱,現在農業發達的地區將退化成草原;高緯度地區則會因變暖而增加降水,溫帶作物將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來看,氣候變暖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是主要的,得到好處的僅是局部某些地區。
城市的氣溫比近郊要高得多,猶如一座溫暖的島嶼。我國最大的城市「熱島」北京,比郊區溫度高出9.6度,上海與郊區的最大溫差也達6.8度。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在於城市人口集中並不斷增多,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汽車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釋放出大量的人為熱。還有一個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磚瓦堆砌成的建築群與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鋪設的路面、人行道、廣場,代替了原為植被、作物覆蓋的自然地面。它們反射率小,熱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陽能。
2、物種迅速滅絕
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人們亂伐森林、濫墾草原,以及環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動植物棲息地或生長地的喪失和生活環境的惡化,再加上人們濫捕濫獵野生動物,使世界上許多種野生動植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
國際保護自然聯盟1996年發表的瀕危物種《紅色警報名單》顯示,世界現存4500種哺乳動物中,面臨絕種的已佔24%,而現存約9500種鳥類中,有12%即將滅絕。在已知的大約1萬種木本植物中,瀕臨絕種的約佔6%,其中1000種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時就有150~200種生物物種永遠告別地球,據資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萬倍。中國是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的國家,但是,中國生物的多樣性正面臨嚴重的威脅。被子植物中,瀕危種有1000種,極危種28種;裸子植物瀕危種63種,極危種14種,已有1種滅絕;脊椎動物受威脅的有433種。
3、世界水資源嚴重不足
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用水量不斷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嚴重,使許多本來可以
利用的淡水資源遭到破壞。目前世界上60%的地區面臨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難以得到清潔水,50%的人口無法得到衛生用水。許多國家用水緊張,近年來美國、日本及東歐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水資源不足的問題,甚至連淡水資源比較豐富的俄羅斯與加拿大,有些地區也受到缺水的威脅。非洲的一些國家連年乾旱,缺水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存。有人預計,水危機將成為21世紀城市裡「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問題」。
4、環境問題的全球性
環境問題不僅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區域的問題,目前已經發展成全球性的問題了。一個地區發生環境問題,影響的范圍往往會大大超過該地區。例如,酸雨隨著大氣的運動,能影響到很遠的地區;國際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將使河流全流域遭受影響……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廢氣、廢水甚至固體廢棄物都可以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有些環境問題甚至影響著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例如,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的破壞,會對全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大氣中CO2濃度的升高和臭氧層的破壞,更是威脅著全人類。
5、我國的資源狀況
從自然資源總量講,我國許多種自然資源的總量都在世界前列,稱得上是地大物博的
資源大國。但我國人口眾多,各類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是我國資源方面的基本國情。
我國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佔有量卻只相當於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積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佔有量只相當於世界人均值的1/5;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總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佔有量相當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隨著我國人口持續增多,各種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還會繼續下降。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約性因素。我國的資源還存在地區分布不均衡的特點。例如我國水資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資源卻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於農業的發展。
6、大氣污染
科學家發現,至少有100種大氣污染物對環境產生危害,其中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的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氫烴等。大氣污染物嚴重危害人的氣管、肺等呼吸系統。
造成大氣污染的途徑主要是工業生產與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和塵埃,工業生產排放出的塵埃顆粒物還吸附了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這些污染物在大氣中還會發生各種化學反應,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氣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種,它在大氣中通過反應可形成硫酸煙霧,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也是大氣中常見的污染物,它們在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形成光化學煙霧。
大氣污染物在空氣中積累,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直接危害人類健康,而且使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遭到破壞;污染物隨風飄散,甚至影響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美國每年因此損失數億美元,我國的損失也相當嚴重。
7、認識沙塵暴
沙塵暴,又稱黑風暴,是發生在沙漠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沙漠地區的大量流沙,是沙塵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風是沙塵暴的憑借力量。
近百年來,由於人類過度墾荒,過度放牧,亂砍濫伐,使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大片土地成為裸地,隨著荒漠化的不斷加快,沙塵暴的范圍也逐漸擴大了,沙塵暴的程度也逐漸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連續八次遭到沙塵暴的襲擊。據科學家計算,在一塊草原上,颳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約需要2000多年的時間;如把草原開墾成農田,則只需49年;若是裸地,則只需18年。從沙塵暴的起因與發展來看,人為破壞環境,破壞地表植被是沙塵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護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減少沙塵暴危害。
我國的沙塵暴災害可以說是俞演愈烈。據專家統計,從1952年到1993年,我國西北地區發生沙塵暴的次數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發生了一次劇烈的黑風暴事件。之後,每年四五月份,甘肅河西走廊至少要發生一次,而在2000年,連續就是8次。據權威專家分析,在10—20年內,面對人口越來越多,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的現狀,如果不採取得力措施,我國沙塵暴的頻率、強度和危害程度還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
8、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
1934年5月12日,美國發生了地球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這次沙塵暴起自美國西部平原。一股強風暴迅速掠過西部廣闊的土地,將千頃農田的沃土捲起,並以每小時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著由西向東橫掃了整個美國國土。連刮3天的這次沙塵暴,將美國西部的表土層平均颳走了5—13厘米,從而毀掉耕地4500多萬畝,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乾涸,農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歷史上,北美大陸到處森林茂密,水草豐美,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隨著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大片森林、草原被毀。美國人幾乎砍光了從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區的無際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護,種下了禍根。
9、水俁病與痛痛病
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縣的水俁鎮發生了一場奇怪的流行病。首先是出現了大批病貓,這些貓瘋了一般,步態蹣跚,身體彎曲,紛紛跳海自殺。不久又出現了一批莫名其妙的病人,病人開始時口齒不清,表情呆滯,後來發展為全身麻木,精神失常,最後狂叫而死。多年之後,科學家們才找到這種怪病的起因:汞中毒。原來在水俁鎮有一家合醋酸的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用汞做催化劑,然後把大量的含汞廢水排進了水俁灣。汞的毒性很大,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轉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魚、貝等體內富集,人吃了這些被甲基汞污染的生物才得了可怕的水俁病。甲基汞會聚集在人腦中,損害腦神經系統,因此貓與人都瘋了。
痛痛病也發生在日本。在日本富山縣,當地居民同飲一條叫作神通川河的水,並用河水灌溉兩岸的莊稼。後來日本三井金屬礦業公司在該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煉鋅廠。煉鋅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鎘,整條河都被煉鋅廠的含鎘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魚蝦中富集大量的鎘,然後又通過食物鏈,使這些鎘進入人體富集下來,使當地的人們得了一種奇怪的骨痛病(又稱痛痛病)。鎘進入人體,使人體骨胳中的鈣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質疏鬆、骨胳萎縮、關節疼痛。曾有一個患者,打了一個噴嚏,竟使全身多處發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後全身骨折達73處,身長為此縮短了30厘米,病態十分凄慘。痛痛病在當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10、雜訊污染
雜訊指人們不需要的聲音,不論什麼聲音,只要令人生厭,對人們的生活形成干擾,就都被稱為雜訊。工廠里機器的轟鳴,道路上汽車的喇叭聲,人群的喧鬧等,都是令人頭痛的雜訊。有時節奏強烈的搖滾音、迪斯科等也會成為雜訊,影響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強烈的雜訊會引起聽覺器官的損傷,如果是長期在機器轟鳴的廠房工作的人員,其聽力往往不及一般人。雜訊還會嚴重干擾人的中樞神經,使人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惡心、頭痛。雜訊對於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響,它會使人失眠,沒有食慾,產生煩惱等不愉快的情緒。科學家還發現,長期受雜訊刺激還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的功能,使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不斷提高。
1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有三點: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生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能夠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應負的責任。要求人們必須具有很高的道德水準,保護好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12、中國的家底與可持續發展
為了向高層決策提供參考,中國科學院做出《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該報告首次展示出中國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中國的國土環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明顯超出全球平均狀況。國土面積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風氣候影響,55%不適宜人類生活和生產;35%經常遭受土壤侵蝕的沙漠化,33%是乾旱或荒漠地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中國的人類活動具有明顯的破壞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3.54倍,每人每年搬動土石方數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從隋朝至今,中國人口從約4600萬增加到11億,每年平均災害次數也從0.6增至3.9,增加6.5倍。中國農業牧礦等12大類行業的發展成本均高於世界,世界平均用1美元辦成的事,中國至少要花1.25美元。
《報告》結論是:中國必須有序地通過三個基本台階,實現三大基本目標,才能真正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門檻。即:2030年實現人口規模零增長,2040年實現能源資源消耗零增長,2050年實現生態環境退化的零增長

㈥ 流行病學研究應具有哪些重要觀點

一:前言
從傳染病的預防開始,以Snow19世紀中葉發現霍亂的傳播方式為標志出現的流行病學依然是一門相對年輕的科學。在其過去的兩個世紀中,流行病學和人類總體的科學技術發展進步及健康水平的改變相伴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人類對傳染病的逐步控制,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及腫瘤,已成為對人類健康的主要危險。因此,在發達國家流行病學的重點已完成了從傳染病到慢性病的轉移。

毫無疑問,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流行病學發現一再對我們的健康知識做出貢獻,這些知識導致了健康行為的改變,和控制健康問題的法律法規的制定(1)。其中包括確定吸煙為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一個可預防的危險因素。比如在很多西方國家裡,過去幾十年來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持續下降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流行學研究結果所帶來的人群生活習慣改變(ref)。盡管流行病學對促進人類的健康是有目共睹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流行病學工作者可以滿足現狀。 過去的幾年裡,人們越來越關注圍繞著「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的局限性的問題,並且越來越多地在流行病學文獻中反映出來。同其它學科一樣,流行病學也會在自我批判中進步。

Susser和 Susser(2, 3)在他們富有特別見解的文章中認為,過去的兩個世紀里,
流行病學歷史的發展有三個代表性的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有其代表性的範例:①衛生統計學時期,代表性範例是瘴氣說;②傳染病流行病學時期,代表性範例是,細菌理論;③慢性病流行病學時期,代表性範例是「黑箱理論」(black box theory)或危險因素流行病學。每一個範例都有其因果理論和成功之處。用瘴氣學說武裝起來的19世紀的流行病學家認為疾病是由於土壤、水和空氣中散發出來的骯臟的晦氣引起的,並且通過大家在生態學方面的努力,例如改造排水設備、下水道和衛生設施等成功地使某些傳染病的發生和死亡下降。接下來的時期,細菌理論假定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微小的有機體,並且認為病因是單一的。這種學說控制了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期的大部分時間。該時期,中斷疾病的傳播主要通過疫苗接種、隔離及抗菌素。許多成就之中,「巴斯德消毒法」對流行病學做出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貢獻。由於大多數傳染病的控制,延長了壽命,以至於慢性病患病率增加而產生了危險因素的模式,它是現代流行病學和黑箱流行病學的標志。「黑箱」這種比喻性的說法,反映了研究與健康結局有關的暴露既不需要插入干預因素,也不需要了解病因機制。例如,常規的流行病學研究常常把重點放在危險因素上,而很少檢查可能的致病途徑或機制。盡管實際上單一的必要病因和充分病因很少存在,但是從流行病學研究得到的危險因素常常獨立於其它因素給予解釋。盡管這三個時期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但其主要發展階段和內容可用表一來表示。
(在此插入表一)

本文是一篇觀點性綜述文章。我們先對流行病學的發展做一下簡單的回顧。然後分以下五個個方面就流行病學的局限性加以論述:個體及群體水平流性病學研究;在研究弱的聯系中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的局限性 ; 當前對於「混雜因子」極其局限性的理解;流行病學中間效應的重要性;及病因的理解。

二:個體水平和群體危險

隨著近年來對社會經濟因素(2-18)及心理因素(19-28)研究興趣的增加,流行病學的范圍也在不斷括大。過去的幾年裡,圍繞著流行病學的過去和未來出現了很激烈的爭論(14)。其爭論的焦點在於忽略社會因素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上(5)(6, 7)。這些爭論極大地刺激了考察社會因素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興趣(6, 7, 29)。這種學術的爭論自然形成了兩類學術陣營,即社會流行病學和傳統流行病。社會流行病學的支持者主張將「流行病學」和其它「人群科學」如社會學、人口統計學和生態學等作為群體科學的家族成員結合起來。他們集中於疾病的社會決定因素,倡導社會科學並結合社會的概念和方法(11, 14)。他們認為,由於缺乏對社會結構和社會動力及其對健康影響的理解,導致了確定病因和預防疾病上的重要失敗(5, 30)。這一觀點在在幾篇很有思想的評論文章中得以很好的支持和反映(31-35)。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在群體水平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不乏實例。例如,歐洲國家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結核病發生了很大的下降,該下降遠在抗菌素療法出現之前就發生了(36)。中國自從19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改革和對世界的開放,曾經消滅了的性病復燃了(37)。幾項研究表明,失業率與自殺率正相關(38)。雖然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健康的機制尚未很好地了解,但是有些文獻提示,社會環境像鄰里環境、工作場所和政策可能通過多個途徑包括中間效應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況(34, 39)。
流行病學家可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至少是在常識和簡單知識的基礎上,個體及個體的健康是由人類所生存的社會所決定的。但是,在了解社會和在研究中實際上包括社會因素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傳統的流行病學家寧願劃清流行病學和社會學的界限,他們主張研究社會內容是社會科學的任務,已經超出了流行病學的范疇(40)。另一方面,批評「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者認為專門集中在個體上,從策略上講是瞄準了錯誤的目標,因為它沒有考慮健康的社會和環境的決定因素。的確,不考慮個體,我們就不能理解疾病的機制;但是反過來也很明確,如果忽視社會因素,我們就不能獲得對於人群中疾病發生的社會影響的情況。例如,個體研究可以揭示結核病的危險因素是「與受感染的人接觸」,「營養不良」等。在群體水平上,「社會的不平等」,「缺少疫苗接種規劃」以及「對新移民的無效篩查」可能是致命的問題。個體危險因素的方法有幾個局限性(41)。首先,個體危險因素只能解釋疾病發生變異的一部分。例如,許多慢性病的大多數病例發生在非高危人群中。其次,很難通過勸說個人改變其習慣來改變個體的危險因素。而且疾病個體之間病因的差別可能與人群之間差別的原因不同(7)。因此,只有通過把個體水平和群體水平的因素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對疾病的發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並確定最有效的預防策略。
雖然當前沸沸揚揚的爭論似乎沒有立即結束的跡象,但是很顯然,流行病學的范疇正在拓寬而包含更多的內容。這一點在流行病學和其它學科如社會科學的結合中已經有所反映,並且在最近的流行病學文獻中也越來越多地反映出來。這些變化可能如Susser(2)所描述的,預示著「生態-流行病學」新時期的到來。可能的模式的轉變肯定超出了理論的領域,並且必然使傳統的流行病學方法產生相應的變化。
我們認為在未來的發展中,流行病學應同其它學科密切結合,及時反映研究社會變化對健康的影響。特別是在我國,目前在社會及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尚很薄弱。因此具有廣泛的流行病學研究前景。

三:在研究弱的聯系中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的局限性
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形成共生關繫上是成功的,然而其理論發展是滯後的。評論家認為,在1960年MacMahon「病因網(web of causation)」的概念提出之後,流行病學領域缺乏能被廣泛理解的流行病學理論(42)。「病因網」的思想,其注意力集中在與「結局最為接近的危險因素上,主要強調因果關系的復雜性,而不是理論上的描述(10)。正像教科書中反映的,是將方法應用於特殊的健康問題(10, 43)。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流行病家成功地確定了許多非傳染疾病的重要原因,例如吸煙,它可以使發生肺癌的危險增加高達20倍。其它類似的已知的流行病學結果其聯系強度也是非常強的(相對危險度10或以上),例如聚氯乙烯暴露與肝血管肉瘤(44),二乙基己烯雌酚(DES)與女兒患陰道癌(45),胎兒風疹感染和白內障(46)。隨著主要的危險因素逐漸得到確定,流行病學研究必須尋找弱的和中等強度的聯系,如疾病與環境和生活方式之間的各種因素。2000年流行病學研究學會會議所有摘要的定量資料提示,所報告的RR大約80%低於3.0(47)。流行病學研究中通常應用的探討危險因素的方法足以確定強的危險因素,而當評價弱的聯系時常常會產生矛盾的結果(48)。事實上有很多弱的聯系,飲用咖啡與胰腺癌(49),飲酒與早老痴呆(50),染發和膀胱癌(51),激素替代療法和乳腺癌(52),以及家庭內氡暴露與肺癌(53)等就是這樣。
所有觀察到的聯系有三種可能的解釋:①機會;②測量誤差或偏倚;③符合真實情況。弱的聯系對測量誤差和偏倚更為敏感。當暴露和結局的聯系弱時,更容易產生機會造成的結果,因為陽性結果比陰性結果發表的機會更多,這是一種發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54-56)。根據一些簡單的推理和可行性假設,Smith(57)和Skrabanek(58)證明,流行病學文獻所報告的陽性聯系中將近一半的可能是機會的結果,而不是真正的聯系。當研究者把重點放在單個危險因素,並且不能提出一個清晰的理論概念時,與研究弱聯系相關的問題甚至更為糟糕。這些問題的一個表現是出現了大量的矛盾的研究結果(48, 59-61),常常是不能得到確定的結論,甚至多次重復同樣的研究仍然如此。在流行病學研究論文中,結束語常常是「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此來安慰該領域里的流行病學工作者。
對於流行病學中弱聯系的挑戰,常規的做法是進行重復的研究。Meta分析常用於系統地總結同一題目的多個研究結果(62)。作為一種系統地綜合發表的研究結果的工具,meta分析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且在流行病學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55, 63, 64)。由於meta分析本身並不能改進原研究的質量,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使系統誤差,例如出版偏倚不可避免。盡管meta分析仍然是一種有用的方法,還是非常有必要尋求新的思路和方法。顯而易見,與小的危險效應有關的問題,可能不容易通過meta分析得到改進(57, 61)。

這里我們想藉助於雌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和預防心臟病的最新研究結果來進一步說明流行病學分析方法的局限性。長期以來很多西方國家的醫務人員提倡正常絕經婦女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其主要理論基礎為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雌激素替代療法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和心臟病。但最近大人群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65)(Clinical trial )結果發現雌激素替代療法不僅不會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相反增加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因此,從根本上否定了很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這一結果也直接導致了美國及加拿大有關部門緊急調整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的指南。盡管
大樣本隨機雙盲臨床試驗被視為確定因果關系的試金石,但從倫理道德角度講,它只能用於假設的保護因素而往往不能鑒定危險因素。比如,我們不能用臨床試驗來證明高脂肪攝和乳腺癌的關系,因為我們不能要求被觀測對象為了試驗目的而增加脂肪攝入。

因此,為了克服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的局限性,現代流行病學黑箱思考和分析方式待有改善。像許多人所倡導的,進入「黑箱」並且超越「黑箱」似乎是有價值的努力。進入「黑箱」意味著流行病學研究中描述和將因果機制整合的實踐,而不是簡單地研究「危險因素」。它還應當在個體水平的因素中,圍繞著提出可能的因果機制假設的概念。超越「黑箱」意味著不僅注意直接的因素(或最接近的因素),還應當注意間接的因素(遠端的因素),這些因素常常是宏觀水平的社會因素。最近的流行病學文獻中越來越多地討論了多水平因果理論和多水平分析的問題。如果概念的模型試圖說明所有可能影響疾病變異的社會因素,它將復雜地難以理解,並且不能指導科學研究。然而,如果忽略社會影響或將其看作一組與自變數無關的因素,我們將不能獲得全面的科學的理解(66)。

要真正作到進入「黑箱」及超越「黑箱」流行病學需要向微觀和宏觀的雙向結合與延伸,需要與其它相關學科(從反映微觀世界的的分子生物學,到宏觀群體的社會學)緊密結合。結合我國的流行病學現狀,我們認為流行病學在雙向結合延伸方面都有差距,但似乎在向宏觀結合延伸方面更差一些。

四:當前對於「混雜」及其局限性的理解
4.1定義混雜因素和混雜效應
在理論流行病學中可能沒有哪個概念比「混雜」受到更多的重視。眾多定義中,John Last的「混雜因素」定義被認為是最權威的:「混雜變數是可以引起或防止研究結局發生的一個變數,它不是中間變數,並且與所研究的因素有關聯(67)。」顯而易見,該定義可以解讀為兩個納入標准,一個排除標准,即混雜因素必須是研究結局的危險因素,必須與所研究的因素有關聯,並且必須不是研究因素和研究結局之間的中間變數。該定義還意味著危險因素和混雜因素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不需要從理論上區分它們。研究因素與混雜因素之間的聯系可能是因果性質的,也可能不是因果性質的。
顯然,危險因素和混雜因素之間的區別可能在於研究者主要的研究興趣上,而不是與研究結局有關的統計學上。如圖1所示,研究母親吸煙或飲酒與嬰兒出生體重之間的關系。如果研究者的主要興趣在吸煙上,他就可以將飲酒看作混雜因素。相反地,如果研究者的主要興趣是母親的飲酒的情況,他將會把吸煙看作混雜因素。因此,「危險因素」和「混雜因素」之間的差別在於研究的重點所在,而在統計學分析和結果的解釋方面沒有任何特別的含義。但是這兩點表面上很重要的概念在研究中常常令人困惑。例如,在peer- reviewed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試圖明確地劃分二者,甚至使用了 「教育是混雜因素還是危險因素?」 這樣的標題,認為教育是混雜因素而不是危險因素(68)。這個說明顯然與混雜因素的定義「作為混雜因素必須是研究結局的一個危險因素」相矛盾。
流行病學研究中混雜效應的常規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

㈦ 供應室污染物品收集是否要與傳染病區分開

傳染病區的醫學防護
(一)醫學防護對硬體設施的要求
為適應傳染病的隔離,傳染病醫院及綜合醫院的傳染病區在建築上應有嚴格要求。病區內應劃分為清潔區、半污染區(緩沖區)和污染區,並嚴格進行區域管理。
1、「三區」劃分
清潔區:不接觸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區域,設有更衣室、衛生通過間、值班室、小庫房、小葯房、配餐間。
半污染區:有可能直接或間接接觸污染源的區域,包括內走廊、醫師辦公室、治療室、處置室、護士站。
污染區: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區域,包括各病室、病人衛生間及浴室、入院室、污衣污物間、垃圾存放處。
2、建築布局的特殊要求
(1)、傳染病區應設內外走廊,方便病人和醫務人員的各自通道。
(2)、病室及內走廊之間應有二道間,方便醫務人員洗手和穿脫隔離衣。
(3)、病室及內走廊之間應有遞物窗(觀察病情、送飯、送葯等),以減少工作人員和病人的密切接觸頻率。
3、呼吸道傳染病區的特殊建築要求
(1)、建立負壓病房採取房間隔離,使整個病區的空氣有組織流動,空氣流向從辦公區 → 走廊 →
緩沖間→ 隔離病房。(2)、如為高層建築,呼吸道病房應設在建築的上層。
(3)、「三區」之間必須有實際隔離屏障,既隔斷牆必須直達樓頂板。各隔斷牆上的門必須錯開,以形成空氣迷路。
(4)、沒有負壓病房條件,應安裝大功率排風扇進行強行通風,呼吸道病區的送風流程為:送風到清潔區(正壓)
半污染
污染區(各病室回風形成負壓),但要注意避免送風和回風口距離過近,導致空氣交叉污染。
4、消化道傳染病硬體設施的要求
非手觸式洗手設備
防蟲害設施
嚴格區域劃分
(二)傳染病區醫學防護對消毒隔離的要求
1、各種傳染病的消毒隔離要求
為便於對各類傳染病的管理,不同的傳染病,按其病原微生物排出途徑和傳播媒介的不同,需採取不同的隔離方法。
嚴密隔離:適用於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的烈性法定傳染病。如鼠疫、霍亂、肺炭疽等及疑似病人,均需嚴密隔離。
(1)病人要求分室隔離,相同菌種感染病人可同居一室。
(2)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接觸過的一切物品,均需隨時嚴格
消毒。
(3)進出嚴密隔離室的工作人員應進行登記並嚴格防護。
(4)接觸病人或污染物品後必須洗手。
(5)廢棄污物必須裝袋進行焚燒處理。
(6)接觸者盡可能注射疫苗或採取預防措施。
呼吸道隔離:適用於病原微生物隨呼吸道分泌物及飛沫排出而傳播的法定呼吸道傳染病。
預防感染經空氣傳播
如接觸結核、水豆、麻疹等傳染病(飛沫核??5μm)
(1)盡可能使用負壓病房,門窗緊閉,每小時至少換氣6次,污染空氣由管道排除室外。
(2)工作人員在病室內戴高效口罩
(3)病人只能呆在室內
[b]預防感染經飛沫傳播
如接觸細菌性腦膜炎、白喉、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等感染的病人(飛沫核??5μm)
(1)同一病種的病人可住同一病室,但兩床距離應在一米以上,避免飛沫直接傳播。
(2)病人口鼻分泌物和痰液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病人的痰液必須吐在戴蓋的一次性痰盒中,集中焚燒處理。
(3)病人口鼻分泌物接觸過的用具,如食具、毛巾等,應固定專用,定期消毒。
(4)病室注意通風換氣,以減少空氣中病原微生物含量。危重及氣管切開術後患者病室,應每天進行空氣消毒。
(5)工作人員戴口罩。
(6)限制病人流動,病人要離開病房要戴外科口罩。
[b]消化道隔離:凡病原微生物經胃腸道隨糞便排出,直接或間接污染食物、水而傳播的疾病,如傷寒、菌痢、霍亂、甲型和戊型肝炎等。
(1)同一病種或同型病原感染者可收容到同一病區。
(2)診療護理病人,需按病種分別穿隔離衣。處理污物時需戴手套。
(3)病人排出的糞便及嘔吐物需經徹底消毒後,方可排入城市污水。便器應固定使用並定期消毒。
(4)凡病人接觸過的物品應視為污染物。病人的餐具應固定應用並定期消毒。
(5)病室應保持無蠅、無蟑螂等。
接觸隔離:凡病原微生物經體表患部排出如傷口分泌物,皮膚脫屑等,直接或間接接觸皮膚或黏膜(特別是皮膚有破損者)而引起的傳染病。如皮膚炭疽等。
(1)密切接觸病人時需穿隔離衣,工作人員手或皮膚有破損者應避免傷口換葯、護理等操作,必要時戴橡膠手套。
(2)被分泌物、皮屑所污染的物品,必須嚴格消毒。病人用過的被單、衣物等,應滅菌後再清洗。
(3)病人用過的敷料應焚燒處理。蟲媒隔離:適用於以昆蟲為媒介所傳染的疾病,如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等,主要是作好防蚊、滅蟲工作。
2、傳染病區消毒隔離管理制度
清潔區隔離要求:
(1)、病人和病人接觸的物品,不得進入清潔區。
(2)、不許穿隔離衣進入清潔區。
(3)、穿污染工作鞋嚴禁走出病區。
(4)、穿污染工作服嚴禁進入飯廳、宿舍、會議室、小賣部、職工門診及院外。
半污染區隔離要求:
(1)進入處置室,醫務人員一般不要求穿隔離衣,以減少交叉感染。
(2)處置室內器械、葯品及其他物品,要求保持清潔,清潔與污染物品嚴格分放,由病室攜回物品應先消後,再放入室內指定地點。
(3)工作人員穿隔離衣在病區內走廊上通行,要求盡量少碰牆壁及傢具等物。
污染區對病人的隔離要求:
(1)入院患者應換病人衣服、經污染端進入病區,將換下的內外衣及攜帶物品,經消毒處理後,由醫院統一收管或由家屬帶走,不得留在病室內。出院病人通過衛生處理,穿上清潔衣服、鞋襪,由病區清潔端出院。
(2)呼吸道傳染病人和疑似病人住院期間及外出診療時要戴口罩,並攜帶一次性痰盒,不得隨便吐痰。
(3)收容傳染病疑似病人的隔離觀察病區,為防止病人間的交叉感染,病人只限室內活動,不得隨意離開病室。
(4)向病人進行宣教,污染物品、信件等未經消毒不得拿出院外,防止病原微生物向社會擴散。
污染區對工作人員隔離要求:
(1)凡進入污染區域工作四小時以上,必須換工作服、工作褲和鞋襪、除去手錶、戒指、耳環等飾物,剪短指甲,戴帽子、口罩。直接接觸病人應加穿隔離衣,必要時戴手套、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2)診療護理疑似病人,隔離衣、手套必須一用一更換,摘手套後認真洗手或用消毒劑消毒雙手。病人診療用品應固定專用,不能專用時,下一個病人用之前應消毒。
(3)工作人員出入呼吸道病室,要隨手關二道間門,防止病室中微生物污染中間環境。
(4)工作人員在污染區域內禁止吸煙,進食。
(5)接觸呼吸道傳染病人,工作人員的臉部不可與病人或其他污染物接觸,避免病人對著自己的臉部咳嗽或打噴嚏,如果因此污染,需立即清洗消毒。
(6)嚴格遵守隔離技術規定,污染的手不能觸摸非污染物品及自己的五官,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病人及污染物品後,必須認真洗手。
隔離制度對其他方面的要求:
(1)、傳染病人盡量不設陪護,陪護者應嚴格防護著裝,並按污染對象進行管理。
(2)、嚴格限制探視,如病情危重確需探視,需在工作人員指導下,戴好帽子、口罩、穿上探視服,在病室門口或活動推窗外探視,並限定探視時間。最理想的是電視電話探視。
(3)、區內所需清潔物資皆應送貨到病區,如食堂送飯、供應室送物、葯房送葯等。
(4)醫技科室到臨床服務。如需病人去醫技科室要走劃定的污染路線,只有這樣才能使污染不易擴散。
(5)病人出院或死亡後病室及一切用具均需進行終末消毒處理,徹底消滅病原微生物。
(三)、醫學防護對醫務人員的要求:
標准預防(適用於所有病人)aware 天 貓
在醫療機構中從事診療活動的所有醫、護、技人員,都應該堅持標准預防,實施基本防護。標准預防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都具有傳染性,均需進行隔離,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採取防護措施。標准預防有三個基本特點: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2、強調雙向防護,既防止疾病從病人傳至醫務人員,又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病人。3、根據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和微粒隔離。
標准預防的防護要求:
盡可能應用不接觸技術;接觸感染物質後立即洗手;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和污染物品時戴手套;脫手套後立即洗手;小心處理所有尖銳物品;加穿隔離衣或防水圍裙,防止工作服受到污染;立即清潔感染物品的溢出物。
特殊傳播方式的額外預防(空氣或飛沫傳播的預防)
戴高效防護口罩,防止噴濺或臉有可能污染帶護目鏡。進行有創及高危險性操作,如給SARS病人進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屍體料理、吸痰以及口腔護理時應戴防護面具。
(四)醫務人員的保護性著裝要求(所用防護用品必須符合國家醫用標准)
常用的防護用品有:防護口罩、帽子、工作服、隔離衣、手套、護目鏡、工作鞋和鞋套、防水圍裙、防護面具等。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最早何時頒布

1989年2月21日。

頒布修訂歷程:

1、1989年2月21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

2、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修訂。

3、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8)污水流行病會議擴展閱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制定本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以公布。

㈨ 這次會議通過並討論了如何改造污水廠的問重要問題這句話有沒有病句

有語病,是語序不當。應該先「討論」再「通過」。
改為:這次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如何改造污水廠的重要問題。

㈩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是什麼會議制定

1987年全國小兒呼吸道疾病會議制定

閱讀全文

與污水流行病會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生活污水處理哪裡買 瀏覽:239
排污水過濾池閥門更換需要多少錢 瀏覽:161
朗逸空氣凈化器怎麼更換 瀏覽:771
廣汽傳祺新能源如何換空調濾芯 瀏覽:452
乞丐模擬器撿垃圾提升 瀏覽:911
樹脂增稠劑批發 瀏覽:842
java過濾器ajax 瀏覽:870
配件濾芯有什麼用 瀏覽:716
桶式魚缸氧氣和過濾器 瀏覽:105
工業廢水使用什麼管道 瀏覽:953
福島為什麼還有污水 瀏覽:602
電動牙刷水垢圖片 瀏覽:379
鄭州空調除垢劑 瀏覽:170
環氧樹脂玻璃鋼防水施工方案 瀏覽:257
飲水機用什麼方法除水垢 瀏覽:268
寧德市空氣凈化器多少錢 瀏覽:667
反滲透化學清洗到什麼時候合格 瀏覽:62
費森尤斯和勞爾水處理 瀏覽:766
扁鵲怎麼用技能給隊友回血 瀏覽:563
gsx600r多少錢全新純水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