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課題研究: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請高手幫幫忙,大約500多字)
農村污染負荷比重占總污染負荷的30%~40%
據四川省環境容量分析報告顯示,農村環境保護明顯滯後於全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污染負荷占整個污染負荷比重已達30%~40%,部分地區甚至達到70%。以沱江流域為例,農業氨氮排放量大於工業污染排放量,農業排放COD比重也大於城市。
四川省環保局副局長谷聲文指出,四川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切實加大了農村污染源整治力度,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是一些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他認為,四川省農村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畜禽養殖污染嚴重。四川作為全國畜牧業大省,畜禽養殖數量居全國之首,但規模化養殖年出欄僅占總出欄數的5.1%。全省畜禽養殖年產生COD390萬噸、氨氮79萬噸,分別是工業排放量的13倍和38倍,是生活污染排放量的8倍和17倍。因此,畜禽養殖污染成為四川農村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源。
——小城鎮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加劇。全省現有6786萬農業人口,大多數村鎮建在河溪旁,沒有建立完整的排放系統;全年產生農村生活垃圾1697萬噸,相當部分未經處置,一些地方呈現垃圾「圍村、塞河、堵門」之勢;全年產生農村生活污水10多億噸,大多直排河湖。
——農用化學物質及其廢棄物污染繼續加大。全省每年化肥施用量達220萬噸,平均每公頃490公斤,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水體污染而設置的每公頃225公斤的標准,也遠遠高於全國化肥平均使用量每公頃330公斤。
——鄉鎮工業污染突出。全省現有鄉鎮企業140多萬個,相當一部分企業技術層次低、污染重,生產工藝落後,治理水平低。一些地方還出現污染企業加速向農村轉移的趨勢,加大了農村環境壓力。
谷聲文指出,農村環境狀況惡化直接導致了四個方面的後果:一是農村水環境和土壤環境嚴重退化;二是農產品品質下降;三是農民健康受損,環境污染成為農民疾病發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四是社會穩定受到影響,全省環保系統受理的信訪投訴案件一半以上發生在農村。
原因
面源污染問題 基本處於長期失控狀態
在全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上,四川省副省長劉曉峰指出,與城市、工業環境問題相比,四川農村環境問題呈現出點多、面廣、污染來源復雜等特點。
劉曉峰認為,造成農村環境問題的原因較多。首先是整體認識不足。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認識較晚,對其防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農村污染控制問題還未得到系統的、足夠的重視。農村面污染源問題長期被排除在環境控制之外,基本處於失控狀態;其次是法制缺位。現行的環保法規主要針對城市和重點污染源防治,對農村污染及其特點重視不夠,加之農村環境治理體系發展滯後於農業現代化進程,環境立法缺位,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力量薄弱且適用性不強;第三是投入滯後。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扶持措施不力,導致農村污染治理的市場化機制難以建立;第四是技術薄弱。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治理技術模式不適,農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劉曉峰指出,體制不順、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雖然2005年四川省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職能轉入了環保部門,但是相應的手段、措施、力度沒有跟上,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資金仍分散於環保、農業、畜牧、林業、國土、水利、建設等多個職能部門,尚未形成黨委政府領導、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各部門分工負責的有效管理體系。
措施
強化農村環境管理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
針對目前四川省農村環境形勢現狀,省政府要求,堅持環保優先,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要以農村環境規劃為前提,吸取部分地區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教訓,緊緊抓住規劃這個「牛鼻子」,與農業結構調整、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鎮村布局和村莊建設規劃緊密結合,落實好環境規劃,開展好新農村居住示範點建設。要以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為載體,建設一批適合四川新農村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示範工程。要以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生態家園創建活動為抓手,引導推動一批具有較好基礎、較強實力、生態環境較好的村鎮率先達到新農村環境保護建設的要求。要以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為突破口,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養殖區。規模化養殖場必須綜合利用和處置畜禽糞便,並在土地承載能力范圍內還田。要以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為基礎,妥善處置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大力推廣「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要以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為契機,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對策,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要以鄉鎮工業污染防治為根本,推進鄉鎮企業集中布局、集約發展,集中整治污染較重企業,堅決防止污染向農村轉移。要以農村飲水安全為首要任務,全面開展縣鄉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工作。
省政府強調,堅持「環保惠民」理念,建立「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環保牽頭、部門協同、聯合推進」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依託科技支撐,確保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在資金投入方面,副省長劉曉峰指出,對於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公益性較強的領域,政府要負擔主要責任,統一規劃組織實施;各級財政要按照新增財力著重支持「三農」的要求,增加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投入;省級有關部門要用「以獎代補」的方式,從專項經費中拿出一定資金予以支持,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真正成為為民造福的惠民行動.
㈡ 結合你所學的污水處理知識 請闡述農村污水要治理到什麼水平
⑴、納污面積復小、污制水量少、變化系數大、水質和水量波動大。
⑵、有些農村的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合流排放,給水質造成一定沖擊。
⑶、管理跟不上等原因造成雨不分流,有的還有地下水滲入。
⑷、農村可能出現跳躍式的發展,近期污水量比較少,而遠期污水量較大。
㈢ 農村污水治理需要克服哪些難點
在農村來污水處理方面,源過去確實還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時有發生,在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管理上,管理責任的主體不是太清晰,管理的投入還是不足。很多地區政府投入巨資建設農村污水處理項目,然而因為日常管理疏忽,導致項目荒廢,造成的巨大的浪費。
由於農村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往往非常小,數量多而且高度分散,很難為每一個站配備一個專業的運維人員,同時這些農村往往遠離市區,設施設備的維修更新等也會受到較大限制。因此採用先進的智能化的運維系統來減少人力是未來的趨勢。
水量水質變化大是農村生活污水的顯著特徵。近幾年興建的農村污水處理項目,大多採用小型分散式污水處理設備。農村居民由於生活規律基本雷同,水量的波動極大。高峰排水會短時間內對此類處理設施造成水巨大的沖擊,設備有時會超負荷運行,低谷時期,水量太少。設備的空轉和超負荷運行對於污水處理設備是極大的考驗。
此外,污水處理設備能耗較高也是需要攻克的難點。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規模雖然不大,但單位水處理電耗卻相對較高,部分廠家的設備甚至採用380V的電壓,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即便是當前主流的生化處理工藝,電耗也是遠遠超過城市污水處理廠。因此在節能減排方向還有很大進空間。
㈣ 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問題的提出該怎麼寫30字
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問題的提出該怎麼寫
問題的提出——利用暑假的時間在家鄉進行調研,目的在於喚醒村民們的環保意識,提醒政府等相關部門增強對農村地區環境的重視程度,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投資,大力推動新農村建設,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關注民生
建議意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有機統一體。應以搞好農村垃圾處理和清潔衛生為突破口和切入點,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目的,加快推進新農村清潔工程,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諧美好家園。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改善村容村貌狀況方面主要有一下幾點建議:
要廣泛宣傳,提高思想認識。群眾是農村垃圾等環境污染的製造者,也是受害者,更是環境治理的受益者。他們對環境衛生的認識程度,直接關繫到我們的工作成效。因此,要加強對農村垃圾處理問題等農村環境情況的宣傳教育,利用農村人口學校及廣播、宣傳欄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宣教活動,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
建立完善環保制度,實行責任制,對村民門前實行三包、村幹部分片包干制度,由村委會定期組織檢查評比,好的表揚獎勵,對違反環保規定有損村容村貌的行為,要進行批評教育,並限期糾正和改進。
要建立垃圾收集、清運、處理制度。要建立垃圾收集、清運、處理制度,要盡快形成「戶集、村收、鄉運和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和以縣為主、鄉村為輔的污水處理機制。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運絡體系,按照「村收集、鄉鎮運輸和處理」的要求,在各村設立垃圾箱及垃圾收集點(中轉站),配備清潔工,各鄉鎮建設垃圾焚燒爐或垃圾填埋場,負責收集垃圾到焚燒爐進行無害化處理或填埋。
㈤ 農村污水的主要治理任務是怎樣的
太平港。各相關鄉鎮(街道)要組織力量對轄區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開展一次深入細致地調查,全面掌握村莊基本情況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展情況,包括現有設施數量,以信息形式報送至區農辦。本辦將根據各鄉鎮(街道)實際建設進度,結合報表質量和信息報送情況定期向全區進行通報,堅持先易後難、輕重緩急的原則,在充分了解幹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按年度提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計劃、運行情況及受益覆蓋面等。對未列入重點治理村的面上一般村確需治理的,也要列入年度治理計劃。
四,每月不少於1篇;要加強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的駐村幹部力量,每村落實一名鄉鎮(街道)聯系領導。認真填報《蓮都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分管領導及信息聯絡員名單》(詳見附件2)。
二、開展調查摸底,亮點要突出。認真填寫《蓮都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調查表》(詳見附件3)、明確工作計劃。各鄉鎮街道要加快推進甌江、宣平溪,信息文字要精練、黃村水庫、通濟堰、新治河沿線,中心村、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村、舊村改造村、美麗鄉村提升村、下山脫貧安置點等為重點治理村(具體名單見附件4)。同時,積極協調配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編制單位進村入戶開展工作。
三、及時報送信息。各鄉鎮(街道)要確定1名信息聯絡員,負責報送進度報表及工作信息。要求及時將工作動態、經驗交流,並作為年終工作考核得分依據之一。按照第一年完成70%,第二年完成30%進度要求。認真填報《蓮都區鄉鎮(街道)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計劃安排表》(詳見附件5),精幹力量為成員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要求以黨委名義正式發文)。各相關鄉鎮(街道)要高度重視,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一、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領導。要確定1名分管領導,專事負責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㈥ 河南周口沈丘北城馬庄村修路情況
縣內還沒有做出真正的具體時間,沈丘新聞報道是2010年下半年開始對沈丘縣農村開始全面建設近年來,沈丘縣委、縣政府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縣域實際,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把新農村建設與村鎮環保工作有機結合。按照「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的工作思路,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三個重點。強化措施,明確責任,分解任務,狠抓落實,使我縣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人居環境逐步優化,村容村貌和村鎮環境整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具體做法是:一、制定發展規劃 整體推進實施遵循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總體指導方針,在分類推進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中,為重點解決農村面源污染、環境衛生臟亂差、環保基礎設施滯後現象,縣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時制定了《沈丘縣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編制了《沈丘縣農村污染防治規劃》等專項文件。為切實加強對分類工作的領導,使各級領導同志真正負起主要責任,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抓好示範,以點帶面,推動全縣新農村建設和村鎮環保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示範鄉鎮還制訂了未來10年沈丘縣村鎮環保工作規劃,並出台了領導班子抓點帶面實施方案,切實做到整體推進實施。我縣共有22個鄉鎮(辦事處)、558個行政村。列為新農村建設和村鎮環保治理的一類村莊14個,二類村莊378個,三類村莊166個。縣政府以文件形式明確規定縣、鄉兩級主要領導率先分包行政村;按照上級「每人要在一、二、三類村莊中各選擇一個村作為自己的示範點」的要求,全縣22個鄉鎮(辦事處)的主要領導分包行政村數累計210個,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其中:一類行政村13個,二類行政村140個,三類行政村57個。列為新農村建設和村鎮環保工作的一類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齊全配套,村莊區劃科學合理,建築美觀有序,綠化美化水平較高,居住環境良好,村莊管理水平較高,推動有條件的村莊發展成為新農村和村鎮環保工作的樣板);二類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配套、村莊區劃合理、建築整齊有序、綠化水平較高、環境衛生狀況較好、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建成一批新農村和村鎮環保工作的村莊);在三類村莊:(急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配套,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村,結合整村推進的扶貧措施,使其基礎設施狀況水平整體明顯提高,綠化、環境衛生狀況明顯改善,村舍環保工作規范整體面貌煥然一新)。縣委、縣政府、縣人大主要領導包村12個;四個鄉鎮共計104個行政村(其中:一類村莊7個;二類村62個;三類村35個)。通過分類實施、整體推進,實現二類村莊上台階,三類村莊變面貌,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地方嚴重存在的房屋亂搭亂建、垃圾亂堆亂放、污水亂排亂流等問題,使多數村莊隨著環保工作的不斷提高,逐步發展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文明進步的新農村。二、採取得力措施 加強飲水安全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時,由於農村受生活污水、工業污染帶來的河流污染、垃圾排放量增大、城市工業污染逐步向農村轉移等原因,給農民飲水安全帶來了隱患。該縣以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為突破口,帶動農村污水治理工作。首先是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為重點,加大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飲水條件。2008年我縣計劃投資5561萬元打深水井144眼,解決4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目前已投資1319萬元打深水井13眼,解決26000人安全飲水;全縣規劃投資5561萬元,解決39.9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投資17606萬元,修建鄉村道路966.4公里;規劃投資837萬元,建立分類垃圾池404個。縣委、政府、人大主要領導分包的鄉村,規劃修建村內公路36公里,建立分類垃圾池 20 多個。其中:付井鎮的郭崗新村,計劃修「一縱八橫」九條路;范營鄉的老唐庄、孫庄、鄭營規劃投資100多萬元,硬化村內道路;紙店鎮的潘營、程營、潘董庄各打深水井一眼,解決安全飲水問題;周營鄉的劉集、趙庄、孟寨,2008年安全飲水用戶率規劃達到100%。通過近幾年來的努力,根據國家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的統一安排,我縣實施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涉及全縣18個鄉鎮,大邢庄鄉、周營鄉、付井鎮、紙店鎮、北城辦事處的供水廠相繼投入使用,解決了65個村莊14萬人口的安全飲用水。三、縣鄉合力運作 治理垃圾污水在村鎮垃圾和污水的治理上我縣主要採取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大投入、示範推動的工作方針。認真落實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圍繞「六通、五改、四建設」(六通:通水、通路、通電、通廣播、通電話、通寬頻;五改:改房、改圈、改廁、改灶、改院;四建設:建設主要優勢產業、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對村鎮環境進行治理。一是以沼氣建設帶動村鎮生態環保。大力推進農戶用沼氣建設,逐步完善農村沼氣服務體系,保障已建沼氣池正常發揮效用。加大「一池三改」實施力度,支持以沼氣為紐帶建設生態示範村。2008年計劃投入7706萬元,新增沼氣池11000個;目前完成5264個,占計劃任務的47.8%。我縣還積極推進農村太陽能工程,今年上半年,農村新安裝太陽能2800台。至目前,農村沼氣池建設已有3.9萬個。二是以環境衛生整治月活動帶動村鎮環保。結合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月活動,狠抓了對村內垃圾、秸稈亂堆亂放、污水亂排亂流現象的治理,基本實現了建設生活垃圾集中堆放設施,就地進行分類。能利用的進行資源化處理,不能利用的進行安全填埋,垃圾不亂堆亂放,秸桿統一有序堆放,污水不亂排亂流;有條件的村建設了垃圾站,實行定點存放、統一收集、定時清運、集中處理;積極規劃完善村莊排水設施,積極進行農村河道、溝渠、坑塘綜合清理,確保汛期河道、溝渠、排水通暢,坑塘蓄水功能完善。全面實施秸稈禁燒工作,成效明顯。2008年,計劃在800個自然村,建設1200個(3m×6m)或(3m×8m)的垃圾堆放池,目前完成212個,占計劃任務的17.6%。三是以規模化畜禽生物養殖帶動村鎮環保。該縣在發展養殖的同時,為防止養殖業給村鎮帶來的污染,採取「三進三退」即: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入小區,進入規模,進入市場循環的「三退三進」發展戰略。大力推行生物發酵養豬污染零排放技術,為加快零排放技術的推廣,縣政府拿出20萬元,培植典型的點帶面。該零排放技術是由日本60年代研究推廣的一項生物養豬技術。將有益微生物群體,按一定比例摻欄到鋸末、稻殼、谷糠中,調如溫度,以此混合物作豬舍墊料,這些墊料的微生物群體,能迅速降解、消化豬排泄的糞、尿,並且不產生臭味,不滋生蚊蟲,不污染環境,可連續使用2—3年,不用更換。為防止污染,豬舍不用每天清理糞便,省工30—50%;省水,豬舍不沖圈,節水達到90%。畜禽養殖堅持做到三個「必須」:一是新、改、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必須堅持環評和「三同時」制度。二是選址時必須在禁止以外遠離主要道路、村莊、居民飲水源地。三是在設計和施工時必須有沼氣池,污水沉澱池,達不到要實行限期治理。對使用生物環保養豬技術的優先扶持、重點扶持。積極搞好畜禽糞便綜合利用。首先是利用畜禽糞便處理後,直接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其次利用工業化手段,生產復合肥有機肥料;最後是利用牛糞生產食用菌。生豬發酵豬舍已投入使用。目前已有6個老豬場准備改造。計劃建發酵舍2萬平方米。到年底新建和改建生物發酵舍將達到10萬平方米。確保所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在2008年底全部改成生物養殖。至目前,我縣新建標准化養殖場(小區)33個。其中:奶牛小區1個,肉牛養殖4個,生豬規模場21個,家禽規模場6個,槐山羊繁育基地1個。新建大中型沼氣池12個,生物發酵床墊8600平方米,沉澱池10個500平方米,在生態養殖上全部實現了零排放。四是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帶動村鎮環保。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高毒農葯、農膜以及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污染,已不同程度地影響農產品質量的提高,甚至威脅食品安全。我縣上下深深地認識到:化肥、農葯施用過量,不僅容易造成植物變異和農作物質量下降,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容易通過食物鏈聚集到人體和動物體中引發疾病,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還會導致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其他次生態環境問題。在全縣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基礎上,選擇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有重要意義的1個地方,由環保部門會同農業部門組織,委託專業機構實施,採取生物修復、施加抑制劑、客土、淋洗等措施,建設土壤污染綜合治理與修復示範工程。由農業部門組織實施在全縣推廣測土施肥技術,在全縣主要糧食生產基地和主要耕地上建設沃土工程綜合示範基地。在使用的化肥、高殘留農葯上進行全方位的控制。與些同時,為改善這種現狀,我縣從2005年起開始實施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由環保部門組織,在全縣選擇2個地方,開展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環境調查與評估,編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發展規劃,制定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技術規范和管理辦法,開展產地水、土壤、大氣環境質量定期監測,進行有機食品基地認證工作。由農業部門組織開展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目前,全縣有市級無公害標准農業生產基地8個,省級標准化農產品無公害生產基地8個,預計到2015年,全縣建設10個無公害規模化農產品生產基地。五是開展「三清兩改一建」村鎮環保。集中精力,積極開展了「三清兩改一建」(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活動,在全縣范圍內迅速掀起了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活動高潮,通過活動基本達到了無垃圾成片暴露、無污泥和路障、無污水亂排亂流、無秸桿亂堆亂放等整治目標,徹底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現象,使農民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現代化上取得了明顯提高。對長期困擾農村的垃圾問題,做到一清二運三埋;對污水排放,堅持一疏通二入池;對農村生態綠化,突出抓好村莊、道路、農田林網的綠化。在環境整治的工作方法上,以抓點促線帶面為突破口,強化落實。抓點就是抓好14個示範村和重點整治村的整治,促線就是抓好一批有潛力的行政村整治,帶面就是通過示範村輻射帶動,推動全縣所有行政村的整治。目前,全縣14個示範村、重點整治村已按照「八個必須」標准基本完成整治任務,378個有潛力的行政村已基本完成整治任務,166個普通村的環境整治已全面鋪開。為了保證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真正效果,在具體工作中,各鄉鎮、辦事處主要領導都紛紛新臨一線,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迅速在全縣掀起新一輪整治熱潮。在環境整治的資金投入上,縣財政在十分困難情況下,撤出600萬元支持新農村建設,其中200萬元用於村容村貌和長效機制建立。四、建立長效機制 推進村鎮環保在整體推進全縣村鎮環保工作的同時,我縣還結合縣情,建立完善了縣、鄉、村、戶四級長效保潔投入機制。縣財政對農村保潔人員經費、垃圾填埋場和秸桿推放點投入專項獎補資金。對保潔人員經費縣財政按3000人以上(含3000人)的行政村補助4000元、2000人以上(含2000人)的行政村補助3000元、2000人以下的行政村補助2000元的標准予以補助。對標準的垃圾填埋場和秸稈堆放點縣財政分別按1000元標准予以補助。配置專職保潔人員,保潔人數的配備按照行政村人口和自然村情況確定;人口較集中的行政村原則上按每500人配備一名保潔員;人口較分散的自然村按每300人配備一名保潔員。目前,全縣的保潔隊伍人數達1674人。每個行政村設置垃圾填埋場和秸桿堆放點等保潔場地,要求垃圾填埋必須距村莊300米以外,要盡可能選擇村外大坑、大溝或廢舊池塘等。周圍護砌外牆、栽植樹木、有明顯標志且注意風向,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出路問題。為確保全縣新農村建設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建立健全了保潔資金管理制度、保潔人員管理制度、垃圾清運制度。 ,重點在於提高農民的生活住房,以及公共設施基礎建設》
㈦ 農村污水如何治理
泓濟環保認為,合理的設備工藝、高質量的關鍵單元、高水平的製造加工、先進回的控制系統等等優勢,只答是項目成功的一部分因素,更為深層的原因則在於泓濟對於村鎮污水處理和運維場景的透徹思考。
生物處理技術始終是在解決反應端的傳質效率以及分離端的分離效果問題。有了三十年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經驗,不管是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無論是懸浮填料還是固定床填料,無論採用重力分離還是採用膜的分離,從技術層面上做到達標對大家都不是問題。
業內專家與企業精英們的共同努力為農村污水治理帶來了新的機遇,泓濟環保希望能與大家攜手並進,共同實現綠水青山的美好願望,建設好中國的美麗農村。我們不單純是設備的製造商,也不是傳統的環保工程承包商。我們為農村污水治理提供高品質的解決方案,我們致力於成為領先的創新型環保綜合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