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塔漠紅紅棗蒸餾酒

塔漠紅紅棗蒸餾酒

發布時間:2022-11-01 08:59:05

Ⅰ 各地民風民俗資料

[祭灶] [掃塵] [吃灶糖]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放爆竹][祭祖][給壓歲錢]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祭財神][財神的傳說]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祭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娘在這日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這日的其他習俗主要有送窮,開市貿易,南方在這日祭財神。
[穀日][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元宵節][送孩兒燈] [迎紫姑][走百病][偷菜節][巴烏節] 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接玉皇][趕亂歲] [照田蠶][千燈節]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
[小除夕] [過趕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拜年][開門炮仗] [占歲][貼畫雞][聚財] 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更改正月初一的時間。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人日][攤煎餅] [吃七寶羹] 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這日還有不行刑的風俗。
[石頭生日] [賀老鼠嫁女] [新年十日歌] 舊時民間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東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一、春節的來歷: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這種凶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二、春節前的准備(臘月初八以後,各種年事活動便逐漸展開)1. 祭祀灶神:灶神,又稱"灶神",俗稱"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宮,向玉皇大帝匯報情況。除夕時分再返回人間。人們擔心向玉皇大帝進讒言,所以再他去天宮的時候為他進行祭祀活動,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2. 其他准備活動:寫春聯,准備肉食,准備麵食以及理發、沐浴,打掃衛生。三、民俗活動--靜態民俗3.春聯:(1)春聯的來源:古代稱"桃符"。據說,東漢王充《論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壘二神住在大桃樹上,處理鬼魂。他們把為非作歹的惡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們認為鬼害怕神荼、郁壘,也害怕桃樹。於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木人來趨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聯:公元965年,後蜀皇帝孟昶在皇宮內門的桃符上寫了:新春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春聯。此後春聯成了春節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也有人家喜歡貼"福" 字,而且倒著貼。因為"倒"諧音"到",所以倒貼福字意思是"福到了"。4.年畫:(1)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源於神荼、郁壘的神話傳說,古人把二神像掛在門口驅鬼。一源於唐太宗命令秦瓊、尉遲恭看門驅鬼,並把二將畫在宮門上。一源於唐玄宗夢見鍾馗為自己捉鬼,醒後命令畫工把鍾馗畫在門上。(2)灶神畫的來源:民間傳說灶神在除夕從天宮返回人間,所以人們總在這時候買新的灶神畫貼在門上,希望他能帶來吉祥與幸福。(3)其他常見的年畫。5.福字:最早?"福"字--傳說史於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妻子為窮神,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過年貼"福"字,史於慈禧,每至年,太後有給大臣賜福之習。一年賜福,恭王福晉把賜給的福拿倒了,犯殺頭之罪,李連英為其解圍:"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今年賜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聽極高興,連說:"福到了……"傳至民間,"福"也貼倒了。6. 窗花:窗花是貼在窗戶上慶賀新年的剪紙作品。窗花有兩種製作方法。第一種是剪刀剪,巧手的婦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紙剪出許多花樣。第二種是刻刀刻,一般由專業的民間藝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張窗花,供應市場。四、春節民俗--動態民俗1.除夕守歲:1)什麼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由於農歷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臘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臘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歲:除夕重要的活動是守歲。因為秦漢以後,我國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時當作一天的開始時刻,相當於現代計時方法的23點到1點。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辭舊歲,迎新年的關鍵時刻。為此,人們不得不徹夜不眠,守候著這一時刻的到來。全家人團聚一堂,一邊包餃子,一邊等待,耐心的等待。2.放鞭炮:1)什麼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鍾聲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2)爆竹的來歷:據南朝梁代示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當時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後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里裝上火葯,點燃火葯,發生爆響。後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樣的鞭炮了。3)鞭炮的種類: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日夜空。3.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4.其他民間活動:扭秧歌,踩高蹺,敲鑼鼓。5.祭神祭祖:在傳統的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設有專門的神龕,供奉各位神靈,同時還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畫像。正月初一早上,人們恭敬地在神龕與祖宗牌位前獻上供品,(其中包括剛剛煮好的第一碗餃子),點上香火。十分虔誠地感謝神明與祖宗在天之靈在過去一年對自己的保護並祈求他們保佑來年的幸福。6.拜年:祭神祭祖之後,兒孫們開始向長輩親人拜年。傳統的拜年禮是向長輩親人三叩首,現在大多已經改為三鞠躬。一邊行禮,一邊祝願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端坐,接受兒孫們的拜年以後,把一個紅包送給兒孫們。這就是"壓歲錢"。一般作為孩子們春節期間的零花錢。其他親戚之間則互相拜年,陸陸續續,可以持續很多天。朋友之間見面,則互道"恭喜發財"或"春節好",以示慶賀。拜年活動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敬孝順;長輩對兒孫的慈愛關懷。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也極大的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拜年活動。宋代詩人戴復古《歲旦族黨會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門喬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將消歇,風光又一新。"把當時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動寫得有聲有色。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正月七日為什麼稱為"人曰"呢?這和中國古代神話有關。神話中說,神在初一創造了雞,初二創造了狗,初三創造了羊,初四創造了豬,初五創造了牛,初六創造了馬,初七創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類誕生的日子。於是,古人把這一天稱?"人日"。為了紀念人類的誕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時候,人們就剪出彩色的紙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用來象徵人們在新的一年裡,面貌煥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紙的內容又有發展變化。唐代詩人余延壽《人日剪綵》:"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貼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所剪內容包括紅花綠葉,飛燕家禽。個個栩栩如生。這已經於現代民間的窗花十分相似了。五、春節民俗--飲食民俗年糕與餃子是春節最有特色的食品。1)年糕:又稱"年年糕"。它諧音"年年高",包含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採用黏性較強的穀物製成,北方多用小黃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過,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更喜歡的春節食品是餃子。2)餃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過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餃子保存下來。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一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餃子餡,純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任意變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一個包著豆腐餡的,還有一個包著一枚硬幣。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一年裡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里。六、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漢文帝曾於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亂,所以規定這一天為"上元節"。東漢明帝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點燈。此後,元宵就逐步演化為觀賞花燈的民俗節日。故名"燈節"。元宵的應時食品是湯圓,北方也叫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唐代,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舉國同慶。《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盞百枝燈樹?"高八十尺,樹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寬數十丈的燈樓,供遊人觀賞。宋代又有過之,無不及。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以草把縛成戲龍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皇帝還親自率領盛大的儀仗參加賞燈活動。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見娛樂活動通宵達量,熱鬧非凡。可以說: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狂歡,為整個春節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參考資料:我也不知道,查的太多了……

Ⅱ 白酒有多少年歷史了

白酒由一種或多種糧谷釀造而成,通常以高粱、大米、小麥、大麥和玉米為原料。此外,有些白酒由諸如小米與薏仁(中國的珍珠大麥)等之類的禾本科植物經發酵、蒸餾工序釀造而成。選擇何種原料釀酒取決於釀酒人的釀制需求。白酒的類型主要有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似醬油味),它們占據白酒總份額的60%—70%。至於其餘的9 種類型,它們的釀造方法各有特色。酒麴(發酵劑)是酒香的靈魂。可以用來製作酒麴的原料品種繁多,比如小麥、大麥和豌豆等穀物。首先將原料粉碎(曲胚),再稍微浸泡一下,最後壓製成磚狀,在發酵過程中會滋生多種微生物,包括菌株、絲狀真菌、細菌和放線菌等多種微生物。酒的發酵和蒸餾需要用到許多大陶罐,釀造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數年。在這些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終產生不同風味與口感的酒。

獨特的穀物

高粱屬禾本科植物中的開花品種約有25 種。雙色高粱是最主要的一種,在非洲、美洲,以及亞洲的南部與中部被廣泛種植。據說,高粱的種植始源於6000 年前的埃及納布塔沙漠,其好處多、種植價值高。不同於其他谷類植物,高粱的適應性極高,抗旱、抗澇、耐高溫,光合作用及水分吸收能力超強。有些品種的高粱生長周期僅需75 天左右,一年可以種植3 季。高粱的經濟價值頗高,在大約5000 年前,經非洲經貿之路傳入中國,但直到約4000 年之後才被廣泛用於釀酒,之後成為釀酒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尤其在中國最受青睞的白酒的釀造過程中。

有關酵釀最古老的傳說

中國人的飲酒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八九千年前。據現有資料,早期的酒由大米釀造,添加有蜂蜜和水果。考古學家從古都安陽及長子口墓穴出土的陶甑中發現了酒,距今已有3000 年的歷史。這些酒以大米為主要原料,輔以植萃和樹脂。據此可以推測酒在中國古代社會扮演著重要角色。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文化史也深深地銘刻著酒的烙印,與酒相關的逸聞趣事不勝枚舉。

有關中國人發現酵香原理的傳說可能會引起釀酒師們的不適。傳聞中發酵歷史的起源比實際發生晚很多。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夏朝(約前2070—前1600)第五代君主杜康為中國歷史傳說的「釀酒始祖」。據說,為了專心看守羊群,杜康經再三思慮後將米貯藏在一棵桑葚樹的樹洞中。因為米被擱置在樹洞中的時間過久,杜康歸來時竟發現一股醇香撲鼻而來。另外一種說法則是杜康為了照顧卧病在床的叔叔而將食物儲藏在樹洞中,不料歸來時卻發現食物已經長霉,只能選擇用這些變質的食物充飢。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叔叔吃完後竟然奇跡般地康復了。杜康也因為意外發現酒精的奧秘被世人尊稱為「酒聖」,有的地方尊其為「酒祖」。

白酒的靈魂——曲與蒸餾術

「曲」的漢語讀音與英文單詞「chew」(咀嚼)的發音類似,精選穀物或大米壓製成塊,經過壓實和乾燥後可以作為微生物的宿主,包括多種酵母菌株、真菌和細菌。曲可能起源於發霉的穀物。但是,人們對曲的用途的研發意味著中國生產者發明了一種獨特的發酵方法。曲將澱粉分解成發酵所需的糖,這比僅使用酵母發酵的方式更經濟。絕大多數的穀物因為具有將澱粉轉化為糖所需的麥芽糖,經濟價值不言而喻。據悉,這種復雜的曲塊在漢代(前206—220)首次被使用,它不僅提升了發酵的效率,還改善了酒的口感。

很多原材料都可以被用來製作成曲。因為曲能夠釀成不同風味的酒,所以許多釀酒師傾向於自己製作曲。雖然可以用來製作曲的原材料的種類繁多,但曲的基本形式只有兩種。第一種是小曲,通常由大米或糯米製成。小曲經加工後被製成球狀,然後靜置以滋生不同的物質。人們有時會在小曲中摻雜中草葯,這也正說明了其葯用歷史。小曲可以用來釀造白酒和黃酒。第二種是大麴,通常以高粱為主,與小麥、大麥或豌豆等穀物混合製成。大麴被研磨、潤濕後,再壓製成大塊,靜置一兩個月,乾燥後採集黴菌和其他菌類,用於釀造白酒。

即使中國的發酵原料領先世界,但當時卻缺乏蒸餾的核心技術。當曲與蒸餾技術結合運用時,一種獨特的烈酒便奇跡般地誕生了。

希臘、埃及和中東之間的智慧對話推動了蒸餾技術的發展。3 世紀,煉金師瑪麗亞·希伯來亞(Maria Hebraea)曾在埃及希臘化的亞歷山大港工作。她的科學實踐與對玻璃和冶金等材料工藝的熟練掌握相輔相成。盡管她的大部分工作都難以再現,但後世的煉金師還是尊崇她的思想,肯定了她發明蒸餾瓶的貢獻。瑪麗亞的蒸餾方法雖然不涉及酒精,但卻得以延續,並最終被推廣開來。阿拉伯人翻譯了許多關於埃及蒸餾方面的文稿。受到伊斯蘭啟蒙運動的影響,蒸餾知識得到完善並被運用到釀酒中。

賈比爾·伊本·哈揚(Jabir Ibn Hayyan)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是使用文字記錄如何將酒精分離出來的第一人,於公元815 年溘然長逝。「alcohol」(酒精)一詞實際上源自阿拉伯語「al-kuhl」(蒸餾液)。

在中國唐代(618—907),一些嗜好喝酒的詩人寫下了許多詩篇,贊譽中國的蒸餾技術。詩人白居易(772—846)在其詩中曾提及喝燒酒,即「燒制而成的酒」。按照最保守估計,在哈揚離世26年後,中國的白居易就喝到了酒,而在其離世400 年後,歐洲的拉蒙·拉爾(Ramón Lull)才開始創建蒸餾室。與400 年相比,26 年微乎其微。大約在公元6—7 世紀,中國人通過冷凍發酵飲料製成原始的烈酒。在這兩位飲酒者的詩歌中,烈酒的燒制演化為「燒酒精」,雖然無法僅憑兩位詩人下定論,但也不是完全不可信。燒酒可能指用於產生餾出液的蒸餾方法。絲綢之路始於漢代(前206—220),是蒸餾知識傳入中國的交通要道。即便蒸餾已經在當時的中國出現,也確定尚未普及。餾出液流行開來在途徑上是通過宋代(960—1279)的絲綢之路,在時間上則是從元代(1271—1368)開啟。根據明代(1368—1644)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蒸餾酒始於元代。

發酵和蒸餾技術的融合創造出了獨特的烈酒。白酒頗受農民的歡迎,因為他們喝不起上流社會飲用的黃酒,只能選擇這種更強勁、更實惠的酒。隨著蒸餾技術的發展,不同的省份研發出不同的釀酒方法,因此不同的白酒口感各具特色。穀物的數量變化會引起曲成分的差異。人們發現,經過多孔陶罐的陳化,白酒更加辛辣醇香,遂普及開來。陶瓷罐就像木桶一樣,保證氧化作用的發生,從而釀成口感順滑的酒。對於高度酒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各種酒的混合也成為品質的標志,最好的白酒就像干邑一樣,由50 多種不同的罐裝蒸餾酒組成。這些風味得以傳播,並且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特點。

Ⅲ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蒙古族鍾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是一番熱鬧的景象,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 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
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全部人都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了

Ⅳ 新疆的特色是什麼

新疆當地特色1: 古絲綢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東岸的古絲道有一半是在新疆境內,因此新疆是東西文化的薈萃交融之地,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

(4)塔漠紅紅棗蒸餾酒擴展閱讀:

新疆是多宗教地區,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喇嘛教(藏傳佛教)、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薩滿教,其中伊斯蘭教為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東鄉、保安等10多個民族所信奉。伊斯蘭教在新疆社會生活中有較大的影響。

現在全疆各地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和其他宗教活動場所包括喇嘛廟、天主教堂等,共23000多處,充分滿足了各族信教群眾的需要。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拓展鏈接:網路_新疆

Ⅳ 新疆紅棗 沙漠紅 阿克蘇 和田的哪個好

~~~~
阿克蘇的沙漠紅棗更具規模~!

沙漠紅天山雪棗」生長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美麗的天山腳下,國家自然風景區美麗的塔里木河畔,這里擁有適合紅棗生長的優良環境,使「沙漠紅天山雪棗」個大、皮薄、肉厚、質地較密、味甜汁多、色澤鮮亮、含糖量高、格外甘甜。由於這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不適於病蟲害生長,又是天山純凈雪水灌溉,造就了「沙漠紅天山雪棗」的優良品質。

沙漠紅系列天山雪棗經過四次精選分級、四次清洗、四次殺菌等二十四道嚴格工序,開袋即可放心食

新疆沙漠紅棗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12月,是收購加工企業,公司地處新疆兵團農一師阿拉爾市工業園區,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500萬元,公司注冊資金200萬元。主要經營沙漠紅天山雪棗,沙漠紅和田大棗,沙漠健康紅(灰棗),薄皮核桃等產品加工、年加工能力2000噸,產品供不應求,遠銷全國各地,歡迎有朋之士,洽談采購!

Ⅵ 各地民風民俗的資料

1、滿族

滿族人有尊老敬祖的族風,重視祭祀祖先,把祖先奉為神明,每逢家中有娶妻生子,修宅遷居,就職榮升等重大喜慶事都要祭祖祈福,舉行隆重的「跳家神」祭祖儀式。

2、朝鮮族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

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3、鄂倫春族

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4、赫哲族

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5、納西族

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6、藏族

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7、彝族

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閱讀全文

與塔漠紅紅棗蒸餾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鐵酸鈉是一種新型綠色水處理劑 瀏覽:113
飲水機桶內測怎麼清洗 瀏覽:936
什麼過濾器不會漏電 瀏覽:785
污水處理cod加石灰作用 瀏覽:727
飲水機是怎麼快速加熱的 瀏覽:980
洗胃器一小時凈水多少噸 瀏覽:308
水裡重金屬過濾 瀏覽:418
純凈水處理除垢 瀏覽:908
機油濾芯用什麼機器好 瀏覽:736
污水站運營方案運營特色服務 瀏覽:228
反滲透設備3d動畫 瀏覽:463
低溫蒸餾法最低溫度 瀏覽:680
碧然德濾水壺濾芯有什麼區別 瀏覽:134
蒸餾高一視頻 瀏覽:102
汽車空氣濾芯口很臟了有什麼影響 瀏覽:66
山東省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標准 瀏覽:847
牙縫樹脂美學修復 瀏覽:354
熱水器水垢清理 瀏覽:65
即開即熱熱水器除垢方法視頻 瀏覽:101
大眾新桑塔納汽油濾芯怎麼取下來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