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把相同体积的稀溶液和浓液分别置于一容器的两侧,中间用半透膜阻隔,稀溶液中的溶剂将自然的穿过半透膜,向浓溶液侧流动,浓溶液侧的液面会比稀溶液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形成一个压力差,达到渗透平衡状态,此种压力差即为渗透压。若在浓溶液侧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浓溶液中的溶剂会向稀溶液流动,此种溶剂的流动方向与原来渗透的方向相反,这一过程称为反渗透。
反渗透原理是对水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水分子和离子矿物元素通过反渗透膜。而水中溶解的大部分无机盐(包括重金属)、有机物、细菌和病毒不能通过反渗透膜,从而将渗透的纯水与不渗透的浓水严格分离;反渗透是利用选择性膜只能通过水而不能通过溶质的选择性透过性,以高于渗透压的压力为驱动力,将水中的水分子与溶质分离的过程。
『贰』 渗透原理
渗透压的本质原理是:
用以阻止纯水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水溶液中所加回的外压。将答水溶液(S)放入下端封以半透膜的粗玻璃管中,在管内溶液上方装有不漏水的活塞,将此装置放入纯水中,水分子将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如果在溶液上方加以正外压,其大小恰好阻止水分子净进入膜内,溶液与纯水达到渗透平衡,这时外压力及其数值称为该溶液(在给定温度及该浓度下)的渗透压。其数值与其浓度成正比,稀溶液的渗透压可根据范荷夫公式计算:P=iCRT。C:溶液的摩尔浓度;R:气体常数(0.083升·巴摩尔-1·度-1);i:渗透常数,i=1 (n-1)α;n:1分子解离后所得离子数,α:电离度;T:绝对温度。
『叁』 NaCl 水溶液和纯水经半透膜达成渗透平衡时,该体系的自由度是多少
不考虑电离,物种数S=2,组分数C=2,相数Φ=2,n=3(一个温度,两个压力)
f=C-Φ+n=2-2+3=3
『肆』 溶液和水能建立渗透平衡吗
若用半透膜将水和某溶质水溶液隔开,由于两侧渗透压不同,溶液渗透压较大,故水会向溶液渗透,并建立渗透平衡。
『伍』 NaCl 水溶液和纯水经半透膜达成渗透平衡时,该体系的自由度是多少
一楼错了,应该是F=2-1+2=3
『陆』 化学/物理
渗透压就是×××无语啦,你上网上查嘛:
蒸气压概念:
(1)在一定温度的密闭容器中,某液体的蒸发速率与凝结速率相等时(动平衡),所呈现的蒸气压保持一定,即为此液体在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2)一般而言,沸点愈高的液体之分子间引力愈大,故该液体蒸气压愈小,莫耳汽化热愈大
(3)同温时,具有高蒸气压者一般有较低的沸点
蒸发概念:在液体内的分子动能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分子的动能比分子的平均动能大的多,在液面,这种动能较大的分子可克服其与邻接分子间的吸引力而离开液面,此过程称为蒸发。蒸发1莫耳液体成同温度气体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莫耳汽化热(莫耳蒸发热)
影响蒸发速率快慢因素如下:(1)液体之种类:沸点愈低,蒸发速率愈快
(2)液体的表面积
(3)温度
(4)愈通风处,蒸发速率愈快
(5)加入溶质会减低蒸发速率
(6)空气中的湿度
;
渗透压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用以阻止纯水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水溶液中所加的外压。将水溶液(S)放入下端封以半透膜的粗玻璃管中,在管内溶液上方装有不漏水的活塞,将此装置放入纯水中,水分子将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如果在溶液上方加以正外压,其大小恰好阻止水分子净进入膜内,溶液与纯水达到渗透平衡,这时外压力及其数值称为该溶液(在给定温度及该浓度下)的渗透压。其数值与其浓度成正比,稀溶液的渗透压可根据范荷夫公式计算:P=iCRT。C:溶液的摩尔浓度;R:气体常数(0.083升·巴摩尔-1·度-1);i:渗透常数,i=1+(n-1)α;n:1分子解离后所得离子数,α:电离度;T:绝对温度。
『柒』 渗透压的本质原理是什么
渗透压的本质原理:
对于两侧水溶液浓度不同的半透膜,为了阻止水从低浓度一侧渗透到高浓度一侧而在高浓度一侧施加的最小额外压强称为渗透压。渗透压与溶液中不能通过半透膜的微粒数目和环境温度有关。恰好能阻止渗透发生的施加于溶液液面上方的额外压强称为渗透压力。
1、在温度一定时,稀溶液的渗透压力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2、在浓度一定时,稀溶液的渗透压力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7)纯水与水溶液的渗透平衡扩展阅读:
渗透的应用:脱盐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压力驱动反渗透膜分离技术(RO)在膜、膜组器、设备和工艺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创新和改进,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RO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存在的局限,而且就脱盐来讲,RO技术可认为已接近发展的顶峰。
因此,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展了“正向渗透膜分离技术(FO)”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压力延缓渗透(FRO)海水发电”,更是一项极具前景的清洁再生能源开发技术J。
但是国内目前对正向渗透膜分离技术关注得很少,相关研究和论文也不多。虽然,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有了创造性的发明“非加压吸附渗透法海水淡化”(CN92110710.2)。